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港口建設項目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辦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和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為進一步規范港口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及報告編制工作,提高可行性研究工作質量和科學決策水平,保障港口健康、持續發展,在認真總結1988年頒布的港口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辦法執行情況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港口發展與建設的實際,制定本辦法。一、本辦法適用于我國沿海、內河港口碼頭新建、改擴建工程及其配套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工作。二、可行性研究是港口建設項目前期工作的重要階段,是建設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和項目申請報告核準或備案的主要技術依據,分為預可行性研究和
2、工程可行性研究兩個階段。三、政府投資的港口建設項目應進行可行性研究,按照項目類型、規模及建設條件等,分別開展預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相應編制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小型項目或技術上較成熟的項目,經項目主管部門同意后,可直接開展工程可行性研究,編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預可行性研究報告是編制項目建議書的主要技術依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是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主要技術依據。四、企業投資的港口建設項目應開展工程可行性研究,編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是編制項目申請報告或者備案文件的主要技術依據。五、預可行性研究應對港口建設項目是否可行進行初步判斷,依據港口布局規劃、總體
3、規劃,分析腹地經濟發展趨勢和港口運輸需求,預測港口吞吐量發展水平,論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建設規模。在對項目建設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和必要的勘察、科學實驗基礎上,研究項目建設的可能性、工程方案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提出項目可行性的初步評價結論,為建設項目立項提供依據。六、預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內容和深度應當符合下列要求:(一)通過調查現狀、預測運輸需求等工作,論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合理確定碼頭建設規模、建設時機;(二)了解工程自然條件、外部條件,分析工程與有關規劃、政策的符合性,綜合評價工程建設的可能性;(三)論證確定工程的建設地點;(四)初步確定工程總平面布置方案、裝卸工藝及主要設備;(五)初步確
4、定水工建筑物結構、布置及配套工程;(六)初步提出工程建設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七)估算工程投資,按規定進行經濟和社會影響評價;(八)提出研究結論、存在問題及建議。港口建設項目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內容及文本格式見附件一。七、工程可行性研究是確定港口建設項目是否可行的最后研究階段,應依據批準的項目建議書,深入分析腹地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市場供需狀況,進一步完善港口吞吐量預測內容,論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合理確定碼頭建設規模和建設時機。通過全面調查研究和勘察、科學實驗,從技術、經濟、資源、環境、社會等方面對建設方案進行比較、論證,提出項目可行性評價結論,為項目決策提供技術依據。八、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內
5、容和深度應當符合下列要求:(一)通過深入調查現狀和運輸需求預測,進一步論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合理確定碼頭建設規模、建設時機;(二)分析水文、氣象等自然條件、外部條件等及對工程的影響;(三)通過多方案比選基本確定工程總平面布置方案;(四)通過多方案比選基本確定裝卸工藝及主要設備方案;(五)通過多方案比選基本確定水工建筑物結構及布置;(六)提出集疏運、供電、給排水、消防等配套工程方案;(七)提出港口岸線使用方案;(八)提出節能、安全、勞動衛生措施;(九)提出工程建設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十)基本確定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案、工程工期和進度安排,擬定項目招標工作的組織與實施;(十一)研究項目運營的組織機構
6、方案及人力資源配置;(十二)提出主要工程量、設備及材料用量,詳細估算工程投資;(十三)研究提出項目融資方案;(十四)按規定深化經濟和社會影響評價;(十五)研究項目風險管理方案;(十六)提出研究結論、存在問題及有關建議。港口建設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內容及文本格式見附件二。九、根據建設項目的具體情況,需要在預可行性研究報告或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增加專項內容的,可在研究報告中增設專門章節。如果建設項目不涉及研究報告編制規定的有關內容,可作說明,不再開展相關工作。根據有關規定,預可行性研究報告或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有關內容需要進行專題論證或者專項評價、評估的,其內容可從專題報告中摘錄。十、港口建設
7、項目可行性研究承擔單位應按以下要求開展預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一)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符合港口規劃和港口工程相關規范及有關技術標準;(二)認真進行調查、勘察、試驗及研究工作,使用的基礎資料應當真實、準確、齊全;(三)應對研究內容進行多方案比較,從技術、經濟、資源、環境和社會等方面進行全面論證,有明確的結論和意見;(四)推薦的建設方案應當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技術先進、經濟可行;(五)積極采用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型材料。十一、預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應由獲得水運行業工程設計證書或者港口河海工程專業工程咨詢資格證書的單位承擔。大、中型及國家重點工程
8、項目預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承擔單位應同時持有水運行業甲級工程設計證書和港口河海工程專業甲級工程咨詢資格證書。十二、港口建設項目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文件一般由三部分組成:研究報告、附圖、附件(專題報告單獨成冊),以書面文件和電子文件兩種方式表達。以書面文件表達的研究報告按A4規格裝訂成冊,單獨成冊的附圖按A3規格裝訂。文件各冊封面,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為淡黃色,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為墨綠色。十三、報告編制單位應對港口建設項目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真實性和主要結論負責。項目法人應加強對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監督、管理。十四、政府投資的港口建設項目初步設計概算超出批復的可
