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錄一 工程概況1二 編制依據2三 施工部署33.1測量依據、原則33.2施測前準備33.3施測程序53.4測量控制措施控制網建立53.4.1平面控制網63.4.2高程測量控制網83.4.3平面和高程控制基準點位埋設及保護措施93.4.4測量工作管理和控制注意事項9四 控制點、水準點復核104.1平面控制點的復核104.1.1復核周期104.1.2復核人員104.1.3復核方法104.1.4內業工作104.1.5測量精度要求114.1.6復核注意事項124.2水準點的復核124.2.1復核周期124.2.2復核人員124.2.3復核方法134.2.4內業工作134.2.5測量精度要求134.2
2、.6復核注意事項14五 各階段測量方案145.1圍護階段測量方案145.1.1平面定位測量145.1.2高程測量145.2地下室施工階段測量方案155.2.1平面定位測量155.2.2高程測量165.3上部結構施工階段測量方案175.3.1平面定位測量175.3.2高程測量19六 竣工測量206.1觀測點的布置206.2沉降觀測時間和次數216.3水準點和觀測點的布設216.4觀測資料和報告226.5沉降觀測注意事項22七 施工時的各項限差和質量保證措施23八 儀器保養和使用制度25測量施工方案一 工程概況項目位于江西省市新區,的西側,與市政府、廣場相鄰,擬建中的地鐵線從其西側穿過,地塊與地鐵
3、形成通道,被市政府列為一號工程。由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的綠地項目位于紅谷灘中心區,集世界級5A綠地中心寫字樓、超五星級酒店、大型國際商業中心、現代文化娛樂中心、高檔公寓等于一體。總建筑面積約60萬平方米,其中兩幢59層的辦公樓被稱為“雙子樓”,將成為城市的新地標。整個地塊分為A、B、C、D四個區,B區為住宅區,已建成;A區為2座59層辦公樓及部分商業樓;C區為31層住宅樓、26層辦公樓及部分商業樓;D區為保留原建筑物樁基及地下室1層,加設2座4層商業裙房,及一幢19層酒店。擬建工程C區為地下兩層結構,地下一層層高6.0米,地下兩層層高3.8米。占地面積約16200平方米,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或板
4、柱結構,主體結構采用樁筏基礎,樁基采用鉆孔灌注樁,底板厚度700mm。采用鉆孔灌注排樁作為圍護體,鉆孔灌注排樁外側設置單排三軸水泥土攪拌樁隔水帷幕。 本工程0.00024.400m,基礎底板面絕對標高均為+14.600,基礎底板厚700mm,基礎底板下設置200mm厚度墊層,基坑開挖深度約11米。本工程開工階段,業主提供我方兩個基準引測點,分別位于基地北側會展路上(LD1點:X55134.684,Y=34306.199,H23.11;LD2點:X=55171.062,Y=34223.879,H=22.39)。建設單位:有限公司設計單位:有限公司監理單位:監理咨詢有限公司施工單位:公司二 編制依
5、據1)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本工程相關圖紙2)市測繪勘察研究院提供的控制點成果表3)工程測量規范 GB50026-20074)建筑施工測量手冊5)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24354-20096)測繪產品檢查驗收規定CH1002-957)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8-20098)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8-20079)本工程其它相關規范和文件三 施工部署3.1測量依據、原則整體軸線定位本著先整體后局部的原則,依據本工程相關規范、規程等;業主提供的設計院藍圖和規劃紅線測繪成果報告進行放線。測量工作均應報請監理或業主確認后方可進入下道工序。根據施工測量控制點,用經緯儀將軸線引測到施工
6、部位,來指導支模、扎鐵等施工。承臺基礎砼澆搗前,應重新將軸線位置引投到基礎鋼筋面上。以上工作均報請監理確認后方可進入下道工序。1、嚴格執行測量規范;遵守先整體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確定平面控制網,后以控制網為依據,進行各局部軸線的定位放線。2、必須嚴格審核測量原始數據的準確性,堅持測量放線與計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3、定位工作執行自檢、互檢合格后再報檢的工作制度。4、測量方法要簡捷,儀器使用要熟練,在滿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爭做到省工省時省費用。5、明確為工程服務,按圖施工,質量第一的宗旨。緊密配合施工,發揚團結協作、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3.2施測前準備全面了解設計意圖,認真熟悉與
