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濟南至館陶高速公路茌平西互通立交擬建工程壓覆礦產資源調查報告-!正 文 目 錄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目的任務1第二節 自然地理6第三節 以往地質工作9第四節 本次工作情況10第二章 工程概況12第三章 地質概況17第一節 區域地質概況17第二節 調查區地質20第四章 礦產資源概況23第一節 區域礦產23第二節 調查區礦產資源24第五章 礦業權設置及礦產地情況27第一節 探礦權27第二節 采礦權27第三節 礦產地27第六章 壓覆礦產資源儲量估算28第一節 估算范圍28第二節 資源量估算方法和參數的確定28第三節 資源/儲量分類30第四節 估算結果30第五節 潛在經濟價值評估31第七章 結論3
2、3附 圖 目 錄圖號 順序號 圖 名 比例尺01 01 濟南-館陶高速公路茌平西互通立交擬建工程 壓覆礦產資源調查區前新近系地質圖1:2000002 02 濟南-館陶高速公路茌平西互通立交擬建工程 壓覆礦產資源量估算圖 1:10000-!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目的任務一、項目來源為了緩解濟館高速公路茌平互通立交的交通壓力,確保國道G105安全暢通,減少交通事故,進一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在濟館高速茌平西增設互通立交出口,接現有國道G105。為此,茌平縣人民政府根據本縣交通遠景規劃,擬建濟南至館陶高速公路茌平西互通立交工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三十三條、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
3、資源法辦法、關于規范建設項目壓覆礦產資源審批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0386)的要求:“在建設鐵路、工廠、水庫等和各種大型建筑物或者建筑群之前,建設單位須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礦產部門了解擬建工程所在地區的礦產資源分布和開采情況。非經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批準,不得壓覆重要礦床。”2007年11月23日,受茌平縣國土資源局之委托,山東省地質科學實驗研究院負責完成濟南至館陶茌平西互通立交工程建設用地壓覆礦產資源調查工作并提交調查報告。二、目的任務本次調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查清該工程建設用地壓覆重要礦產資源情況,最大限度地保護礦產資源,統籌兼顧工程建設與資源保護、開發的關系,避免造成重要礦產
4、資源被壓覆而不能開發利用,給國家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任務包括:1、通過收集調查區內有關地質、構造、礦產、水文、物、化探等地質調查報告和研究成果,全面了解地質特征,查明區內礦產的種類、成因、規模、產狀、資源儲量、品位及開發利用狀況等。2、查明工程建設范圍內礦業權設置情況。3、對確已壓覆的礦產資源,圈定其壓覆范圍,進行壓覆礦產資源儲量估算,論證其對礦體開發利用影響的程度。從礦產資源保護角度,評述其工程選址方案的合理性。三、報告編寫依據1、濟南至館陶茌平西互通立交工程壓覆礦產資源調查項目委托書2、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辦法;3、山東省國土資源廳轉發國土資源部關于規范建設項目壓覆礦產
5、資源審批工作的通知(魯國土資發200197號);4、山東礦產資源儲量管理指南(山東省國土資源廳2004年);5、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關于濟南-館陶高速公路茌平西互通立交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魯發改能交20071520號)6、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DZ/T 0215-2002);7、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煤行管字2000第81號);8、2002年12月,山東省地質科學實驗研究院提交了聊城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1-2010);9、其它有關(行業)規定和技術規范要求;四、調查區位置與交通1、位置擬建互通立交位于茌平縣城西南、濟館高速公路茌平互通立交西側5.3km處
6、、吳小莊西北側,距聊城東互通立交約17km。擬建工程項目通過新建接線向北沿茌新河東側布線,在王橋村西南接現有國道G105茌平縣西環;向東南方向同樣通過新建接線,經牛莊北、洼李南,在賈莊東接現有國道G105,工程項目所經地區行政所屬聊城市茌平縣振興街道辦事處(圖11)。擬建工程用地極值地理坐標為:東經11611491161511,北緯363022363345。擬規劃用地面積約64.34104m2(965.1畝)。調查區原則上以建設工程用地邊界外擴1000-2000m。由于本擬建工程為一級公路沿線工程,所處地形平坦開闊,因此,其調查工作區范圍確定如下:沿擬建公路線用地邊界外擴2000m。即:調查區
