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1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第一部分 郫縣望叢文化園項目背景區域背景 2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郫縣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處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近郊,距成都市區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生態環境優美,市政設施完善,區位優勢、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突出。全縣幅員面積437.5平方公里。區域背景地理位置3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成都市總體規劃對郫縣的定位成都市重要組成部分,成都西部新中心,以發展科教文化為高新西區配套服務,建設既適宜居住,又適宜創業的綜合性城市片區。區位優勢交通便捷,成灌高速、國道317線、 沙西線等高等級快速通道橫貫全境。處于成都上風上水的位置,生態環境良好,境內“七河并
2、流”。處于都江堰-郫縣-浣花溪-錦江這條從古至今最優良的人居線上。處于成都黃金旅游通道及古蜀文化的中軸線上,“天府之國”腹心地帶 ,文化遺存眾多,資源豐富。高新技術產業的集中發展區,科教資源富集。區域背景第二部分 郫縣望叢文化園文化研究 一、 古蜀文化變遷 二、 郫縣歷史文化 三、 郫縣文化特征 5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古蜀文化變遷從岷江到成都平原動態的變遷史古蜀人的歷史是一部不斷遷徙的動態歷史。古蜀人經歷了龍門山中岷江河谷、山內崇山峻嶺、山外沖積扇平原三大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和地理環境的變化,構成了古蜀歷史的三大發展階段,即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6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古蜀文化變遷從
3、岷江到成都平原古蜀大地第一縷文明的曙光寶墩文化古蜀文明的第一縷曙光,是從成都平原上一個叫寶墩村的地方開始的。寶墩文化距今已有4500年左右的歷史,它所代表的是古蜀酋邦社會和以采集經濟為主的生活方式。 在成都平原沖擊扇河流間的相對高地上,岷江干道及其支流文井江河道旁,分布著六座寶墩文化遺址,分別是:新津寶墩遺址、溫江魚鳧城遺址、郫縣古城遺址、都江堰芒城遺址、崇州市雙河和紫竹遺址。 這六座古城的時代,在距今3700年至4500年之間,其文化內涵有互相繼承和連接的關系,最早的是寶墩遺址,芒城緊接寶墩晚期,雙河稍晚于芒城而接近于古城和魚鳧的早期。古城早期與魚鳧早期古貌接近,而魚鳧晚期則為諸遺址中最晚一
4、期的文化,呈現出從寶墩文化向三星堆二期轉變的特征。 這一系列發現為探索三星堆遺址文化的淵源提供了重要途徑,昭示著古蜀文明的起源。7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古蜀文化變遷從岷江到成都平原高度發達的古蜀城市文明三星堆文化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沖積扇上,北臨沱江支流湔江椝 的發緣厥輕荷僥下吹牟杵荷劍 相傳即是史載古蜀魚鳧王狩獵的“湔山”。 三星堆遺址所在的成都平原北部,地勢要高出寶墩遺址許多,再加之沱江上游的水勢平穩,水量也遠遠不及岷江浩大,因此在這里形成穩定的古蜀國中心城邑,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三星堆遺址被譽為“比秦代兵馬俑更加不同凡響的青銅文明的重大發現”。三星堆遺址內存在三種面貌不同但又連
5、續發展的三期考古學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龍山時代至夏代遺址群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稱“寶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規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廢棄古城時期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橋文化”。8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古蜀文化變遷從岷江到成都平原高度發達的古蜀城市文明三星堆文化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銅文明的自身文化特點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青銅戈青銅獸面具青銅爬龍柱形器青銅喇叭座頂尊跪坐人像青銅鳥青銅花蕾狀鈴青銅龍虎尊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銅文明的自身文化特點始終占據主導地位。 三星堆遺址加上成都十二橋發現的商周時期大型干欄式木結構建筑群和宮殿
