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錄第一章工程概況及設計要求第二章土方開挖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第三章基坑施工應急預案一、附圖 1.壩體+斜拋基坑圍護圖 2.地下車庫支護變更 3.支護牛腿配筋及大樣圖第一章工程概況及設計要求一、工程概況1、工程概況本項目位于盱眙縣主城西側,北靠寶積山,西側及南側均為規劃道路,總規劃用地面積 71633.75m2,總建筑面積為 101109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為 93124 m2,地下建筑面積為7985 m2。本期工程建筑面積為52275.86m2,由四幢 24#、26#、28#、31#房 4 層磚混結構住宅和五幢29#、33#、34#、35#、36#房地上十八層剪力墻結構住宅及人防地下室組成
2、。地上耐火等級為二級。本工程人防地下室建筑面積為5430m2,為核六常六地下人防工程,耐火等級為一級。平時為地下停車庫,戰時為二等人員掩蔽體,人員掩蔽面積為 3310 m2,掩蔽人數為 3310人。地塊建筑概況一覽表建筑名稱棟號建筑面積m20.0 相當于 m 建筑層數高度 m 結構形式基礎形式地上地下地上地下高層住宅29#6502.7 873.9 20.3 18 1 52.5 剪力墻樁基33#6302.9 873.2 20.3 18 2 54.3 剪力墻樁基34#6302.9 873.2 20.3 18 1 52.5 剪力墻樁基35#6302.9 873.2 21.8 18 1 53.4 剪力
3、墻樁基36#6302.9 873.2 21.8 18 2 53.9 剪力墻樁基多層住宅24#2633.14 28.3 4 12.3 磚混樁基26#2633.14 26.8 4 12.3 磚混樁基28#2767.74 25.3 4 12.3 磚混樁基31#2767.74 23.8 4 12.3 磚混樁基人防地下室5430 15.4 1 框架抗拔樁2、場地標高32#樓基礎底標高為20.1m,37#樓毛石基礎底標高為17.5m,獨立砼基礎底標高 20.15m,而未開挖的地下車庫及36#樓地下室基礎梁底為14.25m,則地下車庫及36#樓基礎底與 32#、37#樓基礎底標高高差分別為5.85m、5.9
4、0m。另根據地質報告及現場實際,該地下車庫位置自然地坪標高為22.3m,36#樓位置自然地坪標高為21.7(22.2)m,則地下車庫開挖深度為 8.05m,36#樓基礎土方開挖深度為7.45(7.95)m.二、工程地質與地貌擬建場地土質穩定性和適宜性較好。場區20.0 米以淺內各土層分布變化較小,場區內各巖土層土質情況如下:層:雜填土:部分場區地表為混凝土地坪,下部成份復雜,土質不均,且局部地區該層較厚,結構松散,未經處理不可直接利用;層:含礫粉質粘土:該層場地局部缺失,土質均勻,厚度較薄,且含有物較多,具中等壓縮性,中等強度,其工程性質較好;層:全風化泥灰巖:該層場地均有分布,巖質不均,為極
5、軟巖,極破碎,其工程性質較好;層:強風化泥灰巖:該層場地均有分布,巖質均勻,為軟巖,較破碎,取芯率及RQD 較低,其工程性質較好;層:中風化泥灰巖:該層場地均有分布,部分鉆孔未揭露,為較軟巖,巖體強度較高,取芯率及RQD 較高,其工程性質較好;該層未穿透。綜上所述可知,場地內淺部地基土工程地質性質較差,中下部地基土工程地質性質較好,總體上工程地質條件較好。總體上各土層分布穩定,主要持力層坡度小于10%,局部主要持力層坡度大于10%,場地 20#22#樓屬不均勻地基,其余建筑屬均勻地基。綜合判定地基土的穩定性和均勻性較好,工程地質條件較好;承載力特征值綜合確定一覽表層號名稱地方經驗綜合確定值土工
