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錄1、概述1.1 工程概況1.2 勘察目的及技術要求1.3 勘察工作的依據及技術標準1.4 勘察方案、手段及完成的工作量2、場地工程地質條件2.1 地形、地貌2.2 地基土的構成與特征2.3 水文地質條件2.4 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2.5 不良地質作用2.6 不利的埋藏物3、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3.1 室內土工試驗3.2 原位測試3.3 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4、巖土工程分析評價4.1 場地穩定性和適宜性評價4.2 地基土分析評價5、基坑工程評價 6、現場監測7、結論與建議附件:圖序圖 表 名 稱圖 號頁 數1綜合圖例112建筑物與勘探點平面位置圖213工程地質剖面圖3154土工試驗成
2、果報告表435分層土工試驗成果報告表536綜合固結試驗成果圖637鉆孔柱狀圖778靜力觸探單孔曲線柱狀圖8459勘探點一覽表9110三軸壓縮試驗成果圖10811水質檢測報告和土樣易溶鹽試驗報告11212建設工程勘察現場工作量一覽表1241 概 述我院受蘇州市土地儲備中心的委托,對其擬建的蘇州溶劑廠原址北區(蘇化工一期)土壤治理配套土建工程建筑場地進行詳細勘察階段的巖土工程勘察工作。1.1 工程概況 工程地點:擬建場地位于蘇州市姑蘇區,翠庭路東、冬青路西。具體位置詳見(圖:2)。工程性質:本工程為土壤治理工程,場地原為蘇州溶劑廠北區,占地面積約22000m2。場地南側有一東西走向河道,河道寬度約
3、12.00m,河道長度約500.00m,河道西至翠庭路、東至冬青路,河道兩側已砌筑駁岸。本工程土壤治理視污染情況進行深淺不一的開挖換填。預估最深開挖處自然地面向下18.00m左右,依據行標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規定,基坑支護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并擬在河道南岸及污染場地東側施打深約18.00m的阻隔墻。1.2勘察目的及技術要求本次勘察的目的是為工程施工提供巖土工程資料和設計施工所需的巖土參數,對場地的穩定性做出巖土工程評價,主要技術要求如下:1、查明擬建場地40.00米深度范圍以內地基土的構成、分布、厚度及其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對各土層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做出評價,提供地基變
4、形計算參數;2、查明場地內地下水的類型、埋藏分布情況及補給、排泄條件,提供地下水水位及其變化幅度,判別地下水(土)對建筑材料有無腐蝕性;3、判明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4、查明場地不良地質作用的成因、類型、分布范圍及深度,并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議;5、提供基坑設計所需的巖土參數,提出基坑支護的方案,隔、降水及開挖方案等建議。1.3勘察工作的依據及技術標準本次勘察工作的依據及所遵循的技術標準如下:1、甲方提供的場地位置平面圖2、國標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國標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4、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5、
5、國標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6、國標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1999)(2008年6月確認繼續有效)7、行標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程(JGJ72-2004)8、行標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9、行標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10、行標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12)11、行標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TJ/T87-2012);12、行標靜力觸探技術規則(TBJ37-93)13、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制標準(CECS99:98)14、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10年版)1.4勘察