9、行性研究報告投資估算10%的,應重新履行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程序。十五、本辦法由交通運輸部負責解釋。十六、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執行。原交通部1988年8月9日發布的關于頒發水運、公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辦法的通知(88交計字500號)中港口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辦法同時廢止。附件:一、港口建設項目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內容及文本格式二、港口建設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內容及文本格式附件一港口建設項目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內容及文本格式封面格式港港區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單位:年 月 扉頁格式(第一頁)報告編制單位資質證書 扉頁格式(第二頁)港港區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單位:編制單位:(
10、蓋章)主管行政負責人:(職稱) (簽章)主管總工程師:(職稱) (簽章)主辦部門負責人:(職稱)主辦部門技術負責人:(職稱)項目負責人:(職稱)主要專業負責人及參加人員專業專業負責人參加人員(職稱)(職稱)(職稱)(職稱)(職稱)(職稱)(職稱)(職稱) 目錄目 錄第1章 概述第2章 建設必要性第3章 建設可能性第4章 建設方案第5章 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第6章 經濟和社會影響評價第7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附 件附 圖 報告格式及內容要求第1章 概 述1.1 項目背景及研究依據簡述項目提出的背景、項目單位基本情況、預可行性研究過程、編制依據和研究范圍等。1.2 主要研究結論概述研究的綜合結論,從工程
11、建設的必要性、建設可能性、建設方案及經濟和社會影響評價等方面給出簡要明確的結論性意見。列出推薦方案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1.3 問題與建議簡述項目在工程、技術及經濟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的措施、建議。第2章 建設必要性本章內容是對港口工程建設必要性論證的一般要求,電力、冶金、石化等企業配套碼頭、船舶舾裝碼頭及公務碼頭等可根據項目情況適當簡化本章內容。船舶舾裝碼頭、公務碼頭等非經營性港口工程可不進行港口吞吐量預測。2.1 港口發展狀況 港口設施狀況概述港口的地位、作用以及對外交通狀況,現有水陸域的基本情況,碼頭泊位數量、噸級、通過能力,航道、錨地、堆場、倉庫等情況,現有設施的利用和適應狀況,在
12、建、改建的工程項目情況。重點闡述與本工程有關的港口設施基本狀況。2.1.2 港口生產運營狀況概述近年來港口吞吐量增長情況,主要貨類構成及變化趨勢,貨源地分布,與周邊港口的運輸關系等。重點闡述與本工程有關的港口生產運營狀況。涉及煤炭、原油、鐵礦石、集裝箱等重要貨類的建設項目,應闡述相關貨類區域運輸系統的運輸狀況。2.1.3 現狀評價從能力缺口、噸級規模、功能調整、設施改造、市場競爭等方面對港口現狀進行綜合評價。針對重要貨類區域運輸系統中的問題、產業布局調整引起的需求結構調整等,有針對性地提出港口存在的主要問題。2.2 港口吞吐量預測2.2.1 項目目標及定位從腹地經濟社會、行業及企業自身發展或者
13、政府履行職責要求等角度,闡明擬建項目建設的預期目標及功能、市場定位等。2.2.2 腹地經濟社會及交通發展(1)腹地經濟社會發展。從腹地資源、經濟貿易、產業結構及布局等方面,闡述腹地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發展水平及特點;結合全國及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趨勢和相關規劃,闡述腹地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以及主要行業、主要地區發展趨勢。(2)腹地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概述港口腹地各種運輸方式狀況及發展規劃,分析其對所在港口及本工程建設的影響。2.2.3 港口吞吐量預測(1)闡述預測思路、預測依據和采用的主要預測方法。(2)全港吞吐量預測。根據腹地經濟社會和綜合交通的發展現狀及規劃,結合相關港口(港區)總體規劃,預測全
14、港吞吐量和主要貨類吞吐量發展水平,重點對與擬建工程相關的主要貨類進行預測。(3)擬建工程吞吐量預測。在全港相關貨類吞吐量預測基礎上,結合各港區的功能分工、現有及在建碼頭可達到的合理通過能力測算以及港口碼頭能力平衡分析,考慮項目定位及周邊地區其他相關項目建設情況等因素,提出擬建工程吞吐量;結合全港相關貨類流量流向、擬建工程集疏運條件,提出擬建工程流量流向、集疏運量。列出港口吞吐量、流量流向和集疏運量預測表。涉及集裝箱、鐵礦石、原油、煤炭等重要貨類運輸系統布局的港口工程,其吞吐量預測應根據區域運輸系統布局規劃的結論或者合理運輸系統論證結果(涉及區域運輸系統布局調整的項目)、通過分析與區域內相關港口
15、碼頭關系的基礎上提出。涉及區域運輸系統布局調整的項目,應附港口吞吐量發展水平預測及合理運輸系統論證專題報告。電力、冶金、石化等生產性企業需要配套建設港口工程的,應根據企業運輸需求,通過對利用周邊碼頭設施的可能性分析,提出擬建工程的吞吐量及流量流向。2.3 船型預測2.3.1 到港船舶狀況 概述近年來相關船舶到港情況,分析到港船舶變化特點、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重點闡述與本工程有關的到港船舶狀況。2.3.2 國內外運輸船舶發展狀況及趨勢闡述相關船型的運力、構成及船舶發展現狀和趨勢等。內河港口應闡述相關流域的現狀代表船型、運力、構成及船舶發展趨勢等。2.3.3 船型預測根據預測的港口吞吐量及流量流向,
16、結合港口、航道條件以及運輸船舶發展趨勢,確定擬建工程主要貨類、主要航線的到港代表船型。涉及重要貨類運輸系統布局調整的,應通過合理運輸系統論證(含船型論證內容)確定合理到港船型。內河港口應通過船舶營運組織論證或者根據有關航運規劃,提出主要貨類典型航線的合理運輸船型。船型論證或船舶營運組織論證主要內容包括:(1)論證依據和采用的方法;(2)論證方案設置;(3)主要參數選擇、評價指標及論證計算;(4)論證并推薦合理運輸船型和營運組織。2.3.4 設計代表船型根據擬建工程合理到港船型預測,推薦設計代表船型。對兼顧船型應說明理由并進行分析論證。船舶舾裝碼頭設計代表船型根據修造船企業的生產綱領確定。列出設
17、計代表船型與兼顧船型主尺度表。2.4 建設規模及建設時機根據擬建工程的吞吐量預測及推薦的設計代表船型,結合碼頭布置及裝卸工藝方案,研究確定工程的建設規模,包括擬建工程的碼頭、航道等主要設施的功能、等級、數量、能力等。船舶舾裝碼頭的建設規模主要根據修造船企業的生產綱領確定。公務碼頭及其他港口支持系統配套碼頭的建設規模根據港口支持系統規劃、碼頭建設條件及實際業務需要確定。根據腹地經濟發展形勢及擬建工程各年份吞吐量發展水平,研究確定工程合理的建設時機。2.5 建設必要性從項目本身和有關經濟社會、行業發展的宏觀全局兩個層次綜合論述項目建設的意義和必要性。項目層次主要包括本項目投資目的、企業實施發展戰略
18、要求等;宏觀層次包括促進腹地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港口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功能、推進港口結構調整、合理利用港口資源、形成港口公平競爭市場等。第3章 建設可能性3.1 工程地理位置簡述工程建設地點的地理位置、所在的行政區域和相鄰碼頭、城鎮情況、對外交通等。3.2 自然條件本節所要求的內容應根據沿海、內河港口碼頭工程的具體情況有所側重。當碼頭建設地點位于不同港址時,應按不同港址分別進行自然條件分析。新港址或者自然環境較復雜的碼頭建設地點,對自然條件分析應進行必要的專題研究。3.2.1 氣象簡述資料來源、使用資料的年限及其代表性。給出氣溫、降水、風、霧、濕度和雷暴等氣象要素的描述及特征值,附風玫瑰圖。
19、對項目建設有較大影響的氣象要素應進行重點分析。3.2.2 水文簡述各種水文測站及臨時測站的位置與高程、觀測時間、觀測方法、測波浮鼓位置等情況,使用資料的年限及其代表性。給出基準面、徑流、水位、流速、流向、波浪、冰況等海洋或河流水文要素的描述及其特征值或特性分析,附波玫瑰圖。對項目建設有較大影響的水文要素應進行重點分析。3.2.3 地形、地貌及工程泥沙(1)簡述工程區域水陸域地形、地貌特征。(2)初步分析泥沙來源、水動力條件及運移規律,底沙和含沙量分布特征。(3)初步分析工程所在岸線或河段穩定性。(4)初步分析工程建設對岸線、航道的影響,提出可采取的工程治理措施。3.2.4 工程地質(1)簡述工
