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錄一、編制依據.2二、工程概況.2三、施工準備.2四、施工安排.2五、布料機主要施工方法.3六、泵管架設方式.5七、安全保證措施.5 八、附圖.8九、模板支撐驗算.12 一、編制依據1、與本工程有關圖紙文件;2、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GB50164-2011;3、混凝土泵送施工技術規程JGJ/T10-2011;4、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05;5、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2011;6、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JGJ33-2012;7、混凝土布料機JBT10704-2007;8、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2。二、工程概況工程名稱: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
2、:施工單位:建設地點:本工程框剪結構,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總建筑面積為 51000平方。三、施工準備施工前根據施工現場情況準備好足夠的機具設備和機具設備的安裝交底,對工人進行嚴格的技術和安全交底,搭設布料機安放平臺的架子管必須嚴格符合規范要求,并準備到位,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技術培訓合格。四、施工安排1、成立安全防護領導小組,其組織結構組成、人員及責任分工如下:組長:項目經理負責全面工作副組長:施工現場負責人現場施工總指揮項目技術負責人技術部署組員:工長技術交底、安全技術交底及施工中的施工技術工作,現場協調、布料機使用期間的安全檢查及整改施工員技術交底、安全交底的現場落實及安全檢查工作的整改
3、落實安全員負責安全工作,布料機搭設、使用期間的安全檢查工作2、勞動力安排:泵管及布料機布設工 6 人、混凝土布料工 8 人、混凝土泵操作工 4 人、信號工 1人、小工 8 人3、現場混凝土澆筑運輸機械安排:場內混凝土的運輸采用混凝土運輸泵和塔吊來完成垂直和水平運輸,作業面采用一臺獨立式混凝土布料機進行布料,塔吊配合施工。4、布料機參數表及質量要求:序號項目參數1 最大布料半徑15m 2 布料范圍360度全回轉3 混凝土輸送量由混凝土泵輸送量決定4 回轉形式手動5 適用管徑(mm)125 6 骨料最大粒徑(mm)40 7 整機質量(kg)1500(不含配重)8 配重質量(kg)1300kg砂子5
4、、質量要求(1)布料機各構配件必須完好無損,布料管橡膠墊圈符合要求。(2)布料機必須固定牢固,安放布料機的平臺必須驗收合格,嚴格按照交底施工。五、布料機主要施工方法1、布料機安裝(1)檢查場地是否有充足作業空間,工作面應平整、堅實,不得松軟塌陷。(2)本工程采用作用半徑為 15m 的布料機,基座放置樓梯附件梁比較密集處,機座采用定制的支撐鋼管馬蹬進行機座底部加固,馬蹬四條腳下焊 20020010 厚鋼板,鋼板下鋪雙層 4m 0.25m0.05m厚木板,增加與模板的接觸面,分散布料機對模板壓力,確保機座底部結構鋼筋不受損壞。四方立架用 4 道不小于 8mm 鋼絲繩拉緊固定,不得傾斜,鋼絲繩端部用
5、花蘭螺栓(或卡環)與板內梁筋拉緊(鎖牢),不得固定在豎向鋼筋上,并將花蘭螺絲的保險銷扣好,嚴防脫鉤。機座不得碰撞鋼筋或支設在上部結構鋼筋上,機座與鋼筋的距離要求在 200mm。(3)在立架彎管處用架子鋼管將彎管固定在四方立架中心處,嚴防沖擊力過大造成事故。(4)布料機放置區域模板下部的腳手架底腳要墊 50mm 厚木板,腳手架頂部增加木方,木方間距不得大于 100mm,腳手架立柱間距較常規加密,間距縮小為原來的一半,腳手架梁底、層高中部及掃地桿處增加三道水平剪刀撐,并在布料機放置區域的周圍四面打上豎向剪刀撐,形成模板支撐架格構柱形式。(5)布料機的組裝及加固措施1)擺好下支撐,將四個支腿分別安裝
