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2018常州市軌道交通1號線機電安裝施工項目BIM應用實施方案(30頁).docx

  • 資源ID:487074       資源大小:997.26KB        全文頁數:30頁
  • 資源格式:  DOCX         下載積分: 25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2018常州市軌道交通1號線機電安裝施工項目BIM應用實施方案(30頁).docx

1、常州市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機電安裝施工項目M1-GC-JDAZ-FSD01-07標段BIM應用實施方案編制人: 審核人: 審批人: xx集團電務工程有限公司常州市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機電7標工項目經理部二 0一八年四月十日- 30 -目 錄1.工程概況32.編制依據33.BIM應用目標及主要工作內容33.1應用目標33.2主要工作內容34.BIM團段建設54.1BIM人員組成及職責分工54.2工作流程55.BIM軟硬件配備65.1硬件平臺65.2軟件平臺76.BIM建模標準76.1單位與比例76.2項目基準點76.3模型拆分86.4建筑、結構建模86.5機電專業建模標準116.6管控要點1

2、46.7命名規則15附表 16BIM模型色彩表167.推進計劃298.BIM模型的搭建及應用298.1BIM模型實施所需資料的收集298.2 建筑結構設計308.3機電設備模型建立及設計協調308.4全程可視化交流328.5施工支吊架BIM設計安裝358.6成果輸出359.BIM技術應用預估的困難以及實施保障措施369.1BIM模型管線碰撞問題369.3傳統管理理念根深蒂固379.4建模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案371.工程概況常州市軌道交通一期工程起點站為南夏墅站,終點站為森林公園站,線路全長約34.237km;起點南夏墅站至陽湖路站采用高架敷設方式,陽湖路站后設置高架至地下過渡段,至終點采

3、用地下敷設方式,其中高架線長2.189km,地下線長31.635km,敞開段長0.413km;共設29座車站,其中地下車站27座,高架車站2座,平均站間距1207m,設百丈車輛段和南夏墅停車場。本標段為機電安裝7標段,包含新區公園站、黃河路站、龍虎塘站共3站3區間機電安裝工程。2.編制依據(1)建筑信息模型施工應用標準 GB/T 51235-2017(2)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 GB/T 51212-2016(3)建筑信息模型分類和編碼標準GB/T 51269-2017(4)常州市軌道交通BIM建模標準3.BIM應用目標及主要工作內容3.1應用目標根據“常州市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機電BIM

4、啟動會”安排,本項目的BIM應用目標為碰撞檢測、管線綜合優化設計及三維施工技術交底。3.2主要工作內容(1)模型搭建與復核利用Autodesk Revit,由建模師根據施工圖紙準確、高效地搭建建筑結構、機電管線的三維模型。并根據設備廠家提供的設備大樣圖繪制設備族,繪制時必須注意吊裝部件和操作部件的細節。在建筑結構模型搭建完畢后,由現場BIM工程師到現場對模型進行測量復核。主要復核內容包括:建筑結構模型的幾何尺寸、預留孔洞的數量、位置、大小、下翻梁和腋角的數量、尺寸。復核后,將與圖紙不符的部分及時反饋到模型上。(2)合模由各專業承包單位獨立建立系統模型后,交由機電承包單位進行整理、更新、合模。合

5、模時需注意建筑基準點的核準和比例尺的統一。合模后,隨機抽查10個以上的點位情況,確保系統模型與機電模型空間標準的一致。以合模后的模型做為后續工作的基礎模型。模型以站區為單位,包括站區涉及的建筑、結構、通風空調、給排水、動力照明、系統橋架等部分。(3)碰撞檢測及管線綜合優化設計利用Autodesk Navisworks對模型進行碰撞檢測,生成碰撞檢查報告。通過分析碰撞檢查報告、業主的工藝需求、設備的安裝空間需求、設備的檢修空間需求等要素,大致確定碰撞調整的區域劃分、系統劃分、調整思路。再利用Autodesk Revit按照從上到下、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碰撞調整。碰撞調整完畢后,增加管線支吊架。最后

6、對管線進行進一步深化,重點關注管線的凈高、管線復雜度、管線施工順序等要素。公共區管線還需要與裝飾裝修方進行協調,減少與裝飾裝修方案的沖突。盡量得到管線排布方案的最優解。(4)模型評審模型初步調整完畢后,由BIM中心主任主持,組織BIM中心成員、項目工程部成員、作業班組技術人員利用三維漫游軟件Fuzor對模型進行內部評審,評審模型的可行性、合理性。內部評審結束后,向業主單位申請模型評審。由業主單位組織監理單位、設計單位、系統單位、設備廠家等相關單位對模型進行評審。由各家單位對模型按照各自的需求進行評審,并提出改進意見。評審完畢后,由BIM工程師依據各家單位的合理要求對模型進行調整。調整完畢后由業

