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地鐵 15 號線工程 07 標段有限空間作業施工方案編制:復核:審核: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地鐵 15 號線工程 07 標項目經理部2009 年 5 月 12 日目錄第一章前言2第二章編制說明31編制目的32編制原則33適用范圍3第三章工程簡介41工程概況4第四章有限空間作業點61有限空間作業點62情況介紹6第五章預防及處理方案71指導思想72預防及防護措施7第六章應急演練11第一章前言有限空間是指封閉或部分封閉, 進出口較為狹窄有限, 未被設計為固定工作場所,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 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間。有限空間作業是指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實施的作業活動。有限空間
2、分為三類:密閉設備:如船艙、貯罐、車載槽罐、反應塔(釜) 、冷藏箱、壓力容器、管道、煙道、鍋爐等;地下有限空間: 如地下管道、 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程、 暗溝、隧道、涵洞、地坑、廢井、地窖、污水池(井) 、沼氣池、化糞池、下水道等;地上有限空間: 如儲藏室、酒糟池、 發酵池、垃圾站、溫室、 冷庫、糧倉、料倉等。有限空間存在的危害中毒危害: 有限空間容易積聚高濃度的有毒有害物質。 有毒有害物質可以是原來就存在于有限空間內的, 也可以是作業過程中逐漸積聚的, 比較常見的有:硫化氫 。如清理、疏通下水道、糞便池、污水池等作業容易發生硫化氫中毒。一氧化碳。如煤氣管道損壞, 煤氣滲透到有限空間內,
3、造成一氧化碳積聚,以及在設備檢修時,設備內殘留的一氧化碳泄漏等。苯、甲苯、二甲苯。如在有限空間內進行防腐涂層作業時,由于涂料中含有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機溶劑的揮發,造成中毒等。缺氧危害:有限空間中氧濃度過低會引起缺氧,比較常見的有: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氣重,在長期通風不良的有限空間內部,易擠占空間,造成氧氣濃度低,引發缺氧。惰性氣體。 工業上常用惰性氣體對反應釜、貯罐等容器進行沖洗,容器內殘留的惰性氣體過多,當工人進入時,容易發生單純性缺氧或窒息。燃爆危害: 有限空間中存在的甲烷等易燃易爆物質, 濃度過高遇著火源會引起燃燒或爆炸。其他危害:其他任何威脅生命或健康的環境條件。如高處墜落、
4、溺水、物體打擊、電擊等。第二章編制說明1編制目的為保證施工人員在有限空間作業的人身安全,特編制此方案。2編制原則貫徹執行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的方針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等。3適用范圍本方案適用于北京地鐵15 號線一期工程 07 標施工。第三章工程簡介1工程概況北京地鐵 15 號線 07 標段工程位于北京市順義區,標段工程為兩站兩區間,包括順義站、俸伯站(含折返線)兩個車站工程及石門站 順義站區間、順義站 俸伯站區間兩個區間盾構工程。 順義站采用明挖順做法施工、 俸伯站及俸伯站東折返線采用明挖合槽施工、區間采用盾構法施工。1.1 工程概述順義站位于府前路與光明大街的十字交叉口處, 沿府前街
5、東西向布置, 車站為明挖雙層三跨框架結構島式站臺, 車站總長 202.9m,標準段寬 23.1m,軌面埋深約 15.2m,頂板覆土約 3.2m,車站主體結構、四個出入口、兩個風道、一個疏散口,均采用明挖法施工順義站平面布置圖見圖 3-01。順義三中順義區市委勝利派出所文化光明廣場圖 3-01順義站平面位置示意圖俸伯站位于潮白河東岸約500m 處,順平輔路道路路中布置,起訖里程為DK44+872.35DK45+104.55。車站共設 4 個出入口,1 個安全出入口, 2 組風亭。站臺寬 14m,總建筑面積16938m2。俸伯站平面如圖3-02。車站結構為雙層三跨島式站臺,長度232.2m,標準段