6、到固定位置,然后用銷子銷住;2)將支撐節吊起,對準下支撐座連接螺栓孔,然后用螺栓緊固,此連接無方向性,要求吊裝平穩以便連接;3)將垂直泵管穿入支撐節內,并用固定卡臨時卡住;4)拼裝配重梁與主梁,安裝水平泵管,裝完兩拉桿后調平緊固,將主體墊高 0.5m左右;5)連接懸臂泵管及出口彎頭,將斜拉鋼絲繩調好長度后用繩卡住,調節布料高度,懸臂泵管出口端應較后部有少量的翹起為好,然后將懸臂泵管旋至梁側下部,用繩旋至梁側下部,并用繩索臨時栓住;6)將已拼裝完的主梁吊起,將主梁下部的回轉支撐對準與支撐節上部連接孔,然后用螺栓緊固,此連接無方向性;7)將配重箱吊裝上,此時懸臂泵管可以展開;8)將支撐節內的垂直泵
7、管與主梁進料彎管連接,接口處必須采用橡膠墊圈,混凝土泵管接好后應當再檢查螺栓緊固情況是否擰緊,必要是采用力矩扳手進行復檢;9)試車,用大繩控制混凝土出料口及桿臂中間彎拆處,在其最大作用范圍運行一周,布料機穩定性、安全性、布料范圍等符合要求。10)上述工作完成后,即完成了布料機的安裝工作,然后與混凝土泵送管路連接,組裝完成后安全檢查小組進行檢查驗收,驗收合格出具驗收記錄各小組成員簽字后方可投入布料作業;11)支設樓層模板時,在安裝布料機區域的腳手架進行加密,腳手架立桿縱、橫間距為 600,橫桿間距為 1500,該段區域的模板下的木方滿鋪,并加設水平鋼管,用頂托進行支撐。12)在布料機下的蹬腿下用
8、木方 50100滿鋪,滿鋪范圍為 600600。13)用 17 單股鋼絲繩固定布料機機身,并錨固在預埋在混凝土中的鋼筋上,進行固定。14)在布料機蹬腿四周搭設縱、橫水平桿鎖緊布料機機身。(6)吊整機身(自重 1.5 噸),必須用鋼索從四面吊裝(用塔吊吊裝),吊裝前應進行加固,就位后要檢查架體的完好性。(7)布料機吊落到工作面前,先將伸縮支腿拉出至最大位置,并將鎖銷插好。(8)布料機有 4 個伸縮支腿,為防止布料機傾翻和壓偏樓板鋼筋,每個支座必需安放在支撐架上。(9)布料機吊上樓層前每個布料機放置區域必須先按要求加固好模板及支撐架;(10)吊裝 1件配重,插入安全鎖栓。(11)復檢機身傾斜度,吊
9、鉛錘檢查,機身傾斜不大于 0.4%。(12)將混凝土泵管與布料機下方 90o彎管用管卡子固定。(13)上料前泵打清水沖刷輸送管 10分鐘后,混凝土可逐漸進入料斗送料,清水慢慢減少到適量,10分鐘左右可正常工作。(14)布料機拆除前應將泵管內殘留的砼清除干凈,然后降低布料機高度,使其距樓面最低。(15)用塔吊把配重調離,再把布料機調離到指定位置。當塔吊調離配重時不得放開錨固的4 根鋼絲繩,且塔吊吊裝布料機吊勾拉緊后方可放開鋼絲繩,以防止布料機傾覆;用塔吊調離配重和布料機時,應確保布料機下面和周圍閑雜人員離開,保證無任何安全隱患后才能開始調離及布料機。六、泵管架設方案1、混凝土輸送立管采用獨立的鋼
10、管支架固定,并用鋼絲繩緊固,支架與模板支撐架完全分開。先預埋立管立架固定泵管,確認固定支架穩固后將泵管連接到要澆筑砼的樓層面,立管應與固定支架連接牢靠。連接采用配套的彎管、軟管將泵管立管與樓層上的泵管進行連接。連接好后,開始澆筑砼。2、為了避免泵管的振動擾動樓板鋼筋,泵管必須架設在鋼管支架上,鋼管下鋪放木跳板作為支撐面,混凝土的澆筑方式,從前往后澆筑,邊澆筑邊拆支架,直至澆完拆完樓面支架。七、安全保證措施1、安全事項(1)一般性安全事項1)吊裝前必須向作業人員進行布料機的安全技術交底,施工過程中由專職安全員現場指揮。2)進入施工現場的人員必須戴好安全帽,系好下頜帶,鎖好帶扣。現場嚴禁吸煙,嚴禁
