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式”醫療建筑設計在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與發展中,已經建起了許許多多的高樓大廈,但醫療建筑的設計步驟和方法與三十年前相比變化不大,甚至還在延續老式蘇聯的設計體系與方法,中國的醫療建筑設計深度和過程還是“粗線條”式的,或者說是“不清楚”式的。筆者這次主要談的是醫療建筑方面的設計方法與設計深度,因為醫療建筑在所有建筑類型中是最復雜的,也是專業性最強的建筑,設計深度不夠是導致巨大浪費、造成返工的根源,甚至造成多次返工,而且對后續醫院的使用也將產生很多問題。“中國式”醫療建筑設計存在的三個問題首先,“中國式”醫療建筑在設計前期存在著設計依據不足的問題,整個醫院建設只有幾頁或十幾頁紙的設計依據,幾
2、乎沒有一個合理完整且專業的未來規模策劃,項目一開始院方便急于開始設計招標,整個醫院設計過程中沒有和醫療建筑師一起按照設計進程編制三次專業設計依據的過程,同時也沒有用三次設計依據來指導不同階段的設計。院方與設計院在設計前或設計中同樣也沒有編制一部 Room Data (房間設計依據),幾百頁的房間數據是醫院設計的專業依據,也是后期施工的依據和醫療建筑工程預決算的依據,它是指導設計院的“建筑專業”將設計深度深化至1:50比例的重要文件,它甚至能幫助醫療建筑工程實現未開工先“決算”,是控制整個醫療建筑工程建設的必備“法寶”。但很遺憾的是,在中國式“粗線條”的醫療建筑設計過程中,醫院方和設計院的設計師
3、們都沒有去重視和編制這套專業的Room Data。其次,“中國式”的醫療建筑施工圖設計圖紙深度只能到1:100的比例,達不到醫療建筑設計圖紙所必須的1:50的比例深度。在中國起牽頭作用的“建筑專業”提供給其他專業的圖紙(又稱建筑專業條件圖)的深度只能做到1:100,而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建筑專業提供給其他專業的設計圖紙深度是1:50的比例。1:100比例的施工圖設計深度所產生的問題是:無法完整準確地表示出各個房間的各種醫療設備、電器、氣體等的接口與插口的位置與數量,從而導致了水、電、弱電、空調等專業的設計圖紙不能準確地標注與布置各個房間內的各種管線、接口與插口等,導致醫院在建成后安置的時候才發
4、現各種管線、插口的問題,甚至根本就沒有預留。由于目前中國醫療建筑設計深度的不足,使整個醫療建筑的建設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并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費,導致了醫療建筑工程在建成后的安置過程中需要大量返工或者二次施工,甚至多次施工。第三,目前大多數中國設計院的醫療建筑師沒有能力質疑和糾正院方科室主任所提出的要求,醫院科室主任懂醫學,懂患者,但未必懂醫院!醫療建筑的整個設計過程是由院方(醫生)來主導,卻不是由專業“醫療建筑師”來主導,醫療建筑的建設作為一個面積的概念,醫生是無法掌控的。以上三大問題形成了一個“中國式”的醫療建筑設計體系,其設計深度遠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設計標準,因此在中國,醫療建筑工程所
5、造成的大量浪費與功能缺陷也是普遍存在的。設計過程缺乏三次設計依據中國建設一個投資幾億甚至十幾億元的醫院工程所對應的設計依據往往只是僅有幾頁或幾十頁圖紙的“簡版”,這在任何其他國家都是不可思議的。醫院方面和設計院的設計師在建設前期整理不出合格專業的設計依據,而大多數設計單位里沒有真正的專業醫療建筑師,最終的結果變成是醫生指揮著設計師按照他們或許不完整的想象來畫圖。而在發達國家,醫療建筑設計的做法則更為嚴謹。根據醫院設計進程的不同階段,院方在“醫療建筑師”的輔助下,分別提出針對總體規劃、針對單體建筑設計(包括方案階段)和針對房間功能布置設計的三個詳細設計依據(Room Data)。一個醫院的建設,
6、院方在醫療建筑師的輔助下,至少要提出三次設計依據,這三次設計依據包含非常詳細的醫院設計要求,少則幾百頁紙多則幾本書的厚度,因此像我國只靠幾頁紙的設計依據就建起來幾十萬平方米的醫院,這在發達國家是件不可想象的事。當下,門診手術在全球快速發展,醫院設計對醫院門診科室的規模把握變得相對復雜,門診量與科室面積之間的關系問題也變得難以掌握,尤其表現在對各科室候診區面積的分析與掌控方面。因此院方往往需要單獨委托有經驗的專業“醫療建筑師”來輔助編寫現代醫院建設的三次設計依據。將問題不斷地傳遞給下家現代醫院的大部分房間都要求配置醫療器械、電器、氣體、上下水等各種接口與插口,那么問題來了:是誰在設計中“完整全面
