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二九年八月吉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目 錄前 言1第一章 土地利用現狀與形勢2第一節 省情概況2第二節 土地利用現狀3一、土地利用規模與結構3二、土地利用的特點4三、土地利用的主要問題5第三節 土地利用形勢5一、總體形勢5二、面臨的機遇8三、應對的挑戰9第二章 土地利用戰略9第一節 土地利用戰略10一、土地利用功能定位10二、土地利用戰略目標10三、土地利用戰略重點11第二節 土地利用規劃目標13一、總體目標13二、近期目標13三、遠期目標14四、遠景展望15第三章 嚴格耕地保護,優化農地利用15第一節 落實保護責任,提升耕地質量
2、15一、落實耕地保護責任15二、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開發16三、實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18第二節 強化基本農田保護,提升糧食生產能力19一、調整基本農田布局19二、嚴格基本農田保護20三、推進基本農田建設20四、加強基本農田補劃管理21第三節 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優化利用其他農用地21一、加快林業建設,促進林產工業發展21二、加強“三化”草原綜合治理,推進牧草地建設22三、加強中低產園地改造,重點發展東部山區園地23四、圍繞農業產業化目標,優化利用其他農用地23第四章 推進建設用地結構調整,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23第一節 實施城鎮空間發展戰略,優化建設用地布局24一、加強用地標準管控,推進城鎮建設用地
3、優化配置24二、促進工礦建設集中用地,科學引導產業布局25三、合理安排農村建設用地,促進新農村建設25四、科學配置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提升基礎設施服務水平26第二節 加強節約用地引導管控,推進集約高效用地29一、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9二、明確行業用地要求,統籌各業用地30三、加強規劃選址引導,促進建設用地布局優化30四、制定執行集約用地規則,促進產業用地效益提升30五、堅持以規范促發展,加強開發區集約用地管理31六、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深化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31第三節 嚴格空間管制,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用地32一、劃定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促進城鄉建設科學發展32二、加強建設
4、用地時序控制,統籌安排建設增量與流量33第五章 統籌區域土地利用,實行差別化土地調控政策33第一節 加強區域土地利用調控33一、東部山地丘陵地區33二、中部臺地平原地區34三、西部平原地區35第二節 嚴格重點管制區用地調控36一、劃定基本農田重點建設區,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36二、劃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強化水土保持措施37三、劃定自然與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區,實施保護性開發建設38第三節 加強市級土地利用調控39一、主要任務39二、重點內容41第六章 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構建環境友好型用地模式42第一節 實施生態綜合整治,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42一、加強生態用地保護42二、構建土地利用生態安
5、全格局43三、實施生態綜合整治重點工程45第二節 完善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機制,維護生物多樣性45一、因地制宜,構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45二、強化土地的生態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47第七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增強規劃執行力48第一節 發揮規劃引導管控作用,強化規劃實施基礎保障48一、加強規劃對土地利用的整體控制,做好與相關規劃的銜接48二、強化規劃實施經濟手段,加強規劃實施技術支撐49第二節 加強規劃實施管理,增強規劃執行力50一、強化土地利用計劃調控,加強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50二、建立規劃實施評價制度,加強規劃實施監管51三、嚴格規劃修改程序,健全規劃實施責任制51第三節 擴大民主決策
6、和公眾參與,鞏固實施群眾基礎52一、改進規劃工作方式,擴大規劃的民主決策和公眾參與52二、構建溝通渠道,鞏固規劃實施的群眾基礎53附 表54附表1 吉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標指標表54附表2 吉林省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表55附表3 吉林省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面積分解方案56附表4 吉林省園地面積、林地面積、牧草地面積分解方案56附表5 吉林省建設用地指標分解方案57附表6 吉林省規劃期內新增建設用地及補充耕地分解方案58附表7 吉林省土地利用綜合分區表59附表8 吉林省區域土地利用調控目標表60 吉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前 言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
7、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土地利用的方針、政策,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吉林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編制吉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確定全省土地利用的基本戰略、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以保護耕地為前提、控制建設用地為重點、節約集約用地為核心,提出各類用地總體安排;按照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明確土地利用的區域發展戰略和調控目標、方向;以強化政府管理職責為核心,制定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規劃注重與吉林省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
8、規劃、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及交通、水利等部門規劃的銜接協調,對各業各類用地進行統籌安排。規劃是全省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整治和保護的綱領性文件,是落實土地宏觀調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規劃城鄉建設和各項建設的重要依據。規劃的范圍包括吉林省行政轄區內9個市、州和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的全部土地。規劃以2005年為基期,以2010年為近期目標年,2020年為規劃目標年。 第一章 土地利用現狀與形勢第一節 省情概況吉林省地處我國東北地區中部,與俄羅斯、朝鮮毗鄰,邊境線總長1438.7公里,是圖們江國際合作開發的核心地域,現轄9個市(州)、長白山保護開發區,41個縣(市),19個市
9、轄區。2005年,全省總人口2716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43人,城鎮化率為53.2%。吉林省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呈階梯式下降,東部分布長白山地原始森林,西部分布草原濕地,是吉林省重要的生態屏障;中部為松遼平原,是全國重要的糧食和畜產品生產基地。山地、丘陵、平原分別占36%、58%和6%。吉林省地處亞洲黑土帶,土地肥沃,是國家糧食主產區和最大的玉米產區,擁有商品糧基地縣(市)25個,全省糧食產量達到500億斤階段性水平。以全國1/25的耕地,生產出占全國1/18的糧食,提供占全國1/10的商品糧,最高年份為國家儲存1/2的專儲糧,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吉林省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
10、組成部分。2003年國家實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吉林省走上了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軌道,GDP增速連續多年處在全國前列,進入了工業化快速增長期。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20.27億元,同比增加15.96%;實現工業增加值1363.94億元,同比增加19.23%,基本形成了以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為支柱的產業結構。吉林省森林覆蓋率高,草地面積大,生態環境較好,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現代醫藥工業、特色農業、畜牧業和旅游業的獨特資源條件。人參、貂皮、鹿茸稱“東北三寶”,人參產品產量居全國之首;現發現礦種158種(包括亞礦種),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15種,其中礦泉水、油頁
11、巖、硅灰石、硅藻土、膨潤土等11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山岳、冰雪、森林、濕地、民俗、邊境旅游資源別具特色,有旅游景區(點)300多處。第二節 土地利用現狀一、土地利用規模與結構根據吉林省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到2005年底,全省農用地面積1639.73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5.79%。其中,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農用地的面積分別為553.68萬公頃、11.56萬公頃、924.41萬公頃、104.56萬公頃、45.52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104.98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49%。其中,城鄉建設用地面積73.42萬公頃、交通水利用地面積22萬公頃、其他建設用地面積9.56萬公頃。未利
12、用地面積166.53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72%。土地利用結構以農用地為主體,表現為“三多一少”:農用地多、耕地多、后備土地資源多、建設用地少。二、土地利用的特點自然條件優越。地貌、植被、土壤類型多樣,農林牧副漁各業土地資源豐富,為土地資源的全方位開發利用提供了優越條件。地域差異顯著。東部是長白山區,中部是松遼平原(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西部是科爾沁草原,大致呈現東林、中農、西牧的土地利用格局。各類用地相對集中。農用地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建設用地集中在中部,未利用地在西部分布較為廣泛。各地類在東部、中部、西部的分布比例為農用地4:4:2,建設用地2:6:2,未利用地2:3:5。后備土地資源豐
13、富。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未利用地開發、農用地整理和工礦廢棄地復墾潛力較大,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三、土地利用的主要問題區域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東、中、西部土地利用條件各不相同,但未能因地制宜形成相適應的土地利用結構,影響分區域土地資源高效利用以及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綜合發展。中部地區人地矛盾突出。中部地區城鎮密集,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心,但同時處于黑土帶上,全省優質耕地集中分布在這一地區,保護耕地和發展經濟的矛盾比較突出。建設用地統籌不夠。農村居民點用地比例過大,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優化任務較重;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污水、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未能很好地滿足城鎮發
