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衛生學校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大樓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衛生學校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大樓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衛生學校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大樓建設項目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衛生部、人事部繼續醫學教育規定(試行)陜西省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實施細則(2002.8.5)衛生部繼續醫學教育“十一五”規劃第二章項目背景2.1項目區概況2.1.1*市基本市情*市位于黃河中游,陜西關中平原東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858-11035,北緯3413-3552。東瀕黃河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倚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公里 ,東西寬149.7公
2、里,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位居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是陜西省和西部地區進入中東部的“東大門”。*市下轄一區(*)、兩市(韓城、華陰)、八縣(華縣、 潼關、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富平)和*高新區,196個鄉、鎮、辦事處,其中建制鎮107個,辦事處13個,3235個行政村。2005年底總人口543.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5.4萬人。國土總面積131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8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4.8%。*市交通便利,縣縣通鐵路,鄉鄉通公路,西渭、渭潼、西禹3條高速公路,隴海、西南、西延、西韓 、南同蒲等6條鐵路與108國道,101、106等7條省道縱橫貫通,形成四通八達的交
3、通網絡。2.1.2*市自然條件與資源*市地處我國內陸中緯地帶,全區呈南北隆起,中部斷陷的階梯狀地塹構造。地貌以渭河為軸線從渭河平原向南北山地呈梯級上升的槽谷地形(仰瓦狀),自南向北分為五個自然區域:秦嶺北坡山區、秦嶺北麓黃土臺塬區、渭河沖積平原區、渭北黃土塬區、北部邊緣山丘陵區。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東西開闊,海拔在3302645米之間。*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宜。除秦嶺山區外,年日照時數2009小時2528.1小時,年均氣溫11.513.6,0以上積溫4250.35022.9,在于10積溫3780.84509.4,光能輻射量118.7134.18千卡/平方厘
4、米,是關中地區熱量的高值區。無霜期為199天224天,年降水量508毫米608毫米,年均降水量570毫米。風向以東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2.56米/秒。*市地表水資源量8.8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5.1億立方米,全市水資源總量20.06億立方米(扣除重復計算量),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4.4%。生態條件多樣,生物資源豐富。全市有野生維管植物190余科800多屬2500余種,栽培植物150多種,其中糧食作物17種,經濟作物7種,蔬菜作物34種。野生動物360余種,其中鳥類211種,獸類150多種,屬于國家一、二級保護的珍稀動物23種。家禽家畜20多種,人工栽培干鮮果樹種類20種226個品種上,綠化
5、樹種20多種,觀賞植物50科120屬400種1000多個品種。目前已探明礦產資源38種,其中能源礦產3種,煤、鈾、地熱;金屬礦產13種,鐵、銅、鉛、鉬、鋁土、鎢、金、銀、鈮、鍶、硒、碲、錸;非金屬礦產22種,粘土、白云石、水晶石灰巖、大理巖、長石、料石、石英巖等。*市地貌類型多樣,自然景觀神奇瑰麗,歷史悠久,史跡遺存薈萃。以“奇險天下第一山”著稱于世的西岳華山,五峰聳立,72峰羅列其周,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圣潔峻秀;還有黃河龍門、洽川黃河濕地等一批自然景觀,特色鮮明,聲名遠播。全市共有古墓葬、古碑刻、古戰場、古建筑、名人故居、革命戰爭紀念地等文物古跡1200余處,列入保護和開發的文物旅游景點6
6、19處,其中國家級24處,省級59處,以唐睿宗李旦橋陵、司馬遷祠墓、西岳廟、倉頡廟、黨家村明清民居最不著名。*的自然景觀與人文古跡珠聯璧合,空間組合,旅游開發前景廣闊。有國家級風景區2處:以華山、西岳廟為代表的華山風景區,以黃河濕地自然景觀為特色的洽川風景區;省級風景區2處,以司馬遷祠墓、韓城古建筑為主體的司馬遷祠墓風景區,以橋陵為核心的橋陵風景區。2.1.3*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GDP)完成312.4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其中第一產業完成56.8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完成144.3億元,增長17.7%;第三產業完成111.3億元,增長8%。人均生產總值57
7、00元。經濟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調整,一、二、三產占GDP比重為18.2%、46.2%、3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4.6億元,增長10%。地方財政收入完成9億元,增長22.0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0.5億元,增長10.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1.5%。外貿出口總值完成7億美元,增長66.7%;吸引外商直接投資2400萬美元,增長8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4元,凈增497元,增長7.9%;農民人均純收入1882元,凈增140元,增長8%。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4.83。2.1.4*基本概況*是*市的中心區縣,是
