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危害源辨識風險評價及控制制度附清單表.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16953
2024-09-07
12頁
137.50KB
1、公司危害源辨識、風險評價及控制制度附清單表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危害源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制度一、目的識別危險源并正確評價風險、確定風險等級并選擇恰當的控制手段是安全管理體系建立和實施的基礎和出發點,為規范公司生產過程中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管理,為其提供正確的途徑和方法,特制定本制度。二、范圍本制度適用于公司安全生產管理涉及到的所有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過程。 三、職責(一)安全質量環保部為本項工作的主控部門,負責本制度的編制、修訂并予以監督實施。(二)公司所屬各單位負責對本單位2、生產經營活動存在的危險源進行辨識。四、術語(一)危險源: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二)危險源辨識:辨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三)風險:某一特定危險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組合。(四)風險評價:風險的大小及確定風險是否可容許的全過程。(五)可容許風險:據組織的法律義務和安全生產方針,已降至組織可接受程度的風險。五、工作制度(一)危險源辨識1、危險源存在的“三要素”: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管理上存在缺陷。a)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違章作業、使用的工器具及防護用品不當或不妥、在不安全地點作業無防護措施、協同作業指揮失誤、誤操作和其他不3、安全行為。b)物(包括環境)的不安全狀態包括:設備存在缺陷或失修、作業場所照明、通風不良、安全通道不暢通或寬度、高度不夠、防護用品不全或性能差、作業場所危險因素未消除、工器具存在缺陷、安全防護裝置欠缺或損壞、設備安裝不當以及其他原因。 c)管理上存在缺陷包括:未對操作人員進行崗前培訓、每次出工前或交接班時未交代安全操作注意事項、分配工作不當、隱患整改不及時或不徹底、特殊環境作業無安全保護措施、違章指揮或冒險作業以及其他管理缺陷。2、危險源辨識的過程:a)公司所屬單位應確定危險源辨識人。b)危險源辨識人應具有相應的辨識能力,并經過危險源辨識的專項培訓。c)應確定所涉及的作業活動。d)應針對本單位4、所涉及的作業活動逐一辨識期間存在的危險源。e)將其辨識出的危險源填入危險源清單中。f)安全質量環保部應對公司所屬單位的危險源清單進行審核確認,并歸納匯總危險源清單。3、危險源辨識的方法:a)公司所屬單位應根據本單位所管轄的作業活動的特性,選用不同的危險源辨識方法。b)本公司危險源辨識方法包括:現場觀察法和安全檢查記錄表法。現場觀察法:亦稱經驗判斷法,是指危險源的辨識人通過對工作環境的現場觀察,就人、機、料、法、環五方面是否存在危險源做出判斷的方法。安全檢查記錄表法:亦稱SCL法,是指危險源的辨識人運用已編制好的安全檢查表對某一工作環境內的作業活動進行安全檢查,以辨識其間是否存在危險源的方法。安5、全檢查記錄表是由相關專業人員編制,作為各有關單位進行危險源辨識的依據。4、各單位在危險源辨識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辨識所有進入作業現場人員的活動,作業現場內所有的設施、設備危險情況發生的時的狀態、類型,以及傷害方式和途徑。(二)組織風險評價1、各單位安全管理部門負責組織風險評價工作。2、風險評價的過程:a)各單位安全質量環保委員會組織相關專業人員組成風險評價小組。b)風險評價小組成員在投入評價工作前應接受相關知識的培訓。c)風險評價小組應針對危險源清單中的每一危險因素逐一做出危險程度評價。d風險評價小組應將風險評價的結果填入風險評價表中。3、風險評價的方法公司的風險評價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作6、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亦稱LEC法,是指用與系統風險率有關的三種因素指標值之積來評價系統人員傷亡風險的大小,即危險程度 D = L*E*C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準則如下表:發生事故可能性大小(L)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能預料0.5很不可能,可以設想6相當可能0.2極不可能3可能,但不經常0.1實際不可能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分數值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分數值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10連續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時間暴露1每年幾次暴露3每周一次暴露0.5非常罕見的暴露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分數值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分數值發生事故產生的后7、果100大災難,許多人死亡7嚴重,重傷40災難,數人死亡3重大,致殘15非常嚴重,一人死亡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衛生要求4、風險評價小組在評價風險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在假定控制計劃或現行控制措施一旦失敗后所造成的結果。(三)確定風險分級。1、風險評價小組負責確定風險分級。2、確定風險分級的過程:a)風險評價小組應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和風險等級劃分標準確定風險分級。b)風險評價小組應將確定的風險級別在風險評價表中注明。3、風險等級劃分準則依據作業危險性評價的結果將風險劃分為5級。劃分標準如下表所示:風險級別D分數值危險程度一級320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四)判定重大風險因素1、風險評價小組負8、責判定重大風險因素。 2、判定重大風險因素的過程。a)風險評價小組依據風險分級的結果和重大風險因素判定準則,斷定重大風險因素。b)風險評價小組應將判定的重大風險因素填入重大風險因素清單之中。3、重大風險因素判定準則:a)風險因素的風險級別為4級及以上時,該風險因素為重大風險因素。b)風險評價小組認為的重大風險因素。c)本年度發生傷亡事故的風險因素。(五)實施風險控制策劃1、各單位安全管理部門負責實施風險控制策劃。2、風險控制策劃的過程:a)安全管理部門應針對每一重大風險因素的特性及風險控制原則,確定對該重大風險因素的控制途徑和控制措施。b)安全管理部門應將確定的每一重大風險因素控制措施填入重大9、風險因素清單之中,并報單位負責人批準后行文下發。3、風險控制的原則風險控制原則是指風險控制的主導思想,如下表所示:風險級別風險程度控制原則一級可忽略的無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記錄二級可容許的不需另外的控制措施,需要監測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三級中度的努力降低風險四級重大的緊急行動降低風險五級不可容許的只有當風險已降低時,才能開始或繼續工作。為降低風險不限成本。即使以無限資源投入亦不能降低風險,必須禁止工作。4、風險控制的途徑風險控制途徑是指風險控制措施選擇的順序,如下圖所示:控制措施選用順序風險程度人員防范降低風險消除風險個體防護管理控制措施工程技術控制措施將危害與人員隔離改用低危害性物質防止10、使用危害性物質5、風險控制的措施風險控制的措施是指消除風險的方法與手段分為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兩類,包括針對具體重大風險因素采取:A、制定管理目標 B、制定控制目標 C、制定管理方案 D、編制運行制度 E、編制操作規程 F、編制作業指導書G、強化現場監管 H、做好應急準備 I、保持現有措施(六)更新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的相關信息1、各單位安全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相關信息的更新。2、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信息更新分為動態評審和動態更新兩種情況。a)定期評審各單位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對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信息的評審,并根據評審的結果對11、相關信息予以更新。b)動態更新當有新的安全生產法規頒布,新項目上馬以及對安全生產有影響的設備更新、工藝過程變化等情況發生時,各單位應立即組織相關人員對危險源進行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信息進行更新。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信息更新的方法執行本制度中相關規定。六、記錄危險源清單 風險評價表 重大風險因素清單 危 險 源 清 單 序號作業活動危險源狀態可能導致的事故涉及的相關方控制 部門現行控制措施危險源所屬單位:風 險 評 價 表 序號作業活動危險源狀態可能導致的事故涉及的相關方控制 部門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風險 級別LECD風險評價單位:重 大 風 險 因 素 清 單 序號作業活動重大危險源狀態可能導致的 事故涉及的相關方控制部門風險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