6、方案、手段及完成的工作量勘察方案本工程勘探點布置及深度由業主、環科院、設計院及我院共同商討確定,勘探點間距控制在約30.00米左右,原方案中共布置勘探孔62個,其中機鉆孔7個,孔深30.0040.00米;靜探孔55個,孔深30.0040.00米。由于現場北側第一排勘探點位于在建動遷安置小區建筑物內,5個勘探點無法作業;北側第二排勘探點位位于施工便道上,現場勘察作業向南側偏移;南側河道東頭與已建冬青路相連,有圍墻阻隔,3個勘探點無法作業;南側河道中斷位于重度污染區,為廢棄水池,采用挖掘設備清楚障礙物后深度較深,見大量重污染物,刺激性氣味重,考慮到安全因素2個勘探點未進行作業。故本次勘察實際完成勘
7、探孔52個,其中機鉆孔7個,孔深30.0040.00米;靜探孔45個,孔深30.0040.00米??碧近c位置詳見建筑物與勘探點平面位置圖(圖:2)。 勘察方法.1勘探點測量勘探點測量由我院根據勘探點平面位置圖采集坐標,采用GPS實施放樣,為城市坐標系統;高程用水準儀進行測量,為1985國家高程系統,引側于場地北側在建動遷安置小區建筑物室內地坪上一點(紅漆標識),(具體位置詳見圖2),其1985國家高程為BM=4.50米,若設計、施工時采用其它基準點,應與該點進行聯測換算后方可使用。詳見“勘探點一覽表”。.2鉆探和取樣采用SH-30型工程勘察鉆機2臺,對粘性土采用螺紋鉆回轉鉆進,回次進尺不大于2
8、.0米,對粉土、砂類土則采用沖砂鉆頭泥漿護壁、沖擊或回鉆鉆進。取樣采用自由活塞敞口取土器及薄壁取土器,重錘少擊法采取不擾動土樣,試樣等級級,擾動樣利用標貫器采取。所取土樣及時蠟封和試驗。本次野外勘察作業結束后,我院已對機鉆孔采用混凝土進行全程封閉。.3靜力觸探試驗雙橋靜力觸探孔采用1臺15T和2臺20T的液壓式雙橋靜力觸探儀施工。將探頭勻速貫入土體中,貫入速率控制在1.200.30m/min,每貫入2m進行一次歸零校驗。通過探頭內的傳感器把探頭在貫入土層中所受的錐尖阻力(qc)、側壁摩阻力(fs)及比貫入阻力(Ps) 轉變為電訊號,最后由LMC-D310靜探微機自動采集數據。.4水位觀測 本次
9、勘察,對工程有影響的地下水,主要是淺部潛水及微承壓水,本次勘察分層測量了其穩定水位。淺部潛水采用干鉆鉆進,至見淺層潛水初見水位后,停鉆8小時,觀測潛水穩定水位;此后,采用套管隔水將非試驗段隔離,抽干孔內存水后,變徑鉆進,見微承壓水初見水位后,停鉆8小時,然后觀測微承壓水穩定水位。水位量測采用電測水位計。1.4.2.5室內土工試驗1)常規物理性質試驗物理性質指標主要為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比重、液限、塑限,同時對粉土、粉砂進行了顆粒分析試驗。2)常規力學性質試驗a、固結快剪試驗:提供C、值。b、固結試驗:提供ep曲線3)室內滲透試驗4)三軸不固結不排水剪試驗(UU)5)水質分析試驗和土的易溶鹽試
10、驗1.4.2.6 其他場地為原蘇州溶劑廠原址北區拆遷荒地,自然地面向下3.50米左右有大量建筑垃圾和原建筑物基礎等障礙物,勘察期間對勘探點位采用挖掘設備清除障礙物并回填土后進行作業,共使用挖掘設備5天。勘察工作量統計本次勘察野外工作于2015年5月24日開工,于2015年5月30日完成全部野外作業,土工試驗成果于2015年6月7日完成,2015年6月12日提交本勘察報告。本次工程完成的野外勘探及室內土工試驗工作量詳見表工 作 量 一 覽 表 表1.4.3野 外 工 作室 內 土 工 試 驗項 目數 量項 目數 量鉆 探孔 數(個)7含 水 量(項)77總進尺(m)252.10密 度(項)77雙
11、橋靜力觸探試驗孔 數(個)45比 重(項)77總進尺(m)1730.00液 限(項)77取土試樣原狀土(件)77塑 限(項)77擾動土(件)/壓縮試驗(項)77標準貫入試驗次/固結快剪(組)77勘探點測量孔 數(個)52顆粒分析(組)12挖掘設備(天)5三軸剪切試驗UU(組)30滲透試驗水平(項)40垂直(項)402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2.1 地形、地貌場地為原蘇州溶劑廠原址北區拆遷荒地,場地地面標高約3.00m左右,場地自然地面向下3.50米左右有大量建筑垃圾和原建筑物基礎等障礙物,勘察期間對勘探點位采用挖掘設備清除障礙物并回填土后進行作業,故部分勘探點位標高較低。此次勘探的北側邊線(1-1剖