7、審核圖紙。施測人員通過對總平面圖和設計說明的學習,了解工程總體布局,工程特點,周圍環境,建筑物的位置及座標,其次了解現場測量座標與建筑物的關系,水準點的位置和高程以及首層0.000的絕對標高。在了解總圖后認真學習建筑施工圖,及時校對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剖面的尺寸、形狀、構造,它是整個工程放線的依據,在熟悉圖紙時,著重掌握軸線的尺寸、層高,對比基礎,樓層平面,建筑、結構之間軸線的尺寸,查看其相關之間的軸線及標高是否吻合,有無矛盾存在。本工程采用的測量器具詳見下表計量、測量、檢測器具選用表序號機械設備名稱型號規格單位數量配備情況1拓普康全站儀GTS-600臺1測量組2蘇州一光全站儀OTS612臺
8、1 測量組3激光經緯儀J2-JD臺1測量組4拓普康天底儀ZL臺1測量組5賽馳水準儀DS2800臺3測量組6對講機個 3 測量組7盒 尺5m把 1測量組8墨 斗 只 4 測量組9鋼卷尺50m把10測量組10鋼卷尺15m把20工長、班組11鋼卷尺30m把40工長、班組12鋼卷尺5m把50主要操作人員13角尺200200mm把16班組質檢14水平尺450mm把30班組質檢15百格網115240mm把2質 檢16塞尺楔形塊6質 檢17托線板200015015mm把6質 檢18混凝土坍落度筒只8質 檢19混凝土試模150150150mm組12質 檢20混凝土試模100100100mm組9質 檢21砂漿試
9、模70.770.770.7mm組6質 檢22抗滲試模組12質 檢23臺 秤TGT-500型臺3工 地24臺 秤TGT-1000型臺3工 地25自控檢測器尺JZC-3型把4質 檢26多功能垂直校正器尺JZC-2型把4質 檢其他輔助儀器如垂直目鏡、棱鏡、靶標、塔尺及鋼尺等。測量儀器的選用:測量中所用的儀器和鋼尺等器具,根據有關規定,送具有市儀器校驗資質的檢測廠家進行校驗,檢驗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3.3施測程序本工程占地面積較大、范圍較廣,依據甲方提供的平面大地定位測量控制點,用全站儀定出基地的坐標定位點。在施工準備階段,從定位基準點向場地四周引入7個永久定位控制點,在工程四周形成控制網,再在控制線
10、上標出軸線控制線,形成挖土、基礎施工階段的測量定位網格。挖土基礎施工階段,將基準點標高引入場地四周,結構施工階段再將標高引到結構柱上。在定位軸線上每100m左右設立砼定位墩點。其他單體依大地定位軸線換算成與施工測線的平面尺寸關系,用經緯儀和卷尺進行定位。具體場地定位詳見工程測量定位圖。施測順序圖如下3.4測量控制措施控制網建立工程測量的精確是保證施工成果符合設計意圖,確保工程質量的基本條件,必須高度重視,并予以反復復測核實,以確保全工程的空間幾何位置在嚴密控制下進行。首先應根據設計和業主提供的坐標基樁用全站儀進行復核測量,并將復測結果報業主和監理,以便確定這些基樁的可靠性,如需調正應將調正值書
11、面報監理,并獲得正式批準后方可使用。在對業主(設計)提供的坐標基樁復測的基礎上,加設三角網加密樁,這些加設的樁應設在穩定、可靠的位置,確保能在施工的全過程能精確地放測設計提供的全部工程控制坐標點,并對其進行嚴密的測定,以確定這些加密樁的坐標。對施工場地及控制點進行實地踏勘,結合總平面布置圖,創建施工測量平面控制網。要求達到考慮通視條件、穩固狀況、攀登方便等各種因素,在現場每100米建立一個控制點;建立互相相關的三角控制網。放樣時每點至少有兩個控制點作后視,便于投測時進行校驗。根據設計理論中心線要素,用普通測量復測這些中心線和結構物控制樁相對位置正確與否。當用坐標測量放設中心線和結構物控制樁,并
12、用普通測量復測確認無誤后,應對這些控制樁進行必需的保護(如放設十字護樁和用砼保護等),以確保使用時正確,并應將這些控制樁的護樁全部反應在控制網上。施工平面測量控制網既是各施工單位局部、單體施工各環節軸線放樣的依據;也是監理等各檢測單位的測量基準。因此,務求達到可靠、穩定、使用方便的標準。控制網除應考慮圖形強度以滿足工程施工精度要求外,還必須有足夠的密度和使用方便的特點。應由測量人員對施工場地及控制點進行實地踏勘,結合工程平面布置圖,創建施工測量平面控制網。要求達到通視條件好、網點穩固狀況、攀登方便等各種因素。各級控制網的創建,必須對各控制點相互之間,以及各級控制網之間進行閉合校驗和平差。保證各