8、*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處陜西省關中東部,渭河下游地區。南依秦嶺與蘭田相接,北部平原與蒲城相連,東隔赤水與華縣相望,西依零河與臨潼和閻良區為鄰,東北以洛河古道和大荔相間,西北與富平接壤。南北長60公里,東西寬14-32公里,總面積1221平方公里。地理交通位置優越,區位優勢突出,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下轄28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495個村委會,2604個村民小組,國土總面積12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萬公頃,總人口9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5萬人,農業人口66.5萬元。*地形呈梯狀長方形,地勢南高北低,依次分為秦嶺山地、丘陵溝壑、黃土臺塬和渭河平原四個地貌單元。海拔在
9、330-2449米之間,市區海拔338米。屬暖溫帶濕潤半干旱大陸氣候,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氣溫13.6,年均降雨量555.8mm,最大積雪厚度17cm,最大凍土深度23cm,地下水位埋深1520米以上。自然條件對項目建設較為有利。區域地震基本烈度為8度,建筑物應按基本烈度進行抗震設防。境內氣候屬暖溫帶半干旱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土壤肥沃。年均降水580.2毫米,最多降雨量為835.6毫米,最少為382.7毫米。區內地表水系為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零河、尤河和赤水河。工程地質區域上部地層屬第四紀全新統沖洪積層,上部以黃土、粘質砂土、砂質粘土為主,厚
10、約410米,下部以砂、砂卵石為主,厚6080米。土壤承載力標準值小于200kpa,屬中等自重濕陷性場地,需進行換土回填和地基處理。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經濟結構不斷得到調整,以“糧、棉、菜、果、牛”五大主導產業為主,農業經濟得到全面發展,2005年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16.8億元,糧食總產達到36.2萬噸,棉花總產12.1萬噸,油料總產1.2萬噸。果業面積穩定在14萬畝以上,其中蘋果4.51萬畝,酥梨5.58萬畝,雜果3.92萬畝;蔬菜面積達到12.36萬畝。以奶牛為重點的畜牧產業快速發展,全區大家畜存欄達到11.6萬頭,增長4.32%,其中奶牛存欄13062頭,新增3077頭,增長30.8%。
11、*工業經濟依托區位優勢形成了以鍋爐、醫藥、建材、化工和機械加工業為主的工業體系。以涉農工業為主的鄉鎮企業在全區工業體系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2005年區屬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7.49億元,增長13.11%,實現增加值2.36億元,增長12.98%,工業品產銷率達到91%。2005年,*轄區生產總值完成54億元,增長11.4%,其中第一產業完成9.68億元,增長9%;第二產業完成22.15億元,增長15.9 %;第三產業完成22.17億元,增長8.3 %。區級財政收入完成5045萬元, 較預算超收45萬元。轄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77億元,增長34.82%。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60
12、元,增長7.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171元,增長8.16%。2.1.5*中心城市發展現狀*中心城市歷史悠久。自公元360年城池始建至公元1934年間,城市發展局限于氵尤河以東區域。解放初,城區面積僅2平方公里,人口2萬有余。隴海鐵路通車后城區開始向氵尤河以西區域發展,至七十年代城區已發展至現今的解放路一帶,城區面積發展到10平方公里,人口10萬人左右,并在現今的市政府區域形成城市中心。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撤地設市十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區向西發展至零河,城市中心也由以前的市政府區域向西遷移到東風大街與前進路交匯區域。目前,*市中心城市東西綿延15公里,南北
13、寬2公里,建成區面積31.6平方公里,現有人口33.5萬人,形成了南靠隴海鐵路,北依渭河的帶狀城市格局。*市是陜西省新興的工業城市和關中東部交通要道,市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以能源、化工、機械、輕紡、食品和旅游為主導產業,工商貿協調發展的新型現代化中等城市。加快*中心城市建設,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在今后要著力抓好的兩件大事之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時期,加強中心城市建設要以規劃為龍頭,高標準建設、高效益經營、高水平管理城市,完善提高中心區,重點發展高新區,積極開發渭北新區,穩步改造老城區,加速 “西進北擴”步伐,力爭到2010年,使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
14、到4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達到40萬人以上。2.2*市醫療衛生簡況2.2.1全市醫療衛生現狀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市醫療衛生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到2002年,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348個,其中縣以上醫院87個,衛生院230個,其他衛生事業機構31個。村設置醫療點數3588個。全市共有病床9508張,其中縣以上醫院7144張,衛生院2288張,其他衛生事業機構76張。平均每千人口病床數1.79張。共有各類衛生人員1546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3356人,衛生技術人員中,醫生6284人,護理人員3442人,其他技術人員515人。千人均衛生技術人員和醫生數分別為2.52人和1.18人。