7、主單位正式確認。做為施工的正式依據。(5)施工出圖業主對模型確認后,BIM工程師利用Autodesk AutoCAD進行施工出圖,出圖順序大致按照預留孔洞、二次砌筑、支吊架系統、動照橋架系統、通風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的順序。出圖后,按照出圖規范添加相關標注,生成正式施工圖紙。針對關鍵部位、重點部位出具剖面圖以及三維示意圖。做為技術交底方案的支撐資料。(6)技術交底施工圖紙出圖的同時,準備技術交底資料。同時利用BIM軟件生成三維技術交底資料。利用Lumion軟件對模型進行效果處理。利用Autodesk Navisworks軟件生成空調機房、公共區管線的安裝工序生長圖動畫和新材料、新工藝的安裝演示

8、動畫。利用Fuzor軟件生成三維漫游視頻,直觀展示管線設備安裝后狀態。利用Fuzor Mobile軟件生成輕量化模型,用于平板電腦和手機查看。交底資料準備齊全后,由項目部總工程師組織,項目部各部門,作業班組班組長、主要技術人員等進行施工技術交底,展示BIM技術生成的各種動畫,增強技術交底效果。重點說明關鍵部位、重點部位的安裝說明,交付的交底資料中應包括關鍵部位、重點部位施工圖、剖面圖以及三維示意圖。(7)現場檢查利用平板電腦、手機等移動端設備,可以攜帶輕量化模型到現場與施工成品進行對比。主要核對安裝成品與模型的尺寸差異與位置差異。確保安裝成品與模型基本一致。4.BIM團段建設4.1BIM人員組

9、成及職責分工主要BIM應用人員工作內容姓名BIM中心職務工作內容備注席剛主任負責協調模型與施工現場的相互配合;制定整體計劃并督促計劃的推進實施常駐沈弓召副主任負責BIM實施過程中的技術指導、資源調配、進度控制黃微一級BIM建模師負責龍虎塘站全站建筑、結構、風水電專業BIM建模、管線綜合、技術交底、現場控制及反饋常駐周建鋒一級BIM建模師負責黃河路站全站建筑、結構、風水電專業BIM建模、管線綜合、技術交底、現場控制及反饋常駐雷剛建模員負責新區公園全站風水電專業BIM建模、管線綜合、技術交底、現場控制及反饋常駐姜云豐建模員負責新區公園全站建筑、結構專業BIM建模、技術交底、現場控制及反饋常駐4.2

10、工作流程如BIM基本工作流程圖所示。BIM基本工作流程圖5.BIM軟硬件配備5.1硬件平臺BIM應用對于個人計算機性能要求較高,主要包括:數據運算能力,圖形顯示能力、信息處理數量三個方面。為順利推進本項目BIM應用,BIM小組根據以往工程經驗并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專業設備用于BIM技術應用。同時組建千兆局域網并引入高速互聯網接入解決設備間的互聯互通問題,實現BIM小組成員間、BIM小組與公司BIM中心間的信息交換、協同工作。BIM應用設備表設備名稱型號數量用途圖形工作站HPZ4402建模、管綜圖形工作站HP Z2301建模、管綜筆記本電腦1技術交底、成果匯報平板電腦IPAD43現場復核核心交換機

11、H3C S3100-26TP-SI1網絡搭建投影機1擴展顯示觸摸屏(待定)3現場模型展示其中HP Z440圖形工作站配置為E5-1620V3/16G DDR4-2133 ECC /256SSD+1T/麗臺QuadroM2000獨顯 4GB。其中HP Z230圖形工作站配置為E3-1226V3/16G DDR3-1600 ECC /256SSD+1T/ATI FirePro W2100獨顯 2GB5.2軟件平臺采用Autodesk Revit做為建模平臺,同時輔以各種軟件、插件以實現不同的功能需求。軟件列表公司軟件功能AutodeskAutoCAD 2016平面圖紙處理Revit 2017建筑、

12、結構、機電建模Navisworks 2017模型協調、碰撞檢查Civil 3D 2016地形、場地建模Kollac StudiosFuzor實時漫游FuzorMobile模型輕量化Act-3DLumion 7.0場景布置、增加可視化效果6.BIM建模標準6.1單位與比例項目單位為毫米,視圖比例為1:100。6.2項目基準點BIM項目工作的開展通常會涉及到不同的專業以及不同團隊之間的協作。而在項目開展之初,統一的模型基準能保證協同工作可以順利有效地開展。模型基準的設置最基本的一個就是項目基準點。項目基點的設置:為了保證各專業、各團隊的模型在最終模型的整合過程中能與設計圖紙對應,各專業的項目基點(

13、模型原點)設置要統一。項目基點定義的是本項目單體坐標系的原點 (0,0,0),用于在場地中確定建筑的位置與其他建筑間的相對關系。設置原則:A.項目不需要拆分時,項目基點由參與此項目的各專業人員根據設計圖紙進行協調確定。B.項目需要拆分時,不同的分區由不同的團隊單獨來完成,項目基點的設置可根據不同分區來進行單獨設置,由相關團隊的內部各專業人員根據設計圖紙進行協調確定。 基準點的設置應該選擇明確的軸線交點,并且在項目開始前就設置好,進行記錄,在項目過程中不應隨便修改位置,保證各專業間的協同工作有效地進行。軸網設置好后,建議把軸網進行鎖定,以免建模過程中軸網發生偏移。6.3模型拆分 鑒于目前計算機軟