6、動力觸探標貫fak fak fak fak Kpa Kpa Kpa Kpa 2 含礫粉質粘土168 160 160 3 全風化泥灰巖205 202 200 4 強風化泥灰巖500 506 500 5 中風化泥灰巖1000 1000 三、地下水場地內對本工程建設有影響的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潛水和深部地層中的承壓水。擬建場地承壓含水層為第層。承壓水水位一般均低于潛水水位,年呈周期性變化,埋深較深。本工程基坑開挖深度最深處6.15m,第層層頂埋深較深,因此本工程不涉及抗承壓水問題。四、周邊環境概況本工程一標東側為淮海南路,地下埋有新建的管線,南側為空地,西側為規劃道路,北側毗鄰二標地塊。東北角地下車庫及
7、36#樓緊鄰東側已建的 32#、37#樓(均為天然基礎)。第二章土方開挖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一、基坑開挖情況本工程高層、商業及人防地下室位置基坑平面形狀呈梯形,根據地質報告,人防地下車庫開挖深度約為5.15 米,地下車庫集水井在基礎底板的基礎上落深 1.2 米,高層開挖深度約3.6m,電梯井坑落深約2.1-2.5m。多層地表面高低差呈階梯式,一般挖深約3.4m。土方開挖采用分區分塊分層開挖,根據開挖深度變化多先挖至基礎底板再挖基礎承臺、基礎梁開挖完畢,待基礎底板墊層澆筑完畢,最后開挖集水井及局部深坑部分。地下車庫東北角及36#樓緊鄰已建的32#、37#樓均為天然基礎,而已建的 32#樓離未開挖施
8、工的地下車庫最近的距離不足5m,已建的 37#樓離未開挖施工的 36#樓最近距離不足 8m。32#樓基礎底標高為 20.1m,37#樓毛石基礎底標高為17.5m,獨立砼基礎底標高20.15m;而未開挖的地下車庫及 36#樓地下室基礎梁底為14.25m,則地下車庫及 36#樓基礎底與 32#、37#樓基礎底標高高差分別為5.85m、5.90m。另根據地質報告及現場實際,該地下車庫位置自然地坪標高為22.3m,36#樓位置自然地坪標高為21.7(22.2)m,則地下車庫開挖深度為8.05m,36#樓基礎土方開挖深度為7.45(7.95)m.根據場地實際情況本工程土方開挖前根據場地地下水實際情況,必
9、要時先進行預降水,擬在每幢房放坡面上口及后澆帶位置打設輕型井點連續抽水 7-10 天,待坑內水位降至基底標高下0.5-1m 時方可開挖。土方開挖至坑底時在所挖的各幢房基坑周邊開挖排水泯溝(一般號房四角設800 深800*800 磚砌集水井,為防止 36#樓及旁邊地下車庫涌出的泉水在其四角埋設雙只焊接打孔柴油洞進行預降水),中間開設盲溝連至周邊泯溝,泯溝連通集水井,采用明排水降水。二、32#、37#樓旁地下室開挖施工方案1、對圍護設計的建議根據南京勘測工程有限公司基坑支護設計圖紙并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為了綜合考慮本工程特點、周圍環境和土層特性,本著 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可行、方便施工 的原則,
10、對不同區段采取相應的支護措施:(1)、AB、CD 段采用 10001500 旋挖樁懸臂進行支護。(2)、BC 段采用 10002000 旋挖樁懸臂進行支護。(3)、DE 段采用二級放坡土釘墻進行支護。(4)、EF、FG、GH 段采用 9002000 旋挖樁懸臂進行支護。(5)、因開挖深度較深,坑內基礎與坑外已建號房基礎高差較大,為防止開挖后挖孔樁變形較大,可能危及已建建筑物基礎,建議在鄰近已建 32#、37#樓旁邊人工挖孔樁冠梁上支設609鋼管支撐后,再挖下面放坡面土方并在48小時內澆完砼澆撐至挖孔樁(近挖孔樁8m 位置砼墊層改為 200厚)。2、土方開挖施工要求及措施土方開挖施工要求 (1)
11、支護樁及圈梁等需養護達設計強度后方可進行土方開挖。(2)為確保基坑開挖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基坑四周嚴禁堆土或堆載,地面超載應控制在 20kN/m2以內。(3)土方開挖應分層分區進行,并應均恒對稱開挖,嚴禁一次開挖到位或超挖,挖出的土方嚴禁堆放在支護結構外側,嚴禁挖土設備碰撞支護樁;挖至設計坑底標高后,立即做砼墊層、砌磚胎模,澆筑砼底板,嚴禁基坑長時間暴露,并做好坑明水和雨水外排工作,保持基坑干燥。(4)基坑內坑底應預留 30cm 土由人工清除,不得超挖;在開挖到底板設計標高(包括墊層)之后,應盡快做好墊層至支護樁邊,然后進行樁基承臺的開挖,承臺開挖應逐個進行、并及時進行磚砌外膜護壁,不得大面積開
