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 言 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貓兒石村吉娜羌寨建設項目 是北川縣“512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啟動的第 一個原址重建永久性安置點。該項目由綿陽市政府 直接領導,得到中央及省市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通過本項目建設,不僅要解決村民災后安置問題, 同時要解決村民部分就業和增收問題。 四川省規劃設計研究院臨危受命,于2008年7月受 北川縣政府委托承擔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貓兒石 村吉娜羌寨重建規劃和建筑設計任務,項目組全體 人員經過20多天的夜以繼日的奮戰,按時按質提交 成果,保證了項目及時開工建設。 一、項目位置一、項目位置 本項目位于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貓兒石村 ,處縣域南部主要出入口“大禹故里”牌
2、坊處 ,105省道和蘇寶河自用地東北面經過。 二、項目用地條件分析二、項目用地條件分析 1、地形地貌 項目用地為一片喇叭形山前沖溝堆積區。地勢南高北低,測 圖范圍內海拔高程在615-689米之間;擬用作建設場地的用地 坡度在1125%之間用地,平均坡度約為17%。 二、項目用地條件分析二、項目用地條件分析 蘇寶河上現有橋梁橋面高程為616.5米,歷史上從未被淹沒,最 高洪水位到達過613米。響水溝是自南向北穿過建設用地的一條 小沖溝,長約1公里,流量約0.3-0.6m3/s,目前是貓兒石村一 、二、三、四社及826基地的飲用水水源。因此,在本區用地上 部建有三個蓄水池。經過地震,水池完好無損,
3、目前仍在正常 使用。 二、項目用地條件分析二、項目用地條件分析 據北川羌族自治縣吉娜羌寨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 告,本區地質災害經過綜合整治后適宜建設。并建議清除隱 患, 在適當的避讓的同時,對響水溝泥石流進行綜合整治,加 強地質災害監測和巡查并及時上報。在危險地段設置醒目標志 ,劃定危險區,制定防災避險應急預案。 二、項目用地條件分析二、項目用地條件分析 2、現狀建設情況 該用地上原有貓兒石村69戶村民居住。村民生活燃料為柴草,也 有管道天然氣進入,自來水到戶,水源為響水溝,經蓄水池直接進入 供水管,未經任何處理。主管沿響水溝明敷。供電:村民供電由農網 提供。通電話、電視,無線電話已有信號覆蓋。規劃區用地中部有一 回110kV高壓線,但自用地上空跨過,因區內建筑多為23層,凈空滿 足相關規范要求。 二、項目用地條件分析二、項目用地條件分析 村民原有住房多為平房或二層小樓,地震多有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