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MASTER PLANNING OF MAJIANG(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麻江縣人民政府二O二三年四月前言PREFACE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一體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部署。按照國家、省、市(州)統一部署,編制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指導城鄉
2、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與修復、制定空間發展政策和實施國土管理的依據。凡在縣域范圍內涉及國土空間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的各項政策、規劃制定、各類建設管理活動均應符合規劃。概況OVERVIEW麻江下轄2個街道辦,5個鄉鎮。麻江縣地處貴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門。縣城西距省會貴陽市和龍洞堡國際機場109公里,東距黔東南州府凱里市40公里,南距黔南州府都勻市23公里,北距甕福磷礦基地福泉市21公里。滬昆鐵路、滬昆高速公路、蘭海高速公路和滬昆高速鐵路、貴廣高速鐵路專線、凱都快速通道(佛山大道)貫穿縣境,是貴州南下東進的咽喉要塞。區位條件:人口與經濟情況:麻江縣202
3、0年縣域常住人口達到13.11萬人(七普數據)。202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為 47.12 億元。行政區劃:01強化戰略引領,描繪城市發展愿景02統籌劃定三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03嚴格耕地保護,分類推進鄉村振興04筑牢生態屏障,統籌推進生態修復05優化城鎮布局,打造凱都城鎮組群北部核心增長極06強化基礎支撐,提升綜合服務水平07提升城市品質,建設山水人文城市08加強實施保障,提升空間治理能力1.1指導思想1.4總體目標1.2基本原則1.5發展定位1.3空間戰略1.6規劃范圍與期限2.1協同區域發展2.2開發保護格局2.3統籌三線劃定3.1農業空間格局3.3土地綜合整治3.2嚴格耕地保護3.4鄉
4、村振新發展4.1生態空間格局4.2自然保護體系4.3生態保護修復5.1城鎮空間格局5.2產業空間保障5.3旅游空間格局6.1綜合交通體系6.2公共服務體系6.3基礎設施體系7.1城市空間結構7.3藍綠空間系統7.2城市交通網絡7.4歷史文化保護8.1完善規劃管理機制8.3保障近期項目實施8.2建立規劃“一張圖”強化戰略引領,描繪城市發展愿景1.1 指導思想1.2 基本原則1.3 空間戰略1.4 總體目標1.5 發展定位011.1 指導思想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1.2 基本原則本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二十大
5、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搶抓國發2022 2號文重大機遇,聚焦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略和“四區一高地”的定位。全力實施“凱麻產城融合示范區”核心引領戰略,推動麻江健康持續發展,全面建成凱麻產城融合示范區,支撐凱-麻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奮力開創田園麻江現代化建設新未來。底線約束,綠色發展以人為本,質量提升區域協調,全域統籌創新方法、突出特色1.3空間戰略堅持保護優先,嚴守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國土安全底線,科學有序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推動城鎮發展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提升轉變,促進高質量發展和綠色
6、發展。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支撐貴州省凱-麻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建成凱麻產城融合示范區,引導凱里-都勻之間形成一體化的發展軸線,強化其他縣城之間的一體化布局銜接,輻射帶動麻江、臺江、丹寨、雷山一體化發展。以四化融合為路徑,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動城鄉高質量發展,形成生態聯通、工業引領、農業高效、城鄉集約、魅力突出的縣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張藍圖”。著力提升凱麻產城融合示范區的集聚帶動能力,積極整合平臺、優化產業布局,保障產業發展空間,優化空間結構,提升空間品質,補齊設施短板、彰顯山水特色。培育多個重點鎮,優化城鎮等級結構,推動產城融合協調發展
7、。圍繞打造全域旅游及區域性文化服務中心的目標,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深入挖掘黔桂文化、三線文化、狀元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麻江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城鄉空間環境品質。綠色安全的底線約束戰略開放暢通的區域協調戰略四化融合的提質增效戰略聚心強核的格局優化戰略文化彰顯的品質提升戰略1.4總體目標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凱麻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取得初步進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戰略逐步落實,空間格局持續優化。生態治理明顯有效,產業結構調整趨于協調,經濟總量不斷壯大、歷史文化傳承體系初步構建。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升。近期2025年展望2050年遠期2035年區域交通體系