13、點位于同一系統。每次使用前,必須對控制網校核。隨著施工的進度,按重要性原則定期對其復測,以求得控制網穩固不變和防止地面變形、沉降或其他因素導致的控制點移位。首級控制網設置冗余控制點,并加強對各點的保護。其他各級控制網如遭遇破壞,由上級平面控制網來恢復。控制網建立完畢,交監理方復核確認。由于本工程的規模巨大,而且工況復雜,因而必須設置多組平面控制網。又由于各組控制網都是服務于同一工程的建設,因而各組控制網之間必須形成有機的整體。控制網之間按照級別的高低,高級網控制低級網。平級網之間互相貫通,形成系統。結合工程的特點,按測網級別的高低及具體在工程不同部位應用,本工程測量平面控制網共設置一個外圍平面
14、/高程控制網(首級控制網)以及若干單體控制網(二級控制網)。3.4.1平面控制網1、首級控制網目前施工現場根據業主提供的原始基準點,其中的(LD1、LD2)2個坐標點可利用作為首級控制網的控制點使用,另外增加(K1K7)7個坐標點。此9個點作為永久控制點擔當全局性的作用,形成平面首級控制網,具體見附圖,業主提供的控制點見附表。該控制網包含平面坐標和高程。經現場外測后進行平差計算達到精度要求,以作為將來現場各類測量工作的原始基準點。它是其他各級控制網建立和復核的唯一依據。在整個工程為時幾年的時間跨度內,必須保證這個控制網的絕對不變,絕對避免前后期測量系統的不一致。外圍控制網設置完畢之后,按工程進
15、度需求,可在現場內建立臨時的各個測量網,各級控制網如遭遇破壞,均由外圍平面控制網來恢復。控制網之間按照級別的高低,高級網控制低級網。平級網之間互相貫通,形成系統。該級平面布網將建立在下面內容基礎上:a.為保證已施工的前期標段與待施工的主體結構測量系統一致,首級控制網的建立將結合我公司樁基階段測量控制網。b. 由于本工程較大大,城市測繪部門所提交的一般測量控制網不能直接作為首級平面控制網使用。必須對其控制網進行加密,或設置輔助措施方可使用。c. 首級控制網設置在施工現場外,用于為受破壞可能性較大的下一級控制網的恢復提供基準,同時也可直接引用該級控制網中的控制點測量重要的或關鍵的測量工序。其建立以
16、城市網為依據,宜設置在工程現場外的道路一側穩定處,且需考慮使用方便。d. 本工程根據現有場地情況,首級網沿豐和中大道和世貿路設置,布點位置由測量人員經過現場踏勘后確定,外業測量結束后對數據進行校正。首級網見附圖。e. 該控制網擔當全局性的作用。它是二級控制網建立和復核的唯一依據。在整個工程施工時間跨度內,必須保證這個控制網的絕對不變,絕對避免前后期測量系統的不一致。因此,該控制點的設置位置選擇在穩定可靠處,且設置保護裝置。f. 基準控制網和單體控制網的使用需隨時根據施工階段的沉降、變形情況調整。且工程的工況變化很大,其中單體控制網布置于現場內部,容易遭到施工破壞,必要時也可根據施工情況調整布網
17、位置。而且現場控制點在施工中處于不穩定狀態,隨著時間、環境、施工進度的不同可能會產生變形移動,所以每次投放軸線前必須依據進行自檢,自檢無誤后方可投放軸線。2、二級控制網二級控制網布置在施工現場以內相對可靠處,主要用于地下結構施工階段的測量,待地下結構施工完畢即作廢,具有短期使用性質。該控制網的使用需隨時根據施工階段的沉降、變形情況調整。由于工程的工況變化很大,且二級控制網布置于現場內部,容易遭到施工破壞,也需要根據施工情況調整布網位置。布網依據為上級控制網。單體控制網的布網依據為基準控制網,其精度必須滿足相對測角誤差小于5秒,相對測距誤差小于2毫米。每次測量前對該控制網進行自檢,確定無誤后方可
18、使用。3.4.2高程測量控制網高程控制網的作用是為長期的工程結構施工提供一個穩定、統一的標高參照系統。其標高值按城市高程系統取值。本工程設置二級高程測量控制網,施工現場之外在可靠處設置首級高程控制網;施工現場內布置二級(四等)高程控制網。1、首級高程控制網首級高程控制網的創建以業主下發或城市測繪部門單位提交的城市高程控制點為依據。先業主已提供原始控制點(LD1、LD2),利用LD1的坐標點高程設置高程控制點(G1),具體見附圖。創建過程中除了下發或提交的城市高程控制點外,增加額外高程控制點,以增強高程系統的安全性。為保證高程系統的穩定性,點位設置在不受施工環境影響,且不易遭破壞的地方,距離施工
19、現場較遠。考慮季節變化、環境影響以及其他不可知因素,定期對高程控制點進行復測。首級高程控制點的建立必須使用精密水準儀并采用往返或閉合水準測量的方法建立。2、二級高程控制網二級高程控制網設置在施工現場以內,作為施工所需的標高來源使用。其創建以首級高程控制網為依據。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建筑物的不斷升高,自重荷載的不斷增加,建筑物會產生沉降,因此要定期檢測高程點的高程修正值,以及時進行修正。由于施工現場的環境條件較差,產生破壞的因素眾多,二級控制點需加密復測的次數,以確保其坐標值正確可靠。a. 每次測量以基準水準控制點為依據,用精密水準儀采用往返水準測量的方法,將高程引測至現場的臨時水準點處來使用。b.
