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 xx 街道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初步設計方案初步設計方案 二二 0 一七年一七年六六月月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目目 錄錄 一、項目概況.1 1.1 地理位置.1 1.2 自然條件.2 1.3 河道現狀.2 1.3.1 河道基本情況及周邊環境.2 1.3.2 水質狀況.4 1.3.3 河道生物調查.5 二、方案設計.6 2.1 設計依據.6 2.2 設計原則.6 2.3 設計目標.7 2.3.1 短期目標.7 2.3.2 長期目標.8 2.4 入河污染計算.8 2.4.1 天然降雨污染分析.8 2.4.2 地表徑流污染分析.8 2.4.3 污水、
2、廢水排放.9 2.4.4 污染物輸入總量和水質現狀.10 2.5 設計方案.11 2.5.1 設計思路.11 2.5.2 水生態系統功能.13 2.5.3 工藝路線.16 三、主要技術設備簡介.17 3.1 生態濾床系統.17 3.1.1 工作原理.17 3.1.2 系統特征.17 3.2 河口攔截帶.18 3.3 地表徑流攔截帶.19 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3.4 微生物調控.26 3.5 沉水植物系統構建.26 3.5.1 沉水植物群落建設.27 3.6 水生動物調控.31 四、長效運行.32 4.1 水面的日常性維護.32 4.2 水體的專業性維護.33 4.2.1 水質
3、特征檢測.33 4.2.2 挺水植物養護要點.33 4.2.3 浮葉植物養護要點.34 4.2.4 沉水植物養護要點.34 4.2.5 水生植物病蟲害防治.35 4.2.6 水生動物的維護.36 4.2.7 立式纖維膜過濾設備維護及檢修.錯誤!未定義書簽。錯誤!未定義書簽。4.3 巡查方案.37 4.4 階段性成果分析.37 4.5 水生態優化及調整.38 五、工程投資概算.錯誤!未錯誤!未定義書簽。定義書簽。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1 一、項目概況一、項目概況 1.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xx 位于 xx 鎮鎮中心區域,東起 xx 路、西至 xx 河匯流,整個 xx 水體調自下游
4、 xx 河水,水質受 xx 河道的影響較大。圖 1.1-1xx 位置圖 圖 1.1-2xx 工程范圍圖 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2 1.2 自然條件自然條件 xx 市屬北亞熱帶濕潤區,受季風環流影響,形成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氣溫,1 月平均氣溫在 2.8左右;7 月平均氣溫在 28左右。全年無霜期 220 天左右。xx 市區年平均降水量在 1048毫米。雨季較長,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屬濕潤地區。xx 市屬北亞熱帶濕潤區,受季風環流影響,形成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氣溫,1 月平均
5、氣溫在 2.8左右;7月平均氣溫在 28左右。全年無霜期 220 天左右。xx 市區年平均降水量在 1048毫米。雨季較長,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屬濕潤地區。xx 市區日照時數 2019.4 小時。常見的氣象災害有臺風、暴風、連陰雨、干旱、寒潮、冰雹和大風等。由于受太湖水體和宜南丘陵山區復雜地形等的影響,局部地區小氣候條件多種多樣,具有南北農業皆宜的特點,作物種類繁多。1.3 河道現狀河道現狀 1.3.1 河道基本情況及周邊環境河道基本情況及周邊環境 xx 河道總長約 700 米,寬 15-20 米,水域面積約 10500 平方米。總水量約15000 立方米。目前 xx 水質指
6、標超標,主要污染源為雨水徑流污染及外河污染,總體水質為劣類水體。xx 上游河道有少量油污積聚河面,在雨期和汛期有少量上游來水進入河道,給下游河道帶來少量污染。xx 東端,有一個蓄水池,主要為上游河道來水,目前水體顏色呈黑褐色,透明度較低,有少量油花漂浮水面。河道兩岸居民沿河而居,建有大量碼頭,居民日常洗滌等都在河道兩岸碼頭,造成河道水體的污染。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3 河道兩岸的垃圾桶河岸距離較近,垃圾滲濾液通過地表徑流直接流入河中,造成河道水體的污染。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4 河道下游有少量油花和水綿漂浮。1.3.2 水質狀況水質狀況 目前 xx 水體調自下游
7、 xx 河水,水質受 xx 河道的影響較大。根據 xx 水利站提供的 xx 河與 xx 水質監測數據如表 1.3.2-1 和表 1.3.2-2,主要超標的指標為氨氮和總磷。表表 1.3.2-1xx 河(河(XX 橋斷面)水質監測數據表橋斷面)水質監測數據表 監測時間 實驗監測項目(單位:mg/L)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類別 DO COD 氨氮 總磷 2016.07 4.2 17 0.47 0.24 類 2016.08 9.7 46 0.74 0.35 類 2016.09 10.1 30 0.47 0.1 類 2016.10 4.6 21 0.69 0.18 類 2016.11 5.4 20 0.