7、與工程走向一致,西北-東南展布,北到史東-王橋村一線,南到梁莊-軍王莊-前齊莊一帶,東到張楊-王莊-雙廟一線,西至小吉莊-東張莊-王廟村一帶。調查區呈不規則多邊形,其極值地理坐標為:東經11610101161651,北緯362845363450,面積約為65km2。其地理坐標拐點見表1-1。2、交通擬建工程位于茌平縣西南,茌平縣地理位置優越,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西臨京九鐵路,濟邯鐵路、濟館高速公路、309國道、105國道4條過境干線見圖1-1。表1-1擬建工程調查區拐點坐標一覽表拐點序號大地坐標地理坐標備注XY東徑北緯14050324.0039426083.00116
8、102736 344924050308.0039430954.00116 134336 3450最大緯度34047524.0039430857.00116 134036 332044046532.0039430824.00116 133936 324754045911.0039430772.00116 133736 322764045625.0039430979.00116 134536 321874045357.0039431848.00116 142036 320984044709.0039431848.00116 142036 314894044352.0039431680.00116
9、141436 3137104043925.0039432411.00116 144336 3123114043098.0039435051.00116 163036 3057124042620.0039435420.00116 164536 3042134041695.0039435563.00116 165136 3012最大經度144039048.0039435438.00116 164636 2846154039059.0039431624.00116 141336 2845最小緯度164039789.0039431633.00116 141336 2909174040087.00394
10、31250.00116 135836 2918184040563.0039429142.00116 123336 2933194041479.0039428003.00116 114736 3003204043190.0039426774.00116 105736 3058214045431.0039425623.00116 101036 3210224046594.0039425644.00116 101036 3248最小經度圖11 交通位置圖第二節 自然地理一、氣象、水文1、氣象工程所在區域氣候屬于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區,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征。春季干旱多風,回暖迅速,光照充足,
11、太陽輻射強;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季;秋季天高氣爽。年平均氣溫為13.1,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2.5;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6.7,極端最高氣溫41.4,極端最低氣溫-21.4,最大凍土深度42cm,無霜期平均為193201天。多年平均降水量578.4mm,最大年降水量為1004.7mm(茌平,1961年),最小年降水量為187.2mm(見圖1-2);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7,其中78月份相對濕度最大,為8082,春季35月份最小,為5860,其余各月為6080;年蒸發量平均為1882mm,最大為1994mm(茌平),最小為1688mm;全年平均風速為3.4m/s,春季風速較大,4月份平均風速最
12、大,為4.5m/s,夏季風速較小,8月份月平均風速為2.5m/s,平均風速的地理變化是北部偏大、南部偏小。2、水文調查區域河流屬于海河水系。茌平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趙牛河、管氏河、馮氏河、四新河、茌新河、茌中河、西新河、老徒駭河、七里河、德王河,均為西南東北流向。徒駭河上游流域面積為3286.2km2,流量20年一遇為611m3/s,河槽底寬70.5m,20年一遇洪水位為30.81m。七里河在高唐入徒駭河。徒駭河、趙牛河、管氏河、七里河、馮氏河建有攔河閘,可攔蓄雨水和黃河水,用于灌溉,其它河流汛期過后干涸或低水。本工程調查區河流為茌新河(見照片1、照片2)。NS照片1照片2二、地形、地貌按山
13、東省地貌分區圖,工作區在區域上屬魯西堆積平原區(級)沖積平原亞區(級)。區域總體地形較平坦,為沖積平原,由黃河泛濫沖積而成,是華北平原的組成部分。因黃河多次在境內的改道,形成微度起伏“崗、坡、洼”相間的地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最高點海拔35m,最低處海拔26.5m,平均縱坡1/15000。根據成因將微地貌劃分為9種類型:河灘高地、新決口扇形地、高坡地、平坡地、洼坡地、淺平坡地、沙崗地、河槽地和碟形洼地。調查區地處茌平縣,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坡度很小,地面高程在海拔28.132.3m之間。(照W 片3、4、5)照片3立交接線起點G105處平地地貌 照片4立交接線