6、遺址以及成都羊子山發現的方形三層巨型祭祖土臺遺址,充分表明古蜀都邑國家已經形成,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已經很高。這與中原的殷商王朝同時存在的古蜀王國所創造的古老文明是巴蜀文化第一個光輝的高峰。9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古蜀文化變遷從岷江到成都平原高度發達的古蜀城市文明金沙文化金沙遺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區興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椆攀窆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 有學者推斷,從三星堆文明到金沙遺址的這一古蜀文明變遷的過程,正是古史所載望帝杜宇取代魚鳧王的過程。其后,從荊楚之地溯江而來的叢帝鱉靈,就會取代望帝在古蜀的統治,從而建立起遞延十二世的古蜀開明王朝。 金沙遺址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
7、堆之后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金沙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古蜀歷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金沙遺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獻中完全沒有的珍貴材料,將改寫成都歷史和四川古代史。 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與黃河流域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深刻的內在聯系,再次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10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古蜀文化變遷從岷江到成都平原高度發達的古蜀城市文明金沙文化金沙遺址所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銅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金沙遺址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 金器銅器玉器陶器11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古蜀文化變遷從岷江到成都平原古蜀五帝古蜀
8、國先后經歷了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帝王。第一代蜀王蠶叢“目縱”,居住在岷山以西的岷江上游河谷石穴中 ,以農桑興邦,開蜀地百代鴻業,奠定了“天府之國”的基礎。第二代蜀王柏灌的具體記載非常有限,可以知曉的僅是“柏灌”與鳥有關,應當是一個以柏灌鳥為族名的部族。第三代蜀王以魚鳧鳥為族名。蜀王本紀說,魚鳧“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去”;又說“魚鳧於湔山得仙,蜀民稀少。” 魚鳧反映著漁獵經濟為主的生活。 第四代蜀王杜宇,又名望帝。傳說杜宇“教民務農”,很受人民的擁戴。后來蜀國發生大水災,杜宇請開明氏治理了水患,開明氏取代杜宇。杜宇失國后被迫歸隱西山,化為杜鵑,悲切呼喚,啼淚成血。這就是 “杜鵑啼血
9、”的神話傳說。 第五代蜀王開明氏,傳位十二世,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12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郫縣歷史文化歷史建置郫縣古稱郫邑,古蜀王杜宇建都郫縣,建立了蜀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首都杜鵑城。公元前314年,秦滅蜀后設蜀郡,郫邑始稱郫縣,迄今已有2300余年。郫縣縣城,秦漢時期設今馬街場口外里許古城遺址處,漢末或六朝時期改遷今址。縣境內出土的大量遺跡及文物說明郫縣曾是蜀文化的發祥地,經濟政治中心。13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郫縣歷史文化14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郫縣歷史文化山水格局郫縣位于成都平原中部、成都市西北近郊,與成都市金牛區、溫江縣、灌縣、彭縣、新都縣為鄰。地形大致可概括為“一丘五水九十四