8、77 0.2 類 2016.12 5.9 14 1.75 0.19 類 2017.01 4.1 23 2.06 0.13 類 2017.02 12.8 27 2.21 0.19 類 2017.03 11.3 26 6.66 0.86 劣類 2017.04 11.2 46 4.32 0.49 劣類 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5 表表 1.3.2-2xx 水質監測數據表水質監測數據表 監測時間 實驗監測項目(單位:mg/L)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類別 DO COD 氨氮 總磷 2016.12 4.8 12.3 0.16 0.03 類 2017.01 7.7 16.3 0.43 0.03 類
9、 2017.02 10.5 34 3.11 0.3 劣類 2017.03 7.2 13.8 0.67 0.06 類 2017.04 8.9 1.6 3.9 0.61 劣類 上游來水主要為雨期和汛期,水質較好,我司在 2017 年 5 月 16 日組織人員上游所取水樣的監測數據如表 1.3.2-3。表表 1.3.2-3xx 上游河道水質監測數據表上游河道水質監測數據表 監測時間 實驗監測項目(單位:mg/L)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類別 氨氮 總磷 2016.05 0.56 0.3 類 根據 xx 水利站對 xx 河與 xx 的監測數據,結合我司對上游河道來水的監測數據,建議 xx 可以從水質較好的上
10、游河道調水,改善 xx 水質指標。1.3.3 河道生物調查河道生物調查 xx 河道早年進行過生態水環境的治理,自然塊石駁岸結合統一的混凝土鏤空快,種植水生植物,形成生態駁岸。河道上游岸邊的灘涂處發現一些挺水植物,其他水域基本沒有高等水生植物的生長。在河道岸邊發現零星的沉水植物生長,但由于水質較差和底質的限制,導致沉水植物長勢較差,以單株形式或單叢形式生長為主,生長量極少,無法形成規模,而且沉水植物的品種單一,目前只發現具有一定耐污性的水盾草。底棲動物對于底層水體改善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在河道內暫未發現成規模底棲動物生長。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6 河道內現有少量不成規模的沉水植物
11、,浮葉植物較為單一主要為皮葉蓮。二、二、方案設計方案設計 2.1 設計依據設計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 年 1 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 6 月 3、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4、環境工程手冊(水污染防治卷)5、項目相關數據、圖紙等原始資料 6、現場調研和分析獲得的相關資料.7、國家及地區頒發的其它有關設計規范 8、國務院關于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 年)2.2 設計原則設計原則 以“水體原位生態處理方式”為主,構建“水生態自我凈化系統”,輔以“生態工程前期強化措施”,實現水體生物自凈并保持水質長期穩定。1)因地制
12、宜原則 在充分調研進水水源 xx 區的實際情況,如水下地形、駁岸形式、水源水質、土著植物種類等狀況的基礎上,利用現有的基底多樣性,優化功能區分布,提升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7 河道水質凈化效率。2)生態建設原則 河道生態建設遵循水生生態系統演替規律,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營造水生動植物自身反饋和演替的生境條件。3)低風險高效益原則 影響生態建設的不確定因素較多,由于生態系統復雜性,進行生態建設時會出現不可避免突發狀況,盡可能全面分析可能存在的建設風險,并做好應急預案。在現有經濟投入的基礎上盡量達到低風險投入,高效益(生態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獲得的目的。4)美學原則 河道生態建
13、設在充分考慮水質凈化效果的基礎上,兼顧美學特征,建設具有美學效果的生態河道,將水質凈化與景觀美化有機統一,營造人水和諧的生態空間。2.3 設計目標設計目標 2.3.1 短期目標短期目標 由于河道兩端凈化路徑短,受調水水源 xx 河的水質影響較大,所以河道兩端治理難度大,不確定性因素較多。水環境的生態治理相對較為漫長,xx 治理目標,根據時間和區域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目標要求。以下水質的主要考核指標為:總磷、氨氮、CODMn、DO 及透明度等,水質考核標準以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為考核依據。1)完成施工 6 個月內,河道兩端水體透明度達到 60cm-80cm,主要水質指標達
14、類類及以上標準;河道中間區域水體透明度達到 120cm,主要水質指標在 80%的時間段內,達到類類及以上標準;2)完成施工 2 年內,兩端河口處水體透明度達到 80cm-100cm,主要水質指標穩定在類類及以上標準;河道中間水體透明度達到 130cm,主要水質指標穩定在類類水標準;3)整個水面景觀效果好、水面清潔,重要景觀節點景色季相變化豐富;水生態系統結構完整,具有相應的污染負荷削減能力,并能抵抗一定外源污染;人為污染及洪水、臺風、寒潮等特殊因素導致的階段性影響除外。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8 2.3.2 長期目標長期目標 1)完成施工后,通過后期的長效運行,使河道水生態系統具
15、有較強的抗逆性,具備長期、持久凈化水質的能力;2)保證水體長期呈現自然、生態的景觀效果,水色清透,水面清潔;3)水生植物空間布局合理,季節更替明顯,形成穩定生態系統,無需人工干涉,自主消納部分地表徑流及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4)河道水質長期穩定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類類水標準,整個區域的水體透明度保持在 120cm 以上。2.4 入河污染計算入河污染計算 2.4.1 天然降雨污染分析天然降雨污染分析=QWA降 A 為河道集雨面積 1.05 萬萬 m2;Q 為年平均降雨量 1048 mm;為雨水污染物濃度系數,雨水中可沉降物、總磷、總氮、氨氮以及高錳酸鹽指數的濃度分別在
16、9245、0.0380.480、2.836.80、0.115.30 和 0.7030.00 mg/L;除 pH 和總氮濃度隨降雨量增加變化趨勢不是很明顯外,其他物質的濃度隨降雨量增大而逐漸減少;初期雨水中各物質的濃度(pH 除外)較高,在降雨量達 815 mm 時物質濃度趨于穩定。河道年接受降雨總量為:河道年接受降雨總量為:1.1 萬萬 m3。降雨污染物總量見表。表表 2.4.1-1 年降雨污染物入河量年降雨污染物入河量 污染物 COD 氨氮 總氮 總磷 濃度(mg/L)18 2.1 3.56 0.18 入湖量(t/a)0.198 0.023 0.039 0.002 2.4.2 地表徑流污染分
