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會寧縣農村清潔工程建設項目建議書一、項目背景會寧地處甘肅中部,白銀南端,全縣總流域面積6439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26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28.51萬畝,梯田面積148萬畝。全縣轄28個鄉鎮,284個行政村,6個社區,總人口5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5.8萬人,占96%。會寧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328-433毫米,蒸發量高達1800毫米,降雨南多北少,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干旱、雹洪、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發。 “十五”期間,全縣上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六項”縣策,實施“六大”戰略,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
2、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在農網改造、整村推進、以工代賑、易地搬遷、國家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的實施下,建成集雨水窖23.2萬眼,興修“三田”23.73萬畝,完成退耕還林77.4萬畝。農村水、電、田、林、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馬鈴薯、草畜、小雜糧、瓜類四大特色產業初具規模,龍頭企業正在興起,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長足發展,為會寧農村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但存在著1、生產生活用水嚴重短缺。 “年年有小旱,三到五年一中旱,七到十年一大旱”是我縣的突出縣情,生產條件嚴
3、酷、干旱少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全縣目前戶均只有兩眼水窖,難以保證干旱年份的人畜飲水和適當的點澆點種需要,生產生活用水不足且無法保證質量,抵御干旱的能力十分脆弱。2、農村基礎條件較差。水地有效灌溉面積、梯田面積分別占耕地面積的12%和65%,農業生產水平低而不穩;農村公路網絡化程度不高,通達面不廣,等外公路比重大,通油路的鄉鎮16個,占57%,通油路的行政村70個,僅占25%;農村供電網架結構差,設備陳舊老化,供電能力不足,部分組戶仍沒有通電,電力增容迫在眉睫。3、經濟實力弱。“十五”末人均GDP、縣級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仍處于全省、全市后列,工業基礎薄弱,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條
4、件差。農民依靠農業自身發展增加收入的空間越來越小。4、資源、環境和人口矛盾突出。人口多,自然資源貧乏,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重大自然災害頻發,靠天吃飯的局面短時期內很難從根本上改變。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于自然條件的制約和生活習慣,農村生活用能以薪柴和農作物秸稈為主。農民為了滿足炊事和取暖對薪柴的需求,大量砍伐林草植被,致使給退耕還林(草)政策的實施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水土流失現象從根本上得不到徹底的根治。燃燒薪柴和秸稈產生大量有害氣體,既污染農民居住和大氣環境,又為群眾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另外人畜禽糞便產量大,得不到有效處理,造成農村居住環境臟亂,衛生狀況惡劣,污染嚴重。通過人
5、畜糞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的有效處理和利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大量使用而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建立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科學管理機制等,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難題。農村清潔工程包括培植主導產業、改善環境衛生、提升農民文明素質三大內容,涵蓋了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大方面,正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切入點,能有效破解上述難題。1、農村清潔工程是改善農民人居環境的切入點。農村清潔工程的實施,能從根本上治理農村臟、亂、差現象,促進村容整潔。要解決農村生活污水阻塞滯留、房屋潮濕、農戶炊事煙熏火烤等問題,除了引導農民轉變生活方式以外,還必須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6、。而鄉村清潔工程中的修通排水溝、建設生活污水凈化池、使用秸稈氣化爐等措施,大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對他們轉變生活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2、農村清潔工程是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多年來,農藥、化肥等化學投入品的過量使用,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農區生產畜禽糞便等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農村清潔工程通過農村畜禽糞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資源利用,推廣節水、節肥、節能等實用技術和工程措施,凈化水源、凈化農田、凈化庭院,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找到了更加有效的途徑。3、農村清潔工程是農業清潔生產的重要基礎。農村清潔工程從源頭上減少了農業生產的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保障了農業食品安全。在農業
7、生產末端,農村清潔工程又資源化利用農業生產廢棄物,消除了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影響,保障了農業生產的清潔化。4、農村清潔工程是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保證。通過利用農業生產中產生的畜禽糞便和秸稈等廢棄物為原料,進行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變“三廢”(糞便、秸稈、垃圾)為“三料”(燃料、飼料、肥料),形成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良好。同時,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和沼肥綜合利用,可推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的開發。三、項目建設目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圍繞“十化”目標建設。1、農業產業化。立足資源,突
8、出優勢,做強龍頭,壯大基地,提升服務水平,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步伐,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幅保持在6%以上。2、生產方式合作化。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通過政府扶持,企業參與,能人帶動等多種方式,興辦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參與市場的競爭能力。3、道路硬化。對村內主干道和公共場所進行硬化,并安裝節能路燈,實現亮化。有條件的村可硬化村內所有道路。4、村莊綠化。實現農田林網化、農戶庭院園林化,田旁、河旁、路旁、街旁、宅旁全方位綠化,提高生態質量。5、環境整潔化。生活區、園林區、養殖區、農副產品加
