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的七盞明燈對于中國傳統(tǒng)聚落保護的指導性意義摘要:150多年前,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領導者約翰拉斯金的著作建筑的七盞明燈當中強調了建筑遺產的真實性,將建筑遺產當作先人的勞動結晶來看待,這對于中國的保護工作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同時,在這本書的其他論述當中,也可以提煉出有關于建筑生命力的思想,指導我們應當給建筑遺產植入新的活力。關鍵詞:建筑的七盞明燈、古人的勞動、真實性、第二歷史、建筑遺產的生命力引言前一段時間,筆者拜讀了英國近代建筑大師約翰拉斯金的著作建筑的七盞明燈,感觸頗深,同濟大學建筑系副教授陸地對這本書的評價是:“首次飽含感情地看待建筑遺產,其中的大量理念流傳至今,足可以說奠定了現代保護基
2、礎的半壁江山”,可見這本書對于建筑保護的意義有多么重大。中西方思想一直被認為是二元的存在,而全球化以及多元化不斷發(fā)展的今天,二元的壁壘正被一步步沖破,中西方思想的共生性與碰撞的火花也一步步的綻放。本篇論文即從建筑的七盞明燈與中國傳統(tǒng)聚落保護出發(fā),將兩者之間隱約可見的關聯脈絡以個人的理解作簡要梳理。1. 建筑的七盞明燈1.1 作者介紹約翰拉斯金是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最著名的藝術批評家,堪稱一代宗師,其影響波及藝術、美學、批評、設計以及教育等諸多領域。拉斯金本人多才多藝,兼作家、藝術家、批評家和學者于一身。羅斯金在歷史上的偉大,體現為他曾經左右了歐洲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鑒賞的進程和方向,直接推
3、動了以英國的哥特復興風格為基礎的新設計運動即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他對哥特建筑的肯定某種程度上萌發(fā)了他結構理性主義的美學思想,雖然并不以他為肇始,但無意識之中,對未來的現代主義建筑運動的思想解放起了促進作用。1.2 時代背景簡介羅斯金的主要活動時期基本上是處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被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首先,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帶動了整個社會進步的腳步,科學正在一步步的主導人類生產生活的模式。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理學、天文學、生物學,人類學和考古學等等發(fā)現也不斷地在震驚著這個國度。同時,人類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開始被摧毀,另一方面也擊碎了人們的傳統(tǒng)精神支柱宗教信仰。達爾文的 物種
4、的起源和人類的遺傳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tǒng)宗教信仰的理論基礎。當已經習慣依賴的上帝突然崩潰了,沒有了可供依靠的力量,人們必然會產生一種失落和無助的情緒。拉斯金的歷史使命首先就是穩(wěn)定那個時代過分波動的情緒,告訴人們并且使人們相信過去的傳統(tǒng)文化并沒有被摧毀,而且還富有生命力。1.3 內容簡介拉斯金在建筑的七盞明燈和威尼斯的石建筑兩部書詳細地闡述了他的建筑思想。建筑的七盞明燈以燈為寓意,從建筑哲學、建筑道德角度切入,闡明了拉斯金七個方面的建筑理論思想。1.3.1 獻祭之燈顧名思義,“獻祭之燈”講述的便是“奉獻精神”、“犧牲精神”,其中蘊含大量的宗教道德價值觀念。拉斯金信奉著天主教的神圣,他把這種執(zhí)著變成一