20、程區域地質構造概況。(2)描述碼頭、航道的地質條件,附碼頭及相關區域工程地質剖面圖。3.2.5 地震給出工程區域的地震基本烈度。3.2.6 自然條件評價對自然條件給出簡要的綜合評價結論,揭示影響工程建設的關鍵因素,論證自然條件是否適宜港口建設。3.3 外部建設條件調查工程所在地交通運輸條件、水資源和供水排水條件、電源和供電條件、通信條件、地方材料和施工條件等,與港口相關的航道規劃、建設狀況及其通航條件,研究外部建設條件對工程建設的影響,論證是否具備建港的必要條件。3.4 與有關規劃、政策的符合性分析闡述所在地區港口布局規劃、港口總體規劃、其他有關規劃以及國家和地區產業政策、行業準入中與擬建項目
21、相關的內容,分析擬建港口項目是否符合有關規劃、政策的要求。3.5 建設可能性根據港址的自然條件、外部條件以及項目的符合性分析,綜合論證項目建設的可能性。對可能影響工程建設的重大問題作出說明。第4章 建設方案4.1 港址選擇根據港口總體規劃及具體建設條件,確定擬建工程的建設地點。如存在多個可選港址時,應對擬選港址從依托條件、建設條件、投資費用、運輸經濟性、與經濟布局適應性、對防洪、通航安全、環境等影響、與相鄰工程關系等方面進行定性定量比較,確定推薦的工程建設地點。必要時應進行專題論證。港址比選內容可根據具體情況列表表示。4.2 總平面布置 總平面布置原則確定總平面布置方案考慮的基本原則。 設計依
22、據(1)說明設計采用的規范或技術標準,對超出規范或技術標準范圍的設計內容應說明主要理由和依據。(2)說明泊位性質及應滿足的使用要求,列出設計船舶主尺度。4.2.3 設計主尺度(1)水域主尺度。初步確定碼頭泊位長度、碼頭前沿設計水深和底標高;航道長度、有效寬度、設計水深和底標高;船舶回旋、制動水域或連接水域平面尺度;防波堤、導流堤等長度及堤頂高程、寬度;口門寬度以及錨地尺度等。(2)陸域主尺度。初步確定生產作業區陸域縱深、輔助區陸域縱深、主干道寬度等。確定碼頭面、堆(庫)場、道路等主要設施的控制性高程。4.2.4 總平面布置方案闡述總平面布置方案要點,包括碼頭岸線、港池、防波堤、口門、進港航道、
23、錨地等水域設施以及堆場、道路、鐵路、主要生產及輔助建筑物等陸域設施的布置,說明方案提出的思路或理由。總平面布置一般要求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方案且具備可比性;要求進行多港址比選的項目,每個港址可根據具體情況提出一個方案或進行多方案比選。4.2.5 港池、航道沖淤變化預測根據總平面布置方案,結合必要的模型試驗分析,研究工程實施后港池、航道回淤強度和回淤量或沖刷深度、沖淤防治措施,估算港池、航道維護疏浚量。工程區域泥沙運動不活躍或者泥沙運動對工程建設方案影響不大的,本部分內容可適當簡化。4.2.6 主要指標及工程量列出各方案的主要指標和工程量表。4.3 裝卸工藝 設計依據及主要設計參數說明設計依據,列
24、出裝卸貨類、碼頭作業天數、船車到港不平衡系數等設計中采用的主要參數。 裝卸工藝方案及工藝流程初步確定有關貨類的裝卸工藝方案,闡述工藝流程。 裝卸設備的選擇初步確定主要裝卸設備的名稱、數量及性能。4.3.4 碼頭通過能力及庫場容量根據工程建設規模,參照類似碼頭工藝流程和設備配置情況、當前工藝設備水平,計算碼頭通過能力,初步提出庫場面積或罐區容量。4.3.5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列表說明裝卸工藝方案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4.4 水工建筑物 建設內容說明水工建筑物的種類及相應的建筑物等級。4.4.2 水工建筑物結構選型根據擬建港址的地質、水文等自然條件、使用荷載并結合工藝要求,在比照類似碼頭結構基礎上,初
25、步選定有關水工建筑物的結構方案。4.5 陸域形成及地基處理根據擬建港址的場地地形、地質條件以及設計高程、使用荷載,參照類似工程的建設經驗,初步提出陸域形成和地基處理方案。4.6 配套工程配套工程包括以下各項的全部或部分:港區道路、鐵路、內河、管道、供電、給排水、消防、通信、助導航及安全監督設施、自動控制、計算機管理系統、生產及輔助建筑物、港作車船等。根據工程類型、規模提出有關配套工程的數量、位置及布置方式等建設方案。對投資較大的配套工程應作出詳細說明,對擬通過其他渠道或可依托現有設施解決的項目應予以說明。4.7 環境保護概述工程所在地區的環境狀況、現有污染情況及已采取的環保措施等。分析各種污染
26、物排放情況,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綜合影響。按照有關環境保護、水土保持要求,對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提出初步的治理措施,對各項措施預期的治理效果進行初步分析。4.8 施工根據施工條件、工程建設規模,初步選定主要單項工程的施工方案,初步確定施工總工期。簡要分析可能影響施工的關鍵因素,并提出解決措施。第5章 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5.1 投資估算投資估算應按照交通運輸部頒布的有關規定進行編制。 工程內容簡要說明項目概況、投資估算范圍,多方案比選時應說明各方案工程內容的差異。 編制依據簡要說明國家有關規定、有關定額及計費標準、設備價格及地方材料價格的取定依據,水運工程與其它工程的取費標
27、準等。 編制說明列出編制工程投資估算需要說明的問題,如施工期、土地征收和拆遷補償費、海域使用金、岸線使用費、項目貸款利率、匯率、港外工程費用等。 估算工程總投資(1)分項列出工程總投資估算表。(2)多方案比選時應分別列出各方案的工程總投資。(3)由多個研究單位共同承擔的項目,應由總承辦單位負責確定編制原則和依據、統一材料價格水平、確定費率計算標準和劃分工程銜接點等,并負責匯總項目總投資估算。5.2 資金籌措根據國家及項目所在地的投融資環境、項目單位的資金狀況以及項目的資金需求規模,分析各種渠道資金進入的可能性,提出項目融資方式、資本金及債務資金籌措的初步方案。根據初步融資方案測算融資成本,編制
28、項目總投資使用計劃與資金籌措表。需要政府資金投入的項目應對其投資理由作必要的論述。第6章 經濟和社會影響評價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經濟和社會影響評價,應按照交通運輸部頒布的水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及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編制。6.1 評價基礎和依據(1)簡述項目基本情況,明確評價范圍、評價原則與依據。(2)簡述經濟評價采用的基本數據,包括投資規模、分年投資計劃、項目規模及設計通過能力、評價期、社會折現率和財務基準折現率等。(3)估算財務效益與費用,包括項目運營期內營業收入及各項補貼、建設總投資和項目總成本費用等。6.2 經濟分析 應采用經濟費用效益分析,對項目的經濟費用和效益進行識別,通過有無對比
29、原則,編制相關表格并計算經濟凈現值(ENPV)、經濟內部收益率(EIRR)和經濟效益費用比(BCR)等指標,分析項目投資的經濟合理性。對于項目效益或費用難以進行貨幣化識別、無法進行經濟費用效益分析的項目,可采用費用效果分析的方法進行經濟分析。6.3 財務分析本階段應側重于融資前分析,分析重點是項目整體的財務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對于非經營性項目僅進行財務生存能力分析。通過編制相關表格,測算項目的財務生存能力;計算全部投資的財務內部收益率(FIRR)、財務凈現值(FNPV)及靜態投資回收期(Pt)等主要指標,測算項目的盈利能力。6.4 經濟影響分析對于特大型港口工程,應進行初步的行業影響和區域經濟
30、影響分析,包括對所在區域港口和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布局等方面的影響。投資規模巨大、可能對國民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特大型港口工程,應進行宏觀經濟影響分析,以定性描述為主。6.5 社會影響分析簡述擬建項目建設、運營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研究相關利益群體對項目建設的態度,針對項目建設所涉及的各種社會因素進行社會風險分析,提出協調項目與當地社會關系、規避社會風險的措施。6.6 經濟和社會影響綜合評價根據經濟和社會影響分析,對建設項目的經濟合理性和社會影響性進行初步評價,并提出合理建議。第7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7.1 綜合比選及推薦方案在上述各章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從自然條件、外部條件、碼頭能力、作業條件、裝卸工
31、藝、岸線利用、工程量、施工條件、施工工期、工程總投資、財務效益、環境影響、經濟和社會影響、遠景發展等方面,對建設方案進行綜合比選,提出推薦方案并簡要說明理由。方案比選可列表表示。7.2 研究報告的結論對預可行性研究中涉及的主要內容予以歸納總結,包括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建設條件、建設方案及經濟合理性、社會影響性,對項目可行性給出結論性意見。7.3 問題與建議根據預可行性研究情況,提出項目在工程、技術及經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和建議,包括對下一階段勘察、科學實驗以及重大技術問題研究的意見和建議,需要有關方面協調解決的重要問題、項目建設需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等。附 件有關港口吞吐量發展水平預測及