14、展需要。部分地區土地生態功能降低。東部部分地區林木采育失調,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較重;中部部分地區過度墾殖,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抗疫性減弱;西部部分地區草原受到破壞,“三化”問題嚴重,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第三節 土地利用形勢一、總體形勢自吉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實施以來,吉林省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實,調控和引導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顯現:一是耕地總量長期實現動態平衡,始終保持了基本農田面積穩定。通過大力加強耕地保護,為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二是各業各類用地得到統籌安排,有
15、效調控了用地需求。堅持調控總量、控制增量、盤活存量,積極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不斷增強規劃的宏觀調控作用,有效控制了非農建設用地規模,保障了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用地需求。三是持續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過規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規劃、設計、立項、施工與竣工驗收,推動全省土地的合理開發、整治、利用和保護,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對吉林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四是加強生態建設,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按照生態省建設要求,積極推進生態建設,完成了規劃確定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水任務,新增耕地中土地開發所占比例逐年降低。五是加強管理和宣傳教育,提高了全社會按規劃用地的意識。通過
16、加強建設用地預審和規劃審查,認真執行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非農業建設、土地開發整理等行為的強制規范作用逐步增強,各類建設基本控制在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各項土地開發活動基本控制在規劃允許范圍內;同時,通過大力宣傳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加大對違反規劃用地行為的打擊力度,依法用地、按規劃用地的意識正逐步深入人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完善,吉林省經濟社會形勢發展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土地利用的總體安排寄以更高的期望值;二是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傳統產業布局調整和新興產業崛起,導致土地需求總量增加、結構和開
17、發利用模式轉型升級;三是分稅制財政體制的確立,調動了地方和部門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投資拉動戰略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現,地方和部門的土地需求更加強烈,增加了統籌土地利用的難度;四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用地需求不斷增加,生態用地供需矛盾在吉林這一重型經濟結構的省份更加尖銳;五是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農民市場化組織程度的提高,土地對農民的長遠利益呈剛性增長,增加了土地宏觀調控的成本。二、面臨的機遇準確認識、全面把握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面臨形勢,是科學修編規劃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將為實踐科學發展觀、緩解土地需求壓力、提高土地產出效率奠定重要思想基礎和工作指引,為規
18、范、約束和監督土地利用行為創造難得的歷史機遇。一是在推動加快發展中把握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堅持從省情出發,遵循規律,把握趨勢,切實轉變增長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軌道,正在成為全省人民的共同行動,為建設土地節約型社會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二是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以來,2700萬吉林人民始終把加快發展擺在首要位置,抓住發展機遇,鼓足發展勁頭,強化發展措施,優化發展結構,提高發展效益,GDP和財政收入增速近年來一直處于全國前列,為加快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儲備了強大的經濟實力。三是進入21世紀,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堅持
19、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最終目的,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營造出全省人民謀發展、促發展、快發展的氛圍,為加強土地保護和管理創建了適宜的社會環境。四是吉林省科技教育事業相對比較發達,人民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相對較高。近年來,吉林省充分發揮科技教育優勢,實施了一批重大基礎科學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產業技術攻關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加創新投入,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施人才興業戰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為土地資源的科學開發利用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撐。三、應對的挑戰吉林省正處
20、在城鎮化、工業化加快發展的特定階段,城鎮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將持續保持旺盛的用地需求,土地資源保護和保障難度不斷加大。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外延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還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經濟發展中心與黑土帶在中部地區重疊,東西兩翼生態壓力大、發展任務重,協調經濟發展、耕地保護與生態建設的任務相當艱巨。第二章 土地利用戰略第一節 土地利用戰略一、土地利用功能定位發揮吉林省商品糧生產基地優勢,重視耕地保護和農用地產出效益提升,促進農業現代化強省建設目標的實現;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產業結構升級和布局優化提供
21、用地保障,提高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步伐;加強平原地區生態恢復,發揮東部山地和西部草原的生態屏障功能,促進“生態省”建設。二、土地利用戰略目標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適應趕超全國中上水平和形成各具特色區域經濟的戰略要求,優化土地利用布局,努力提高土地資源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籌安排基礎設施用地和城鄉建設用地,為建設現代化強省、新型工業基地、東北亞區域核心、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提供用地保障;落實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生態建設工程,積極引導土地利用方式創新;促進全省節約集約用地水平明顯提高、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使吉林成為產業結構協調、用地布局合理
22、、國土環境優美、綜合實力居全國中上水平的先進省份。三、土地利用戰略重點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立足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加大農田基本建設投入,實現由數量保護向數量、質量和生態全面管護的轉變。東部山地丘陵地區重點加強水土流失防治,中部臺地平原地區重點加強黑土地保護治理,西部平原地區重點加強土地荒漠化防治。保持耕地面積基本穩定,保證基本農田數量不減、質量提高,努力實現增產百億斤商品糧生產能力建設目標,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堅實的土地資源基礎。統籌保障經濟發展用地需求。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妥善處理城鄉用地關系,統籌安排城鄉發展用地。圍繞“一區、四軸、一帶”的城鎮空間發展戰略,合理調控城鎮用地增長規模與時
23、序,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妥善安排新農村建設用地,推動農村改革和發展。按照統籌區域發展的要求,圍繞率先發展中部、加快發展東部、積極發展西部、推進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的戰略要求,優化區域間的土地資源配置,實行差別化的區域土地利用調控政策,促進區域合理分工與協調發展。按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優先保證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用地,促進經濟與社會事業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認真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年度計劃和用地標準,合理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總量,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完善市場配置資源機制,不斷提高建設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引導工業項目向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特色產業
24、園區集聚,人口向城鎮、中心村集中,實現產業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約。探索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引導投資者使用集體建設用地,提高村鎮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積極開展土地整治。圍繞增產百億斤商品糧生產能力目標,主攻西部、挖掘中部、提高東部,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積極推進西部土地開發整理、中部黑土地保護治理、東部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設,加大各類工礦廢棄地土地復墾和村莊土地整理工作力度,堅持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多元投入、規范管理,努力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土地資源保障。大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地制宜構建環境友好型土
25、地利用模式。推進長白山區天然林保護與建設、中部黑土地退化治理、西部“三化”草地綜合治理,保護好向海、莫莫格等重要濕地。實施空間準入,嚴格控制居民點、工業企業進入生態敏感區,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第二節 土地利用規劃目標一、總體目標堅持統籌規劃、科學管理、嚴格保護、合理利用,努力實現耕地和基本農田總量平衡,耕地質量全面提升;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合理,節約集約用地水平明顯提高;生態用地保護積極有效,生態屏障功能充分發揮的土地利用目標。二、近期目標農用地。到2010年,全省農用地面積達到1654.65萬公頃,凈增加14.92萬公頃。其中,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53萬公頃,基本農田面積保持在483.40萬公頃;