12、挖。挖土到位后及時澆注承臺和地下室底板,嚴禁暴露時間過長。(5)土方開挖期間,應注意挖土機械不得損壞支護結構等,坑內挖土臨時邊坡對填土層綜合坡比應不陡于1:3,對其他土層綜合坡比應不陡與1:2。(6)為了防止鄰近已建建筑物在地下車庫東北角及36#樓開挖后基坑底被動土壓力引起挖孔樁變形過大,除按上述土方開挖要求外,另建議將土方開挖進行分層分塊開挖,先分層開挖離挖孔樁8m 以外遠側土方,挖至基坑底后先澆筑砼墊層,而后分層開挖近側8m 內土方,先把上層土挖運出,放坡留土護壁再開槽支設609鋼管支撐,具體開挖、加撐、拆除施工順序如下:1)、先開挖遠離 32#、37#樓邊圍護 8m 外土方并先澆搗施工縫
13、以外有牛腿部分基礎底板;2)、再開挖8m 以內上部土方并留土護壁(開成斜坡),土中開槽安裝 609鋼管支撐(609一般水平間距 12m-15m,特殊情況由現場根據實際情況確定);3)、在48小時內按本圖分塊開挖斜坡土方并澆完砼墊層(為減少人工挖孔樁下部位移,在離挖孔樁8m 以內砼墊層加厚至 200并澆撐至挖孔樁)。4)、澆搗離挖孔樁 8m 以內基礎底板并連續澆搗傳力帶砼撐至挖孔樁。5)、待傳力帶砼達到 80%強度后拆除斜支撐。為了確保人工挖孔樁安全,減少位移量,嚴禁挖機在挖孔樁外側地面上運轉(挖機運輸車輛按挖土出土路線圖在坑內挖運出)。施工材料嚴禁堆放在挖孔樁外側地面上。第三章基坑施工應急預案
14、一、組織措施總承包項目部和各分包單位項目部成立監控小組,由項目經理現場領導和普工、電焊工、架子工、砼工、防水工組成應急處理小組,隨時準備搶險。項目經理為組長,專門負責應急處理的一切事務。應急監控小組在挖土施工階段 24小時輪流監視,每 12小時進行記錄,觀察一次。監控內容包括:墻體水平位移,圍護結構變形,周邊土體,道路及管線的變化。項目部專職安全員專門負責各種安全隱患的查明工作,一但發現安全隱患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時啟動應急預案,把安全隱患抑制在萌芽狀態,以確保基坑施工的安全;建立以基坑施工監測和安全管理相結合的項目安全管理機制,以施工監測數據為依據,隨時知道基坑安全施工,當基坑監測數據報警
15、時,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施工現場隨時保持道路的通暢,確保應急處理設備、機械和人員能及時到位。二、監測預警措施1、開挖過程中由業主指定的基坑圍護監測單位對土體高差位置圍護體系進行內力和變形情況以及周邊環境監測項目進行監測,監測記錄規范、監測數據準確,并及時計算處理,提出合理意見,經審核后報設計、施工、監理等有關單位,監測數據已達警戒線時,及時通知有關單位。2、對鄰近已建 32#、37#樓旁基坑監測方案(1)、監測內容:基坑開挖過程,對周圍環境,包括周邊建筑、周圍道路、地下管線有可能產生各種影響。因此必須對這些保護對象進行監測。具體監測方案如下:1)水平位移及沉降位移觀測:沿坡頂每隔 20m設一水平
16、位移觀測點。沿臨近基坑道路范圍每隔20m設一沉降觀測點。2)深層水平位移量測:共布置5 根測斜管,測斜孔埋入坡頂,埋入深度不少于基坑深度的1.5 倍。3)鄰近建筑物傾斜及裂縫監測:每棟設置68 個變形觀測點,平面特征點位置處應增設變形觀測點。(2)、監測要求:1)所有測試點、測試設備需加強保護,以防損壞。2)量測周期:基坑土方開挖到地下室側壁回填。3)測試單位需及時向設計人員通報測試結果并提供最終測試成果報告。(3)、儀器設備及精度要求:1)水平位移觀測測量變形點的中誤差1.5mm。2)垂直沉降監測變形點中誤差0.15mm。3)深層位移監測精度不低于0.1mm。4)測量精度尚應滿足國家及行業有