6、寬度 20.8m,底板埋深約 16.2m,頂板覆土厚度 3m,車站主體采用明挖法施工。二號出入口一號出入口俸伯站一號風亭四號出入口安全出口三號出入口二號風亭圖 3-02俸伯站平面位置示意圖石順區間:線路從順西路站出發,向東沿府前西街,穿過京承鐵路、站前 北街 、新順大街,到達 順義 站, 右線起訖里程為右K41+197.537 右K42+380.550,單線總長1138.013m。本區間在右K41+789.333 處設聯絡通道,采用暗挖法施工。順俸區間:線路從府前街出發,向東沿府前東街敷設,穿過潮白河,到達俸伯站。右線起訖里程 右 K42+581.850右 K44+744.587,頂板覆土 7
7、 18m,單線總長 2167.737m。本區間在右 K43+042.545 和右 K44+109.329 處設聯絡通道,采用暗挖法施工;在右 K43+500 處設聯絡通道(與風道、泵房合建) ,采用明挖法施工。俸伯站站東明挖區間: 俸伯站后區間含正線和出入段線兩部分, 其中正線起訖里程為右 K45+001.937右 K45+592.044,全長 590.107m,包括出入段線合槽部分。區間正線分雙跨、 三跨及四跨結構, 區間線路利用兩段圓曲線從出俸伯站時的線間距 15m 變為 17m,并保持 17m 的線間距到達設計終點,設計終點K45+589.544 處設一中間風道(兼聯絡通道、泵房)。出入
8、段線部分從 K45+066.038( HCK0+000)開始,以 0.2%下坡,在 HCK0+200 處,以 R=2000m 圓曲線變坡為 3.3654%(右線)上坡至 U 型槽設計終點。出入段線 HCK0+000HCK0+391.3為與正線合槽修建部分, HCK0+391.3HCK0+740 為出入段線南行至車輛段地下部分。俸伯站后區間采用全明挖工法施工。第四章有限空間作業點1有限空間作業點根據明挖結構施工工藝及現場實際情況,本標段有限空間作業點有: 順義站及俸伯站軍便梁下方頂板施工部位。所有結構中板、頂板施工的凌空邊。 區間盾構施工隧道內。2情況介紹順義站及俸伯站軍便梁下方頂板施工部位順義
9、站及俸伯站為保證結構施工, 在交通導改時, 在冠梁頂鋪設了橫跨結構的軍便梁,以便車輛南北通行,待結構施工完畢后拆除。順義站軍便梁設置在結構西端,縱向長度約 50m,軍便梁底至結構頂板頂面約 1.5m;俸伯站軍便梁設置在基坑的中西部, 縱向長度 15.5m,軍便梁底距結構頂板頂面 1.7m。施工空間狹小,材料的運輸、安裝,砼的澆筑均不方便,存在有限空間作業物體打擊、碰撞危害。所有結構中板、頂板施工的凌空邊基坑明挖結構采用縱向分段施工, 相鄰兩段結構施工存在時間差。 如前段施工中板時,后段在施工底板;前段在施工頂板時,后段在施工中板或下側墻。因此相鄰結構高程落差凌空邊存在高處墜落危害。區間盾構施工
10、隧道石門站 順義站、順義站 俸伯站區間隧道均采用盾構施工。石 門站 順 義站 右線起 訖里程為右線起訖里 程為右 K41+197.537 右K42+380.550,單線總長1138.013m。本區間在右K41+789.333 處設聯絡通道,采用暗挖法施工。順 義 站 俸 伯 站右 線起 訖 里 程 右線 起訖 里 程右K42+581.850 右K44+744.587,頂板覆土 718m,單線總長 2167.737m。本區間在右 K43+042.545和右K44+109.329處設聯絡通道,采用暗挖法施工;在右K43+500處設聯絡通道(與風道、泵房合建) ,采用明挖法施工。本標區間盾構施工隧道
11、和暗挖施工隧道存在中毒危害和缺氧危害。第五章預防及處理方案1指導思想有限空間作業由項目經理部統一領導、 安全總監總監督下進行, 以保證人身安全為目標,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項目全員參加,本著預防為主、救助為輔的工作原則,確保“安全生產事故為 0“的工作目標。2預防及防護措施2.1 施工準備及預防落實安全職責項目部主要負責人應加強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管理,履行以下職責:建立、健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有限空間作業負責人、作業者、監護者職責;組織制定專項作業方案、 安全作業操作規程、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安全技術措施等有限空間作業管理制度;保證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風、檢測、防