11、酒后人員作業,嚴禁嬉戲打鬧,施工操作時要求精力集中,專職安全員現場指揮。臨邊、高處(高度超過2m)作業時,必須使用安全帶,安全帶高掛低用。3)遇有視線不清、雷雨、濃霧和風速超過 4級風的天氣不得進行安裝和拆卸作業。4)當風速超過 5 級風或泵送停止工作后,應收好臂架,使設備處于待機狀態。5)設備每次工作前,操作人員必須對設備進行安全檢查。6)如果發生故障已經危及本設備的安全使用,必須立即停機。7)嚴禁在可能發生任何松動的情況下工作。8)塔吊司機、信號工必須持證上崗,信號工必須在布料桿下無人后正確向塔司發出信號,塔司核實確保安全后方可起吊,如果發現信號不清楚或指揮有誤時,塔司必須拒絕執行并采取措
12、施防止事故發生。9)嚴格執行塔吊“十不吊”規定,嚴禁冒險違章作業,操作人員嚴禁隨布料桿起落,吊運時嚴禁下方站人,起吊過程中落鉤應緩慢升降,跨越障礙物時高度應小于 1m,當布料桿下降距就位點 1m時必須采用慢速就位。10)用塔吊吊運布料機至指定地點后必須待布料機所有纜風繩固定拉緊,布料機穩定后方可取下塔吊吊鉤;11)支撐節與上下支承座的連接具有方向性要求;12)配重重量必須保證 1300kg,其偏差為1%,為便于拆裝配重上部應埋設吊環,不得隨意增減配重箱內的配重材料,以防止傾覆。13)布料機必須安裝在堅固平整的場地上,四條支腿誤差不得大于 3mm,且四支腿必須在最大跨距鎖定后,方可保證基穩定性;
13、14)整體移動布料機時,先將懸臂泵管回旋至主梁下并用繩索固定,然后起吊放到新的使用地點,如現場塔吊起重量不足,可采用配重與主機分開吊的辦法達到移機的目的;15)布料機必須安裝配重后方可展開旋轉懸臂泵管,否則整個布料機失去平衡,容易發生傾覆事故。16)布料機的穩定性設計在風力 5 級以下保證安全使用,如風力達到 5 級或以上必須停止作業。17)手動管前端連接橡膠輸送軟管,在拉動過程中必須確保安全,手動管出口處不得被混凝土堆埋。出現傾覆現象時,應立即停止布料。18)布料桿吊運時要平衡鎖牢,組裝時防止管口咬手。19)混凝土澆筑時經常檢查花籃螺絲是否勾實,安全銷是否牢固,嚴防脫鉤傾覆。2、混凝土澆注過
14、程中的安全事項1)準備好混凝土澆筑的信號燈及對講機,進行雙控,在柱、墻混凝土澆筑時,要保證燈滅泵停,叫停立停,前臺澆筑點必須提前 8 秒叫停、滅燈,通信必須設專人進行,夜間施工時,控制混凝土的人必須配上手電,看清混凝土澆筑高度。2)如果出料軟管在工作中斷裂或在臂架的進一步運動中跳出,就會砸到軟管操作工身上,造成傷害。這種危險也會在軟管突然堵塞時出現。而當啟動泵送后,由于空氣內含雜物或臂架的突然運動,使出料軟管搖動,也會對操作人員造成一定的傷害。3)啟動泵時的危險區就是出料軟管能搖動出的周圍區域,區域直徑是出料軟管長度的兩倍。4)泵送作業時嚴禁打開輸料管卡,嚴禁將軟管插入混凝土內。5)出料軟管嚴
15、禁加接軟管,禁止使用長度超過 3m的末端軟管澆注。嚴禁將端部軟管拆掉,讓臂架和另一剛性輸送管路連接。6)軟管應鎖好安全鏈,軟管安全鏈應牢固固定在臂架鋼結構上而不能固定在輸料管及管卡上。7)布料機工作時臂架下方不準站人。8)嚴禁在輸送管內打開管接頭。9)回轉過程中,嚴禁在整機未停穩時剎車或做反向運轉,回轉處接頭管箍不可固定太緊,保證轉動靈活,每班次須清理、潤滑回轉接頭管箍密封一次。10)輸送泵管一旦堵塞時,應先停止泵送,檢查堵塞管道,把該管卸下清理干凈后重新安裝牢固,密封清理干凈后準備復位。11)出料口更改位置時,用一條麻袋將出口包住,避免混凝土灑在地面上,到另一個出料位置上再解開。12)布料桿
16、在使用過程中和存放期間必須用繩索從多個方向拉結固定牢固,無法拉接時,設臨時支撐。13)不得隨意增減配重箱內的配重材料,以防傾覆。14)布料機應與用電電器保持一定距離(不得小于 6m)。15)工作結束時必須將臂架收合、掛好安全鉤、大臂水平放置、切斷地面電源。16)布料機在完成澆筑作業后,必須對布料機配管進行清洗,每次采用泵送清水清洗時,必須采用標準的清洗球,不得采用其它物體代替,管內壁應清潔,無殘留混凝土。清洗完畢后,先吊走配重,后吊布料桿身至下一個工作位置,在吊布料機時塔吊吊鉤起吊拉緊后方可取掉鋼絲繩,下個工作位置安裝好后,吊入配重,嚴格按前面的操作要求重復工作。17)檢修或保養時,應切斷地面
