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工程測量監理實施細則(52頁).doc

  • 資源ID:577894       資源大?。?span id="u19thhn" class="font-tahoma">302.04KB        全文頁數:51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30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工程測量監理實施細則(52頁).doc

1、測量監理實施細則編制: 審核: 審批: 目 錄1總則31.1工程概況31.2編制依據01.3測量監理目標11.4施工測量基本內容12控制網交樁與復測22.1準備階段22.2 控制網交樁22.3控制網復測32.4平面控制網平差計算62.5高程控制網平差計算82.6問題及處理103施工加密測量103.1加密測量技術方案103.2加密外業測設133.3施工加密測量平面控制點數據處理133.4高程控制網加密測量153.5高程控制網加密測量數據處理174施工放樣測量184.1監理工作程序184.2路基工程施工放樣測量184.3橋涵施工放樣測量195沉降變形觀測監理工作215.1監理工作程序215.2.線

2、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通用要求225.3沉降變形測量點的布置要求245.4沉降變形監測平行檢測工作286.沉降變形監測專業要求286.1路基工程296.2橋涵工程356.3觀測資料要求386.4沉降觀測注意事項387軌道工程測量監理要點397.1監理工作程序397.2建立基樁控制網407.3軌道施工測量418竣工測量測量監理工作428.1監理工作程序428.2 線路竣工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428.3路基竣工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438.4橋涵竣工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438.5無碴軌道竣工測量448.6竣工測量完成后,應提交如下成果資料:45工程測量監理實施細則1總則1.1工程概況 1.2編制依據1客運

3、專線無砟軌道鐵路工程測量暫行規定(鐵建設【2006】189號; 2精美控制測量及線下工程變形監測技術方案; 3客運專線無渣軌道鐵路鋪設條件評估技術指南(鐵建設【2006】158號; 4精密工程測量規范(GB/T15314-94); 5建筑沉降變形測量規程(GJG/T8-2007); 6客運專線無渣軌道鐵路施工技術指南(TZ216-2007); 7鐵路客運專線竣工驗收暫行辦法(鐵建設【2007】183號); 8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暫行標準(鐵建設【2007】85號);9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601-2009);10.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7-2006)

4、;11.全球定位系統(GPS)鐵路測量規范(TB10054-97);12.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18314-2009);13.新建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101-99);14.鐵路建設工程監理規范1.3測量監理目標1.4施工測量基本內容1.控制網交樁與復測;2.施工加密測量;3.施工放樣測量;4.沉降變形測量;5.軌道施工測量;6.竣工測量。2控制網交樁與復測2.1準備階段2.2 控制網交樁2.2.1參加建設單位組織的由監理、設計、施工單位參加的控制網交樁會議和技術交底會議,簽署交接樁文件紀要。2.2.2做好精密控制測量技術文件交接工作。交接內容包括:平面控制測量技術總結、C

5、PI基礎平面控制網測量成果、CPI控制點點之記;CP線路控制網測量成果、CP控制點點之記;高程控制測量技術總結、勘測高程控制點成果及點之記。2.2.3參加現場交樁,對交樁全過程進行旁站見證。同時,要做好交樁記錄,對交樁協議書進行簽認。2.2.4現場交樁,對標段間和各施工工區間的交樁搭接進行檢查。交樁搭接至少向對方延伸2個平面控制點,高程控制點至少搭接一個點。若不能滿足,應建議設計單位進行補交。2.2.5對現場交樁過程中出現的樁點丟失、損壞情況做好記錄,上報建設單位。由設計單位進行補點,交樁。2.3控制網復測2.3.1控制網復測內容:CPI基礎平面控制網、CPII線路控制網、高程控制網。2.3.

6、2對施工單位制定的控制網復測技術方案進行審核。方案審核未批準的,不得進行控制網復測工作。2.3.3在施工單位進行CPI基礎平面控制網、CPII線路控制網觀測前,對施工單位所使用的GPS接收機進行檢查,儀器的標稱精度不能滿足規范要求不得使用。CPI(GPS)測量,儀器選用雙頻接收機; CPII(GPS)測量,儀器選用雙頻或單頻接收機。GPS測量的精度指標應滿足下表:GPS測量的精度指標級 別BCa(mm)55b(mm/km)11注:a固定誤差(mm); b比例誤差系數。各級GPS網相鄰點間弦長精度:式中:中誤差(mm);d相鄰點間距離(km)。2.3.4在實施觀測前,應要求施工單位對GPS接收機

7、進行一般檢視和通電檢視。一般檢視應符合下列內容:(1)接收機及天線應匹配,主機及附件必須齊全;(2)接收機及天線外觀變形良好,各部件和附件應完好,需緊固的部件不得有松動和脫落。通電檢視應符合下列內容:(1)有關信號燈工作應正常;(2)案件和顯示系統工作應正常;(3)利用自測試命令進行測試;(4)檢驗接收機鎖定衛星信號時間的快慢,接收信號強弱及信號失鎖情況。2.3.5做好施工單位GPS觀測過程中的旁站見證。旁站見證內容(1)對儀器的整平對中進行檢核,對中誤差 1mm;(2)對每個時段開機前后,分別量取天線高,誤差小于1mm,取平均值作為最后的天線高;(3)對測量手簿的內容填寫進行檢核(填寫內容包

8、括:測站名、測站號、觀測員、記錄員、觀測日期、天線高、觀測時間、時段號、近似高程等);(4)開機后應檢查有關指示燈與儀表;(5)觀測中應查看測站信息、接收衛星數、數據記錄信號燈等情況,保證接收機工作正常,數據記錄正確;(6)對觀測時段數及時段長度進行檢核;(檢核應按符合下表規定)各級GPS測量作業的基本技術要求項 目CPCP靜態測量衛星高度角()1515有效衛星總數44時段中任一衛星有效觀測時間(min)3020時段長度(min)9060觀測時段數21-2數據采樣間隔(S)15-6015-60PDOP 或GDOP68(7)對接收機天線附近無線電通訊影響情況進行檢查。(8)每日觀測結束后當天及時

9、將數據轉存至計算機硬、軟盤上,確保觀測數據不丟失。2.3.6做好CPI控制網與相鄰標段搭接的控制點數量(至少2個點)和CPII控制網與相鄰施工工區重疊的控制點數量(至少2個點)進行檢查,確保搭接數量滿足復測要求。2.3.7高程控制網復測前,對施工單位所使用的儀器進行檢查。(儀器檢查應符合下表規定)水準測量中使用的儀器按表中規定執行序號儀器名稱二等:最低型號備注1自動安平光學水準儀、自動安平數字水準儀DS03用于水準測量,其基本參數見GB/T101562線條式銦瓦標尺、條碼式銦瓦標尺用于水準測量2.3.8高程控制網復測過程中,應隨時對水準儀的i角(15)進行檢查;對水準儀視距長度、前后視距差、測