32、合理運輸系統論證、自然條件論證、勘察、科學實驗等專題報告(單獨成冊)、專家評審意見。附 圖1.建設項目區域位置圖。圖紙比例根據實際情況確定。2.建設項目所在港區(作業區)布置規劃圖、港口水域布置規劃圖、航道規劃圖等。港區(作業區)已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應附詳細規劃階段規劃圖。圖紙比例根據實際情況確定。3.各方案的總平面布置圖。圖紙比例沿海不小于1/10000,內河不小于1/2000。4.航道錨地布置圖。相關內容在總平面布置圖中已有實質性反映的,可不單獨成圖。圖紙比例根據實際情況確定。5.碼頭、防波堤等主要水工建筑物結構斷面圖。圖紙比例不小于1/200。6.其他。根據需要可增加有關土地利用、城
33、市規劃及海洋功能區劃圖、工藝方案設計圖、集疏運設施圖、水下地形演變圖、鉆孔布置圖、地質剖面圖等其他必要的圖紙。圖紙比例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附圖應符合以下要求:(1)平面布置圖應在近期測繪的地形圖、海圖上繪制,水陸域坐標系應統一。測圖比例不小于總平面布置圖比例。(2)圖紙名稱、實際比例尺及圖例標注應符合有關規定,分幅繪制時,應給出拼接示意圖。(3)附圖應按規定的圖紙比例繪制、裝訂,圖紙數量超過15張的,按A3規格單獨裝訂成冊。附件二港口建設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內容及文本格式封面格式港港區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單位:年 月 扉頁格式(第一頁)報告編制單位資質證書 扉頁格式
34、(第二頁)港港區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單位: 編制單位:(蓋章)主管行政負責人:(職稱) (簽章)主管總工程師: (職稱) (簽章)主辦部門負責人:(職稱)主辦部門技術負責人:(職稱)項目負責人:(職稱)主要專業負責人及參加人員專業專業負責人參加人員(職稱)(職稱)(職稱)(職稱)(職稱)(職稱)(職稱)(職稱) 目錄目 錄第1章 概述 第2章 建設必要性第3章 建設條件第4章 總平面布置第5章 裝卸工藝第6章 水工建筑物第7章 陸域形成及道路、堆場第8章 配套工程第9章 港口岸線使用第10章 節能第11章 安全第12章 勞動衛生第13章 環境保護第14章 項目實施第15章 組織管理第16
35、章 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第17章 經濟和社會影響評價第18章 項目風險分析第19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附件附圖 報告格式及內容要求第1章 概 述1.1 項目單位概況簡述項目單位基本情況,包括企業性質、經營范圍、主要投資項目、經營狀況等。外商投資企業還應說明股東情況、注冊國家或地區、法定地址等。1.2 項目背景簡述項目提出的背景、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或者項目建議書審批情況,屬于改擴建工程的項目應對前期工程做簡要介紹。1.3 研究依據和過程(1)簡述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依據的法律法規、有關政策文件與規劃、有關規范與技術標準、基礎資料等。重要文件或協議書應作為本報告的附件列出。(2)簡述工程可行性研究報
36、告編制過程,有關單位進行的專題科學試驗研究。附件中列出為配合本項目所做的勘察、科學試驗報告名稱、承擔單位及完成時間。(3)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由多家單位共同編制的,應說明各單位分工情況、研究范圍。1.4 主要研究結論(1)簡要說明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建設規模及建設時機。(2)簡述自然條件和外部條件,評價工程建設可行性。(3)簡述工程建設方案,包括總平面布置、裝卸工藝、水工建筑物、配套工程等內容,提出推薦的建設方案及理由。列出推薦方案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4)簡述港口岸線使用方案。(5)簡述節能、安全、勞動衛生和環境保護等措施。(6)簡述項目實施及組織管理方案。(7)簡述項目總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方案
37、。(8)簡述經濟和社會影響評價結論。(9)簡述項目主要風險及對策。1.5 問題與建議簡述項目在工程、技術及經濟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的措施、建議。第2章 建設必要性本章內容是對港口工程建設必要性論證的一般要求,電力、冶金、石化等企業配套碼頭、船舶舾裝碼頭及公務碼頭等可根據項目情況適當簡化本章內容。船舶舾裝碼頭、公務碼頭等非經營性港口工程可不進行港口吞吐量預測。2.1 港口發展狀況 港口設施狀況概述港口的地位、作用以及對外交通狀況,現有水陸域的基本情況,碼頭泊位數量、噸級、通過能力,航道、錨地、堆場、倉庫等情況,現有設施的利用和適應狀況,在建、改建的工程項目情況。重點闡述與本工程有關的港口設
38、施基本狀況。2.1.2 港口生產運營狀況概述近年來港口吞吐量增長情況,主要貨類構成及變化趨勢,貨源地分布,與周邊港口的運輸關系等。重點闡述與本工程有關的港口生產運營狀況。涉及煤炭、原油、鐵礦石、集裝箱等重要貨類的建設項目,應闡述相關貨類區域運輸系統的運輸狀況。2.1.3 現狀評價從能力缺口、噸級規模、功能調整、設施改造、市場競爭等方面對港口現狀進行綜合評價。針對重要貨類區域運輸系統中的問題、產業布局調整引起的需求結構調整等,有針對性地提出港口存在的主要問題。2.2 港口吞吐量預測2.2.1 項目目標及定位從腹地經濟社會、行業及企業自身發展或者政府履行職責要求等角度,闡明擬建項目建設的預期目標及
39、功能、市場定位等。2.2.2 腹地經濟社會及交通發展(1)腹地經濟社會發展。從腹地資源、經濟貿易、產業結構及布局等方面,闡述腹地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發展水平及特點;結合全國及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趨勢和相關規劃,闡述腹地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以及主要行業、主要地區發展趨勢。(2)腹地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概述港口腹地各種運輸方式狀況及發展規劃,分析其對所在港口及本工程建設的影響。2.2.3 港口吞吐量預測(1)闡述預測思路、預測依據和采用的主要預測方法。(2)全港吞吐量預測。根據腹地經濟社會和綜合交通的發展現狀及規劃,結合相關港口(港區)總體規劃,預測全港吞吐量和主要貨類吞吐量發展水平,重點對與擬建工程相
40、關的主要貨類進行預測。(3)擬建工程吞吐量預測。在全港相關貨類吞吐量預測基礎上,結合各港區的功能分工、現有及在建碼頭可達到的合理通過能力測算以及港口碼頭能力平衡分析,考慮項目定位及周邊地區其他相關項目建設情況等因素,提出擬建工程吞吐量;結合全港相關貨類流量流向、擬建工程集疏運條件,提出擬建工程流量流向、集疏運量。列出港口吞吐量、流量流向和集疏運量預測表。涉及集裝箱、鐵礦石、原油、煤炭等重要貨類運輸系統布局的港口工程,其吞吐量預測應根據區域運輸系統布局規劃的結論或者合理運輸系統論證結果(涉及區域運輸系統布局調整的項目)、通過分析與區域內相關港口碼頭關系的基礎上提出。涉及區域運輸系統布局調整的項目
41、,應附港口吞吐量發展水平預測及合理運輸系統論證專題報告。電力、冶金、石化等生產性企業需要配套建設港口工程的,應根據企業運輸需求,通過對利用周邊碼頭設施的可能性分析,提出擬建工程的吞吐量及流量流向。2.3 船型預測2.3.1 到港船舶狀況 概述近年來相關船舶到港情況,分析到港船舶變化特點、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重點闡述與本工程有關的到港船舶狀況。2.3.2 國內外運輸船舶發展狀況及趨勢闡述相關船型的運力、構成及船舶發展現狀和趨勢等。內河港口應闡述相關流域的現狀代表船型、運力、構成及船舶發展趨勢等。2.3.3 船型預測根據預測的港口吞吐量及流量流向,結合港口、航道條件以及運輸船舶發展趨勢,確定擬建工程
42、主要貨類、主要航線的到港代表船型。涉及重要貨類運輸系統布局調整的,應通過合理運輸系統論證(含船型論證內容)確定合理到港船型。內河港口應通過船舶營運組織論證或者根據有關航運規劃,提出主要貨類典型航線的合理運輸船型。船型論證或船舶營運組織論證主要內容包括:(1)論證依據和采用的方法;(2)論證方案設置;(3)主要參數選擇、評價指標及論證計算;(4)論證并推薦合理運輸船型和營運組織。2.3.4 設計代表船型根據擬建工程合理到港船型預測,推薦設計代表船型。對兼顧船型應說明理由并進行分析論證。船舶舾裝碼頭設計代表船型根據修造船企業的生產綱領確定。列出設計代表船型與兼顧船型主尺度表。2.4 建設規模及建設
