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臨床科室布局設置與護理管理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9152
2024-09-08
8頁
54.35KB
1、醫院臨床科室布局設置與護理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護理管理制度第六、七部分 臨床科室布局設置與管理(輔助科室)一、 消毒供應中心1. 有健全的崗位責任制,消毒供應中心負責全院無菌物品的供應,本中心工作人員應掌握各類物品的清洗、包裝規程,熟悉有關的消毒及滅菌操作技術,嚴格遵守工作程序,保證供應的滅菌器材及敷料絕對無菌。2. 認真執行各類物品清洗、包裝、滅菌、存放等管理制度,作業分工明確,各種器械、物品和治療包的清洗、包裝應按操作規程有專人負責。3. 嚴格區分污染物品、清潔物品與無菌物品, 避免差錯事故2、發生。4. 認真做好壓力蒸汽滅菌和環氧乙烷滅菌質量監測和記錄,資料存檔備查。5. 嚴格按照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清洗消毒及滅菌效果監測標準,對滅菌物品滅菌質量采用物理監測法、化學監測法和生物監測法進行監測,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及滅菌物品必要時需抽樣檢測,有專人負責質量監測工作,并認真記錄質量控制過程,按要求存檔,符合可追溯性要求。6. 提供給臨床使用的一次性醫療用品時,必須嚴格檢查,物品拆除外包裝后,方可移入無菌物品存放間存放。無菌物品過期雖然未使用,亦必須重新處理、滅菌。無菌室為萬級潔凈空間,注意做好有關的保養工作。7. 供應中心人員均應熟悉本科室各種物品放置的固定位置及使用方法,用后放回原3、處,所有物品器材必須定時檢查、補充、及時維修,器械保管、登記,每月清點一次。8. 每日定時做好下收下送工作,保證及時供應所需要的滅菌物品,并做好物品收發統計、電腦收費等工作。9. 供應中心人員要與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后勤等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協作,并了解病區對無菌醫療用品的使用情況,隨時征求意見,及時補充基數,努力改進工作。10. 工作區域溫度、相對濕度、機械通風的換氣次數符合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要求。供應中心的各工作間(無菌物品存放間除外)的空氣應每天用O3滅菌燈消毒12次,并做好記錄。每月做空氣培養一次,將結果存檔。開啟環氧乙烷滅菌器必須嚴格按照工作規程進行操作。物品滅菌完畢并生物監測4、合格后方可發放,并做好相關的記錄。附:供應室消毒隔離管理制度1. 按規定由專人專車回收使用過的污染物品及器械等。2. 回收過程中注意不能污染科室與醫院的公共環境。3. 回收物品后在污物分類臺進行分類核對登記,并采用正確有效的專業技術方法進行清洗消毒。4. 進入污染區必須戴帽、戴口罩、眼罩、穿防護服、戴手套、換鞋。5. 出污染區必須洗手、脫防護服、換鞋、脫口罩后再洗手。6. 去污區的傳遞窗須保持清潔狀態,器械分類后、清洗池用畢要及時清洗消毒,臺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抹拭,保持環境的確清潔干凈、干燥。7. 特殊傳染病的物品回收時,應用雙層黃色塑料袋密封,并做傳染標記,寫病區、患者姓名、疾病5、名稱,先用1000PPM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分鐘后入清洗機清洗消毒。8. 每日工作結束后,清潔地面一次,進行O3滅菌燈作空氣消毒30分鐘,每天2次。9. 回收車每次在回收工作結束后進行消毒液沖洗,并保持干燥存放在放車間。10. 每天工作結束后用含氯消毒劑500mg/L浸泡消毒、清洗防護衣、橡膠手套及專用拖鞋。11. 做好醫療廢物的管理工作,嚴格區分醫療垃圾及生活垃圾的分類放置,按規定做好有關的登記。以上內容如果與2009-12-01實施的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3個強制性實施標準不一致,以最新的管理要求為準。九、 介入治療室(一)導管室設置1. 準備室:一般要求面積8122,內設洗手池導管器械沖洗6、池、導管沖洗專用龍頭(供手術者洗手消毒,護士清洗整理手術器械、導管、敷料等用)。2. 更衣室:一般要求面積102左右,配置衣柜、廁所、淋浴間(供醫護人員更衣)。3. 控制室:一般要求面積10152,以鋁玻璃與操作室隔開,用于放射技術人員操縱X線機,醫生操縱電生理記錄儀、監護設備、錄像設備等。4. 操作室:一般要求面積602或以上,內設X線影像系統(如:DSA-數字減影裝置)、自電壓力監護儀、導管儲存柜,急救設備和急救藥物柜治療臺。(二) 管理要求1. 