1、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 (公眾版) 二二一年九月SONGJIANG NEW TOWN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目 錄CONTENT目錄3第一章 工作定位 第一節 工作背景 05 第二節 目標定位 08 第三節 總體思路 09第二章 聚焦百萬級人口發展目標, 做好系統性用地保障 第一節 以高標準產業空間支撐產業發展 11 第二節 以多樣化住宅空間保障人口集聚 14 第三節 以高能級公共設施提升服務品質 16 第四節 以高品質公園綠地塑造宜居環境 18第三章 強化交通骨架引導, 發揮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作用 第一節 建設 “站城一體、 內外銜接” 的現代化綜合型松江樞紐
2、第二節 構建干路交通環, 形成多層次道路網絡體系第四章 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 第一節 總體理念 29 第二節 空間策略 32 第三節 總體形態 42 附 圖 2526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4工作定位第一章第一節 工作背景 第二節 目標定位第三節 總體思路 第一章 工作定位5第一節 工作背景上海歷次總規均從疏解中心城功能、 完善市域城鄉體系的角度來謀劃郊區城鎮定位,總體上經歷了從衛星城、郊區新城到綜合性節點城市的定位演變。“1959 版總規”以“有機疏散”理念為指導,結合郊區工業區發展,提出規劃衛星城鎮,初步形成了從單一城市向以中心城區為主體、近郊工業區和遠郊衛星城鎮相對獨立又有機
3、聯系的群體組合城市的規劃理念。“1986 版總規”進一步鞏固了充實和發展衛星城的基本思想,明確了“中心城 - 衛星城 - 郊縣小城鎮 - 農村集鎮”的四級城鎮體系。“2001 版總規”提出“中心城 - 新城 - 中心鎮 - 一般鎮”的四級城鎮體系,首次在市域層面提出“郊區新城”概念,松江新城成為 11 個郊區新城之一。“十五”期間,上海實施“一城九鎮”試點城鎮優先發展戰略。松江新城作為“一城九鎮”中唯一的新城,各項建設工作大規模開展,松江大學城、泰晤士小鎮等重點建設項目促進了新城風貌雛形的形成。圖 1-1 歷版上海總規空間格局示意圖(1)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6“十一五”期間,上海進一步提出市域
4、“1966”城鄉體系,推進上海現代化大都市新郊區、新農村建設。九個新城之一的松江新城快速發展,地鐵 9 號線、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松江分院等相繼建成,城市品質、環境質量等方面有了巨大飛躍。至“上海 2035”,基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要求,上海新城數量進一步調整,穩定至 5 個,并培育成為長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綜合性節點城市,松江新城即為五大新城之一。2021 年 1 月,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綱要”)發布,提出“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上海市域總體空間發展新格局,要求把松江新城等五大新城打造成獨立的綜合
5、性節點城市。2021 年 3 月,上海市新城規劃建設導則(以下簡稱“新城導則”)發布,重點聚焦空間品質提升,對新城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全過程提出了引導要求,以推進新城新一輪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建設。同時,市規劃資源局聯合松江區政府,組織開展了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工作,集結市規劃院、華東院、上規公司等國內一流規劃設計團隊,在理順人地關系的基礎上,聚焦空間品質提升、完成空間形態優化,全面落實百萬級人口的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定位。圖 1-2 歷版上海總規空間格局示意圖(2)第一章 工作定位7圖 1-3 上海“十四五”區域空間格局示意圖2021 年 5 月,市規劃院就工作營成果展開深化完善,形成松江新城總
6、體城市設計匯總成果,一方面為后續法定規劃編制提供規劃基礎;另一方面為“新城導則”有效指導規劃建設提供基本路徑。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8第二節 目標定位松江新城東至區界 - 鐵路金山支線,南至申嘉湖高速(S32),西至上海繞城高速(G1503),北至辰花路賣新公路明中路沈海高速(G15)滬昆鐵路。新城范圍總面積約 158.4 平方公里。至 2035 年,規劃人口約 110 萬人。依據“新城導則”,在松江新城范圍內,將按照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建設成為滬杭廊道上“最現代、最生態、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獨立綜合性節點城市。松江以建設 “人民向往” 的
7、新城為根本追求, 堅持 “科創、 人文、 生態” 卓越價值取向,以長三角 G60 科創走廊為戰略依托,以“松江樞紐”門戶樞紐為戰略支撐,建設面向長三角、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人民城市,打造科技創新策源與高端產業引領的科創之城,高鐵時代“站城一體”與“四網融合”的樞紐之城 , 互聯互通與智慧智能的數字之城,綿厚歷史與新時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人文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之城。圖 1-4 松江新城區位示意圖第一章 工作定位9第三節 總體思路根據“新城導則”的發展理念,從科學論證新城規模入手,聚焦空間結構與形態,以松江新城單元規劃任務書成果為導向, 形成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工作技術路線:首先, 按照