14、硬件的性能限制,整個項目都使用單一模型文件進行工作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必須對模型進行拆分。模型拆分的主要目的是協同工作,實現不同專業間的協作,以提高大型項目的操作效率。不同的建模軟件和硬件環境對于模型的處理能力會有所不同,模型拆分也沒有硬性的標準和規則,根據以往項目的經驗以下是實際項目操作中比較常用的2種模型拆分建議。(1)使用工作集模式,這種模式下建筑、結構、水暖電專業都在同一模型文件里分別建模,借助“工作集”機制,多個用戶可以通過同一個“中心文件”和多個同步的“本地副本”,同時處理一個模型文件。(2)使用鏈接模式,這種模式下這種模式下建筑、結構、水暖電專業分別建立各自專業的模型文件,相互通過

15、鏈接的方式進行專業協調。通過“鏈接”機制,我們可以在模型中引用更多的幾何圖形和數據作為外部參照。鏈接的數據可以使一個項目的其它部分,也可以使來自另一個專業團隊或外部公司的數據6.4建筑、結構建模6.4.1構件命名規則對于混凝土構件的命名,一般情況下可采用“構件類型編碼-構件編號-構件尺寸”的方式進行。如剪力墻的命名,以墻編號為Q1,厚度為200mm的鋼筋混凝土現澆剪力墻為例,如圖所示。主要結構構件的類型編碼表構件分類構件類型編碼構件分類構件類型編碼剪力墻Q梁L柱Z板B樓梯T地梁D樁承臺C主要建筑構件的類型編碼見表構件分類構件類目編碼構件分類構件類目編碼內墻NQ門M外墻WQ窗C其他隔墻GQ天花板

16、TP柱GZ6.4.2材質匹配按照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混凝土強度等級應按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確定。普通混凝土劃分為十四個強度等級:C7.5、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建模人員在建模過程中需保證使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與國家標準的強度等級相同。對特殊的混凝土,應根據相應的設計說明或其他標準建立相應額度材質庫,標示相應的混凝土等級。6.4.3建模順序:1結構柱-2結構板-3結構梁-4墻-5建筑板-6其它構件。結構柱、建筑柱、結構墻、建筑墻必須在結構完成面上建模。二次隔墻墻體(包括構造柱

17、、導墻、過梁等,統一按墻體構建模型)深化部分:隨工程進度及現場建筑圖紙(包含變更、洽商、圖紙會審紀要)更新及時更新模型(包含墻定位、墻厚、門洞尺寸及定位、墻機電留洞尺寸及定位等信息)。構件的扣減交匯原則在Revit構件之間的交匯處,默認的幾何扣減處理方式不符合GB50500工程量計算規則的要求,所以有必要明確規定構件之間的交匯的原則,結合RIB計算公式準確計算出的工程量結果。6.4.4建筑、結構建模細則(一)重疊繪制墻重疊建模不合法和合法繪制示例:板重疊建模不合法情況示例:A. 板部分重疊情況:兩塊或兩塊以上板部分重疊:B. 板完全重疊:板與板完全重疊相交。柱重疊建模不合法情況示例:柱與柱完全

18、重疊(二)線性結構封閉性線性構件圖元(墻、梁、條基、基礎梁等線性構件)應拉通繪制,以保證造價算量的準確性。線性圖元錯誤畫法如下:線性圖元正確畫法如下:構件之間建模時避免出現縫隙,如圖:6.5機電專業建模標準6.5.1BIM模型規劃標準各專業模型應保持項目機電、方向、標高、單位一致;規范深化設計BIM模型設計標準,確保設計過程符合規范要求,滿足機電各專業后續BIM工作的開展。可按一下方式拆分:1)按機電各專業系統或子系統劃分;2)按空間(模塊)劃分,如樓層、建筑分區等;3)按功能劃分;4)按施工工藝劃分;應注意某些子系統或部件貫穿分區的情況(管井等),應先保證體系完整和連貫性。設計有編號的按照設

19、計編號,設計沒編號的寫軸線位置。例:項目名稱PF-C-3管井詳圖。6.5.2深化設計及BIM建模要求1)設計依據應遵守和執行國家有關設計規范、規程及相關施工驗收規范的規定,依據招標圖紙及業主、設計院提供的相關設計文件,進行深化設計。2)內部協調要求深化設計人員與施工技術人員相互協調,了解合同要求和技術規范,通過設計交底和圖紙會審,領會設計意圖。熟悉業主提供的圖紙和相關的功能要求,針對施工階段的各節點細部做法進行認真研究,優化設計方案,確保建立的深化設計施工模型與現場施工相一致。3)外部協調要求加強與設計、業主、土建、裝飾及其他系統承包商的協調配合,深化設計過程中,保持緊密溝通,在模型中實時貫徹