14、G105終點坡平地地貌照片5西立交主體工程附近平地地貌 第三節 以往地質工作本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關地勘單位在區域進行了大量的地質、水文地質工作,取得了大量豐富的地質資料,為本次調查工作提供了依據。前人主要研究成果有:1、19581960年,北京地質學院,完成了120萬濟南市等10幅第一輪區調報告;2、1974年編有“山東省120萬煤田地質圖及說明書”;3、19791992年,山東地礦局物探隊,完成了120萬區域重力測量;4、1980編有“山東省150萬前晚第三紀基巖地質圖”;5、1985年,山東省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對魯北地區工程地質特征進行了調查,提交了110萬山東黃淮海
15、平原魯北區段工程地質普查報告;6、19881990年,山東省地質局第二地質隊開展過陽谷茌平煤田地質普查工作,提交報告山東省陽谷茌平煤田聊城煤礦區普查地質報告,煤田面積2324.0km2,其中探明面積284.4 km2,預測面積2039.6 km2;7、19921996年,山東省區調院完成了120萬的濟南幅、禹城幅區調修測;8、19931996年,山東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對黃河下游山東段進行了工程地質調查,提交了1:50萬黃河下游(山東段)區域工程地質調查報告;9、1995年山東省地質礦產局編制的山東省環境地質圖集;10、2002年12月,山東省地質科學實驗研究院提交了聊城市礦產資源總
16、體規劃;11、2007年8月,中國公路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提交了濟南至館陶高速公路茌平西互通立交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第四節 本次工作情況一、工作過程2007年11月24日接受任務后,我院即成立項目組,先后收集了區域地質基礎資料以及相關的礦產地質、水文地質成果資料,并進行了綜合分析。又先后到聊城市國土資源局、茌平縣國土資源局,相繼進行了探礦權、采礦權登記情況查詢。在茌平縣國土資源局和聊城市國土資源局兩級有關部門提供的查詢情況的基礎上,對調查區及周圍礦山進行了實地調查,收集了大量的資料,查清了區內礦山的數量、礦產種類、分布范圍、開采規模、資源儲量、開采狀況等情況,并對礦山開采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
17、。二、工作方法與手段本次工作是在充分搜集擬建工程區域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等成果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茌平縣、聊城市兩級礦產資源管理部門對調查區內探礦權、采礦權查詢,實地調查、驗證,對可能壓覆礦產資源的企業進行核查,對收集到的各種礦產地質資料,按照現行地質礦產勘查規范要求進行全面系統的綜合整理、分析和研究,結合工程設計和有關要求編制綜合圖件,編寫了本次壓礦調查報告。三、完成工作量我院接受委托后,項目組技術人員多次赴野外現場,主要工作包括收集資料、地面調查、礦產行政主管部門詢查核實、GPS測量等。并采用GPS技術對場地邊界、重要地質點進行了定位等。按照有關壓覆礦產資源調查工作的
18、規范及要求,本次項目工作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見表1-2。表1-2主要實物工作量一覽表項目內容單位工作量資料收集區域地質、水、工、環地質、礦產資源、水文氣象、礦業權等方面的資料套10地面調查調查擬建工程區及周圍地區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條件及礦產資源分布等km265礦權查詢對調查區內探礦權設置、采礦權登記等進行政府查詢份2GPS測量各種控制點測量點37照片地貌、工程、重要地質點等 張35第二章 工程概況一、工程項目審批情況為了緩解濟館高速公路茌平互通立交的交通壓力,確保國道G105安全暢通,減少交通事故,進一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在濟館高速茌平西增設互通立交出口,接現有國道G105。項目建成后
19、,茌平西互通立交兩側連接線將作為國道G105新線,服務過境交通及濟館高速公路出入茌平縣主要通道。為加快茌平西互通立交工程的建設,山東省交通廳公路管理局于2007年3月委托中國公路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承擔濟南至館陶高速公路茌平西互通立交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工作。2007年8月16-17日,通過了山東省交通廳組織在濟南對本項目工程可行性報告的預審,于2007年8月底正式完成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2007年12月21日,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對濟南至館陶高速公路茌平西互通立交工程可行性報告進行了批復,見文(魯發改能交20071520號)。二、工程概況濟館高速公路茌平西互通立交工程位于聊城市茌平縣
20、城西南、濟館高速公路茌平互通立交西側5.3km處、吳小莊西北側,距聊城東互通立交約17km。濟南至館陶高速公路茌平西互通立交及其接線工程延伸范圍地理坐標大致為東經11611491161511,北緯363022363345。擬建項目通過新建接線向北沿茌新河東側布線,在王橋村西南接現有國道G105茌平縣西環;向東南方向同樣通過新建接線,經牛莊北、洼李南,在賈莊東接現有國道G105,項目所經地區屬聊城市茌平縣振興街道辦事處(圖21)。圖2-1擬建工程規劃布置圖互通立交工程主線為已建成通車的四車道高速公路(濟館高速),設計速度100km/h,連接線接G105,現狀為一級公路,寬24m。本項目推薦采用一