43、時機根據擬建工程的吞吐量預測及推薦的設計代表船型,結合碼頭布置及裝卸工藝方案,研究確定工程的建設規模,包括擬建工程的碼頭、航道等主要設施的功能、等級、數量、能力等。船舶舾裝碼頭的建設規模主要根據修造船企業的生產綱領確定。公務碼頭及其他港口支持系統配套碼頭的建設規模根據港口支持系統規劃、碼頭建設條件及實際業務需要確定。根據腹地經濟發展形勢及擬建工程各年份吞吐量發展水平,研究確定工程合理的建設時機。2.5 建設的必要性從項目本身和有關經濟社會、行業發展的宏觀全局兩個層次綜合論述項目建設的意義和必要性。項目層次主要包括本項目投資目的、企業實施發展戰略要求等;宏觀層次包括促進腹地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港口
44、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功能、推進港口結構調整、合理利用港口資源、形成港口公平競爭市場等。第3章 建設條件3.1 工程地理位置簡述工程建設地點的地理位置、所在地的行政區域和相鄰碼頭、城鎮情況、對外交通等。3.2 自然條件本節所要求的內容應根據沿海、內河港口碼頭工程的具體情況有所側重。新港址或者自然環境較復雜的碼頭建設地點,對自然條件分析應進行必要的專題研究。3.2.1 氣象簡述資料來源、使用資料的年限及其代表性。3.2.1.1 氣溫年平均氣溫、歷年極端最高(低)氣溫等。3.2.1.2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年最大(小)降水量、降水強度及其季節分布。3.2.1.3 風況(1)風向、風速、出現頻率及其季
45、節分布,附風玫瑰圖。(2)臺風(熱帶風暴)和寒潮。臺風(熱帶風暴)和寒潮的出現頻率、月份,持續時間、最大風力、出現較多的風向、帶來的降水量及危害性,分析其對工程施工和港口營運的影響。3.2.1.4 霧特征值及霧日的季節分布。3.2.1.5 相對濕度特征值及季節分布。3.2.1.6 雷暴特征值及季節分布。3.2.2 水文在以下各水文項中,應分別簡述各種水文測站及臨時測站的位置與高程、觀測時間、觀測方法、測波浮鼓位置等情況,使用資料年限及其代表性。3.2.2.1 潮汐及水位(1)水位基準面及與其他基面的關系,附基面關系示意圖。(2)潮汐性質及潮型、水位特征值。(3)設計水位。包括設計高水位、設計低
46、水位、極端高水位、極端低水位;內河應論述擬建工程的設計水位標準,確定設計高水位、設計低水位、施工水位。(4)乘潮水位。(5)氣象增、減水。氣象增、減水的發生頻率、季節分布、特征值及對港口運營的影響。3.2.2.2 波浪 (1)工程水域波浪概況及對工程的影響,附波玫瑰圖。(2)波要素的特征值及季節變化。(3)各種設計波要素。確定設計波要素的推算方法、外海或觀測點的設計波浪要素以及建筑物處設計波浪要素。必要時應通過模型計算分析確定。3.2.2.3 水流(1)工程水域潮流或徑流的性質、運動形式。(2)各水流測點的流矢圖、特征值和季節(或潮期)變化。(3)徑流的特征流量和分布特征。3.2.2.4 冰況
47、給出冰期、冰型、冰量、冰厚、流冰速度和方向、冰的分布范圍等,分析其對工程施工和港口營運的影響。3.2.3 地形、地貌及工程泥沙(1)簡述工程區域水陸域地形、地貌特征。(2)分析泥沙來源與水動力條件、泥沙運移方式和途徑。(3)分析底質泥沙和含沙量的分布特征。(4)工程所在岸段的海岸穩定性分析或河勢穩定性分析。(5)泥沙沖淤變化及治理措施。從地貌特征和水動力條件等方面,綜合分析海(河)岸穩定性、地形演變規律與沖淤變化,結合已建工程狀況及有關模型試驗,研究工程建設對地形、地貌環境的影響,提出工程治理措施。3.2.4 工程地質(1)工程區域地質構造概況。(2)巖土層分布及工程地質。簡述地質勘察工作情況
48、,描述工程地點各巖土層的高程、厚度及其工程地質性質,列出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能指標,附地質剖面圖。當基巖面或主要持力層、軟土層對主要建、構筑物的布置、結構及工程量影響較大時,應繪制巖面或主要持力層等高線圖、淤泥或淤泥質土等厚度圖。(3)工程地質條件評價。評價工程地點的工程地質條件,推薦地基持力層;對不良工程地質問題,如砂土液化、軟土、滑坡、巖溶、泥石流等進行評價;重點闡述土層強度和滑動因素等主要工程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3.2.5 地震簡述工程區域的地震史、地震地質;確定地震基本烈度,有地震基本烈度或者進行了地震危險性評價的地區,可直接采用其確定的地震基本烈度。對位于構造背景復雜、地震多發的危險區
49、(高烈度區)的重大建設項目和重要建筑物,應進行專門的地震安全性評價。3.2.6 港口作業天數說明港口作業所允許的風、降水、霧、波浪、冰況等要素的標準,綜合分析各自然要素對港口作業的影響,并參考附近類似碼頭作業情況,確定本工程年作業天數。3.3 外部配套條件闡述項目建設所需的外部配套條件,包括交通條件、水資源和給排水條件、電源和供電條件、電信條件、地方材料和施工條件及其他方面條件與發展規劃情況,分析當地現有條件能否滿足項目建設需要,說明不良條件對項目的影響。外部配套條件應盡可能依托社會或由市場解決,依托社會配套或由市場解決的,應說明與當地有關政府、部門協商結果或達成協議情況,并附有關使用條件、價
50、格等書面協議;若需自行建設,應根據項目具體情況說明建設的理由、建設方案和投資等。3.4 用地及水域使用條件調查工程地點土地使用現狀,說明項目使用土地的性質以及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否符合國家或者地方有關規定等。研究用地條件對港口項目的影響。調查工程所在水域開發利用現狀。沿海港口應說明項目使用海域是否符合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區劃及與相鄰功能區協調情況等;內河港口應說明項目使用水域是否符合有關水利、城市等規劃情況。研究水域開發利用狀況對港口項目的影響。3.5 環境條件調查工程區域環境保護現狀、環境容量狀況以及環保政策、法規情況,工程環境保護設施,接納本項目的能力。研究環境狀況對港口項目的影響。3
51、.6 建設條件評價對工程地點的建設條件給出簡要的綜合評價結論。對可能影響工程建設的自然條件、外部條件、用地及水域使用、環境影響等重大問題作出說明。第4章 總平面布置4.1 總平面布置原則確定總平面布置方案考慮的基本原則。4.2 本工程與相關規劃、相鄰工程關系 工程建設地點根據港口總體規劃及具體建設條件,確定擬建工程的建設地點。擬建工程需要進行港址比選的,應當通過選址論證確定工程的建設地點。項目建議書已批復或者已編制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說明有關港址比選的結論性意見;未進行預可行性研究的,應當進行港址專題論證。港址論證參照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4.2.2 本工程與相關規劃、相鄰工程關系簡述工程所在
52、港區(作業區)平面布置規劃、水域布置規劃或航道規劃,說明本工程與規劃的符合情況;簡述與相鄰已建、在建工程及有關防洪堤壩、船閘、跨河(海)建筑物、水下(上)管線等設施的關系,企業配套碼頭與主體工程的關系,分析相鄰工程及設施是否對項目建設存在影響。4.3 設計依據(1)說明設計采用的規范或技術標準,對超規范或技術標準的設計內容,應說明其名稱、主要理由和依據。(2)說明泊位性質及應滿足的使用要求,列出設計船舶主尺度。4.4 設計主尺度4.4.1 水域主尺度(1)論證并確定碼頭泊位長度、碼頭前沿設計水深和底標高、碼頭前停泊水域寬度等。(2)論證并確定各段航道的長度、有效寬度、設計水深、底標高和邊坡坡度
53、等。(3)論證并確定船舶回旋水域、制動水域或連接水域的平面尺度和設計底標高。(4)論證并確定其他水上設施:防波堤、導流堤、棧橋、引堤等走向、長度、寬度,口門寬度以及錨地尺度等。水域主尺度的確定應說明所采用的計算公式、各參數取值和計算結果。必要時應通過船舶模擬試驗等研究對水域主尺度進行優化論證。擬建工程的航道、錨地需要新建或者改擴建的,應將航道、錨地等內容單列,按4.6節要求編制。4.4.2 陸域主尺度確定碼頭生產作業區和輔助區陸域縱深、主干道及一般道路的寬度、集裝箱大門車道數量及寬度等。陸域縱深、道路寬度可根據工藝要求、規范標準和設計經驗等確定,必要時應對主干道寬度進行計算并說明計算參數取值。
54、4.5 高程設計確定碼頭面、堆(庫)場、主干道和防汛墻、排水構筑物等重要設施的控制性高程。4.6 航道、錨地4.6.1 航道闡述本工程航道與現有航道的關系,論證并確定航道長度、設計水深、有效寬度、挖泥邊坡等,計算疏浚工程量,說明疏浚土處理方式、拋泥區的位置、容量等。4.6.2 錨地根據航道建設情況及水域條件,計算并提出本工程所需的錨地要求,包括水深、錨地數量、位置等。如需新建錨地,應進行錨地選址論證。4.7 總平面布置方案詳細闡述擬建工程的總平面布置方案,包括碼頭岸線、駁岸線、港池、航道、防波堤及口門等位置、方位,碼頭作業區功能劃分及生產與輔助建筑物、堆場、道路、鐵路布置等,說明方案提出的思路
55、或理由。總平面布置應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方案并具備可比性。工程所在水域條件較復雜的,確定碼頭岸線、港池等布置方案應進行模型試驗等研究。總平面布置方案應滿足船舶安全航行及靠離泊要求,必要時應進行通航安全專題論證,從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滿足船舶良好的靠離泊作業條件、提高船舶通航效率等方面,對總平面布置方案進行工程合理性分析。4.8 港池、航道沖淤變化預測根據總平面布置方案,結合必要的模型試驗分析,研究工程實施后港池、航道回淤強度和回淤量或沖刷深度、沖淤防治措施,估算港池、航道維護疏浚量。工程區域泥沙運動不活躍或者泥沙運動對工程建設方案影響不大的,本部分內容可適當簡化。4.9 主要指標及工程量列出各方案