9、工區分離,村莊主干道整潔、美觀、有序,無柴草堆、糞堆,垃圾集中堆放、及時清運。6、居住集約化。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一選址,集中建設農戶住宅,配套完善道路、電力、通訊、廣播電視、給排水及文化娛樂、休閑活動等公共設施。7、公共服務公益化。建立村級便民超市,全面普及學前教育,落實對貧困學生的“兩免一補”政策,實現村衛生所達標,村民全部參加新型合作醫療,認真落實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幫扶救助政策、失地農民補償政策和五保戶老人集中供養政策。8、管理民主化。村“兩委”班子健全完善、團結協調,村黨組織達到“五個好”要求;全面實行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制度,村級財務管理規范,村民對村務公開的滿意度達到95%以
10、上;社會穩定,治安良好,無派性和宗族勢力干擾村級正常工作現象,有效避免越級上訪事件,村民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達到95%以上。9、農民知識化。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以上。現有勞動力每年參加農業科技培訓的時間不少于10 天,每3年參加一次就業培訓,70%以上的適齡農民成為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10、鄉風文明化。建立文明街道、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等文化娛樂設施,經常性的開展豐富健康的文體活動,使90%的農戶達到“十星級文明農戶”標準。四、項目建設的地點、內容 1、建設地點選擇以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郭城驛鎮紅堡子、頭寨子鎮頭寨子、白草塬鄉白劉、河畔鎮河畔、翟家所鄉張城
11、堡、老君坡鄉方坡和新添堡鄉道口等7個生態環境好、經濟實力強、工作基礎實、農民積極性高的自然村,啟動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建設。 2、建設內容(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按照“戶分、村收、集中處理”的模式,通過建分類垃圾收集池,引導農戶將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各示范村做到生活垃圾不出村,實現了清潔家園。(2)生活污水凈化處理:“讓農民喝上干凈的水”,是農村清潔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修建生活污水凈化池、排放溝,利用村旁澇池、水溝的建設,人工污水生物處理,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使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和循環利用,農村飲用水源得到有效保護,實現了清潔水源。(3)新型能源
12、建設:通過興建沼氣池、推廣太陽能技術、使用清潔能源,解決人畜糞便污染環境、農戶炊事煙熏火烤的難題。清潔能源推廣率達到80%以上。實現清潔能源。(4)秸稈還田:通過推廣秸稈直接還田、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和沼肥綜合利用等技術,使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根治農田秸稈亂堆的現象。通過集中回收田間有毒有害包裝袋等,使廢棄物回收率達到90%。農業生產從源頭上消除了污染源,農田廢棄物不出田,實現清潔田園,做到了清潔生產。形成 “畜沼農”生態循環經濟模式,促進 “一村一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循環利用,實現生態效益。五、項目建設資金概算 本項目7村共需資金70萬元,每村10萬元。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1
13、4萬元:每村建一個10m3無機垃圾收集池,需資金2萬元。2、生活污水凈化處理21萬元:每村村旁建一個200 m3生活污水凈化池,需資金2萬元;排水管道需資金1萬元。3、新型能源建設28萬元:每村建40個生態凈化沼氣池,需資金4萬元。4、田間廢棄物回收7萬元:每村建一個有害包裝品、殘膜等廢棄物回收點無害處理系統一處需資金1萬元。六、項目建設效益評估本項目的實施對農村生態能源開發、資源有效利用起到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有力地促進全縣畜禽養殖業和農業生產發展,推動農產品向無公害方向發展,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沼氣能替代薪柴能,可有效減少植被
14、破壞,促進植被恢復,改善生態環境。人畜糞便及時入池,可大大減輕各種疾病的滋生和傳播,有效改善農村衛生狀況,提高農村居住條件。沼液、沼渣是優質肥料,替代化肥可有效減輕環境污染。項目的實施,將給生態能源綜合開發利用和良性循環發展提供一種新的模式,無論從產業政策方面來講,還是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和增加農民收入來講,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且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易操作,農民容易接受和掌握應用技術,所以推廣應用的前景非常廣闊。該項目應用的技術非常成熟,不會在實施過程中發生失敗的現象,加之有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民的合力支持,項目的實施基本沒有任何風險。七、項目建設的保障措施1、加強領導,強化組織保障縣上成
15、立由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全縣工作的規劃、指導、協調、督促和落實。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專抓此項工作。2、明確責任,強化工作保障實行“縣上規劃指導,鄉村組織實施”的工作責任制。縣領導小組負責總體規劃、政策制定、情況調查、督促檢查、考核驗收等工作。發改、財政、城建、國土、衛生、交通、教育、人勞、文化、廣電、電信及農口各部門要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制定清潔工程建設規劃,具體組織實施各項單項工程。各鄉鎮要廣泛發動,嚴密組織,狠抓落實,確保工程扎實推進。3、加大投入,強化資金保障按照“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
16、改善廣大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的要求,圍繞“民辦公助、自下而上、以獎代投、民主監督”的思路,不斷拓寬資金來源。積極爭取國家產業政策和項目資金支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加大項目和資金整合力度,多途徑增加建設的資金投入。發動群眾投資投勞,改善自身生產生活條件。4、加強宣傳,強化輿論保障各鄉鎮要層層發動,廣泛宣傳,使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總體要求、工作內容及具體措施家喻戶曉,讓群眾真正認識到新農村建設中配套的清潔工程的重要作用。宣傳、廣電等新聞媒體,要精心策劃,制作好專題節目,深入宣傳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及時跟蹤報道好經驗、好典型,讓群眾看具體成效,以點帶面,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全面促進新農村建設。5、嚴格考核,強化機制保障要把工程建設納入縣直有關部門和各鄉鎮年度目標責任進行考核。做到平時考核、階段考核、年終考核有機結合,把考核貫穿于整個工作始終,推動工程建設各項任務的全面落實。附件:1、新添堡回族鄉道口村簡介2、郭城驛鎮紅堡子村簡介3、頭寨子鎮頭寨子村簡介4、白草塬鄉北劉村簡介5、河畔鎮河畔村簡介6、翟家所鄉張城村簡介7、老君坡鄉方坡村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