21、般互通式立體交叉中不設平交口的全互通型式雙喇叭型,連接線分段采用設計速度為80km/h的一級公路(路基寬24m)及二級公路(設置慢車道型,路基寬18m)標準。采用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21。互通立交位于泥匠王村東側,交叉道路為G105(通過新建連接線順接),主線為建成通車的濟館高速公路。表21 主 要 技 術 指 標 表技術指標名稱單位指標值互通立交型式全互通型雙喇叭型設計速度Km/h40/80(匝道/連接線)路基寬度m15.5/8.5/24、18(雙車道匝道/單車道匝道/連接線)橋梁寬度m與路基同寬平曲線極限最小半徑m60一般最小半徑m100不設超高最小半徑m600最大縱坡7最小坡長m120一般
22、豎曲線最小半徑凸型m700凹型m700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1/300,大、中橋和路基1/100設計荷載等級公路級被交路(連接線)起點樁號為LK0000,終點樁號為LK10106.875,被交路(連接線)長為10.107km。起點位于現G105茌平縣西環轉南環王橋村西南,向南沿茌新河東側布線,在泥匠王東側跨濟館高速公路設雙喇叭互通立交與濟館高速相聯系,擬建互通距茌平互通立交5.3km、聊城東互通立交約17km,路線繼續向前在牛莊北轉向東,在賈莊東側接現G105(圖12)。工程建設規劃:根據工程可行性報告資料擬于2007年10月開工建設,2009年11月底建成通車。建設總工期2年。本項目推薦方案總投
23、資23232.9萬元(不含建設期貸款利息),由省公路局和國內銀行貸款共同籌集,其中65%采用國內銀行貸款,計15101.4萬元,貸款年利率7.83%,共計利息1182.4萬元;其余35%為資本金,計8131.5萬元,由省公路局自籌,不計利息。規劃征地范圍:一般路段以路基邊溝外1m為界、無排水溝時以路堤坡角或護坡道以外1m為界為征地范圍。為減少建設用地數量,沿線管理、養護、收費設施盡量合并設置,服務區嚴格按功能要求規劃控制用地規模,互通立交用地根據設計需要征用。表22為擬建工程占用土地情況表。全線永久占用土地64.34104m2(965.1畝),其中立交26.63104m2(399.5畝),北段
24、連接線16.97104m2(254.5畝),南連接線22.07104m2(311.1畝)。其用地拐點坐標見表2-3。表22 推薦雙喇叭形互通立交方案占用土地情況表序號起訖樁號長度 (m)所屬市縣土 地 類 別 及 數 量 (畝)備 注農田(耕地)現有公路果園宅基地未利用土地小計1K63+100K64+4001300茌平縣振興街道辦38514.5399.5互通立交范圍2LK0+000LK4+5004500茌平縣振興街道辦2459.5254.5一級公路段連接線3LK4+500LK10+106.8755606.9茌平縣振興街道辦276.811.21.02.020.1311.1二級公路段連接線合計90
25、6.835.2122965.1表2-3擬建工程用地拐點坐標一覽表拐點序號大地坐標地理坐標備注XY東徑北緯14048275.4339428244.00116115436334524048275.7439428295.00116115636334534048000.4439428285.62116115636333644047000.1939428156.64116115136330454046786.3639428153.91116115136325764045950.639428232.06116115436323074045825.7839428283.0711611573632268404
26、5700.9639428580.47116120936322294045305.8739428905.011161222363209104045376.4239429182.871161233363212114045386.1939429290.331161237363212124045135.4639429150.311161232363204134045183.2239428950.601161224363205144045035.6139428699.871161214363200154043957.839429396.701161242363126164043322.843943016
27、8.421161313363105174042793.1639432335.981161441363049184042722.6139432524.841161448363046194042520.7239432816.811161500363040204042256.9739433001.331161507363031214041969.3439433087.081161511363022224041960.6539433042.571161509363022234042243.9439432953.571161506363031244042449.0939432817.8911615003
28、63038254042678.1139432497.701161447363045264042745.439432319.691161440363047274043275.0839430152.141161313363104284043920.939429363.051161241363124294045009.5639428659.711161212363200304045060.5739428628.231161211363201314045668.439428274.391161156363221324045669.4839428171.281161152363221334045730.