10、分壩”。流經縣境的干渠有8條,總長158公里;大、小支渠和斗、農、毛渠密如蛛網。 郫縣水源主要來自岷江。入境后,各河又分別匯入岷江和沱江,并形成岷江和沱江兩個水系。郫縣地處都江堰灌區上游,內江四大干渠都流經縣境。上述四渠或分或合,構成縣內8條干渠,總長158公里。其下又分出66條支渠、116條斗渠、2179條農渠。加上無數的毛渠和排水溝,形成全縣密如蛛網的排灌體系。15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郫縣歷史文化天文星相16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郫縣歷史文化文化遺存 郫縣歷史文化遺跡眾多,望叢祠、杜鵑城遺址、古城遺址、揚雄墓、子云亭等,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管理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辭典。此外還有何武墓、何公祠、
11、郫筒井、嚴君平墓、梅花御井、藍家坡山漢墓等。17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郫縣歷史文化18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郫縣歷史文化鐘靈毓秀,人才輩出郫縣是“天府之國”腹心地帶,是中國長江上游文化發祥地,鐘靈毓秀,人杰地靈。郫縣孕育出西漢大儒楊雄、嚴君平、何武,唐宋時代工藝制造家何稠和詩人張俞,五代宋初大畫家石恪,清代名將羅應旒以及當代英籍華人作家韓素英、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廖昌永等古今名人。 楊 雄石恪:二祖調心圖19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郫縣文化特征:一個核心,九大方面郫縣文化郫縣文化的核心郫縣文化的物質基礎郫縣文化的資源保障郫縣文化的精神支撐郫縣文化的推進動力郫縣文化的地域特征郫縣文化的智力傳承郫縣
12、文化的鄉土風情郫縣文化的生態理念郫縣文化的家園特征望叢文化農耕文化水利文化圖騰文化古蜀科技文化傳統手工藝文化古蜀名人文化美食與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居住文化20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第三部分 郫縣望叢文化園規劃設計 一、 基地概況 二、 相關規劃 三、 項目定位四、 規劃方案21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基地概況基地現狀基地位于郫縣縣城西部,處于成都到都江堰、溫江的黃金通道上。基地北部為郫縣老城,西部為郫縣向西發展的預留用地。基地內地勢平坦,自然環境良好,村莊分布較為零散,規模均不大。主要道路有望叢中路、郫花路、觀柏路,對外交通聯系及與老城的道路聯系均較為便捷。分布的主要河流有沱江河、橫河、摸底河和金花
13、橋河,其中,摸底河為現狀排洪河道,橫河為農業灌溉渠。22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相關規劃23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相關規劃24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項目定位功能定位傳承蜀文化,打造最具魅力的創新型的文化旅游主題城區;以柔性文化為理念,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新傳統主義的社區;以水文化為主題,精心營造獨具特色的濱水休閑區;目標強調望叢文化園作為整個蜀文化圈的吸附核與黏合劑的地位,通過游蜀、賞蜀、聽蜀、品蜀等多角度的演繹,營造一場回憶古蜀風采的文化盛會。以水文化為主題,貫穿整個濱水景觀帶,設置多樣化的水上運動,開創水鄉特色旅游休閑平臺。以詩經關雎中所描繪的巴蜀景象為主題社區構建的靈魂,打造詩意浪漫、美麗宜居
14、的主題社區。 發展思路以文化、旅游、地產等多元產業的形式進行開發,形成相互的支撐體系,并在此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關系和互補效應,使各產業的效益得到最佳的發揮的同時,創造出鮮明的特色與亮點。25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方案構思 1. 規劃利用新城市主義城市斷面(transect)的設計手法進行整體的設計,以從整體上把握城市從高效的生活方式到休閑放松的生活方式,從高密度建筑與空間到低密度,從人工場所到自然生態空間的問題,進而為多樣性的城市生活提供保障。 2. 規劃設計充分考慮對傳統的尊重,對經過千百年歷史文化沉淀形成的傳統建筑建造與生活方式的尊重.例如,傳統的建筑朝向、街道走向、農田及河網走勢等。這是