20、 基坑施工階段,在基坑邊尋找一個可垂直傳遞高程處,搭設一固定支架,將鋼尺一端固定在支架掛鉤上用重錘(30KG)垂吊而下。采用兩臺水準儀一上一下同時測量。上面的一臺水準儀將臨時水準點的高程傳遞至鋼尺上。下面的一臺水準儀將鋼尺上的高程傳遞至施工層上。c. 各地面控制測點每兩月進行一次檢測、復核、校對工作并做好記錄。各地面控制測點與周邊固定物相對距離作好記錄及標注,便于日后施工時尋找各控制測點。3.4.3平面和高程控制基準點位埋設及保護措施由于本工程工期較長,為確保現場平面控制點和水準點的穩定性,場區內的平面和高程控制點采用永久點的方法來埋設,在樁點位置澆筑400400600mm強度等級C20混凝土
21、墩,中央嵌入15015010鋼板及通芯鋼管,條件允許時在控制樁點周圍用腳手管搭設22m的護欄,并制作標識,寫上“測量點位、注意保護”的字樣。測量人員應經常去現場巡視樁點的情況。其埋設及保護措施如下所示:3.4.4測量工作管理和控制注意事項測量工作具有高精度的要求,所以測量人員必須細心謹慎,同時要做好對算復核和實地復核,以確保計算數據和測量成果準確無誤。在測量工作中,應時刻注意外界環境因素對測量精度的影響,如點位偏移、風太大影響觀測等等,均要作好相應糾偏工作。建筑物的自身構造可能也會影響測量的精度,如使用的材料不同而導致的沉降不均勻、膨脹效應等等。四 控制點、水準點復核4.1平面控制點的復核根據
22、規范要求,平面控制點在使用過程中需施工方定時進行復核。4.1.1復核周期在施工過程中我方將派專業測量員使用全站儀每兩月對平面基準點進行復核。 4.1.2復核人員由測量員負責平面控制點的復測以及閉合驗算和校核,施工員在復測過程中予以配合。負責人:測量員 姚春韶 負責工作內容:儀器及測站架設、內業計算施工員:錢敏負責工作內容:后視點棱鏡架設人數:23人4.1.3復核方法復核時測量人員將全站儀架設在二個基準點中的一點,將棱鏡架設在另一個基準點處,從全站儀架設點對準棱鏡架設的另一個點,其測出兩點之間的距離而判斷是否其基準點是否有相應的誤差。4.1.4內業工作測量結束后由技術員對所測得的數據進行閉合計算
23、,(一)三角控制網計算要求如下:1、角度閉合計算將測得的角度相加,與180。進行比較,誤差小于9”則進入下一步,大于9”則此次測設數據作廢,重新進行測量。2、把角度閉合差平均分配到三個角上。3、建立平面坐標系,根據三個點的距離和方位角關系,在坐標系中繪制出始點與終點的閉合誤差,x,y。4、將閉合誤差x,y平均分配到三個點上,形成一個新的三角形,因該過程手工計算較繁瑣,我方將使用AutoCAD進行處理,并直接生成修正結果。5、將新三角形的邊長和角度分別與實測值進行比較,三個角度中一個角的誤差允許5”,另兩個角誤差需2.5”;三條變的距離中的一條的誤差允許1/45000,另兩條需1/90000,若
24、上述兩條件均滿足則此次測量成功,若超出則重新測量。(二)平面控制網計算要求如下:1、計算閉合誤差平面控制網測量過程中,起始點與終止點為同一點,按理論坐標值應相同,實測過程中因有誤差的存在,所以終止點與起始點的誤差X、Y坐標x,y即為閉合誤差;2、閉合誤差分配假設控制網為n邊形,則起始點為1,終止點為n+1,m為其中任一點(1mn+1)。m點坐標為(Xm,Ym);修正后的m點坐標為(Xm,Ym)。計算公式如下:xXn+1-X1yYn+1-Y1Xm=Xm-x*|(X2-X1)|+|(X3-X2)|+|(Xm-Xm-1)|/|(X2-X1)|+|(X3-X2)|+|(Xn+1-Xn)|Ym=Ym-y
25、*|(Y2-Y1)|+|(Y3-Y2)|+|(Ym-Ym-1)|/|(Y2-Y1|)+|(Y3-Y2)|+|(Yn+1-Yn)|4.1.5測量精度要求在內業計算數據符合規定的條件下把實測數據與業主所提供基準點數據按下表標準進行比較,若距離與角度誤差在允許范圍內則可繼續使用,若超出允許范圍則通知監理由我方測量人員協同監理方測量人員對基準點再進行一次復測,誤差仍超出允許范圍的立即上報。等級測角中誤差(”)測距相對中誤差方位角閉合差(”)四等2.51/800005n4.1.6復核注意事項1、避免在有霧、陰天等不良天氣狀況下進行測量,且不宜在日中溫度高時進行測量。2、測量周期內加密一級需對導控點情況進