29、2739428103.981161149363223344045837.7239428087.71161149363226354045951.6939428150.651161151363230364046784.1939428105.071161149363257374047003.4539428103.981161149363304384048000.9339428230.971161154363336第三章 地質概況第一節 區域地質概況一、區域地層調查區區域地層屬于華北地層大區,晉冀魯豫地層區。以齊(河)廣(饒)斷裂為界,南部為魯西地層分區的淄博一新泰地層小區;北部為華北平原地層分區的濟
30、陽地層小區。地層發育較齊全,發育的地層從老到新有:古生代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新生代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見圖3-1區域基巖地質圖)。二、區域地質構造調查區在大地構造單元上屬華北板塊()的魯西地塊(),位于聊考斷裂帶東側的魯中隆起區(),泰山-沂山隆起(),陽谷齊河凸起()上。區內斷裂構造比較發育,皆為高角度正斷層。現就其主要斷裂簡述如下:1、聊考大斷裂南起河南蘭考,北至山東禹城,全長大于300km,走向2040,傾向60左右,其北端落差變小而消失。斷裂帶寬48km,落差大于2500m,推測是一條全新世活動斷裂。系華北拗陷與魯西地塊的分界斷裂,它控制了兩側中生代以來的地質發展史及第
31、四系的沉積厚度。2、茌平斷裂位于茌平縣以東,長約60km,走向北東30,傾向南東,傾角大于50,為西盤上升,東盤下降之正斷層,是西部隆起與東部凹陷的分界斷層,落差約200m。3、東阿斷裂全長大于250km,走向北東3050,傾向北西,傾角大于50,落差大于2500m,為高角度正斷層。4、譚莊阿城鎮斷裂呈北西向延伸,北部交于聊考大斷裂,向東南交于東阿斷層,長約30km,走向343,傾向南西,傾角60左右,落差大于200m,為南西盤下降之正斷層。5、劉集斷裂呈北西向展布,走向345,傾向南西,傾角70左右,落差大于500m,為高角度正斷層,全長約42km。6、廣平斷層呈北東向展布,走向28,傾向南
32、東,傾角6070,落差100m左右,全長約25km,本次建設工程線路將穿越該斷層。三、巖漿巖未發現巖漿巖。-!擬建立交工程圖3-1區域前新近紀基巖地質圖-!第二節 調查區地質一、調查區地質調查區地形較平坦,略呈南高北低之勢。區內最低海拔標高29.10m,最高海拔標高30.70m,相對高差1.60m。1、地層區內地層屬華北地層區,魯西地層分區,新生界第四系發育,厚度大,評估區均為第四系覆蓋。地層發育較全,據鉆孔揭露,自老至新可分為: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層劃分簡述如下:(1)奧陶系(O):由石灰巖、白云質灰巖組成。(2)石炭紀本溪組(CyB):由灰色、雜色泥巖、粉砂巖
33、組成,厚度20m。與下伏地層呈假整合接觸。石炭二疊紀太原組(C-PyT):以深灰灰紫色粉砂巖、泥巖和灰灰白色砂巖為主,夾薄層石灰巖,含煤14層,其中可采6層。含煤地層厚170m。二疊紀山西組(PyS()):一般厚70m。以灰白色、灰綠色粉砂巖及灰白、深灰灰黑色泥巖、粉砂巖為主。含煤2-3層,其中以3煤層賦存最佳,穩定可采,最大厚度5.37m。煤系地層總厚240m,含煤層共1617層,其中可采煤層8層,可采總厚12.15m,可采煤層含煤系數較高,達5.1。各可采煤層情況見表3-1。二疊紀石盒子組(PS()):厚度290m。以紫色、雜色泥巖為主,夾灰綠色砂巖、泥巖。表3-1各可采煤層情況表煤系二疊
34、紀山西組(PyS())石炭二疊紀太原組(C-PyT)煤層名稱23589-19-210-110-2極值厚度03.111.005.3701.5101.551.453.100.891.500.400.931.392.25一般厚度1.633.400.911.032.211.120.711.74層間距4235077296049550.713250.82.1穩定性較穩定穩定較穩定穩定穩定穩定穩定穩定(3)古近系(E):濟陽群東營組、沙河街組和孔店組。東營組厚度370m左右,其上部為棕紅、灰綠色泥巖夾灰白、淺灰綠色砂巖和含礫砂巖,下部為灰白、棕褐灰綠色細礫巖、砂巖夾薄層泥巖。沙河街組上部以灰綠色泥巖為主,夾