15、自然對城市的限制,也是城市對自然的應答。規劃方案充分體現了我們對文物保護區(望叢祠)的尊重以及對歷史文脈的延續。 3. 功能區:具有完整的鄰里功能,鼓勵公共空間的設置和場所感的創造,使之成為可居住、可訪問、可體驗的社區。 4. 鄰里:采取五分鐘步行法進行社區的組織,以保證鄰里內的大多數居民可以5分鐘步行到達一處商業和公共服務設施。鄰里可以采取傳統的方式,提倡更為人性化的傳統城鎮的味道、傳統城鎮的空間與建筑以及傳統城鎮的生活方式。 5. 規劃強調整體形態對城市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性,但我們不惟形式論,我們更關注的是城市形態的內在意涵,強調具有獨特城市意向的空間形態。方案中,“如意”與“北斗七星”的規
16、劃形態充分體現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6. 規劃考慮建立一個更平衡的土地混合使用方式,減少長距離工作、購物和休閑出行的需求。增加近距離的移動,從而減少交通和道路需要,形成安全的環境。例如在核心區混合使用用地的設置以及社區中心用地的安排等。 7. 開放空間系統:河流與公共綠地同社區公共空間結合布置,形成富于變化的公共空間走廊。綠地生態環境是一種區別于城市建筑的軟環境,它在城市中是一種呼吸空間。規劃對基地的水渠及綠色廊道進行必要的整理并形成與城市硬環境相互疊加的網絡系統,這是形成豐富的城市生活與空間的重要載體,更是保持城市多樣性,形成健康城市的前提。 8. 方案充分考慮規劃的可實施性,并力求
17、社會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特別是對現狀道路及城鎮基礎設施的充分利用,起步區位置的選擇考慮非基本農田以及便捷的交通等因素。 規劃方案26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土地利用規劃基地內的整個規劃布局以線性的旅游空間和兩個主要核心區組成的基本架構展開。以郫花路為界,劃分為南北兩個居住片區。帶狀的旅游休閑用地通過串聯不同的功能空間,與基地內的其它用地發生相互關系,多面向的延伸到各個社區,使沿線的各片土地均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其功能價值在得到最大發揮的同時也使文化滲透到各個角落;在南北兩片區的中心規劃了兩個核心點,即傳統文化商業區和現代綜合商業休閑娛樂區,傳統文化商業區著重多角度多側面的挖掘望叢文化;規劃
18、在文化區與望叢祠之間形成景觀軸線,并在觀柏路入口處結合中心帶狀綠地在兩側安排了商業用地,強化入口形象;現代綜合商業休閑區則強調通過現代要素的引入將傳統文化再煥發新的活力,通過現代商業、影視娛樂設施的引入打造現代氣息的核心區;兩個核心點作為線性空間的高潮,成為南北兩個區的視覺焦點和主要活動的聚集區,使得土地價值更進一步的得到發揮和提升。基地內各社區均有自己的鄰里公園,并在公園內配置了相應的體育健身設施,各配套服務設施結合旅游休閑帶和濱水綠地設置;在郫花路南側規劃一所健康中心;在南片區規劃一所小學和一所幼兒園(2.0ha);北片區規劃一所小學及幼兒園(2.0ha);結合現狀郫筒中學的擴建,在晨光支
19、渠東側安排一所小學(2ha)及一所幼兒園(0.4ha);現狀郫縣二中和郫筒中學基本能滿足居住區要求。水系規劃從排洪防汛的要求以及土地利用的完整性的角度考慮,將摸底河局部改道,使其功能更加完善,并與晨光支渠打通,形成可相互循環的水體,在沱江和與晨光支渠交匯處形成約7ha的水景公園;從文化和景觀氛圍營造的角度考慮,結合原有的金花橋河在望叢祠西南形成約3.5ha的湖面和以水環繞的圓城(約7ha),為望叢祠提供了開闊的視野和獨特的景觀,也成為表達中國傳統意象的一種方式。同時結合水面、綠地規劃了親水活動平臺和集會廣場,可供舉辦大型活動,如賽歌會、祭祀望叢二帝等。27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規劃意象
20、整個規劃布局形如“如意”和“北斗七星”,兩者都具有濃烈的中國文化色彩,正好與望叢文化園的文化氣息相契合。而規劃的“如意”和“北斗七星”的方位正好指向北偏西的方向即岷山的方向,該方位恰好為蜀文明重要的源頭,寓意著我們對蜀文化的傳承以及對古蜀先民的懷念。方案中,通過環狀水系與中心方形廣場構成的規劃布局蘊含著古人對“天圓地方”的認識和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通過對現狀水系的整合,結合不同項目的設置,形成的七處重要節點正好與“北斗七星”的七顆星分別相對應,形成“七星耀日”的格局。28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規劃結構:一園、一帶、兩心、兩軸、五片“一園”-望叢祠“一帶”- 旅游休閑帶 “兩心”-