26、園地、林地、牧草地、其他農用地面積分別達到11.80萬公頃、936.67萬公頃、107萬公頃、46.18萬公頃。建設用地。到2010年,全省建設用地總量達到108.8萬公頃,凈增加3.82萬公頃。其中,城鄉建設用地面積75.20萬公頃,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設用地面積33.60萬公頃;城鎮工礦用地面積20.10萬公頃,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55.10萬公頃,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27平方米。規劃近期,全省新增建設用地控制在4.67萬公頃以內,其中占用農用地4萬公頃、占用耕地2.67萬公頃;引導開發未利用地形成新增建設用地0.67萬公頃,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320公頃;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由每公頃2
27、9萬元提高到51萬元。未利用地。到2010年,全省水域、灘涂沼澤和自然保留地等未利用地面積為147.79萬公頃,凈減少18.74萬公頃,全省土地利用率由91.28%提高到92.27%,自然保護區占全省國土面積的比例保持在12%以上。三、遠期目標農用地。到2020年,全省農用地面積達到1679.77萬公頃,比2005年凈增加40.04萬公頃。其中: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51.93萬公頃,基本農田面積保持在483.40萬公頃;園地、林地、牧草地、其他農用地面積分別達到12萬公頃、957.87萬公頃、111萬公頃、46.97萬公頃。建設用地。到2020年,全省建設用地總量達到117.37萬公頃,比200
28、5年凈增加12.39萬公頃。其中:城鄉建設用地面積79.20萬公頃,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設用地面積38.17萬公頃;城鎮工礦用地面積24.10萬公頃,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55.10萬公頃,人均城鎮工礦用地控制在127平方米。規劃期間,全省新增建設用地控制在14.50萬公頃以內,其中占用農用地11.67萬公頃、占用耕地8.33萬公頃。引導開發未利用地形成新增建設用地2.83萬公頃,盤活利用存量、低效建設用地1.10萬公頃;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由每公頃29萬元提高到89萬元。未利用地。到2020年,全省水域、灘涂沼澤和自然保留地等未利用地面積為114.10萬公頃,凈減少52.43萬公頃,全省土地利
29、用率由91.28%提高到94.03%,自然保護區占全省國土面積的比例保持在12%以上。四、遠景展望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耕地總量繼續保持動態平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土地利用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土地產出率、綜合利用率明顯提高;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土地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土地資源保障。第三章 嚴格耕地保護,優化農地利用第一節 落實保護責任,提升耕地質量一、落實耕地保護責任認真落實耕地保護的基本國策,服從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利益,保障完成全國綱要下達的耕地保護任務。根據市州區域差異,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科學落實耕地保護任務,確
30、保全省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村人地關系不斷改善,未來農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量穩中有升,促進城鄉和諧發展和經濟穩定運行,緩解因耕地利用強度過高引發的環境問題。二、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積極開展土地整理。實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高耕地質量和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穩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理,按照依法依規、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要求,加大農村廢棄土地和閑置宅基地整理力度,逐步開展遷村并點、退宅還田,形成補充耕地的新途徑。規劃期間,全省通過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積6.13萬公頃(91.95萬畝)。其中,到2010年通過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96
31、萬公頃(29.4萬畝)。專欄一 吉林省土地整理重點區域區域名稱區域范圍土地整理方向吉林省東部山地丘陵地區土地整理重點區域敦化市、梅河口市通過山、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改良土壤,防治水土流失,提高耕地產出率。吉林省中部臺地平原地區土地整理重點區域榆樹市、德惠市、九臺市、農安縣、雙遼市、磐石市、蛟河市、樺甸市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抗旱除澇,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防沙治堿,減少水土流失,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產出率。吉林省西部平原地區土地整理重點區域洮南市、大安市、乾安縣、松原市寧江區、長嶺縣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治沙治堿,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高抵御自
32、然災害的能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有序推進土地復墾。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用途適宜、經濟可行的要求,合理安排復墾土地的利用方向、規模和時序。強化源頭控制,嚴格落實土地復墾法定義務,土地復墾與生產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及時復墾新增廢棄地,積極組織復墾歷史遺留廢棄地,確保規劃期內土地復墾新賬不增、舊賬逐步消化。在土地復墾重點區域,組織實施煤炭基地土地復墾重大工程、磚瓦沙石廠廢棄土地復墾重大工程。規劃期間,全省通過土地復墾增加耕地3.34萬公頃(50.1萬畝)。其中,到2010年通過土地復墾增加耕地0.91萬公頃(13.65萬畝)。專欄二 吉林省土地復墾重點區域區域名稱區
33、域范圍土地復墾方向吉林省東部山地丘陵地區土地復墾重點區域敦化市、琿春市、集安市、通化市二道江區、梅河口市、輝南縣、白山市江源區、靖宇縣以農、林為主,農、林、牧相結合。建設農業、林業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水田種稻和特產業,發展林間、林下草地。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并重,加強對泥石流、滑坡、暴雨、冷害等災害治理。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建立農、林、牧相協調的土地利用結構。吉林省中部臺地平原地區土地復墾重點區域德惠市、九臺市、磐石市、舒蘭市、雙遼市、遼源市西安區以農為主,農、牧、林相結合。建設農業、牧業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水田和旱田。發展林間、林下、農間草地。堅持生物措施與工
34、程措施并重,加強對暴雨、大風、干旱等災害治理。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建立農、林、牧相協調的土地利用結構。吉林省西部平原地區土地復墾重點區域通榆縣、白城市洮北區、松原市寧江區以農、牧為主,農、牧、林相結合。建設農業、牧業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水田和旱田。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并重,加強對暴雨、風沙、干旱等災害的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保護和改良草地,加大草地建設力度。積極營造“三北”防護林,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在風沙地帶建造網、帶、片相結合的沙林保護型生態系統,形成林、草、糧相結合的生態系統,建立農、牧、林相協調的土地利用結構
35、。合理安排土地開發。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科學確定重點區域、開發規模和使用方向,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宜農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加強土地開發的調查評價,深化土地開發的可行性研究,規范土地開發的后續管理,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規劃期間,全省通過土地開發增加耕地3.03萬公頃(45.45萬畝)。其中,到2010年通過土地開發增加耕地1.13萬公頃(16.95萬畝)。專欄三 吉林省土地開發重點區域區域名稱區域范圍土地開發方向吉林省東部山地丘陵地區后備土地資源開發重點區域琿春市、敦化市以改善土地生態環境為前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合理開發荒草地、沼澤地及其他
36、適宜開發的未利用地。同時,加強水土保持配套設施建設,防止水土流失的發生。吉林省中部臺地平原地區后備土地資源開發重點區域 榆樹市、農安縣、德惠市、梨樹縣、雙遼市、公主嶺市、舒蘭市、蛟河市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合理開發利用荒草地、鹽堿地及其他適宜開發的未利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吉林省西部平原地區后備土地資源開發重點區域 大安市、鎮賚縣、洮南市、乾安縣、前郭縣、扶余縣以改善土地生態環境為前提,開發與治理相結合,合理開發荒草地,綜合治理鹽堿地、荒草地和沼澤地。三、實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在東部、中部和西部土地整理重點區域,分別組織實施東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大工程、
37、中部黑土地保護治理重大工程和西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東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重大工程,結合小流域治理,采取改土與治水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的措施,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整治,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農田生產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中部黑土地保護治理重大工程,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改良土壤,全面提高黑土帶的基本農田質量。西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結合引嫩入白、大安灌區和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按照“以水定地”的原則穩步推進,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建設大型糧食生產基地。專欄四 規劃期間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重大工程名稱地 域工程規模(萬公頃)增加耕地面積(萬公頃)西部土地開發
38、整理重大工程白城市、松原市41.2417中部黑土地保護治理重大工程長春市、四平市,吉林市、遼源市、松原市部分縣市101東中部水土流失綜合整治重大工程延邊州、白山市、通化市、吉林東部30.40重點煤炭基地復墾重大工程九臺市、遼源市、舒蘭市、梅河口市、通化市、靖宇縣、白山市江源區、琿春市等煤礦區1.540.50磚瓦沙石廠廢棄土地復墾重大工程全省所有的有廢棄磚瓦沙石廠的縣(市、區)30.80第二節 強化基本農田保護,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一、調整基本農田布局堅持“遵循法規、規范調整,確保數量、提升質量,穩定布局、明確條件”的原則,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指標,依據法律規定的劃定標準,結合城鄉發展、基
