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介入手術室診療工作及防護管理制度.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22195
2024-09-07
9頁
21.41KB
1、醫院介入手術室、診療工作及防護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介入手術室管理制度一、凡在介入手術室的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無菌原則,保持室內肅靜和整潔。進入手術間時必須穿戴手術室的鞋、帽、口罩、隔離衣、防護鉛衣及鉛圍脖等。二、進入介入手術室見習、參觀二人以內的需經科室負責人和介入手術室護士長同意,三人以上的需報醫務科經業務副院長批準。參觀和見習手術者,應接受院方醫務人員的指導,不得任意游走及出入。三、介入手術室的藥品、器材、輔料均應有專人負責保管,放在固定位置。各項急救藥品及器械應該常規檢查,以保證手術正常2、進行。介入手術室器械一般不得外借,如外借時必須經介入手術室主管副院長同意,根據醫囑并經過仔細查對方可使用。四、無菌手術與有菌手術應該分開進行,先做無菌手術,后做有菌手術。手術前后手術室護士應詳細清點手術器械、材料、藥品、輔料等數目,并應及時收拾干凈被血液污染的器械和輔料。五、介入手術室在夜間及假日應該安排專人聽班,以便隨時進行各種緊急手術。六、介入手術室對施行手術的病員應作詳細登記,按月統計上報,協同有關科室預防醫院感染和研究感染原因,及時糾正。七、介入手術室應每天術后使用1:500的含氯泡騰片或84消毒劑拖地,定時開啟空氣消毒凈化器進行消毒,每周大清掃消毒,每季度作細菌培養(包括空氣、醫務人3、員的手和消毒劑等)。八、手術通知單必須手術前一日交手術室以便準備,急癥手術通知必須主治醫師或值班醫師簽字。九、接手術病人時,病人進入介入手術室,要帶病歷核對病人姓名、年齡、床位、手術名稱和部位,防止差錯。介入診療工作制度一、操作室、手術室保持清潔、整齊,電腦設備要求更高,要保持恒溫、無塵。二、非介入工作人員,未經許可不能進入,入室要換鞋;手術室使用等離子體空氣消毒凈化器進行消毒凈化,或用紫外線照射消毒,術后用500mg/L含氯泡騰片或1:500的84消毒劑拖地。三電腦軟件儀器由專人負責使用操作。四操作室內禁止吸煙,不準大聲談笑,保持空氣清鮮。五手術前按臨床需要和要求,認真細致閱讀申請單全部資料4、,擬定好造影或治療計劃程序,造影劑、治療用藥的劑量及材料等。六手術完畢后,清點器械物品,專物專管專用,關機切斷電源。介入科職業防護制度1.從事介入手術人員,包括醫生、護士、技師都要接受放射知識培訓。2.在DSA工作狀態下,進入手術間人員除衣帽整齊外,需穿鉛衣、戴鉛圍脖、鉛眼睛等防護用具。3.手術人員按規定佩戴射線計量器,每季度定時回收檢測,對超標人員通知科室及本人。4.每年組織人員參加省職業病防治所的體檢,并對結果進行跟蹤,對異常結果建議復查。5.每年鉛衣及其他防護用具進行檢測,發現破損及時更換。6.對手術病人進行甲狀腺及生殖腺體保護。7.對刀體、針頭等利器嚴格管理,及時入利器盒,避免針刺傷。5、醫療垃圾按規定存放、處置。放射防護的方法和措施技術方面,可以采取屏蔽防護和距離防護原則。前者使用原子序數較高的物質,常用鉛或含鉛的物質,作為屏障以吸收不必要的X線。后者利用X線曝射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這一原理,通過增加X線源與人體間距離以減少曝射量。從X線管到達人體的X線,有原發射線和繼發射線兩類,后者是前者照射穿透其他物質過程中發生的,其能量較前者小,便影響較大。通常采用X線管殼、遮光筒和光圈、濾過板、熒屏后鉛玻璃、鉛屏、鉛橡皮圍裙、鉛手套以及墻壁等,進行屏蔽防護。增加人體與X線源的距離以進行距離防護,是簡易的防護措施。患者方面,為了避免不必要的X線曝射和超過容許量的曝射,應選擇恰當的X線檢查6、方法,設計正確的檢查程序。每次X線檢查的曝射次數不宜過多,也不宜在短期內作多次重復檢查(這對體層攝影和造影檢查尤為重要)。在投照時,應當注意投照位置、范圍及曝射條件的準確性。對照射野相鄰的性腺,應用鉛橡皮加以遮蓋。放射線工作者方面:應遵照國家有關放射護衛生標準的規定制定必要的防護措施,正確進行X線檢查的操作,認真執行保健條例,定期監測射線工作者所接受的劑量。透視時要戴鉛橡皮圍裙和鉛手套,并利用距離防護原則,加強自我防護。在介入放射學操作中,應避免不必要的X線透視與攝影。應采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設備,USG和CT等進行監視。