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沙河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二二年四月目 錄1 總則11.1 編制目的11.2 編制依據11.3 適用范圍31.4 預案銜接31.5 工作原則41.6 事件分級52 應急組織指揮體系72.1 應急組織指揮機構72.2 現場應急指揮部142.3 現場應急工作組153 應急響應193.1 信息收集和研判193.2 預警203.3 信息報告與通報243.4 事態研判273.5 應急監測283.6 污染源排查與處置303.7應急處置323.8物資調集及應急設施啟用333.9輿情監測與信息發布373.10響應終止374 后期工作394.1 后期防控394.2事件調查394.3損害評估40
2、4.4善后處置405 應急保障425.1通訊與信息保障425.2應急隊伍保障425.3 應急資源保障445.4 經費保障445.5 其他保障455.6應急演練465.7 責任與獎懲466 飲用水水源安全預防措施476.1總體措施476.2水源地安全預防措施477 附則507.1名詞術語507.2預案解釋權屬527.3預案演練和修訂527.4預案實施日期538 附件、附圖548.1 附件548.2附圖541 總則1.1 編制目的確保我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安全,建立健全應對黃沙河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以下簡稱“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機制,提高應對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有效預防、
3、及時控制和消除飲用水源污染事件的造成的危害及影響,保障公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特制訂本方案。1.2 編制依據1.2.1 法律、法規和規章(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全國人大常委會),2015年1月1日施行;(2)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9號),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第二次修正),2018年1月1日起施行;(4)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 591 號);(5)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89)環管字第201號,環境保護部令第 16 號修訂),自 2010 年 12 月 22 日施行;
4、(6)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辦發2013101 號);(7)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環保部令第 34 號),2015年 6 月 5 日起施行;(8)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 17 號);(9)突發環境事件調查處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 32 號),2015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10)城市供水水質管理規定(建設部令第 156 號);(11)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令第 31 號)。其它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編制。1.2.2 有關預案、標準規范和規范性文件(1)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國辦函2014119 號);(2)國家突發公共事件
5、總體應急預案(國發200511號);(3)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4)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5)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HJ589);(6)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環發2010113 號);(7) 行政區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推薦方法(環辦應急20189 號);(8)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階段污染損害評估工作程序規定(環發201385 號);(9)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環境保護技術要求(HJ773);(1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狀況評估技術規范(HJ774);(11)集中式地表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指南(環辦201193 號);
6、(12)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指南(試行)(環辦201250 號);(13)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指南(試行)(公告 2018 年第 1 號)。1.2.3 地方規定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政辦公室關于印發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宜臨港辦2015140號)。1.3 適用范圍本預案主要針對因固定源、流動源、非點源突發環境事件等3種類型情景導致的黃沙河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本預案適用范圍的地域為水源保護區及保護區邊界上游的水域范圍及分水嶺的陸域范圍。1.4 預案銜接本應急預案按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政辦公室關于印發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
7、區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宜臨港辦2015140號)的相關要求互相銜接進行編制。重點在組織指揮體系、適用的地域范圍、預警分級、信息報告、應急保障等方面進行銜接,確保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組織指揮方式協調一致。一旦污染物遷移到水源地應急預案適用的地域范圍,則適用并啟動水源地應急預案。本預案重點與區應急預案和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原石鼓自來水廠)等可能產生相互影響有關預案相互銜接,針對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發展及污染物遷移的全過程,共同配合做好污染物攔截、信息收集研判、事件預警和應急響應等工作。1.5 工作原則(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把保障公眾生命健康和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完善突發事件風險防范體系
8、,建立健全預防預警機制,加強對飲用水源監測、監控和監督管理,早發現、早響應、早處置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最大程度地保障飲水安全。(2)分類管理,屬地為主。在區黨工委、區管委會統一領導下,實行分級負責、分類管理、條塊結合、屬地為主、專業處置的管理體系。各街道辦事處、各部門職責,協調聯動,針對不同污染源引發的突發事件,發揮好部門優勢,履行好部門職責,積極投身應急處置中。上級政府、部門給予下級政府、部門協調、指導和技術支持及組織力量全力支援,形成上下聯動的應急處置體系。(3)平戰結合,科學處置。堅持平戰結合,積極做好應對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件的物資和技術準備,加強培訓演練,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一旦
9、發生事件,應急組織指揮機構根據事件分級快速作出反應,組織會商,啟動相應預案,充分利用現有專業應急救援力量,充分發揮應急專家的參謀作用,采用先進的監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有效控制事態蔓延。(4)依法規范,加強管理。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加強飲用水源日常監督管理與應急管理,充分發揮專業應急指揮機構的作用,使應對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5)加強聯動,資源共享。建立聯動協調機制,加強協同配合,充分動員和發揮街道、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專業救援力量、志愿者隊伍的作用,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完備、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協同應對水源
10、地突發環境事件。1.6 事件分級1.6.1 污染源分類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污染源主要包括:固定源(包括石油化工企業、污(廢)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危險品倉庫、尾礦庫和裝卸碼頭等)、流動源(包括存在危險品運輸的陸運和水運交通)和非點源(包括農業污染源或水災引起的大面積非點源污染)三大類。1.6.2 污染事件分級依據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件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并遵循提高效率和簡化流程的原則,將黃沙河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件分為重大集中式飲用水源污染事件(級)、一般集中式飲用水源污染事件(級)兩個等級。1.6.2.1 重大集中式飲用水源污染事件(I 級,紅色預警)當水源地水質中生物、化學、放射性物質