12、護、照明等安全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督促、檢查本項目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生產工作, 落實有限空間作業的各項安全要求;提供應急救援保障,做好應急救援工作;及時、如實報告生產安全事故。作業負責人、監護人、作業人職責明確有限空間作業現場作業負責人、 監護人員和作業人員職責, 不得在沒有監護人的情況下作業。作業負責人(一工區經理陳文兵、 二工區經理王世平、 三工區經理衛兵團、掘進一隊經理閆以勝、掘進二隊經理晏立忠)職責: 應了解整個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危害因素;確認作業環境、作業程序、防護設施、作業人員符合要求后,授權批準作業; 及時掌握作業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條件變化, 當有限空間作業條件不符合安全要求
13、時,終止作業。作業者(所有施工人員)職責:應接受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培訓;遵守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正確使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設施與個人防護用品;應與監護者進行有效的操作作業、報警、撤離等信息溝通。監護者(安保人員)職責:應接受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培訓;全過程掌握作業者作業期間情況, 保證在有限空間外持續監護,能夠與作業者進行有效的操作作業、報警、撤離等信息溝通;在緊急情況時向作業者發出撤離警告,必要時立即呼叫應急救援服務, 并在有限空間外實施緊急救援工作;防止未經授權的人員進入。設置危害告知在有限空間進入點附近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標識, 并告知作業者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經許可
14、人員進入作業現場。嚴格作業審批凡進入有限空間進行施工、檢修、清理作業的,工區應實施作業審批。未經作業負責人審批,任何人不得進入有限空間作業。不得擅自臨時作業作業工區在有限空間實施臨時作業時, 應嚴格規范作業行為。 如缺乏必備的檢測、防護條件, 不得自行組織施工作業, 應與有關部門聯系求助配合或采用委托形式進行。加強人員培訓實踐證明,多數有限空間事故都是因作業者麻痹大意造成的,因此,提高人員安全防范意識十分重要。項目部應對有限空間作業負責人員、作業者和監護者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培訓內容包括: 有限空間存在的危險特性和安全作業的要求; 進入有限空間的程序;檢測儀器、 個人防護用品等設備的正確使用;
15、事故應急救援措施與應急救援預案等。培訓應有記錄。培訓結束后,應記載培訓的內容、日期等有關情況。提高應急救援能力項目部應制定有限空間作業應急救援預案, 明確救援人員及職責, 落實救援設備器材,掌握事故處置程序, 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演練,并不斷進行修改完善。2.2 防護措施順義站及俸伯站軍便梁下方頂板施工部位由于施工空間狹小, 施工人員在施工期間必須做到分工明細、井然有序,材料運輸采用人工接力傳遞, 避免少的走動。施工材料邊傳遞邊安裝, 盡量少堆積,以防堆積過多阻礙人員行走。夜間因為視線不好,盡量將工作安排在白天。所有結構中板、頂板施工的凌空邊在施工凌空邊安裝安全隔離
16、防護網,隔離措施安裝要牢固,水平距離每 2m 設置一豎向立桿,立桿采用 48 鋼管(或采用碗扣式腳手架直接加高) ,高度不低于 1.5m;豎向設置上中下三排橫桿,與立桿相連形成整體,達到牢固可靠。模板面以上 500mm 設踢腳板,防止工作面物品掉落砸傷下方施工人員。防護網采用鋼絲密目網,與立桿和橫桿接觸部位采用綁扎或焊接。區間盾構施工隧道有限空間作業隧道施工主要傷害為:有害氣體中毒傷害和缺氧傷害。在進入隧道內施工前必須先檢測后作業。檢測在進入隧道內施工前, 安排專職人員利用有害氣體檢測儀根據作業現場和周邊環境情況,檢測有限空間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檢測指標包括氧濃度值、 易燃易爆物質(可燃性氣體