10、段的前后視距累積差、下絲視線高度進行檢查;對一測站兩次讀數差、兩次所測高差之差、間歇后還應對間歇點進行高差檢測。同時,還應與施工單位的測量人員進行換手測量,確保觀測資料符合規范要求。(檢查結果應符合下表規定)水準觀測主要技術要求(m)等級水準尺類型水準儀等級視距(m)前后視距差(m)測段的前后視距累積差(m)視線高度(m)重復測量次數二等因瓦DS033且501.56.02.8且0.552次水準觀測的測站限差(mm)項目等級基、輔分劃讀數之差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檢測點歇點高差之差上下絲讀數平均值與中絲讀數之差二等0.50.713注:使用雙擺位自動安平水準儀觀測時,不計算基輔分劃讀數差。 數字水

11、準儀,同一標尺兩次讀數差不設限差,兩次讀數所測高差的差執行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的限差。2.3.9做好外業旁站見證工作。2.4平面控制網平差計算2.4.1負責對該標段平面控制網平差計算的審核工作。2.4.2平面控制點平差計算的審核內容:(1)采用的坐標系統必須符合設計要求。(2)CPI基礎平面控制網當采用CPI控制點作為起算數據時,應對作為起算數據CPI控制點進行檢核;CPII線路控制網必須采用經過復測后證明是可靠的本段所有CPI控制點作為起算數據,CPI的數據應采用設計院提供的成果。(3)平差軟件:基線解算和控制網平差均應采用商用GPS數據處理軟件。(4)CPI、CPII重復觀測的基線較差應符

12、合規范要求ds。(5)CPI、CPII同步環、異步環坐標分量閉合差和環全長閉合差應滿足規范要求。同步環的坐標分量閉合差應滿足,的要求;同步環全長閉合差應滿足的要求。式中:W為環閉合差,n為同步環中的邊數。異步環的坐標分量閉合差應滿足,要求;異步環全長閉合差應滿足要求。(6)無約束平差中基線分量的改正數絕對值均應滿足下式要求: Vx3, Vy3, VZ3(7)GPS網相鄰點間弦長精度應滿足的要求。式中:中誤差(mm); d相鄰點間距離(km)(8)GPS基線邊方向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應滿足下表要求。GPS測量精度指標控制網級別基線邊方向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CP1.31/180000CP1.

13、71/100000(9)可重復性測量精度和相對點位精度應滿足下表要求??刂泣c的定位精度(mm)控制點可重復性測量精度相對點位精度CP108+d10-6CP1510(10)CPI、CPII復測成果與設計院提供成果比對應符合規范要求的X、Y坐標差值不大于20mm。2.5高程控制網平差計算2.5.1負責對該標段高程控制網平差計算的審核工作。2.5.2高程控制網平差計算的審核內容:(1)檢測已測段高差之差;(2)往返測不符值;(3)附合路線或環線閉合差;(4)每千米水準測量偶然中誤差。(5)高程復測完成后應與設計院提供的高差進行比對,其結果應滿足規范要求的。同時,還應進行高程比對。(6)水準測量精度必

14、須符合下表規定。二等水準測量的精度要求水準測量等 級每千米水準測量偶然中誤差M每千米水準測量全中誤差MW限 差(mm)檢測已測段高差之差往返測不符值附合路線或環線閉合差左右路線高差不符值二等水準1.02.0注:表中L 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單位km。二等水準測量的主要技術標準等級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mm)路線長度(km)水準儀等級水準尺觀 測 次 數往返較差或閉合差(mm)與已知點聯測附合或環線二等2400DS1級及以上銦瓦往返往返注:表中L 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單位km。(7)高程控制網平差必須采用商用軟件。2.6問題及處理1.6.1督促施工單位對控制網復測

15、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整改。2.6.2控制網復測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外業補測時,做好外業旁站見證工作并做好記錄。2.6.3督促施工單位對丟失的控制點進行補設。3施工加密測量3.1加密測量技術方案3.1.1負責對該標段制定的施工加密測量技術方案的審核。方案審核未批準的,不得進行施工加密測量工作。3.1.2施工加密測量方法和等級1測量方法為:GPS測量和導線測量。2 GPS測量等級為C級;導線測量等級為四等。3.1.3布網及精度應滿足下表規定。加密點平面控制網布網要求測量方法測量等級點間距備注導線四等800-1000mGPS四等不小于300mGPS測量的精度指標 基線邊方向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1.71/1

16、00000四等導線測量主要技術要求附合長度(km)邊長(m)測距中誤差(mm)測角中誤差()相鄰點位坐標 中誤差(mm)導線全長相對 閉合差限差方位角閉合差限差()4800100052.5101/4000053.1.4施工加密測量作業的基本要求1采用GPS加密測量作業的基本要求應符合下表規定。 GPS測量作業的基本要求 項 目C級GPS加密靜態測量衛星高度角()15有效衛星總數4時段中任一衛星有效觀測時間(min)20時段長度(min)60觀測時段數12數據采樣間隔(S)1560PDOP 或GDOP82檢查施工單位用于C級GPS加密測量的儀器。儀器應為雙頻或單頻接收機,標稱精度應滿足規范規定的

17、精度指標。不能滿足的禁止使用。3 GPS測量過程中負責提示施工單位測量人員對經過的CPII控制點進行聯測,達到檢核目的。4負責四等GPS加密測量過程的旁站、見證工作,檢查內容與精測網復測相同。5檢查施工單位用于四等導線加密測量的儀器。儀器的標稱精度不低于2,測距精度不低于2mm+2ppm的全站儀。低于該精度指標的應禁止使用。6檢查施工單位加密測量所用起算點的正確性。平面控制點加密應采用CPI做起算點。聯測CP時,如果有兩個以上通視方向時應對所有通視方向進行觀測。并聯測CPII控制點。7檢查施工單位外業觀測時,對導線測量邊數的控制。當導線平均邊長較短時,應控制導線邊數。但不得超過四等導線測量主要

18、技術要求規定的附合長度和平均邊長算得的邊數(即13條邊)。8檢查施工單位外業觀測的各項限差。距離和豎直角往返各觀測2測回(測距的一個測回指照準一次讀若干數,讀數一般為四次)。導線邊長測量,讀數至毫米。豎角指標差15,外業采用豎直角計算平距。各項限差應滿足下表的要求。 距離和豎直角觀測限差 儀器精度等 級測距中誤差(mm)同一測回各次讀數互差(mm)測回間讀數較差(mm)豎直角指標差較差豎直角測回間較差往返測平距較差55710102mD注:mD =(a+bD) ,為儀器標稱精度。式中:a儀器標稱精度中的固定誤差(mm)b比例誤差系數(mm/km)D測距邊長度(km)9導線測量水平角觀測應滿足導線

19、測量水平角觀測技術要求。導線測量水平角觀測技術要求 儀器等級測回數半測回歸零差2C較差同一方向各測回間較差DJ14696DJ2681393.2加密外業測設3.2.1督促施工單位做好外業觀測時各種參數的測量記錄,對用于氣象改正的溫度、氣壓數據,應要求施工單位測量人員必須在每一測站測定一次,并在觀測手簿上做好記錄。氣壓計、溫度計與周圍環境一致,避免日光暴曬和輻射。測量監理工程師應對測距邊氣象改正、加常數改正設置數據認真核對。3.2.2 做好GPS加密測量的旁站見證工作,詳細填寫旁站監理記錄表;在導線和高程加密測量中,應進行平行檢測(采用換手測量)。但必須是一個完整測段(附合導線、附合水準線路)。3