39、礎設施建設需要,對現有基本農田布局進行調整。優先將集中連片、高產穩產的優質耕地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堅持將城鎮村周邊、公(鐵)路沿線的優質耕地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確保基本農田調整后的平均質量等級不低于原有質量等級,并落實到地塊和農戶。新一輪規劃期內,全省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483.40萬公頃(7251萬畝)。二、嚴格基本農田保護嚴格執行占用基本農田審批制度、占補平衡制度、定期監督檢查制度、保護責任制度、地力建設和環境保護制度,健全完善建設占用基本農田聽證和公告制度,加強對基本農田保護的社會監督。經依法批準占用基本農田的,征地補償按法定最高標準執行,耕地開墾費按當地最高標準繳納。禁止違法占用基本農田
40、進行綠色通道、綠化隔離帶和防護林建設,禁止改變基本農田土壤性狀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禁止對基本農田耕作層造成永久性破壞的臨時工程用地建設和其他各種活動。三、推進基本農田建設堅持以建設促保護,切實加強基本農田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各項支農資金,統籌安排省內土地開發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等資金,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建設集中投入制度,大力開展基本農田整理。積極推進九臺、農安、永吉、扶余、梅河口等國家級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建設,同時建設一批省級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四、加強基本農田補劃管理非農建設確需占用基本農田的,建設單位必須補充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確保補劃的基本農田質量不降低。分級建
41、立新增耕地儲備庫,逐步實行耕地“先補后占”。加強對補充耕地質量考核,實行按等級折算,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積極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工作,用于新開墾耕地和基本農田建設。個別耕地后備資源枯竭的地方,經批準可以開展異地占補平衡。第三節 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優化利用其他農用地一、加快林業建設,促進林產工業發展繼續實施重點生態區位、生態脆弱區退耕還林工程,加快“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建設,啟動松花江中上游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組織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加快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組織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盡快啟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工作。加快林業產業化發展,全面啟動采育林工程建設。發揮東部森林資源優勢,
42、加快紅松、山核桃等優良干果和山珍食品、中藥材等森林綠色食品的開發;利用東部長白山的資源景觀,龍灣濕地火山群景觀,松花江、“三湖”保護區自然景觀和西部向海、莫莫格的濕地、草原、候鳥、榆林沙丘等自然景觀,加快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形成點、線、面結合的森林生態旅游服務體系。按照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的原則,切實加強林地管理。禁止毀林開墾和非法占用林地,嚴格控制各項建設工程征占國家重點公益林、天然林、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重要濕地和濕地公園及江河源頭等生態區位重要及生態脆弱地區的林地。管好用好現有林地,加強低效林地的改造,加快跡地更新及受損林地的恢復和重建,充分利用宜林荒
43、山荒坡造林,擴大有林地面積。加大濕地保護與恢復力度,增加現有濕地保護面積,充分發揮濕地多種生態功能。二、加強“三化”草原綜合治理,推進牧草地建設以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草原生產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加快天然草原改良,擴大人工草地建設規模,加強草原圍欄和草原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三化”草原綜合治理,實行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劃區輪牧制度,加強草原災害預防和應急處理工作。規劃近期,利用西部松嫩平原等地的草原資源,在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西部、農安縣北部,長白山南麓的白山市、通化市、遼源市、四平市東部、長春市東部,長白山北麓的延邊州、吉林市的林下(間)草區,建設三大優質飼草基地。三、加強中低產園地
44、改造,重點發展東部山區園地積極引導新建園地向立地條件適宜的丘陵、荒坡地集中發展,加強對中低產園地的改造和管理,穩步提高園地單產和效益。重點發展東部長白山區的園地,建設人參、西洋參等名特優產品生產基地,促進品種結構調整和產品質量提高。四、圍繞農業產業化目標,優化利用其他農用地合理確定畜禽飼養(規模養殖)用地、設施農業用地和養殖水面用地規模,科學安排畜禽規模養殖場、牧業小區用地,并依法規范建設,加快推進畜牧業規范化、標準化進程。結合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專項規劃,進一步整合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設施用地和田坎等用地,優化其他農用地結構。第四章 推進建設用地結構調整,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第一節 實施城鎮空間發
45、展戰略,優化建設用地布局堅持“一區、四軸、一帶”的城鎮空間發展戰略,以“一區”(長吉都市整合區)為主體,以“四軸”(哈大公路、舒梅公路兩條縱向發展軸和琿烏、南部門戶兩條橫向發展軸)為紐帶,以“一帶”(延邊到通化的東部邊境生態發展帶)為支撐,向周邊拓展、外圍輻射,形成遞次推進、層次清晰的空間格局,實現建設用地的規模、布局和時序安排與城鎮空間發展戰略的有機銜接。一、加強用地標準管控,推進城鎮建設用地優化配置按照吉林省城鎮化發展戰略,優先發展大中城市,擇優發展小城市和重點鎮,有步驟分層次推進全省城鎮體系建設。發展壯大長春、吉林兩個特大城市,促進長吉經濟一體化發展;提升松原、四平、白城、遼源等城鎮發展
46、軸上的地區性城市的區域地位;推進延邊、白山、通化集中城鎮化發展,通過中心集聚與軸帶伸展,提高邊境城鎮發展規模與服務水平。堅持差異化的人均用地標準,加強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鎮用地管理和調控。合理安排長吉城鎮用地規模,保障中心城市、縣城和重點建制鎮發展用地,推動區域合作和協調發展。優化城鎮用地內部結構,合理調整居住、商業、工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衛生環保、生態建設等用地的比例,提高城鎮用地效率。加快對老城區棚戶區、城中村的改造,優先保障城鎮基礎設施用地和普通住宅用地,促進城鎮和諧發展。二、促進工礦建設集中用地,科學引導產業布局按照全省工業發展戰略,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導向,以落實產業
47、政策為基礎,加快振興汽車裝備和石油化工等傳統支柱產業,大力培植農產品加工等新興支柱產業,優化能源、冶金和建材等基礎原材料產業,積極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支持各地發展與地區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的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引導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保證生產、方便生活、保護環境、節約用地”的原則,合理調整工礦用地布局,提高工礦用地綜合效益。依據用地定額和集約用地標準,實行工業項目準入制度。引導新建工業項目向各類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特色產業園區集中,科學配置不同類型和不同規模的企業用地,促進區域產業鏈、產業集群的培育和形成。三、合理安排農村建設用地,促進新農村建設因地制
48、宜支持新農村建設。從地區土地利用特點出發,優化新農村建設用地布局,切實保障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用地,保證農業產業化發展用地空間,建設與城市同步發展、功能協調互補的新農村。中西部地區,要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推進農村居民點集中發展。東中部丘陵山區,要結合小流域治理、地質災害防治、交通水利及飲水工程建設等,建設具有景觀特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村。引導農村居民點集聚發展。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促進農村居民點集中布局。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以保障城鄉發展的合理用地需求為重點,優先選擇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工作基礎較好的地區,探索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
49、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工作,妥善確定掛鉤規模和范圍,確保掛鉤項目區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通過掛鉤項目的實施,逐步形成既保持傳統鄉土特色、又適應現代農業和農村發展要求、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農村居民點格局。四、科學配置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提升基礎設施服務水平科學安排水利設施用地。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出發,優先滿足城市擴容、產業發展、農村生產生活用地和生態用水需求。重點保障中部供水工程、老龍口水利樞紐、引嫩入白供水工程、大安灌區工程、哈達山水利樞紐等水利建設工程用地,以及城鄉飲水安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等水利設施用地。規劃期間,全省新增水利設施用地2.1萬公頃。其中,“十一五”期間新
50、增水利設施用地0.66萬公頃。專欄五 規劃期間重點水利建設工程水利樞紐哈達山水利樞紐、下四道溝水利樞紐、西北岔水利樞紐、老龍口水利樞紐、大安灌區工程。供水工程中部供水工程、引嫩入白供水工程、引松入扶工程、引松入榆工程。水 庫雙陽水庫、團山子水庫、四間房水庫、大綏河水庫、胖頭溝水庫、二道水庫、營城子水庫、楊木水庫、堿水水庫、新合水庫、山城子水庫、光華水庫、八里哨水庫、大迫子水庫、梅河水庫、煙集水庫、大川水庫、萬兩河水庫、西金溝水庫、長溝水庫、望江樓水庫、大安水庫、威虎嶺水庫、石頭河水庫、小城子水庫、石道河水庫、干棒河水庫、香水水庫、明巖水庫、于屯水庫、長興水庫、應巖水庫、敦大院水庫、勝地水庫、楓
51、林水庫。合理配置交通用地。按照節地優先的原則,推動“五縱三橫”鐵路網、“五縱五橫”公路網、國省干線公路網建設與改造;促進長春與其他市州、重要產業基地、出海入關戰略通道及通往長白山旅游區高速公路聯結合理發展。加強規劃交通用地選址與論證,合理確定用地規模,分時序分階段穩步推進重點交通項目建設。規劃期內,力爭形成以干線鐵路、高級公路為主骨架,以支線鐵路、公路、航空、水路為輔助,以長春、吉林、延吉等重要交通樞紐為中心,建設通關達海、連通全國的綜合交通網絡。規劃期內,全省新增交通運輸用地4萬公頃。其中,“十一五”期間新增交通用地1.34萬公頃。專欄六 規劃期間重點交通建設工程鐵路哈大鐵路客運專線,長春-
52、龍嘉國際機場-吉林城際鐵路,吉林至圖們城際鐵路,榆樹至舒蘭鐵路,和龍至德化鐵路,和龍至南坪鐵路,西豐至遼源至長煙鐵路,長春經太平川至白音胡碩鐵路,長春至雙陽至煙筒山鐵路,白山鎮至泉陽鐵路,白河至敦化至東京城鐵路,松原至陶賴昭鐵路,霍林河至白城鐵路,雙遼至通遼鐵路,琿春至東寧鐵路,東北東部鐵路白河至和龍、灌水至通化、靖宇至松江河等路段等;錦齊線通道白城至街基增建二線,沈吉線沈陽至吉林省內段增建二線,長白線長春至白城增建二線,梅河口至通化全線擴能,長圖線吉林至圖們全線擴能,平齊線鄭家屯至太平川段擴能,四平至梅河口全線擴能,長春至白城擴能,哈爾濱至吉林擴能,長春至圖們擴能,錦州至齊齊哈爾復線,阿爾泰
53、山至白城擴能等;長春、吉林鐵路樞紐的擴能改造,白城站的擴能,集裝箱辦理站、相關樞紐配套工程。公路琿烏高速石頭井子(省界)-白城-松原-長春段、長春-吉林段八車道改造、吉林(江密峰)-延吉-琿春段,大廣高速肇源-松原-雙遼-金寶屯(省界)段,吉黑、沈吉高速荒崗(省界)-舒蘭-吉林-梅河口-草市(省界)段,鶴大高速小溝嶺(省界)-敦化-撫松-靖宇-通化-新開嶺(省界)段,京哈高速四平-長春-拉林河段八車道改造,集雙高速集安-通化-梅河口-東豐-四平-雙遼段,長深高速長春-雙遼段,伊遼高速伊通-遼源段,撫雙高速營城子-松江河段、營城子-長春段八車道改造,營梅高速營城子-東豐段,嫩丹高速坦途(省界)-