20、及反映各方要求。4)深化設計模型要求深化設計模型應清楚反映所有安裝部件的尺寸標高、定位及有關與結構及裝飾的準確關系。包括詳細的平面圖和剖面圖。總體效果既要滿足設計要求與驗收規范,又能考慮交叉施工的合理性以及以后的維修方便,盡可能減少返工現象的發生。5)深化設計報審要求對設計圖紙進行施工深化并報審,根據審核意見,及時完善機電深化設計圖紙,深化設計圖經項目設計管理方審批批準即為正式施工圖,施工現場必須嚴格遵照執行。6.5.3 BIM深化設計建模方式1.深化設計與BIM模型同步完成(具備條件時建議使用該方式)1)針對機電專業內部之間的管線綜合排布。2)機電深化設計過程中,建議由一名BIM專業工程師利

21、用三維建模軟件,綜合完成特定區域的所有管線綜合深化任務,統一考慮各專業系統(建筑、結構、風、水、電氣、消防等專業)的合理排布及優化,同時遵循設計、施工規范及施工要求。此方式在建模過程中就提前考慮管線分布,避免大規模碰撞,提高了后期管線深化設計的可操作性,加快了模型與現場一致性。2.深化設計與BIM模型分開完成(條件不具備或有其他特殊情形時可選擇使用該方式)1)先對二位圖紙進行單專業深化設計2)分專業建模、合并模型;3)根據碰撞檢查修改各專業管線和模型。該做法會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專門建模團隊,一般缺乏專業知識,導致模型建立過程中可能無法完全理解設計意圖和現場要求。使得綜合后的模型缺乏可操作性

22、。2)一般的施工項目時間緊張且過程重復頻繁,深化設計工作完成后,再進行BIM建模,效率低無法滿足施工進度要求。3)因分專業分別單獨建模,缺乏統一布置和綜合考慮,往往造成大面積管線碰撞,使再修改和協調的工作量非常大,甚至全部重做。6.5.4管綜深化細則:1)給排水專業管線要盡量少設置彎頭;給水管線在上,排水管線在下。保溫管道在上,不保溫管道在下,小口徑管路應盡量支撐在大口徑管路上方或吊掛在大管路下面;冷熱水管凈距15cm,且水平高度一致,偏差不得超過5mm(其中對衛生間淋浴及浴缸龍頭嚴格執行該標準進行檢查,其余部位的可以放寬至1cm);除設計提升泵外,帶坡度的無壓水管絕對不能上翻;給水引入管與排

23、水排出管的水平凈距離不得小于1m。室內給水與排水管道平行敷設時, 兩管之間的最小凈間距不得小于0.5m;交叉鋪設時,垂直凈距不得小于0.15m。給水管應鋪設在排水管上面,若給水管必須鋪設在排水管的下方時,給水管應加套管,其長度不得小于排水管徑的3倍;噴淋管盡量選在下方安裝,與吊頂間距保持至少100mm;各專業水管盡量平行敷設,最多出現兩層上下敷設;污排、雨排、廢水排水等自然排水管線不應上翻,其他管線避讓重力管線;給水PP-R管道與其它金屬管道平行敷設時,應有一定保護距離,凈距離不宜小于100mm,且PP-R管宜在金屬管道的內側;水管與橋架層疊鋪設時,要放在橋架下方;管線不應該擋門、窗,應避免通

24、過電機盤、配電盤、儀表盤上方;管線外壁之間的最小距離不宜小于100mm,管線閥門不宜并列安裝,應錯開位置,若需并列安裝,凈距不宜小于200mm;水管與墻(或柱)的間距,見下表:管徑范圍 與墻面的凈距(mm) DDN32 25DN32DDN50 35DN75DDN100 50DN125DDN150 602)暖通專業一般情況下,保證無壓管的重力坡度,無壓管放在最下方;風管與較大的母線橋架,一般安裝在最上方;風管與橋架之間的距離要100mm;對于管道的外壁、法蘭邊緣及熱絕緣層外壁等管路最突出的部位,距墻壁或柱邊的凈距應100mm;通常風管頂部距離梁底100-150mm的間距;如遇到空間不足的管廊,可

25、與設計溝通, 斷面尺寸改扁,便于提高標高;暖通的風管較多時,一般情況下,排煙管應高于其他風管;大風管應高于小風管。兩個風管如果只是在局部交叉,可以安裝在同一標高,交叉的位置小風管繞大風管;空調水平干管應高于風機盤管。;冷凝水應考慮坡度,吊頂的實際安裝高度通常由冷凝水的最低點決定;3)電氣專業電纜線槽、橋架宜高出地面2.2m以上;線槽和橋架頂部距頂棚或其它障礙物不宜小于0.3m;電纜橋架應敷設在易燃易爆氣體管和熱力管道的下方,當設計無要求時,與管道的最小凈距,符合以下要求:管道類別 平行凈距 m交叉凈距 m一般工藝管道 0.4 0.3 易燃易爆氣體管道 0.5 0.5 熱力管道有保溫層 0.5