17、關規范要求。(4)、監測與測試的控制要求:監測位置結合現場條件合理布置,基坑監測應由有監測資質的單位嚴格按本設計要求制定詳盡的基坑監測方案,并報本設計單位審定確認后方可執行。(5)、監測報警界限 1)周邊管線:一般市政地下管線報警界限根據管線單位及有關部門要求確定。2)其它監測內容報警指標詳見下表:3、建設單位、設計、監理、施工等單位定期對監測數據(基坑隆起,地面沉降、內力變形、坑內、外地下水位、空隙水壓力、周邊管線建筑物的變形等)進行分析討論,當認為開挖施工安全時,方可開始下一道工序的施工。當監測單位報警時,建設單位、設計、監理、施工及時共同討論采用有效措施,確保基坑的安全。三、應急物資準備
18、1、局部滲水、用木楔塞緊,快硬水泥堵縫。2、大量滲水、用麻袋干水泥堵塞并用鋼模支撐后用快速砼澆搗成砼板墻。3、現場準備好 20#槽鋼、鋼管、麻袋、快硬水泥、水玻璃和砂石料,根據險情分別處理。四、降水措施經常檢查抽水系統以保證系統的完好,抽出來的水應排入場外市政管道中,以免抽出的水就地回滲,影響降水效果,坑內的降雨積水應立即排除坑外,盡量減少大氣降水和坑內積水的入滲;抽水時需要 24 小時派人值班,并做好抽水記錄,記錄內容包括降水井涌水量Q和水頭降 S,并在現場繪制 ST曲線,以掌握抽水動態,指導降水運行達到最優。采用信息化施工,把坑外降水施工和環境監測施工相結合起來,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便調整
19、抽水井及抽水流量,指導降水運行和開挖施工。降水施工過程中全過程提供動態降水施工效果和環境監測報表,根據報表和施工方案的報警值,以便啟動應急處理措施,確保施工安全。五、突涌時的應急措施根據地探報告,本工程施工區域范圍內承壓水對基坑底板不會產生突涌現象,為安全起見,本方案也予以考慮。在基坑四周,設置人行扶梯,作為施工人員上下的通道,也可作為應急時疏散施工人員安全撤離危險區的通道。基坑出現突涌時應立即停止土方開挖,啟動應急預案,及時通知設計、監理、建設單位共同討論采用有效處理措施,確保基坑的安全。立刻啟動應急預案向坑內回填黃砂,以平衡承壓水水壓,控制險情的繼續擴大。六、管線保護措施本工程施工區域外圍
20、周邊有管線和臨時建筑物,離開基坑相對較遠環境相對不是很復雜。但是施工過程中嚴格根據監測提供的監測數據作為指導施工的依據。若測試值達到設計界限須及時報警,以引起各有關方面重視,立即停止施工,會同設計單位一起進行分析,并考慮采取相應的控制位移及沉降的措施。造成周邊道路或地下管線破壞的直接原因就是圍護結構位移或坑底土體隆起,因此防止發生此種情況的預防措施是:1)加強施工監測,實行信息化施工。2)發生圍護位移或坑內土體隆起時,應即采取措施處理。七、滲漏的應急措施一旦發現滲漏現象,立即采取清理樁間土后用快凝水泥填補漏洞的措施。如上述措施仍舊無法止漏,為防止出水口繼續擴大,在基坑滲水點插引流管,在引流管周
21、圍用速凝防水水泥砂漿封堵,待水泥砂漿達到強度后,再將引流管打結。然后采用雙液壓密注漿封堵漏水點。八、基底隆起的應急措施基坑開挖是基坑面上豎向卸載、坑壁水平卸載的過程。坑內土體挖出后,基坑周圍土體應力場與位移場發生明顯變化:由于土體的挖出、自重應力的釋放,致使基底土向上回彈,同時坑壁墻體的側移、擠壓墻前的土體,也會造成基底的隆起。(1)當發生基底隆起現象時,立即停止挖土施工,并增加井點降水工作時間,降低地下水位。(2)以上措施仍舊不能停止基底隆起時,則采取向坑底拋擲砂石草包等增加坑底上覆荷載,平穩土壓力,限止隆起。由于圍護體滑移造成的坑內土體隆起,應采取處理圍護體滑移的措施,同時用重物(疊袋、回填土)壓制隆起的土體。(3)由于淤泥繞過圍護體流向坑內造成的土體隆起,應在坑內利用重力壓制隆起土體的同時,對圍護體進行加固。設置豎向土體(注漿)加固圍護體的有效措施。九、挖土施工階段處理各類情況的預案措施1、局部滲水、用木楔塞緊,并用快硬水泥堵縫。2、大量滲水、用麻袋干水泥堵塞并用鋼模支撐后用快速砼澆搗成砼板墻。3、成立監控小組,由項目經理現場領導和普工、電焊工、架子工、砼工、防水工組成搶險小組,隨時準備搶險。4、監控小組在挖土施工階段24 小時輪流監視,每12 小時進行記錄,觀察一次。5、現場準備好 20#槽鋼、鋼管、麻袋、快硬水泥、水玻璃和砂石料,根據險情分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