54、通榆(省界)段、延大高速延吉-長白山段,長春經濟圈環線農安-德惠-九臺-雙陽-伊通段,五科高速榆樹-通榆段,大科高速樺甸-長春段、樺甸至大蒲柴河段、長春-長嶺段、長嶺至保康段,長白山至長白聯絡線松江河-長白段,江源至臨江聯絡線江源-臨江段,圖們至汪清聯絡線圖們-汪清段;國道琿烏線白城繞越段,國道明沈線拐脖店-長嶺南段,國道長阿線二道甸子-東清段,國道102線長春-德惠段、德惠-拉林河段;省道102線左家-吉林段,省道五樺線北大湖-樺甸段、荒崗-舒蘭段,省道老松線延吉-汪清段,省道朝長線東崗-長白段等;國家級公路運輸樞紐客貨運輸場站改擴建。民航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延吉機場、長白山機場、通化機場、吉
55、西北機場。航運松原港口、五棵樹港口、吉林市港口、樺甸港口、靖宇港口、撫松港口。優先保障能源用地。按照節約能源資源、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的總體要求,統籌安排能源產業用地,減少重復建設。優先保障核電、風電和生物能發電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建設,重點保障石油、煤炭、油頁巖等能源項目和電源、電網項目用地,促進多能互補的電源結構格局的形成。認真實施吉林省礦產資源規劃和地質勘查規劃,依法保障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用地。規劃期間,全省新增能源、礦山用地1.4萬公頃。其中“十一五”期間新增能源和礦山用地0.4萬公頃。專欄七 規劃期間重點能源建設工程火電機組長春熱電一廠擴建17.5萬千瓦、延吉熱電廠新
56、建40萬千瓦、白城熱電廠擴建40萬千瓦、長山電廠擴建60萬千瓦、九臺電廠新建120萬千瓦、雙遼電廠二期120萬千瓦、白城火電基地120萬千瓦以及長春二熱三期40萬千瓦、長春三熱電站60萬千瓦、遼源熱電廠擴建60萬千瓦、吉林熱電廠擴建60萬千瓦、四平熱電廠擴建60萬千瓦、哈達灣熱電廠擴建40萬千瓦等。水電機組松江河梯級電站續建工程、四湖溝總裝機15萬千瓦時的水電站等。風電機組在我省西部風力資源豐富的市、縣,建設風電項目。核電機組在吉林、靖宇等地建設核電,規模為4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生物質能在生物質能資源豐富的市、縣,建設利用生物質能資源發電的熱電聯產機組。電網建設500千伏方牡平包、白城、延吉
57、輸變電工程,新建500千伏通化、松原、長春南、長春東4個輸變站工程,新建梨樹-東豐500千伏送電線路,將梨樹開閉所擴建成變電所,合心和包家變電所各擴建一臺主變壓器;全省各地220千伏電網建設。第二節 加強節約用地引導管控,推進集約高效用地一、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各市州要按照規劃分解下達的建設用地總量指標,控制本轄區內新增建設用地總量。有關部門和行業要強化節約集約用地措施,合理安排項目用地,努力實現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加快處置閑置、空閑和批而未用等存量建設用地,強化現有建設用地的深度開發利用。實行消化存量建設用地與安排新增建設用地相掛鉤,促進存量土地的盤活挖潛。二、
58、明確行業用地要求,統籌各業用地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產業用地規模逐步增加的形勢需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指導下,明確各行業建設用地的規模、布局和時序,統籌安排各業各類用地,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用地保障。三、加強規劃選址引導,促進建設用地布局優化提高項目建設用地需求預測的前瞻性,預留重點項目用地指標。積極參與項目規劃選址工作,規范項目選址工作流程,統籌各類建設用地布局,切實維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權威性。四、制定執行集約用地規則,促進產業用地效益提升加強政策引導,制定并執行建設項目集約用地規則。從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及挖掘土地集約利用潛力出發,編制產業用地規劃,合理布局產業用地,鼓勵主導產業集中建
59、設,鼓勵“退二進三”等形式的產業用地置換,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從土地利用的投入強度、產出效果、利用程度等方面著眼,提倡“三低一高”型經濟發展模式。嚴格執行各類項目用地定額標準,盡量少占或不占耕地。五、堅持以規范促發展,加強開發區集約用地管理 堅持將開發區納入城鎮用地統一管理,鼓勵產業用地向開發區集中。嚴格按照國家規定限制開發區內非生產性建設用地的比例,提高土地利用強度。認真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用地標準,加強審核,落實用地集約評價工作,促進開發區節約集約用地。對土地利用規范高效、經濟效益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快、帶動力強、區位優勢明顯的開發區,在用地政策上依法予以支持。六、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深
60、化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嚴格執行劃撥用地目錄,控制并減少劃撥用地數量。加快對歷史遺留的經營性劃撥用地的市場化處置,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項目土地有償使用,逐步縮小劃撥用地范圍。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加強地價與土地供需調查分析,完善土地市場監測體系,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土地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調控土地供應和土地市場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實經營性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嚴格執行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建立與國有土地出讓、轉讓制度相銜接的農村集體土地出讓、轉讓制度。加快市、縣土地有形市場建設,完善土地有形市場功能。集體建設用地出讓、轉讓
61、,要通過當地統一有形的土地市場,以公開、規范的方式進行。第三節 嚴格空間管制,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用地一、劃定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促進城鄉建設科學發展逐級劃定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市、縣、鄉三級規劃要按照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以建設用地規模邊界為基礎,與新增建設用地總量相協調,避讓優質耕地和重要生態用地,盡量采用河流、公路、鐵路、山體等具有明顯隔離作用的地物,科學劃定城鄉建設用地擴展邊界。落實城鄉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制度。明確建設用地管制規則和監管措施,綜合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確保新增建設用地控制在擴展邊界范圍內,防止城鄉建設用地盲目和無序擴張。擴展邊界內的農用地轉用
62、,要簡化用地程序,強化跟蹤監管。擴展邊界外的農用地轉用,只能安排交通、水利、能源、軍事等單獨選址的重點建設項目,并嚴格依照許可程序強化項目選址和用地論證。二、加強建設用地時序控制,統籌安排建設增量與流量嚴格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加強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管理,強化計劃執行的動態評估和考核獎懲,充分發揮計劃的導向和控制作用。建立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激勵機制,充分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提高現有建設用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潛力。加強規劃用地時序調控。規劃期間,全省安排新增建設用地14.50萬公頃,流量(減少)建設用地2.11萬公頃,凈增建設用地12.39萬公頃。其中到2010年,全省安排新增建設用地4.67萬公頃
63、,流量(減少)建設用地0.85萬公頃,凈增建設用地3.82萬公頃。第五章 統籌區域土地利用,實行差別化土地調控政策第一節 加強區域土地利用調控依據吉林省經濟發展布局,綜合區域自然狀況、土地利用、經濟社會結構等因素,按照區內相似性、區際差異性及保持行政區劃完整性的原則,將吉林省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土地利用綜合區,實行差別化土地利用調控政策。一、東部山地丘陵地區東部山地丘陵地區主要指長白山區,包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白山市和通化市。該區是吉林省的天然綠色屏障,也是進一步推進圖們江地區開發開放,擴大與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經貿合作的對外窗口。到2020年,全區耕地保有量74.02萬公
64、頃,基本農田面積64.77萬公頃,園地、林地、牧草地面積分別達到5.62萬公頃、634.22萬公頃、3.68萬公頃,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21.33萬公頃。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是:加強林地保護,實施天然林保護、重點公益林建設工程,充分發揮天然生態屏障作用。嚴格自然保護區用地管理,加強濕地保護,限制污染環境的礦產資源開發用地。支持東北東部鐵路、重點區域高速公路、國道公路網建設和水利、水電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基礎設施用地。堅持點軸結合,實施集中城鎮化用地策略,通過中心集聚與軸帶伸展,促進區域城市化進程。推進延(吉)-龍(井)-圖(們)一體化,擴大通化、白山中心城市發展規模,促進一批重點縣(市)發展,繼續進
65、行鄉鎮合并,減少鄉鎮數量。加強邊境貿易區與口岸建設,提高邊境城鎮發展規模與服務水平,推動邊境地帶的對外開放。支持煤炭、建材、醫藥、電力等主導產業發展,依托健全的基礎設施,引導工業用地向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特色產業園區集中,促進產業集聚。二、中部臺地平原地區中部臺地平原地區主要指松遼平原,包括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該區是吉林省輻射東西兩部、連接南北兩省的中心地帶,是全省經濟發展核心,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到2020年,全區耕地保有量300.9萬公頃,基本農田面積265.83萬公頃,園地、林地、牧草地面積分別達到5.72萬公頃、248.44萬公頃、8.83萬公頃;建設用地總量控制
66、在63.41萬公頃。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總量,保持耕地總量基本穩定。大力推進基本農田建設,加強黑土地保護治理,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圍繞城鎮密集區、區域交通干線的生態隔離帶,促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理保障城鎮化、工業化用地需求,強化中部城鎮群建設,推進長吉一體化進程,帶動全省經濟發展。優先保障汽車、化工等傳統主導產業用地,合理安排農產品加工業用地,積極支持高新技術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用地。加強開發區用地管理,提高開發區項目用地門檻,引導開發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益。優化建設用地內部結構,加大舊城區和棚
67、戶區改造力度,提高城市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三、西部平原地區西部平原地區主要指科爾沁草原,包括白城市和松原市。該區后備土地資源豐富,是草原和重要濕地的集中分布地區。到2020年,全區耕地保有量177.01萬公頃,基本農田面積152.80萬公頃,園地、林地、牧草地面積分別達到0.66萬公頃、75.21萬公頃、98.49萬公頃,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在31.14萬公頃。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是:根據土地適耕性,科學開發后備土地資源,穩定耕地規模,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耕地質量。對嚴重“三化”的耕地進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水。加強“三化”草原綜合治理和“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