26、0.3 無保溫層 1.0 0.5 在吊頂內設置時,槽蓋開啟面應保持80mm的垂直凈空,與其他專業之間的距離最好保持在100mm;電纜橋架與用電設備交越時,其間的凈距不小于0.5m;兩組電纜橋架在同一高度平行敷設時,其間凈距不小于0.6m,橋架距墻壁或柱邊凈距100mm;電纜橋架內側的彎曲半徑不應小于0.3m;電纜橋架多層布置時,控制電纜間不小于0.2m,電力電纜間不小于0.3m,弱電電纜與電力電纜間不小于0.5m,如有屏蔽蓋可減少到0.3m,橋架上部距頂棚或其它障礙不小于0.3m;電纜橋架不宜敷設在腐蝕性氣體管道和熱力管道的上方及腐蝕性液體管道的下方;通信橋架距離其他橋架水平間距至少300mm

27、,垂直距離至少300mm,防止其它橋磁場干擾;橋架上下翻時要放緩坡,橋架與其他管道平行間距100mm;橋架不宜穿樓梯間、空調機房、管井、風井等,遇到后盡量繞行;強電橋架要靠近配電間的位置安裝,如果強電橋架與弱電橋架上下安裝時,優先考慮強電橋架放在上方;6.6管控要點6.6.1建模管控要點在滿足LOD標準要求和模型規劃要求的前提下,在建模過程中應著重注意以下幾點:建筑專業建模要求:樓梯間、電梯間、管井、樓梯、配電間、空調機房、泵房、管廊尺寸、天花板高度等定位須準確;結構專業建模要求:梁、板、柱的截面尺寸與定位尺寸須與圖紙一致;管廊內梁底標高需要與設計要求一致,如遇到管線穿梁需要設計方給出詳細的配

28、筋圖,BIM做出管線穿梁的節點;水專業建模要求:各系統的命名須與圖紙保持一致;一些需要增加坡度的水管須按圖紙要求建出坡度;系統中的各類閥門須按圖紙中的位置加入;有保溫層的管線,須建出保溫層;暖通專業建模要求:各系統的命名須與圖紙一致;影響管線綜合的一些設備、末端須按圖紙要求建出,例如:風機盤管、風口等;暖通水系統建模要求同水專業建模要求一致;有保溫層的管線,須建出保溫層;電氣專業建模要求:要求各系統名稱須與圖紙一致;6.6.2管綜管控要點大管優先,小管讓大管;有壓管讓無壓管;低壓管避讓高壓管;常溫管讓高溫、低溫管;可彎管線讓不可彎管線、分支管線讓主干管線;附件少的管線避讓附件多的管線;電氣管線

29、避熱避水,在熱水管線、蒸氣管線上方及水管的垂直下方不宜布置電氣線路;安裝、維修空間500mm;預留管廊內柜機、風機盤管等設備的拆裝距離;管廊內吊頂標高以上預留250mm的裝修空間;租賃線以外400mm距離內盡可能不要布置管線,用作檢修空間;管廊內靠近中庭一側預留卷簾門位置;各防火分區處,卷簾門上方預留管線通過的空間,如空間不足,選擇繞行。6.7命名規則6.7.1. BIM資源文件結構 標準模板、圖框、族和項目手冊等通用數據保存在中心服務器中,并實施訪問權限管理。6.7.2項目文件夾項目數據也統一集中保存在中心服務器上,對于采用工作集模式時,只有“本地副本”才能存放在客戶端的本地硬盤上。6.7.

30、3文件命名規則項目名稱-區域-樓層或標高-專業-系統-描述-中心文件或本地文件.rvt6.7.4 色彩規定為了方便項目參與各方協同工作時易于理解模型的組成,特別是水暖電模型系統較多,通過對不同專業系統模型賦予不同的模型顏色,將有利于直觀快速識別模型。1建筑/結構專業各構件使用系統默認的顏色進行繪制,建模過程中,發現問題的構件使用紅色進行標記。2機電專業如果模型來自于設計模型,可繼續沿用原有模型顏色,并根據施工階段的需求增加和調整模型顏色。如果模型是在施工階段時創建,可參照附表1設置。附表1 BIM模型色彩表內容線型CAD顏色CAD RGBBIM 顏色BIM RGB生活給水實線0,255,00,

31、255,0生活廢水虛線155,155,51155,155,51生活污水虛線100,100,51100,100,51通氣管實線255,255,255255,255,255雨水實線255,255,0255,255,0消火栓實線255,0,0255,0,0噴淋實線251,191,0255,0,0氣體滅火實線251,191,0255,0,0送風管實線0,255,00,255,255回風管實線255,255,0255,0,255新風管實線0,255,2550,255,0排風管實線0,0,255215,153,0消防排煙管實線0,255,0179,32,22消防補風管實線255,0,255255,0,25