21、兩個新城核心“兩軸”- 兩條景觀大道“五片”- 五片主題居住區29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與周邊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整合整個園區形成了以老城片區、北部片區、望叢祠片區、迎賓路片區為主的四大片區,并形成各自相應的中心。老城片區:建議以西大街、南大街、晨光路、西二環路圍合的老城片區內部分單位用地進行搬遷,與新的行政中心進行整合;建議對老城居住用地和商業用地進行整合,將老城片區東側的商業用地適當調整,圍繞新南街布置商業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集中綠地,形成小規模中心;在晨光路兩側保留現狀商業用地;北部片區:以紅楊路、沱江河、西二環路、城灌路圍合的北部片區以住宅開發為主,在西梨路以北規劃約10公頃
22、的居住區中心,安排中學、小學、幼兒園及配套生活服務設施;在片區東北角結合輕軌站點安排部分商業用地,通過規劃步行街打通與沱江河、居住區中心的景觀聯系。望叢祠片區望叢祠北部的三角地位于文物保護區的建設控制地帶,建議規劃為商業用地,同時應充分考慮保護區的要求,與環境相互協調。在郫花路與迎賓大道交叉口控制一定范圍的用地規劃布置商業設施,與老城商業帶形成有效銜接。園內原有中學兩所,分別為郫花路以北的郫筒中學(1.6公頃)和南街北側的郫縣二中(6公頃)。建議郫筒中學在現有規模基礎上進行擴建,完善其功能,規劃面積約4.9公頃。30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與周邊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整合郫縣城市空間發展布局
23、基本規劃為兩大功能板塊:郫縣東部行政商務配套中心區、郫縣老城商貿區。該項目在分區規劃中位于西北部,處于郫縣向西發展的位置,園區西部為預留用地,東部為郫縣新的行政商務中心,為園區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31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道路系統規劃道路系統即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系統與人行系統的規劃試圖建立土地開發使用與鼓勵人行與自行車系統相互結合的模式,使各種交通流得到合理的分配,形成有序的交通系統。城市主干路郫花路、觀柏路為已建成的交通性主干路,迎賓路為規劃的生活性主干路。城市次干路規劃一條南北向次干道(24米)貫穿整個基地,作為基地內兩大中心的主要聯系道路,同時也是進入旅游區的主要車行道路;規
24、劃一條16米寬道路打通望叢祠與觀柏路的連接,使旅游區東西向交通得到很好的解決。城市支路綜合考慮居住地塊的劃分,在保證交通條件下,與景區有很好的聯系。園區游覽主線結合現狀交通,合理組織旅游區線路,并結合郫花路、南街及觀柏路規劃直接進入旅游區的線路。 濱水步行線結合旅游區及居住區安排,步行線路沿濱河商業帶設置,具有良好的景觀步行空間。32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道路斷面A-AB-BC-CD-D33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與周邊地區道路系統整合34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綠地系統規劃規劃希望通過綠地、水系形成的開放空間與商業休閑空間結合起來,達到相互間的融合與共生。以沱江河、摸底河
25、、晨光支渠形成的水系和望叢祠、沱江公園為主要節點構成的線性的空間將旅游區和鄰里社區串聯起來,在基地內延伸與滲透。帶狀綠地在各區之間扮演聯系與分隔的角色,同時具有多元活動的功能,行人和自行車可在其間活動,為開放空間的使用創造機會和活力,并使鄰近的土地獲得最大價值。每個社區均有自己的鄰里公園,并與帶狀綠地有著良好的景觀聯系。35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基地范圍內規劃人口為5萬人,根據此規模及學校的服務半徑,在區域內規劃了三所小學,沿觀柏路進入社區的入口處規劃一所小學和幼兒園,占地面積2.0ha;沿紅楊路進入社區入口處規劃一所小學和幼兒園,占地面積2.0ha;沿晨光支渠東側,在
26、現有郫筒中學(1.6ha)的基礎上擴建,增加一所小學(總占地面積4.4ha),在郫筒中學北側規劃一所幼兒園(0.4ha,。同時在各居住片區中心規劃了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36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開放空間整體規劃設計示意圖37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容積率分布示意本方案以成都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07對成都市及周邊縣市住宅高密度發展的要求為依據制定該地塊容積率。從文化旅游區的整體形象考慮、用地性質和文物保護區要求的角度出發,沿望叢祠周邊文化旅游區用地容積率基本為0.5到0.8,居住用地以低密度住宅為主,為0.7到1.5;沿濱水地帶文化旅游區用地容積率為0.8到1.