15、農村村級衛生組織發展到3588個,鄉村醫生達到6210人。醫學教育方面,全市現有中等中醫學校1所,中等衛生職業技術學校2所,縣衛校7所。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口增長、嬰兒及孕產婦死亡率得到了控制,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等得到了有效防治,衛生服務指標明顯提高。據調查,每千人兩周就診率為26.1%,年住院率3.8%,病床使用率縣及縣以上醫院為68.87%,鄉鎮衛生院30%。“四苗”單苗接種率:卡介苗97.96%,糖丸96.01%,三聯97.94%,麻苗98.09%。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為79.96%,新法接生率99.75%,兒童健康檢查率達到80%以
16、上。2.2.2*醫療衛生現狀*是*市的中心區縣,是*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比較集中的縣區,特別是城區則是全市各大醫院的集中地,代表了全市最高的醫療衛生水平。目前,市區主要有市中心醫院、婦幼保健院、*市一院、二院、*中醫醫院、鐵路醫院及中醫學校附院等,開設病床總數約為1600張,基本上達到國家5床/千人的設置標準。2005年底,*擁有屬醫療衛生機構38家,村級衛生所660個,個體醫療衛生診所200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4000人,其中主治醫師360人,醫師570人。擁有病床1000張,每千人擁有病床1.6張,每千名農村人口擁有鄉村醫生3人。2.3 項目單位基本情況*衛生學校
17、,前身是創建于1953年的*行署中醫進修班,1956年移交*縣,1959年成立“*縣衛生學校”,校址在南塘巷外。1962年6月至1970年停辦。1971年縣衛生局開辦中醫班,1972年經縣常委會研究,將中醫班改名為“*縣衛生局六二六衛生學校”,校址在二馬路,隸屬縣衛生局領導,1979年成立學校黨支部。1980年1月更名為“*縣衛生學校”,1984年又改名為“*市衛生學校”。1986年學校組建*市衛生學校附屬醫院。1992年學校遷至*市渭花路。1995年*地區撤地設市后,學校又更名為“*市*衛生學校”。學校屬三年中專體制。*衛生學校除教學任務外,還承擔著全區衛生系統初級衛生技術人員和鄉村醫生的培
18、訓工作,全區“醫學繼續再教育IC卡管理中心”的管理和培訓任務。學校現有干部職工5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2人,中級以上職稱25人,初級職稱17人。學校占地8畝,現有教學樓、辦公樓約3399平方米,具有實驗室、電教室、微機室、圖書閱覽室等。學校建立以來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立足為社會服務,堅持“團結、求實、勤奮、進取”的校風,從嚴治校,從嚴執教,制定了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注重實踐教學相結合,先后為我國衛生事業培養輸送了1萬余名合格的醫學類畢業生,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為各單位的技術骨干,部分畢業生擔任了基層醫院的領導職務,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2.4項目
19、背景與項目提出2.4.1項目背景繼續醫學教育是繼畢業后醫學教育之后,以學習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發展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簡稱“四新”)為重點 ,注重先進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簡稱“三性”)為主的一種終生教育。繼續醫學教育是醫學教育連續統一體,是基本醫學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繼續醫學教育的最高階段。其對象是畢業后通過規范或非規范的專業培訓,正在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各類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是衛生技術人員不斷調整知識結構,拓展醫學知識,提高業務水平,以適應整個醫療服務模式轉變需要的重要途徑。繼續醫學教育既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衛生人力資源開發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手段,是衛生技術隊伍
20、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提高衛生隊伍素質和衛生服務水平,推動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實施繼續醫學教育是提高我國衛生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措施,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重要內容。實施繼續醫學教育目的是使衛生技術人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職業道德,不斷提高專業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以適應醫學科學技術和衛生事業的發展。開展繼續醫學教育,不僅是醫學科技進步和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也是每一個衛生技術人員提高自身競爭實力,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的需要,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與國際接軌的需要,是醫學人才成長規律的必然要求,更是衛生系統實踐“三個代表”的具體體