32、5加壓送風管實線191,255,0191,255,0冷凍水供水管實線0,255,2550,255,255冷凍水回水管虛線0,255,2550,153,153冷卻水供水管實線255,0,255102,153,255冷卻水回水管虛線255,0,25550,102,153冷凝水管虛線0,0,2550,0,255膨脹水管實線255,255,0255,255,0制冷劑管實線255,0,255255,0,255多聯機管道實線255,0,255255,0,255強電橋架實線255,127,159255,0,0動力橋架實線190,0,100190,0,100照明橋架實線200,200,158200,200,1

33、58弱電橋架實線255,223,127255,223,127FAS橋架實線255,0,0255,0,0BAS橋架實線0,0,2550,0,255AFC橋架實線38,0,038,0,0民用通信橋架實線0,63,2550,63,255通信橋架實線63,0,25563,0,255氣滅橋架實線255,0,0255,0,07.推進計劃按照機電7標所屬龍虎塘站、黃河路站、西區公園站的工期進度安排,編制機電7標BIM應用推進計劃表。做為BIM技術應用實施前期的時間控制節點。BIM應用推進計劃表站點項目階段計劃開始時間計劃結束時間龍虎塘站建筑結構翻模2017-12-152018-01-20風水電翻模2018-

34、12-252018-01-21管綜深化2018-01-222018-03-20出圖及交底2018-03-012018-03-30黃河路站建筑結構翻模2017-12-142018-01-20風水電翻模2017-12-182018-01-25管綜深化2018-03-102018-04-15出圖及交底2018-02-262018-03-10新區公園建筑結構翻模2017-12-202018-01-30風水電翻模2018-01-082018-02-10管綜深化2018-02-112018-03-30出圖及交底2018-03-102018-04-158.BIM模型的搭建及應用8.1BIM模型實施所需資料的

35、收集為保障項目中眾多管線的合理布置及觀感質量,為本項目中主要電器設備布置及安全施工做好前期工作。BIM設計團隊先從各個相關單位收集齊相關圖紙資料,具體內容如下:(1)主體建筑、結構、裝修施工圖;(2)中心基地臨時場地布置圖、地面臨時場地布置圖、站內設施布置圖;(3)綜合管線施工圖、剖面圖;(3)機電各專業施工平面圖、剖面圖;(4)區間隧道、風井、變電所等要求范圍內的各專業圖紙;(5)其他承包商專業(通信與信號等)施工平面圖、剖面圖;(6)設備技術資料、出廠資料。(7)廠家提供甲乙供設備外觀數據資料。8.2建筑結構設計協調建模人員嚴格按照收集齊全的圖紙建立車站主體建筑結構和車站附屬(商業開發、上

36、蓋物業如有)的BIM模型,建模過程中按節點進行階段性合模,檢查碰撞并做出檢查優化,確定建筑結構模型無誤,對建模過程中發現由設計或施工導致的違規、不合理等問題提交具有指導意義的建模檢查報告,配合建設單位進行整改,并及時同步更新相應BIM模型。(1)建模過程中遇到的圖紙問題及問題處理記錄:如上所示,在建模過程中發現車站主體結構圖上柱子的尺寸與建筑圖上有出入,此時把遇到的問題分項記錄,反饋給設計或施工,待確認后以反饋意見為準對模型該位置進行修改或重建,得到最新的、準確的土建模型。如上所示,按圖紙建模發現按裝修作法做,保潔間的樓板底面達不到結構標高,此時將問題記錄反饋設計,可以及時發現該位置的不合理性

37、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諸如此類的各種不同的圖紙問題,在建模過程中都可以提早發現。發現問題及反饋問題、修改模型,可為后期各專業模型合模及土建施工提供準確的模型。(3)現場測量及模型對照在土建結構已完工的情況下,除了對照圖紙建立初步模型建立外,為配合其他未施工專業作出深化設計,我們還應該到現場進行車站的結構復核測量,得出的數據可以跟圖紙及模型進行對比,模型根據現場測得的數據進行調整修改或者重建,最終建立與現場一模一樣的、精準的土建模型。8.3機電設備模型建立及設計協調(1)機電設備模型建立:機電設備模型應遵循設計原則,以圖紙為依據,按系統劃分建模,各專業設備的模型應能夠清晰表達其外形輪廓(例如:

38、設備模型應能反映外部按鈕、指示燈等內容),各專業材料模型的細度應與安裝工序相一致。除了包含圖紙上所表達的所有構件以為,主要參數等信息添加到該設備及材料模型的非幾何屬性信息中。 (2)機電設備模型設計協調:實際工作中,各類管線往往由設計單位的多個專業設計師分別設計,受制于施工圖的設計周期、專業分包深化設計水平、現場協調等多種客觀因素,往往只進行大體的空間分配,來不及對各種管線集中的區域進行詳細劃分。由于管線綜合布置任務分配不明確,機電安裝過程中屢屢發生個別專業搶先施工、使后續工種無法作業的被動情況,以至于不得不進行重復勞動,裝上去拆下來,拆下來再裝上去。浪費材料,拖延工期,影響質量。利用BIM技