12、面)距離在建動遷安置小區約30.00m;東南角為已建姑蘇區滄浪泵房管理所(3F),緊靠場地;西側有已建道路及地下設施;南側有一東西走向河道,河道寬度約12.00m,河道長度約500.00m,河道西至翠庭路、東至冬青路,河道兩側已砌筑駁岸,勘察期間測得水面標高1.30m左右,水深2.00m左右,河底淤泥厚度1.00m左右。場地地貌單元屬長江三角洲沖湖積平原,地貌形態單一。2.2 地基土的構成與特征據勘探揭露,在地表下40.00m深度范圍內,除第層雜填土外,其余均為第四紀濱海、河湖相沉積物。該場地地基土主要由粘性土、粉土組成。按其工程特性從上到下可分為8個工程地質層。各土層分布厚度及結構特征詳見表
13、2.2及工程地質剖面圖。地基土構成、特征一覽表 表2.2土層編號土層名稱土層厚度(m)平均厚度(m)層 頂 標 高(m)層 頂 埋 深(m)土 層 描 述雜填土1.504.303.151.913.24雜色,松散,稍濕濕,廠房拆遷后建筑物基礎,含大量建筑垃圾,混凝土塊具不均勻性,全場地分布。粘土1.703.602.83-1.450.581.504.30褐黃色,可塑,含鐵錳結核,夾青灰色斑紋,無搖振反應,切面有光澤,韌性及干強度高,全場地分布。粉質粘土3.405.404.25-3.70-2.694.906.70灰黃色,可塑,無搖振反應,切面稍有光澤,韌性及干強度中,全場地分布。粉質粘土3.005.
14、303.76-8.40-6.458.5011.50灰黃灰色,軟塑,無搖振反應,切面稍有光澤,韌性及干強度中,全場地分布。粉土夾粉質粘土1.305.703.63-12.80-10.0713.1015.50灰色,稍密,飽和,含云母碎屑,夾軟塑狀粉質粘土,呈“千層餅”狀分布,搖振反應迅速,切面無光澤,韌性及干強度低,河道南側缺失。粉質粘土4.7010.707.17-16.11-10.3912.9019.10灰色,軟塑,無搖振反應,切面稍有光澤,韌性及干強度中,全場地分布。粉土夾粉質粘土3.505.204.44-21.70-20.5222.8024.60灰色,稍密中密,飽和,含云母碎屑,夾粉質粘土,呈
15、“千層餅”狀分布,搖振反應迅速,切面無光澤,韌性及干強度低,全場地分布。粉質粘土該層未揭穿-26.30-24.3226.6029.40灰色,軟可塑,無搖振反應,切面稍有光澤,韌性及干強度中,該層未揭穿。2.3 水文地質條件蘇州市為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河水:據歷史資料,蘇州1999年前最高洪水位2.49米(1954年),最低水位0.01米,常年平均水位0.88米,以上為56黃海高程。1999年覓渡橋最高洪水位2.55米(1985國家高程基準),1999年楓橋最高洪水位2.68米(1985國家高程基準)。潛水:根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蘇州市近35年歷史最高潛水位為2
16、.63米,最低水位為-0.21米,以上為56黃海高程。潛水位年變幅一般為12米。微承壓水:蘇州市歷史最高微承壓水位為1.74米(56黃海高程),年變化幅度為0.80米左右。注:1956黃海高程=1985國家高程基準+0.029米。潛水本場地淺層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第層雜填土等淺部土層中,勘察期間測得的場地初見水位埋深1.302.00m,初見水位標高0.881.07m;穩定水位埋深0.901.60m,穩定水位標高1.411.49m。潛水含水層水位量測:預先在鉆孔旁鉆孔,測得潛水初見水位,再鉆入含水層一定深度,然后根據含水層的滲透性,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要求的穩定時間進行量測。 一般情況下,地下潛水受
17、大氣降水、地表水入滲補給,通過地面蒸發及側向徑流排泄。其水位隨季節、氣候變化而波動,在雨水季節補給量大于排水量,潛水面相對上升,含水層厚度加大。旱季,排泄量大于補給量,潛水面下降,含水層變薄。一般情況下夏秋季節為高水位,冬春季節為低水位。微承壓水本場地微承壓水賦存于第層粉土夾粉質粘土和第層粉土夾粉質粘土層中。富水性及透水性良好,主要補給來源為淺部地下水的垂直入滲及地下水的側向徑流,以民井抽取及地下水側向徑流為主要排泄方式。因微承壓水對本工程基坑施工有影響,勘察期間在J1、J3、J4號孔對微承壓水進行了量測,用套管法隔除潛水后,實測得微承壓水穩定水位埋深分別為2.11m、1.97m、2.02m,
18、標高分別為0.80m、0.60m、0.70m(于2015年5月31日2015年6月1日測得)。2.3.4地下水、土腐蝕性評價此次勘探的場地為蘇州溶劑廠原址北區的污染場地。我院在J1、J7號孔提取地下潛水,對水樣進行了水質試驗,另外在J1、J3、J6孔中采取表層土樣,對土樣進行了易溶鹽試驗,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條第12.2.5條,按場地環境類型為類,地下水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評價,如下表2.3.5.12.3.5.4。水對混凝土結構腐蝕性評價表 表2.3.5.1按環境類型:水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判別按地層滲透性類型:水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判別腐蝕介質水判