8、“集聚百萬人口” 的目標, 從產業空間支撐、 住宅空間保障、 公共服務吸引、高品質公園綠地等方面,落實系統性用地空間保障。其次,運用縫合理念,優化松江新城新格局,強化松江樞紐、滬杭走廊等交通骨架對新城空間結構與用地布局的引導,發揮松江新城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作用和對長三角 G60 科創走廊沿線其他城市的影響力。最后,構建“山水入城、一環雙心、十字廊軸”的空間結構,以歷史脈絡為基礎,利用交通聯系、功能融合、公共設施植入、環境營造等設計手段,打造“山水間、上海根、科創廊”的城市意象。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1 0聚焦百萬級人口發展目標,做好系統性用地保障第一節 以高標準產業空間支撐產業發展第二節 以多
9、樣化住宅空間保障人口集聚第三節 以高能級公共設施提升服務品質第四節 以高品質公園綠地塑造宜居環境第二章第二章 按照集聚百萬人口目標, 做好系統性用地保障11松江新城按照承載百萬級人口、千億級 GDP 的發展目標,對用地規模、布局和結構進行了系統性優化。打造長三角 G60 科創走廊品牌,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順應人口結構發展趨勢,優化住房規模、布局、結構等。結合松江樞紐 - 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布局文化、影視、體育、醫療等高能級設施。以“生態松江”為建設目標,以“人民城市”為理念持續推進新城建設及品質提升,創建更加符合松江新城人民需求的公共開放空間。第一節 以高標準產業空間支
10、撐產業發展瞄準國際先進科創領域和產業體系,以長三角 G60 科創走廊為松江新城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引領, 落實 “一城一名園” 戰略任務, 打造 “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先行走廊”。依托松江樞紐全面融入長三角,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高地;同時加快發展支撐科創走廊的高能級現代服務業,創建長三角 G60 科創走廊國家級服務型示范城市。落實全市產業導向,依托地區優勢產業基礎,謀劃最具潛力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提升新城產業的競爭力和顯示度。以智能制造裝備為主導,做大新一代電子信息、旅游影視等特色產業,培育生物醫藥、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大力發
11、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補鏈強鏈”、“集鏈成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百億級產業集群。全面激發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重點圍繞“卡脖子”工程和顛覆性技術,實現關鍵技術、重大裝備、重點環節從“0”到“1”的突破。一、打響長三角 G60 科創走廊品牌,構建松江新城產業體系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1 2松江新城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完善商業發展體系,加速推進松江樞紐核心地區、萬科印象城等重大商業綜合體項目,高質量構筑新城商業發展新地標。創建“新城商業數字化示范區”,推動業態融合創新,在廣富林文化遺址等區域建設商業特色街區、打
12、造文旅商體農一體化沉浸式體驗項目。圍繞長三角 G60 科創走廊,深化松江段“一廊九區”建設,在新城內部整合形成“一廊兩帶、兩翼兩區”特色產業格局,構建產學研城融合帶,高濃度匯集、全方位鏈接創新要素。“兩翼”以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松江綜合保稅區等為依托,以發展先進制造業為主導。 東翼以新一代信息技術、 新材料、 高端能源裝備等產業為主, 西翼以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產業為主。“兩區”以松江樞紐、松江大學城雙創集聚區、松江新城總部研發功能區等為依托,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南部以松江樞紐 - 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為核心,集綜合交通、科技影都、商務辦公、文化旅游、智慧物流等多元功
13、能為一體,形成松江樞紐現代服務功能區。北部強化松江大學城創新策源功能,推進大學城重點學科與區域重點產業對接,推動松江大學城和松江新城功能深度融合,形成“雙城融合”現代服務功能區。二、構建“一廊兩帶、兩翼兩區”特色產業格局優化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產業區塊范圍,推動產業社區向綜合功能城區轉型升級,促進產城空間融合發展。面向企業創新生產需求,定制化配置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設施,促進創新交流。順應未來工作生活的融合趨勢,結合產業用地存量改造,引入生活功能,滿足就業人口多元需求,促進職住平衡。新建開放式產學研一體化創新街區,營造創新氛圍,凸顯綜合功能。騰挪城市開發邊界外的低效產業用地,進一步引導優勢產業向產