20、.3施工加密測量平面控制點數據處理3.3.1 C等GPS數據處理1.C等GPS平差應采用CPI控制點進行約束。平差軟件采用商用GPS數據處理軟件。2.解算的各各獨立閉合環坐標分量閉合差、環全長閉合差、同步環的坐標分量閉合差和環全長閉合差、重復基線的長度較差、GPS基線長度精度應滿足下式要求。a各獨立閉合環坐標分量閉合差均符合下式的規定:;b環全長閉合差應滿足: 式中:W為環閉合差,n為獨立環中的邊數;c同步環的坐標分量閉合差和環全長閉合差均符合下式的規定:; ; ;式中:W為環閉合差,n為同步環中的邊數;d重復基線的長度較差小于。e無約束平差中基線分量的改正數絕對值均滿足下式: Vx3, Vy

21、3, VZ3fGPS基線長度精度用下式表示:式中:中誤差(mm);d相鄰點間距離(km)3.3.2導線測量數據處理1起算數據為CPI控制點,導線應在測距中誤差、方位角閉合差滿足要求后,采用專業商用軟件平差。2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應滿足mx、my15mm,導線點坐標成果保留到0.1mm。3對施工單位提交整理的加密測量平面控制資料進行審核。審核內容為:(1)導線附合長度4km;(2)邊長8001000m,邊數13條;(3)測距中誤差5mm;(4)測角中誤差2.5;(5)相鄰點坐標中誤差10mm;(6)導線全長相對閉合差1/40000;(7)方位角閉合差5n。3.4高程控制網加密測量3.4.1監督施工

22、單位水準測量采用的方法。高程控制網加密測量按二等水準測量方法進行施測。觀測順序如下:往測:奇數站 后前前后偶數站 前后后前返測:奇數站 前后后前偶數站 后前前后3.4.2水準觀測應在標尺分劃線成像清晰而穩定時進行。以下觀測的時間和氣象條件不得進行加密作業:(1)日出后與日出前30min內;(2)太陽中天前后各約2h內(可根據季節和氣象情況適當增減,最短間歇時間不少于2h);(3)邊長分劃線的影響跳動劇烈時;(4)氣溫突變時;(5)風力過大而使標尺與要求不穩定時。3.4.3使用數字水準儀觀測前,應進行預熱,預熱不少于20次單次測量。3.4.4測量時應保證前后視距盡可能相等,前后視距差不符值應滿足

23、規范要求。3.4.5觀測時應用撐竿輔助安置水準尺,確保水準尺在觀測時處于豎直狀態。3.4.6水準測量時,將尺墊安放在堅實的地方,防止尺墊下沉。3.4.7水準測量前,應對儀器的i角進行檢測。i角檢測不得大于15,否則應更換儀器。3.4.8水準測量應滿足下表要求:精密水準測量精度要求水準測量等 級每千米水準測量 偶然中誤差M限 差往返測 不符值附合路線或環線閉合差左右路線高差不符值精密水準2.0884 注:表中L為往返測程,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單位為km。 精密水準測量的技術標準等級每千米高差全中誤差(mm)路線長度(km)水準儀等級水準尺觀 測 次 數往返較差或閉合差(mm)與已知點聯測附

24、合或環線精密水準42DS1銦瓦往返往返8 注:表中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水準路線長度,單位km。精密水準觀測主要技術要求等級水準尺類型水準儀等級視距(m)前后視距差 (m)測段的前后視距累積差(m)視線高度(m)精密水準銦瓦DS05652.04.0下絲讀數0.3DS160精密水準測量計算取位規定見下表:等級往(返)測距離總和(km)往(返)測距離中數(km)各測站高差(mm)往(返)測高差總和(mm)往(返)測高差中數(mm)高程(mm)二等、精密水準0.010.10.010.010.10.1讀數和記錄取位:采用DS05 或DS1級儀器時,應讀記至0.05mm或0.1mm;采用數字水準儀時

25、,應讀記至0.01mm;采用區格式木尺應讀記至1mm。3.5高程控制網加密測量數據處理3.5.1高程控制網平差前,對施工單位所測成果進行檢查。檢查結果滿足規范要求時,方可進行平差計算。否則,應對不合格的資料進行重測。3.5.2檢查內容:(1)往返測不符值8L;(2)附合線路或環線閉合差8L;(3)左右路線高差不符值4L。3.5.3當觀測成果滿足限差要求時,以聯測的深埋水準點為起算點,用專業平差軟件進行嚴密平差計算。3.5.4每條水準路線還應按測段往返測高差不符值計算每千米偶然中誤差M,M1.0mm。 M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 測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 測段長(km); n 測段數;

26、 4施工放樣測量4.1監理工作程序4.1.1應熟悉本管段內的設計圖紙和規范,熟悉曲線要素表,熟悉線路。4.2.2負責計算驗證本管段內各工區上報的施工放樣坐標數據。4.3.3負責對該標段上報的施工放樣測量技術方案的審核。合格后,進入下道工序。否則,不得進行下工序施工。4.4.4負責審核施工單位上報的施工測量放樣報驗單;負責施工測量放樣記錄表中測量數據的檢測工作。檢測結果合格后進行簽認。否則,不得進行施工。4.5.5負責放樣點檢測。采用更換后視點,利用極坐標法首先檢測測站點、后視點的可靠性。當檢測結果符合規范要求后,進行放樣檢核。檢測方法為換手測量。4.2路基工程施工放樣測量路基施工放樣測量包括:

27、路堤、地基加固工程、樁板結構路基。4.2.1測量監理應根據設計圖紙要求的填筑寬度、填筑高度、及坡度比計算符合施工單位的放樣坐標(放樣寬度為:路基中心兩側各加0.5m),進行極坐標放樣檢測。4.2.2地基加固工程本標段地基加固采用CFG樁。地基加固工程中群樁基礎的樁位,應根據設計要求在已布設的地基加固范圍內采用橫斷面法測設。負責對其進行檢測,檢測限差為相鄰樁位距離不大于5。4.2.3檢測路堤中樁放樣精度,縱向和橫向均應小于10的要求,測設的邊樁應滿足1/200的限差;高程檢測應小于204.2.4檢測基床表層中樁放樣精度,縱向和橫向均應小于10的要求,中線高程檢測應小于10,路肩高程檢測應小于10

28、。4.2.5路基施工放樣測量:抽檢按施工單位放樣斷面總數的10%20%。4.2.6路基工程每填筑層施工單位均需按要求進行測量,經抽檢確認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4.3橋涵施工放樣測量4.3.1涵洞施工放樣測量1負責審核本管段內施工工區上報的施工放樣測量技術方案。合格后,進入下道工序。否則,不得進行下工序施工。2根據設計圖紙要求,對涵洞基坑的開挖軸線進行檢測。3涵洞放樣完成后,負責檢測模板頂面四角,軸線偏位應小于15;高程偏差應小于20。否則,施工單位應對所立模板進行調整。4.3.2橋梁工程施工放樣測量1橋梁工程平面放樣檢測的內容:(1)橋梁樁基(檢測10%);(2)承臺(模板頂面四角);(