5、種首當其沖的哲學觀點引入到了建筑界。而由于上帝概念的介入,建筑當中美的特征和人類的勞作都被賦予了絕對的道德價值,被上升到一個精神層次。1.3.2 真實之燈真實之燈,應該說是羅斯金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原則。他認為藝術尤其是建筑藝術中,美的形式來源于結構真實性或者材料的真實性,“形式與結構相統(tǒng)一”這一原則得到了放大。這是結構理性主義的中心思想,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現代建筑“形式服從功能”理性原則的萌發(fā)。1.3.3 力量之燈與美感之燈這兩章之中,拉斯金從兩個相互映襯的角度著手,說明了建筑藝術的價值依賴于兩種特征:一是人力獲得的印象,作者實指崇高;二是自然創(chuàng)造的形象,實指是優(yōu)美。建筑崇高之情是通過外在的
6、建筑設計中形式的內在張力來獲取;優(yōu)美來源于對自然的模仿。看法難免偏激,但全部基于拉斯金建筑思想的宗教主義色彩。1.3.4 生命之燈生命在此書中被列舉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腦力是生命的絕佳體現。藝術成就取決于其中對智力或者生命的表達之深淺作為其中一個依據。在這個指導思想下,手工藝的制作顯然要高于機械制作的作品,而這又正好領導了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中對機械的批判態(tài)度。1.3.5 記憶之燈在記憶之燈中,拉斯金全面而又系統(tǒng)地論述了他對于建筑保護的態(tài)度。人類的記憶由兩樣東西記載,一是詩歌,二是建筑。對于建筑的歷史性和記憶性,拉斯金指出了兩個重要原則,其一,使得當代建筑成為歷史;其二,將過去的建筑作為最寶貴的遺產
7、加以保護。同時他提出了另外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對建筑進行修復就是最糟糕的毀滅,建筑如同人死不能復活一樣,建筑中那些曾經美麗雄偉的景象都不會復原,在日曬雨淋的的時空中留下的輕軟線條是無法復制的極品,那些記憶那些甜蜜的味道同樣無法復原。此時仿制品將會如雨后春筍般頻繁,但是不論怎么細心,怎么努力,仿制品依舊凄冷。這個觀點對于西方古老建筑的保護手段具有毫無爭議的分量。同時,在中國的建筑保護工作當中,這項原則也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印證。1.3.6 遵從之燈在這一章里,拉斯金主張人們應該克制自己的創(chuàng)新,追隨先祖的腳步,并奉之為圭臬,其中蘊含的是對未來建筑發(fā)展的迷茫心境。這當然是消極的。在當時那個過分波動的年
8、代,這一提法還是有統(tǒng)一思想的作用,總體上來說是積極的。1.4 小結在這本書中,尤其是“記憶之燈”中,拉斯金將建筑遺產看成前人的“勞動”成果,不是保護文獻性的歷史信息,而是欣賞與捍衛(wèi)前人的勞動本身,這點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是保護倫理的開端。另外我們還可以在作者觀點當中讀出,建筑與生命、自然的關系。雖然說作者僅僅談論的是形式上、制造手法上的層次,但究其中心,可以確認這里已經萌發(fā)出了一種有機建筑的觀點,而這些與70年代現代主義之后的很多建筑觀點不謀而合。而這些觀點都對當代建筑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2. 當代中國古建筑保護與傳統(tǒng)聚落保護的弊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大規(guī)模、高速度生產運作的時代,發(fā)展經濟
9、成為了首要目標。為了盡快達成經濟的目標,在開發(fā)者的眼中,任何與其相悖了事物都有可能被看做絆腳石,于是,我們看到了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城市格局被徹底破壞、古建筑被現代高樓所取代、傳統(tǒng)村落也不斷殆盡。著名老一輩文物保護工作者謝辰生,曾這樣說過:“中國對文物破壞最嚴重的時期不是文革,而是90年代以后。今天對文物的破壞比文革嚴重一萬倍,你要我說實話就這么回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一切向錢看。”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出臺,但是卻依然沒有減輕這種破壞的勢頭。而改革開放頭三十年里我們所看到的為數不多的文物保護工作也都是十分不成熟的,大量的文物都受到了保護性二次傷害。我們的保護工作不具有系統(tǒng)性,不