39、術的3D制作軟件Autodesk Revit + Autodesk Navisworks,對項目進行機電管線模擬,通過軟件的碰撞檢測功能發現各專業管線的碰撞問題,并導出碰撞報告,直觀地查看出碰撞點的對象和碰撞詳情,區別于設計師在傳統二維CAD圖紙查錯的不清晰性和復雜性、繁瑣性。 設計院調整類專業碰撞記錄:設計院調整類專業碰撞是指施工過程中無法實現安裝,需要通過設計院再次深化的碰撞類型。如上所示,在建模過程中發現橋架與結構相撞。此時記錄問題,反饋給設計,待設計院討論研究以后給出方案即可實現設計協調。如上所示,在建模過程中發現風管穿過軌頂風道側壁,此時記錄問題,設計反饋作出處理。 施工深化類專業碰

40、撞記錄:施工深化類專業碰撞是指施工過程中管線碰撞可通過管線避讓,滿足安裝設計要求的碰撞類型。如上所示,通過建模發現橋架與結構碰撞,經過優化調整,以實現安裝要求。此處優化處理得到設計院批準。傳統的設計流程中通過二維管線綜合設計來協調各專業的管線布置,但它只是將各專業的平面管線布置圖進行簡單的疊加,很難發現實際存在的問題。通過BIM技術的應用,就可以讓問題完全暴露。8.4全程可視化交流建立土建、結構、機電等各專業的BIM模型,以BIM模型為載體進行討論,使業主、設計與各施工單位之間的溝通建立在三維可視的條件下進行,提高參與各方之間交流的效率和效果。主要包括:(1)在施工過程中,針對現場存在的問題,

41、通過BIM模型模擬展示,會同項目各參建方共同解決。(2)工程例會中,輔以BIM模型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工程的進度、現場施工狀況等信息,以方便業主等項目相關方對項目的實時了解及管控,提高參建各方之間的協同工作能力;(3)針對施工過程中存在的重點、難點技術交底,以BIM模型為載體對細部結構進行三維展示,增強各參與方之間的溝通,提高施工的準確性;(4)應提供Navisworks格式(.nwd)的模型供各方快速瀏覽、審閱與討論,Navisworks文件應預先設定關注點的視點。8.5施工支吊架BIM設計安裝(1)通過BIM深化設計模型完成支吊架設計、并落實到模型中去。 (2)通過BIM深化設計模型完成支吊架

42、平面位安裝圖。 (3)與機電及土建BIM模型進行協調檢查。 (4)模型完成后可指導施工,施工結束后現場需與模型一致,即完成施工模型。 (5) 交付物:施工模型及吊架平面安裝圖(CAD或PDF格式模型。8.6成果輸出8.6.1過程中的記錄與輸出1.土建結構復核(包含凈高、結構柱偏移、下翻梁位置與高度)2.管線碰撞點(根據管綜圖建模)3.砌筑工程墻體砌筑預留孔洞圖4.管綜深化方案(綜合支吊架安裝平剖面圖)5.三維交底記錄(包含工序模擬、復雜節點施工模擬、大型設備運輸模擬)6.每月月度總結8.6.2最終輸出成果文件序號服務內容交付清單文件格式份數備注1全專業基礎建模(附支吊架)BIM模型RVT/NW

43、D1套基于項目施工圖終版圖,建模標準參照常州市軌道交通BIM建模標準,模型精度LOD4002機電深化報告沖突檢測報告DOCX/PDF1套3機電深化優化建議報告DOCX/PDF1套4機電深化機房驗證,沖突檢測及優化建議報告DOCX/PDF1套5機電深化綜合支吊架定位圖PDF/DWG1套6機電深化管綜平面圖、設備區走廊及機房管綜剖面圖、公共區及房間內管綜剖面圖、節點大樣圖等PDF/DWG1套所有管線管徑、標高進行標注,所有管線翻彎處均需有相關標注注明7現場跟蹤模型現場跟蹤調整模型RVT/NWD1套8車站機電總安裝漫游展示漫游展示動畫Rvt/nwd/.ls/avi1個車站9竣工驗收在施工過程模型基礎

44、上,根據項目竣工驗收需求,完善設備相關信息RVT/NWD1套10軟件基礎操作培訓Revit;Naviswoks等基礎軟件的操作培訓7天具體培訓內容以滿足項目實際需求為準。9.BIM技術應用預估的困難以及實施保障措施9.1BIM模型管線碰撞問題1、利用BIM技術的3D制作軟件Autodesk Revit + Autodesk Navisworks,對項目進行機電管線模擬,通過軟件的碰撞檢測功能發現各專業管線的碰撞問題,并導出碰撞報告,直觀地查看出碰撞點的對象和碰撞詳情,區別于設計師在傳統二維CAD圖紙查錯的不清晰性和復雜性、繁瑣性。2、在機電設備安裝前利用BIM技術繪制管線綜合圖以指導施工。管線