21、現。“十五”期間,各級衛生部門積極貫徹落實衛生部、人事部繼續醫學教育規定(試行),廣泛深入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衛生部在人事部支持下,成立了全國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普遍組建了地方繼續醫學教育委員會,全國已初步形成了層次清晰、運轉靈活的繼續醫學教育組織管理體系;修訂完善了項目審批、學分授予、項目管理、基地建設、評估考核、檔案管理和遠程教育管理等各項規章制度;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繼續醫學教育活動,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得到了較快發展;完成了“十五”計劃提出的“縣及縣以上醫療衛生單位開展繼續醫學教育的覆蓋率達到85、舉辦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活動的學科專業(二級學科)覆蓋率達到
22、85、繼續醫學教育對象獲取學分的達標率達到85”的工作目標。繼續醫學教育已經成為醫療衛生單位增強核心競爭力和衛生技術人員提高能力素質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具有中國特色的繼續醫學教育體系和管理制度在我國已基本建立。但是,在繼續醫學教育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發展不平衡,地區、城鄉、學科、單位之間差異較大;繼續醫學教育資源不足和利用效率不高問題并存,繼續醫學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還不能完全適應衛生技術人員的需要;繼續醫學教育活動監督管理薄弱,一些項目舉辦單位和組織存在濫辦班、亂收費、亂發證和亂授學分等現象。2.4.2項目的提出*衛生學校屬三年中專體
23、制。學校建立以來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立足為社會服務,堅持“團結、求實、勤奮、進取”的校風,從嚴治校,從嚴執教,制定了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注重實踐教學相結合,先后為我國衛生事業培養輸送了1萬余名合格的醫學類畢業生,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為各單位的技術骨干,部分畢業生擔任了基層醫院的領導職務,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衛生學校除教學任務外,還承擔著全區衛生系統初級衛生技術人員和鄉村醫生的培訓工作,全區“醫學繼續再教育IC卡管理中心”的管理和培訓任務。每年要對全區4000余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管理、考核、得分、登記等。25個學分中類學分10
24、分,要靠網絡遠程教育手段獲得,按照每期300人上網學習,4000余人就需13期才能完成,每月兩期,共需7個月的時間。而目前的設施設備情況,僅能滿足每期60人上網學習,4000人需67期、3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一輪學習,根本不能滿足繼續醫學教育的要求。類學分15分,主要靠醫學教育中心組織的各種專題講座、學術報告、手術示范、新技術推廣等獲得。每月按兩期報告或講座安排,每期200人,全年需20期,共需10個月的時間。而目前設施設備情況僅能滿足每期100人的規模要求。鄉鎮衛生院的臨床服務人員和鄉村醫生的工作性質是社區衛生保健服務,屬全科醫學范疇。按照衛生部全科醫學教育的意見和崗位培訓大綱的要求,要在5年
25、內完成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轉崗培訓和在崗鄉村醫生全科知識的培訓工作。全區衛生院、鄉村醫生和廠礦醫院2000余人需進行全科醫學知識培訓。同時,*衛生學校還擔負著對區內各類衛生技術人員晉級評定考試前的培訓和指導工作,區內每年需晉升晉級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約300多名。另外,學校還承擔著全區組織的臨時性學術報告、專題講座等任務。但是,*衛生學校沒有專門的培訓中心,現有的教學設施設備情況遠遠不能滿足繼續醫學教育的要求。因此,建設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大樓,更好地為全區各類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的服務,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第三章市區醫療機構分布及發展分析3.1城區內醫療機構分布按照*市醫療機構布局規劃,*市
26、城區內醫療機構主要有*市中心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市人民醫院)、*市第一醫院、*市第二醫院、*中醫醫院、鐵路醫院、*市中醫醫院(陜西省中醫學校附屬醫院)。*市中心醫院:地處*市朝陽路東段,*市婦幼保健院(*市人民醫院):是一所隸屬于*市衛生局,具有綜合醫療功能的三級婦幼保健院。主要承擔著全市母嬰保健、婦幼醫療、科研和市區西部的綜合醫療保健任務,是全市婦幼保健業務技術服務指導中心,也是全省唯一的一所三級婦幼保健院。該院位于市區主干道東風大街中段,占地面積35.03畝,總建筑面積約18000,共有各類業務用房8290,其中門診樓2662,住院樓3624,辦公等用房2004。現有職工278人,其中
27、專業技術人員222人,專業技術人員中,高級職稱25人,中級職稱50人。院內設婦科、產一科、產二科、新生兒科、兒科、外一科、外二科、內科、急診科、眼科、五官科、口腔科、皮膚科、中醫科、整形美容科、檢驗科、影像中心、藥劑科及婦保、兒保等臨床保健科室,配備日本島津第四代全身CT、美國GE500mAX光機、進口彩超、陰道鏡、五通道原子吸收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血球計數儀、麻醉呼吸機、監護儀及救護車等大型設備30余臺(件),開放病床168張。*市第一醫院:地處*市勝利大街35號,是一座建院30余年,集臨床、醫療、預防、教學為一體的二級甲等綜合醫院。醫院設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腫瘤中心、五官科、
28、眼科、口腔科、皮膚科、泌尿科、理療科、痔瘺科、腹腔鏡膽囊治療中心、臨床檢驗、影像中心、理療中心等二十余個臨床、醫技科室,有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112人,精通各系統疾病診治及手術。特別是在全省首家開展了“直視微創無痛膽囊切除術”等高科技項目,成功接生了全省首例四胞胎,心臟起博器植入術填補了全區空白。*市第二醫院:位于市區解放路與東風街十字,是一所科室齊全、設備先進、設施完善、集醫療、保健、預防、康復、急救、教學和社會區衛生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醫院,是國家“愛嬰醫院”、中國骨傷病防治網協作醫院、陜西省“百姓放心醫院”。醫院現開設內、外、婦、兒、眼、耳鼻喉、口腔、急診、皮膚、泌尿、肝病、血管病、檢