14、業基地和產業社區內集中。建立產業優勝劣汰和土地高效配置的更新機制。加強既有產業區塊內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進一步提升產業能級,預留未來產業發展空間。三、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第二章 按照集聚百萬人口目標, 做好系統性用地保障13西翼東翼“雙城融合”現代服務功能區“松江樞紐”現代服務功能區圖 2-1 松江新城產業格局示意圖圖 2-2 松江新城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圖(資料來源:松江區產業地圖 2020 版)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1 4第二節 以多樣化住宅空間保障人口集聚建立與百萬人口相匹配、與功能組團發展相適應的住房體系, 規劃至 2035 年,松江新城住宅用地規模支撐人口導入,實現規劃人口 110 萬人的
15、目標。一、支撐人口導入的住宅用地規模二、契合總體結構的住宅空間布局結合住房建設現狀和空間結構引導,根據人口空間布局導向,優化住宅空間布局。松江新城作為全市未來人口重點導入地區之一,應加大政策支持,鼓勵居住、產業等多元功能融合發展。提升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水平,加強軌道交通站點對住房建設的引導作用,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地區、產業園區整體轉型形成的就業和公共活動中心,重點增加有一定開發強度、套型比例合理、功能適度混合的住宅用地,并布局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增加對人口的吸引力,推進新城的住宅建設。針對不同人群和家庭結構,優化新城住宅供給,提供國際社區、創業社區、高品質商品住宅等多樣化居住產品。建立多主體供給
16、、多渠道保障、先租后售、租售并舉等住房保障制度,圍繞軌道交通站點提供特色多元的人才公寓、租賃住宅等。結合多樣化住宅產品和多元化服務設施,形成復合科創社區、活力品質社區、花園宜居社區等不同類型居住社區, 實現 “多樣化、 高品質、 可負擔” 的住宅供應以及 “觸屏可得、全時可享,個性定制、精準供給”的配套環境。三、匹配人口結構的住房供給類型第二章 按照集聚百萬人口目標, 做好系統性用地保障15圖 2-3 松江新城居住社區分類布局示意圖圖 2-4 匹配人口結構的多元住宅供給模式圖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1 6第三節 以高能級公共設施提升服務品質結合松江樞紐和中央公園兩大中心區域,加快建設一批代表上海輻
17、射長三角的高能級公共服務設施和重大功能性民生項目,引入一批特色化的公共服務品牌資源,顯著提升新城公共服務影響力,促進社會事業和產業深度融合。抓住松江新城建設契機,引入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務資源,包括人文松江活動中心、影視發布中心、影視教育院校、體育中心、會展中心、三甲醫院等,提高區域輻射力。一、結合公共中心布局高能級公共服務設施打造設施集中、 服務便捷的生活性街道 : 依托軌道交通站點、 公交樞紐與主要居住區、就業區之間連接的街道,形成生活性街道。強調各類生活服務設施沿生活性街道布局,集聚社區小型文體醫療設施、社區商業空間、社區精品菜場等,優化道路斷面設計和景觀品質, 營造宜人的
18、街道氛圍, 建設人性化、 高品質、 活力強的生活性街道。以 15 分鐘步行距離為半徑,均衡設置生活服務點:結合居住街坊布局貼近基本生活的公共服務設施,包括養育托管點、文化活動室、健身點、小菜店、衛生服務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形成 15 分鐘步行可達、全齡友好的社區生活圈。二、完善全齡友好的社區生活圈完善鄰里中心配置,提升各類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功能: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圖書館、社區體育場館、社區商業中心、幼托以及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等設施配置。 鼓勵形成功能復合、 人氣匯聚的社區中心, 一站式解決文化、美食、 健身、 社交、 娛樂、 基本醫療等多種生活需求, 打造高品質社
19、區生活服務綜合體。結合軌道交通站點或其他公共交通節點布局鄰里中心:重點結合軌交站點、有軌電車樞紐或站點、重要公交換乘站等公共交通區位良好的地區設置鄰里中心。建議鄰里中心與生活性街道布局相銜接,形成完整連續的社區活力空間。三、一站式設置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第二章 按照集聚百萬人口目標, 做好系統性用地保障17圖 2-7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院二期效果圖圖 2-5 人文松江活動中心效果圖圖 2-6 云間學校效果圖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1 8第四節 以高品質公園綠地塑造宜居環境 一、構建“雙環”公共開放空間體系落實全市基本生態網絡, 形成全域藍綠交織、 內外開放貫通的 “雙環” 公共空間網絡,形成城市與自
20、然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格局。外環:依托青松生態廊道、油墩港生態廊道、黃浦江生態廊道、通波塘生態廊道等市區兩級生態廊道打造環城生態公園帶,串聯佘山國家森林公園、辰山植物園、廣富林郊野公園及松南郊野公園等大型生態空間。內環:依托沈涇塘、通波塘、張家浜、人民河等自然河道形成以藍綠交織的生態要素為基底的公共活力環,串聯各公共中心及功能節點。圖 2-8 松江新城“雙環”公共開放空間體系示意圖第二章 按照集聚百萬人口目標, 做好系統性用地保障19圖 2-9 松江新城未來宜居場景示意圖從“城市中建公園”向“公園中建城市”轉變,按照“公園城市”理念,公園綠地步行可達,水岸空間連續貫通,郊野公園開闊舒朗