19、別結果腐蝕介質水判別結果SO42-(mg/L-1)634.43001500弱腐蝕性PH值7.365.0微腐蝕性431.06.80Mg2+ (mg/L-1)47.12000微腐蝕性侵蝕性CO2(mg/ L-1)030微腐蝕性41.10OH(mg/L-1)043000微腐蝕性HCO3(mmol/ L-1)5.391.0 微腐蝕性03.22總礦化度(mg/L-1)125820000微腐蝕性1358水對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腐蝕性評價表 表2.3.5.2腐蝕介質含量(mg/L-1)判 別 結 果長 期 浸 水干濕交替水中Cl60.010000微腐蝕性100200弱腐蝕性366.6土對混凝土結構腐蝕性評價表
20、 表2.3.5.3按環境類型:土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判別按地層滲透性類型:土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判別腐蝕介質土判別結果腐蝕介質土判別結果SO42-(mg/kg)298.9450微腐蝕性PH值7.185.5微腐蝕性329.07.26312.27.95Mg2+ (mg/kg)27.73000微腐蝕性30.023.1OH(mg/kg)043000微腐蝕性00土對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腐蝕性評價表 表2.3.5.4腐蝕介質含量(mg/kg)判 別 結 果AB土中Cl33.3400微腐蝕性250微腐蝕性25.043.3根據上表判別結果,綜合判定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弱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弱腐
21、蝕性;地下水位以上土體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水質分析及土的易溶鹽試驗報告表見附圖11。2.4 場地及地基的地震效應抗震設防烈度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附錄第條有關規定,蘇州市區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2.4.2 場地類別本次勘察利用J1、J4、J5號孔對場地20米以淺地層的等效剪切波速進行估算,估算過程見表2.4土層等效剪切波速估算表 表2.4土層代號及名稱估算波速vs (m/s)孔號:J1孔號:J4孔號:J5分層厚度di(m)di/vsi(m/s)分層厚度di(m)di/vsi
22、(m/s)分層厚度di(m)di/vsi(m/s)雜填土1203.00.02502.80.02332.30.0192粘土1902.60.01373.00.01583.30.0174粉質粘土1704.90.02884.40.02594.60.0271粉質粘土1503.30.02204.70.03133.10.0207粉土夾粉質粘土1704.20.02472.40.0141/粉質粘土1502.00.01332.70.01806.70.0447t= (di/vsi)(s)0.12750.12850.1289vse=d0/t(m/s) 計算深度取d0=20米156.8155.7155.1該場地土層等效
23、剪切波速估算值Vse=155.1156.8m/s,(詳見表2.4),據蘇州市區域地質資料,本場地覆蓋層厚度大于80米,按上述規范第條、第5.1.4條規定,擬建場地類別屬類。因等效剪切波速Vse位于相鄰兩類場地的分界處附近,應允許結構設計時通過內插法確定特征周期,內插等效剪切波速Vse取155.00 m/s,覆蓋層厚度按80m考慮,設計特征周期取0.55s。本場地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2.5 不良地質作用據區域地質資料結合本次勘察結果,場地及其附近不存在采空區、危巖、滑坡等影響工程穩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2.6 不利的埋藏物經勘探發現場地自然地面向下3.50米左右有大量建筑垃圾和原建筑物基礎等障礙物