26、行檢查,若有異常情況則需馬上重新進行復核。3、復核測量時可設2名觀測人員,分別進行觀測讀數。4、根據測設當時氣溫狀況,及時進行溫度修整。4.2水準點的復核根據規范要求,平面基準點在使用過程中需施工方定時進行復核。4.2.1復核周期在施工過程中我方將派專業測量員使用水準儀每兩個月對上述兩個高程基準點進行復核。4.2.2復核人員由測量員負責水準點的復測以及閉合驗算和校核,施工員在復測過程中予以配合。負責人:測量員 負責工作內容:儀器及測站架設、內業計算施工員:負責工作內容:后視點棱鏡架設人數:23人4.2.3復核方法復核時由現場專業測量員,以任意一點為起點,另一點為終點進行一次高程傳遞閉合測量。在
27、閉合差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將測得的兩點間的高差與業主提供兩點間的高差進行比較。4.2.4內業工作測量結束后由技術員對所測得的數據進行閉合計算,計算要求如下:1、計算出附合水準路線的高差閉合差或閉合水準路線的的閉合差,需在20L范圍內,其中L為路線全長(單位Km),且將往返兩次測得的但邊值進行比較,誤差需在20L范圍內,其中L為單邊距離。若兩條件均符合,則進入下一步,若超出允許范圍則重新測量。2、外業測量數據經檢核后若滿足了精度要求則調整高差閉合差,計算出兩高程控制點間的高差,與業主提供兩點間的高差進行比較。4.2.5測量精度要求在內業計算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將測得的兩點間的高差與業主提供兩點間的高差進
28、行比較,若誤差在允許范圍內則可繼續使用,若超出允許范圍則通知監理由我方測量人員協同監理方測量人員對高程基準點再進行一次復測,誤差仍超出允許范圍的立即上報。每千米高差中數中誤差(mm)附或環線合水準路線平均長度(km)水準儀等級水準尺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偶然中誤差M全中誤差MW平坦地2424DS1因瓦尺20L注: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路線長度(以km計); 4.2.6復核注意事項1、測量時控制測站間距基本等距。2、合理選擇測量路線。3、注意消除視差。4、水準尺需保持豎直,并放置平穩。5、多設置一名測設人員,進行相互之間的監督。五 各階段測量方案5.1圍護階段測量方案5.1.1平
29、面定位測量將儀器架設在點K4,以K3點為后視對場地內目標點進行測放。若目標點與K4點不通視,則在場地內增設二級控制點做轉點,在轉點架設儀器,以K4點為后視對目標點進行測放。5.1.2高程測量圍護施工階段在施工區域利用G1高程控制點設二級控制點,二級高程控制點可以設在基坑圍護的鉆孔灌注樁上,并定期進行復核,現場高程放樣時直接利用二級高程控制點做后視進行放樣。5.2地下室施工階段測量方案5.2.1平面定位測量地下室施工階段在施工區域利用全站儀通過首級控制網設二級控制網,把儀器架設在二級控制網中的某一點位上用放樣的方法在墊層、地下室底板、地下室結構板上測出各個區域內各點及軸線。1)、地下室施工階段施
30、測方法地下結構控制軸線采用“外控法”進行施工控制軸線的定位放樣,即直接使用外圍控制網的控點測設施工控制軸線;放樣方法采用直角坐標法。放樣流程如下:在室內進行內業計算現場調整儀器狀態放樣施工控制點對場內控制網自檢放樣施工控制軸線交付下道工序使用對施工控制點自檢從外圍控制網恢復場內控制點重新放樣施工控制點控制網破壞有誤差2)、地下施工采用順作法施工,平面控制采用外控制方法。具體如下:(1)使用外圍平面控制點為起始點在基坑附近設置2至3個臨時轉站。對臨時轉站進行復驗,如無誤則進行下一步操作。(2)使用復驗過的臨時轉站放樣出施工控制軸線并投測至基礎墊層面上。即在如示意圖中A處設置全站儀,后視另一臨時轉