21、,營造“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慢行有道、水岸共享”的新城宜居場景。1、推窗見綠依托松江新城獨特的山水基底和生態稟賦, 聚焦重點結構性生態空間推進森林建設,打造松江新城環城生態公園帶, 通過高品質、 成網絡的生態空間系統, 夯實生態屏障、凸顯松江新城生態優勢。加強組團嵌套、綠廊貫通,強化新城內部的藍綠骨干網絡與新城外圍的山水、河湖、森林等融合滲透,按照新城內部綠地系統性完善的要求,聚焦舊區環境改善、產業園區轉型提升等方面,持續提高綠地空間的規模與品質。至 2035 年,規劃綠地總面積約 15 平方公里,人均綠地面積不低于 14 平方米 / 人。鼓勵實施立體綠化和屋頂綠化,結合新建公用建筑的圍墻、屋
22、頂空間增加綠化覆蓋面積,持續提升松江人民綠地獲得感和生態感受度。二、營造“公園城市”新城宜居場景圖 2-10 松江新城中央公園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2 02、出門入園統籌城鄉資源,構建由區域公園、城市公園、地區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組成的城鄉一體五級公園體系。注重既有公園品質的提升和小尺度公共空間的增補,特別是大型居住社區周邊、老城區、產業區等區域,優化公共開放空間的可達性、均好性、多樣性,逐步消除公園綠地服務盲區,持續提升城市公園綠地服務水平和服務覆蓋面。以人民為中心,提出“公園 +”理念,依托松江新城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加強綠地空間與文化、體育、科教等公共活動的融合,有效提升公園綠地使用
23、頻率和服務效能,形成一批有松江特色的主題活動。圖 2-11 松江新城城鄉公園體系圖第二章 按照集聚百萬人口目標, 做好系統性用地保障213、慢行有道按照藍綠交織、開放貫通的目標,構建“市級 - 區級 - 社區級”三級綠道體系,貫穿生態空間、銜接城鄉公園、結合道路水系、串聯中心節點,對外強化松江新城與區域重要生態空間的聯通,對內形成連續優美的城市綠色開放界面。重點推進通波塘、張家浜、沈涇塘、人民河圍合形成的公共活力環兩側綠道貫通,作為松江新城宜居示范、公園城市的綠色名片。4、水岸共享突出松江新城河湖交錯、城水相依的水系特色,提升沈涇塘、華陽湖、華亭湖等河湖水系的感知度,打造“看得見、進得去、可體
24、驗”的高品質濱水空間。系統性預控骨干河道兩側公共空間,避免封閉型單位、居住小區、碼頭和市政設施等過度占用濱水岸線。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加強濱水空間的公共性和連通性,建設面向市民和游客的綠色綿延、觀光游憩、休閑健身的開放空間,使濱水空間真正成為松江人民品質生活、幸福生活、宜居生活最重要的空間載體之一。圖 2-12 五龍湖公園濱水空間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2 2圖 2-13 土地使用規劃示意圖第二章 按照集聚百萬人口目標, 做好系統性用地保障23表 2-1 松江新城城市開發邊界內規劃用地平衡表注:松江新城城市開發邊界外用地規模為 38.2 平方公里。用地分類用地性質代碼用地面積(平方公里
25、)占建設用地比例(%)建設用地居住用地R32.027.9其中住宅組團用地Rr28.324.6社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用地Rc0.90.8基礎教育設施用地Rs2.82.4公共設施用地C17.114.9其中行政辦公用地C10.50.4商業金融業用地C23.93.4文化娛樂用地C30.90.8體育用地C40.60.5醫療衛生用地C50.60.5教育科研用地C66.96.0文物古跡用地C70.70.6商務辦公用地C82.82.4其他公共服務設施用地C90.20.2工業用地M22.119.2倉儲用地W0.70.6綠地G15.413.4其中公共綠地G115.413.4防護綠地G2-市政公用設施用地U1.11.0
26、道路廣場用地S17.615.3對外交通用地T0.90.8特殊用地D0.30.3控制用地K0.20.2發展備用地X0.30.3戰略預留用地-7.16.2建設用地小計114.8100.0水域E15.4合計120.2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2 4突出交通引導,發揮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作用第一節 建設“站城一體、內外銜接”的現代化綜合型松江樞紐第二節 構建干路交通環,形成多層次道路網絡體系第三章第三章 突出交通引導, 發揮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作用25第一節 建設 “站城一體、 內外銜接” 的現代化 綜合型松江樞紐一、強化松江樞紐功能、提升區域輻射能級借助市域樞紐網絡化構建契機,發揮區位優勢,提升松江樞紐能
27、級,疏解虹橋樞紐壓力,依托滬湖通道和滬杭通道等對外通道,發揮上海西南對外網絡節點輻射功能。松江樞紐集國家鐵路、市域鐵路、軌道交通、有軌電車、長途客運、常規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加強松江樞紐與各功能板塊的交通聯動,優化周邊客貨運交通組織引導,以便捷、暢通、高效的樞紐設計,發揮樞紐聚集人流、提升人氣以及對空間的引導作用。二、銜接市域樞紐體系、引導新城空間發展松江新城樞紐體系充分銜接市域樞紐體系, 以功能和規模為標準形成合理級配體系,強化公共交通樞紐服務。積極推進 TOD 的開發模式,與城市用地布局相協調,以大中運量骨干公共交通節點為依托,形成多方式協調發展、便捷換乘、與地區公共活動中心、重大功
28、能節點、大型居住社區等相適應的樞紐布局,引導城市土地開發圍繞主要公共交通設施合理分布,支撐城鄉空間發展。三、豐富公共交通網絡、促進新城產城融合豐富完善公共交通層次,對外加強城市快速銜接,對內完善骨干公共交通網絡,通過樞紐型功能引領、網絡化設施支撐、多方式緊密銜接,建立區域相對獨立、功能完善的“四網融合”綜合交通體系。多模式軌道交通網絡促進松江新城產城融合,系統性組織各組團,融合割裂空間,強化組團聯動發展、功能提升。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2 6第二節 構建干路交通環, 形成多層次道路網絡體系一、構建新城干路交通環、強化快速銜接形成“井”字型干路交通環,構建松江新城內外交通轉換的便捷系統。強化松江新