24、,將給開挖帶來一定困難。3 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3.1 室內土工試驗為了獲得場地各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本次勘察對采取的原狀樣、擾動樣進行了常規物理力學試驗,還進行了一些特殊試驗。并對各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進行了統計分析(借用了周邊勘察資料層土2個土樣),統計成果見表3.1及附表3.1。3.2原位測試通過現場靜力觸探試驗,對其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成果見表3.1及附表3.1。3.3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根據室內土工試驗、靜力觸探試驗,分別計算各土層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見表3.3.1。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一覽表 表土層編號土 層名 稱物理指標雙橋靜探抗剪強度指標(Cq)fak(k
25、Pa)qc(MPa)fak(kPa)Ck(kPa)k()d( m)b(m)fak(kPa)粘土2341.53818152.014.60.53.0288粉質粘土2011.31516435.512.80.53.0194粉質粘土1420.90611123.411.80.53.0141粉土夾粉質粘土1263.605169粉質粘土1400.95211619.810.60.53.0112粉土夾粉質粘土1444.030173粉質粘土1571.10113222.711.00.53.0132備注:1、qc系平均值;2、利用qc計算地基承載力可采用下列公式計算:靜力觸探計算值使用公式(公式中f0(0)、Ps單位為
26、kPa):硬可塑狀粘性土0=5.8Ps0.5-46(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表3-4-7),夾粉土的粉質粘土及粉土夾粉質粘土f0=0.89Ps0.63+14.4(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表3-4-7)或f0=0.02Ps+59.5(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表3-4-6),粉砂、粉土f0=0.02Ps+59.5(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表3-4-6)。Ps與qc之間關系采用華東電力設計院換算公式(單位為MPa):粘性土Ps1.227qc-0.06,砂性土Ps1.093qc+0.358。fak與f0(0)換算公式為fak=0.9 f0,依據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規范(DGJ08-37-2012)。3、由抗剪強度確定fak .
27、fak= Mbb + Mdmd + Mcck其中b=3m,d=0.5m。結合蘇州地區工程經驗,場地各土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的建議值及壓縮模量Es0.10.2見表3.3.2。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壓縮模量Es0.10.2 表3.3.2土 層編 號土 層名 稱承載力特征值fak(kPa)壓縮模量Es0.10.2(MPa)粘土1807.7粉質粘土1506.4粉質粘土1104.8粉土夾粉質粘土1407.3粉質粘土1104.9粉土夾粉質粘土1407.5粉質粘土1205.2注:各壓力段各土層的壓縮模量Es,應根據綜合固結試驗成果圖確定(圖6),取土的自重壓力至自重壓力加附加壓力的壓力段計算。4 巖土
28、工程分析評價4.1場地穩定性和適宜性評價1、本場地屬長江三角洲沖湖積平原,根據區域地質資料,蘇州地區第四紀以來地殼運動以沉降為主,接受堆積,形成廣闊的堆積平原地貌,沉積著巨厚的第四紀沖湖積相。第四系下伏基巖的構造斷裂均為隱伏狀,據蘇州市區域地質資料,本場地覆蓋層厚度大于80米,無全新活動斷裂。2、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本次勘察結果,本場地不存在采空區、危巖、滑坡等影響工程穩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經勘探發現場地自然地面向下3.50米左右有大量建筑垃圾和原建筑物基礎等障礙物,將給開挖帶來一定困難。場地穩定性良好。3、本場地各土層分布較穩定,土質較均勻。4.2 地基土分析評價第層 雜填土,雜色,松散,稍濕