31、站B點,向基坑內引入C點,之后使用同樣方法放樣其他各施工控制點。(3)移動儀器到墊層面上的C點處設站,使用坐標法對各控制點相互關系進行精度復核。之后使用墊層面上的施工控制點,后視同一軸線上的各點在墊層面上彈出施工墨線。5.2.2高程測量地下室施工階段在施工區域利用首級高程控制點設二級控制點,二級高程控制點可以設在基坑內立柱樁上,并定期進行復核,現場高程放樣時直接利用二級高程控制點做后視進行放樣。5.3上部結構施工階段測量方案5.3.1平面定位測量標準層結構施工測量,在0.00板上預埋20020010鋼板,砼澆搗以后把定位點引測到鋼板上,并做好閉合校正工作。本結構施工時,在垂直投影點的上方預留約
32、200200的測量孔。按照天頂投影法原理,各樓層軸線的傳遞必須按照一個統一的控制網。由于本上部結構的施工分為不同的施工單體,各施工單體又在不同的施工階段施工。因此必須為各施工單體建立單體測量平面控制網。同時,為保證結構各單體的整體性,對各單體測量平面網之間設置聯結關系、相互銜接共同組成一個大的平面控制系統網。投射到各樓層的控制線采用正倒鏡分中法投測其他細部軸線。1)、軸線及高程點放樣程序(1)、結構施工各層在豎向墻模板拆除后立即抄測結構+500水平控制線并報驗,以便檢查澆筑后質量及下一步施工。 (2)、二次結構施工及裝修工程二次結構施工及裝修工程以結構軸線、高程控制點為準進行控制。本工程上部結
33、構由5個單體組成,所以每個單體設二級平面測量控制網。同時為統一結構上的整體性,每隔12層左右對塔樓各獨立控制網進行軸線系統校核。非布網樓層的相應控制點位置留設200mm200mm的孔洞,為測量創造通視條件。塔樓結構隨高度上升測量誤差將被放大,因此設置2次平面控制網轉換。各控制點每12層左右進行一次控制網遷移。即分別在C1樓的13F、C2樓的10F和20F施工完畢后,將下部的控制網轉移至該層樓面,使用該樓層控制點。控制網轉換必須嚴格控制精度,使轉換過程中的精度損失減少到最小。2)C1樓上部結構控制網C1樓上部結構控制網共有C1-1、C1-2、C1-3三個控制點,C1-2點分別與其它2點滿足通視要
34、求。將儀器架設在點K4,以K3點為后視對場地內C1樓的控制點進行測放,若目標點與K4點不通視,則在場地內增設二級控制點做轉點,在轉點架設儀器,以K4點為后視對目標點進行測放。在C1樓0.00板澆搗混凝土前分別在三個控制點位置預埋20020010鋼板,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以后,控制點引測到鋼板上,并做好閉合校正工作。上部結構施工時在C1-13三個垂直投影點上方預留200200的測量孔。按照天頂投影法原理,以上各樓層軸線的傳遞必須按照一層的控制網。塔樓結構隨高度上升測量誤差將被放大,因此在C1樓13層設置一次平面控制網轉換,將一層的控制網轉移至13層樓面,以上的樓面放線均使用13層控制網。控制網轉換
35、必須嚴格控制精度,使轉換過程中的精度損失減少到最小。3)C2樓上部結構控制網C2樓上部結構控制網有C2-1、C2-2個控制點,由于C2樓位于西北角,儀器架設在K4點不能通視,需在場地內做轉點,在轉點架設儀器,以K4為后視對目標點進行測放。在0.00板澆搗混凝土前分別在控制點位置預埋20020010鋼板,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以后,控制點引測到鋼板上,并做好閉合校正工作。上部結構施工時在C2-12兩個垂直投影點上方預留200200的測量孔。按照天頂投影法原理,以上各樓層軸線的傳遞必須按照一層的控制網。C2樓高達31層,塔樓結構隨高度上升測量誤差將被放大,因此在C2樓10層、20層設置兩次平面控制網轉