68、,推進濕地恢復與保護。優先支持西部平原地區引水、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和末級渠系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設,切實保障交通、環境治理和城市基礎設施用地。集中發展重點城鎮,滿足重點城鎮和重點產業發展用地需求,促進與我省中部地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聯系。第二節 嚴格重點管制區用地調控一、劃定基本農田重點建設區,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空間分布。基本農田重點建設區集中分布于松遼平原及科爾沁草原,包括17個縣(市),區內基本農田面積為307.91萬公頃,占全省基本農田總面積的63.70%。專欄八 吉林省基本農田重點建設區分布范圍基本農田 重點建設區榆樹市、農安縣、德惠市、九臺市、永吉縣、舒蘭市、公主嶺市、
69、梨樹縣、雙遼市、伊通縣、東遼縣、梅河口市、鎮賚縣、大安市、前郭縣、扶余縣、長嶺縣等縣(市)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管制規則。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確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用途不改變。區內現有非農建設用地和其他零星農用地應當復墾或調整為基本農田,規劃期間確實不能復墾或調整的,可保留現狀用途,但不得擴大面積;不得在區內進行任何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區內耕地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可調整為其他農用地,但仍依照本區管制規則進行保護和管理。堅持以建設促保護,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推進基本農田整理,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廣綠肥種植、秸稈還田、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地力培肥
70、和退化耕地修復等技術,提高基本農田地力,保障商品糧基地的糧食生產能力。二、劃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強化水土保持措施空間分布。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集中分布在中部松遼平原及西部科爾沁草原,包括15個縣(市)的部分區域,區內水土流失面積32.23萬公頃,其中強度風蝕面積18.30萬公頃,強度水蝕面積13.93萬公頃。專欄九 吉林省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分布范圍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九臺市、蛟河市、舒蘭市、永吉縣、樺甸市、磐石市、雙遼市、伊通縣、東豐縣、柳河縣、輝南縣、和龍市、長嶺縣、通榆縣、前郭縣等縣(市)的個別區域。管制規則。嚴禁挖砂、采石、取土以及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項目建設,嚴格控制未利用地開發和林木采伐
71、,切實保護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對25以上坡耕地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對1525的坡耕地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力侵蝕地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在風力侵蝕地區,采取開發水源、引水拉沙、植樹種草、設置人工沙障和網格林帶等措施,建立防風固沙防護體系,控制風沙危害。三、劃定自然與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區,實施保護性開發建設空間分布。自然與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區主要保護長白山區的森林資源,科爾沁草原的濕地資源、珍稀動植物資源,松遼平原的松花江、東遼河、“三湖”等水域資源,以及地質公園、世界文化遺產、風景名勝區等,包括24個自然保護區、8個地質公園、
72、1個世界文化遺產、11個風景名勝區、45個森林公園。管制規則。嚴格土地用途管制,保護珍貴、稀有的自然資源、森林生態系統、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資源、濕地生態系統、地質遺跡、名勝古跡等自然文化遺產。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結構,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在環境容量許可的條件下,進行適當規模的經營性、生產性開發建設。在保證生態平衡前提下,充分發揮各類各級保護區資源優勢,優先安排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第三節 加強市級土地利用調控一、主要任務總結評價上輪規劃實施成效,全面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認真開展“四查清、四對照”,嚴格核定規劃修編基礎數據。開展土地利用重大問題研究,綜合評價土地利用條件,分析和預測規
73、劃期間轄區土地供需狀況,明確規劃期間需要解決的主要土地利用問題,確定規劃期間土地利用戰略。通過綜合平衡和充分協調,提出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方案,確定農用地保護、建設用地、生態建設、土地開發復墾整理等的規模、范圍和重點項目。科學劃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區、中心城區管制分區,制定區域土地利用調控政策、中心城區管制規則。對縣級規劃提出要求,明確縣(市、區)土地利用調控目標,制定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長春市。長春市位于黑土核心區,是我國著名的“糧倉”,農業產業化建設初具規模,城市化發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矛盾比較突出。土地利用應進一步突出集約和效益,保障科學發展用地,嚴格落實耕地保護任務。吉林市
74、。吉林市資源豐富,物產富饒,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發展期,要做好土地利用調控指標分解落實工作,加大中心城區、工業區建設用地整理力度。市區要強化構建良好生態空間格局,各縣市要大力挖掘耕地后備資源潛力。四平市。四平市地處松遼平原腹地,是東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要嚴格執行省級規劃要求,積極推進城鄉用地綜合平衡,理順各分區土地利用功能關系,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遼源市。遼源市地處長白山余脈與松遼平原過渡地帶,既有山區特點,又有平原優勢。土地利用要突出對市域現有建設用地的存量挖潛,統籌平衡區內基礎設施用地。通化市。通化市是我國對朝三大口岸之一,資源豐富,藥物資源得天獨厚,是全國“五大藥庫”之一。要以中心
75、城市、中心鎮為重點,積極發揮對外口岸交流作用,大力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白山市。白山市地處長白山腹地,境內山峰林立,綿亙起伏,溝谷交錯,河流縱橫。應加大區內山地等生態用地的保護,強化建設用地集中布局,嚴格控制水系濕地等生態脆弱敏感區的建設用地,加大山區村莊整理力度。松原市。松原市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和油料基地,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豐富。應進一步優化城市用地結構,加強規劃控制,加大整合力度,提高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效預防可能出現的土地沙化。白城市。白城市位于我省西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應落實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要求,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效保護耕地和草地。延邊州。延邊州地處
76、長白山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林地比重大,是中國東北溝通內外的重要“窗口”,也是東北亞區域經濟、人口、地理三個重心的交匯點。應從區內土地利用現狀和特點入手,嚴格落實省級控制指標,加大生態保護力度。二、重點內容突出規劃的空間性和結構性,綜合考慮城市經濟區建設、中心城市和重點城鎮發展、農業和農村發展、資源環境保護、國土整治等方面的要求,以區域全部土地為對象,按照土地的主導用途或功能,劃分各類地域,制定各地域土地利用管制措施。綜合評價區域中心城市發展和開發建設條件,明確中心城市地域發展戰略和空間格局,合理確定建設用地規模、發展方向和開發時序。按照實施用途管制制度的要求,劃定中心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和擴展
77、邊界,并對中心城市城郊結合部進行土地用途分區。 按照下級規劃落實上級規劃的要求,嚴格落實省級規劃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等約束性指標以及園地面積、林地面積等預期性指標,并在指導原則、重大政策、區域發展方向、跨市域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等方面,與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一致;分解下達縣級土地利用規劃指標,統籌安排區域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環境治理等重點建設項目用地,科學安排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第六章 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構建環境友好型用地模式第一節 實施生態綜合整治,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一、加強生態用地保護加強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水域等生態用地管理,控制具有重要生
78、態功能的未利用地開發,減少對灘涂沼澤、河湖水面的占用,嚴格水功能區劃管理,堅持以土地整理復墾為主補充耕地,逐步降低土地開發的比重。按照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原則,保障全省生態脆弱地區環境治理和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的用地需求,優化生態建設項目用地布局。依法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還水,優先安排陡坡耕地及生態脆弱地區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水,做好已退耕土地的監管,穩定退耕成果。以小流域為單元,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強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各類生產建設項目要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制度,嚴格執行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有效控制工程建設中的地貌植被破壞和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加快西部平原
79、地區風蝕沙化土地治理,支持防沙治沙重點工程、試點示范治理項目用地,建立以灌草為主、灌草喬相結合的沙化區生態防護林體系,嚴禁濫開墾、濫放牧、濫樵采,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禁牧舍飼、保護沙化區植被等土地利用方式,遏制沙化擴展。加強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維護,制止隨意侵占和破壞濕地的行為,有序推進退化濕地生態恢復,促進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二、構建土地利用生態安全格局自東向西,分別以綠色屏障長白山、肥沃廣袤黑土地、開闊平坦科爾沁為基本構架,以松花江、東遼河為藍色廊道,以“三湖”(白山湖、紅石湖、松花湖)及向海、莫莫格、查干湖和月亮湖等重要濕地為基質,田、林、草、水相協調,點線面相結合,青黑綠相嵌套,結構合理、