17、析地表徑流污染分析-3m=10QCQA mQ為降雨產生的路面水量,m3/a;Q 為年平均降雨量 1048 mm;A 為集水區地表面積,m2;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9 C 為集水區徑流系數,徑流系數按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表水環境(HJ/T2.3-93)中表 15 的推薦值。硬化地面(道路路面、人工建筑物屋項等)的徑流系數可取值硬化地面(道路路面、人工建筑物屋項等)的徑流系數可取值 0.80,其它綠化,其它綠化地面(草地、植被地表等)的徑流系數可取地面(草地、植被地表等)的徑流系數可取 0.18。表表 3.1.2-1 不同類型區域地表年徑流量不同類型區域地表年徑流量 地表類型 地
18、面面積(m2)徑流系數 地表年徑流量(萬 m3/a)綠化用地 30000 0.18 0.566 硬化地面 120000 0.8 10.061 合計 150000 10.627 對于地表徑流中水污染物濃度參數選取,可類比面污染源管理與控制手冊,具體取值見下表。一般來說,面源污水大部分的污染物出現在降雨前 15 分鐘初期的雨水中,假定降雨集中在一年中的 150 天,每天連續 6 小時的降雨,6 小時降雨的前 15 分鐘為初期降雨,計算得出一年中的初期降雨總徑流量為一年中的初期降雨總徑流量為 0.443 萬萬m3/a。表表 2.4.2-1 不同區域地表徑流中水污染濃度參數單位:不同區域地表徑流中水污
19、染濃度參數單位:mg/L 污染源 COD 總氮 總磷 城市徑流 20-600 3-10 0.6 農田徑流 80 9 0.02-1.7 結合表 4.1.2-1,計算項目所在區域的地表徑流量,見下表。表表 2.4.2-2 項目區域地表徑流中主要污染物排放負荷項目區域地表徑流中主要污染物排放負荷 地表類型地表類型 初期雨水徑流初期雨水徑流量量(萬 m3/a)COD(t/a)NH3-N(t/a)TN(t/a)TP(t/a)城市徑流 0.354 1.062 0.017 0.035 0.002 農田徑流 0.088 0.070 0.006 0.008 0.001 合計 0.443 1.132 0.023
20、0.043 0.003 2.4.3 污水、廢水排放污水、廢水排放 本項目位于 xx 市 xx 街道,在項目建設之前,其周邊已有企業、村落分布,沿岸已建一條污水管集中收集居民污水,主要污染為周邊居民碼頭日常洗用產生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10 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中,污染源排污系數見表 2.4.3-1。表表 2.4.3-1 污染源排污系數表污染源排污系數表 污水類型污水類型 指標指標 單位單位 產生系數產生系數 排放系數排放系數 生活污水 COD 毫克/人天 200-400 200-400 BOD5 20-30 20-30 氨氮 15-20 15-20 總氮 20-25 20-25
21、 總磷 10-15 10-15 根據現場調查,沿河碼頭約有12座,按照每天100人使用的污染物質來計算,則計算出項目水體項目水體納入污染物的量見表2.4.3-2:表表 2.4.3-2 項目區域居民年污染物入河量項目區域居民年污染物入河量 污染物 COD BOD5 氨氮 總氮 總磷 入河量(kg/a)10.95 1.095 0.76 0.9125 0.5475 2.4.4 污染物輸入總量和水質現狀污染物輸入總量和水質現狀 表表 3.2-1 運行過程主要污染物輸入總量(運行過程主要污染物輸入總量(t/a)污染源污染源 地表徑流地表徑流 天然降雨天然降雨 生活污水生活污水 合計合計 COD 1.13
22、2 0.198 0.011 1.341 NH3-N 0.023 0.023 0.001 0.047 TN 0.043 0.039 0.001 0.083 TP 0.003 0.002 0.001 0.006 總計 1.201 0.262 0.014 1.477 xx 水體容量約 15000m3,目前河道水體生態系統破壞嚴重,基本喪失了自凈,進入河道內的污染物無法自我消解,加速水體富營養化進程,水體渾濁,水體透明度低,嚴重影響兩岸居民的生產生活。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11 2.5 設計方案設計方案 2.5.1 設計思路設計思路 根據河道的功能規劃、地形地貌、水深等實際情況,遵循水
23、生態系統構建的基本原則,采取分區規劃建設的思路,建立“強化處理深度凈化穩態化”三位一體、“動靜”結合的“水生態自我凈化系統水生態自我凈化系統”水質凈化系統。采取相關的水生態工程措施使河道水域生態系統趨于平衡,實現水體生物自凈并保持水質穩定,實現河道水體的生態服務功能,同時使河道水體維護達到低成本和長效可持續的目的。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12 圖 2.5.1-1 整體技術平面示意圖 將 xx 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分五個階段進行水質凈化:河口攔截河口攔截地表攔截地表攔截微生物微生物水下森林水下森林水生動物調控。水生動物調控。1)河口攔截xx 水體調自外河,水質受外河影響較大,需在河口
24、處設置攔截措施。處理措施,擬采取在 xx 西端蓄水池設置生態濾床,主植物為美人蕉、黃菖蒲等,對來水進行水質凈化,去除一部分 COD、氨氮等污染物。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13 2)地表攔截兩岸居民沿河建有大量碼頭,居民日常生活產生大量污染物排入河道,在不破壞居民現有習慣的基礎上,保持原有碼頭,并種植紫根水葫設置生態攔截帶,利用水葫蘆強大根系來吸附水中氨氮及磷等污染物;河道兩岸多為硬質地面,雨水通過地表徑流直接進入河道,在河道岸邊淺水區域設置挺水植物攔截帶,攔截地表徑流的部分污染物,再結景觀需求構建景觀節點。3)微生物目前河道水體溶解氧低,水體輕度富營養化,微生物可有效去除藍藻,增
25、加水體溶解氧,去除部分營養鹽。4)水下森林河道中間水域為河道的核心區域,為水質凈化的關鍵所在,結合豎向設計,在中間區域擬構建“水下森林”系統,全方位立體式的水質凈化。5)水生動物調控目前水體中的藻類含量較高,甚至形成水華,選擇性投放濾食性魚類,消耗水體中的藻類,通過捕撈魚類,帶出部分營養物質。為了平衡河道的態系統,構建完整的食物鏈,需對“微小生物-底棲動物-底層魚類-上層魚類”等各個關節不同功能的水生動物進行調控。2.5.2 水生態系統功能水生態系統功能 在水生生態系統中,水生植物是水體保持良性發育的關鍵生態類群,水生植物在水生態系統中處于初級生產者地位,它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有機物,生