29、城與虹橋樞紐的交通聯系,優化松江樞紐的集疏運系統。后續結合松江新城綜合交通規劃,專題研究干路交通環的道路走向及建設形式。二、優化干路網絡、加強空間聯動完善松江新城道路網絡系統, 優化道路系統級配, 適當擴容干路網絡, 疏通支路脈絡,協調過境道路與城市集建區之間的聯系,增強組團間主干道網絡聯通,形成等級系統匹配、結構合理的道路網系統,支撐松江新城地區長遠發展。三、完善城區路網、促進地區融合完善城區道路網,增強道路承載能力,加密各組團之間通道聯系,提升松江新城路網效率和轉換能力,促進新老城融合發展。四、布局慢行綠道、創造舒適環境慢行交通作為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步行交通和非機動車交通
30、,非機動車包括自行車和低速助動車。慢行交通發展結合道路系統建設,為市民日常出行創造安全舒適、環境良好、人性化的非機動化交通環境。發揮松江新城地勢較平坦、旅游資源豐富、內部水系發達的優勢,結合濱水岸線布局慢行交通廊道和休閑廊道。第三章 突出交通引導, 發揮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作用27圖 3-1 松江新城骨干道路系統規劃圖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2 8促進空間融合,營造 “松江上海根”第一節 總體理念第二節 空間策略第三節 總體形態第四章第四章 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29第一節 總體理念松江新城北倚佘山、南臨黃浦江,具有獨特的自然山水基底,廣富林文化、松江府城文化賦予其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31、。作為“一城九鎮”的試點城鎮,經過 20 余年的建設,松江新城在五個新城中相對更為成熟。本次總體城市設計強化功能、文化、環境和交通等關鍵要素對松江新城空間的優化作用,構建“山水入城、一環雙心、十字廊軸”的空間結構,構筑有機融合的整體空間格局。圖 4-1 松江新城總體空間結構示意圖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3 0水佘山薛山-鳳凰山天馬山橫山小昆山山產業區產業區產業區南部新城廣富林郊野公園城北部新城中部老城2、突出“南北雙心”輻射作用,融合功能組團南部中心:即松江樞紐公共中心,結合松江樞紐城市級樞紐,形成對外輻射上海大都市圈西南地區、對內提供高品質公共服務的綜合性新城中心。重點提升松江樞紐的區域性輻射能
32、級、促進松江新城與長三角區域的鏈接。北部中心:即中央公園公共中心,圍繞中央公園及周邊區域,踐行公園城市發展理念,提升生態魅力和公共活力,建設服務新城、輻射全區的高品質綜合性新城中心。重點加強區域共享、提升空間魅力,“西聯東拓、南北銜接”,促進中央公園與松江大學城、廣富林文化遺址、廣富林郊野公園、泰晤士小鎮等資源要素的空間聯通和設施共享。1、錨固“山水入城”空間基底基于北佘山、南浦江的獨特自然基底,依托油墩港、洞涇港、辰山塘 - 沈涇塘 - 毛竹港、通波塘等骨干水系形成多條連山通江的南北向結構性藍綠通道,打通山水通道,形成北達佘山、南通浦江的“大生態”格局。沿市河、人民河、張家浜等東西向景觀河道
33、向新城內部滲透,引山水入新城、將新城融于山水,形成“山 - 城 - 水”共融的空間基底。圖 4-2 松江新城“山水入城”示意圖第四章 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313、提升“公共活力環”串聯作用,融合空間片區依托沈涇塘、通波塘、張家浜、人民河等自然河道,構筑集生態景觀、公共活動、歷史文化、多元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活力環,串聯各公共空間、城市中心及功能節點,融合空間片區。4、強化“十字廊軸”引領作用,融合新老城區一廊:即東西向橫貫新城的長三角 G60 科創走廊。該走廊向東對接上海中心城,向西輻射長三角相關城市,同時統領新城內部的主要產業功能板塊,引領松江新城融入長三角產業格局,是體現松江新
34、城科創驅動發展的核心動力帶。一軸:即南北向穿越松江新城的嘉松南路中央功能軸。該軸線跨越 G60 高速,聯接新城南北片區,鏈接新城南北中心和重要公共空間,融合松江新老城區,強化松江新城與其他新城及上海市域西南地區的聯動。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3 2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國際生態商務區廣富林雙創城產業門戶區產業門戶區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府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廣富林文化遺址華陽橋歷史文化風貌區佘山機山橫山小昆山一、 塑造“南北雙心”,融合功能組團結合松江樞紐和中央公園兩大中心,構建“雙心協同、內外輻射”的格局。加快建設一批代表上海輻射長三角的高能級公共服務設施和重大民生項目,引入一批特色化公共服務品牌資源
35、,顯著提升新城影響力,實現松江新城內各功能組團之間的高度融合。圖 4-3 松江新城“雙心協同”的公共中心格局示意圖第二節 空間策略第四章 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331、松江樞紐公共中心松江樞紐規劃建設成為上海城市級樞紐,是西南方向疏解虹橋樞紐壓力、服務市域的重要節點,規劃打造為功能多元、開放融合的“城市客廳”。強化松江樞紐帶動,以綜合服務功能和多模式立體交通融合南部新老城區。提升輻射能級,形成圈層式功能布局采用“站城一體”綜合開發的理念,圍繞高鐵樞紐進行圈層功能布局,提升公共中心的功能復合度和區域輻射力。站點周邊半徑 1 公里以內為核心功能圈層,重點布局金融商務、會議會展、生產服