11、等嚴重超標,在一級、二級保護區內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在二級保護區上游匯水區域 4小時流程范圍內發生固定源或流動源突發環境事件,或污染物已擴散至距水源保護區上游連接水體的直線距離不足 100 米的陸域或水域。在二級保護區上游匯水區域 8小時流程范圍內發生固定源或流動源突發環境事件,或污染物已擴散至距水源保護區上游連接水體的直線距離不足200米的陸域或水域,經水質監測和信息研判,判斷污染物遷移至取水口位置時,相應指標濃度仍會超標的。1.6.2.2 一般集中式飲用水源污染事件(級,橙色預警)當水源地水質中生物、化學物質等輕度超標,水質嗅位三級以下。在二級、準保護區內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在準保護區上游匯水
12、區域 4 小時流程范圍內發生固定源或流動源突發環境事件,或污染物已擴散至距水源保護區上游連接水體的直線距離不足100米的陸域或水域。在準級保護區上游匯水區域 8 小時流程范圍內發生固定源或流動源突發環境事件,或污染物已擴散至距水源保護區上游連接水體的直線距離不足 200 米的陸域或水域,經水質監測和信息研判,判斷污染物遷移至取水口位置時,相應指標濃度仍會超標的。2 應急組織指揮體系2.1 應急組織指揮機構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根據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實際需要,成立黃沙河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統一領導、協調黃沙河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2.1
13、.1 應急指揮部組成應急指揮部內設指揮長、副指揮長、協調辦公室和專項工作組。其主要成員單位為:區生態城鄉發展局(生態環境、水利、農村農業職能)、區公安分局、區財政金融局、區社會事業局、區自規房管局(國土職能)、區消防救援大隊、區執法應急局、區氣象服務中心、沙坪街道辦事處、區黨群工作部(宣傳職能)或可能的外部應急救援力量(包括上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專業應急組織及其它應急咨詢或支持機構等)等有關部門負責應急管理或水源地管理的人員組成。2.1.2 應急組織指揮部職責應急指揮部職責為統一領導黃沙河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負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的組織、培訓和技術準備;建立突發環境事
14、件應急處置專家組,咨詢科學決策意見;統一協調,提供和解決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所需的人員、設備、車輛、物資等;負責與上下級和其它相關部門的報告、指示和協調工作;統一對外發布突發環境事件的相關信息。一、指揮長職責指揮長由區管委會主任擔任。1、日常職責:貫徹執行國家、地方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關于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的各項要求;組織編制、修訂和批準水源地應急預案;指導加強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協調保障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工作經費。2、應急職責發生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時,親自(或委托副指揮長)趕赴現場進行指揮,組織開展現場應急處置;貫徹執行當地或上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應急指令;按照預警、應急
15、啟動或終止條件,決定預案的啟動或終止;研判突發環境事件發展態勢,組織制定并批準現場處置方案;組織開展損害評估等后期工作。二、副指揮長職責副指揮長由管委會分管生態環境領導擔任。1、日常職責協助指揮長開展有關工作;組織、指導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培訓和演練工作,協調指導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能力評估等工作;指導開展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范和應急救援等各項準備工作;監督應急體系的建設和運轉,審查應急救援工作報告。2、應急職責協助指揮長組織開展現場應急處置;根據分工或指揮長安排,負責現場的具體指揮協調;負責提出有關應急處置建議;負責向場外人員通報有關應急信息;負責協調現場與場外應急處置工作;停止取水后,負
16、責協調保障居民用水;處置現場出現的緊急情況。三、協調辦公室協調辦公室負責現場應急上傳下達的機構,由區生態城鄉發展局局長擔任辦公室主任,區執法應急局、區生態城鄉發展局分管副局長擔任辦公室副主任,日常管理應急工作的人員、沙坪街道負責人和應急相關人員組成。1、日常職責協助指揮長、副指揮長開展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組織編制、修訂水源地應急預案;負責水源地應急預案的日常管理,開展預案培訓和演練、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能力評估等工作;組織開展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范和應急準備工作;應急物資儲備:應對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所需救助物資的儲備、管理和分配工作。2、應急職責應急期間,協調組織有關
17、部門落實指揮長、副指揮長的指令和要求。貫徹執行指揮長、副指揮長的各項指令和要求,上傳下達指揮安排的應急任務,保障事故應急響應過程中通信暢通工作;負責信息匯總上報,并與有關的外部應急部門、組織和機構進行聯絡;負責調動應急人員、調配應急資源和聯絡外部應急組織或機構;收集整理有關事件數據。四、專項工作組專項工作組成員為應對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各個部門聯絡人,主要為區公安分局、區財政金融局、區自規房管局、區生態城鄉發展局(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職能)、區社會事業局、區市場監管分局、區氣象服務中心、區黨群工作部、事發地街道辦事處等部門負責應急或飲用水水源管理相關的工作人員。1、區公安分局日常職
18、責:負責危化品、危廢品丟失、被盜立案偵查和追繳。應急職責:依法查處導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的違法犯罪行為,協助當地政府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穩定;在處置火災爆炸事故時,防止消防水進入水源地及其連接水體;負責事故現場隔離應急救援的治安、交通管制等工作,并設置警戒線,負責現場警戒。2、區財政金融局日常職責:負責保障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和應急保障經費的預算、撥付。應急職責:負責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資金支付和報銷等,確保突發環境事件處理所需的裝備、器材等物資經費,并做好經費使用情況監督檢查工作。3、區自規房管局(國土職能)日常職責:規劃、建設和管理適用于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的場地。應急
19、職責:負責保障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的場地。4、區生態城鄉發展局(1)生態環境職能日常職責:負責水源地例行監測工作,加大監測力度,及時排除污染源隱患,及時上報及通報水源地水質異常信息。應急職責:負責協調第三方監測單位,開展應急監測、督促、指導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水源地污染物削減處置、污染源調查取證等工作;協同相關部門分析污染事故原因,判明污染物,提出處理意見,防止污染擴大。(2)水利職能日常職責:負責指導水源地水利設施建設和管理,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對供水單位水質異常現象進行調查處理,及時上報并通報供水單位水質異常信息。應急職責:負責指導供水單位的應急處置工作,組織供水單位進行應急監測,落
20、實停止取水、啟動深度處理設施和切換備用水源等應急工作安排;調控用水企業、單位的供水量,保證居民飲用用水;提供相關水文資料、協助分析確定污染傳輸、擴散的可能范圍;參與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調查處理,負責現場調查、查處,參與善后的環境恢復等工作。(3)農業農村職能日常職責:管理暴雨期間入河農灌退水排放行為,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管控,防范農業面源導致的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職責:負責調查處置魚類死亡事件;負責調查處置因農業面源、漁業養殖導致的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參與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調查處理,負責組織專家對本預案適用范圍內的事故造成的農業損失提出處置意見,并參與事故的調查和處理。5、區
21、公安分局(交管五大隊)日常職責:日常督促企業加強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管理,負責危險化學品運輸車輛跨越水源保護區道路橋梁的日常應急管理工作。應急職責:協助處置交通運輸安全事故導致的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并在事故發生后,及時啟用道路橋梁附近建設的應急防護工程設施,確保應急物資運輸車輛快速通行,維護現場交通秩序,車輛出入,周邊居民通行等。 6、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日常職責:負責自來水管網末梢水水質衛生日常管理工作,及時上報及通報末梢水水質異常信息,儲備應急消毒藥械等。應急職責:負責管網末梢水水質應急監測,確保事故發生后,供水區域范圍居民飲水衛生安全;組織協調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中受害人