26、產出大量的有機物質,為水生動物及人類提供直接或間接的食物,同時水生植物也是水生生態系統保持良性循環的關鍵,也是水生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基礎,因此完整的水生植物群落是維持水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關鍵因子。水生高等植物對水環境的修復主要是通過自身的生長以及協助水體內的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而去除受污染水體中的營養物質,污水中的部分有機、無機物質以及含磷含氮污染物作為植物生長所需的養料被吸收,部分有毒物質被富集、轉化、分解。高等水生植物的存在可以為真菌、細菌等微生物活動提供場所,并通過其發達的通氣組織將 O2輸送到根際,抑制厭氧微生物生長,為好養微生物降解有機污染物提供良好的根際環境。水生植物對水環境的
27、凈化功能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對氮素營養、磷素營養等的吸收作用)對氮素營養、磷素營養等的吸收作用 高等水生植物分為挺水、漂浮、浮葉、沉水 4 種生態類型,它們對水體中的營養鹽均有很好的吸收、凈化能力。水生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有利于水體中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14 N、P 等營養平衡,能有效地控制水體富營養化。水生植物主要通過根部吸收污染水體底質中的 N、P 等營養元素,同時具有光合功能的植物體也吸收來自水中的游離態 N、P 等營養元素。大型水生植物生長過程中,需要從水層和底泥中吸收大量的 N、P 等營養物質,并同化為自身結構的組成物質(蛋白質和核酸等),同化速率與大型水
28、生植物的生長速度、水體營養物的質量濃度水平呈正相關。在合適的環境中,大型水生植物往往以營養繁殖的方式快速積累生物量,而 N、P 是植物大量需要的營養物質;并且相對藻類而言,大型水生植物的生命周期較長,N、P 在其體內的儲存也較穩定,因而對這些物質的固定能力非常強。當水生植物被運移出水生生態系統時,被吸收的營養物質隨之從水體中輸出,從而達到凈化水體的作用,與此同時也可收獲水生植物生物資源。(2)對重金屬離子的富集作用)對重金屬離子的富集作用 研究表明:生境中的重金屬含量與植物組織中的重金屬含量成正相關,高等水生植物對重金屬離子富集能力的一般順序是:沉水植物漂浮、浮葉植物挺水植物(與水體接觸面積成
29、正相關),且大多數水生植物根部富集能力大于莖葉部分。實驗證明浮萍、香蒲、水鱉、慈姑、蘆葦等高等水生植物對重金屬離子富集作用明顯。植物把重金屬離子、農藥和其他人工合成有機物等污染物物質富集、固定在體內或土壤中,減少水體中污染物量。而且植物不同部位的吸收能力也有所差別。例如,香蒲的吸收能力大小依次是根、地下莖、葉,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從生境中吸取重金屬,以防止對某元素吸收過多而引起毒害。如 Pb、Zn 進入香蒲體內,主要積聚在皮層細胞中的細胞壁上,只有少量進入原生質,可見細胞壁對重金屬有較高的親和力。(3)對有機污染物的凈化作用)對有機污染物的凈化作用 高等水生植物對有機污染物的凈化作用主要通過三個
30、途徑,(1)植物本身可以吸收和富集某些小分子有機污染物;(2)通過其根際區電化學反應促進物質在其表面進行離子交換、螯合、吸附、沉淀等,不溶性膠體被根系黏附和吸附,凝集的菌膠團把懸浮性的有機物和新陳代謝產物沉降下來;(3)水生植物群落的存在,為更多的微生物和其他微型生物提供了附著基質和棲息場所,這些生物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15 本身作為水生生態系統的分解者,可以大幅度提高根際區有機膠體和懸浮物的分解和礦化速度,如有機磷降解、硝態氮的氨化等,從而提高植物體對 N、P 等營養素的吸收率;此外,水生植物的根系還能分泌促進嗜磷、嗜氮細菌生長的物質,從而間接提高對水環境的凈化效率。(4)
31、對藻類的抑制作用)對藻類的抑制作用 水生高等植物對藻類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藻類數量急劇下降;二是藻類群落結構改變。水體中的大型水生植物和藻類生長在同一生態空間,二者在光照、營養鹽等方面存在著激烈的生態競爭,互相影響,互相制約。水生植物和浮游藻類在營養物質和光能的利用上是競爭者,因水生植物一般個體較大、生命周期長,吸收和儲存養分的能力強,能很好的抑制藻類生長。某些水生高等植物根系能分泌藻類生長抑制激素,達到抑制藻類生長的目的。另外,寄生在水生高等植物根系、葉面等處的小型食藻動物也對藻類的生長產生一定影響。水域生態系統中,許多沉水植物如金魚藻、苦草、微齒眼子菜、菹草和伊樂藻等,與藻類
32、之間相互作用復雜,包括空間競爭、營養競爭,分泌化感物質和改變周圍的水體環境等。對沉水植物而言,揮發性物質特別是氣味化合物的化感物質。沉水植物化感物質的產生受“水華”藻類的誘導,采用銅綠微囊藻代替普通的綠藻,沉水植物產生化感物質種類更多,活性更強。(5)其他作用)其他作用 挺水植物可通過對水流的阻力來減小風浪擾動,使懸浮物質沉降。在易受風浪渦流及底層魚類擾動影響的淺水湖泊底層,沉水植物有利于形成一道屏障,使底泥中營養物質溶出速度明顯受到抑制。水生植物還能通過植物殘體的沉積將部分生物營養元素埋入沉積物中,使其脫離湖泊內的營養循環,進入地球化學循環過程。湖邊以挺水植物為主的水路交錯帶,有利于對面源污
33、染物的去除和沉淀等。總之,水生植物的存在,有利于形成一個良性的水生生態系統,并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水質的穩定。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16 2.5.3 工藝路線工藝路線 圖 2.5.3-1 整體技術路線圖 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17 三、三、主要技術設備簡介主要技術設備簡介 3.1 生態濾床系統生態濾床系統 生態濾床系統,該系統利用上游蓄水池,整合生態浮床,生物填料和生物濾料,以及鼓風曝氣設備協同高效凈化受污染的江河湖庫等地表水體。該生態濾床系統上部設置生態浮床栽植 GPIT 水生凈水植物,中部設置碳纖維人工水草,底部鋪設礫石過濾并輔以曝氣設備,可以直接用于受污染的
34、江河湖庫等地表水體污泥,具備一定景觀效果,應用范圍廣,且屬于水體原位修復技術,對周邊環境沒任何二次污染,建設成本不高,運行維護費用低。3.1.1 工作原理工作原理 生態濾床系統是根據生化床及人工濕地原理建立的一種新型水質凈化技術。在 COD 去除方面,生態濾床系統對 COD 平均去除率可達 47.25%。即使原水 COD波動較大,人工強化生態濾床對 COD 的去除率仍能保持在 25%以上,系統對 TN的去除效率為 35%50%。TN 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去除部分氮,對 TP 的去除效率為 20%50%。生態濾床系統在河流水體改善應用中處理效果明顯。生態濾床系統設置生態浮床栽植