36、務等功能,增設影視發布中心、產業服務平臺等專業化公共設施,形成面向長三角、服務松江的標志性門戶區。站點周邊半徑 1-2 公里范圍內為延伸拓展圈層,結合上海科技影都定位,發展影視創制、商旅文旅等功能,輔以商業休閑、文體娛樂、多元居住等功能,增設高品質公共設施,建設功能多元、開放融合的中央活力區。圖 4-4 圍繞高鐵站點圈層式功能布局模式圖(資料來源:松江樞紐地區國際方案征集成果)強化空間結構,打造互聯共享的十字公共軸打造松江樞紐區域的十字公共軸,促進樞紐地區與松江老城、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永豐片區、松南郊野地區融合形成有機整體。貫通玉陽路、人民路、嘉松南路,形成區域交通互聯的十字軸線;沿軸
37、線兩側布局綜合商業、商務辦公、文化體驗、休閑公園等功能,實現休閑空間互通、公共功能共享的公共軸線。松江樞紐東西向輻射聯動華陽湖、永豐、車墩等地區,共同建設世界級文化影視產業創制基地。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3 4優化交通組織,建立多維立體的交通聯系全面疏通區域道路網絡,促進松江樞紐 - 公共中心區域 - 周邊功能板塊間的融合。加密支路,形成“外通內達、網絡鏈接”的整體道路交通網絡,強化松江樞紐公共中心與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老城、新城之間的道路聯系。 建立立體步行網絡復合體, 以空中步廊系統聯系高鐵站點屋頂公園與周邊公共建筑、開放空間,以多個立體交通核聯通樞紐內部不同標高的空間,強化“站城一體
38、”的空間聯系。圖 4-6 樞紐站點及周邊地區剖面示意圖(資料來源:松江樞紐地區國際方案征集成果)圖 4-5 十字公共軸方案效果示意圖(資料來源:松江樞紐地區國際方案征集成果)24視點:人民路由北往南方向;視景:松江樞紐中心重要節點視線引導圖第四章 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35加強形態引導,建設城景交融的公共中心通過開放空間互聯,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間格局。依托站點屋頂公園、二層平臺、街道廣場、慢行步道等形成互聯互通的開放空間系統,實現高強度開發的商辦地塊與低密度開敞的藍綠空間、郊野公園的融合,形成城市與自然交融的特色空間感受。有序引導高層建筑布局,打造具有國際都會感的門戶形象。松江樞紐
39、周邊形成地標建筑簇群,具體建筑高度以示范樣板區城市設計為準。控制城市界面與街道空間尺度,形成舒適宜人的空間體驗控制建筑街墻比:針對不同的空間屬性,明確街墻高度與街道的比例關系。引導建筑貼線率:鼓勵貼線建造,創造連續的城市界面,商業商務區和具有商業屬性的主要生活性街道。活躍首層功能:建筑底層界面鼓勵設置開放性強、 互動性高的功能, 宜以餐飲、 零售、生活服務、產品展示等公共功能為主。圖 4-7 松江樞紐地區設計鳥瞰示意圖(資料來源:松江樞紐地區國際方案征集成果)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3 6泰 晤 士 小 鎮主 題 休 閑 區文 化 區情 景 商 業 區休 閑 娛 樂 區科 創 社 區生 態 門 戶
40、 區2、中央公園公共中心中央公園公共中心周邊有松江大學城智力資源、廣富林文化遺址人文資源、泰晤士小鎮休閑資源、方松行政資源、國際生態商務區產業資源等“科創、人文、生態”綜合資源環繞。加強中央公園中心功能,充分挖掘空間,形成多維鏈接,塑造共享共融的一體發展格局。拓展中心范圍,實現“西聯東拓,南北銜接”以中央公園為媒介,融合東西南北方向上的不同城市功能組團,打造空間互聯、設施共享的公共中心。“西聯”,即聯通泰晤士小鎮,全線貫通華亭湖環湖步道,打通環湖空間與泰晤士小鎮內商業及公建區域間的慢行聯系,實現泰晤士小鎮特色休閑空間與中央公園的共享。圖 4-8 “西聯東拓,南北銜接”空間格局規劃示意圖第四章
41、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37泰 晤 士 小 鎮主 題 休 閑 區文 化 區情 景 商 業 區休 閑 娛 樂 區科 創 社 區生 態 門 戶 區“東拓”,即向東側的中山街道拓展,向東打通中央公園至新城東門戶之間的慢行聯系,沿線串聯 9 號線松江新城站、國際生態商務區、科創社區等區域,形成休閑、生活、工作、生態相融的城市空間。“北銜接”,即與北側松江大學城、廣富林雙創城、廣富林文化遺址、廣富林郊野公園等功能組團銜接,依托南北向都市休閑道和生態游憩道串接中央公園與北側各功能組團,實現大學城公共資源與中央公園的共聯共享。“南銜接”,即與南側居住組團進一步銜接,將北側的都市休閑道和生態游憩道
42、向南延伸,強化南北組團間公共空間、資源要素以及活動人氣的相互滲透。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3 8圖 4-9 松江新城“公共活力環”示意圖二、 打造“公共活力環”,融合空間片區沈涇塘、通波塘、張家浜、人民河等四條水系串聯了松江新城內主要功能板塊,銜接了廣富林文化遺址、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等多個分散的城市歷史節點。本次總體城市設計依托上述水系,打造公共活力環,通過自然環境滲透和城市功能聯動,融合南北各空間片區。府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廣富林文化遺址國際生態商務區泰晤士小鎮中央公園公共中心松江樞紐公共中心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廣富林雙創城松江大學城華陽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公共活力環黃浦江佘 山天