22、員的救治救護工作;參與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調查處理,負責組織、調度醫療衛生技術力量開展醫療救護、衛生防疫等衛生應急工作。7、區市場監管分局日常職責:督促企業加強危化品的安全管理,防范因企業發生安全事故次生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及時上報及通報事故信息。應急職責:負責組織協調公路危險化學品、廢棄化學品運輸環境事件應急救援工作。8、區氣象服務中心日常職責:及時上報、通報和發布暴雨、洪水等氣象信息。應急職責:負責應急期間提供水源地周邊氣象信息,并提供氣象要素變化預測意見。9、區黨群工作部(宣傳職能)日常職責:做好應對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社會宣傳工作。應急職責:在黃沙河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突發環
23、境事件應急指揮部統一安排下,負責協調新聞媒體做好相關新聞報道;根據需要進行新聞發布、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負責協調相關媒體發布預警信息。10、事發地街道辦事處日常職責:加強水源地周邊居民的管理,水源地周邊巡邏調查。應急職責:參與并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應急搶險救援工作,做好社會穩定及后勤保障等工作。2.2 現場應急指揮部2.2.1 現場應急指揮部的組成當信息研判和會商判斷水源地水質可能受影響時,立即成立現場應急指揮部。2.2.1.1 級應急處置現場指揮部的組成指揮長:管委會主任副指揮長:管委會分管生態環境領導、區生態城鄉發展局局長成員:根據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件性質,區黨群工作部(宣傳職能)、區公安
24、分局、區生態城鄉發展局(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職能)、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區執法應急局(應急管理職能)、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原石鼓自來水廠)以及所在街道辦事處及相關部門分管負責人組成。2.2.1.2 級應急處置現場指揮部的組成指揮長:沙坪街道負責人副指揮長:沙坪街道分管生態環境負責人成員:根據突發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件性質及發生地,分別由區執法應急局(應急管理職能)、區生態城鄉發展局(水利、生態環境、農業農村職能)、沙坪街道、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原石鼓自來水廠)相關人員組成。2.3 現場應急工作組現場應急工作組包括綜合組、應急處置組、應急監測組、應急供水保障組、應急物資保障組、
25、應急專家組、醫療救治組和事件調查組等。各工作小組組員由其組長或組長指定的人員負責。2.3.1應急處置組由區執法應急局(應急管理職能)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區生態城鄉發展局(生態環境、水利、農村農業職能)、區公安分局、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區消防救援大隊等部門、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原石鼓自來水廠)負責人力量中選擇成員,主要熟悉飲用水水源地狀況或水體應急處置修復工作的人員組成。日常職責:熟悉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要求,水體應急修復工作的步驟,積極參與培訓、演練等工作,保證事故下的及時搶險修復。應急職責:負責組織制定應急處置方案;負責應急狀態下現場污染物消除、圍堵和削減等各項工作,以及負責泄露污染物
26、的收集、轉運和異地處置;根據事故變化及時向指揮部報告,以便統籌調度各方面人力、物力加強處置工作。2.3.2應急監測組由區生態城鄉發展局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和委托第三方監測機構組成。日常職責:負責日常水源、水廠和用戶水龍頭水質監測;負責應急監測設備的維護及保養等;參與相關培訓及演練,熟悉應急工作,負責制定應急監測方案。應急職責:負責制定應急監測方案;負責在污染帶上游、下游分別設置斷面進行應急監測,分析污染團遷移速率、方向和流量、濃度變化等,為應急處置提供依據;負責應急期間的水源地、供水單位和管網末梢水的水質監測。2.3.3 應急供水保障組為供水保障機構,由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
27、司、區生態城鄉發展局(水利職能)、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等有關部門的人員組成。日常職責:負責供水安全工作;參與相關培訓及演練,熟悉應急供水工作。應急職責:負責制定應急供水保障方案;負責指導供水單位啟動深度處理設施或備用水源以及應急供水車等措施,保障居民飲用用水。2.3.4 應急物資保障組由區執法應急局主要領導擔任組長,沙坪街道辦事處、區公安分局、區財政金融局、區公安分局(交管五大隊)、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等部門從日常負責應急物資管理的人員中選擇。日常職責:負責應急處置所需物資的管理工作;參與相關培訓及演練,熟悉應急工作。應急職責:負責制定應急物資保障方案;負責調配應急物資、協調運輸車輛;為救
28、援行動提供物質保障(包括污染物吸附、中和的材料及藥劑,挖掘或設置臨時圍堰的器材,監測器材和指揮通信器材等);負責應急時的后勤保障工作;負責善后處置工作,包括征用物資補償,應急救援和污染物處置費用的支付。2.3.5應急專家組為參謀機構,一般由飲用水水源地管理、水體修復、環境保護和飲水衛生安全等方面的專家。從環保、衛生、水務、農業相關部門或省內、市內高校專家選擇。日常職責:指導進行日常的應急工作,包括培訓、演練、應急防護工程設施建設等。應急職責:為現場應急處置提供技術支持。 綜合組由區執法應急局、區生態城鄉發展局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區公安分局(包含交管五大隊)、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組成。日
29、常職責:明確人員的日常職位和專業方向。應急職務:負責信息報告、薪資發布和輿情應對等工作。3 應急響應3.1 信息收集和研判3.1.1 信息收集責任單位:區公安分局、區生態城鄉發展局(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職能)、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區公安分局(交管五大隊)、區市場監管分局、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各街道辦事處。信息來源:(1)水源所在地的街道辦、環保工作、水利工作等部門,可通過水源地或水廠水質監督性監測與在線監測等日常監管渠道獲取水質變化信息,通過集成水文氣象、地形地貌、污染排放、防護措施等信息開展水質快速預測預警,獲取水質預警信息。(2)環保部門通過水源地主要風險源監控獲取固定
30、源異常排放的信息,通過12369 熱線獲取突發環境事件信息。(3)公安、交通部門通過車輛事故報警獲取流動源事故信息,判斷位置、與水源地距離及時與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聯系。(4)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發現水源地周邊發生環境污染事件后第一時間上報街道辦事處,并及時報告管委會分管領導。3.1.2 信息研判與會商責任單位:區生態城鄉發展局(水利、生態環境職能)、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等通過日常監控首次發現風險源或水質異常信息或通過群眾舉報、相關單位報告獲得事故信息的,第一時間獲取信息的部門,負責信息真實性的核實,并通過進一步收集信息,研判水質變化趨勢。必要時,應根
31、據預案情景和部門職責,及時通報相關部門共同開展上述工作。3.2 預警3.2.1 預警分級黃沙河水源地應急預案屬于專項預案,為了提高效率、簡化程序,將預警劃分為橙色和紅色兩級預警,一般發布橙色預警時,僅采取預警行動;發布紅色預警時,在采取預警行動的同時,應啟動應急措施。橙色預警:當污染物遷移至水源地應急預案適用的地域范圍,但水源保護區或其連接水體尚未受到污染,或是污染物已進入水源保護區上游連接水體,但應急專家組研判認為對水源地水質影響可能較小、可能不影響取水時,為橙色預警。紅色預警:當污染物遷移至水源地應急預案適用的地域范圍,但水源保護區或其連接水體尚未受到污染,或是污染物已進入水源保護區上游連
32、接水體,應急專家組研判認為對水源地水質影響可能較大時、可能影響取水時,為紅色預警。3.2.2 啟動預警的條件一、橙色預警啟動條件(1)通過信息報告發現,在二級、準保護區內發生突發環境事件。(2)通過信息報告發現,在準保護區上游匯水區域 4 小時流程范圍內發生固定源或流動源突發環境事件,或污染物已擴散至距水源保護區上游連接水體的直線距離不足100 米的陸域或水域。(3)通過信息報告發現,在準級保護區上游匯水區域 8 小時流程范圍內發生固定源或流動源突發環境事件,或污染物已擴散至距水源保護區上游連接水體的直線距離不足200 米的陸域或水域,經水質監測和信息研判,判斷污染物遷移至取水口位置時,相應指
33、標濃度仍會超標的。(4)通過監測發現,水源保護區或其上游連接水體理化指標異常。二、紅色預警啟動條件(1)通過信息報告發現,在一級、二級保護區內發生突發環境事件。(2)通過信息報告發現,在二級保護區上游匯水區域 4 小時流程范圍內發生固定源或流動源突發環境事件,或污染物已擴散至距水源保護區上游連接水體的直線距離不足 100 米的陸域或水域。(3)通過信息報告發現,在二級保護區上游匯水區域 8 小時流程范圍內發生固定源或流動源突發環境事件,或污染物已擴散至距水源保護區上游連接水體的直線距離不足 200 米的陸域或水域,經水質監測和信息研判,判斷污染物遷移至取水口位置時,相應指標濃度仍會超標的。(4