35、水生凈水植物,本系統中主要以黃菖蒲和美人蕉為主,水生凈水植物通過 GPIT 技術誘導調控,能夠使作物的信息、能量、營養達到高水平新平衡并與環境、微生物實現和諧統一,在強氧化還原適應的一系列綜合機制逐步形成、增強,并產生強大的根面效應,使作物能在活體上明顯提高對真菌、細菌和病毒等多種病原菌活性抑制、耐受和高抗性,增強對水體中氨氮和總磷的吸收,從而達到凈化水體的作用。3.1.2 系統特征系統特征 1)生態功能優化 在景觀設計的基礎上引入生態學、植物學、動物學理論,強化水生景觀的生態服務功能,提升景觀的內在核心價值。2)生物多樣性 根據實際需求不同,設計水生景觀的生物多樣性。3)生態自凈功能 xx
36、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18 健康的水生景觀,具備高效的水體自凈功能,無需凈水設備在進行額外的水質維護。圖 3.1.2-1 生態濾床系統平面示意圖 3.2 河口攔截帶河口攔截帶 本河道水體主要調來外河,為了避免外河水體直接進入河道,給河道水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擬采用“河口生態攔截帶”措施,達到水質、生態及景觀提升的目的。圖 3.2-1 攔截帶平面示意圖 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19 來水初步凈化后進入河道,水體初步具備了生態建設的生境條件,再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進一步提升河道的生境條件,進而構建水生植物為主的生態系統凈化體系。圖 3.2-2 攔截帶凈化示意圖 3.3
37、地表徑流攔截帶地表徑流攔截帶 兩岸居民沿河建有大量碼頭,居民日常生活產生大量污染物排入河道,在不破壞居民現有習慣的基礎上,保持原有碼頭,并種植紫根水葫設置生態攔截帶,利用水葫蘆強大根系來吸附水中氨氮及磷等污染物。水葫蘆具很強的適應能力,根系壽命長。根系活性強,能夠提高水中溶氧量。具有強吸附、降解凈水能力 強吸附滸藻、渾濁物等,特別是能快速吸附水體彌散和水表水華藍藻及有機污染物,并逐漸將其降解吸收。正常情況下對 TN、TP,6-10 天吸附率達 60%-75%,20 天的吸附率可達約 94%。能吸附抑制并殺滅藍藻的作用。實驗室數據表明,用滇池草海 2 億/升的藍藻水,投放一定比例的水葫蘆,一星期
38、內可將藍藻吸附到根部,水基本變清,30 至 40天,根部的藍藻被吸收消失。水質可達類。水中的溶氧可達到 6-7 以上,極有利于水生生態恢復;若由此為開端,可因反硝化形成削減水中含氮物機制,將視最佳消除富營養物氮的途徑。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20 圖 3.3-3 挺水植物示意圖 挺水植物群落布置需要結合岸線形態及陸域景觀等因素考慮,達到水域景觀與陸域景觀的完美銜接。主要植物包括黃菖蒲、水生美人蕉、梭魚草、千屈菜、再力花、旱傘草等在滿足花期長、景觀效果好、維護簡單的前提下,兼顧根系發達能夠固著土壤、削減營養鹽等水質凈化功能。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21 再力花再力花
39、特性:特性:原產熱帶美洲。多年生挺水植物,葉卵狀披針形。復總狀花序,花小呈紫堇色。好溫暖水濕、陽光充足的氣候環境,不耐寒,耐半陰,怕干旱。生長適溫20-30C,低于 10C 停止生長。冬季溫度不低于 0C,短時間能耐-5C 低溫。入冬后地上部分逐漸枯死,根莖在泥中越冬。2-4 月發芽返綠,11 月開始枯萎,植株高度可達 2m 以上,常作為背景植物。以根莖分株繁殖,在生長季節,移栽其根莖即可存活。梭魚草梭魚草 特性:特性:梭魚草為雨久花科,梭魚草屬,多年生挺水或濕生草本植物,觀花、葉。根莖為須狀不定根,地下莖粗壯,黃褐色,有芽眼,地莖葉叢生,株高 80-150cm。葉片光滑,倒卵狀披針形,呈橄欖
40、色。葉基生廣心形,端部漸尖。穗狀花序頂生,藍紫色或白色,直徑約 10mm 左右,花被裂片 6 枚,近圓形,裂片基部連接為筒狀。喜溫、喜陽、喜肥、喜濕、怕風不耐寒,靜水及水流緩慢的水域中均可生長,適宜在 20cm 以淺的淺水中生長,適溫 15至 30,越冬溫度不宜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22 低于 5。黃菖蒲黃菖蒲 特性:特性:多年生濕生或挺水宿根草本植物,植株高大,根莖短粗。葉片茂密,基生,綠色,長劍形,長 60-100cm,中肋明顯,并具橫向網狀脈。花莖稍高出于葉,垂瓣上部長橢圓形,基部近等寬,具褐色斑紋或無,旗瓣淡黃色,花徑8cm。浙江地區黃菖蒲花期為 4 月下旬到 5 月中
41、旬。蒴果長形,內有種子多數,種子褐色,有棱角。適應性強,喜光耐半陰,耐旱也耐濕,砂壤土及粘土都能生長,在水邊栽植生長更好。生長適溫 15-30,溫度降至 10以下停止生長。水生美人蕉水生美人蕉 特性:特性:多年生大型草本植物,株高 1-2 m;葉片長披針形,藍綠色;總狀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23 花序頂生,多花;雄蕊瓣化;花徑大,約 10 cm;花呈黃色、紅色或粉紅色;溫帶地區花期 4-10 月份,地上部分冬季枯死,根狀莖進入休眠期。生性強健,適應性強,喜光,怕強風,適宜于潮濕及淺水處生長,肥沃的土壤或沙質土壤都可生長良好。生長適宜溫度為 15-28,低于 10不利于生長。花葉
42、蘆竹花葉蘆竹 特征:特征:多年生挺水草本。株高 2-8m,地下具粗壯肉質根莖,匍匐生長。莖稈直立,手杖形,直徑 1-4cm,中空,淡金黃色。單葉互生,披針形,長 5-6cm,鮮綠色;葉鞘抱莖。羽狀圓錐花序頂生,長 30-60cm;小穗 2-4 cm,披針形,茶褐色。通常生于河旁、池沼、湖邊,常大片生長形成蘆葦蕩。喜溫喜光,耐濕較耐寒。矮蒲葦矮蒲葦 特征:特征:多年生草本,株高 120cm,葉聚生于基部,長而狹,邊有細齒,圓錐花序大,羽毛狀,銀白色。喜光,耐寒,要求土壤排水良好。國外著名的觀賞草。莖叢生,雌雄異株。葉多聚生于基部,極狹,長約 1m,寬約 2cm,下垂,邊緣具細齒,呈灰綠色,被短毛
43、。圓錐花序大,雌花穗銀白色,具光澤,小穗軸節處密生絹絲狀毛,小穗由 2-3 花組成。雄穗為寬塔形,疏弱。花期 9-10 月。多年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24 生,雌雄異株。稈高大粗壯,叢生,高 2-3 米。常綠鳶尾常綠鳶尾 特征:特征:常綠水生鳶尾屬多年生常綠草本,系由六角果鳶尾、高大鳶尾、短莖鳶尾等雜交選育而成,根狀莖橫生肉質狀,葉基生密集,寬約 2 厘米,長 40至 60 厘米,平行脈,厚革質;花葶直立堅挺高出葉叢,可達 60 至 100 厘米,花被片 6,花色有紫紅、大紅、粉紅、深藍、白等,花直徑 16 至 18 厘米左右。雜交原種產自美國、韓國、俄羅斯等高緯度地區,由于其
44、抗寒力極強,彌補長江中下游地區冬季缺少常綠水生植物的不足,近年來尤其受到苗木生產企業和設計、施工單位關注。旱傘草旱傘草 Cyperus alternifolius 旱傘草是多年濕生、挺水植物,高 40160 厘米。莖稈粗壯,直立生長,徑近圓柱形,叢生,上部較為粗糙,下部包于棕色的葉鞘之中。葉狀苞片非常顯著,約有 20 枚,近等長,長為花序的兩倍以上,寬 211 毫米,葉狀苞片呈螺旋狀排列在徑稈的頂端,向四面輻射開展,擴散呈傘狀。聚傘花序,有多數輻射枝,每個輻射枝端常有 410 個第二次分枝;小橞多個,密生于第二次分枝的頂端,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25 小橞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