29、濕,廠房拆遷后建筑物基礎,含大量建筑垃圾,混凝土塊具不均勻性,全場地分布。第層 粘土,褐黃色,可塑,中壓縮性,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180kPa,工程性質良好,全場地分布。第層 粉質粘土,灰黃色,可塑,中壓縮性,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150kPa,工程性質中等,全場地分布。第層 粉質粘土,灰黃灰色,軟塑,中偏高壓縮性,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110kPa,工程性質較差,全場地分布。第層 粉土夾粉質粘土,灰色,稍密,飽和,含云母碎屑,夾軟塑狀粉質粘土,呈“千層餅”狀分布,中壓縮性,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140kPa,工程性質一般,河道南側缺失。第層 粉質粘土,灰色,軟塑,中壓縮性,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110kPa,
30、工程性質較差,全場地分布。第層 粉土夾粉質粘土,灰色,稍密中密,飽和,含云母碎屑,夾粉質粘土,呈“千層餅”狀分布,中壓縮性,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140kPa,工程性質一般,全場地分布。第層 粉質粘土,灰色,軟可塑,中壓縮性,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120kPa,工程性質一般,該層未揭穿。樁基設計參數確定根據野外鉆探和室內土工試驗指標,并參照國家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綜合評價,場地內各土層預制樁(預應力管樁)和鉆孔灌注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sik和極限端阻力標準值qpk 按表4.2.1取值。樁基設計參數 表4.2.1土層編號土層名稱預制樁(預應力管樁)鉆孔灌注樁抗拔系數iqsi
31、k(kPa)qpk(kPa)qsik(kPa)qpk(kPa)粘土65600.75粉質粘土52480.70粉質粘土33300.70粉土夾粉質粘土451500405000.60粉質粘土35700323000.70粉土夾粉質粘土482000446000.60粉質粘土401200354000.705 基坑工程評價5.1基坑周邊環境條件此次勘探的北側邊線(1-1剖面)距離在建動遷安置小區約30.00m;東南角為已建姑蘇區滄浪泵房管理所(3F),緊靠場地;西側有已建道路及地下設施;南側有一東西走向河道,河道寬度約12.00m,河道長度約500.00m,河道西至翠庭路、東至冬青路,河道兩側已砌筑駁岸,勘察
32、期間測得水面標高1.30m左右,水深2.00m左右,河底淤泥厚度1.00m左右。基坑施工時需考慮對周邊環境的影響。5.2基坑安全等級本工程土壤治理視污染情況進行深淺不一的開挖換填。預估最深開挖處自然地面向下18.00m左右,依據行標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2012)規定,基坑支護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5.3基坑支護及降水設計參數根據蘇州地區工程經驗,結合室內土工試驗,其基坑圍護設計參數建議按表表5.3.3取值?;訃o設計參數 表土層編號土層名稱重度固結快剪三軸不固結不排水試驗UU(kN/m3)CkkPak度CUUkPaUU度雜填土(18.5)(6)(12)/粘土19.252.014
33、.678.00.9粉質粘土18.835.512.852.00.6粉質粘土18.323.411.830.00.4粉土夾粉質粘土18.48.3(22.0)/粉質粘土18.319.810.626.00.3粉土夾粉質粘土18.79.7(24.0)/粉質粘土18.422.711.030.00.3注:1、固結快剪、UU指標為標準值;2、( )表示經驗值土層滲透系數表 表5.3.2土層編號土層名稱室內滲透試驗建議值垂直KV(cm/s)水平Kh(cm/s)K(cm/s)雜填土/(5.00E-04)粘土3.43E-073.69E-07(5.00E-07)粉質粘土1.96E-052.08E-05(5.00E-05
34、)粉質粘土4.55E-054.82E-05(5.00E-05)粉土夾粉質粘土3.245E-043.43E-04(3.50E-04)粉質粘土3.82E-054.05E-05(5.00E-05)粉土夾粉質粘土2.63E-042.79E-04(5.00E-04)粉質粘土4.45E-054.68E-05(5.00E-05)注: ( )表示經驗值土層靜止側壓力系數表 表5.3.3土層編號土層名稱室內試驗靜止土側壓力系數K0扁鏟側脹試驗水平向基床系數Km(103kN/m)3雜填土(0.75)粘土(0.45)(34.5)粉質粘土(0.55)(25.0)粉質粘土(0.65)(22.0)粉土夾粉質粘土(0.50