36、換,將一層的控制網轉移至10層、20層樓面,1020層的樓面放線均使用10層控制網,2031層樓面放線均使用20層控制網,控制網轉換必須嚴格控制精度,使轉換過程中的精度損失減少到最小。4)C3、C4、C5樓上部結構控制網C3、C4、C5樓控制網分別有三個控制點,控制點具體制作、引測均按C1、C2樓控制點進行。由于C3C5樓上部結構僅3到4層,所以控制網無需轉換。5)、二次結構施工以原有控制軸線為準,引放其他墻體、門洞口尺寸。外窗口利用外墻所彈軸線加以控制。6)、在室內裝修施工時,平面控制仍以結構控制線標高引測建筑標高,要求誤差限制在范圍內。5.3.2高程測量本工程上部結構施工時,在垂直投影點的
37、位置預留約200200的測量孔。水平基準點要定期與復核基準點進行核對。上部結構施工時,按設計要求布置沉降觀測點,并在電梯井內隨施工進程每隔一定高度做一個水準點,記錄水準點的標高,采用50m鋼卷尺從水準點向上引測每層標高,要求每層測量偏差不大于3mm。標高及曲線測量如下圖所示。結構施工的標高引測點設在核心筒體內,每隔五層轉換一次標高基準點,并且每10層即從建筑物外圍標高基準點復核一次,以保證高程的準確。詳見垂直度控制及測量轉換示意圖。六 竣工測量6.1觀測點的布置1、參照設計圖紙;2、建筑物的四角極大轉角處;3、高低層建筑物、縱橫墻的交接處兩側;4、建筑物沉降縫兩側、基礎埋深相差懸殊處。沉降觀測
38、點是為了檢查工程設計、施工是否符合預期要求,為有關地基基礎及結構設計是否安全、合理、經濟等反饋信息的重要步驟。在布設時,要考慮其永久性和不易被破壞性。詳細沉降觀測具體點位詳圖待設計出圖。沉降觀測應符合下列規定:(1)觀測點埋設在建筑物的主墻角及沿外墻每1015米處或每隔23根柱基上。(2)觀測點埋設在沉降縫、伸縮縫、高低建筑物接壤處的兩側。(3)沉降觀測標志應穩固埋設,高度以高出室內地坪(0.00面)0.20.5米為宜。對于建筑立面后期有貼面裝飾的建筑物,宜預埋螺栓式活動標志。(4)高層建筑施工期間的沉降觀測周期,應每增加12層觀測一次,建筑物封頂后應每3個月觀測一次,觀測一年。如果最后兩個觀
39、測周期的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mm每日,可以視為整體趨于穩定,如果各點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日,即可終止觀測。否則應繼續每3個月觀測一次,直至穩定為止。沉降觀測點的精度要求和觀測方法等級高程中誤差()相鄰點高程中誤差()觀測方法往返較差、附和或環線閉合差()二等0.50.3按國家一等精密水準測量,精密液體靜力水準測量0.30(n為測站數)觀測資料及時整理,并分析成果。6.2沉降觀測時間和次數首次觀測應在測點設置牢固后及時進行,高層建筑施工期間的沉降觀測周期,應每增加12層觀測一次,建筑物封頂后應每3個月觀測一次,觀測一年。如果最后兩個觀測周期的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mm每日,可以視
40、為整體趨于穩定,如果各點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日,即可終止觀測。否則應繼續每3個月觀測一次,直至穩定為止,首次觀測應在測點設置牢固后及時進行。次數階段周期第1次觀察點安設完成一次218次結構施工階段每增加2層觀測一次第19次穩定封頂后每3個月一次終止觀測各點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日6.3水準點和觀測點的布設每次觀測做到儀器、標尺、測站、線路、人員五固定。即“五定”:沉降觀測依據的基準點、工作基點和被觀測物的沉降觀測點,點位要穩定;所用儀器、設備要固定;觀測人員要固定;觀測時的環境條件基本一致;觀測路線、鏡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觀上盡量減少觀測誤差的不定性,使所測的結