27、5。沿郫花路兩側預留80米混合使用公建帶,從今后城市建設與發展、土地價值、人群消費等方面因素考慮,容積率定在3.5到5.0之間。沿觀柏路、紅楊路一側,考慮到空間形態變化、景觀視覺效果、土地價值等因素,沿紅楊路一側容積率在2.5到2.9,沿觀柏路一側容積率定在1.5-2.9之間;其余居住用地容積率在2.0到2.5。38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建筑密度分布示意與建筑高度控制39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文化旅游區旅游文化區占地面積77ha(含望叢祠),約1155畝,綠化及水面占旅游文化區面積的48%。旅游文化區占整個園區用地面積的38%,成帶狀結構貫穿整個基地。通過水系、綠化、商業休閑的
28、結合,形成兩個主題湖區、三條濱水景觀帶、七處核心節點的開放式的景觀體系。兩個主題湖區,即望叢祠西南和迎賓路南側的兩處大面積水上開放景觀區;三條濱水景觀帶,即沿沱江河、摸底河和晨光支渠形成的濱水景觀帶;七處核心節點:結合綠地、湖泊、廣場以及地標建筑等形成七處特色鮮明的核心景點。旅游文化區道路系統的組織:沿觀柏路、迎賓路規劃旅游文化區主要形象入口,沿郫花路、南街規劃次要入口,步行系統結合入口、濱水綠化進行組織。40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用地平衡表41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總體開發策略與分期實施總體開發策略 a.基本的策略是采取一個清晰且靈活的規劃,清晰的規劃體系有助于幫助投資商下決
29、心投資。 b.確定一系列旗艦先驅工程來帶動土地開發。 c.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或規避現有的風險區域,率先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塊。 d.首期開發區應該是緊湊的,各種功能如商業、居住和公共設施的配套比較完備。園區的開發在服從總體戰略的基礎上,需實行有計劃、有步驟的開發策略,通過開發節奏的控制,實現開發目標。整個實施計劃可分為三期進行。以郫花路為界,南北控制一定范圍為第三期,以南為一期,以北為二期。一期開發:作為突破階段,起步區位置的選擇應該考慮與現有基礎設施的銜接,盡量與現狀城區相接近,而且應少占用基本農田和村莊。因此,一期開發地塊內分3個居住片區進行開發,首期開發選擇1-1地塊進行開發。在對居住片
30、區進行開發的同時,可結合土地的出讓對旅游文化區同步進行建設。二期開發:這一時期是土地價值釋放與提升的重要時期。在一期開發的基礎上,旅游文化區建設的骨架已初步拉開,人氣開始聚集,各項居住配套開始逐步跟進。因此,這一期的開發,旅游文化區的建設將趨于完善,通過一系列旗艦項目的建設形成強有力的帶動,居住區的開發由南向北逐步推進。三期開發:土地價值在這個時期完全釋放,整體骨架已經形成,地區活力得到提升,這一時期將對沿郫花路兩側控制的各80米的公建帶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開發,對整個地塊進行完善升級。42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形態轉化斷面系統43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形態轉化斷面系統44郫縣望
31、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圖底關系分析45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整體鳥瞰效果圖46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整體鳥瞰效果圖47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節點效果圖48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節點效果圖49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節點效果圖50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規劃方案節點效果圖第四部分 郫縣望叢文化園主題分區與旗艦項目 一、 主題分區 二、 旗艦項目 52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主題分區六大主題文化區,一條濱水休閑帶,五個特色主題社區郫縣望叢文化園若想在整個區域的文化營銷中取得成功,必須充分利用郫縣自身歷史文化的獨特性,營造有別于其它蜀地的文化氛圍,打造一系列既新穎