17、、爆炸性粉塵)濃度值、有毒氣體濃度值等。未經檢測,嚴禁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整個作業過程中, 只檢測一次是遠遠不夠的, 當作業環境條件可能發生變化時, 專職人員應對作業場所中危害因素進行持續或定時的檢測;當作業人員工作面發生變化時, 應視為進入新的有限空間, 應重新檢測后再進入。實施檢測時,檢測人員應處于安全環境,檢測時要做好檢測記錄,包括檢測時間、地點、氣體種類和檢測濃度等。危害評估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 作業工區應根據檢測結果對作業環境危害狀況進行評估,采取消除和控制危害的措施,如加強通風、佩戴正確的防護用品等,確保整個作業期間處于安全受控狀態。危害評估依據:GB895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
18、 ,氧濃度在 19.5%-23.5%間是安全的。GBZ2.1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 部分:化學有害因素等。通風施工作業隊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和作業過程中,采取強制性持續通風措施降低危險,保持空氣流通。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使用呼吸防護用品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應符合GB/T18664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要求。缺氧條件下,應符合GB895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要求。缺氧或工作環境變化大或可能發生大量毒氣涌入的作業環境, 應佩戴隔離式呼吸防護器具,如送風式長管呼吸器, 自吸式長管呼吸器, 正壓鋼瓶長管呼吸器,正壓鋼瓶背負式呼吸器。氧濃度合格,有毒氣體濃度可穩定保持在作業場所允許濃度
19、的 10 倍以下(如:硫化氫濃度小于 100mg/m3 時),工作環境條件穩定,不會發生爆發性毒氣涌入的作業環境,可使用半面罩自吸過濾式呼吸防護器具,俗稱防毒口罩, 同時實施定時監測或佩戴相應的氣體報警器。氧濃度合格,有毒氣體濃度可穩定保持在立即威脅生命健康濃度 IDLH 以下(如硫化氫濃度小于 430mg/m3),工作環境條件穩定, 不會發生爆發性毒氣涌入的作業環境,可使用全面罩自吸過濾式呼吸防護器具,俗稱防毒面具, 同時實施定時監測或佩戴相應的氣體報警器。報警和自救項目部以“領導干部值班制”為原則, 并以手機為通訊工具進行聯系; 主要人員聯系方式如下表。總值班領導表值班人聯系方式值班人聯系
20、方式李明東何枝柳邊如偉陳文兵蘇強王世平楊偉衛兵團有限空間發生事故時, 監護者應及時通知值班領導報警請求救援, 救援人員應做好自身防護,配備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嚴禁盲目施救,導致事故擴大。事故報告有限空間發生事故后,項目部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向所在區縣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相關行業監管部門報告。第六章應急演練演練時間:在 6 月中旬項目部組織一次有害氣體中毒應急演練。演練地點:俸伯站右線盾構施工區間。參加人員:項目部全體管理人員,掘進一隊施工人員、120 救護中心。演練物資清單:有害氣體檢測儀、 隔離式呼吸防護器具 (送風式長管呼吸器,自吸式長管呼吸器,正壓鋼瓶長管呼吸器,正壓鋼瓶背負式呼吸器均可) 、單架。演練步驟:組長李明東負責主持、 組織全隊人員按有害氣體中毒 “應急預案”進行模擬演練,各組員按其職責分工, 協調配合完成演練。 演練結束后由安全總監楊偉組織對 “應急預案 ”的有效性進行評價, 必要時對 “應急預案 ”的要求進行調整或更新。演練、評價和更新的記錄應予以保持,并對不足處進行完善,不斷更新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