41、果具有統一的趨向性,保證各次復測結果與首次觀測的結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觀測的沉降量更真實。測量儀器使用DS1級精密水準儀,成立由項目技術負責人和兩名測量人員組成的沉降觀測組。為了相互校準防止由于某個水準點和高程變動而造成差錯,按設計埋設水準控制點。在水準基點以工作控制點基點進行連測時,閉合差不應超過n(n為測站數),觀測應在成像清晰、穩定的時間內進行。測完觀察點后,必須再次后視水準點,先后兩次視讀數之差不超過0.5mm。每次觀測均采用往返閉合法。沉降觀測點的布設詳見設計圖紙。6.4觀測資料和報告1、觀測結果應于當日整理完畢,并及時將成果報給甲方、監理,若發現觀測結果出現異常時,及時通知甲方、監
42、理。2、成果整理:根據觀測值在限差允許范圍內將閉合差按測站數n進行重新分配,計算高程,同一觀測點兩次之差不得大于1mm。3、沉降觀測所提交的資料包括:沉降觀測記錄手薄;沉降觀測成果表;水準基點,觀測點布設圖;沉降觀測分析報告。6.5沉降觀測注意事項1、嚴格按測量規范的要求施測;2、前后視觀測用同一水平尺;3、各次觀測必須按照固定的觀測路線進行;4、觀測時要避免陽光直射,且各觀測環境基本一致;成像清晰、穩定時再讀數;5、隨時觀測,隨時檢核計算,觀測時要一氣呵成;6、在雨季前后要聯測,檢查水準點的標高是否有變動;7、將各次所觀測沉降情況及時反饋有關部門,當建筑物每天(24h)連續沉降量超過1mm時
43、應停止施工,會同有關部門采取應急措施。七 施工時的各項限差和質量保證措施1、為保證誤差在允許限差以內,各種控制測量必須按工程測量規范執行,操作按規范進行,各項限差必須達到下列要求:2、放樣工作按下述要求進行:(1)儀器各項限差符合同級別儀器限差要求。(2)鋼尺量距時,對懸空和傾斜測量應在滿足限差要求的情況下考慮垂曲及傾斜改正。(3)標高抄測時,采取獨立施測兩次法,其限差為3,所有抄測應以水準點為后視。(4)垂直度觀測,若采取吊垂球時,應在無風的情況下,如有風而不得不采取吊垂球時,可將垂球置于水桶內。3、細部放樣應遵循下列原則:(1)用于細部測量的控制點或線必須經過檢驗。(2)細部測量堅持由整體
44、到局部的原則。(3)方向控制盡量使用距離較長的點。(4)所有結構控制線必須清楚明確。4、經緯儀工作狀態應滿足豎盤豎直,水平度盤水平;望遠鏡上下轉動時,視準軸形成的視準面必須是一個豎直平面。5、水準儀工作狀態應滿足水準管軸平行于視準軸。6、用鋼尺工作應進行鋼尺鑒定誤差、溫度測定誤差的修正,并消除定線誤差、鋼尺傾斜誤差、拉力不均勻誤差、鋼尺對準誤差、讀數誤差等等。7、測角:采用三測回,測角中誤差10秒。8、測距:采用往返測法,取平均值。9、所有測量計算值均應立表,并應有計算人、復核人簽字。10、使用全站儀、應進行加常數、乘常數、溫差修改值的修正。11、在儀器操作上,測站與后視方向應用控制網點,避免轉站而造成積累誤差。12、在定點測量,應避免垂直角大于45度。13、對易產生位移的控制點,使用前應進行校核。14、在3個月內,必須對控制點進行校核。避免因季節變化而引起的誤差。15、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現場的測量定位和放樣。16、各種儀器及器具必須經計量單位檢驗合格后方可使用,并應控制在有效期內檢驗,若過期需即刻到專業單位去進行檢測。八 儀器保養和使用制度1、儀器實行專人負責制,建立測量儀器管理臺帳,由專人保管、填寫。2、所有測量儀器必須每年校準一次,在儀器上粘貼校準狀態標志,具備合格的計量檢定證書,并由項目部測量負責人每半月一次進行自檢。3、儀器必須置于儀器柜內,儀器柜必須干燥無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