29、3)墩身(模板頂面四角);(4)墊石(中心2點,頂面標高四點);(5)架梁(墩臺縱、橫向中心線;梁端線及錨栓孔十字線)。2樁基放樣檢測偏差應小于20;承臺放樣檢測偏差應小于15,底面和頂面標高20;墩身放樣檢測偏差應小于10,頂面標高10;墊石放樣中心檢測偏差應小于10,頂面標高0,-10;架梁:墩臺縱、橫向中心線和梁端線及錨栓孔十字線檢測偏差均應小于10。4.3.3特殊結構橋梁1懸臂澆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剛構)測量監理放樣檢測內容:零號塊、零號塊預壓;各T構;邊跨和中跨合攏段。零號塊預壓的目的是取得彈性變形和非彈性變形量,并與撓度計算結果對比,供立模時參考。施工前應按設計圖紙要求做好預壓檢

30、測工作。加載過程分三級:加載量按設計要求進行。每級加載完成都要做好水準記錄,觀察支架的受力情況。觀測頻次以設計要求為準。卸載亦分三級。每級卸載也要做好水準記錄。完全卸載2h后應在進行測量觀測。零號塊、各T構、邊跨和中跨合攏段。平面檢測偏差均應小于10,標高檢測應小于10, 合攏前兩懸臂相對高差應小于15。2 框架橋施工前,認真查閱圖紙,對框架的位置、方向、長度、出入口高程以及與既有涵身、既有道路的連接等進行核實,確保放樣坐標計算正確。采用支架法施工時,對支架進行預壓以消除非彈性變形。監理工程師應對預壓進行初始水準測量,預壓中水準測量,預壓后水準測量,連續觀測直至穩定。取得彈性變形和非彈性變形量

31、數據??蚣軜蚴┕し艠訖z測梁以下部分與橋梁工程平面放樣檢測的內容相同。5沉降變形觀測監理工作5.1監理工作程序5.1.1負責對該標段沉降變形觀測技術方案的審核。方案審核符合要求后,可進入方案實施。否則,不得進行沉降變形觀測工作。5.1.2.負責沉降變形觀測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技術指導,并對觀測成果的最后上報把關。5.1.3.測負責對該標段內沉降變形監測網的建立及其保護、沉降變形觀測標的布設與埋置進行檢查。5.1.4.負責對施工單位用于沉降變形觀測的各種監測設備、儀器、管線的購置進行檢查。不能滿足要求的,禁止使用。5.1.5.負責對參與沉降觀測的人員資格進行檢查。5.1.6.負責對沉降變形觀測全過程進

32、行監理,并應進行平行觀測。平行觀測的方法:由專業監理人員采用與施工單位觀測人員“換手復測”的方式同步進行。平行觀測的數量,一般地段為施工單位總測數的10%,地質復雜、沉降變化大以及過渡段為總測數的20%。對監理工作和平行觀測數據的真實性負責。5.1.7.做好沉降觀測監理過程的旁站記錄,并對施工單位的觀測記錄進行簽認。5.2.線下工程沉降變形觀測通用要求5.2.1沉降變形測量等級及精度要求 沉降變形測量等級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規定執行:沉降變形測量等級垂直位移測量水平位移觀測沉降變形點的高程中誤差(mm)相鄰沉降變形點的高程中誤差(mm)沉降變形點點位中誤差(mm)二等0.50.33.0三等1.00

33、.56.05.2.2沉降變形監測網主要技術要求及建網方式1垂直位移監測網主要技術要求垂直位移監測網主要技術要求按下表執行:等級相鄰基準點高差中誤差(mm)每站高差中誤差(mm)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檢測已測高差較差(mm)使用儀器、觀測方法及要求二等0.50.1323DS05或DS1型儀器,按客運專線鐵路無砟軌道測量技術暫行規定一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三等1.00.346DS05或DS1型儀器,按客運專線鐵路無砟軌道測量技術暫行規定二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2垂直位移監測網建網方式線下工程垂直位移監測一般按沉降變形等級三等的要求(國家二等水準測量)施測,根據沉降變形測量精度要

34、求高的特點,以及標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監測網布設方法分為三級:(1)基準點。要求建立在沉降變形區以外的穩定地區,同大地測量點的比較,要求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其平面控制點一般應設有強制歸心裝載?;鶞庶c使用全線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測量布設的基巖點、深埋水準點;(2)工作點。要求這些點在觀測期間穩定不變,測定沉降變形點時作為高程和坐標的傳遞點,同基準點一樣,其平面控制點應設有強制歸心裝置。工作點除使用普通水準點外,按照國家二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進一步加密水準基點或設置工作基點至滿足工點垂直位移監測需要。加密后的水準基點(含工作基點)間距200m左右時,可基本保證線下工程垂直位移監測需要。(3)沉降

35、變形點。直接埋設在要測定的沉降變形體上。點位應設立在能反映沉降變形體沉降變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設置牢固,便于觀測,還要求形式美觀,結構合理,且不破壞沉降變形體的外觀和使用。沉降變形點按路基、橋涵、隧道等各專業布點要求進行。監測網由于自然條件的變化,人為破壞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個別點位會發生變化。為了驗證監測網點的穩定性,應對其進行定期檢測。5.2.3水平位移監測網主要技術要求1水平位移監測網主要技術要求水平位移監測網主要技術要求按下表執行等級相鄰基準點的點位中誤差(mm)平均邊長(m)測角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作業要求一等1.53000.71/250000按國家一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1

36、501.01/120000按國家二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二等3.03001.01/120000按國家二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1501.81/70000按國家三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三等6.03501.81/70000按國家三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2002.51/40000按國家四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四等12.04002.51/40000按國家四等平面控制測量要求觀測2水平位移監測網建網方式水平位移監測網一般按獨立建網考慮,根據沉降變形測量等級及精度要求進行施測,并與施工平面控制網進行聯測,引入施工測量坐標系統,實現水平位移監測網坐標與施工平面控網坐標的相互轉換。5.3沉降變形測量點的布置要求

37、5.3.1沉降變形測量點的布置沉降變形測量點分為基準點、工作基點和沉降變形觀測點。其布設按下列要求:1每個獨立的監測網應設置不少于3個穩固可靠的基準點?;鶞庶c應選設在沉降變形影響范圍以外便于長期保存的穩定位置。2工作基點應選在比較穩定的位置。對觀測條件較好或觀測項目較少的項目,可不設立工作基點,在基準點上直接測量沉降變形觀測點。.3沉降變形觀測點應設立在沉降變形體上能反映沉降變形特征的位置。5.3.2沉降變形監測測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準基點使用時應作穩定性檢驗,并以穩定或相對穩定的點作為沉降變形的參考點,并應有一定數量穩固可靠的點以資校核。2每次觀測前,對所使用的儀器和設備應進行檢驗校正,并保留