43、 馬 山辰 山廣富林郊野公園第四章 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39強化城市功能的融合作用公共活力環串聯松江樞紐、中央公園 2 大公共中心和大學城雙創特色中心、科技影都(華陽湖)特色中心、倉城歷史文化特色中心、國際生態商務區特色中心等 4 個特色中心,銜接廣富林文化遺址、泰晤士小鎮、府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等多個節點,集公共活動、 多元功能、 生態景觀、 歷史文化于一體, 成為新城內部公共服務功能環,滿足新城人民需求。強化自然環境的融合作用突出松江新城通山達江的生態優勢,貫通沈涇塘、通波塘、張家浜、人民河兩側的生態空間,打造開放共享的高品質生態環,串聯多個 4 公頃以上的地區公園,形成連續的
44、公共活動藍綠網絡,融合城市空間片區。結合片區功能、資源稟賦,形成公共活動、 歷史文化、 郊野生態、 生活服務等多元體驗界面, 為新城市民提供連續優美、豐富多元的公共開放空間。公共活力環分段引導西段:沿沈涇塘構筑南北向藍綠通道, 串聯廣富林文化遺址、 泰晤士小鎮、 松江樞紐,打造通山達江的山水文化軸。南段:依托人民河,串聯倉城、府城和華陽橋三大歷史文化風貌區,豐富文化交流活動,打造串聯古今的文化活力帶;結合周邊區域道路系統整合提升,研究老滬杭鐵路通道地區功能復合利用的可行性。北段:沿張家浜串聯松江大學城和國際生態商務區,增加大學城科創孵化空間,打造產學研城創意鏈。東段:依托通波塘連通國際生態商務
45、區、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增加休閑運動和游憩空間,打造東部都市休閑帶。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4 0三、 優化“十字廊軸”,融合新老城區一廊:即東西向橫貫新城的長三角 G60 科創走廊,該走廊對接上海中心城,輻射長三角相關城市,同時統領新城內部的主要產業功能板塊,引領松江新城融入長三角產業格局,是體現松江新城科創驅動發展的核心動力帶。一軸:即南北向穿越松江新城的嘉松南路中央功能軸, 該軸線跨越G60高速,統籌南北新城空間,鏈接新城南北中心和重要公共空間,融合新老城區,加強松江新城與其他新城及上海市域西南地區的聯動。圖 4-10 松江新城“十字廊軸”示意圖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國際生態商務區廣
46、富林雙創城產業門戶區產業門戶區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華陽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府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廣富林文化遺址泰晤士小鎮中央公園松江樞紐佘山機山橫山小昆山第四章 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41織密快慢通道,加強南北交通聯系加強城市南北道路交通聯系,疏通嘉松南路,優化谷陽路、人民南路、西林北路等道路的豎向設計,加強城市道路貫通性。增加聯通南北兩側城區的步行通道,強化片區慢行聯系。置換沿線用地,強化公共功能匯聚梳理 G60 高速新城段兩側用地,將低效產業用地等置換為研發、商業、文化等用地,形成創新孵化空間,支撐長三角 G60 科創走廊創新載體建設,促進松江新城內 7 大科創板塊銜接。通過用地功能置
47、換,打破連續單一的居住界面,在嘉松南路兩側結合公共建筑、公園廣場等形成收放有序、變化豐富的公共開放界面。打通生態聯系,促進生態空間南北滲透增加兩側的沿河沿路公園綠地、綠道等,聯通中央公園、大漲涇綠地、沈涇塘綠地、洞涇港生態廊道、松江體育中心以及周邊居住片區,以生態空間促進城市融合。圖 4-11 嘉松南路中央功能軸空間示意圖松江樞紐 云間廣場 新城之窗 中央公園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永豐影視基地府城歷史文化風貌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松江樞紐中央公園泰晤士小鎮西部科技園區松江大學城廣富林雙創城國際生態商務區云間廣場新城之窗交通聯系功能多元風貌界面多維縫合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4 2第三節 空間形態一、
48、傳承“上海之根”,展現新城之“新”1、“山水間、上海根、科創廊”的城市意象松江新城位于松郡九峰、黃浦江之間,具有獨特的自然山水基底,廣富林文化、松江府城文化賦予其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被譽為“上海之根”。從山水源地、到上海之根、再到科創智廊,松江新城傳承自然人文地域精神、被賦予時代開放新意,演繹出“山水間、上海根、科創廊”的城市意象。山水間:保護松郡九峰、浦江之源的自然山水風貌,凸顯松江新城山水源地形象,打造能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松江新城。上海根:傳承發揚廣富林文化、松江府城文化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打造“記得住歷史、看得見未來”的松江新城。科創廊:從 G60 高速交通干線到長三角 G60
49、 科創走廊,通過門戶節點、產業地標、界面引導打造以松江大學城、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等為引領的科創產業風貌,充分展示松江新城作為長三角 G60 科創走廊策源地形象。第四章 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43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4 4圖 4-13 松江新城整體空間形態示意圖圖 4-12 松江新城總平面示意圖2、“山水入新城,一環融古今,樞紐引天際”的空間形態第四章 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45圖 4-16 望山視點布局引導示意圖圖 4-14 泰晤士小鎮 望山 視點圖圖 4-15 廣富林文化遺址 望山 視點圖1、望山佘山等九峰分布于松江西北部,形成了連綿起伏的自然山景,成為極具