45、,壓扁,長 38 毫米,具 6 朵至多朵小花;花兩性,無下位剛毛,鱗片二列排列,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長約 2 毫米,具銹色斑點,花藥頂端有剛毛狀附屬物,花柱 3 枚。果實為小堅果,橢圓形近三棱形,長約 1 毫米。果實 910 月份成熟,花果期為夏秋季節。矮旱傘草植株低矮,高2025 厘米,總苞傘狀。銀旱傘草草徑和葉有白色線條,呈現白綠相間。浮葉植物群落構建浮葉植物群落構建 浮葉植物是根長在水底土中的植物,僅在葉外表面有氣孔,葉的蒸騰非常大,因此,浮葉植物對于微氣候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本案中浮葉植物布景選用睡蓮點綴的方式,睡蓮不僅景觀效果好,其還具有不宜擴撒、花期長、固著底泥的作用。選擇在陸域
46、景觀節點、視線焦點等處設計種植小片睡蓮與陸域景觀形成呼應,構建和諧、宜人的生態水域景觀。睡蓮睡蓮 Nymphaea alba 特性特性:多年生水生植物,葉叢生,具細長葉柄,浮于水面,低質或近革質,近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直徑 6-11cm,花單生于細長的花柄頂端,多白色,漂浮于水,直徑 3-6cm。萼片 4 枚,寬披針形或窄卵形。睡蓮喜強光,通風良好,所以睡蓮在晚上花朵會閉合,到早上又會張開。在岸邊有樹蔭的水體,雖能開花,但生長較弱。對土質要求不嚴,生長季節池水深度以不超過 80cm 為宜。3-4 月萌發長葉,5-8 月陸續開花。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26 3.4 微生物調控微生物
47、調控 水生態系統中,最微小、最脆嫩的生物是微生物,同時它也是最能夠首先適應環境變化的生物,隨著水環境的改變,它的種類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一旦在環境中某種或某些微生物成為優勢群落,反過來又影響環境中的其他生物。從生物鏈的角度來說,水質的改變,首先使水體中微生物的種類發生變化,進而導致浮游動植物、水生動植物都會發生相應變化。xx 現有生境已經不能滿足水生動、植物正常生長繁殖所必須的條件,如水體透明度低,將影響到水生生物生長所需光照,營養鹽過高超過水生生物的耐受程度,將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或生長繁殖停滯。復合配置的微生物工程菌是由:枯草芽孢桿菌、酵母菌、光合菌、產氣腸桿菌等幾十多種菌群復合配置,主要用
48、于降低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總氮、總磷和 COD 等,增加水體中溶解氧和透明度,分解硫化氫造成的惡臭和其他異味,并有效控制藍藻的生長。在工程菌投放一段時間后,沿河岸邊還可產生大量的原生態生物膜,此生物膜亦可吸收水體中的游離態的磷,一定程度的增加河道、湖泊的自凈能力。圖 3.4-1 微生物投放 3.5 沉水植物系統構建沉水植物系統構建“水生態自我凈化系統水生態自我凈化系統”是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調研水域本底狀況的基礎上,參照水生生物生長及演替規律,構建健康、穩定、持續自凈的水生態構建健康、穩定、持續自凈的水生態系統系統。該技術充分利用水體自然浮游藻類初級生產力以及環境立體生態位,依據污染
49、負荷、水體初級生產力、水體納污能力、營養級的能量攝入效率的測算數據,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27 科學放養濾食性水生動物和底棲動物,通過營養級聯頂端控制營養物質通量以實現水質凈化;恢復挺水、沉水植被以吸收水體和水底沉積庫中氮磷等營養物質,通過現代水生生態學營養級聯效應上行效應實現水質凈化。系統后期通過人工維護與調控,逐步實現水體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通的動態平衡,水體具體一定抵抗力和穩定性。此外,水生植物群落的構建不僅有利于水體水質的改善,還能改善水體周邊的微氣候環境,在一般情況下,濱水景觀帶的構建有效地增加了水體的景觀效果。圖 3.5-1 凈化系統解析圖 3.5.1 沉水植
50、物群落建設沉水植物群落建設 沉水植物是指植株全部或大部分沉沒于水下的植物,是水體生物多樣性賴以維持的基礎,其所產生的環境效應是生態系統穩定和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依據。主要作用包括:阻止底泥再懸浮,減少河底水動力交換系數,從而使水體透明度保持穩定。水草光合作用產生的次生氧對藻類生長有抑制作用,從而使水體變清。沉水植被從水體和底泥中大量吸取營養鹽,凈化水體,使內源污染下降,水體變清。沉水植被的存在可吸附有機碎屑于植物根部,減緩底泥磷的釋放。沉水植被還為有利于有機物礦化分解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生境,附著于沉水植物體上的微生物具有很強的水質凈化能力。茂盛的沉水植物群落還能為水生動物提供棲息場所,如:魚蝦
51、類、螺貝類等。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28 沉水植物主要選擇凈水能力強,景觀效果好,能夠有效控制、不會恣意泛濫生長的種類。由于大部分河道為帶水作業,為增強沉水植物活性、縮短二次移植對沉水植物的傷害,本建設河道沉水植物移植采用“模塊化移植模塊化移植”的方法,即將生長旺盛的沉水植物群落模塊化移植到建設區域。根據河道水質特點,本標項河道均屬于劣 V 類,故本標項河道沉水植物以耐耐污型及四季常綠沉水植物為主污型及四季常綠沉水植物為主,結合植物演替規律適量布置季節演替型沉水植物。沉水植物擬選用主要種類如下:微齒眼子菜(四季常綠)、大茨藻(四季常綠)、伊樂藻(耐污型)、馬來眼子菜(耐污型)、
52、輪葉黑藻(凈水型)、苦草(凈水型)等。以下為選取部分沉水植物的特性:輪葉黑藻輪葉黑藻 特性:特性: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莖圓柱形,每年 3 月,越冬芽萌發形成植株,進而產生越夏芽;8 月份,越夏芽萌發又形成新的植株,進而產生翌年萌發的越冬芽。改良后本品種具有更高的耐污能力,不會長出水面,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29 伊樂藻伊樂藻 特性:特性:多年生沉水草本,耐污染能力強。伊樂藻原產美洲,是一種優質、速生、高產的沉水植物,適應力極強。只要水上無冰即可栽培,氣溫在 5以上即可生長,在寒冷的冬季能以營養體越冬。馬來眼子菜馬來眼子菜 特性特性:多年生沉水草本,無根莖,耐
53、污染型沉水植物。莖細長,直徑 0.5-1毫米,具分枝,近基部常匍匐,于節處生出多數纖長的須根,節間長 2-10 厘米,葉條形,無柄,長 2-6 厘米,寬 2-4 毫米,先端鈍圓,花果期 6-9 月。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30 矮生苦草矮生苦草 特性特性:多年生沉水草本,具匍匐莖,耐污染型沉水植物。白色,光滑,先端芽淺黃色。葉基生,線形或帶形,綠色或略帶紫紅色。萼片 3 片,大小不等,成舟形浮于水上,中間一片較小,中肋部龍骨狀,向上伸似帆。果實圓柱形,長5-30 厘米,直徑約 5 毫米,種子倒長卵形,有腺毛狀凸起,5 月 下旬至 6 月旬進入快速生長期,8 月上中旬開始,苦草陸續