38、檢驗記錄。3每次沉降變形觀測時應符合:(1)嚴格按水準測量規范的要求施測。首次觀測應進行往返測,并取觀測結果的中數,經嚴密平差處理后的高程值作為變形測量的初始值。(2)參與觀測的人員必須經過培訓才能上崗,并固定觀測人員。 (3)為了將觀測中的系統誤差減到最小,達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觀測應使用同一臺儀器和設備,前后視觀測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須按照固定的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進行,觀測路線必須形成附合或閉合路線,使用固定的工作基點對應沉降變形觀測點進行觀測。實行“五固定” ,以提高觀測數據的準確性。(4)觀測時要避免陽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環境和觀測條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穩定時再讀數。(6)

39、隨時觀測,隨時檢核計算,觀測時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斷。 (7)對工作基點的穩定性要定期檢核,在雨季前后要聯測,檢查水準點的標高是否有變動。4沉降變形監測觀測具體要求1水準網的觀測按照國家二等水準施測,采用單路線往返觀測。每次觀測均形成閉合檢驗條件。2水準儀使用DS05或DS1型儀器,儀器及配套水準尺均應在有效合格檢定期內。水準儀與水準尺在使用前及使用過程中,經常規檢校合格,水準儀視準軸與水準管軸的夾角均不超過15。儀器各種設置正確,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項目按規范要求在儀器中進行設置,并在數據采集時自動控制,不滿足要求的在現場進行提示并進行重測。3外業測量一條路線的往返測使用同一類型儀器和轉點尺墊,

40、沿同一路線進行。觀測成果的重測和取舍按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7-2006)有關要求執行。觀測時,視線長度50m,前后視距差1.5 m(電子);前后視距累積差6.0 m(電子);視線高度0.5m(電子);測站限差:兩次讀數差0.4mm,兩次所測高差之差0.6 mm,檢測間歇點高差之差1.0 mm;觀測讀數和記錄的數字取位:使用DS05 或DS1級儀器,讀記至0.05mm或0.1mm;使用數字水準儀讀記至0.01mm。4觀測時,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順序進行,對于有變換奇偶站功能的電子水準儀,按以下順序進行:a.往測:奇數站為后前前后 偶數站為前后后前b.返測:奇數站為前后后

41、前 偶數站為后前前后5每一測段均為偶數測站。晴天觀測時給儀器打傘,避免陽光直射;扶尺時借助尺撐,使標尺上的氣泡居中,標尺垂直。6觀測前30min,將儀器置于露天陰影處,使儀器與外界氣溫趨于一致;對于數字式水準儀,進行不少于20次單次測量,達到儀器預熱的目的。測量中避免望遠鏡直接對著太陽;避免視線被遮擋,遮擋不超過標尺在望遠鏡中截長的20%。觀測時用測傘遮蔽陽光,對于電子水準儀,施測時均裝遮光罩。7自動安平水準儀的圓水準器,嚴格置平。在連續各測站上安置水準儀時,使其中兩腳螺旋與水準路線方向平行,第三腳螺旋輪換置于路線方向的左側與右側。除路線拐彎處外,每一測站上儀器與前后視標尺的三個位置,一般為接

42、近一條直線。8觀測過程中為保證水準尺的穩定性,選用2.5kg以上的尺墊,水準觀測路線必須路面硬實,觀測過程中尺墊踩實以避免尺墊下沉。同時觀測過程中避免儀器安置在容易震動的地方,如果臨時有震動,確認震動源造成的震動消失后,再激發測量鍵。水準尺均借助尺撐整平扶直,確保水準尺垂直。9對于寬度較寬的河、湖水中的沉降測量,按照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 12897-2006)跨河水準測量要求進行觀測。10數據處理時,閉合差、中誤差等均滿足要求后進行平差計算,主水準路線要進行嚴密平差,選用經鑒定合格的軟件進行。5.4沉降變形監測平行檢測工作5.4.1根據客運專線鐵路無砟軌道鋪設條件評估技術指南,在

43、施工單位線下工程沉降變形監測工作的基礎上,還要委托咨詢單位或專業隊伍全過程對沉降變形進行平行觀測。平行觀測的數量,一般地段應不少于其沉降變形監測工作總量10%,對于地質復雜、沉降變化大以及過渡段等區段,平行觀測的數量不應少于20%,以確保線下工程沉降變形監測工作質量滿足無砟軌道評估技術要求。5.4.2根據該標段實際情況在沉降變形觀測工作初期對平行觀測段落做了如下安排:1大荔特大橋項目部:DK747+386.88DK756+000;全長2737.221m,其中橋梁部分按10%平行觀測長2221.61m,路基部分按20%平行觀測長515.611m.2渭洛河特大橋項目部:DK766+039.79DK

44、768+457.59;全長2417.8m,按橋長的10%平行觀測。6.沉降變形監測專業要求6.1路基工程6.1.1一般規定1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預壓荷載后應有不少于6個月的觀測和調整期。觀測數據不足以評估或工后沉降評估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時,應延長觀測時間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2評估時發現異?,F象或對原始記錄資料存在疑問,要進行必要的檢查。6.1.2路基地段沉降觀測技術要求1沉降觀測內容1)路基面的沉降變形觀測;2)路基基底沉降觀測;3)過渡段沉降觀測;4)路基穩定性觀測;5)地基土深層沉降監測。2沉降觀測斷面和觀測點的設置1)各部位觀測點應設在同一橫斷面上,這樣有利于測點看護,便于集中

45、觀測,統一觀測頻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觀測項目數據的綜合分析。2)路基沉降觀測斷面及觀測斷面的觀測點的布置應根據地形地質條件、地基處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勢的起伏情況、堆載預壓等具體情況,結合沉降預測方法和工期要求具體確定,同時還應根據施工核對的地質、地形等情況調整或增設。6.1.3 觀測方法、精度與要求1觀測方法橫剖面沉降觀測方法采用橫剖儀和水準儀進行橫剖面沉降觀測。每次觀測時,首先用水準儀測出橫剖面管一側的觀測樁頂高程,再把橫剖儀放置于觀測樁頂測量初值,然后用橫剖儀測量各測點。區間每2.0m測量一點,車站內測點間距可為3.0m。沉降板觀測方法采用水準測量方法,按測量精度要求和頻次定期觀測沉

46、降板測桿頂面測點高程。沉降板觀測時應在測桿頭上套一個專用的測量帽。測量帽下部以剛好套入測桿為宜,測量帽上部以中心為一半球型的測點。在沉降板測桿接高時應同時測量接高前后的測桿高程。路肩沉降觀測樁觀測方法采用水準測量方法,按測量精度要求和頻次定期觀測路肩觀測樁頂面測點高程。位移觀測邊樁觀測方法采用水平位移觀測方法,按測量精度要求和頻次定期觀測位移觀測邊樁水平位移。2觀測測量精度及頻次觀測精度路基沉降觀測水準測量的精度為1.0mm,讀數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觀測的精度應不低于4mm/30m。位移觀測測距誤差3mm;方向觀測水平角誤差為2.5。觀測頻次路基沉降觀測的頻次不低于下表的規定。實際工作進