56、的主要指標和工程量表。4.10 方案比選及推薦方案比選內容一般包括:自然條件、外部條件、船舶作業條件、車輛作業條件、陸域面積、岸線利用、集疏運、主要工程量、對相鄰工程及設施的影響、遠景發展等,具體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確定。推薦總平面布置方案并說明理由,方案比選可列表表示。第5章 裝卸工藝5.1 設計原則從滿足工程規模需要、統籌與周邊工程關系、技術先進性、經濟性、可靠性、適應性以及設備分期配置等方面,確定裝卸工藝設計的原則。5.2 主要設計參數說明確定裝卸工藝及計算泊位年通過能力、庫場(罐區)面積及容量等所采用的設計參數。5.3 裝卸工藝方案根據不同貨種、運量和船型等條件,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技術可行
57、的裝卸工藝方案及工藝流程、主要工藝設備選型,確定各種主要裝卸設備數量。5.4 泊位年通過能力、庫場面積及容量計算根據設計吞吐量及設備配備、到港船型等情況,計算不同工藝方案的泊位年通過能力、堆場及倉庫面積或罐區容量。分析通過改進工藝方案、調整設備配備等措施擴大碼頭能力的可能性,計算并提出碼頭可達到的最大合理通過能力。列出各方案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5.5 方案比選及推薦方案對不同特點的工藝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選,提出推薦方案并說明理由。第6章 水工建筑物6.1 建設內容說明水工建筑物的建設內容、規模和建筑物安全等級。6.2 設計條件包括設計船型、氣象、水文、地質等條件、設計荷載等。設計荷載包括作用
58、于不同水工建筑物各項荷載的設計值,如船舶作用力、波浪作用力、水流力、冰荷載、裝卸運輸設備和使用要求的各項作用力等。6.3 結構方案根據設計條件,提出碼頭、防波堤等主要水工建筑物兩個或兩個以上技術可行的結構方案,對各方案進行結構計算,包括地基整體穩定性、結構抗滑、結構抗傾、地基應力和地基承載力、樁基最大樁力和樁基承載力等;對需要進行地基加固處理的建筑物,應提出地基加固處理方案;提出主要水工建筑物不同方案的主要工程量。工程地質條件較復雜或采用新型結構型式的,確定結構方案應進行專題研究。6.4 方案比選及推薦方案對水工建筑物結構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選,提出推薦方案并說明理由。第7章 陸域形成及道路、
59、堆場7.1 陸域形成 設計條件說明設計荷載(堆場均載、裝卸運輸設備荷載等)、地形和地質條件以及當地回填料情況等。 陸域形成方案根據港址的場地地形、設計條件、使用要求和相鄰工程的施工、使用情況等,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陸域形成和地基處理方案。說明地基處理方案的計算方法和主要設計參數,給出穩定性計算和沉降量計算結果,提出主要工程量。 方案比選及推薦方案對陸域形成及地基整體處理方案進行技術、經濟綜合比選,提出推薦方案并說明理由。7.2 道路、堆場 道路根據道路布置、使用要求及地質條件,確定道路面層、路基結構方案和道路地基處理方案等,提出主要工程量。 堆場根據場地地基條件、設計荷載及使用要求等,在陸域形成
60、方案的基礎上,確定堆場鋪面結構、裝卸設備走行線基礎結構方案和堆場地基處理方案等,提出主要工程量。第8章 配套工程配套工程包括以下各項的全部或部分:港區道路、鐵路、內河、管道、供電、給排水、消防、通信、助導航及安全監督設施、自動控制、計算機管理系統、生產及輔助建筑物、港作車船、機修、修箱、洗箱等。配套工程通過社會服務方式解決的,應作簡要說明。8.1 港區道路、鐵路等 港區交通概況簡述本工程外部的道路、鐵路、內河、管道等集疏運設施現狀及規劃建設情況。 道路、鐵路等方案.1 道路研究港內運輸組織方式,確定港內道路的路網結構及等級、技術標準等,提出主要交叉口布置方式。.2 鐵路擬建工程需建鐵路設施的,
61、應預測鐵路到發量,確定港區鐵路行車組織及管理方式、線路及站場技術標準、總體布置等。.3 內河沿海港口需新建、改擴建內河碼頭的,應根據內河集疏運要求,確定內河航道的等級、技術標準,提出內河港池、碼頭的規模和總體布置。.4 管道擬建工程有管道運輸的,應確定主要管道的走向、位置、敷設方式、控制要求等。 與港外交通的銜接根據本工程集疏運量及集疏運設施方案、交通影響分析,闡明工程對外交通要求,協調集疏運設施與外部公路、鐵路、內河航道等的銜接關系。8.2 供電及照明8.2.1 供電電源簡述工程所在地電力供應狀況,說明外部供電電源接引點、回路數、電源電壓及配電電壓等級等。8.2.2 供電方案說明總降壓站、各
62、變(配)電所的數量與位置、供電范圍及電源進線、各變(配)電所接線、容量等,供電線路的選擇及敷設方式。8.2.3 用電負荷及設備選擇選擇主要用電設備,確定總安裝容量、用電負荷、負荷等級等。8.2.4 照明方案確定碼頭、堆場及其他建筑物照明光源選擇、燈桿布置等。8.2.5 防雷及防靜電措施確定工藝設備、生產及輔助建筑物等的防雷等級和措施,對要求防靜電接地的設備和管道采取的措施。8.2.6 節電措施說明節電的方法和措施,包括采用高效節能的電器設備、提高功率因數、降低線損等。8.3 給排水8.3.1 供水.1 供水水源簡述水源情況,說明供水方式,由市政供水系統供水的,應給出接管點的位置、管徑、接管點壓
63、力及水質;當自備水源時,應說明水源水質、取水方式、供水能力、輸水管線鋪設和建(構)筑物等,列出主要設備和工程量。.2 用水量計算港口生產、生活、船舶、消防等用水量,總用水量,包括最高日用水量和最高時用水量。.3 港口給水系統說明港口供水方案和方式,主要供水設施名稱、數量和位置,管道敷設方式等。.4 中水回用簡述本工程外部中水利用的狀況。本工程采用中水回用的,應說明中水水源、用途、可供水量、管道敷設方式等。8.3.2 排水說明工程地點外圍排水及污水處理系統現狀,工程采用的排水體制。.1 雨水排水系統給出暴雨強度公式,包括重現期、集水時間等主要參數,計算和分析雨水排水強度和排水量,說明雨水管道的布
64、置及系統劃分,雨水收集及排放方式、去向,主要排水處理設施的名稱、數量、位置和處理能力。.2 污水排放及處理系統計算生活、生產污水量,說明污水系統的服務對象、收集方式、預處理措施、管道敷設等,主要污水排放及處理設施的名稱、數量、位置和處理能力。使用現有設施的,應對該設施情況作相應說明。8.4 消防8.4.1 工程概況及設計依據簡述工程消防等級、所在位置及與周邊設施相鄰狀況、與消防有關的氣象條件、有關技術標準。 依托條件新建工程應調查鄰近單位和消防部門的消防能力,包括管網、消防站、消防船及其它消防設施。改擴建工程應對原有消防系統進行描述,分析現有系統的適應性。 火災危險性分析根據工程性質及運行特點
65、,分析生產過程各環節的火災危險性,各場所發生火災的危險性,確定工程火災類別。 消防設計(1)闡述總平面布置、裝卸工藝、建筑物、供電照明、通風、自動控制等工程建設方案設計中采用的消防措施。(2)說明消防用水的水源、管網布置、流量和壓力、最大用水量等。(3)說明消防站(陸域、水上)、消防船和其他主要消防設施的配置情況。8.5 通信簡述工程所在地區通信系統現狀及發展規劃,說明原有設施有關情況及與本工程的關系,可依托利用的可能性。8.5.1 港區通信確定港區生產管理、對外聯系所需的有線和無線通信需求量,提出本工程主要通信設施、設備配置要求,與外部通信銜接方案。8.5.2 船岸通信提出中、遠程船岸通信和
66、近距離船岸通信的建設方案,說明可利用或需新建的主要船岸通信設施、設備名稱、規模、位置和服務能力。8.6 控制及計算機管理8.6.1 控制系統說明控制系統構成、主要功能及主要設施、設備配置。8.6.2 計算機管理系統說明計算機管理系統的建設原則、目標及規模,系統的主要功能及相應網絡、硬件設備、系統軟件的配置。8.7 助導航及安全監督設施調查現有的助導航及安全監督設施使用狀況,根據本工程需要,提出導標、浮標等助導航設施及安全監督設施的建設方案。8.8 生產及輔助建筑物列出生產及輔助建筑物的名稱、數量、面積和功能,說明擬由社會化服務承擔或擬利用已有設施的項目,提出主要生產及輔助建筑物的地基處理及主體
67、結構型式。8.9 港作車船分析計算本工程生產所需的港作車船種類、規格和數量,根據現有可供使用的港作車船條件,提出本工程的設備配置方案。8.10 其他采暖、通風、空氣調節及制冷、除塵、動力、機修、修箱、洗箱、供油等其他設施,可根據項目具體情況參照上述章節內容編寫。第9章 港口岸線使用9.1 建設用地方案闡述項目建設地點、用地面積及范圍、土地利用狀況、土地性質、土地權屬情況和土地取得方式等。9.2 海域使用方案沿海港口應闡述項目使用海域面積及范圍、性質等。結合港口總體規劃及海域使用性質,按碼頭前沿停泊水域、港池與調頭水域、港內與港外航道、錨地水域等,細分項目用海的類型。項目含有圍填海(灘)工程的應
68、明確具體范圍并計算造陸面積。使用海域已取得使用權的應說明情況。項目建設對現有用海活動有影響的,應提出協調措施。9.3 港口岸線使用方案闡述港口岸線使用范圍、長度等內容;按有關規定說明岸線使用的性質、期限;對港口岸線使用進行合理性分析,主要包括:是否符合有關技術規范和標準,是否體現節約集約使用岸線的原則,是否滿足防洪、通航安全的要求,是否影響周邊港口岸線、航道使用等。第10章 節能 10.1 工程概況及設計依據簡述工程概況及能耗特點、項目所在地的能源供應狀況和節能設計依據等。10.2 工程項目耗能狀況(1)項目能耗的主要工序及設備。根據工程項目具體特點,說明項目能耗的主要工序及設備。(2)項目分