54、開花。金魚藻金魚藻 特性特性: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體從種子發芽到成熟均沒有根。葉輪生,邊緣有散生的刺狀細齒;莖平滑而細長,可達 60 厘米左右。金魚藻多年生長于小湖泊靜水處,于池塘、水溝等處常見,金魚藻是喜氮植物,水中無機氮含量高生長較好。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31 3.6 水生動物調控水生動物調控 結合保護水生植物凈水功能的前提下,完善人工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結構,在水體中放養一定種類和數量濾食性魚類、肉食性魚類和底棲動物,提高水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綠色植物所提供的食物能通過生物的攝食和被攝食而相繼傳遞的特定路線稱之為食物鏈,每一條食物鏈由一定數量的食物環節組成。食物鏈相
55、互交聯成為一種網狀形態成為食物網。食物鏈越短,生物利用的能量就越多。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越穩定。水生動物的放養將充分考慮水生動物物種的配置結構(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科學合理地設計水生動物的放養模式(種類、數量、個體大小、食性、生活習性、放養季節、放養順序等)。魚類魚類 選擇中上層魚類對藻類的攝食控制藻類數量,水生動物對營養物質的轉移及富集達到水質凈化目的。底棲動物底棲動物 底棲動物根據其攝食習性選擇螺貝類作為群落調控主要種類。蝦類蝦類 岸邊落葉、湖中水草等形成的有機碎屑以及水生動物的糞便、尸體等形成的有機物質易污染景觀水體,在湖中放養一定數量和性比的青蝦以攝食有機碎屑,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56、食藻浮游動物食藻浮游動物 投放輪蟲、枝角類等濾食性浮游動物,濾食水中的細菌,單細胞藻類和原生動物,起到濾食藻類的作用。另外,水生動物也能與景觀相結合,例如白鰱遇障礙物喜歡躍出水面,蝦類喜棲息于水體彎角處,這些都可成為游人駐足觀賞的對象。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32 圖圖 3.6-1 凈水效果較強的水生動物凈水效果較強的水生動物 表表 3.6-1 凈水效果較強的水生動物特性表凈水效果較強的水生動物特性表 水生動物 種類 拉丁名 圖片 特性 魚類魚類 鰱、鳙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nobilis 上層魚類,濾食性,營養級聯作用控制藻類大量繁殖。底棲動
57、物底棲動物 環棱螺 Bellamya lapidea Heude 刮食性,水底附著生活。分泌粘液絮凝水中懸浮物質,增加透明度。河蚌 Anodonta 濾食性,水底埋棲生活,濾食水體中藻類和懸浮物質,凈化水質。蝦類蝦類 日本沼蝦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攝食有機碎屑 濾食性濾食性 浮游動物浮游動物 枝角類(稱食藻蟲)Daphnia magna 濾食水中的細菌,單細胞藻類和原生動物。四、長效運行四、長效運行 4.1 水面的日常性維護水面的日常性維護 主要工作為保證河道水面清潔,檢查水位升降情況;對河道內的垃圾雜物、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33 樹葉、動物殘尸
58、等進行清理和打撈;觀察指標性生物是否正常。巡查責任人:巡查責任人:現場維護人員 巡查及維護內容:巡查及維護內容:(1)河道內水面垃圾雜物清理;(2)河道內水底垃圾清理;(3)防止偷捕和私自放生;(4)河道水色、魚類活動、底棲動物棲息、植物生長等情況觀察與反饋;(5)河道常水位控制:在突發大雨或暴雨情況及時排水,干旱期及時補水,控制水域水位。巡查頻率:巡查頻率:每日一次 巡查內容上報:巡查內容上報:巡查責任人每月向現場工程師匯報一次本月巡查情況,若出現特殊情況需及時報告現場工程師并及時向項目負責人匯報。4.2 水體的專業性維護水體的專業性維護 4.2.1 水質特征檢測水質特征檢測 質保期內將委托
59、具有環境檢測資質的單位在河道內設置水質采樣點,根據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對河道水體水質主要水質指標進行檢測。檢測指標:總氮,總磷,氨氮,COD,透明度,色澤度,嗅味度等;檢測方法:采取連續晴天三天后,第四天開始隨機取樣;檢測頻率:每 7 天監測一次,如遇水質異常變化需臨時監測。4.2.2 挺水植物養護要點挺水植物養護要點(1)日常巡查:每日巡查,及時修剪枯黃、枯死和倒伏植株,及時清理濱岸帶挺水植物周圍的雜物或垃圾。(2)定期去除雜草,除草時注意不要破壞植被根系;對于生態浮床上種植的挺水植物,注意不要破壞浮床單體;在生長季節,每月至少除草一次。(3)冬至后至立春萌動前
60、應對枯萎枝葉進行修剪。(4)植物更換:種植平臺內種植的挺水植物一年更換 2 次,時間為 7 月和11 月;更換時將種植平臺內的植株連根取出,再用利刀分出一株,重新植入種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34 植平臺內;植物更換后每周檢查 1 次,如有壞死及時將根系全部取出并補種同種植物;更換下的植株要及時清除。(5)對于濱岸帶種植的挺水植物,在春、夏季每月修剪一次,去除擴張性植物和死株,并適當修剪、挖除過密植株,以維持系統的景觀效果。修剪下的植株要及時清除,防止蚊蠅滋生和影響景觀。(6)對于因病蟲害等原因造成某個或某些植被死亡時,應將植被撤出,并進行相應的補種;當植物有嚴重病蟲害時,應撤出
61、后再噴灑殺蟲劑處理。4.2.3 浮葉植物養護要點浮葉植物養護要點(1)日常巡查:每天巡查,及時打撈枯黃、枯死和倒伏植株,及時清除浮葉植物上枯枝落葉。(2)對于生長擴張出種植網外的浮葉植物及時修剪;每月定時打撈一次種植網框內的浮葉植物,打撈面積為網框面積的 1/5;修剪、打撈出的植物殘體及時運走。(3)冬季霜凍后部分枯死植株及時打撈清理。(4)在臺風、大風大雨天氣及強泄洪前后 2-3 天內檢查浮葉植物種植框的固定情況,固定繩應留有足夠的伸縮長度。及時檢查因惡劣天氣造成的損失和破壞,如有沖走,及時補種。(5)及時清除水域漂浮的非目的漂浮植物,如田字萍、荇菜等。(6)對因各種原因造成成活率較低、覆蓋
62、水面達不到設計要求的需要補植,補植方法同種植方法一致(浮葉植物種植方法:將種苗均勻放到水體表面,要做到輕拿輕放,以確保根系完整,葉面完好,種植時植物體切忌重疊、倒置)。(7)浮葉植物發生病蟲害一周內,及時噴施農藥。4.2.4 沉水植物養護要點沉水植物養護要點(1)及時清除水體表面的植物及非目的性沉水植物。(2)沉水植物長出水面影響景觀時,應進行人工打撈或機割。及時清除浮出水面的植株及斷葉,打撈的沉水植物需及時外運清理,切忌堆積在河岸邊。(3)對于成活率不能達到設計要求的需進行補植,補植方法同設計種植方法一致。(4)根據沉水植物種類的不同,一年收割 1 次,收割時間為枯萎 1 周內開xx 街道