35、白云質灰巖,下部灰綠色泥巖、灰色頁巖、及砂礫巖,厚度450m左右。孔店組上部為棕紅色、棕黃色、灰白色砂巖與紫紅色泥巖互層,中部為灰紫色泥巖、砂質泥巖與灰白、深灰、棕紅色砂巖互層,下部為褐、灰綠色泥巖及砂礫巖,該層厚度大于400m。(4)新近系(N):黃驊群明化鎮組和館陶組,其中明化鎮組在聊考大斷裂以西,底板埋深810870m,巖性主要為棕紅色、棕黃色、棕褐色粉質粘土和粘土夾粉砂和細砂巖;館陶組底板埋深7801490m左右,巖性上部以灰白色粉細砂巖及棕紅色、灰綠色泥巖為主,中部為泥巖夾中砂,下部為灰白色中砂巖、中細砂巖及砂礫巖夾棕色泥巖為主。(5)第四系(Q):厚200270m,主要為粘土、粉砂
36、、砂及礫石層。分為更新統和全新統,更新統主要為河湖相沉積,巖性上部為黃色、棕黃色、褐黃色粉土為主,夾有粉砂和粉細砂,結構松散;下部多為棕黃色、灰綠色棕紅色粉質粘土。全新統主要為沖積、沼澤相沉積,其上部為土黃色粉質粘土夾粉土,結構松散。2、構造調查區內構造較發育,聊考大斷裂、茌平斷裂距工作區較遠,為第四系所覆蓋,僅有廣平斷層從區內穿過。廣平斷層呈北東向展布,走向28,傾向南東,傾角6070,落差100m左右,全長約25km。屬非全新世活動斷裂。3、巖漿巖未發現巖漿巖第四章 礦產資源概況第一節 區域礦產工程所處區域地下埋藏有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氣、地下熱礦水、礦泉水等,其次為磚瓦
37、用粘土礦產(圖4-1)。圖4-1區域主要礦產資源分布圖第二節 調查區礦產資源經實地調查,并根據聊城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報告,以及聊城市、茌平縣國土兩級相關部門壓覆礦產資源查詢,調查范圍內礦產資源主要為預測煤炭資源。工作區所處位置屬于陽谷茌平煤田預測區。據鄰近的聊城煤礦區資料。進行如下敘述:陽谷茌平煤田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山東省地質局第二地質隊進行行了地質勘查工作,1990年提交了山東省陽谷-茌平煤田聊城煤礦區普查地質報告。資料表明:聊城煤礦區內煤層穩定,煤層傾角較小,一般在515,平均8左右,開采煤層中,礦區可采煤層共8層,其中山西組2層,太原組6層。可采煤層中,全區可采煤層4層(3煤、9-1煤、
38、9-2煤、10-2煤),大部分可采煤層4層(2煤、5煤、8煤、10-1煤),詳見表4-1。各煤層宏觀煤巖組份以亮煤為主,含量約5565;暗煤2535;鏡煤多呈條帶或透鏡狀與亮煤、暗煤互層產出,含量515;絲炭多呈薄片狀或扁平狀賦存在煤中,含量310左右,山西組煤中絲炭含量高于太原組。煤的各類顯微鏡組份以鏡質組,半鏡質組為主,含量6080%,一般70左右;礦區各可采煤層中,山西組煤以氣煤為主,少量氣肥煤。2煤煤質變化中等,2/3測點為氣煤,1/3測點為氣肥煤。3煤13個測點皆為氣煤,煤質變化較小。太原組煤以氣肥煤為主,其次是氣煤。8煤、9-2煤煤質變化小。兩層煤所有測點皆為氣肥煤。9-1煤、10
39、-2煤煤質變化中等,以氣肥煤為主,其次為氣煤。10-1煤煤質變化中等,氣煤和氣肥煤各占一半。5煤煤質變化中等,以氣煤為主,其次為氣肥煤。因區內地層和煤層產狀平緩,傾角一般不大于15,按照規范第十章的有關規定,直接將地質綜合編錄所確定的煤層厚度作為儲量計算的煤層厚度。礦區內各煤層可采煤層的主要煤質特征見表4-2。表4-1聊城礦區煤層情況一覽表煤組名稱煤層編號煤分層數煤層厚度夾矸層數可采性穩定程度最小最大平 均山西組2煤1203.111.6302大部可采較穩定3煤121.005.373.4003全區可采穩定太原組上煤組4煤101.480.6302不可采較穩定中煤組5上煤100.530.370不可采