10、具有理論性指導,很多方面是盲目的、目光短淺的。筆者依據福州市內文物的保護情況以及個人所感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2.1 保護建筑卻不保護整體格局與風貌在福州市內,共有六處歷史文化名村名鎮(zhèn)。筆者曾通過業(yè)余時間走訪了林浦村與螺洲鎮(zhèn),發(fā)現這兩個歷史文化名村名鎮(zhèn)點無一例外地已經失去了真正古村落的歷史風貌。林浦村與螺洲鎮(zhèn)都是以村鎮(zhèn)內分布著大量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歷史建筑而聞名的。然而,人們似乎卻不關心除了這些文物單位以外的建筑環(huán)境、村鎮(zhèn)整體風貌的協(xié)調和保護,垃圾遍地,村民自建的房屋風格不統(tǒng)一,古村落格局被破壞,景點與景點之間也不存在明顯的位置導向,以及村落邊緣與城市整體之間也存在著嚴重的視覺感受不協(xié)調。2.2
11、 古建筑功能單一化在福州,有大量的古建筑,例如長江以南最為古老的木構建筑華林寺大殿,三坊七巷內的冰心故居、林聰彝故居、二梅書屋等古民居,再而例如上述螺洲鎮(zhèn)的陳氏五樓、陳氏宗祠等等全部都被作為展覽性和觀賞性功能建筑。很多人認為對于中國古建筑的保護就是要像博物館里的展品一樣,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然而這個觀點具有嚴重的偏頗性,將古建筑的功能一味地改為展覽建筑,從長遠角度來說是在加速它的死亡,對古建筑、古村落的保護是不能夠到位的。2.3 大量銷毀第二歷史在石堰坪古建筑修繕的施工現場,管理人員一再強調,除了對結構會造成嚴重破壞的部分,對于建筑原材料可以保留的要做到絕對保留。這是具有前瞻性的做法。然而,這
12、種“整舊如舊”的觀點自梁思成提出以來,似乎并沒有受到很多文物保護工作者的關心。自三坊七巷保護改造開始,原來的建筑被全部推倒重新建立,全部的原住民被遷出,三坊七巷就像一個全新的展品被呈現在市民眼中。但是,曾經這里濃厚的福州人的生活氣息蕩然無存,建筑所經歷過滄桑歲月的痕跡也一去不復返。現在的三坊七巷已經淪落為一副空架子,所有的福州文化被記錄成文獻式的照片和筆記,或者是導游背得滾瓜爛熟的文段,而這些生活的影子卻消失不見;另一方面,所有的建筑煥然一新,所有的古老建筑就像是剛剛蓋起不久,除了傳統(tǒng)符號和建筑形式,一切不是歷史的,都是全新的。不光是三坊七巷,成都的寬窄巷子、南京的老城南等等,在中國,大量的歷
13、史街區(qū)和傳統(tǒng)村落都失去了它們的第二歷史,而現代文化和第一歷史之間的格格不入所造成的斷代與不協(xié)調是中國文物保護的通病。3. 建筑的七盞明燈對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及聚落的指導性意義工業(yè)革命時代的英國與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擁有很多極其相似的時代特點,人們的舊有價值觀被打破,開始不斷地產生新事物、接納新事物,國家和城市的發(fā)展可謂是日新月異,但同時,都由于這種飛速的發(fā)展而產生了種種弊端。在當時的英國,建筑的七盞明燈的意義即在于給予那個混沌時代的英國一種精神上的支撐力和指導力,引導建筑能夠保持住傳統(tǒng)意義的美學色彩,同時又適用于新時代的環(huán)境。而這,不正是當今中國所需要的嗎?在費蘭姆普頓的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中,作
14、者曾說道,拉斯金是一個不妥協(xié)的社會主義者。的確,在建筑的七盞明燈書中,拉斯金著力討論的是勞動及其表現真實性問題,這是那個時代的大議題。同時,我們應該知道中國社會主義的哲學奠基者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也是資本主義制度對人的“異化”,試圖有一種社會制度能體現人的真實勞動價值。拉斯金的價值觀與中國發(fā)展的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是吻合的。所以在當今中國的建筑界、建筑保護界,這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著作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3.1 保留建筑的第二歷史拉斯金有過這樣一句名言:即便能砌一堵和以前一模一樣的石墻,它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拉斯金在書中對于建筑遺產討論的方面是對勞動本身及其真實性的尊重,而不是史料性的文獻信息保