29、驗、B超、CT、放射、碎石、胃鏡、心電、腦電、病理、醫學驗光配鏡等臨床醫技科室。*市中醫醫院(陜西中醫學校附屬醫院):位于*市杜化路,始建于1972年,原屬陜西省中醫學校附屬醫院。1993年被列為陜西省重點建設的中醫醫院,經*市政府批準于2000年元月掛牌成立*市中醫醫院,是一所融醫、教、研為一體的市級中醫醫療中心。占地7800平方米,建筑面積7700平方米,現有職工129人,其中高級職稱15人,中級職稱37人,設置床位200張,開設內、外、婦、兒、骨、口、耳、喉、眼、康復、急診、針灸、按摩、皮膚、性病等臨床科室。作為重點發展肝腎病、糖尿病專科已具規模,自制肝病、號、腎病、號、軟脈、號療效顯著
30、,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偏癱、骨關節疾病、老年性白內障、口腔疾病聞名遐邇。3.2*衛生學校發展分析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我國加入WTO,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入,城鎮化速度的加快,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人民群眾對醫療技術水平和衛生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這就要求衛生技術人員必須不斷更新知識,加強醫德醫風建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才能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和人民群眾對衛生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全面貫徹落實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方針政策,實現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目標,就必須根據衛生技術隊伍現狀,大力開展繼教工作,逐步調整和優化衛生
31、隊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全面提高衛生技術人員的整體素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中發200213號)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繼續教育制度,加強農村衛生技術人員業務知識和技能培訓,鼓勵有條件的鄉村醫生接受醫學學歷教育。”衛生部、人事部制定的繼續醫學規定(試行)和陜西省衛生廳制定的陜西省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實施細則明確規定,“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適應社會主義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國家對衛生技術人員實行繼續醫學教育制度。”“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是衛生技術人員應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衛生技術人員接受繼續醫學教育的基本情況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繼續醫學教育合格作為衛生技術人員聘任、技
32、術職務晉升和執業再注冊的必備條件之一。”*衛生學校作為區衛生局直屬的醫療衛生教學研究和衛生技術人員培訓機構,除教學任務外,還承擔著全區衛生系統初級衛生技術人員和鄉村醫生的培訓工作,全區“醫學繼續再教育IC卡管理中心”的管理和培訓任務。每年要對全區4000余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管理、考核、得分、登記等。從貫徹執行中、省、市有關實施繼續醫學教育精神和法規的角度講,從促進全區衛生事業的全面和諧發展的角度講,*衛生學校是區內各類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的基地,是區內鄉鎮衛生院和鄉村衛生所一線衛生服務人員進行全科醫師培訓的基地,*衛生學校所承擔的職責是重要的,承擔的任務是艱巨的。從為區
33、內各類衛生技術人員提供教育培訓服務的角度講,*衛生學校是區內衛生技術人員進行繼續醫學教育,不斷提升業務能力,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關鍵,其所處的作用和地位是光榮的,所承擔的責任是重大的。因此,在今后,*衛生學校作為全區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的培訓基地,其所承擔的任務是艱巨的,發展的前景是十分廣闊的。第四章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1項目建設的必要性4.1.1項目建設是踐行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需要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它不僅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而且關系到我們各項實際工作的成敗。衛生事業是我們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保障人民群眾的身心建設,對于我國經
34、濟建設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繼續醫學教育則是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衛生事業的建設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個發展中國家如何用現有的衛生資源,最大限度的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我們每個衛生工作者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的需要,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來進一步統籌、規劃,下大力氣建設,充分挖掘衛生人力資源,全面提升中醫醫療服務的水平。在現實條件下,只有實現繼續醫學教育的規范化、制度化,才能較好的解決廣大城鄉老百姓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矛盾。可見,本項目的實施是堅持以人為本,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4.1.