17、電源,不準帶電檢修保養。八、附圖布料機立面尺寸圖結構梁滿鋪道板40001800道 板九、模板支撐驗算布料機下方墊道板分布在梁上,受力面積為 4.8 平方,按布料機加配重 2.8T 計算,此處梁機械荷載為 5.8KN/m 2.顧采用梁下加固措施。扣件式梁模板安全計算書一、計算依據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JGJ162-2008 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 3、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2 4、鋼結構設計規范GB50017-2003 1、計算參數基本參數混凝土梁高 h(mm)600 混凝土梁寬 b(mm)300 混凝土梁計算跨度 L(m)4 模板支架高度 H(m)
18、8.4 梁跨度方向立柱間距 la(m)1 垂直梁跨度方向的梁兩側立柱間距 lb(m)0.3 計算依據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JGJ162-2008 立桿自由端高度 a(mm)400 梁底增加立柱根數 n 2 梁底支撐小梁根數 m 3 次梁懸挑長度 a1(mm)250 結構表面要求表面外露主梁合并根數2 斜撐(含水平)布置方式普通型架體底部布置類型底座模板荷載傳遞方式可調托座扣件傳力時扣件的數量/水平桿步距 h(m)1.2 材料參數主梁類型圓鋼管主梁規格48 3.6 次梁類型矩形木楞次梁規格50 80 面板類型覆面木膠合板面板規格12mm(克隆、山樟平行方向)鋼管規格48 3.6 荷載參數基礎類
19、型混凝土樓板地基土類型/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fak(N/mm2)/架體底部墊板面積 A(m2)0.2 是否考慮風荷載否架體搭設省份、城市地面粗糙度類型/基本風壓值 Wo(kN/m2)/模 板 及其 支 架 自重 標 準 值G1k(kN/m2)0.5 新 澆 筑 混 凝 土 自 重 標 準 值G2k(kN/m3)24 鋼筋自重標準值 G3k(kN/m3)1.5 施工人員及設備產生荷載標準值7.8 Q1k(kN/m2)地基承載力折減系數/2、施工簡圖(圖 1)剖面圖 1(圖 2)剖面圖 2二、面板驗算根據規范規定面板可按簡支跨計算,根據施工情況一般樓板面板均擱置在梁側模板上,無懸挑端,故可按簡支跨一
20、種情況進行計算,取 b=1m單位面板寬度為計算單元。W=bh2/6=1000 122/6=24000mm3I=bh3/12=1000 123/12=144000mm4 1、強度驗算由可變荷載控制的組合:q1=0.9 1.2G1k+(G2k+G3k)hb+1.4Q1kb=0.9(1.2(0.5+(24+1.5)600/1000)1+1.4 7.8 1)=26.892kN/m由永久荷載控制的組合:q2=0.9 1.35G1k+(G2k+G3k)hb+1.40.7Q1kb=0.9(1.35(0.5+(24+1.5)600/1000)1+1.4 0.7 7.8 1)=26.077kN/m 取最不利組合
21、得:q=maxq1,q2=max(26.892,26.077)=26.892kN/m(圖 3)面板簡圖(圖 4)面板彎矩圖Mmax=0.076kNm=Mmax/W=0.076106/24000=3.151N/mm2f=31N/mm2 滿足要求2、撓度驗算qk=(G1k+(G3k+G2k)h)b=(0.5+(24+1.5)600/1000)1=15.8kN/m(圖 5)簡圖(圖 6)撓度圖=0.063mm =300/(3-1)400)=0.375mm 滿足要求三、次梁驗算由可變荷載控制的組合:q1=0.9 1.2G1k+(G2k+G3k)ha+1.4Q1ka=0.9(1.2(0.5+(24+1.