80、功能互補,構建“藍天白云黑土地,青山綠水大濕地”的人地和諧的土地利用生態安全格局。東部山地丘陵地區。以林業工程建設和水源涵養為核心,積極推進生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發展要以保護長白山生物多樣性、地質地貌景觀和水資源為前提,充分發揮森林和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加強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保護水源涵養生態功能。中部臺地平原地區。以黑土地保護為核心,積極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發展要以保護黑土地為前提,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黑土保護的關系,減少對土地資源的污染和破壞。西部平原地區。以草原和濕地保護為核心,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恢復。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發展要以改善生態環境為前提,堅
81、持用養結合,恢復草原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加強平原濕地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保護洪水調蓄生態功能。三、實施生態綜合整治重點工程東部山地丘陵地區。實施長白山天然林保護工程,搞好森林保育和低質低產林改造,逐步恢復改善森林生態環境,鞏固長白山區森林生態功能和生態屏障作用;實施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加強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實現水土資源的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中部臺地平原地區。實施沃土工程,加強黑土地保護,推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技術,開展農業綜合開發,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大力推廣培肥地力與土地持續利用技術,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西部平原地區。實施治堿治沙工程,
82、恢復與保護天然草原,繼續開展人工種草、草原圍欄和草場改良,加快荒漠化治理進程,繼續營造“三北”防護林,提高造林質量;實施向海、莫莫格和查干湖等重要濕地保護工程,發揮調節區域生態環境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第二節 完善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機制,維護生物多樣性一、因地制宜,構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相協調,貫徹落實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制度,結合生態分區,針對不同地域,構建環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快速城鎮化地區。長春、吉林等快速城鎮化地區,要遏制城鎮建設用地盲目擴張,積極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拓展建設用地空間。鼓勵城鎮組團式發展,實行組團與
83、耕地、防護林網、林帶等綠色隔離帶有機結合,發揮耕地、林地的生態功能。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統籌,優化建設用地內部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合理調整農用地內部結構,大力發展城郊生態農業和林業產業,鼓勵多種經營;積極防治土地污染和水土流失,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促進人地和諧發展。平原農業地區。長春、吉林、四平、松原和白城等平原農業地區,應嚴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大力發展“糧飼-豬(牛)-沼-肥”、“喬灌成網、少耕留茬、高效集約、草畜一體”的土地利用模式,營造高標準農田防護林網,改善農地生態環境。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用地,有序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要
84、嚴格限制工業污染項目,防治農田面源污染。丘陵山地地區。吉林、遼源、通化、白山和延邊等丘陵山地地區,要大力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嚴格控制非農建設,以小流域為單元,加強山區植被建設,依法穩步推進陡坡耕地的退耕還林,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建立山區“林-農-生物籬”、“林-果”等土地利用模式,發展山區特色產業,發揮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益。礦產資源開發地區。在延邊、白山、通化、吉林等礦產資源集中分布地區,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禁止向嚴重影響環境的開發項目供地,預防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強化礦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監督,嚴格生態環境破壞責任追究。加強尾礦用地和退化土地綜
85、合整治,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整體質量。二、強化土地的生態功能,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強用地規模、結構與布局的調控,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減少建設對農用地和未利用地占用;建設占用盡量避讓基本農田集中區、重點物種集中區、各類自然保護區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區;減少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人類活動干擾,維護生態系統功能。長白山區要積極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水源涵養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保護代表性、典型及特色生態系統和森林資源、藥材資源等生物多樣性。“三湖”自然保護區要加強水資源和森林資源保護,控制水土流失,保護沿江濕地,發揮水源涵養生態功能。松遼平原黑土地區要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保持
86、黑土的土壤肥力,增加農業生態系統成分,發展多種經營。西部重要濕地保護區要加強珍稀物種、濕地資源和蘆葦資源保護,充分發揮濕地涵養水源、調蓄洪水、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科爾沁草原要注重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對“三化”土地的治理,充分挖掘草原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和旅游價值。第七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增強規劃執行力第一節 發揮規劃引導管控作用,強化規劃實施基礎保障一、加強規劃對土地利用的整體控制,做好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編制的城市、村鎮、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生態建設等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建設用地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規模和總體布局。凡不符合土
87、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及時調整和修改用地方案,核減用地規模,調整用地布局。市、縣和鄉級人民政府要按照下級規劃服從上級規劃、專項規劃服從總體規劃的要求,組織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落實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市級和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突出空間性和結構性,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重點明確城鎮工礦用地擴展邊界。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提高針對性和操作性,重點將土地用途落實到地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經批準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依法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目標和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嚴格執行。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解下達到各市、州的約束性指標,必須嚴格落
88、實,不得突破。各市、州可以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控制和指導下,編制土地開發、復墾、整理、保護等專項規劃和各業用地規劃,切實落實規劃目標任務。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審批各類規劃和審批、核準各類投資項目,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建立土地規劃許可制度,嚴格農用地轉用規劃審查。二、強化規劃實施經濟手段,加強規劃實施技術支撐加強土地宏觀調控,建立有利于規劃實施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強化規劃實施的經濟手段。加強財政政策與土地政策的協調,公共投資要與規劃確定的鼓勵與限制政策措施相結合,充分發揮公共投資的引導作用。重大基礎設施或公共服務設施的安排,要充分考慮對土地利用的影響,促進規劃實施。提高非農建設占用耕地
89、特別是基本農田的成本,鼓勵各類建設利用存量土地和未利用地。探索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依法嚴格收繳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專項用于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土地整理、耕地開發。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開發的部分,要向規劃確定的土地開發整理重點區域傾斜。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加強土地調查統計和監測評價,確保土地利用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和現實性。加強土地利用和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形成覆蓋全省的土地資源監管體系。全面完成農用地分等定級和估價,加強土地適宜性評價和城鎮、開發區用地的集約利用潛力調查評價。按照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標準,強化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的土地集約利用和經濟效益的
90、調查監測。逐步加大投入,擴大現代科技手段在全省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和實施管理中的應用,提高規劃工作的科學水平。進一步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立省、市、縣三級互聯互通的網絡體系,提高規劃管理水平。第二節 加強規劃實施管理,增強規劃執行力一、強化土地利用計劃調控,加強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計劃,農用地轉用計劃實行指令性管理,任何地方都不得超計劃批地用地。嚴格落實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補充耕地計劃。加強城鎮建設用地計劃管理,統籌安排新增用地和存量挖潛,嚴格控制城鎮規劃區內年度用地的規模和范圍。加強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執行情況的考核和監管,以實際用地作為計劃
91、考核的依據,實際用地超過計劃的,扣減下一年度相應的用地指標。加強建設項目土地利用合理性的論證審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沒有農用地轉用年度計劃指標的,不得通過建設項目用地預審。項目建設單位申報批準或核準建設項目時,必須附具土地預審意見;沒有預審意見或預審未通過的,不得批準或核準建設項目。二、建立規劃實施評價制度,加強規劃實施監管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評價,為制定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據。規劃實施評價報告經規劃審批機關的同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認定后,方可開展規劃的修改和調整。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作為土地管理重點工作,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實行專項檢查與經常