34、)通過監測發現,水源保護區或其上游連接水體理化指標異常。在二級保護區內,出現自動站水質監測指標超標或生物綜合毒性異常,經實驗室監(復)測確認的。在二級保護區上游 8 小時流程范圍內,出現水質監測指標、有毒有害物質或生物綜合毒性異常,且污染物濃度持續升高的。在二級保護區上游 4 小時流程范圍內,出現水質監測指標、有毒有害物質或生物綜合毒性異常的。(5)通過監測發現,水源保護區或其上游連接水體感官性狀異常,即水體出現異常顏色或氣味的。(6)通過監測發現,水源保護區或其上游連接水體生態指標異常,即水面出現大面積死魚或生物綜合毒性異常并經實驗室監測后確認的。3.2.3發布預警和預警級別調整責任單位:應
35、急指揮部應急指揮部對事故信息進行跟蹤收集和研判,必要時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會商,認為事態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并有可能影響到下游水源水質和取水安全的,發布預警。預警信息發布后,可根據事態發展、采取措施的效果,適時調整預警級別并再次發布。按照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事件嚴重性和緊急程度,預警分為重大環境事件(級、紅色預警)、一般環境事件(級、橙色預警)。重大(級)預警信息由宜賓臨港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發布、調整和解除,一般環境事件(級)預警信息由街道辦事處發布、調整和解除。3.2.4 預警行動(1)啟動應急預案。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發生紅色預警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立即上報區管委會應急處置工
36、作領導小組,啟動臨港經開區專項應急預案,同時街道應急指揮部必須同時啟動街道專項應急預案和區總體應急預案;一般情況下,發布紅色預警時,現場應急指揮部的指揮長應當到達現場,組織開展應急響應工作。發生橙色預警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一般應立即啟動鄉鎮級應急預案,區級部門預案視情況啟動。(2)通知現場應急指揮部中的有關單位和人員做好應急準備,進入待命狀態,必要時到達現場開展相關工作。(3)責令水源地對應水廠進入待命狀態,做好停止取水、深度處理、低壓供水或啟動備用水源等準備工作。(4)開展應急監測,對水源地和連接水體加強監測,對可能導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的相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它生產經營者加強環境監管。
37、(5)依據不同預案情景和部門職責分工,組織有關部門和機構、應急專家對預警信息進行溯源分析,預估可能影響的范圍和危害程度。(6)調集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做好應急保障工作。(7)責令應急救援隊伍、負有特定職責的相關人員進入待命狀,動員后備人員做好應急救援準備,并開展先期處置。(8)在危險區域設置提示或者警告標志,必要時及時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手機短信等媒體向公眾發布預警信息,并加強輿情監測,做好輿論引導和輿情應對工。3.2.5 預警解除責任主體:應急指揮部預警信息發布后,根據事態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適時調整預警狀態。當判斷危險已經消除時,由應急指揮部宣布解除預警,終止應急響應措施。3
38、.3 信息報告與通報3.3.1 信息報告程序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一旦發現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性環境事件發生或可能發生,均有及時上報的權利和責任。應當立即撥打應急 24小時值班電話:;亦可立即撥打110報警或通過環保熱線12369向環保部門報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事件責任單位、責任人以及負有監管責任的單位應立即向本級人民政府或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并立即組織現場調查。接到突發環境事件報警后,值班人員必須做好詳細記錄,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其狀況,不論事故原因、人員傷亡等情況是否查清,必須在10分鐘內以電話形式報告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特別重大和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或發現后3
39、0分鐘內,較大和一般突發事件發生或發現后40分鐘內,將事件的情況書面報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并及時反饋后續處置情況,不得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申請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應急指揮部,指揮各應急工作小組,應急工作組必須在1個小時之內到現場開展工作。事故控制組組長將現場調查情況及擬采取措施報告現場應急指揮組,現場應急處置組組長應立即向應急指揮部報告有關事件的確切數據、原因、進展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并確保信息真實、準確。對初步認定為一般突發環境事件的,街道辦事處應當在1小時內向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管理委員會報告,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在1小時內向宜賓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中
40、心報告。對初步認定為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的,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應當在 30 分鐘內向宜賓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中心報告;宜賓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中心在 30 分鐘內向省環保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中心報告,同時上報環境保護部。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過程中事件級別發生變化的,應當按照變化后的級別報告信息。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過程中事件級別發生變化的,按照變化后的級別報告信息。緊急情況下,可以越級上報。突發環境事件已經或者可能涉及相鄰行政區域的,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及時通報相鄰區域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涉及區域共同啟動突發環境事件預案,形成聯動機制。3.3.2 信息通報程序對于經核實后的飲用水源突發環
41、境事件,應向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通報。所通報的部門至少包括生態環境、水利、衛生部門;根據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類型和情景,還應通報消防(遇火災爆炸)、交通(水上運輸)、公安(遇火災爆炸、道路運輸)、安監、農業(遇大面積死魚)等部門。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已經或者可能涉及相鄰行政區域的,事發地有關部門應當及時通報相鄰區域同級人民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并向市級人民政府提出向相鄰區域人民政府通報的建議。3.3.3 信息報告和通報內容按照不同的時間節點,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和通報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初報是發現或得知突發環境事件后首次報告;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事件發展情況后的報告,可隨時上報;處理
42、結果報告在突發環境事件處理完畢后的報告。(1)初報應報告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信息來源、事件起因和性質、基本過程、主要污染物和數量、監測結果、人員傷亡情況、飲用水水源地受影響情況、事件發展趨勢、處置情況、擬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議等初步情況。(2)續報在初報基本信息的基礎上,報告事件及有關處置措施的進展情況。(3)處理結果報告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事件潛在或間接的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出具有關危害與損失的證明文件等詳細情況。其中,核與輻射事件的報告按照有關規定執行,對涉密事件按保密法的相關要求執行;各部門
43、之間的信息交換按照相關規定程序執行。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應當采用傳真、網絡、郵寄和面呈等方式書面報告;情況緊急時,初報可通過電話報告,但應當及時補充書面報告。書面報告中應當載明突發環境事件報告單位、報告簽發人、聯系人及聯系方式等內容,并盡可能提供地圖、圖片以及相關的多媒體資料。3.4 事態研判3.4.1 事態研判指揮體系發布預警后,現場應急指揮部指揮長組織進行應急事態研判,及時通知副指揮長、協調辦公室和專項工作組成員跟蹤開展事態研判。3.4.2 事態研判的實施程序現場應急指揮部根據現場應急處置組的報告的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的嚴重情況,水源地受影響情況,應急監測組得出的監測結果,以及事件發展趨勢進行研