22、5)600/1000)300/1000/(3-1)+1.47.8 300/1000/(3-1)=4.034kN/m 由永久荷載控制的組合:q2=0.9 1.35G1k+(G2k+G3k)ha+1.40.7Q1ka=0.9(1.35(0.5+(24+1.5)600/1000)300/1000/(3-1)+1.40.7 7.8 300/1000/(3-1)=3.911kN/m 取最不利組合得:q=maxq1,q2=max(4.034,3.911)=4.034kN/m計算簡圖:(圖 7)簡圖1、強度驗算(圖 8)次梁彎矩圖(kN m)Mmax=0.396kNm=Mmax/W=0.396106/(53
23、.3331000)=7.428N/mm2f=15N/mm2 滿足要求2、抗剪驗算(圖 9)次梁剪力圖(kN)Vmax=2.287kN max=VmaxS/(Ib)=2.287103 40 103/(213.333104 5 10)=0.858N/mm2=2N/mm2 滿足要求3、撓度驗算撓度驗算荷載統計,qk=(G1k+(G3k+G2k)h)a=(0.5+(24+1.5)600/1000)300/1000/(3-1)=2.37kN/m(圖 10)變形計算簡圖(圖 11)次梁變形圖(mm)max=0.555mm =11000/400=2.5mm 滿足要求四、主梁驗算根據實際工況,梁下增加立桿根數
24、為 2,故可將主梁的驗算力學模型簡化為 2-1=1跨梁計算。這樣簡化符合工況,且能保證計算的安全。將荷載統計后,通過次梁以集中力的方式傳遞至主梁。A.由可變荷載控制的組合:q1=0.9 1.2G1k+(G2k+G3k)ha+1.4Q1ka=0.9(1.2(0.5+(24+1.5)600/1000)300/(3-1)1000)+1.4 7.8 300/(3-1)1000)=4.034kN/m B.由永久荷載控制的組合:q2=0.9 1.35G1k+(G2k+G3k)ha+1.40.7Q1ka=0.9(1.35(0.5+(24+1.5)600/1000)300/(3-1)1000)+1.4 0.7
25、 7.8 300/(3-1)1000)=3.911kN/m 取最不利組合得:q=maxq1,q2=max(4.034,3.911)=4.034kN 此時次梁的荷載簡圖如下(圖 16)次梁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受力簡圖用于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荷載為:qk=G1k+(G2k+G3k)ha=(0.5+(24+1.5)600/1000)300/(3-1)1000)=2.37kN/m 此時次梁的荷載簡圖如下(圖 17)次梁正常使用極限狀態受力簡圖根據力學求解計算可得: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在支座反力:R=4.394kN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在支座反力:Rk=2.582kN還需考慮主梁自重,則自重標準值為 gk=78.
26、8/1000=0.079 kN/m 自重設計值為:g=0.9 1.2gk=0.9 1.2 78.8/1000=0.085kN/m 則主梁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的受力簡圖如下:(圖 18)主梁正常使用極限狀態受力簡圖則主梁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受力簡圖如下:(圖 19)主梁正常使用極限狀態受力簡圖1、抗彎驗算(圖 12)主梁彎矩圖(kN m)Mmax=0.331kNm=Mmax/W=0.331106/(10.381000)=31.84N/mm2f=205N/mm2 滿足要求2、抗剪驗算(圖 13)主梁剪力圖(kN)Vmax=2.21kN max=QmaxS/(Ib)=2.211000 7.2 103/(2
27、4.92104 1.44 10)=4.434N/mm2=120N/mm2 滿足要求3、撓度驗算主梁變形圖(mm)max=0.028mm =0.31000/400=0.75mm滿足要求4、支座反力計算因立柱在驗算需用到主楞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在最大支座反力,故經計算得:Rzmax=6.604kN五、立柱驗算1、長細比驗算立桿與水平桿扣接,按鉸支座考慮,故計算長度 l0取步距則長細比為:=h/i=1.21000/(1.59 10)=75.472 =150 滿足要求2、立柱穩定性驗算根據 查 JGJ162-2008 附錄 D 得到=0.75 N1=Rzmax+1.2(H-h)gk=6.604+1.2(8.4-600/1000)0.149=7.998kN f=N1/(A)=7.998 1000/(0.75(4.24100)=25.152N/mm2=205N/mm2 滿足要求六、可調托座驗算按上節計算可知,可調托座受力 N=Rzmax=6.604kN N=6.604kN N=30kN 滿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