92、性檢查相結合,定期公布各地規劃執行情況。堅決糾正違法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做法,嚴肅查處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批地用地的行為。三、嚴格規劃修改程序,健全規劃實施責任制凡涉及改變土地利用方向、規模、重大布局等原則性修改,必須報原批準機關批準。嚴禁通過修改下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擴大建設用地規模和改變建設用地布局,降低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必須對規劃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進行評估,組織專家論證,并依法進行聽證。地方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對本行政轄區內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執行情況負責。把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情況作為地方經濟社會
93、發展評價和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因素,完善相關評價和考核辦法。第三節 擴大民主決策和公眾參與,鞏固實施群眾基礎一、改進規劃工作方式,擴大規劃的民主決策和公眾參與堅持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工作方針,科學系統地安排各項工作,建立完善規劃修編的部門協調機制,成立有廣泛代表性的規劃專家委員會,加強規劃的協調、咨詢和論證等工作,切實提高規劃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平。采取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公眾參與,充分發揚民主,增強規劃修編的公開性和透明度。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落實建設用地、基本農田和土地整理等方面,必須廣泛聽取意見,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二、構建溝通渠道,鞏固規劃實施
94、的群眾基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一經批準,必須依法公告。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對規劃主要內容進行廣泛宣傳,提高全社會依法依規用地意識,使全社會自覺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立規劃管理公開制度,公開規劃的內容、實施政策和有關要求,公開工作制度和辦事程序,公開按規劃審批和審查用地的結果。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社會各階層的意見,發揮專家的咨詢作用,加強規劃實施的人大監督、輿論監督和公眾監督,增強規劃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62吉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附 表附表1 吉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標指標表指標體系2005年2010年2020年指標屬性1.總量指標(萬公頃)(1
95、)耕地保有量553.68553551.93約束性(2)基本農田面積484.89483.40483.40約束性(3)園地面積11.5611.8012預期性(4)林地面積924.41936.67957.87預期性(5)牧草地面積104.56107111預期性(6)建設用地總規模104.98108.80117.37預期性(7)城鄉建設用地規模73.4275.2079.20約束性(8)城鎮工礦用地規模18.1720.1024.10預期性2.增量指標(萬公頃)(9)新增建設用地規模-4.6714.50預期性(10)建設占用農用地規模-411.67預期性(11)建設占用耕地規模-2.678.33約束性(1
96、2)開發復墾整理補充耕地義務量-2.678.33約束性(13)超出占補平衡部分的補充耕地任務量-1.334.17預期性3.效率指標(14)人均城鎮工礦用地(平方米/人)127127127約束性(15)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萬元/公頃)295189預期性4.整治指標(16)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比例(%)11.661212預期性附表2 吉林省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表單位:萬公頃、%地 類2005年2006-2010年凈增減2010年2006-2020年凈增減2020年面積比例面積比例面積比例1、農用地1639.7385.7914.921654.6586.5840.041679.7787.89(1)
97、耕地553.6828.97-0.6855328.93-1.75551.9328.88(2)園地11.560.600.2411.800.620.44120.63(3)林地924.4148.3712.26936.674933.46957.8750.12(4)牧草地104.565.472.441075.606.441115.81(5)其他農用地45.522.380.6646.182.411.4546.972.462、建設用地104.985.493.82108.805.6912.39117.376.14(1)城鄉建設用地規模73.423.841.7875.203.935.7879.204.14其中:城
98、鎮工礦用地18.170.951.9320.101.055.9324.101.26 農村居民點用地55.252.89-0.1555.102.88-0.1555.102.88(2)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設用地31.561.652.0433.601.766.6138.172其中:交通運輸用地6.430.341.277.700.403.8010.230.54水利設施用地15.570.810.7316.300.852.2017.770.933、未利用地166.538.72-18.74147.797.73-52.43114.105.974、合計1911.2410001911.2410001911.24100附表
99、3 吉林省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面積分解方案單單位:萬公頃行政區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面積2005年2010年2020年吉林省553.68553551.93483.40長春市134.53134133.39117.18吉林市66.1965.9465.5058.54四平市81.4781.4181.3171.81遼源市20.7520.7520.7018.30通化市29.7829.6429.3625.84白山市10.3010.2510.169.05松原市102.58102.71103.0188.80白城市73.4473.707464延邊州34.6434.6034.5029.88注:規劃期間,白山市、延邊州中
100、包含長白山管委會的任務目標,下同。附表4 吉林省園地面積、林地面積、牧草地面積分解方案單位:萬公頃行政區園地面積林地面積牧草地面積2005年2010年2020年2005年2010年2020年2005年2010年2020年吉林省11.5611.8012924.41936.67957.87104.56107111長春市0.530.540.5519.9920.3321.133.593.593.59吉林市2.552.612.65168.94171.03174.870.240.240.24四平市0.960.98128.3429.0531.473.954.255遼源市1.511.511.5220.3320
101、.6720.97000通化市1.381.411.44106.10107.83110.370.160.160.16白山市1.391.421.44152.99154.98154.730.020.020.02松原市0.440.450.4627.6928.5532.2136.5337.4539白城市0.190.200.2036.9738.304356.5757.7959.49延邊州2.612.682.74363.06365.93369.123.503.503.50附表5 吉林省建設用地指標分解方案單位:萬公頃、平方米/人行政區2005年建設用地總規模2010年各項建設用地規模2020年各項建設用地規模
102、建設用地總規模人均城鎮工礦用地建設用地總規模人均城鎮工礦用地其中:城鄉用地規模其中:城鄉用地規模其中:城鎮工礦用地規模其中:城鎮工礦用地規模吉林省104.98108.8075.2020.10127117.3779.2024.10127長春市22.2823.7318.755.4012026.3620.357.05115吉林市16.6417.1912.263.3112118.5212.863.94116四平市13.2713.4710.551.8710713.9410.782.08107遼源市4.194.3230.681054.593.120.79105通化市7.687.924.581.561228
103、.374.811.77120白山市3.353.532.731.531683.932.901.70165松原市11.4711.799.801.6015512.4910.061.88145白城市18.0718.257.981.6416818.658.161.82165延邊州8.038.345.492.501619.035.822.82152機動0.2621.488附表6 吉林省規劃期內新增建設用地及補充耕地分解方案 單位:公頃行政區2006-2020年2006-2010年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農用地占用耕地補充耕地(占補平衡部分)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農用地占用耕地補充耕地(占補平衡部分)吉林省1450001
104、16700833008330046700400002670026700長春市4820043360324403244018000167501110011100吉林市222001703014220142206970535043004300四平市78706930468046802440215014501450遼源市474043302870287015451410900900通化市82607280465046502935259016501650白山市68306040354035402185193011301130松原市120309330622062203870300020002000白城市681060
105、20351035102175192011201120延邊州118008840562056203780284018001800機動162607540555055502800206012501250附表7 吉林省土地利用綜合分區表 單位:萬公頃、%一級區域二級區域面積占一級區域面積比重占全省面積比重區域范圍東部山地丘陵林業工礦土地利用區(東部山地丘陵地區)東北部山地林業用地區435.0956.8122.75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中西部中山丘陵 工礦林業用地區330.8243.1917.32通化市、白山市合計765.9110040.07中部平原丘陵臺地農業建設土地利用區(中部臺地平原地區)東部丘陵臺地農林
106、過渡區327.9948.4117.16吉林市、遼源市中西部平原臺地 農業建設用地區349.5351.5918.29長春市、四平市合計677.5210035.45西部平原農業牧業土地利用區(西部平原地區)東部平原農牧用地區210.8945.0811.04松原市西部平原牧業農業用地區256.9254.9213.44白城市合計467.8110024.48附表8 吉林省區域土地利用調控目標表土地利用調控目標指標屬性東部山地丘陵地區中部臺地平原地區西部平原地區2010年2020年2010年2020年2010年2020年耕地保有量(萬公頃)約束性74.4974.02302.10300.90176.4117
107、7.01基本農田面積(萬公頃)約束性64.7764.77265.83265.83152.80152.80園地面積(萬公頃)預期性5.515.625.645.720.650.66林地面積(萬公頃)預期性628.74634.22241.08248.4466.8575.21牧草地面積(萬公頃)預期性3.683.688.088.8395.2498.49建設用地總規模(萬公頃)預期性19.7921.3358.7163.4130.0431.14城鄉建設用地規模(萬公頃)約束性12.8013.5344.5647.1117.7818.22城鎮工礦用地規模(萬公頃)預期性5.596.2911.2613.863.243.70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公頃)預期性8900268902895583010604518840建設占用農用地規模(公頃)預期性7360221602366073650492015350建設占用耕地規模(公頃)約束性458013810197505221031209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