15、護與重建。其對建筑保護的直接影響是強調現狀保護、第一與第二歷史都需要保護、日常維護以及現代性的整補,反對天衣無縫的修復,更堅決反對風格推測后天衣無縫的修復,因為這是用自己的勞動取代前人的勞動,且假裝是前人的勞動成果以謀求利益,是不道德的,在作者本身上是不真實的,是對原本的作品和人本身的異化。上文提到說,在中國,大量的傳統(tǒng)聚落都失去了它們的第二歷史。建筑保護工作者總以為按歷史資料把建筑重建一遍就完成保護任務了,卻絲毫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古人的勞動及其真實表現。在這種手段下,建筑背后蘊含的文化被摧殘,歷史信息被揉碎,還談何保護?在經歷過過去十幾年中國傳統(tǒng)聚落的保護性破壞之后,當今的中國建筑保護工作者應
16、當意識到保護古建筑古聚落就是要盡全力保護其歷史信息。建筑本體上要盡量在保證古建筑的結構強度的基礎上做到現狀保護,而精神上究其文脈,梳理發(fā)展脈絡,用一種以現狀為起點看向未來的眼光作保護規(guī)劃,而不是抹殺第二歷史的存在,一味地還原第一歷史,讓保護建筑變得不真實、不協(xié)調。3.2 保持建筑的活性拉斯金在書中除了談及勞動及其表現真實性問題之外,還談及了從美學和形式角度出發(fā)的建筑與自然、生命、勞動的關系。這些觀點其實已經旁敲側擊了另一種保護思想,建筑在與人類活動結合之時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在日本,奈良東大寺、京都清水寺等古建筑,它們屹立千年卻仍然被作為真正的寺廟供人們祈福許愿,才能夠將香火不斷延續(xù);筆者今年實
17、習所在的湖南省張家界石堰坪是一個在深山之中鮮受塵世污染的地方,當地的建筑格局被完好地保留至今,而當地的古建民居在規(guī)劃完成之后同樣是供人居住的場所,有的是當地居民的住所、有的成為旅客客棧、有的諸如榨油坊也會保留其功能屬性,甚至可以還原許多當地的民風民俗,使得這個村落向未來生長的活性不遭到破壞。建筑同其它可移動文物不一樣,它具有場所性,功能是建筑的靈魂,讓建筑重新活起來是讓建筑活下去的關鍵,建筑的使用會讓使用者愿意為了更好地使用而去對建筑進行有益的修繕和完善。除了部分建筑之外,那些被同化之后也變成觀賞性功能的古建筑就像是一具尸體,不僅沒有了靈魂和活力,長遠來說也是有害而無益的。4. 小結建筑的七盞
18、明燈以道德的高度來說明建筑設計和建筑保護的方法,使得它150多年仍然具有極高的地位,但國內保護界對其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實屬不該。筆者只是以己之見,就書中的內容闡述我們當今做建筑保護、聚落保護應當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發(fā)。而更廣義上來說,從這其中,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建筑界與西方建筑界的共通性,我們需要學習的還有非常多,我們需要融會貫通的也有非常多。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聚落保護的工作是時候要走出它的盲目和短淺了,建筑的七盞明燈的理念告訴了我們勞動、真實與第二歷史的重要性,告訴我們建筑生命里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西方理論可以運用在中國建筑保護的工作上,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去探索和發(fā)現。參考文獻:1、 建筑的七盞明燈約翰拉斯金2、 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肯尼斯費蘭姆普頓3、 羅斯金的藝術思想研究兼評“建筑的七盞明燈”王發(f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