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修建長城的歷史長城修筑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周代,當時周宣王為防御北方民族的侵襲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臺。公元前7世紀,許多諸侯國,如趙、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長城,以防鄰國的入侵。公元前22l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不久,便下令開始修筑長城,把秦、燕、趙等國北部的長城連接起來,并加以增筑、擴建,筑成西起臨洮、東達遼東的秦長城。秦長城西起今甘肅東部,經今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和遼寧等省、自治區、直抵鴨綠江,長達5000多干米。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筑長城。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前后有20多個
2、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漢武帝就數次修筑長城,用來保護河套、隴西等地以及東西往來的交通。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筑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清朝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筑,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筑了長城??梢哉f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筑。修筑長城的工程之巨大,確實驚人,僅以明代修筑的長城估算,需用磚石5000萬立方米,土方一億五干萬立方米。如用來鋪筑寬10米、厚35厘米的道路
3、,可以繞地球兩周有佘。歷代為修筑長城動用的勞動力數量也十分可觀。據歷史文獻記載:秦代修長城除動用三十至五十萬軍隊外,還征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一百五十萬人。北齊為修長城一次征發民夫一百八十萬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發民夫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人修長城的記載。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梢韵胍?,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長城作為防御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復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在沙漠地區,干里流沙,缺少磚石,漢長城采用當地出產的礫石和紅柳,利用了紅柳
4、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筑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的創造。這樣修筑的長城,城體非常堅固,經歷兩干多年風沙雨雪的沖擊,不少地段仍屹立高達數米。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長城大多用夯土夯筑或土坯壘砌,其堅固程度不亞于磚石。如甘肅的嘉峪關長城墻體,修筑時專門從關西十多公里的黑山挖運黃土,夯筑時使夯口相互咬實,這種墻體土質結合密實,墻體不易變形裂縫。明代修筑長城以用磚、石砌筑和用磚石混合砌筑為主。墻身表面用條石或磚塊砌筑,用白灰漿填縫,平整嚴實,草根、樹根很難在縫中生長,墻頂有排水溝,排除雨水保護墻身。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墻、劈山墻的,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