35、2項目建設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衛生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要實現“十一五”確定的衛生事業發展目標,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把人力資源開發作為第一資源;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醫戰略,把衛生人才培養放在衛生工作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堅定不移地貫徹衛生事業發展必須依靠科技,依靠人才的方針,努力為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繼續醫學教育是集科技、教育、人才于一體的偉大事業和系統工程。切實增強發展繼續醫學教育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快繼續醫學教育規范化、制度化,不僅是促進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充分挖掘和提高從業衛生技術人員能力
36、水平,提升衛生技術人力資源利用效率,貫徹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教興醫的具體實施。4.1.3項目建設是促進醫療衛生事業和諧發展的需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是經濟與社會加速發展,生命科學將取得重大突破的時代。實施繼續醫學教育是提高我國衛生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措施,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重要內容。開展繼續醫學教育目的是使衛生技術人員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職業道德,不斷提高專業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以適應醫學科學技術和衛生事業的發展。在我國加入WTO,醫療市場競爭日益加強的今天,繼續醫學教育的好壞不僅直接關系著衛生技術人員自身前途的發展,而且是
37、醫院以及整個醫療衛生事業和諧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衛生技術人員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直接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和生命健康,不僅需要過硬的業務能力,更需要有救死扶傷、為人民服務的高尚的職業道德。衛生技術人員從業后通過繼續醫學教育不僅能夠獲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不斷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滿足時代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同時,繼續醫學教育是衛生技術人員良好的職業道德的終身性教育,是提升衛生事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水平的關鍵和基礎,是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和諧發展的重要環節。4.1.4項目建設是提高區域醫療服務水平,滿足群眾日益提高的就醫需求的需要醫學高技術是現代高科技成果在醫學領
38、域的移植和應用,它為人類的健康和疾病診治開拓了無限廣闊的前景。在當前醫學臨床實踐中,涌現了無數的新技術、新方法、新試劑、新藥品、新器械,為臨床醫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使診斷和治療水平大大提高。但有些醫學技術人員卻忽視了醫學傳統技術在診治疾病中的作用,認為那種望觸叩聽、望聞問切、推拿按摩、常規化驗以及X線透視等最基本的醫學手段已顯得無能為力或過時,而在診治疾病的過程中一味依靠醫學高技術的檢查結果。即使使用了一些常規檢查手段,往往也是履行程序,草草了事,把本來對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的癥狀和體征白白放過,最終導致誤診或誤治。同時導致了醫療費用的上漲和衛生資源的浪費。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猛,作為一名衛
39、生專業技術人員,要想適應新時期、新形勢下的醫療工作,就必須不斷學習現代醫學科技發展中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臨床工作能力;就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時刻追蹤國內外醫學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醫療新技術和科研的迅速發展,要求醫務人員不斷地加快知識更新的速度,繼續醫學教育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繼續醫學教育,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交流,提高診療水平,切實掌握對某種疾病、甚至某個病人,到底怎樣有效利用這些資源和方法,做到有效、有益而又不浪費,做到最大限度地快捷、安全、經濟、有效。農村衛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我國