32、獨特又可接近、可參與的經典旗艦項目,樹立唯我獨有的文化品牌。站在更高的文化視點上,采用整體文化營銷戰略,構建六大主題文化區,一條濱水休閑帶,五個特色主題社區。53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入口區入口區作為整個文化產業園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融合了巴蜀圖語文化、圖騰文化、太陽崇拜文化等,通過具體形象的符號表達,使游人獲得視覺沖擊和感官體驗。54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望叢文化紀念區望叢文化紀念區,強調望叢文化園作為整個蜀文化圈的吸附核與黏合劑的地位,通過祭祀文化、傳統歌會、農耕文化、水利文化、民間傳說、古蜀名人文化等多角度的演繹,營造一場回憶望叢古蜀文化的盛會。55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傳統文化商業區傳
33、統文化商業區,融合古蜀圖騰文化、傳統手工藝文化、音樂文化、青銅文化、美食文化等,多角度、多側面的體現望叢文化,為游客提供可欣賞、可參與、可體驗的商業與文化娛樂項目。56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民俗文化區民俗文化區,匯集蜀地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蜀錦蜀繡藝術、陶藝文化等,通過一系列體驗項目、娛樂項目的設置,使游人獲得地域民俗文化的認同感。57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賓館區58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現代綜合休閑娛樂區現代綜合休閑娛樂區,強調現代要素的引入,通過卡通形象的豆瓣坊、現代商業、影視娛樂設施、造型夸張的臉譜藝術、酒店和下里巴人風情街的設置,為人們提供特色化、現代化的綜合商業娛樂服務設施,打
34、造現代氣息的核心區。59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濱水休閑帶以郫縣特色地域風情結合休閑空間的形式,采用聯合開發的模式,沿濱水區設置購物中心、茶館、酒吧、咖啡館、美食文化街和兒童樂園、體育中心、多媒體和影視娛樂中心、美術館等,打造名副其實的浪漫休閑的文化品牌。60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居住區主題意象居住社區的文化主題構建從詩經關雎對詩意浪漫、安居樂業的巴蜀景象的描寫中獲得靈感。詩經得名于音樂,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分風、雅、頌三部分。詩經中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整個社區打造“融樂風雅頌”的文化主題,分為五大主題社區,分別表達“融” 、 “樂”、 “風”、“雅”、“頌”、的主題意境,體現祥和、快樂、自然
35、、高雅、榮耀的社區氛圍。融和諧之居樂快樂之居風自然之居雅高雅之居頌榮耀之居61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居住區主題意象之“融”和諧之居該社區以和諧之居為主題,展現睦親敬老,仁及草木的融合景象。十畝之間,桑者閑閑。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多黍多稌,亦有高廩。為酒為醴,以洽百禮。62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居住區主題意象之“樂”快樂之居以音樂為主題,展開社區主題序列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63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居住區主題意象之“風”自然之居以自然風光為背景,描繪濃厚的生活氣息園中有樹,汝可憩之。池中有魚,汝可觀之。維鵲有情,汝可愉之。維鵲有巢,鵲自
36、居之。64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居住區主題意象之“雅”高雅之居營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正雅之氣怡然我居,草色入廉。裳裳者華,我心悅兮。怡然我居,詩書飄香。君子至止,福祿如茨。65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居住區主題意象之“頌”榮耀之居體現高尚尊崇的精神情懷高屋有臺,風景如懷。樂彼君子,富家之基。高屋有臺,榮耀之居。樂彼君子,遐不眉壽66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旗艦項目分布67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旗艦項目巴蜀圖語廣場四川地區的“巴蜀圖語”出現于東周,流行于戰國時期。這些圖形和符號的組合體既不講究節奏韻律,也不講究對稱均衡,它們有著比裝飾性圖案更深刻的意義。把巴蜀圖語符號以浮雕的形式融入廣場借此讓