35、)(25.0)粉質粘土(0.60)(23.0)粉土夾粉質粘土(0.50)(28.0)粉質粘土(0.60)(24.0)注: ( )表示經驗值5.4基坑圍護方案建議本工程土壤治理視污染情況進行深淺不一的開挖換填。預估最深開挖處自然地面向下18.00m左右,基坑支護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基坑開挖深度揭露土層情況見表基坑開挖深度揭露土層一覽表 表5.4.1土層編號土層名稱土層厚度層頂標高土層性狀雜填土1.504.301.913.24土質不均勻,自穩能力差粘土1.703.60-1.450.58土質均勻,自穩能力較好粉質粘土3.405.40-3.70-2.69土質較均勻,自穩能力一般粉質粘土3.005.30
36、-8.40-6.45土質較均勻,自穩能力較差 粉土夾粉質粘土1.305.70-12.80-10.07土質不均勻,自穩能力差粉質粘土4.7010.70-16.11-10.39土質較均勻,自穩能力較差基坑最深開挖處自然地面向下18.00m左右,基坑開挖較深,基坑側壁土體對支護結構的土壓力很大,對支護結構的強度及變形要求高,必須采取基坑支護措施,才能確保地下工程順利施工。根據場地周邊環境條件及基坑開挖影響深度范圍內的土層條件,結合本工程基坑特點,建議采用排樁+止水帷幕(水泥土攪拌樁)+鋼筋混凝土內支撐體系(增加結構強度及穩定性)的支護結構形式。內支撐必須采用穩定的結構體系和連接構造,其剛度應滿足變形
37、計算要求,排樁進入基坑底以下土層的深度須經過計算確定,樁的配筋宜采用非均勻配筋。建議甲方委托相關單位對本工程基坑支護方案進行專向設計。5.5基坑開挖降水本工程基坑最深開挖處揭露微承壓含水層第層粉土夾粉質粘土,距離層粉土夾粉質粘土層較近。該含水層水量中等,滲透性較大,直接開挖將引起基坑涌水和流砂,導致邊坡失穩、塌方,不但危及基坑安全,還會危及相鄰建筑的安全。因此,必須進行專門的基坑降水設計?;咏邓刹捎每觾裙芫邓?,基坑周圍采用深層攪拌樁或高壓旋噴樁設置止水帷幕,將影響基坑開挖的含水層隔斷并封閉起來進行基坑內降排水。止水帷幕應穿越層粉土夾粉質粘土層,進入其下相對隔水層第層粉質粘土中,嵌入深度滿
38、足設計要求。考慮到基坑的重要性及安全性,基坑圍護設計施工必須采用有專業設計、施工資質的單位進行專項設計與施工。5.6基坑開挖施工注意事項(1)基坑開挖應根據支護結構設計、降排水要求,確定開挖方案。(2)基坑邊界周圍地面應設排水溝,且應避免漏水、滲水進入坑內。基坑設計和基坑開挖時均應考慮長時間降雨和暴雨對基坑安全的影響,預備應急措施。(3)基坑周邊嚴禁超堆荷載。若需在基坑周邊堆載或行駛車輛,必須對邊坡進行穩定性驗算。(4)基坑應分層均衡開挖,基坑開挖過程中,應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護結構、工程樁或擾動基底原狀土。(5)開挖至坑底標高后坑底應及時滿封閉并進行基礎工程施工。(6)本工程基坑面積較大,且開
39、挖較深,應加強監控工作,以保證基坑施工的安全。本次野外勘察作業結束后,我院已對機鉆孔采用混凝土進行全程封閉,防止基坑開挖時地下水沿鉆孔涌入基坑。5.6巖土工程監測巖土工程監測是對本場地基坑開挖過程中,引起巖土性狀和周圍環境、相鄰交通主干道、河道、橋梁及地下設施發生變化而進行的各種觀察工作,并視其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提出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5.7基坑的變形監測基坑開挖過程中,應嚴格遵守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中規定的監測內容及要求進行監測工作。密切注意在施工過程中各監測值的變化,一有異常應立即停止基坑開挖,找出原因進行加固處理后方可繼續施工。6 現場監測現場監測是指在工程施工及使用過程中對巖土體性狀
40、、周邊環境、相鄰建筑、地下管線設施所引起的變化應進行的現場觀測工作,并視其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本工程主要包括:基坑工程監測和已建建筑的沉降觀測。1、基坑工程監測應根據工程情況、有關規范和設計要求重點監測基坑內土體和鄰近地下管線的水平、豎向位移、鄰近已建建筑物的沉降和裂縫;基坑開挖影響范圍內的地下水的變化。2、按規范要求應對周邊建筑物進行沉降觀測,建筑物沉降觀測應在被觀測建筑物周邊的適當位置,布置23個沉降觀測水準基點(長期),具體沉降觀測點布置和觀測時間應滿足相關規范和設計要求。7結論與建議7.1 結論7.1.1場地為原蘇州溶劑廠原址北區拆遷荒地,根據區域地質資料,蘇州地區