40、農村,尤其是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衛生工作發展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農民群眾不能就近就醫、加大疾病治療費用,形成看病難、看病貴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為農村基層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醫藥衛生人才,是我國醫學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近些年來,我國的醫學衛生教育事業有了巨大的發展,國家對在職醫學科技人員的繼續醫學教育采取了許多措施。不同層次各種類型的醫學人才在接受繼續醫學教育過程中提高了理論水平,調整了知識結構,擴大了視野,開拓了思維能力,使絕大多數人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4.1.5項目建設是充分發揮衛生學校職能作用的需要黨的十六大提出要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
41、展藍圖,各行各業都必須圍繞這個中心來開展工作。醫療衛生水平的高低是小康社會的一項基本要求。*衛生學校作為區衛生局直屬的醫療衛生教學研究和衛生技術人員培訓機構,除教學任務外,還承擔著全區衛生系統初級衛生技術人員和鄉村醫生的培訓工作,全區“醫學繼續再教育IC卡管理中心”的管理和培訓任務。每年要對全區4000余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管理、考核、得分、登記等。從貫徹執行中、省、市有關實施繼續醫學教育精神和法規的角度講,從促進全區衛生事業的全面和諧發展的角度講,*衛生學校是區內各類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的基地,是區內鄉鎮衛生院和鄉村衛生所一線衛生服務人員進行全科醫師培訓的基地,*衛生學
42、校所承擔的職責是重要的,承擔的任務是艱巨的。從為區內各類衛生技術人員提供教育培訓服務的角度講,*衛生學校是區內衛生技術人員進行繼續醫學教育,不斷提升業務能力,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關鍵,其所處的作用和地位是光榮的,所承擔的責任是重大的。本項目建成后,衛生學校繼續醫學教學業務用房標準、功能布局等各項硬件指標可基本滿足要求,可保證繼續醫學教育任務的全面開展和順利進行。4.2項目建設的可行性4.2.1 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國對繼續醫學教學工作高度重視。在1991年制定了繼續醫學教育暫行規定,2002年衛生部、人事部新修定了繼續醫學教育規定(試行),并制定了繼續醫學教育學分、項目等配套的管理辦法。規定
43、中明確指出,繼續醫學教育是衛生事業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衛生人才戰略的重要措施。衛生部繼續醫學教育“十一五”規劃指出,“十一五”期間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也是衛生系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更好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進一步確立繼續醫學教育的戰略地位,切實加強對繼續醫學教育工作的領導,提高繼續醫學教育在衛生事業改革以至構建和諧社會中重要地位的認識,制定繼續醫學教育發展規劃和措施,為衛生技術人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活動創造良好條件和環境,逐步使衛生技術人員樹立“只有終生教育,才能終生執業”的觀
44、念,真正把衛生技術人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轉變成自覺的行動。“十一五”期間,繼續醫學教育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努力貫徹實施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落實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以適應世紀醫學科學技術發展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為導向,積極推進繼續醫學教育工作,不斷提高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業務素質和衛生隊伍整體素質,為促進我國衛生事業發展,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人力資源保障。要不斷完善繼續醫學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開拓繼續醫學教育新領域,建立起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衛生改革與發展需要的繼續醫學教育有
45、效運行機制。“十一五”期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縣級以上醫療衛生單位開展繼續醫學教育的覆蓋率達到90,鄉鎮衛生院達到60;開展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活動學科專業覆蓋全部二級學科;繼續醫學教育對象獲取學分的達標率達到90(西部、邊遠地區達60以上)。充分利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加強對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全國至少有60的省(市)全面實施計算機網絡管理,并采用遠程教育手段開展繼續醫學教育活動。陜西省根據國家的要求,也相應制定了陜西省繼續醫學教育實施細則,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全省繼續醫學教育的發展要求和目標。這些都為本項目的建設實施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依據和支持。4.2.2 地方政府的重視與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區委、區政