44、究判定,作為下一步應急響應的重要依據。3.4.3 事態研判的基本內容事態研判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事故點下游沿河水利設施工程情況、判斷污染物進入河流的數量及種類性質、事故點下游水系分布(包括清潔水情況)、距離水源地取水口的距離和可能對水源地造成的危害情況。事態研判的結果,應作為制定和動態調整應急響應有關方案、實施應急監測、污染源排查與處置和應急處置的重要基礎。3.5 應急監測3.5.1 應急監測程序具體部門:區生態城鄉發展局(生態環境職能)委托第三方監測機構。事件處置初期,實施應急監測的部門應按照現場應急指揮部命令,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制定監測方案、設置監測點位(斷面)、確定監測頻次、組織開展監測、形
45、成監測報告,第一時間向現場應急指揮部報告監測結果和污染濃度變化態勢圖,并安排人員對突發環境事件監測情況進行全過程記錄。事件處置中期,應根據事態發展,如上游來水量、應急處置措施效果等情況,適時調整監測點位(斷面)和監測頻次。事件處置末期,應按照現場應急指揮部命令,停止應急監測,并向現場應急指揮部提交應急監測總結報告。3.5.2 制定應急監測方案監測過程中需記錄實施監測方案所依據的技術規范、實施人員、布點原則和注意事項、監測結果記錄及報告方式等。依照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HJ589-2010)進行監測,應在污染團上下游設定監測斷面。按照現場應急指揮部的命令,根據污染現場的實際情況制定監測方
46、案,布設監測斷面或監測點位,組織開展監測,形成監測報告,安排人員對突發環境事件監測情況進行全過程記錄。在第一時間向應急指揮部報告監測結果。根據應急指揮部終止應急處置命令,形成監測結論總結報告,報應急指揮部。布點原則和注意事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1)監測范圍。盡量涵蓋黃沙河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的污染范圍,在尚未受到污染區域布設控制點位。(2)監測布點和頻次。以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地點為中心或者源頭,結合氣象以及水文條件,在其擴散方向及可能受到影響的水源地位置合理布點。采取不同點位相同間隔時間(通常為 1 小時)同步采樣方式,重點抓住污染帶前鋒和濃度峰值的濃度與位置,對污染帶移動過程形成
47、動態監控。固定源突發環境事件中,對固定源排放口水域、下游水源地附近水域進行加密跟蹤觀測。流動源、非點源突發環境事件中,對事發區域下游水域、下游水源地附近進行加密跟蹤觀測。水華災害突發事件,若水華發生在一級、二級保護區范圍,強化取水口不同水層跟蹤觀測。(3)現場采樣。制定采樣計劃和準備采樣器材。采樣量同時滿足快速監測、實驗室監測和留樣的需要。采樣頻次主要根據污染程度和水文條件確定。(4)分析方法。凡具備現場測定條件的監測項目,盡量進行現場監測。必要時,備份樣品送實驗室分析測定,以確認現場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結果。(5)監測結果與數據報告。數據處理參照相應的監測技術規范進行。監測結果可用定性、半定量或
48、定量方式報出。監測結果要及時向指揮部報告,可采用電話、傳真、快報、簡報、監測報告等形式。(6)監測過程質量保證。應急監測過程實施質量控制,原始樣品采集、現場分析監測、實驗室分析、數據統計等過程都有相應的質量保證,應急監測報告實行三級審核。3.6 污染源排查與處置3.6.1明確排查對象責任單位:區生態城鄉發展局(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職能)、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區公安分局、沙坪街道辦等相關部門。針對不同類型污染物的排查重點和對象如下。(1)有機類污染:溯源的重點排查對象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大型工業企業,調查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尾水排放的異常狀況。(2)營養鹽類污染:溯源的重點排查對象為城
49、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畜禽養殖場/戶、農田種植戶、農村居民點、醫療場所等,調查污水處理設施運行、養殖廢物處理處置、農藥化肥施用、農村生活污染、醫療廢水處理及消毒設施的異常狀況。(3)細菌類污染:溯源的重點排查對象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畜禽養殖場/戶、農村居民點,調查污水處理設施運行、養殖廢物處理處置、農村生活污染的異常狀況。(4)農藥類污染:溯源的重點排查對象為果園種植園/戶、農灌尾水排放口,調查農藥施用和流失的異常狀況。(5)石油類污染:溯源的重點排查對象為涉及道路交通運輸的加油站、運輸車輛,以及油氣管線,調查上述石油類物質運輸或儲存設施的異常狀況。3.6.2切斷污染源對于發生在宜賓臨港經開區沙
50、坪街道區域內的污染源,由應急處置組切斷污染源,對于發生在宜賓臨港經開區沙坪街道區域以外的污染源,按照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宜臨港辦發2015140號)要求進行處置。處置措施主要為消除污染源,收集和圍堵污染物等措施,包括以下內容。(1)切斷固定源和流動源。對于發生非正常排污或有毒有害物質泄漏的固定源突發環境事件,盡快查找污染源或泄漏源,通過關閉、封堵、收集、轉移等措施,切斷污染源或泄漏源。對于道路交通運輸過程中發生的流動源突發事件,可啟動路面系統中建設的導流槽、應急池,或通過緊急設置圍堰、閘壩等對污染物進行封堵和收集。(2)啟動應急收集系統,集中收集陸域污染物,設立攔截設施
51、,防止污染物在陸域蔓延,組織相關部門對污染物進行回收處置等。(3)根據現場事故發展情況對擴散至水體的污染物進行處置。3.7應急處置3.7.1制定現場處置方案應急指揮部調取風險源名錄、應急物資清單、應急工程設施清單及可能建設應急工程的方案、處置技術資料和飲用水水源地應急預案及相關銜接預案等信息資料。專項工作組要根據專家組的意見,結合水質監測結果,通過事態研判,制定相應的現場應急處置方案。方案中包括以下內容:負責水廠應對、物資調集、污染處置措施、應急監測、專業人員等。根據污染特征,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件的污染處置措施,按如下優先考慮:(1)水體內污染物治理,總量或濃度削減。根據管理人員、專家隊
52、伍等意見制定綜合治污方案,經應急指揮部確認后實施。一般采取隔離、吸附、打撈、擾動等物理方法,氧化、沉淀等化學方法,投加菌群、利用濕地生物群消解等生物方法,上游調水等稀釋方法。不同的污染物治理可以根據飲用水水源地水文氣象等特征采取一種或多種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污染物的削減工作。全面監控并妥善處置治污載體,防止發生二次污染。為防止危害擴大,應急組織指揮機構可以根據形勢,減產、限產措施,削減水域污染物總量或濃度。(2)全面啟用應急工程設施,攔截污染水體。通過分流溝將受污染水體疏導至飲用水水源地外進行收集處置;利用前置庫、緩沖池,降低污染物的濃度,為應急響應爭取更多的時間等。對于地面泄露源,首先采
53、用強行止漏法、疏散法和窒息吸附法控制泄露源,控制泄露源后采取圍堤堵截或挖掘溝槽收容泄露物,覆蓋減少泄漏物蒸發,稀釋,吸附、中和、固化泄露物,并最終進行污染 物收集。對于水體內污染物,針對不同的污染指標,可采取的化學、物理處理技術。3.7.2供水安全保障責任單位: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區生態城鄉發展局(水利職能)人員。職責要求:(1)明確負責水廠應急指揮、協調工作人員的姓名、職務和聯系電話;(2)明確水廠應急監測能力,規定水廠采取的應對措施和時限要求。根據調查應急監測或事態研判過程中,發現或判定污染物已擴散至飲用水水源地,制定的方案中要求停止取水,并加強事故泄漏污染物監測。3.8物資調集及應急設
54、施啟用由區執法應急局(應急管理職能)、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街道辦事人員負責物資調集。根據應急物資的調查結果,黃沙河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暫無相關應急物資,考慮到黃沙河水源地和涪溪口水源地同屬沙坪街道,且距離不遠,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配備基本的應急物資外,其他應急物資共用街道配備的應急物資。本項目應配備的應急物資詳見下表。表3-1應急物資儲備清單表類型物品名稱用途處理污染類型儲備量儲備單位吸附類吸油棉適用于吸收石油氫類、碳氫化合物等不吸收水的化學物石油類、有機污染物類1卷沙坪街道辦事處活性炭對氣體、溶液中的無機或有機物質及膠體顆粒等都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能有效地去除色度、臭味,可去除二級出水中大多數
55、有機污染物和某些無機物,包含某些有毒的重金屬。石油類、高氯酸鹽類、碳氫化物(苯、甲苯、二甲苯等)、氰化物、砷化物、化學農藥類、有機污染物類、鐵錳等重金屬類0.02 噸硅藻土物化法污水處理,可中和可濕性粉劑、旱地除草劑、水田除草劑以及各種生物農藥石油類、碳氫化物(苯、甲苯、二甲苯等)、氰化物、砷化物、化學農藥類1 箱聚丙烯纖維(無紡布)適用于吸收石油氫類、碳氫化合物等不吸收水的化學物石油類、碳氫化物(苯、甲苯、二甲苯等)、多環芳烴1卷堵漏類編織袋裝填堵漏各類泄漏污染事故20 個沙袋裝填堵漏各類泄漏污染事故10 個沙子裝填堵漏各類泄漏污染事故0.05 噸工具類強光手電照明各類污染事故20 只攝像機
56、調查取證各類污染事故2 臺照相機調查取證各類污染事故2 臺對講機現場通訊各類污染事故4 臺應急車輛交通運輸各類污染事故1 輛速測儀器便攜式pH計環境監測各類污染事故2 臺第三方監測機構電導率儀環境監測各類污染事故2 臺溶解氧儀環境監測各類污染事故2 臺3.9輿情監測與信息發布3.9.1公開方式責任部門:應急指揮部應急指揮部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內擬定新聞發布通稿,向社會發布簡要信息,針對輿情及時發布事件原因、影響區域、已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公眾應注意的防范措施、熱線電話等。并根據事件處置情況做好新聞宣傳報道和后續新聞發布工作。3.9.2發布的主要內容發布內容包括以下內容。(1)發生事故的單