47、行時,觀測時間的間隔還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兩次連續觀測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時應加密觀測頻次。當出現沉降突變、地下水變化及降雨等外部環境變化時應增加觀測頻次。路基沉降觀測頻次表觀 測 階 段觀 測 頻 次填筑或堆載一般1次天每天填筑量超過3層時1次/每填筑3層沉降量突變23次天兩次填筑間隔時間較長1次3天堆載預壓或路基施工完畢第1個月1次/周第23個月1次2周3個月以后1次月3沉降觀測要求為了觀測到各部位的沉降,從路基填土開始,沉降觀測也隨即進行。預壓地段,在基床底層頂面設置臨時沉降觀測樁。非預壓地段,在路基中心及兩側各2m范圍內設置臨時沉降觀測樁。臨時沉降觀測樁的材質,埋置要求及觀測標

48、準與正式的沉降觀測完全相同。沉降板隨著預壓土的填筑而接高,隨預壓土的卸載而降低,觀測連續進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觀測樁不受預壓土的影響。沉降設備的埋設是在施工過程中進行的,觀測設施的埋設及沉降觀測工作應按要求進行,不能影響路基填筑質量。觀測過程中發現異常必須及時查明原因,盡快妥善處理。路基填筑過程中應及時整理路堤邊樁位移及中心沉降觀測點的沉降量,當邊樁水平位移大于5mm/天,垂直位移大于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處沉降觀測點沉降量大于10mm/天時,應及時通知項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穩定后再恢復填土,必要時采用卸載措施。觀測元件由施工單位進行保護。監理工程師負責督促檢查。元件埋設時應根

49、據現場情況進行編號,有導線的元件應將導線引出至路基坡腳觀測箱內。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圍內土方應采用人工攤平及小型機具碾壓,不得采用大型機械推土及碾壓,并配備專人負責指導,以確保元器件不受損壞。元器件埋設后,制作相應的標識旗或保護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過程中,派專人負責監督觀測斷面的填筑。6.1.4資料整理要求1應采用統一的路基沉降觀測記錄表格,做好觀測數據的記錄與整理,觀測資料應齊全、詳細、規范,符合設計要求。所有測試數據必須真實準確,不得造假;記錄必須清晰,不得涂改;測試、記錄人員必須簽名。2所測數據必須當天及時按照沉降評估單位規定的格式輸入電腦,并進行分析,整理,核對無誤后在計算機內保存。3按

50、照提交資料要求及時對測試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匯總,及時繪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項觀測的荷載-時間-沉降過程曲線。并按有關規定整理成冊,格式詳見附件四(附表),以書面及Excel電子表格兩種形式同時報送有關單位進行沉降分析、評估。6.1.5路基工程沉降評估1評估方法曲線回歸法是路基沉降評估最常用的方法。路基沉降預測常采用曲線回歸法有:雙曲線法、固結度對數配合法(三點法)、拋物線法、指數曲線法、修正指數曲線法、修正雙曲線法、沉降速率法、星野法等。前期采用修正雙曲線法,后期采用雙曲線法、指數曲線法。2評估判定標準1)根據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載預壓后不少于3個月的實際觀測數據作多種曲線的回歸分析,確定沉降

51、變形的趨勢,曲線回歸的相關系數不應低于0.92。2)沉降預測的可靠性應驗證,間隔不少于3個月的兩次預測最終沉降的差值不應大于于8mm。3)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載預壓后,最終的沉降預測時間應滿足下列條件:S(t)S(t=)75式中:S(t)預測時的沉降觀測值;S(t=) 預測的最終沉降值。4)路基沉降的評估應結合路基各觀測斷面以及相鄰橋涵的沉降預測情況進行,預測的路基工后沉降值不應大于15mm。6.1.6過渡段沉降變形觀測1控制標準路橋或路隧交界處的差異沉降不應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與橋梁或隧道的折角不應大于1/1000。2一般規定1)橋涵兩端的過渡段、路隧過渡段及塹堤過渡段均需進行沉降觀測。2

52、)過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評估應沿線路方向考慮各觀測斷面和各種結構物之間的關系綜合進行。3)對線路不同下部基礎結構物之間以及不同地基條件或不同地基處理方法之間形成的各種過渡段,應重點分析評估其差異沉降。3觀測技術要求1)過渡段應考慮線路縱向平順性和不同結構物差異沉降的觀測和評估,不同結構物起點處、距起點510m、2030m處分別設置觀測斷面。每個橫向結構物每側各設置一個觀測斷面。2)過渡段觀測點設置參照路堤。同時在橫向結構物頂面埋設一根剖面沉降管。3)沉降觀測裝置的具體埋設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且埋設穩定。觀測期間應對觀測裝置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觀測精度、頻次及資料整理要求同路基。6.1.7過渡段的

53、沉降評估1沉降評估所需資料1)過渡段不同結構物的基礎沉降觀測資料。2)過渡段區域的工程地質縱橫斷面圖、設計圖紙和說明書等相關設計資料。3)施工過程、施工核查以及填料、級配、地基和壓實檢驗情況等施工資料。4)施工質量控制過程和抽檢情況等監理資料。2沉降評估方法及判定標準1)過渡段沉降的預測評估方法參照路基執行。2)過渡段不同結構物間的預測差異沉降不應大于5 mm。預測沉降引起沿線路方向的折角不應大于11000。6.2橋涵工程6.2.1一般規定1無砟軌道鋪設前,應對橋涵沉降、變形作系統的評估,確認橋涵基礎沉降、梁體變形等符合技術標準要求。2通過各施工階段對墩臺沉降的觀測,驗證和校核設計理論、設計計

54、算方法,并根據沉降資料的分析預測總沉降和工后沉降量,進而確定橋梁工后沉降是否滿足鋪設無砟軌道要求。3根據沉降資料分析,對沉降量可能超標的墩臺研究對策,提出改進措施,以保證橋梁工程的安全;同時積累實體橋梁工程的沉降觀測資料,為完善樁基礎沉降分析方法作技術儲備。4觀測期內,基礎沉降實測值超過設計值20及以上時,應及時查明原因,必要時進行地質復查,并根據實測結果調整計算參數,對設計預測沉降進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6.2.2橋涵變形控制標準1梁部梁部變形以預應力混凝土梁的徐變變形為主,軌道鋪設后,無砟橋面梁的徐變上拱值不宜大于10mm。2橋梁墩臺對于高速鐵路橋梁基礎的沉降控制,墩臺基礎的沉降量應按

55、恒載計算,其工后沉降量不應超過下列允許值:墩臺均勻沉降量:無砟橋面橋梁20mm;靜定結構相鄰墩臺沉降量之差:無砟橋面橋梁5mm;對于高速鐵路,控制橋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計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往往偏差很大。因此有必要進行實測驗證,積累觀測數據。3框構、旅客地道及涵洞框構、旅客地道及涵洞的地基為壓縮性土地層時,應計算其沉降,鋪設無砟軌道時,工后沉降量不應大于相應地段路基的控制標準。6.2.3觀測點布置為了滿足變形觀測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橋墩上設置觀測標;特殊結構橋梁根據施工圖紙規定設置觀測標。對原材料變化不大、預制工藝穩定、批量生產的預應力混凝土預制梁,每30孔選擇1孔設置觀