63、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35 始收割,收割方式為機收割或人工打撈。(5)在臺風、大風大雨天氣及強泄洪后 2-3 天內,檢查沉水植物的沖毀情況,如有沖毀,及時補植。4.2.5 水生植物病蟲害防治水生植物病蟲害防治(1)有害生物防治原則)有害生物防治原則 根據水生植物的生長習性和立地環境特點,加強對有害生物的日常監測。根據不同水生植物種類、生長狀況確定有害生物重點防治的對象。禁止使用菊酯類等對魚蝦敏感的農藥。提倡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為主的無公害防治方法。(2)水上蟲害防治)水上蟲害防治 常見種類:刺吸類害蟲(蚜蟲類、葉螨類、薊馬類、蚧蟲類、葉蟬類、網蝽類、飛虱類、木虱類等)和食葉類害蟲(葉甲類、
64、象甲類、夜蛾類、螟蛾類、刺蛾類、蠅類、軟體動物類等)。為害特點:刺吸或銼吸水生植物水上部分植物組織汁液或取食水生植物水上部分植物組織,造成植物組織破壞,植株生長勢衰弱。識別方法:看葉片有無卷曲,葉片表面有無結網(葉螨類),葉色有無失綠的灰白斑或失綠變灰白;看植株葉片上有無害蟲分泌的蜜露(發亮的油點),葉片正面有無煤污分布;看葉片正面或反面有無灰白的蛻皮殼(蚜蟲類、葉蟬類、葉螨類、飛虱類等);看植物葉片有無食葉害蟲取食造成的孔洞、缺刻,葉面有無失綠的潛道(潛葉蠅、潛葉蛾、潛葉甲等),有無拉絲結網;看植物葉面上有無蟲糞,葉片背面有無發亮的粘液干燥膜和黑色分泌物顆粒(蝸牛、蛞蝓)等。防治方法:食葉害
65、蟲成蟲期用高壓納米誘蟲燈誘殺、性信息素誘集;食葉害蟲幼蟲期噴藥防治,如滅幼脲、高滲苯氧威、甲維鹽等;刺吸性害蟲噴藥防治,如苦參堿、蚜虱凈、機油乳油等;葉螨類害蟲噴藥防治,如克螨特、噠螨靈等;軟體動物害蟲噴藥防治,如嘧達等。(3)水下蟲害防治)水下蟲害防治 常見種類:水葉甲(鞘翅目),潛葉搖蚊(雙翅目)。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36 為害特點:群集地下莖節部危害,吮吸荷花等根莖的汁液,致使荷葉發黃。或幼蟲蛀入荷花的浮葉葉背,潛食葉肉,致全葉腐爛,枯萎。識別方法:植株生長緩慢,葉片發黃,缺少光澤,大葉明顯減少,嚴重的整株浮出水面(水葉甲)。或荷花的浮葉葉面上布滿紫黑色或醬紫色蟲斑(潛
66、葉搖蚊)。防治方法:根施辛硫磷顆粒劑或茶籽餅粉(水葉甲);葉面噴施蠅蛆凈或滅蠅胺(潛葉搖蚊)。(4)病害的防治)病害的防治 常見種類:白粉病、炭疽病、誘病、葉斑病、煤污病、病毒病等。識別方法:看植株葉片正反面有無灰白色的病斑和白色粉狀物(白粉病);植物病部有無呈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炭疽病);葉片病部有無黃色或褐色粉狀物(銹病);葉片病部有無黑色粉煤層覆蓋(煤污病);植株有無花葉、斑駁、矮縮、叢枝等(病毒病)。防治方法:防治方法:水生植物休眠期,結合清理植株上的枯枝和病葉,噴灑晶體石硫合劑等進行病菌預防控制;水生植物發病初期用藥防治,如烯唑醇、氟硅唑(黑星病、銹病);氟菌唑、丙環唑(白粉病、銹病
67、、葉斑病);炭特靈、咪鮮胺(炭疽病);病毒清、鹽酸嗎啉胍(病毒病)。4.2.6 水生動物的維護水生動物的維護 本項目將在水體內安排放養濾食性魚類和底棲動物。對水生動物的維護包括:捕撈和放養工作。對于水生動物的維護應及時清撈動物殘尸,并視具體情況適量補充,對總量過多、單一物種優勢過于明顯等現象,采取輪捕輪放的方式進行水生動物的管理模式,或放養其他生物類型加以控制;而對總量過少的水生生物則采取積極的補放措施,確保生物鏈的結構穩定。水生動物維護還包括禁止社區居民及工作人員肆意放生行為。由于社區居民缺乏對水生態系統方面知識的了解,容易向水體中放生一些不利于水生態系統平衡的水生生物(入侵生物,如錦鯉、草
68、魚等),對水系水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造成破壞,造成水體渾濁,嚴重影響水體透明度和水質景觀。因此,為保證景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37 觀水域生態穩定性和良好的景觀效果,建議:1)不向水體投放龜類等爬行類。2)不向水體投放錦鯉等觀賞性魚類。3)不向水體放養草魚等草食性魚類。維護要點:定期巡查并觀察其數量變化及生長狀況;若發現生長不佳或死亡現象,及時清除及查找原因,并做好補放措施;根據水生動物生長繁殖規律,調整群落大小結構,保證食物鏈的穩定;控制野雜魚的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4.3 巡查方案巡查方案 為加強河道水面保潔和管理養護工作,保持水體長期潔凈、設施完好,充分發
69、揮河道的長效管理效益,創造優美、潔凈水環境,需對水體進行巡查。(1)巡查責任人:現場維護人員(2)巡查內容:河道是否有垃圾及漂浮物(綠萍、水葫蘆等);河道內是否有外來種;河道是否存在污染;是否有市民放生;其他影響河道容貌。巡查內容上報:巡查責任人每月向現場工程師匯報一次本月巡查情況,若出現特殊情況需及時報告現場工程師并及時向項目負責人匯報。4.4 階段性成果分析階段性成果分析 1、水生態建設初期、水生態建設初期 河道治理初期,水生態系統處于適應期,整體凈化能力較弱,水質提升效果幅度較小,各指標可減少 5-10%,恢復水體多樣性,河道整體景觀有所提升,并具有相應的污染負荷削減能力,能抵抗一定的外
70、源污染。2、水生態建設穩定期、水生態建設穩定期 xx 街道 xx 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38 河道竣工驗收后進入維護階段,水生態系統處于穩定狀態,水質凈化能力大大提升,在較短時間內河道水質均能達到治理目標,并能長久保持目標效果或達到更好的治理效果。穩定期內河道水體呈現自然、生態的景觀;水生植物間合理配置,季節更替明顯,與周圍景觀和諧統一。生態建設穩定期是生態系統結構完整且穩定,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具備了長期、持久凈化水質的能力,能抵御較強的外源污染。4.5 水生態優化及調整水生態優化及調整 根據水質及生物監測結果,及時分析河道水生態狀況,并根據出現的問題及時采取必要的優化調整措施。水生生態系統網絡基本建成后,可能會出現強勢生物種群會把弱勢生物種群吞噬掉,這樣將破壞水生生態平衡,所以需要不定期對河道水質進行檢測,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以使水域生態系統趨于生態平衡。(1)水生植物群落調整與維護)水生植物群落調整與維護 水生植物群落維護中需嚴格控制外來物種的入侵,若有發現及時拔除,同時對枯死的水生植物實施更新補種,以保證群落結構的穩定。(2)水生動物調整與維護)水生動物調整與維護 水生動物維護包括:捕撈和放養工作。對于水生動物的維護應及時清撈動物殘尸并視具體情況適量補充,對總量過多、單一物種優勢過于明顯等現象,采取捕撈或放養其他生物類型加以控制,確保生物鏈的結構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