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2頁).docx
-
資源ID:431045
資源大小:38.29KB
全文頁數:2頁
-
資源格式:
DOCX
下載:注冊后免費下載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驗證碼下載
賬號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中國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2頁).docx
1、中國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提到中國古代建筑,你可能馬上會想到北京的故宮、頤和園,或者是蘇州的園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國現代建筑,你可能馬上會想到深圳、上海這幾年拔地而起的豪華賓館、高級寫字樓。可是,關于中國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許多人可能對“近代建筑”這個名詞感到陌生“中國還有什么近代建筑?”當我告訴你:上海外灘的建筑,就是中國近代建筑的一種典型的代表時,你會恍然大悟“不就是那些洋樓嗎!”一般人所說的“洋樓”,泛指解放前外國人居住的“小洋樓”、使用的“大洋樓”,多見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從專業研究的角度來看,“洋樓”的內涵要豐富得多,中國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灘的那種“洋
2、樓”就能代表得了的。中國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國國土上于近代社會發展歷史時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從樣式研究的角度來看 中國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類型在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封建社會里,雖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對外交流,但是,中國文化基本上是連續的一元文化。中國的建筑,在中國整個環境總影響之下,雖各個時代有時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則卻始終一貫。歷史進入十九世紀后,封建主義的清王朝經歷“康乾盛世”而日趨衰落;歐美資本主義各國卻因工業革命而迅猛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從明末清初開始,就不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鴉片戰爭以后,則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進行了。以1840年鴉片戰爭
3、為標志,中國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會,以此為開端的中國近代建筑的歷史進程,也由此被動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沖擊、激發與推動之下展開了。其間,一方面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繼續,一方面是西方外來建筑文化的傳播,這兩種建筑活動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構成了中國近代建筑史的主線。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外國文化的大規模侵入,在中國國土上除了傳統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續、演變之外,外來的歐洲建筑樣式逐漸多起來,在中國近代的建筑歷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后,則又出現了以模仿中國古代建筑或對之改造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這兩股潮流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中時隱時現,此起彼
4、伏。加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歐美“國際式”新建筑潮流的沖擊,使中國近代建筑的歷史呈現出中與西、古與今、新與舊多種體系并存、碰撞與交融的錯綜復雜狀態。中國近代建筑正是這種多元文化下的歷史見證。1、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洋式建筑: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為特征的中國近代建筑由于中國國土幅員廣闊,各地發展很不平衡。中國沿海地區、長江沿岸地區的一些城市,由于輪船航運業的興起、外國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較早作為商埠開放,因此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這些城市出現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內陸地區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處于與外部世界較為隔絕的狀態,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表現為強;只有個別城市或臨近邊界、或因鐵路建設
5、的發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興建。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灘(Bund of Shanghai,又稱“黃浦灘”)和南京路、天津九國租界、廣州“十三行”和沙面、廈門鼓浪嶼、青島膠澳租界“青島區”的建筑為代表。長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關、武漢漢口租界的建筑為代表。內陸地區沿邊城市哈爾濱早期的建筑主要通過中東鐵路的修建和開通,受俄羅斯傳統建筑和十九世紀末歐洲流行的“新藝術運動”樣式影響,在中東鐵路系統的建筑和東正教堂中表現為多。滇越鐵路(19031910年)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參與了滇越鐵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開發過程中,間接地把其所受法國建筑文化的影響帶到滇越鐵路沿線的城市和昆明。北京的洋式建筑則以東交民巷使館區建筑為濫觴,以資政院、大理院為代表。洋式建筑的設計者基本為外國來華的建筑事務所或建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