41、第四紀以來地殼運動以沉降為主,接受堆積,形成廣闊的堆積平原地貌,沉積著巨厚的第四紀沖湖積相。第四系下伏基巖的構造斷裂均為隱伏狀,據蘇州市區域地質資料本場地覆蓋層厚度大于80米,無全新活動斷裂,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本次勘察結果,本場地不存在采空區、危巖、滑坡等影響工程穩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經勘探發現場地自然地面向下3.50米左右有大量建筑垃圾和原建筑物基礎等障礙物,將給開挖帶來一定困難。場地穩定性良好,各土層分布較穩定,土質較均勻。此次勘探的北側邊線(1-1剖面)距離在建動遷安置小區約30.00m;東南角為已建姑蘇區滄浪泵房管理所(3F),緊靠場地;西側有已建道路及地下設施;南側有一東西走向河道,
42、河道寬度約12.00m,河道長度約500.00m,河道西至翠庭路、東至冬青路,河道兩側已砌筑駁岸,勘察期間測得水面標高1.30m左右,水深2.00m左右,河底淤泥厚度1.00m左右。7.1.2本場地淺層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第層雜填土等淺部土層中,勘察期間測得的場地初見水位埋深1.302.00m,初見水位標高0.881.07m;穩定水位埋深0.901.60m,穩定水位標高1.411.49m。微承壓水賦存于第層粉土夾粉質粘土和第層粉土夾粉質粘土層中,勘察期間在J1、J3、J4號孔對微承壓水進行了量測,用套管法隔除潛水后,實測得微承壓水穩定水位埋深分別為2.11m、1.97m、2.02m,標高分別為0
43、.80m、0.60m、0.70m(于2015年5月31日2015年6月1日測得)。7.1.3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弱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弱腐蝕性;地下水位以上土體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7.1.4蘇州市區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本場地類別屬類。因等效剪切波速Vse位于相鄰兩類場地的分界處附近,應允許結構設計時通過內插法確定特征周期,內插等效剪切波速Vse取155.00 m/s,覆蓋層厚度按80m考慮,設計特征周期取0.55s。本場地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7.2 建議7.2.1除雜填土外,其余
44、各土層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的建議值見表3.3.2。 7.2.2根據野外鉆探和室內土工試驗指標,并參照國家行業標準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綜合評價,場地內各土層預制樁(預應力管樁)和鉆孔灌注樁的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sik和極限端阻力標準值qpk 按表取值。7.2.3考慮到基坑的重要性及安全性,建議甲方委托相關單位對本工程基坑支護方案進行專向設計,基坑圍護設計施工必須采用有專業設計、施工資質的單位進行專項設計與施工?;訃o設計參數建議按表表5.3.3取值。本工程土壤治理視污染情況進行深淺不一的開挖換填。預估最深開挖處自然地面向下18.00m左右,基坑支護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
45、基坑最深開挖處自然地面向下18.00m左右,基坑開挖較深,基坑側壁土體對支護結構的土壓力很大,對支護結構的強度及變形要求高,必須采取基坑支護措施,才能確保地下工程順利施工。根據場地周邊環境條件及基坑開挖影響深度范圍內的土層條件,結合本工程基坑特點,建議采用排樁+止水帷幕(水泥土攪拌樁)+鋼筋混凝土內支撐體系(增加結構強度及穩定性)的支護結構形式。內支撐必須采用穩定的結構體系和連接構造,其剛度應滿足變形計算要求,排樁進入基坑底以下土層的深度須經過計算確定,樁的配筋宜采用非均勻配筋。本工程基坑最深開挖處揭露微承壓含水層第層粉土夾粉質粘土,距離層粉土夾粉質粘土層較近。該含水層水量中等,滲透性較大,直接開挖將引起基坑涌水和流砂,導致邊坡失穩、塌方,不但危及基坑安全,還會危及相鄰建筑的安全。因此,必須進行專門的基坑降水設計?;咏邓刹捎每觾裙芫邓?,基坑周圍采用深層攪拌樁或高壓旋噴樁設置止水帷幕,將影響基坑開挖的含水層隔斷并封閉起來進行基坑內降排水。止水帷幕應穿越層粉土夾粉質粘土層,進入其下相對隔水層第層粉質粘土中,嵌入深度滿足設計要求。(3)在基坑開挖施工時,應隨時對土體位移與沉降、鄰近樁基、坑底隆起、地下水及周邊管線、道路、建筑物進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