7、X線受檢者防護措施1來放射科就診的患者,請在大廳里等候檢查,不要擠在檢查室門口,更不能進入檢查室等候,以防止電離空氣所產生的危害。2放射科檢查室防護門關閉時,門上的紅燈開啟,此時室內正在曝光,請不要推門直接進入,防止射線泄漏到室外,會對你及其他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3嬰幼兒、孕婦(尤其懷孕初期三個月內)或計劃懷孕者,行下腹部和性腺部位x線檢查時,必須慎重。必須向患者說明危害性。必須檢查時,盡量進行有效的防護。4對受檢者非投照部位,患者必須配合穿戴好防護衣。5對于行動方便的患者,不需要陪護人員,如需要陪護人員扶持受檢者時,陪護人員必須穿戴防護用具。6任何受檢者有權要求進行放射防護。患者可以無條件8、提出使用。7對患者檢查需要暴露人體部位時,必須事先告知患者本人,經同意后方可檢查。給女性患者檢查時,當需要暴露胸部、腹部時,需有家屬或第三者在場。放射防護基本原則1放射防護基本原則我國在2002年制訂頒布了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02),等效采用了國際標準。標準中闡明了輻射防護的目的在于防止有害的確定性效應,并限制隨機性效應的發生率,使之達到被認為可以接受的盡可能低的輻射水平。放射防護應遵循以下的原則。2.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對一切必需的電離輻射照射的防護設計,要謀求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即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使受照劑量控制在一個可以接受的能夠達到的合理水平,但不9、是盲目追求無限地降低受照劑量。應綜合考慮所增加的防護費用與相應的降低劑量的效益相比是否值得。3.放射實踐的正當化對任何使用和包含電離輻射的實踐,事先都必須進行當正化的分析判斷以權衡利弊,只有當這種實踐使個人或社會從中獲得的利益大大地大于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時(包括對職業人員、受照者和公眾),我們才認為這項實踐是正當的、值得進行的;否則,就不應當從事這項實踐的活動。4.個人劑量限值在遵循上述兩項原則的同時,我們最終的目的都必須保證任何個人所接受的所有輻射照射引起的照射劑量控制在相應的國家規定的限值范圍內。介入科設備檢測、維修及保養制度一.設備的定期維護(每半年進行一次)1.設備機械性能維護:配置塊安10、全裝置檢查,各機械限位裝置有效,檢查各運動運轉裝置檢查,操作完整性檢查。2.設備操作系統維護:檢查操作系統的運行情況,各配置塊及軟件的運行狀況和安全,大型設備均由產品公司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維護,升級,調校備份,記錄。3.設備電氣性能維護:各種應急開關有效性的檢查,參數的檢查等。二.設備的性能檢測:每年進行一次,主要由相關質檢管理部門專業人員進行,醫院設備科及我科派員隨同,并做好相關記錄。檢測報告應由設備科備案保存。三.日常維護:1.每日設備開機后應檢查機器是否正常,有無錯誤提示,記錄并排除。2.做好設備操作系統的重啟,恢復設置工作,應做到每日一次。3嚴格執行正確開關機程序,設備不工作時應將之調至11、待機狀態。4.每日工作完成后,做好設備的清潔工作,避免臟污,及粉塵等造成設備故障。四.每臺設備的維修保養由專人負責,日常工作需做好工作記錄,出現故障及時上報相關科室領導,如故障不能排除應通知設備科及相關部門,及時進行排障和維修,并作好記錄。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輻射環境安全制度1、介入科存放放射診療許可證衛放證字(X09)第036號。2、介入科2008年10月安裝美國GE公司生產的LCG+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一臺加強日常維修,保障正常使用。3、由科主任負責輻射安全工作。4、接觸輻射工作人員要建立健康檔案。5、由技師負責機器的開啟與關閉,并注意警示燈的常維護工作,填寫維修記錄。6、科主任及工作人員崗位職責和操作規程形成制度并上墻。7、做好工作人員的防護及患者的防護,配備鉛衣、鉛圍脖、鉛圍裙、鉛眼鏡、鉛帽。8、技師負責設備的操作及質量監控,出現問題及時上報并記錄。9、護士長負責工作場所的輻射防護措施及廢物的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