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點中國古代建筑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實物,目前保存下來的很少。曾經顯赫一時的宮殿建筑如今大都蕩然無存。相比之下,古代的陵墓建筑因為多為磚石結構,且埋藏于地下,反倒基本保留下來。據統計,至今地面有跡可循,年代可以確認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數量之多,技藝之高,享譽中外。在這類建筑中,除了陵寢本身外,還有為數眾多的雕刻、繪畫和碑帖文字,它們與建筑融合在一起,不僅成為中國古代建筑中一份豐富的遺產,也形成為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一)陵墓形制的發展階段1.方上秦漢根據考古學家的發掘,早在夏商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君王陵墓區。這時帝王陵寢的陵區規劃、陵園建筑、陵墓形制以
2、及隨葬制度已經初具雛形,經過2000余年的發展,到秦漢時期基本定型。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動用70多萬苦力,前后耗時38年,斥巨資修建了始皇陵。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頂部平坦,原高約115米,現存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陵體四周筑有兩層城垣,內城四周共長2525米,外城周長6294米。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封建社會規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國古代陵寢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這座陵墓“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目前,秦始皇
3、陵尚未開掘,文獻記載始終是一個謎。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發掘了始皇陵兵馬俑坑。這些威武雄壯的“御林軍”氣魄宏大,陣勢宏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不僅是震驚中外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同時也是馳名中外的古代文化遺產。漢承秦制,墓室深埋地下,累土為方錐形去其上部,作為陵體,形狀酷似覆斗。陵園前開始出現神道,兩側建有石雕刻和石建筑。漢代帝王陵墓以武帝茂陵規模最大,冢高46.5米,周長240米。漢代陵墓是保留至今的唯一一種漢代建筑類型,出土的畫像磚、畫像石以及明器,為今人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大量形象資料。2.以山為陵隋唐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時期,在陵墓建造上比前代更加追求陵冢的高大。為了
4、顯示雄偉壯觀,防止盜墓和水土流失,唐太宗開創了以山為陵的先河,選擇有氣勢的山脈為陵體,開鑿墓室。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建筑方形陵墻圍繞,四面建門,門外立石獅,四角建角樓,神道順地勢向南延伸,兩側的石人石獅比前代增多。這種利用天然山勢環境,加以人工規劃而建成的龐大陵區,確實更能體現出封建帝王唯我獨尊的心理取向和一統華夏的強大意志。3.寶城寶頂明清明十三陵是一個龐大的皇陵區,位于北京昌平縣以北的天壽山南麓。除朱元璋的孝陵和代宗景泰陵以外(葬于北京西的金山口諸王墓地),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都在這里。朱元璋開啟了有明一代的統治,其孝陵的封土形式及布局也成了明清兩朝皇陵的標準格式。孝陵沒有模仿唐代的以山為
5、陵,而是采取“寶城寶頂”的建制,既威嚴肅穆,又防止雨水沖刷,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陵墓前有長長的神道,神道上依次排列著大金門、石碑、石柱、文臣及武臣,直到欞星門。進門過金水橋到達陵墓中心區,在由南至北的中軸線上分布著大紅門、祾恩門、祾恩殿、方城明樓、寶城。十三陵延續這種建制,集中建造在一起,各陵既各自獨立,又有共同的入口和共同的神道,組成一個統一的既完整又有氣勢的皇陵區。目前,除萬歷皇帝的定陵于1956年發掘以外,明朝皇陵都沒有發掘。清朝皇陵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入關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沈陽建造了福陵和昭陵。入關后,在河北遵化縣建造了清東陵,葬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五帝及其后妃,在河北易
6、縣建造了清西陵,葬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帝及其后妃。這兩座陵區承襲明制,各陵既獨立又相互聯系,陵區擁有共同的神道,有隆恩門、隆恩殿、明樓、寶頂等一系列地面建筑,地宮深埋寶頂之下。清代陵墓與前代不同之處是開始為皇后另建陵墓,慈禧太后的普陀裕定東陵,無論在建筑材料的選用上,裝飾的精美程度上,還是裝飾主題的寓意上,既超過了作為皇后應該享用的標準,也超過了一般的皇帝陵墓,確實是她生前窮奢極欲和權傾朝野的真實人生寫照。(二)陵墓建筑的文化內涵1.事死如生走入帝王陵墓的地宮,仿佛就置身于帝王的宮殿。地宮雖然深埋地下,是帝王以及后妃百年之后的居住場所,然而受“事死如生”文化傳統的影響,生者要按照死者生前的
7、生活居住情形為死者安排冥間的一切。地宮的建制模仿宮殿,大部分墓室明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邊相當于堂,后邊相當于室,用來放置棺木。如明神宗定陵地宮的墓室由5個高大的拱券石室組成,分為前殿、中殿、后殿和東西配殿。后殿相當于室,中殿相當于堂,前殿相當于庭,兩個配殿相當于房和廂。帝陵神道兩側的石像生象征著朝中位列兩側的文武大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寶座上的古代帝王憧憬著自己的政權統治與日月同輝,希望在冥間繼續生前豪華的生活,威嚴浩大的地宮及其內部種類繁多的明器和價值連城的隨葬品都是這種思想的見證。2.厚葬之風盛行古代中國是一個禮制盛行的國家。守孝、祭祖是中國儒家禮俗中的頭等大事。“何
8、謂孝”?“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厚葬是表示生者對死者忠孝的一種重要方式。厚葬以明孝,通過埋葬死者來規范生者的行為舉止,強化忠孝等級和倫理觀念。歷史上很多明君如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等都提倡薄葬,但在整個古代社會厚葬的風氣始終都很濃厚。這種傳統甚至延續到當今社會,這與中國幾千年的禮制傳統不無關系。這種風氣為我國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建筑遺產與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同時也引來了持續不斷的盜墓之風。眾多陵墓在不同時期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壞,有的甚至遭到致命的洗劫,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為后人了解消逝的歷史建筑文化與工藝藝術設置了障礙。3.深受堪輿學說影響中國古代社會,帝王非常重視
9、自己的陵墓選址。堪輿學說民間稱為風水學說,對陵墓地址的選擇影響重大。這種學說認為,選擇好地,則子孫蔭福,選擇壞地,則禍患無窮。葬書中提出:“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選擇陰宅最理想的環境是背靠祖山,前景開壙,有流水自山間流來,呈曲折繞前方而去,朝向是坐北向南,形成一個四周有山環抱、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良好環境。目前已知的陵墓建筑除北宋位于河南鞏縣的陵墓以外,大多建在這樣的環境中。4.具有鮮明的等級性同宮殿一樣,古代陵墓建筑也是重要的政治性建筑,具有鮮明的等級性。陵墓的方方面面都印上了等級制的痕跡。社會等級不同,死后使用葬具的規格差別很大。根據禮記記載,“天子之棺四重,諸公三重,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不得僭越。陵丘形狀也有具體規定,比如秦漢時期,只有帝王才能用方形墳丘,一般貴族官員只能用圓錐形墳丘。石像生的數量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可制石人、石羊、石虎各兩件,四五品官員只能制石人、石羊各兩件,六品以下則不得制。相比之下,皇帝陵墓的石像生一般都在10對以上。唐朝帝王陵園中的石像生初具規模,如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中,神道長3公里,兩側整齊排列的石像生有朱翟1對,石馬及牽馬人5對,石人10對,石獅1對,充分顯示了帝王的威嚴與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