37、人感受神秘古老符號的內涵。 68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太陽鳥廣場旗艦項目太陽神鳥廣場把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圖案進行了巧妙的應用,排列于廣場之中。69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旗艦項目農耕園農耕園以現代化的造型表現古蜀農耕文化的來龍去脈,讓人們能真正感受到當時的農耕文明。70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旗艦項目水利園71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圖騰廣場旗艦項目72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蜀樂坊旗艦項目蜀樂坊用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來烘托古蜀音樂的民族特性,建筑形式汲取川西民居特點用現代材料與工藝詮釋園林建筑。把說唱陶俑雕塑和古蜀典型樂器以抽象化的藝術形式在現,反應出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現代人對蜀樂的認識和感受。坊內可
38、舉辦古蜀樂器演奏會,古蜀音樂節,舞蹈節等等。73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美食一條街旗艦項目郫縣豆瓣名揚天下,其他各種特色美味也非常豐富,施鴨子,蔣排骨,楊雞肉,魔方豆花 在郫縣打造美食一條街對郫縣的特色旅游項目進行推廣,吸引更多游客到郫縣休閑、旅游、觀光。 74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巴蜀民居旅館旗艦項目巴蜀民居旅館,將集觀賞、體驗于一體,讓人們感受古蜀先民的生活習俗和場景,體會博大精深的建筑藝術。75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蜀繡坊旗艦項目蜀繡具有悠久的歷史,與蜀錦一起被稱為“蜀中之寶”。建造蜀繡坊以此來展示古老的蜀繡織造工藝并使之參與商業活動,不僅繼承了蜀錦的織造工藝保護了傳統文化而且能帶來豐厚的
39、經濟回報。76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陶吧旗艦項目77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酒肆文化與美食街旗艦項目古代的四川酒文化,是我國酒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尤其 . 在唐代詩人的筆下,當時四川酒還有漢州的鵝黃酒、郫縣的郫筒酒、戎州(今宜賓)的重碧酒,射洪的春酒等。 78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豆瓣坊旗艦項目1 豆瓣系列產品和調料的展銷;2 再現傳統豆瓣制作工藝并參與生產制作3 豆瓣悠久生產歷史和享譽中外的圖片、資料、實物以及多媒體展示與豆瓣相關的調料、川菜介紹、豆瓣系列包裝展示。79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天文星相廣場此廣場設計以古蜀天文星相圖為依據,充分探尋古蜀星相的奧秘與運行規律,展示郫縣在整體星相中
40、的重要區位,力求在郫縣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星相廣場。 旗艦項目80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臉譜藝術廣場旗艦項目81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標識設計以巴蜀特有的水為基本元素,對其進行變形。使其形象如巴蜀圖騰杜宇的形象。以五條并列的形式加強其圖案力度,同時反映巴蜀帝王的傳承發展。以紅色為基本色,取意辣椒的原色,象征火熱激情,使圖標更加具有蜀地風味。以杜鵑鳥和杜鵑花為主要形象進行變形,使圖標更充分體現望叢地區的特色。82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形象雕塑83郫縣望叢文化園概念規劃圖騰壁畫以巴蜀地區所有的圖騰紋樣為基本元素,以古典水紋為主要背景(取以巴山蜀水中的蜀水)將圖騰紋樣進行重組加工,使其更加富有古典石刻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