56、測標。其余現澆梁逐孔設置觀測標。移動模架施工的梁,對前三孔進行重點觀測,以驗證支架預設拱度的精度。橋墩標一般設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1.0m左右;當墩身較矮梁底距離地面凈空較低不足4.0m時,橋墩觀測標可設置在對應墩身埋標位置的頂帽上埋設。特殊情況可按照確保觀測精度、觀測方便、利于測點保護的原則,確定相應的位置。每座涵洞均要進行沉降觀測,觀測標原則上應設在涵洞兩側的邊墻上。6.2.4觀測方法下部結構的沉降變形觀測按照固定的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進行,觀測路線必須形成附合或閉合路線,使用固定的工作基點對應沉降變形觀測點進行觀測,詳見本細則沉降變形監測觀測具體要求。對于梁體的變形觀測,每孔梁支點之間的

57、梁體變形應以兩支點的連線為基準線進行觀測計算,由于下部結構沉降變形的影響,該基準線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梁體觀測點至該基準線的垂直距離利用幾何方法計算取得,垂直距離差值就是梁體變形量。6.3觀測資料要求6.3.1橋梁梁體和墩臺橋涵基礎沉降和梁體徐變變形的觀測精度為1mm,讀數取位至0.1mm。測量單位要按照觀測時間要求,及時進行沉降觀測。觀測數據按照統一格式填寫,所有測試數據必須真實準確,不得造假;記錄必須清晰,不得涂改;測試、記錄人員必須簽名,及時將采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填寫統一表格。觀測數據要進行抽檢,并由監理單位對觀測資料進行確認。6.3.2框構、旅客地道及涵洞框構、涵洞的觀測數據要求與橋墩臺

58、要求一致。涵洞頂填土沉降的觀測應與路基沉降觀測同步進行。6.4沉降觀測注意事項6.4.1外業觀測1各種構筑物埋設的觀測標必須嚴格按照規范要求。2 對于觀測標有松動或丟失的情況,不能繼續進行觀測,須重新埋設。3 參與觀測的人員必須經過培訓才能上崗,并固定觀測人員。4 各種構筑物的水準觀測路線必須嚴格按該規范的要求施測,不同期次的測量必須固定觀測路線。5 須固定立尺人員,確保每次立尺位置的同一性,保證不同期次數據的連續性。6 簡化點號(即“測量編號”)必須一次性編好,并與測點編號對應,外業測量時在儀器中輸入點的“測量編號”。6.4.2內業處理1 應熟悉內業處理軟件的工作流程,熟練操作處理軟件。2

59、當天測量的數據必須當天處理,按照規范要求命名、組織數據。3 必須詳細查看沉降觀測數據的精度信息,超限的數據須重新測量。4 觀測標或工作基點被破壞,必須及時重新埋設,同時填寫斷高表,以保證數據的連續性。5 每一個觀測數據文件中必須有 9 個文件,缺一不可,且9 個文件的文件名必須是一致的,只是擴展名不同。6 觀測數據文件中的工況信息文檔必須詳細記錄當日當次觀測情況。特殊情況必須記錄。7 所有 CAD 圖(*.dwg)均以CAD2004 版本為準(可低于該版本),如果版本高于CAD2004,則需轉化為CAD2004(或低于該版本)。8 所有 office 文檔均以word2003 版本為準(可低于

60、該版本),如果版本高于word2003,則需轉化為word2003(或低于該版本)。9 基準點(包括工作基點)的各期復測成果均需在控制點坐標文件體現,并注明復測日期。7軌道工程測量監理要點7.1監理工作程序7.1.1負責審核施工單位軌道工程測量技術方案。方案審核符合要求后,方可進行實施。否則,不得進行。7.1.2負責檢查測量人員資格及持證情況,對不符合要求的人員,施工單位應進行更換。7.1.3負責檢查管轄范圍內各工區用于軌道測量的儀器。儀器精度:測角標稱精度不應大于1、測距標稱精度不應大于1mm+1ppm的全站儀和高程測量標稱精度不應大于0.9mm/km(往返),測距標稱精度不應大于1/200

61、0的電子水準儀。儀器檢定證書應在有效期內。不符合要求的應進行調換,以滿足軌道測量要求。7.1.4負責檢查管轄范圍內各工區埋設的CP控制點。埋設規格不符合要求的應重新埋設。7.1.5負責對基樁控制網(CP)測量的旁站見證工作。7.2建立基樁控制網 7.2.1基樁控制網技術要求1、基樁控制網(CP)應在CP、CP基礎上采用導線測量或后方交會法施測。其布網和技術要求應滿足下表規定:CPIII布網要求控制網級別測量方法測量等級點間距備注CP導線五等150200m后方交會5060m1020m一對點導線測量主要技術要求控制網級別附合長度(km)邊長(m)測距中誤差(mm)測角中誤差(mm)相鄰點坐標中誤差

62、(mm)導線全長相對閉誤差方位角閉合差限差()對應導線等級CP11502003451/200008n五等2、CP控制點宜布設于線路外側,據線路中線的距離應為34m,控制點的間距以150200m為宜。曲線地段應進行加密,點間距宜為5060m。采用后方交會法測量應布設于線路兩側,一般設置在線路中線上。3、道岔區應在岔心、岔前、岔后位置前后100200m范圍內直股和曲股的兩側增設控制基樁。4、加密基樁測設精度要求a、加密基樁垂直于線路中線方向的限差為1mm;b、每相鄰加密基樁間距離的限差2mm;c、每相鄰加密基樁間高差的限差1mm;d、加密基樁間偏差應在兩相鄰CP控制點內調整。7.3軌道施工測量7.

63、3.1底座和凸形擋臺施工測量1負責對底座和凸形擋臺施工測量的檢查工作。底座模板安裝平面位置定位限差為3mm,高程定位限差為-5mm,0mm。2、負責對凸形擋臺施工測量的檢查工作。凸形擋臺模板平面位置定位限差:線路擋臺中心間距應為3mm,橫向為2mm;高程定位限差為2mm。7.3.2軌道板定位測量 1負責對軌道板定位測量的檢測工作。2、軌道板安裝定位限差:高程定位限差0.5mm,中線為0.5mm。7.3.3道岔安裝測量 負責對道岔安裝測量的檢測工作。1、站場內的各組無砟道岔宜一次測設完成,并復核道岔間相互位置。2、根據道岔控制基樁在底座或支承層混凝土上施測岔前、岔心、岔后點位中線控制點,直股應布