57、位名稱和地址。(2)事件發生時間或預期持續時間。(3)事件類型(分為固定源、流動源、非點源和水華災害等突發環境事件)、起因和性質。(4)事件影響的當前狀況和發展趨勢,已采取的措施。(5)提請公眾應注意的防范措施,緊急情況的熱線電話及其它必要信息。3.10響應終止責任部門:應急指揮部 如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應急響應終止:(1)進入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陸域范圍的污染物已成功圍堵,且清運至保護區外,未發生向水域擴散的情況。(2)進入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域范圍的污染團已成功攔截或導流至保護區外,沒有向取水口擴散的風險,且水質監測結果達標。(3)恢復正常取水。4 后期工作4.1 后期防控責任單位:
58、區執法應急局(應急管理職能)、區生態城鄉發展局(生態環境、水利職能)、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和沙坪街道辦事處(綜合行政職能)工作要點:(1)針對泄漏的油品、化學品進行回收;(2)組織進行后期污染監測和治理,消除投放藥劑的殘留毒性和后期效應,防止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3)在事故場地及漫延區域的污染物清除完成后,對其土壤或水生態系統進行修復;(4)部分污染物導流到飲用水水源地下游或其它區域,對這些區域的污染物進行清除。4.2事件調查牽頭部門:區生態城鄉發展局配合部門:區公安分局、區紀檢監察工委、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區生態城鄉發展局(生態環境、水利、農業農村職能)和沙坪街道辦事處(綜合
59、行政職能)通過污染源分析、明察暗訪等方式,根據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特征,采取自然災害、違法違規、生產事故等類別進行事件性質分類,根據不同類別區分,明確事故責任人;總結經驗教訓,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對環境污染治理、生態恢復等問題進行調查評估。(1)當發生重大集中式飲用水源污染事件時,應急指揮部組建污染事件危害評估組,負責對突發污染事件造成的危害進行調查和評估,形成書面報告,經應急指揮部認可后,上報區管理委員會。(2)當發生一般集中式飲用水源污染事件時,由事件所在地的沙坪街道負責組織突發污染事件的危害調查與評估,形成書面報告,上報應急指揮部。4.3損害評估評估部門:區生態城鄉發展局(水利、生態環境
60、職能)、第三方評估機構采用與突發環境事件類型相適應的方法進行評估,損害大小通過經濟損失、影響人數、生態環境破壞程度、導致水源取水中斷天數等定量指標來評價。事故發生后,調查隊伍要迅速趕赴現場開展損害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損害程序、污染過程有關環境保護資料等;聽取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對預防和減輕環境污染事故所造成損害的意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事故結束后根據事故等級從大到小,分別在應急終止后的30天、10天內完成,并向區管理委員會做出事故損害評估報告。4.4善后處置責任單位:沙坪街道辦事處、區生態城鄉發展局(生態環境、水利、農村農業職能)、區公安分局、區財政金融局善后處置工作內容包括損害賠償、風險源整改和
61、污染場地修復等。(1)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和相關成員單位負責編制重大集中式飲用水源污染事件總結報告,于應急終止后 15 天內上報應急指揮部,并抄送區有關部門。沙坪街道負責編制一般集中式飲用水源污染事件總結報告,于應急終止后 15 天內上報應急指揮部。(2)根據事件調查明確的突發環境事件責任人,由其進行賠償,并按照損害評估估算的損害大小確定賠償金額和方式;對于因建筑設計、工藝流程不規范,泄漏污染物堆放或處置不當等方面原因引發的事故,應對相應的設計及操作流程進行整改。(3)由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組織專家組,會同相關成員單位及沙坪街道組織實施應急過程評價。(4)根據實踐檢驗,各地和各有關部門負責組織對應急預
62、案進行評估,并及時修訂應急預案。(5)參加應急行動的部門負責組織、指導應急隊伍維護、保養應急儀器設備,使之始終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5 應急保障5.1通訊與信息保障各級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建立和完善應急指揮系統、應急處置聯動系統和預警系統。配備必要的有線、無線通信器材,確保本預案啟動時應急指揮機構與各成員單位及應急隊伍間的聯絡暢通。責任單位:應急指揮部、區執法應急局(應急管理職能)和沙坪街道辦事處(綜合行政職能)配合部門:區生態城鄉發展局(水利職能)和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確保通訊暢通,指揮部辦公室要保持值班電話全天有人接聽,并在節假日安排人員值班。要充分發揮信息網絡系統的作用,
63、確保應急時能夠統一調動有關人員,物資迅速到位。各級有關部門要建立和完善應急指揮系統、應急處置聯動系統和預警系統。配備必要的有線、無線通信器材,確保本預案啟動時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現場指揮部及有關部門和現場各應急分隊之間的聯絡暢通。在飲用水源污染事故應急處置中,應急指揮、現場工作人員、各協作單位、各相關部門在相互聯絡中應視具體通訊情況,遵循方便、快捷、高效的原則,選擇使用各種通信設備。如:臺式電話、高頻無線電話、對講機等通信設備。5.2應急隊伍保障各級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建立突發事件應急隊伍,健全應急處置網絡,并著力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素質和能力,保證在突發事件發生后,能迅速參與并完成監測、防控等
64、現場處置工作。5.2.1 應急隊伍責任單位:應急指揮部職責要求:(1)列明應急隊伍人員名單,包括姓名、聯系方式、專業、職務和職責等(詳見附件);公安、消防、醫療衛生等搶險隊伍,是全區突發公共事件的基本搶險救援隊伍。其他專業性救援隊伍,除承擔本災種搶險救援任務外,根據需要和上級指令,同時承擔其他搶險救援工作。一旦發生重大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件,公安、消防、醫療衛生等搶險隊伍迅速趕赴現場,立即組織全力以赴、爭分奪秒的救援,防范事態擴大,消除次生災害,努力減少損失。在充分發揮基本搶險隊伍作用的同時,積極組織和借助社會資源,建立各類社會化、群眾性救援隊伍,形成以專業隊伍為主體、群眾性隊伍為輔助的應
65、急搶險救援隊伍網絡。(2)明確應急隊伍日常管理辦法和協作方式,合理部署和配置各類搶險救援隊伍,制訂各類應急處置專業技術方案,配備先進救援裝備,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定期組織跨部門、跨行業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演練,加強組織協同和各專業保障,提高隊伍快速反應和協同作戰能力。5.2.2 應急隊伍培訓由區執法應急局根據應急隊伍知識技能掌握程度自定,至少要求每年一次,包括信息報告、個體防護、應急資源使用、應急處置方法等相關培訓科目。5.3 應急資源保障責任單位:區執法應急局、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沙坪街道辦事處職責要求:(1)明確應急資源(包括藥劑、物資、裝備和設施)的配備、保存
66、、更新及養護方案;(2)為保證事件發生時,能快速、高效的使用應急資源,根據不同事故情景和演練經驗總結,明確相應藥劑、物資、裝備的存放,設施的建設位置等具體要求;(3)明確應急安全防護設備的配備、保存、更新及養護方案,確保救援人員安全。5.4 經費保障與審計監督責任單位:區財政金融局、區審計局、項目實施單位職責要求:(1)應急物資儲備單位負責預算應急物資采購所需費用,項目實施單位負責編制具體項目實施方案,財政根據業主單位提供的預算申請進行預算評審,并經主管部門審核后報經管委會同意,列入年度預算;(2)財政金融局為項目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專項用于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污染事件預警系統建設、應急裝備購置
67、、人員培訓、應急演練、應急處置等;(3)區審計局履行審計監督職責,督促相關單位合法合規使用應急工作經費。5.5 其他保障責任單位: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區公安分局(交管五大隊)、區公安分局、區生態城鄉發展局(水利職能)明確負責物資運輸、運輸設備設施、醫療衛生救助、治安和社會動員保障等任務的責任單位、責任人、保障方式、辦法及具體要求。具體為:(1)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負責組織、協調、指導開展受傷(中毒)人員現場急救、轉診救治、洗消和衛生防疫等緊急醫學救援工作。(2)區公安分局(交管五大隊):健全公路等緊急運輸保障體系,保障應急響應所需人員、物資、裝備、器材等的運輸。(3)區公安分局:加
68、強應急交通管理,保障運送傷病員、應急救援人員、物資、裝備、器材車輛的優先通行。(4)區生態城鄉發展局(水利職能):負責指導各地飲用水安全應急處置工作;負責協調和指導涉及城市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突發污染事件的相關工作。(5)區氣象服務中心:負責監測事發地及周邊的天氣情況,及時提供受污染區域氣象條件分析和預測信息。(6)區黨群工作部(宣傳職能):在黃沙河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統一安排下,負責協調新聞媒體做好相關新聞報道;按照屬事屬地原則,統籌區相關責任部門開展網絡輿情監管引導等工作;負責協調和督促相關媒體發布預警信息。5.6應急演練區級有關部門、企業要定期或不定期選擇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應