40、不穩定5煤101.510.910大部可采較穩定6煤101.500.590不可采不穩定7上煤100.630不可采不穩定7煤101.650.6801不可采不穩定8上煤100.550.370不可采不穩定8煤101.551.0301大部可采穩定8下煤100.500.410不可采不穩定下煤組9-1煤11.453.102.2101全區可采穩定9-2煤10.891.501.1201全區可采穩定10-1煤10.400.930.710大部可采穩定10-2煤11.392.251.7401全區可采穩定本溪組11煤100.250不可采不穩定表4-2第五章 礦業權設置及礦產地情況第一節 探礦權通過茌平縣、聊城市兩級國土
41、資源局相關部門對擬建設工程及所涉及的周圍地區(調查區)的探礦權進行查詢,其擬建工程用地范圍內目前未設置探礦權。(見附件4、5)。第二節 采礦權通過茌平縣、聊城市兩級國土資源局相關部門對擬建設工程及所涉及的周圍地區(調查區)采礦權進行查詢,并經實地調查,其擬建工程用地范圍內目前未有采礦權登記(見附件4、5)。第三節 礦產地工作區所處位置屬于陽谷茌平煤田預測區。線路主體立交工程西南約200m為聊城煤礦區,工程線路西南與聊城煤礦區重疊面積為1.28km2。1988年3月-1990年5月山東省地質局第二地質隊在陽谷茌平煤田區聊城煤礦區進行了地質勘查工作,勘查工作程度為普查,普查面積約為240km2。普
42、查共完成鉆孔21個,鉆探工作量22184.85m;測井20個鉆孔,工作量20892.18m;全區地震資料處理測線405.72km;采集各類樣品588件。于1990年提交了山東省陽谷-茌平煤田聊城煤礦區普查地質報告,地質礦產部直屬管理局批復(地直發1990342號)。獲得煤炭儲量128661萬t其中C級儲量34415萬t,占C+D級儲量的26.7%,共投入地勘費548.7萬元。第六章 壓覆礦產資源儲量估算經調查與資料查詢,調查區內處于茌平-陽谷煤田預測區內。擬建工程與煤田預測區范圍重疊面積約20.km2。根據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三線壓煤開采規程的有關要求,對壓覆煤礦資源進行估算
43、。第一節 估算范圍壓覆礦產資源估算范圍,結合實際情況,參照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要求,水平范圍確定:擬建工程用地范圍外擴15m(高速公路20m,G105國道為15m,)保護帶為邊界。以45移動角向外向下延伸至基巖頂板,松散層厚度采用聊城煤礦區的兩個鉆孔(13、16)資料沿煤的走向方向順延至工作區做剖面,以640m計。然后以70(參照棗莊、新汶、淄博等煤礦觀測站地表移動實測參數)移動角向外向下延伸至礦體底板后在地面上的投影為界,垂向范圍確定:據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DZ/T 0215-2002)有關礦開采要求,普查階段估算的垂深一般為1200m。采用聊城煤礦區各煤層的
44、埋深。本次儲量估算水平確定為-1200m。因此,本次僅對2、3、5煤三層煤進行估算。第二節 資源量估算方法和參數的確定一、資源量估算方法本工程壓覆煤層穩定,煤層傾角較小,一般在515之間,平均8左右,煤層傾角小于15,在計算資源量的時候可以近似看作是水平煤層。資源量估算在水平投影圖上進行,采用地質塊段法。塊段的劃分根據礦層厚度、礦石質量、礦層傾角、開采技術條件及資源量級別進行劃分,利用計算機采用Mapgis軟件圈定塊段的面積,從而計算各礦層資源量。二、資源量估算公式選用和參數的確定(一)資源量估算公式選用壓礦資源量估算選用如下公式:Q=SHd (1)式中:Q:塊段煤層資源量(104t);S:塊
45、段面積(m2);H:塊段內煤層平均厚度(m);d:煤層的平均視密度(t/m3)。(二)資源量估算參數的確定資源量估算參數的確定用工作區臨近的聊城煤礦區的煤層的參數,利用計算機軟件,并綜合實地調查資料,其中各煤層的頂底板埋深同樣依據順延剖面的數值。1、礦層投影面積:利用MAPGIS軟件在數字化資源量估算水平投影圖上確定。2、礦層厚度:采用聊城煤礦區的各可采煤層厚度值,煤層厚度見表4-1。3、視密度:采用聊城煤礦區各可采煤層的視密度,具體見表5-1。表5-1各可采煤層平均視密度一覽表煤層號2煤3煤5煤視密度(t/m3)1.441.351.47第三節 資源/儲量分類分類標準采用國家標準固體礦產資源/