69、品種實物能耗總量。按電、煤、油、燃氣等分類計算項目實物能耗總量。(3)項目綜合能耗總量。計算項目綜合能耗總量和單位綜合能耗總量。(4)項目供能規模及來源。按電、煤、油、燃氣等分類說明供能規模、來源。10.3 能耗分析計算單位產品及主要工藝能耗指標,給出本工程能耗水平的評價意見。新建工程其耗能水平應與同行業國內外先進水平對比分析;改、擴建工程應進行工程前后能耗指標對比分析。10.4 節能措施和節能效果分析說明能耗設備選型依據、主要工藝流程采取的節能技術、新工藝,闡述供電照明、供水、建筑物等工程采用的節能措施,對節能效果進行分析論證。第11章 安 全 11.1 工程概況及設計依據簡述工程性質、規模
70、及安全風險程度,列出設計依據的國家和地區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11.2 安全生產危險因素分析11.2.1 環境因素分析說明工程所在自然條件(氣象、水文、地質等)對安全生產可能造成的影響或危險。11.2.2 生產過程中安全生產危險因素分析(1)分析生產過程中危險、危害等不安全因素。(2)分析生產過程中對安全生產造成危害的物質種類、名稱、數量,引起火災爆炸危險的條件,估計其危害程度。(3)分析危險性作業(高空、高壓、易燃、易爆、高溫等)及其危害程度。(4)生產過程中危害性較大的設備、數量。(5)突發性重大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分析。11.3 安全防治措施根據項目性質及危險因素分析,提出各類安全防治措施和應
71、急措施,包括防火、防爆等安全設施,安全操作措施,安全監管措施,危險品存儲、裝卸、運輸過程中監控措施,危險環境的安全措施等;對加強生產過程技術、設備、工藝和現場等管理提出要求;說明港口監控、報警、通信等保安設施的配置以及保安定員、保安措施。估算安全設施與設備投資。11.4 預期效果分析評價工程項目安全防治措施的可行性,簡述采取的安全生產防治措施達到的效果。第12章 勞動衛生12.1 設計依據列出設計依據的國家和地區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12.2 勞動衛生危害因素分析12.2.1 環境因素分析說明工程所在自然地理環境以及周邊地區對勞動衛生可能產生的危害,分析主要危害因素。12.2.2 生產過程中勞動
72、衛生危害因素分析(1)分析生產過程中對勞動衛生有害的物質種類、名稱、數量及其危害程度。(2)分析危險性作業環境(易燃、易暴、高溫、高壓等)及其危害程度。12.3 勞動衛生防護措施根據危害因素分析,提出勞動衛生的主要防護措施以及相應管理、監督機構的設置,估算勞動衛生系統及其設施、設備投資。12.4 預期效果分析簡述采取的勞動衛生防護措施達到的效果。第13章 環境保護13.1 設計依據列出環境保護執行的國家和地區有關法律法規、采用的技術標準。13.2 環境現狀調查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環境,包括大氣、水體、土壤等;生態環境,包括森林、濕地、水土保持等;特殊環境,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區等,分析環境質量,提
73、出調查區域的環境容量,對所在地區環境保護的規定和要求。改、擴建工程要調查企業環保現狀,包括各類污染物排放、環境容量,已采取的環保措施,現有環保設施的能力及改造、擴建的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說明新建工程與原有設施的關系。13.3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分析工程項目施工期和營運期產生的各種污染源,粉塵、污水、固體廢物、噪聲、溢油及其他污染物發生的位置、特征,計算各種污染物排放數量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13.4 環境保護治理措施根據建設項目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分析,提出預防或減輕港口建設營運過程中產生粉塵、污水、固體廢物、噪聲、溢油等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治理措施。13.5 建設項目引起生態變化所采取的治理
74、措施分析工程建設對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地形和水域改變以及海洋、河流生物資源、水質、底質變化等帶來的影響,預計可能出現的生態變化,提出防范生態變化的工程措施。涉及水土保持的項目,應包括水土保持方案的內容。13.6 其他影響的治理措施對于建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或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項目,應分析擬建項目建設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及規避對策。對于處在或者近臨歷史文化遺產、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和自然景觀等特殊環境的項目,應分析項目建設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并提出保護措施。13.7 環境保護投資簡述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工程內容,列出主要設備和工程量,估算環境保護投資。13.8 環境影響評價綜述工程建設、營運對生態環境
75、的綜合影響,評價環境保護提出的各項措施預期的治理效果。第14章 項目實施14.1 施工14.1.1 工程概況簡述項目的工程內容及主要工程量。14.1.2 施工條件概述與施工有關的自然條件、現場場地條件、施工能力、建材供應、水陸交通及施工水電等條件,分析可能影響施工的主要因素和關鍵環節,初步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14.1.3 施工方案闡述碼頭、引堤及護岸、疏浚工程、陸域形成、設備安裝等主要工程項目的施工特點、施工方法、主要流程及施工船舶、機械設備安排等。對于施工現場需建大型臨時工程的,應提出大型臨時工程的內容、規模、能力和布置方案。14.1.4 施工進度計劃根據施工方案確定施工總工期、主要單項工程
76、的分項工期與施工次序安排,列出施工進度表。14.2 項目招標港口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有關招標內容,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編制。具體內容包括:(1)建設項目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以及重要設備、材料等采購活動的具體招標范圍(全部或者部分招標)。(2)建設項目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以及重要設備、材料等采購活動擬采用的招標組織形式(委托招標或者自行招標);擬自行招標的,還應按照工程建設項目自行招標試行辦法(原國家計委令第5號)規定報告書面材料。(3)建設項目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以及重要設備、材料等采購活動擬采用的招標方式(公開招標或者邀請招標);國家重點項目擬采用邀請招標的,應對采用邀請招標
77、的理由作出說明。第15章 組織管理15.1 企業組織結構15.1.1 企業組建方式根據項目資金來源及構成,說明經營管理企業組建方式。對于項目建議書批復要求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的項目,應提出項目法人的組建方案。合資項目的企業組建方式,應按合資各方協議等有關規定設定。15.1.2 企業的隸屬關系說明經營管理企業與項目投資人之間的關聯關系。15.1.3 組織管理機構列出企業組織管理機構,說明各機構的職能、層次和相互關系。對依托現有港口企業的建設項目或擴建項目,可根據港口實際情況不再新設管理機構。15.2 人力資源配置根據國家和地區有關勞動法律、政策,結合港口作業特點及具體工程情況,提出生產作業班制和勞
78、動定員。勞動定員一般包括管理人員、工人和其他人員等。列出各類勞動定員數量表。第16章 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16.1 投資估算投資估算應按照交通運輸部頒布的有關規定進行編制。16.1.1 工程內容簡要說明項目概況、投資估算范圍,多方案比選時應說明各方案工程內容的差異。16.1.2 編制依據簡要說明國家有關規定、有關定額及計費標準、設備價格及地方材料價格的取定依據,水運工程與其他工程的取費標準等。16.1.3 編制說明編制工程投資估算需要說明的問題,如施工期、土地征收和拆遷補償費、海域使用金、岸線使用費、項目貸款利率、匯率、主要材料單價、港外工程費用等。16.1.4 估算工程總投資(1)分項列出工程