8、全面形成,凱-麻同城化、凱都一體化城市地位更加凸顯,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建設成為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集聚區、特色食品加工產業集聚區、旅游休閑度假產業集聚區和健康養老產業集聚區的凱都城鎮組群北部核心增長極。全面建成經濟發達、產業興旺、社會文明、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生態宜居高質量發展的凱-麻區域中心城市,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麻江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1.5發展定位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凱都城鎮組群北部核心增長極支撐凱里麻江區域級中心城市建設、推進凱麻同城化發展、協同凱都一體化發展建設黔東南藍莓產業多功能融合發展區、麻江藍莓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新型城鎮化
9、發展創新區共建凱麻產城融合示范區、突出產城、產鎮協同發展、打造特色小鎮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聚集區、特色食品加工產業集聚區、旅游休閑度假產業集聚區和健康養老產業集聚區1.6規劃范圍與期限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規劃范圍:縣域范圍:麻江縣行政轄區范圍,包括2個街道辦事處(金竹街道、杏山街道)、4 個鎮(谷硐鎮、賢昌鎮、龍山鎮、宣威鎮)和 1 個鄉(壩芒鄉),總規劃面積為 956.30 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范圍:涉及2個街道辦事處(金竹街道、杏山街道),總面積26.16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規劃目標年2035年,規劃近期年為2025年,愿景展望至2050年統籌劃定三線,優
10、化國土空間格局2.1 協同區域發展2.2 開發保護格局2.3 統籌三線劃定022.1 協同區域發展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加強老蛇沖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育和生態修復;加強清水江等小流域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共保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集聚區、特色食品加工產業集聚區、旅游休閑度假產業集聚區和健康養老產業集聚區;推動區域資源型產業聯動發展;共建區域生態特色食品產業鏈。產業共融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融入黔中城市群;共建凱麻產城融合示范區。交通廊道共建;能源設施共享;水利設施共興;公共服務設施共建。設施共享打造黔東南州西部旅游節點,構建沿清水江
11、流域生態旅游度假帶;共建黔桂歷史人文魅力區;構建領略綠色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態與民族文化的南部魅力線。人文共興空間共筑2.2開發保護格局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山河生態筑底、示范區集聚引領、三區特色發展、多向開放鏈接”清水江流域生態廊道、老蛇沖生態核心山河生態筑底凱麻產城融合示范區示范區集聚引領中部城鄉融合發展區東部現代高效農業區范區西部高山農特生產與山地運動發展區三區特色發展依托省際邊界綜合交通樞紐優勢,加強與周邊重點開發開放地區的戰略對接、政策銜接、產業鏈接多向開放鏈接2.3 統籌三線劃定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統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生
12、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線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為141.60平方公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為245.73平方公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為12.82平方公里保質保量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為保障國家糧 食安全和重要 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保護優先生態保護紅線為保障國家糧 食安全和重要 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綠色集約城鎮開發邊界在一定時期內因 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 鎮開發建設、以 城鎮功能為主的 區域邊界。嚴格耕地保護,分類推進鄉村振興3.1 農業空間格局3.2 嚴格耕地保護3.3 土地綜合整治3.4 鄉村振興發展0
13、33.1 農業生產空間構建“一園、三區、多點”現代農業發展空間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一園深化發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三區根據地理和自然資源優勢,將麻江農業產業劃分為西部高山生態農業區、中部丘陵復合農業區和東部現代高效農業區。多點重點發展高山冷涼蔬菜、優質鋅硒米、紅蒜等地區優質產業。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嚴格執行耕地用途管制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高耕地質量,有序開展耕地后備資源開發,保持耕地保有量動態平衡。3.2 嚴守耕地保護嚴格執行耕地用途管制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推進耕