69、急綜合演練,加強協調配合,切實提高防范和處置突發事件機能,增強實戰能力。針對演練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對預案進行修改和完善。5.7 責任與獎懲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預警和應急工作實行領導負責和追究制度。對在飲用水水源地突發事件預警和處置工作中,反應迅速,措施得當,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給予表揚和獎勵。對于未按規定履行職責,處置不得力、不到位,工作中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依紀對有關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6 飲用水水源安全預防措施6.1總體措施根據黃沙河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與二級保護區,針對各不同等級的保護區進行相應的林業、水土保持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快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植
70、被恢復、水土流失治理、生態修復和自然生態保護建設步伐,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水源地水質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對違法的建設項目,要從嚴查處,對違法性質嚴重,觸犯法律,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6.2水源地安全預防措施水量安全預防措施(1)工程措施加強水源地流域植被的涵養,加快各相關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加強流域植被的建設,加強土壤的保水能力。(2)非工程措施加強對水源地范圍內的取水行為管理,嚴格按照取水許可管理制度對在水源地取水口上游的取水進行監督和監測。做好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各發展階段的水資源供需分析,進行水資源合理配置,避免因水資源調度問題出現缺水問題。加強節水宣傳,推薦節水措
71、施,防止水資源的浪費。6.2.2 水質安全預防措施(1)加強巡查,現場管理。制定水環境保護巡查制度,對亂堆、亂倒、亂排現象及時查處,限期整改,做到達標排放。(2)加強飲用水源水質日常監測和監控。把飲用水源水質的監控以及保護區水域內的污染點源的清查工作列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監測方案對取水點的水質進行檢測,定期取樣分析,公布水質結果。建立生活飲用水水源的監測、監視檔案,制訂了集中式供水水源污染的預報、預警及應急方案,并對重點排污口,養殖生產加工點,集鎮垃圾下河等污染源進行定期監測和嚴密監視,嚴防水污染事故的發生。6.2.3 運輸風險預防措施交通事故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風險,應積極采取措施防范交通
72、事故,減少化學品運輸風險,制定危化品運輸事故污染風險減緩措施及應急措施。對交通設置限速、禁止超車等警示標志,設置防撞設施、事故排放池,建立應急處理管理制度。建立轄區內應急工作規程及處置原則有以下幾點: 一旦事故發生,任何發現人員應及時通過路側緊急電話或其它通訊方式向監控通信分中心或道路化學危險品運輸事故協調小組報告。 監控通信管理所或協調小組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通知就近的公路巡警前往事故地點控制現場。同時,通知就近的地方消防部門派消防車輛和人員前往救援。 如果危險品為固態,可清掃處置,并對事故記錄備案。 如果危險品為氣態且有劇毒,消防人員應戴防毒面具進行處理;在危險品逸漏無法避免的情況下,需
73、立即通知環保部門、公安部門,必要時對沿線處于污染范圍內的人員進行疏離,避免發生人員中毒傷亡。 如果危險品為液態,并已進入公共水體,應立即通知環保部門和漁政部門。環保部門和漁政部門接報后立即派環保專家和監測人員到現場進行監測分析,配合相關部門及時打撈掉入水體的危險品容器和對魚類進行救護。 7 附則7.1名詞術語(1)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進入輸水管網送到用戶和具有一定取水規模 (供水人口一般大于1000人)的在用、備用和規劃水源地。依據取水區域不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可分為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依據取水口所在水體類型不同,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可分為河流型飲用水水源地和湖泊、水庫型飲用
74、水水源地。(2)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指國家為防治飲用水水源地污染、保障水源地環境質量而劃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護的一定面積的水域和陸域。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下簡稱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可在水源保護區外劃定準保護區。(3)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災害、生產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等因素,導致水源地風險物質進入水源保護區或其上游的連接水體,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水源地水質超標,影響或可能影響飲用水供水單位正常取水,危及公眾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需要采取緊急措施予以應 對的事件。(4)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風險物質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風險物質,包括但不
75、限于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中表 1、表 2 所包含的項目與物質,以及該標準之外其他可能影響人體健康的項目與物質。(5)水質超標指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超過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類水質標準或標準限值的要求。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未包括的項目,可根據物質本身的危害特性和有關供水單位的凈化能力,在應急處置過程中,由現場應急指揮部參考國內外相關標準(如WHO、EPA)規定的濃度值,組織有關部門會商或依據應急專家組意見確定。(6)危險物質指危險化學品名錄和劇毒化學品名錄中的物質和易燃易爆物品。(7)次生衍生事件某一突發公共事
76、件所派生或者因處置不當而引發的環境事件。(8)應急救援指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采取的消除、減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惡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損失的措施。(9)應急監測指在環境應急情況下,為發現和查明環境污染情況和污染范圍而進行的環境監測,包括定點監測和動態監測。(10)恢復指在突發環境事件的影響得到初步控制后,為使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盡快恢復到正常狀態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動。(11)應急預案指根據對可能發生的環境事件的類別、危害程度的預測,而制定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方案。要充分考慮現有物質、人員及環境風險源的具體條件,能及時、有效地統籌指導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行動。(12)分類指根據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過
77、程、性質和機理,對不同環境事件劃分的類別。(13)分級分級指按照突發環境事件嚴重性、緊急程度及危害程度,對不同環境事件劃分的級別。(14)應急演練為檢驗應急預案的有效性、應急準備的完善性、應急響應能力的適應性和應急人員的協同性而進行的一種模擬應急響應的實踐活動。根據所涉及的內容和范圍的不同,可分為單項演練、綜合演練和指揮中心、現場應急組織聯合進行的聯合演練。7.2預案解釋權屬本預案由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負責解釋。7.3預案演練和修訂預案實施后,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要組織預案演練和修訂。應急演練至少每年一次,演練內容主要包括在事故期間通訊系統是否正常運作、信息報送流程、各
78、小組配合情況、人員應急能力等。對演練情況進行總結分析、評價,及時修訂完善預案。7.4預案實施日期本應急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8 附件、附圖8.1 附件1.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圖2. 常見化學品引發水污染事故的簡要處置方法3. 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表(格式)4. 應急預案啟動令(格式)5. 應急預案終止令(格式)6. 應急演練記錄表(格式)7. 培訓記錄表(格式)8. 應急物資儲備清單9. 應急指揮部成員10. 應急救援部門及聯系電話11. 急處置專家咨詢組12. 現場應急專項工作組13. 評審專家組意見8.2附圖1. 地理位置圖2. 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圖3. 水源地現場踏勘照片附件1 突發
79、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圖 附件2 常見化學品引發水污染事故的簡要處置方法序號污染物類別代表物質應急處置1重金屬類代表物質有汞及汞鹽、鉛鹽、錫鹽、鉻鹽等。汞為液體金屬,其余均為結晶鹽類,鉻鹽和鉛鹽往往有鮮亮的顏色。該類物質多數具有較強毒性,在自然環境中不降解,并能隨食物鏈逐漸富集,形成急性或蓄積類水污染事故。筑壩圍隔污染區投加生石灰沉淀重金屬離子,排干上清液后將底質轉移到安全地方水泥固化后填埋。汞泄漏后應急人員應佩戴防護用具,盡量將泄漏汞收集到安全地方處理,無法收集的現場用硫磺粉覆蓋處理。2氰化物代表物質有氰化鉀、氰化鈉和氰化氫的水溶液。氰化鉀、氰化鈉為白色結晶粉末, 易潮解,易溶于水,用于冶金和