46、府從城市建設和功能布局,改善*綜合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并支持該項目建設。市、區發改委、衛生局以及城市規劃、建設、環保等部門對該項目都給予積極的支持配合,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4.2.3 *衛生學校具備相應的條件與實力*衛生學校屬三年中專體制。學校現有干部職工5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2人,中級以上職稱25人,初級職稱17人。學校建立以來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立足為社會服務,堅持“團結、求實、勤奮、進取”的校風,從嚴治校,從嚴執教,制定了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注重實踐教學相結合,先后為我國衛生事業培養輸送了1萬余名合格的醫學類畢業
47、生,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為各單位的技術骨干,部分畢業生擔任了基層醫院的領導職務,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除教學任務外,*衛生學校還承擔著全區衛生系統初級衛生技術人員和鄉村醫生的培訓工作,全區“醫學繼續再教育IC卡管理中心”的管理和培訓任務。多年來,該校克服各種困難,較好地完成了全區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任務和登記管理工作,受到了衛生主管部門、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的好評與肯定。高素質的專業技術隊伍,雄厚的衛生教學師資力量,開拓創新的領導班子,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和辦學經驗,都是項目建設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也是項目實施的內在保證。4.2.4 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優越的建設條件*衛生
48、學校地處市區渭花路,周圍人口居住稠密,且無污染類單位,學校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本項目實施選址在學校內,該項目不需新征用地,水、暖、電等配套設施可完全滿足項目建成后需要,這樣既可減少投資,加快進度,使項目盡快竣工投入使用,又便于項目實施后學校統一布局和管理。 社會評價*衛生學校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大樓項目建設,對于緩解該校培訓業務用房緊缺矛盾,提高學校基礎設施水平,促進學校內部專業學科與繼續醫學教育學科合理化布局,提高服務能力和效率,實現繼續醫學教育的科學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建設成后,對于更好地發揮衛生學校所承擔的教學任務,有效履行對全區衛生系統初級衛生技術人員和鄉村醫生的培訓職能,推動
49、全區繼續醫學教育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發展,促進*醫療衛生事業和諧快速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該項目建成后,可大幅度的擴大衛生學校進行繼續醫學教育規模,改善繼續醫學教育學習環境,滿足全區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的需求,更好地完成鄉鎮衛生院和鄉村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任務。目 錄第一章 摘要11.1 公司介紹11.2 市場概況11.3 項目介紹21.4 競爭性分析和競爭策略21.5 銷售策略31.6 融資計劃和財務分析31.7 風險分析及對策3第二章 公司介紹52.1 公司宗旨52.2 公司簡介52.3 公司戰略52.4 核心技術52.5 公司管理62.6 公司人力資源情況62.7 公司榮譽6第三章
50、市場分析83.1 市場現狀83.2 公司的市場地位123.3 2013年-2015年市場預測13第四章 項目介紹164.1 現有養殖基地介紹164.2 擬建中華鱉原、良種場項目16第五章 競爭性分析235.1 競爭者235.2 企業競爭定位及具體戰略25第六章 銷售策略306.1 市場計劃306.2 銷售策略306.3 銷售渠道316.4 宣傳推廣31第七章 融資計劃和財務分析327.1 資金需求327.2 融資計劃327.3 財務分析32第八章 風險分析及對策378.1 風險分析378.2 風險對策38目 錄第一章 總論1第一節 項目背景1第二節 項目概況2第二章 項目建設必要性5第三章 市
51、場分析與建設規模7第一節 汽車市場需求分析7第二節 市場預測12第三節 項目產品市場分析13第四節 建設規模16第四章 場址選擇17第一節 場址所在位置現狀17第二節場址建設條件17第五章 技術方案、設備方案、工程方案22第一節 技術方案22第二節 設備方案28第三節 工程方案33第六章 原材料、燃料供應38第七章 總圖布置與公用輔助工程39第一節 總圖布置39第二節 公用輔助工程43第八章 環境影響評價52第一節 環境保護設計依據52第二節 項目建設和生產對環境的影響52第三節 環境保護措施54第四節 環境影響評價56第九章 勞動安全衛生與消防57第一節 勞動安全衛生57第二節 消防64第十章 節能與節能措施67第一節 項目概況67第二節 項目綜合能耗69第三節 節約及合理利用能源的主要措施71第十一章 項目實施進度與人力資源配置76第一節 建設工期76第一節 項目實施進度76第二節 生產組織與人員培訓79第十二章 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82第一節 建設投資估算82第二節 總投資估算86第三節 資金籌措86第十四章 財務效益分析88第一節 財務評價基礎數據與參數選取88第二節 銷售收入及銷售稅金估算89第三節 成本費用估算89第四節 財務評價91第五節 不確定性分析93第十三章 風險分析95第十四章 結論與建議97第一節 研究結論97第二節 建議9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