14、地后備資源開發3.3 土地綜合整治大力推進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農村用地結構和布局,強化土地用途管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營造宜居、宜業的鄉村環境。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有序開發利用耕地后備資源:充分考慮地類特征以及區位條件等因素,分階段有序開展開發工作。積極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全面貫徹“一戶一宅”政策,引導村民集中安置,優化村莊布局。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施策。3.4 鄉村振興發展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分類引導鄉村發展集
15、聚提升類村莊(14村1林場)主要為規模較大的中心村。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強化主導產業支撐,建設特色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19個村)利用特色資源,保護并發展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資源,推動保護與鄉村發展良性互促。城郊融合類村莊(3村1林場)引導城市近郊區村莊推進城鄉“空間融合、產業融合、設施融合”。搬遷撤并類村莊(0個)遵循“近遠結合、逐步搬遷”的原則,嚴格限制新建、擴建活動。整治提升類村莊(23村2林場)遵循“總量不增、邊界不變”的原則,注重基礎設施提升,風貌整治。暫不分類村莊(4個村)對于看不準的村莊,和已納入中心城區城鎮開發邊界內的村莊,留出足夠的觀察和論證時間。推進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
16、交通物流設施建設、推進鄉村能源革命、加強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加強鄉村風貌建設,強化村居點規劃管控和農民住房建設風貌引導;強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加快糞污貯存及處理設施建設。保障鄉村振興用地落實國家土地利用計劃管理規定,統籌安排土地利用計劃,優先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筑牢生態屏障,統籌推進生態修復4.1 生態空間格局4.2 自然保護地體系4.3 生態保護修復044.1 生態保護格局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一心老蛇沖自然保護區核心兩廊銜接區域性福泉麻江都勻陸域生態廊道和清水江水域生態廊道。多山脈依托蘭頭山、雞冠山等連綿的自然山體,筑牢中部綠色本底。
17、構建“一心、兩廊、多山脈”全縣生態保護格局4.2 自然保護體系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自然保護地管控:自然保護地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4.3 生態保護修復協調推進流域治理:采取工程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流域綜合治理。分類開展石漠化治理:配套積蓄水工程、輸水工程,因地制宜配置經濟作物,補植天然林人工林、營造經果林、封禁治理天然林。加強礦山和地質災害治理:采取土壤重構、生物多樣性重組等措施,統籌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強化水土保持:采用“鞏固保護+預防保護+局部治理”的防治模
18、式與“加強治理+預防保護+生態修復”的防治模式優化城鎮布局,打造凱都城鎮組群北部核心增長極5.1 城鎮空間格局5.2 產業空間保障5.3 旅游空間格局055.1 城鎮空間格局一區凱麻產城融合示范區雙核中心城區綜合服務核龍宣片區城鎮特色服務核三廊道凱都城鎮組群聯動發展廊道凱都一體化聯動發展廊道城鎮一二三產聯動發展廊道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構建“一區、雙核、三廊道”的城鎮空局5.2 產業空間保障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一基礎以藍莓、鋅硒米生態特色山地優質農業二主導生態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藍莓、酸湯、鋅硒米加工)健康醫藥產業三配套新型建材產業商
19、貿物流業旅游業構建“一基礎二主導三配套”產業空間格局5.3 旅游空間格局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二帶“黔桂歷史人文帶”“文旅都市休閑觀光產業帶”三區黔桂歷史人文旅游發展集聚區藍莓康養休閑文旅融合發展集聚區富硒農業文旅融合發展集聚區四節點中心城區歷史人文旅游節點龍宣片區康養都市休閑旅游節點壩芒山地生態農業旅游節點谷硐工業文化旅游節點構建“二帶、三區、四節點”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強化基礎保障,提升綜合服務水平6.1 綜合交通體系6.2 公共服務體系6.3 基礎設施體系066.1 綜合交通體系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鐵路貨運甕馬鐵路貨鐵路專用線南北
20、向貫穿中心城區,接入黔桂鐵路通道。二橫二縱“二橫”現狀滬昆高速、規劃貴凱高速;“二縱”現狀蘭海高速、凱里南環線航空航道綜合樞紐西部以甕馬鐵路鐵路貨運站為核心的貨運交通樞紐和東部規劃客車站為核心的客運交通及物流樞紐。麻江(藍莓)A2級通用機場清水江六級航道建設落實上級規劃明確的交通重大建設項目,合理安排重大交通設施布局,強化麻江縣與凱里、都勻、福泉、貴定等周邊市縣區域交通聯系能力,構建縣域綜合交通系統,優化綜合交通網絡。6.2 公共服務體系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分為“市(縣)級公共服務中心次區域公共服務中心鄉鎮級公共服務中心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四