64、置不少于5個中線控制點,側股不少于2個控制點,點位限差應滿足加密基樁測設精度要求。3、站線無砟軌道的測量宜與道岔同時進行,誤差的調整應在站線測量中消除。4、軌排粗調測量和精調測量:a、軌排粗調應以加密基樁為調整基準點。軌排中線放樣中誤差為5mm,鋼軌頂面高程放樣中誤差為2.5mm。b、軌排精調應在鋼筋綁扎和模板安裝結束后進行。c、軌排精調應利用控制基樁或加密基樁為調整基準點,使用軌檢小車或全站儀、水準儀進行調整。高程按精密水準施測。7.3.4各軌道施工作業面銜接測量1負責對軌道銜接測量的檢核工作。2、區間多作業面施工時應設置貫通作業面。距貫通作業面不小于200m范圍內,在貫通作業面設置共用中線

65、及高程控制點作為兩作業面施工測量共用控制樁。3、道岔兩端應預留不小于200m的長度作為道岔和區間無砟軌道銜接測量的調整距離。調整應以道岔控制樁為基準。7.3.5線路整理測量1、負責線路整理測量前CP控制點進行復測。CP復測應全過程旁站,并做好旁站監理記錄(TB2)工作。2、負責線路整理測量的檢測工作。線路中線整理測量完成后測量監理工程師負責對施工單位編制的線路、道岔調整后的坐標、高程成果表的審核工作。 8竣工測量測量監理工作8.1監理工作程序8.1.1.和專業監理工程師(配合)對該標段竣工測量技術方案的審核。方案審核符合要求后,方可進行實施。否則,不得進行。8.1.2和專業監理工程師(配合)對

66、該標段提交的竣工測量成果資料及檢查記錄的審核。8.1.3.按設計圖紙要求對完成的工程進行檢測。8.1.4.和專業監理工程師(配合)對竣工測量所需永久性控制樁和水準點設置和保護情況的檢查。8.2 線路竣工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8.2.1線下工程竣工測量前, 應按暫規水準基點測量的要求完成全標段二等高程控制網的互設工作。8.2.2竣工車輛應進行線路中線測量和高程測量,并貫通全線的歷程和高程。8.2.3 線路中線竣工測量的加樁設置,應滿足編制竣工文件的需求。中線上應釘設公里樁和加樁,并宜釘設百米樁。直線上中樁間距不宜大于50m;曲線上中樁間距宜為20m。8.2.4線路中線加樁應利用CP控制點測設,中線

67、樁位線差應滿足縱向S/20000+0.005(S為轉點至樁位的距離,以m計算)、橫向10的要求。8.2.5 線路中線加樁高程應利用二等水準基點測量,中樁高程限差應為10。8.2.6 利用貫通后的線路中線,測量路基、橋梁、是否滿足限界要求。8.3路基竣工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8.3.1 路基橫斷面竣工測量在路基沉降穩定后進行。8.3.2 橫斷面間距直線地段一般為50,曲線地段一般為20。8.3.3 橫斷面竣工測量應在恢復中先后采用全站儀或水準儀進行測量。路基橫斷面測點應包括線路中心線及各股道中心線、路基面高程變化點、線間溝、路肩等。路基面范圍各測點高程測量中誤差應為5。8.3.4路基面竣工測量成果

68、應作為工序交接和無碴軌道混凝土支撐層施工和變更的依據。8.4橋涵竣工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8.4.1橋梁竣工后應對橋梁墩臺的縱、橫向中心線、支承墊石頂高程、跨度進行貫通測量,并標出各墩臺縱、橫向中心線、支座中心線、梁端線及錨栓孔十字線。精度應滿足下表要求。且將測量結果移交梁部架設單位。橋梁墩臺允許偏差項目偏差()墩臺縱、橫向中心距設計中心的距離20梁一端兩支承墊石頂面高程差3支承墊石頂面高程差0,-108.4.2梁部架設完成后,應對全橋中心貫通測量并在梁面標出橋梁工作線位置。檢查橋面平整度、相鄰梁端的高差,橋梁長度和梁逢寬度,應滿足下表的要求,且將測量結果移交軌道安裝單位。梁部允許偏差項目偏差()

69、CRTSS軌道結構其他軌道結構梁全長2020梁面平整度3/4m3/4m相鄰梁端橋面高差10108.4.3 涵洞主體工程施工完畢,涵頂、涵側填土前,應對涵長、孔徑、辦頂高程等進行測量,并據此推算板頂填土厚度,確定其是否滿足設計要求。8.4.4 橋涵竣工測量未詳部分應按新建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101-99)執行。8.5無碴軌道竣工測量8.5.1維護基樁測量應符合如下規定:1、利用已設置的基樁作為維護基樁時,應對其進行復測;2、維護基樁的復測和增設的測量精度不應低于相應軌道結構加密基樁的精度要求,且滿足線路維護要求;8.5.2無砟軌道鋪設竣工測量應符合如下規定:1、軌道竣工車輛應采用軌檢小車進

70、行測量,軌檢小車測量步長宜為一個軌枕間距; 2、軌道竣工測量主要檢測線路中線位置、軌面高程、測點里程、坐標、軌距、水平、高低、扭曲;3、 軌道竣工測量的限差應符合客運專線無碴軌道鐵路施工質量驗收暫行標準的規定。8.6竣工測量完成后,應提交如下成果資料: 8.6.1 CP、CP、水準基點和維護基樁的坐標、高程成果及點之記。8.6.2 內業計算資料及成果表,成果表宜按表1填寫??刂泣c竣工測量成果表工程名稱: 里程段: 控制點名稱和里程實測X坐標(m)實測Y坐標(m)設計X坐標(m)設計Y坐標(m)實測里程(m)里程偏差()控制點橫向偏差()實測高程(m)設計高程(m)高程偏差()備注測量: 計算:

71、 制表: 復核: 年 月 日 8.6.3 技術總結包括執行標準、施測單位、施測日期、施測方法、使用儀器、精度評定和特殊情況處理等內容。8.6.4 竣工測量的原始觀測值和記錄項目應在現場記錄,不得涂改或憑記憶補記,基樁的名稱應記錄正確。計算成果應做到真實準確、格式統一,并裝訂成冊和長期保管。 8.6.5無碴軌道鋪設竣工測量宜按表2填寫左、右軌鋪設竣工測量成果表。軌道鋪設竣工測量成果表 表2基樁名稱里程設計線路高程(m)實測軌頂高程(m)實測軌距()基樁自身橫向偏差()左軌高程偏差()右軌高程偏差()線路橫向偏移()軌距偏差()備注左軌右軌超高按表1連續里程排列按鋪軌設計圖按鋪軌設計圖按表2測量: 計算: 制表: 復核: 年 月 日


注意事項

本文(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工程測量監理實施細則(52頁).doc)為本站會員(偷****)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川县| 巨野县| 鄂温| 封开县| 龙里县| 阿城市| 新乡市| 尤溪县| 屏边| 封丘县| 威远县| 阿尔山市| 西畴县| 安新县| 铜陵市| 咸宁市| 酒泉市| 裕民县| 和顺县| 嘉定区| 岳阳市| 南溪县| 桑日县| 鸡泽县| 固安县| 逊克县| 乐清市| 南阳市| 许昌县| 利津县| 莱西市| 伊川县| 潼关县| 阳原县| 舟曲县| 察隅县| 西林县| 雷州市| 高要市| 大连市|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