79、總投資估算表。(2)多方案比選時應分別列出各方案的工程總投資。(3)工程項目需要使用外幣的,應按規定編制內幣、外幣總估算表。(4)由多個研究單位共同承擔的項目,應由總承辦單位負責確定編制原則和依據、統一材料價格水平、確定費率計算標準和劃分工程銜接點等,并負責匯總項目總投資估算。16.1.5 估算單項工程投資列出主體單項(單位)工程、大臨工程估算表、征地拆遷費用表以及港外工程投資估算表。主體單項工程包括碼頭工程、疏浚工程、陸域形成工程、堆場道路工程、裝卸機械設備及安裝工程、陸域建(構)筑物工程以及單項(單位)工程估算超過工程總費用10%的工程。16.1.6 主要設備、材料表匯總列出主要設備及鋼材
80、、木材、水泥和大宗砂石材料用量表。進口設備名稱、數量、價格等應單列。16.2 資金籌措根據國家及項目所在地的投融資環境、項目單位的資金狀況以及項目的資金需求規模、建設進度,深化提出項目融資方式、資本金及債務資金籌措方案,編制資金使用計劃,進行融資成本分析和融資風險分析。列出資金使用計劃與資金籌措表。需要政府資金投入的項目,應重點論述主要理由、政策依據和資金規模、投入方式等。第17章 經濟和社會影響評價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經濟和社會影響評價,應按照交通運輸部頒布的水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及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編制。17.1 評價基礎和依據(1)簡述項目基本情況,明確評價范圍、評價原則與依據。(2
81、)簡述經濟評價采用的基本數據,包括投資規模、分年投資計劃、項目規模及設計通過能力、計算期、社會折現率和財務折現率等。(3)估算財務效益與費用,包括項目運營期內營業收入及各項補貼、建設總投資和項目總成本費用等。17.2 經濟分析 應采用經濟費用效益分析,對項目的經濟費用和效益進行識別,通過有無對比原則,編制相關表格并計算經濟凈現值(ENPV)、經濟內部收益率(EIRR)和經濟效益費用比(BCR)等指標,分析項目投資的 經濟合理性。針對可能影響項目投資效率的主要變動因素進行敏感性分析,測算敏感度系數,找出敏感性因素,分析項目抗風險能力。對于項目效益或費用難以進行貨幣化識別,無法進行經濟費用效益分析
82、的項目,可采用費用效果分析的方法進行經濟分析。17.3 財務分析本階段應側重于融資后分析,分析內容包括項目的財務生存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償債能力分析。對于非經營性項目僅進行財務生存能力分析。通過編制相關表格,測算項目的財務生存能力;計算全部投資和項目權益資金(資本金)的財務內部收益率(FIRR)和財務凈現值(FNPV)、靜態投資回收期(Pt)、利率備付率(ICR)、償債備付率(DSCR)等主要指標,測算項目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通過測算主要變動因素的敏感度系數,找出敏感性因素,從財務角度分析項目抗風險能力。17.4 經濟影響分析17.4.1 行業影響分析對于特大型港口工程,應進行行業影響分
83、析,分析擬建項目對所在區域港口發展的影響,包括港口結構調整、技術進步、行業競爭格局等內容,并對是否可能導致壟斷等進行分析論證。17.4.2 區域經濟影響分析對于特大型港口工程,應進行區域經濟影響分析,重點分析項目對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市場競爭結構、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影響。17.4.3 宏觀經濟影響分析對投資規模巨大、可能對國民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特大型港口工程,應進行宏觀經濟影響分析,重點分析項目對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重大產業布局、重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等方面的影響。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項目,應分析擬建項目對經濟安全的影響,提出維護經濟安全的措施。17.5 社會影響分析17.
84、5.1 社會影響效果分析闡述擬建項目的建設、運營對項目所在地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效益,重點分析項目對增加就業、減輕貧困、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社會影響效果。17.5.2 社會適應性分析研究相關利益群體對項目建設、運營的認可和接受程度,分析擬建項目能否為當地的社會環境、人文條件所接納,評價該項目與當地社會環境的相互適應性。17.5.3 社會風險及對策分析針對項目建設所涉及的各種社會因素進行社會風險分析,提出協調項目與當地社會關系、規避項目建設及運營管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沖突和各種潛在社會風險、減輕負面社會影響的措施。17.6 經濟和社會影響綜合評價根據經濟和社會影響分析,對建設項目的經濟合理性和社會
85、影響性進行綜合評價,并提出合理建議。第18章 項目風險分析18.1 風險識別和分析針對項目特點,概述項目在市場、工程、技術、融資、政策、社會環境、外部條件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主要風險。對擬建項目可能存在的主要風險因素,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評估其影響程度,確定風險等級。對于重大項目或認為風險程度較大的項目,應進行項目整體風險評估。18.2 風險應對措施對可能嚴重影響項目投資建設及運營的風險因素,提出針對性的防范和控制風險的對策和建議。列出風險與對策匯總表。第19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9.1 綜合比選及推薦方案在上述各章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建設方案的優缺點分項進行全面對比,提出推薦方案。對比內容一般包
86、括:自然條件、外部條件、碼頭能力、作業條件、裝卸工藝、資源利用、安全衛生、工程量、施工條件、施工工期、工程總投資、財務效益、環境影響、經濟和社會影響、遠景發展等。具體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比選內容可列表表示。推薦方案與項目建議書批復內容或者預可行性研究結論有較大調整的,應進行詳細說明。19.2 研究報告的結論對工程可行性研究中涉及的主要內容及研究結果,給出明確的結論性意見,提出項目是否可行。19.3 問題與建議根據工程可行性研究情況,提出項目在工程、技術、經濟及社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和建議,包括對下一階段勘察、科學實驗以及重大技術問題研究的意見和建議,需要有關方面協調解決的重要問題和建
87、議,項目建設所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等。附 件1項目建議書批復文件或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專家評審意見。2港口吞吐量發展水平預測及合理運輸系統論證報告(單獨成冊)。3港址論證及勘察、科學試驗等專題報告(單獨成冊)、專家評審意見。4項目單位與有關部門簽訂的供水、供電、通信、土地使用等配套協議書、意向性文件或意見。5資金籌措意向性文件或有關證明文件。6其他有關文件、報告。附 圖1.建設項目區域位置圖。圖紙比例根據實際情況確定。2.建設項目所在港區(作業區)布置規劃圖、港口水域布置規劃圖、航道規劃圖等。港區(作業區)已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應附詳細規劃階段規劃圖。圖紙比例根據實際情況確定。3.各方案的總平面布
88、置圖。圖紙比例沿海不小于1/5000,內河不小于1/2000。4.航道錨地布置圖。相關內容在總平面布置圖中已有實質性反映的,可不單獨成圖。圖紙比例根據實際情況確定。5.工藝方案設計圖。平面圖圖紙比例不小于1/5000。斷面圖圖紙比例不小于1/2000。6.碼頭、防波堤、護岸等主要水工建筑物結構設計圖。立面圖圖紙比例不小于1/500,斷面圖圖紙比例不小于1/200。7.其他。根據需要可增加有關土地利用、城市規劃及海洋功能區劃圖、征地(海域)范圍圖、陸域形成平面布置圖、集疏運設施圖、水下地形演變圖、鉆孔布置圖、地質剖面圖等其他必要的附圖。圖紙比例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附圖應符合以下要求:(1)平面布置圖應在近期測繪的地形圖、海圖上繪制,水陸域坐標系應統一。測圖比例不小于總平面布置圖比例。(2)圖紙名稱、實際比例尺及圖例標注應符合有關規定,分幅繪制時,應給出拼接示意圖。(3)附圖應按規定的圖紙比例繪制、裝訂,圖紙數量超過15張的,按A3規格單獨裝訂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