45、綜合圖涉及了建筑結構、機電設備等各個專業,不是某一個專業可以獨立完成的,它也不屬于設計院施工圖的設計范圍。其繪制要點如下:(1)首先,繪制管線綜合圖要以設計院的正式施工圖為依據,因其為設計院正式出版,又經專門的審圖單位審核通過后交付建設單位使用的,最具權威性,一切施工都要以它為指導。(2)其次,從工作周期來說,繪制管線綜合圖應在施工圖完成之后、水電安裝之前進行。此時施工圖設計任務早已完成、機電安裝尚未開始,各方可積極協商組織開展此項工作。9.2不適應思維模式的變化BIM的出現,使我們日常工作的技術手段發生了改變,從而使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發生了改變,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思維方式的轉變。加強對項目人員

46、的思想和心理疏導以消除其對新技術的抵觸心理,加快項目人員的思維模式的轉化,讓其自身對知識更新的憂患意識成為促進其積極轉型和不斷學習的源動力。9.3傳統管理理念根深蒂固(1)為了項目流程中實現精益建造思想與BIM技術的融合,讓項目人員真正了解BIM的內涵,加強對相關項目人員的培訓,消除項目人員對BIM技術的誤解。(2)制度保障促進技術創新,提倡相應的培訓制度,根據需求調整培訓的方式、頻率和針對性,推動BIM技術的發展。9.4建模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案遇到問題:建模發現圖紙有部分錯漏,走廊、機房等位置綜合管線復雜交錯,打架情況嚴重。解決方案:(1)利用處理后底圖(同時進行三維建模翻圖)進行多專

47、業圖紙互相參照綜合分析,按剖面指導方式確定整體布局、原則、層次、順序及局部尺寸(含出圖計劃)。同時項目專業工程師負責對重要部位進行協同排布深化。以點面剖面圖形式繪制局部詳圖大樣。(2)先大后小原則。先布置管徑較大的管線,后布置管徑較小的管線。遇管線交叉時,應小管避讓大管,因為小管易于安裝,成本低。(3)有壓讓無壓的原則。(4)冷水管讓熱水管。因熱水管如果連續調整標高,易造成積氣等。(5)氣體管道讓液體管道的原則。因為水管道比氣體管道造價高,液體比氣體流動動力費用大。(6)強弱電分設原則。由于弱電線路如電信、有線電視、計算機網絡和其它建筑智能線路易受強電線路電磁場的干擾,因此強電線路與弱電線路不

48、應敷設在同一個電纜槽內。如必須設在一個線槽內時,線槽內應加隔板,將強弱電分開。(嚴格意義上電氣專業線槽除便于安裝、敷設、維護以外安裝間距沒有硬性規定,無相應施工、設計規范要求等)(7)少讓多的原則。附件少的管道避讓附件多的管道。這樣有利于施工操作和維護及更換管件(8)可彎管道讓不可彎管道。(9)各種管線在垂直方向布置時,遵循以下的原則:風管在上,電氣管槽在中間,給排水在下。風管在線槽或電氣管上面,水管在線槽或電纜在下面。風管在上水管在下。熱水管在上冷水管在下,無腐蝕介質管道在上,腐蝕性介質管道在下;氣體介質管道在上,液體介質管道在下;保溫管道在上,不保溫管道在下;高壓管道在上,低壓管道在下;金

49、屬管道在上,非金屬管道在下;不經常檢修管道在上,經常檢修的管道在下。電線管在熱水管、蒸汽管的下面。給水管線在上,排水管線在下。線槽、橋架在上,電氣管在下。電纜(動力、自控、通訊等)橋架與輸送液體的管道宜分開布置或布置在其上方,以免管道滲漏時損壞線纜造成事故。如必須在一起敷設,電纜應考慮設防水保護措施。(10)管線的層次(自上而下):防排煙送排風空調送回風-電纜橋架、線槽電管空調水管熱水管-消火栓管給水管噴淋管排水管(11)支吊架:空調水系統、空調風系統、消防平層主管、強弱電橋架,可以采用同一支吊架,在施工前支架均已布置安裝完成。省去了穿插安裝支吊架的復雜過程,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投資。支吊架的減少,減少了鋼材用量,節約了成本。有效控制標高。綜合平橫技術就是怎樣有效的利用空間,在滿足各種管線布置的前提下,壓縮空間,可以有效的控制標高。可使管線布局清晰。支吊架的減少,均勻合理布置綜合支吊架,使管線看起來清晰,沒有零亂感。


注意事項

本文(2018常州市軌道交通1號線機電安裝施工項目BIM應用實施方案(30頁).docx)為本站會員(偷****)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南县| 中宁县| 秦安县| 绥滨县| 西吉县| 博爱县| 井陉县| 高淳县| 泌阳县| 贵阳市| 伊通| 怀宁县| 大足县| 怀安县| 同江市| 亳州市| 麻城市| 清远市| 会理县| 都江堰市| 隆昌县| 仲巴县| 旬阳县| 陵川县| 邯郸市| 北京市| 页游| 临夏市| 甘德县| 简阳市| 宜宾县| 乐山市| 朝阳市| 乐亭县| 海南省| 临高县| 铁岭市| 会泽县| 吉首市| 同江市| 开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