50、辨識度的新城背景。南部依托松江樞紐、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等地標建筑形成遠眺佘山的主要視點,強化沿辰山塘 - 沈涇塘形成的“山水視廊”;北部結合中央公園、松江大學城、廣富林雙創城、廣富林文化遺址及郊野公園等公共空間,選取若干視線通透的局部高點設置“望山”視點。二、 引“山水入新城”,構建眺望系統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4 6圖 4-18 見水視點布局引導示意圖圖 4-17 華陽湖 見水 視點效果示意圖(資料來源:松江樞紐地區國際方案征集成果)2、見水新城內河湖交錯、城水相依,聚焦華陽湖、華亭湖、五龍湖等大型湖泊構建松江新城標志性藍綠開放空間,強調湖泊對公共活動的匯聚作用,形成新城“見水”視點。結
51、合公共活力環串聯多元主題水岸,成為連續動態的線性“見水”路徑。新城南側斜塘、園泄涇、大泖港三水奔騰匯入黃浦江,成為松江新城舒朗開闊的山水畫卷之前景。在松江樞紐和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選取若干制高點作為主要的江景視點。第四章 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47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地標群國際生態商務區地標群廣富林雙創城地標群產業地標建筑產業地標建筑松郡九峰長三角入新城長三角入新城華亭湖松江樞紐地標群中央公園文化地標圖 4-20 觀城視點布局引導示意圖圖 4-19 觀城視點空間效果示意圖(資料來源: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工作營成果)3、觀城結合滬昆高鐵、申嘉湖高速等主要對
52、外交通干線打造一條“快速俯覽”的觀城視廊,在對外交通廊道進入松江新城的方向上構建一組動態視點,以標識性突出、層次感豐富、國際范未來感的松江樞紐門戶區域為視線焦點,體現松江新城的集聚度和顯示度,全方位展示松江新城之“新”。結合嘉松南路中央功能軸,重點打造一條“慢速體驗”的觀城視廊,優化沿線景觀界面,強化中央公園、醉白池公園等標志性開放空間融入城市景觀主軸,組織城市功能序列,打造新城景觀大道和活力廊道。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4 8街江南傳統街巷古文化遺跡廣富林文化遺址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展千年府城中心濱水商貿古鎮府城歷史文化風貌區華陽橋歷史文化風貌區區鎮圖 4-21 松江新城歷史文化資源分布及保護發展
53、引導示意圖三、構“一環融古今”,強調多元風貌1、加強對歷史文化遺存整體保護挖掘資源,展現歷史文化全景梳理松江新城歷史資源,以廣富林文化遺址及倉城、府城、華陽橋 3 個歷史文化風貌區為載體,打通主要歷史聯系路徑,全景式展現松江府歷史人文盛景。傳承文脈,塑造魅力體驗空間一是延續傳統風貌,傳承文脈肌理、修補原型、關聯拓展文化內涵,形成與歷史街區風貌相協調的空間形態。 二是激活歷史建筑, 評估保護等級, 按等級引導使用功能,包括維持原功能、展陳展示、創意產業等。三是植入體驗功能,適當融入現代觀覽功能,融合民俗風情展示和本土文化體驗,營造場景式魅力空間。街展鎮區文化街區式文物展館式傳統古鎮式整體開發式主
54、要歷史聯系路徑4大歷史文化片區第四章 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492、延續老城風貌肌理,推進城市更新,提升空間品質強化對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及其周邊區域整體性保護延續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水城相依、街巷縱橫的風貌與空間肌理,整體性保護倉城歷史文化風貌區及其周邊區域,強化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步行游憩體驗。以中山路更新為契機推進老城更新,提升老城空間品質中山路歷史上曾是“東到華陽西跨塘”的十里街市,以中山路更新為契機,引導傳統功能業態轉型,為歷史地區注入新的活力,實現與周邊地區共同協調發展。加強舊區更新、街道更新,提升老城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居住環境和景觀品質。對重要節點及入口處的環境進行提升,改
55、善片區的對外形象。3、塑造上海之根、多元協調的特色風貌松江新城不同發展階段各有側重,新城內各片區現狀風貌各有特點。在綜合評估新城各個片區的空間特質與形象定位的基礎上,強化各片區特色,形成“五片”風貌分區,包括花園新城風貌區、古今協調風貌區、樞紐門戶風貌區、未來宜居風貌區、產城融合風貌區,實現在時空發展中的風貌自然轉換。圖 4-22 總體風貌結構和風貌分區引導示意圖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5 0松江樞紐國際生態商務區佘山1、打造與佘山相呼應的地標建筑簇群天際線以松江樞紐地區高層建筑簇群為新城核心地標,提取“佘山曲線”,延續大氣舒緩的山水精神,打造與佘山相呼應的地標建筑簇群天際輪廓。四、 筑“樞紐引天
56、際”,營造疏朗開闊城市輪廓圖 4-24 與佘山相呼應的“松江樞紐”地標建筑簇群天際線示意圖圖 4-23 “佘山曲線”示意圖2、以佘山為視線焦點,整體塑造標識突出、曲線分明、舒朗開闊的城市輪廓以樞紐為新城制高點,以佘山為視線焦點,引導形成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新城高度分區,圍繞科技影都(華陽湖)、國際生態商務區等 4 個特色中心形成次級地標建筑簇群,整體塑造標識突出、曲線分明、舒朗開闊的城市輪廓。圖 4-25 松江新城整體天際線示意圖第四章 促進空間融合, 營造 “松江上海根”51低低中央公園生態綠心松江樞紐廣富林郊野公園泰晤士小鎮浦江之首華陽湖國際生態商務區廣富林雙創城西部科技園區新效路園區九科綠洲(臨港松江科技城)圖 4-26 新城整體高度引導示意圖松江樞紐國際生態商務區科技影都核心區(華陽湖)圖 4-27 松江樞紐地區效果示意圖科技影都核心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