7、”地決定這些設備插口與接口的數量與位置?答案是“醫療建筑師”!因此“醫療建筑師”必須完整地了解每個醫療房間的使用功能,但目前中國設計院在房間功能布置的設計中存在著“缺失與不清及設計深度不夠”的問題,這是造成醫院建設返工或多次施工的最主要原因。很多醫療建筑是在醫院方、設計方(包括設計方內部的各個專業)、施工方、裝修方都“不清楚”的情況下建起來的,從設計到施工幾乎都是在一種“不清楚”的狀態下進行,整個建設過程將“不清楚”進行到底。第一個“不清楚”者:醫院方(甲方)。醫院方在醫院建設前期更多地關注項目的設計外觀,在沒有完整的功能策劃和專業的未來功能評估前,就急于開始設計招標,而不是去花時間與精力對不
8、同科室的各個醫療房間提出非常具體的設計要求,醫院方也不會委托專業的醫療建筑師去詳細地研究各個房間的設計依據問題,而是將這些問題交給了設計單位去決定。第一次將對于房間內各種接口與插口的詳細位置與數量問題“不清楚”地繞過去了,移交給了設計單位!第二個“不清楚”者:設計院建筑專業的建筑師。設計院接到任務后,由于建筑專業的設計師比院方更不了解不同科室的醫療程序與醫療設備情況,因此對房間的構建只能按照建筑圖(又叫建筑條件圖)設計到1:100比例的深度,但這個比例的圖紙并不能準確全面地表示出各個房間的平面、立面及接口的具體位置和數量。從圖紙上看基本上是個空房間,建筑專業把這套深度不夠的圖紙又移交給了下家,
9、即水、電、弱電、空調等專業,將其用于進行設備專業的施工圖設計。第三個“不清楚”者:設計院的設備工程師。在多數情況下,設計院的設備工程師們就更談不上了解醫用房間了。既然建筑圖上沒有詳細全面地標識出各個房間醫療設備、電器、氣體、上下水等的接口與插口情況,也沒有各個房間的完整設計依據,因此這些設備工程師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為每個房間接上插口,其準確性和完整性無從談起,最終把這個問題留給了施工單位。第四個“不清楚”者:土建施工單位。土建施工單位接到設計院的施工圖后,會遵循按圖施工這個基本原則。他們不會去了解每個房間建成后的功能,也不去深究各個醫用房間接口與插口的數量與位置,更不可能準確地去預留各種必要的管
10、線和接口與插口等,在醫院大樓被建起來后甚至還會還告知院方,這些預留都是下面裝修公司的事。第五個“不清楚”者:裝修施工單位。毋庸置疑,裝修施工單位更不懂醫療建筑,因此也談不上了解各個醫用房間。多數情況下,施工單位在趕工期的壓力下不會騰出時間和精力去認真研究這些與醫療裝備有關的問題,只是按照醫院方的要求,盡快完工。因此裝修單位基本是參照原設計院的圖紙進行施工,自身不會深究某個房間的某個墻面該有什么樣接口與插口,該預留什么設備的安裝條件等。最后又轉給院方,雖然從表面上看醫療大樓是建了起來,但最初的問題從設計依據開始,轉了一圈又回到了醫院。大樓建好后,院方搬入時會發現建筑各個房間的接口、插口、端口等沒
11、有預留,該留管線的位置管線沒有接來,甚至該放醫療設備的地方都沒有提前做安裝預留,這個時候醫院方不得不開始策劃各個房間,并討論房間的醫療設備、電器、家具等的具體安置問題,然后再找來施工單位二次施工,把剛剛裝修好的墻面重新打掉,再引入各種管線,有的即使搬進去了也仍需再拆砸修補,這就是“本末倒置”地把 “不清楚” 進行到底。缺乏真正懂醫療建筑的專業醫療建筑師與規劃師很多設計院聲稱自己的設計特長是醫療建筑,但這不并能說明他們有真正懂醫院各科室的“醫療建筑師”,或許他們曾經深度設計過很多中國式醫院,但這其中主要是指建筑外觀,至于對內部的詳細醫療功能了解的也許并不多,也沒有能力去指導醫院各科室主任該怎樣規
12、劃和使用自己的科室。這里涉及到一個醫院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筆者希望伴隨著我國的醫療體制改革,能盡快地培養出一批真正懂醫療建筑的設計人才。最后必須說明的是,醫生懂醫、懂病人,但醫生(包括院長)未必懂醫院!醫院在建設問題上是個建筑的概念。由于醫生們不是建筑師,對面積規模往往不能準確掌握,所以醫院作為建筑其設計過程應該由專業的“醫療建筑師”來主導與掌控,而不是醫生!而專業的醫療建筑師、醫療設計師還需要有能力指導醫院的各個科室主任該怎樣去使用和安排科室,包括應對門診量的變化所做出的各種安排,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反過來,由醫生們來指導設計院畫圖。當然,“中國式”醫療建筑設計的形成(設計深度遠遠不夠)也有甲方(醫院方)的問題,院方通常會誤認為一個以“國”字號冠名的大設計院的設計會很專業,但實際上未必。在醫療建筑設計的問題上,其設計深度未必能與一個發達國家的私人小事務所相比。最后必須指出的是:醫療建筑的設計過程是必須由三次設計依據(包括Room Data)來指導的,施工圖設計深度達到1:50比例也是一個必備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