46、儲量分類(GB/T177661999)。分類依據為經濟意義、可行性評價程度和地質可靠程度。地質可靠程度分為探明的、控制的、推斷的和預測的四類;可行性評價程度分為可行性研究、預可行性研究和概略研究;經濟意義分為經濟的、邊際經濟的、次邊際經濟的和內蘊經濟的。據聊城煤礦區普查資料分析:聊城煤礦區的北部區段塊劃為煤炭D級儲量;盡管工程線路西南與聊城煤礦區重疊面積為1.28km2。但由于本次壓覆礦產資源估算邊界距離聊城煤礦區儲量計算邊界約為2km,而線路主體立交工程最近西南聊城煤礦計算邊界約為2.90km。因此,本次所估算資源均屬于預測資源量,資源量類別為(334)?。第四節 估算結果松散層厚度取640
47、m,擬建立交工程壓覆煤礦預測資源量(334)? 7373.8104t詳見下表5-2。 表5-2擬建工程新壓覆煤炭預測資源量估算表 單位(104t)煤層擬建工程壓覆濟館高速公路既有壓覆G105國道既有壓覆擬建工程新壓覆2煤4410.9871.31460.52079.13煤8837.61773.52980.34083.85煤2696.2550.8934.51210.9總計15944.73195.65375.37373.8表5-3擬建工程壓覆煤炭預測資源量估算表煤層平均厚度H(m)平均視密度d(t/m3)煤層埋深(m)估算面積S(104m2)資源量Q(104t)2煤1.631.449501879.2
48、24410.93煤3.401.359801925.408837.65煤0.911.4711002015.582696.2總計15944.7表5-4濟館高速公路既有壓覆煤炭預測資源量估算表煤層平均厚度H(m)平均視密度d(t/m3)煤層埋深(m)估算面積S(104m2)資源量Q(104t)2煤1.631.44950371.19871.33煤3.401.35980386.391773.55煤0.911.471100411.78550.8總計3195.6表5-5G105國道既有壓覆煤炭預測資源量估算表煤層平均厚度H(m)平均視密度d(t/m3)煤層埋深(m)估算面積S(104m2)資源量Q(104t
49、)南塊段北塊段2煤1.631.44950337.20285.011460.53煤3.401.35980351.35297.952980.35煤0.911.471100378.72319.85934.5總計5375.3第五節 潛在經濟價值評估根據2003年編制的山東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本擬建立交工程全部位于黃河北煤油西區(茌平-陽谷)遠景(預測區)內,其成礦遠景區劃按全國統一編號為-37,省規劃面積為2000km2。 2006年1月17日,被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行文關于設立第二批煤炭國家規劃礦區的公告(公告2006年第1號),納入國家重點資源。可作為山東和華東地區的煤炭資源后備基地。本次資
50、源量估算是在依據聊城煤礦區的資料,假設本工作區內各煤層都存在的情況下進行的,估算結果新壓覆煤炭資源量約為7373.8104t。雖新壓覆7373.8104t的煤炭資源量,但擬建工程新壓覆的煤炭資源,沒有鉆探工程驗證,全部為預測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4)?。因此,目前其潛在價值不好估量。第七章 結論1、濟南至館陶茌平西互通立交擬建工程包括主體立交橋和南北G105接線公路工程兩部分,其中立交橋工程位于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振興辦事處吳小莊西北側,其擬規劃用地面積約為64.34104m2(965.1畝),其極值坐標為:東經11611491161511,北緯363022363345。本次調查區面積約為65km2。2、本次經茌平縣國土資源局和聊城市國土資源局部門查詢與實地調查,濟南至館陶茌平西互通立交擬建工程用地范圍內既無探礦權設置,也不存在采礦權登記情況。3、本擬建互通立交工程全部位于茌平-陽谷煤田預測區范圍內,經估算新壓覆煤炭資源量約為7373.8104t,全部為預測資源量。4、本擬建互通立交工程不壓覆查明的礦產資源,從壓覆礦產資源角度評價來說,擬建工程場址選擇基本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