80、電鍍行業, 常以水溶液罐車運輸。氰化氫常溫下為液體,易揮發,有苦杏仁味。該類物質呈現劇毒,能抑制呼吸酶,對底棲動物、魚類、兩棲動物、哺乳動物等均呈高毒。應急處置人員須佩帶全身防護用具,盡可能圍隔污染區,在污染區加過量漂白粉處置,一般 24 小時可氧化完全。3氟化物代表物質有氟化鈉、氫氟酸等。氟化鈉為白色粉末,無味。氫氟酸為無色有刺激臭味的液體。該類物質易溶于水,高毒,并且容易在酸性環境中揮發氟化氫氣體毒害呼吸系統。在自然環境中容易和金屬離子形成絡合物而降低毒性。筑壩圍隔污染區,應急處置人員須帶全身防護用具。在污染水體中加入過量生石灰沉淀氟離子,并投加明礬加快沉淀速度。沉淀完全后將上清液排放,鏟
81、除底質,并轉移到安全地方處置。4金屬酸矸代表物質有砒霜(三氧化二砷)和鉻酸矸(三氧化鉻)。砒霜為無色無味白色粉末, 微溶于水。鉻酸矸為紫紅色斜方晶體,易潮解。兩種物質均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呈現高毒性,可毒害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并在動物體內可以富集,造成二次中毒。和循環系統,并在動物體內可以富集,造成二次中毒。筑壩圍隔污染區,投放石灰和明礬沉淀, 沉淀完全后將上清液轉移到安全地方, 用草酸鈉還原后排放。清除底泥中的的沉淀物,用水泥固化后深埋。5苯類化合物代表物質有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稀、硝基苯等。油狀液體,有特殊芳香味,易揮發,除取代苯外,密度一般小于水。該類物質是神經和循環
82、系統毒劑,對人體有致癌作用,不溶或微溶于水,擴散速度快。應急處置人員應戴全身防護用具,筑壩或用圍油欄圍隔污染區,注意防火。污染區用吸油棉等高吸油材料現場吸附,轉移到安全地方焚燒處理。污染水體最終用活性炭吸附處理。6鹵代烴代表物質有氯乙烯、四氯代碳、三氯甲烷、氯苯,均為油狀液體,易揮發,不溶于水,密度一般大于水,燃燒時有刺激性氣體放出。該類物質遇水穩定,對眼睛、皮膚、呼吸道等有刺激作用,對人體有致癌作用。多元取代物密度往往大于水,沉于水底造成持久危害。應急人員應佩帶全身防護用具。筑壩圍隔污染區,污染水體投加活性炭吸附處置。用活性炭、吸油棉等高吸油材料等現場吸附積水中的污染物,徹底清除后送到安全地
83、方處置。7酚類代表物質有苯酚、間甲酚、對硝基苯酚、氯苯酚、三氯酚、五氯酚等。多為白色結晶或油狀液體,有特殊氣味,不溶或微溶于水,密度一般大于水。該類物質一般具有較高的毒性,能刺激皮膚和消化道,在水中除解速度慢,有致癌和致畸作用。應急處置人員應佩帶全身防護用具。筑壩或用圍油欄圍隔污染區后,用吸油棉等高吸油材料現場吸附殘留泄漏物,轉移到安全地方處理。污染水體投加生石灰、漂白粉沉淀和促進除解,最后投加活性炭吸附處理。8農藥類有機氯農藥在我國已經禁用,在用的農藥包括有機磷農藥、氨基甲酸醋農藥、擬除蟲菊醋類農藥等。有機磷農藥有甲胺磷、敵敵畏、敵百蟲、樂果、氧化樂果、對硫磷、甲基對硫磷、馬拉硫磷、苯硫磷、
84、倍硫磷等,多用作殺蟲劑。多數品種為油狀液體,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具有類似大蒜樣特殊臭味,一般制成乳油使用。多為劇毒農藥,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膚吸收,對人及魚類高毒。氨基甲酸醋農藥有吠喃丹、抗蚜威、速滅威、滅多威、丙硫威等,多用于殺蟲劑和抗菌劑。多為結晶粉末狀,微溶于水,無氣味或氣味弱。多為劇毒農藥,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膚吸收。擬除蟲菊醋類農藥有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多用作殺蟲劑。一般為微黃油狀粘稠液體,不溶于水,溶于常用有機溶劑。是高效低殘留殺蟲劑,對魚類高毒,對人類中等毒性,能損害神經、肝、腎等器官。應急人員應配戴全身防護用具。筑壩圍隔污染區,用活性炭吸收未溶的農藥,收集到安全
85、場所用堿性溶液無害化處理。對污染區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處置,破壞農藥的致毒基團,達到解毒的目的。最后用活性炭進行吸附處理。9礦物油類代表物質汽油、煤油、柴油、機油、煤焦油、原油等。一般為油狀液體,不溶或微溶于水。煤焦油呈膏狀,有特殊臭味,密度大于水。該類物質易燃燒,擴散速度快,易在水面形成污染帶,隔絕水氣界面,造成水體缺氧。煤焦油沉在水底極慢溶解,對水體造成長久危害,并具有腐蝕性。應急處置時可用簡易壩、圍油欄等圍隔污染區,用吸油棉等高吸油材料現場吸附,并轉移到安全地方焚燒處理。必要時可點燃表層油燃燒處理,污染水體最后用活性炭吸附處理。煤焦油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酚類物質,其處置過程可參考酚類物質。10
86、腐蝕性物質(包括酸性物質、堿性物 質和 強氧 化性物質)酸性物質有鹽酸、硫酸、硝酸、磷酸等。濃鹽酸和硝酸有酸性煙霧揮發出來,濃硫酸密度大于水,溶于水時產生大量熱量。該類物質表現為強酸性和強腐蝕性,進人水體后將引起水體酸度急劇上升,嚴重腐蝕水工建筑物,破壞水生態系統,但在基質中碳酸鈣的作用下,其酸性和腐蝕能力會逐漸降低。應急人員戴防護手套,處置揮發性酸時戴防毒面具,污染區投加堿性物質如生石灰、碳酸鈉等中和。堿性物質有氫氧化鈉、氫氧化鉀、電石等。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鉀為白色顆粒,易潮解,易溶于水,多以溶液狀態罐車運輸。應急人員應帶防護手套,在污染區投加酸性物質(如稀鹽酸、稀硫酸等)中和處理。強氧化性物
87、質有次氯酸鈉、硝酸鉀、重鉻酸鉀和高錳酸鉀等。高錳酸鉀為紫色晶體,重鉻酸鉀為鮮紅色晶體,其余為白色晶體。該類物質一般易溶于水,具有強氧化性,腐蝕水工建筑物中的金屬構件,重鉻酸鉀還能引起環境中鉻類污染物的富集。應急人員應帶防護手套,干態污染物應避免和有機物、金屬粉末、易燃物等接觸,以免發生爆炸。進入水體后可投加草酸鈉還原。11除上述常見的十類化學品外,各類病毒、細菌造成的水體污染可投加漂白粉、生石灰等消毒處置。附表3 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表(格式)報告單位報告人報告時間年 月 日 時 分基本情況:事件類型: 事件時間:事件地點: 初步原因:主要污染物質: 傷亡情況:搶險情況: 救護情況:相關區域受
88、害面積及程度:現場指揮部聯系人、聯系方式:預計事態發展情況:需要支援項目:接收信息部門接收時間要求下次報告時間年 月 日 時 分附表 4 應急預案啟動令(格式)簽發人簽發時間 年 月 日 時 分傳令人傳令時間 年 月 日 時 分命令內容(包括事件來源、事件現狀、宣布事件):受令單位:受令人:時間:備注:附件5 應急預案終止令(格式)簽發人簽發時間年月日時分傳令人傳令時間年月日時分命令內容(宣布事件應急救援工作基本結束、現場基本恢復、現場指揮部撤銷、相關部門認真做好善后處置工作):受令單位:受令人:時間:備注:附件6 應急演練記錄表(格式)演練目的:演練時間:演練地點:演練參加單位(人員):參加
89、人員單位參加人員單位演練觀摩人員:演練指揮人員:演練過程:演練總結:記錄人:記錄時間:附件7 培訓記錄表(格式)培訓時間:培訓地點:組織單位:培訓內容:參加培訓人員單位簽到附件8 應急物資儲備清單類型物品名稱用途處理污染類型儲備量儲備單位吸附類吸油棉適用于吸收石油氫類、碳氫化合物等不吸收水的化學物石油類、有機污染物類1卷沙坪街道辦事處活性炭對氣體、溶液中的無機或有機物質及膠體顆粒等都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能有效地去除色度、臭味,可去除二級出水中大多數有機污染物和某些無機物,包含某些有毒的重金屬。石油類、高氯酸鹽類、碳氫化物(苯、甲苯、二甲苯等)、氰化物、砷化物、化學農藥類、有機污染物類、鐵錳等重金
90、屬類0.02噸硅藻土物化法污水處理,可中和可濕性粉劑、旱地除草劑、水田除草劑以及各種生物農藥石油類、碳氫化物(苯、甲苯、二甲苯等)、氰化物、砷化物、化學農藥類1箱聚丙烯纖維(無紡布)適用于吸收石油氫類、碳氫化合物等不吸收水的化學物石油類、碳氫化物(苯、甲苯、二甲苯等)、多環芳烴1卷堵漏類編織袋裝填堵漏各類泄漏污染事故20 個沙袋裝填堵漏各類泄漏污染事故10 個沙子裝填堵漏各類泄漏污染事故0.05 噸工具類強光手電照明各類污染事故20 只攝像機調查取證各類污染事故2 臺照相機調查取證各類污染事故2 臺對講機現場通訊各類污染事故4 臺應急車輛交通運輸各類污染事故1 輛速測儀器便攜式pH計環境監測各
91、類污染事故2 臺第三方監測機構電導率儀環境監測各類污染事故2 臺溶解氧儀環境監測各類污染事故2 臺附件9 應急指揮部成員序號應急機構職務單位/行政職務聯系方式1指揮部指揮長管委會主任0831-2108882副總指揮管委會分管生態環境領導0831-21082222協調辦公室主任區綜合執法和應急管理局(應急管理職能)0831-5202117副主任區生態環境和城鄉發展局(水利職能)0831-2108120成員沙坪街道負責人成員區綜合執法和應急管理局工作人員0831-5202212成員區生態環境和城鄉發展局工作人員0831-21081803專項工作組主任區生態環境和城鄉發展局分管環保領導0831-51
92、08268副主任區黨群工作部領導0831-8224687成員區公安局分局領導0831-3621790成員區社會事業局(社會保障職能)領導0831-5108327成員區財政金融領導0831-5108112成員區社會事業局(衛生職能)領導0831-5108611成員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國土職能)領導0831-5108822成員黨群工作部(宣傳職能)0831-8244655成員區公安局分局(交管五大隊隊長)0831-5155001成員沙坪街道辦事處成員宜賓昱興供水有限公司附件10 外部應急救援部門及聯系電話序號部門聯系電話1宜賓市疾控中心2火警電話1193宜賓市環境監測中心站4宜賓市消防隊5宜賓市
93、人民醫院6宜賓市人民政府辦公室7宜賓市應急辦附件11 應急處置專家咨詢組姓 名單位職稱聯系電話余常貴宜賓市生態環境局高工杜長江高工羅天志宜賓市環境監測站高工楊淼宜賓市環境監測站高工黃飛許澤宏劉國附件12 現場應急專項工作組序號工作組組成成員姓名電話1應急處置組區生態環境和城鄉發展局(水利)薛云霄區生態環境和城鄉發展局(生態環境)劉昶水源地現場工作人員李明陽2應急監測組負責委托第三方監測單位謝婷婷衛生局人員葉娜3應急供水保障組水廠人員李大興水務人員趙光遠區綜合執法和應急管理局(應急)吉學剛4應急物資保障組應急辦人員黃介強鄉鎮街道辦事人員劉應輝水廠工作人員李大興5綜合組宣傳辦公室人員周小蘭應急辦工作人員羅純禮維穩辦人員張靜附件13 評審專家組意見附圖1 黃沙河取水口地理位置圖黃沙河取水口附圖3 現場調查照片圖1 取水點泵站圖2 水源地保護區碑牌圖3 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標牌圖4 石鼓水廠處理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