21、級結構。市(縣)級公共服務中心:布局于麻江中心城區。次區域公共服務中心:布局于龍山、宣威鎮。鄉鎮級公共服務中心:布局于賢昌、谷硐、壩芒鄉集鎮。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布局于各行政村中心村居點城鎮社區生活圈:5-10分鐘層級,結合城鎮居委社區服務范圍,配置城鎮居民日常使用特別是面向老人、兒童的基本服務要素。鄉村社區生活圈:村/組層級,依托行政村集中居民點或大型自然村組,按照15分鐘可達的空間尺度,配置滿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務要素。6.3 基礎設施體系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供水保障強化水資源保能力,構建城鄉供水安全設施體系。新建宣威水庫、甘河山水庫、擺楠河水庫等工程。排水體系
22、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加強初期雨水的污染防治環衛體系建立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轉運體系,建設綠色低碳城市。能源保障綠色低碳的電力系統互聯互通的燃氣系統。加快推進國家級天然氣管道和省級輸氣管道建設項目管線管廊預留城市市政廊道,有序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通信基礎設施分類推進重點公共場所5G 網絡全覆蓋,建設無線城市。提升城市品質,建設山水人文城市7.1 城市空間布局7.2 城市交通網絡7.3 藍綠空間系統7.4 歷史文化保護077.1 中心城區空間結構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兩軸南北向凱麻產城融合示范軸東西向凱麻產城融合示范軸兩區老城產城融合片區城東產城融合片區四組團工業組團
23、老城組團新城組團商貿物流組團構建“二軸二區四組團”的空間結構7.1 城市空間布局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規劃形成市(縣)級服務中心組團級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的三級結構。市(縣)級服務中心:老城綜合服務中心、新城綜合服務中心、商貿物流服務中心組團級服務中心:老城組團服務中心、新城組團服務中心、工業拓展組團服務中心多個社區中心: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的十五分鐘、十分鐘生活圈的配置要求。7.2 城市交通網絡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完善對外快速交通體系:規劃中心城區形成“三橫二縱二聯”的快速路網絡系統。城市道路交通
24、系統:規劃形成“三橫二縱二聯”快速路、“二橫二縱”結構性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和次干路、支路網相結合的城市道路交通網絡。物流通道規劃:“二橫二縱二聯”的貨運通道。7.3 藍綠空間系統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構建“一帶二廊多點”的空間結構。一帶洗布河水域帶二軸老城組團新城組團工業物流組團商貿物流組團之間自然山體形成的生態廊道多點馬鞍山體育運動公園同和廣場雙擁廣場街頭節點綠地7.4 歷史文化保護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文物保護單位31處,其中省級文保單位3處,州級文保單位2處,市級文保單位26處。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11處麻江縣老人民醫院、卡烏
25、公社、壩芒鄉雙河橋、麻江縣政府大樓、麻江縣老廣播站樓、李貴沖水庫、叫花橋、比富水庫、樂埠村北老橋、樂埠村西老橋、新橋姜家橋。歷史建筑杏山鎮六堡村、龍山鄉河壩村、龍山鄉復興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4處復興村、六堡村、龍江村、城中村、卡烏村、翁保村、河壩村、甕袍村、平定村、甲耳村、干橋村、高枧村、筆架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非物質文化遺產共39處,其中國家級3處,分別為苗族織錦技藝、楓香印染技藝、苗醫藥(骨傷蛇傷療法、九節茶藥制作工藝、骨髓骨傷藥膏);省級14處,州級22處。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管控體系:基于歷史文化價值內涵的拓展,注重文化多元性的保護,構建包括傳統村落、特色民族村
26、寨、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保護地及特色景區等在內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同時保護與麻江縣歷史文化密切相關的自然山水、生態景觀環境及沿線的文化遺存,彰顯黔桂文化、三線文化、紅色文化、狀元文化等麻江歷史文化特色。加強各類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分類、分級落實保護傳承工作屬地責任,加快認定公布縣(市)級保護對象,開展數字化信息采集和測繪建檔、編制專項保護方案,制定保護傳承管理辦法,做好保護傳承工作。加強實施保障,提升空間治理能力8.1 完善規劃管理機制8.2 建立規劃一張圖8.3 保障近期項目實施08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形成全縣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管
27、理系統,結合麻江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指標體系,建立差異化的監督措施。8.1 完善規劃管理機制麻江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構建“縣-鄉鎮“協同的縱向傳導機制建立部門協同的橫向銜接機制完善規劃落地的實施管理機制建立科學有效的規劃監測評估預警機制逐步建立完善的地方法規政策體系8.2 建立規劃一張圖8.3 保障近期項目實施摸底各部門規劃期間重點建設訴求,形成十四五重點項目清單表充分評估,合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摸底匯總按照項目類別及實施計劃,對重點項目進行分類分級優先保障民生以及基礎設施類項目梳理項目清單根據項目選址范圍或擬選址范圍,銜接國土空間規劃,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空間。制定實施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