手術前護理:(1) 向患者或家屬講明介入治療的必要性簡單的操作過程及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取得配合;(2) 詳細了解病情,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情況7、,制訂相應的術中護理計劃;(3) 查閱患者有關檢查資料是否齊全,有異常者報告醫生;(4) 了解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史及其它危險因素(包括心臟病、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氣管炎、哮喘、濕疹、蕁麻疹等);(5) 手術前半小時作青霉素、普魯卡因及碘過敏試驗,并準確記錄結果;(6) 做好穿刺部位清潔和備皮;(7) 手術中護理: 檢查并保證設備、儀器達到正常使用狀態; 連接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道,吸氧; 準備好該項檢查或治療的對比劑、器械、介入手術包及必要的治療和搶救藥品; 嚴格執行無菌作原則,做好術中配合,隨時觀察患者在檢查、治療過程中的病情變化,并積極配合醫生做好搶救工作; 對危重患者,必要時醫務人員穿戴鉛8、衣守候在患者及操作臺前工作,整個介入治療過程,注意做好患者的防護及自我保護。(8) 手術后護理: 向患者交代有關注意事項,詳細記錄介入治療過程,并清洗整理所有手術后的用物; 避免各種醫源性不良刺激,病室環境安靜; 囑患者平臥,穿刺側肢體制動12,術后24后下床活動; 注意觀察穿刺點出血滲血及橈動脈/足背動脈博動情況; 危重患者按時監測生命體征,準備好急救藥品及相應器械; 對各種原因需留置導管的患者,應保持無菌,并及時更換敷料; 按時執行醫囑,隨時報告病情。(9) 導管管理: 導管應編號、記錄使用情況。 檢查導管的長度,表面是否光滑、打折,用放大鏡檢查有無裂痕,管腔有無阻塞。 用過的各類導管按醫9、院感染管理規范(試行)(衛醫發2000431號)規定要求進行消毒處理,傳染患者用過的導管不得重復使用。 電極電管要檢查測試導電性,并記錄結果。(三) 導管室護士任職要求1. 導管室護士要求是有3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的注冊護士。2. 熟悉掌握各種監護、急救儀器和藥品的作用,及肝素、造影劑的用量和用法。3. 配合操作:熟悉醫生的手術操作規程,熟練掌握各種導管、器械的型號、規格及放置。十、 磁共振檢查室1. 工作人員必須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2. 護理人員上崗前應接受專業培訓,熟悉機器的性能、操作常規,掌握各檢查部位檢查時的體位要求及有關診查知識。3. 落實崗位責任制,嚴格遵守MR檢10、查的護理操作常規。4. 工作人員要求著裝整潔,儀表端莊,熱情有禮,耐心解釋。5. 工作人員工作時必須精神集中,認真查對,防止差錯。6. 合理安排患者的檢查時間。7. 各種器械、藥品、物品要做到額定數量,定位放置,專人保管, 8. 定期清點。9. 經常保持室內整齊、清潔、防塵,每天拖地、吸塵12次。工作人員進入室內須換鞋,保持室溫2225,濕度6070%。10. 保持候診大廳環境清潔,明亮,安靜,舒適。11. 檢查前向患者說明檢查部位、檢查時的注意事項,如何配合。12. 準確及時填寫各種登記薄。13. 報告要經核對無誤后方能發出。附:MR檢查護理常規1. 護士接到檢查單后認真核對患者姓名、性別、11、年齡、檢查部位。2. 介紹MR的檢查過程及注意事項,解除患者緊張的心理。3. 詢問病史,收集患者能提供作為參考的資料或照片。測體重并記錄。4. 請患者把所有金屬物品取出,包括:手表、鎖匙、磁卡、BP機、移動電話、假牙、硬幣、項鏈、耳環、發夾等物品,交家屬或護士保管。如有安裝心臟起搏器或顱內動脈瘤術后的患者禁做MR,體內假肢慎作MR檢查。5. 患者進入MR室前更換鞋。6. 煩躁不安的患者或不能合作的小孩,檢查前按醫囑給予鎮靜劑。如需增強掃描者給予預留靜脈通道。如需麻醉的患者應配合麻醉師用藥并準備急救物品及器械。7. 體部MR檢查者,注意衣服拉鏈、文胸扣、皮帶等金屬物品要取出,腹部檢查者需空腹,排12、清大便,檢查前1520分鐘給予口服造影劑,檢查時用腹帶固定腹部以抑制腹式呼吸。盆腔檢查者,檢查前一天晚上服瀉藥,檢查當日晨空腹,口服造影劑待膀胱充盈后檢查。女性患者做盆腔檢查前需到婦科行陰道紗塊填塞。如帶有金屬節育環,應取環后再行MR檢查。8. 根據不同的部位,選用不同的線圈,如:頭部用頭線圈、頸部用頸線圈、胸腰椎用胸腰線圈、腹部用體線圈、胸部檢查常規上心電監護,以便采集信號。9. 危重患者做MR檢查應有專人在MR室陪護,心肺功能不全者檢查時應用心電監護,并準備急救物品、器械及氧氣。如遇心跳呼吸驟停者,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臟按摩并及時通知醫生及急診室、麻醉科協助搶救。10. 檢查中密切觀察13、患者病情,注射造影劑時密切觀察藥物反應。11. 檢查后,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如無不適可離開,并說明取結果的時間。十一、 CT檢查室管理制度暨檢查患者的護理(一) 檢查前準備1. 認真查對申請單患者姓名。2. 患者入室前必須更換鞋。3. 核查及詢問患者有否按要求做好檢查前準備:(1) 腹部檢查:掃描前一周內,不做胃腸道鋇劑造影,不服用含金屬的藥物,檢查前2天少吃水果、蔬菜。掃描前4小時禁食。(2) 盆腔檢查:檢查前一天晚上8時取二格造影劑配500ml開水口服,已婚女性患者檢查當天請先到婦科行陰道填充紗布。檢查前2小時多喝開水,檢查前需憋尿。(3) 心臟檢查:檢查前需要控制心率于70次/分以下。4.14、 對需造影的患者,要詢問是否有過敏史,做過敏試驗和注射藥物時,要密切觀察病情。5. 患者檢查部位如有金屬物品必須除去。6. 檢查前所有藥物,要認真查對,并做好記錄,然后送患者進入掃描室。7. 根據不同部位,做好檢查前的處置。(1) 胸、腹部掃描前,要訓練患者有規律的深呼吸和呼氣。(2) 頸部掃描時,囑患者勿作吞咽動作。(3) 眼、眼眶掃描時,囑患者閉眼,并停止眼球轉動。(4) 對不合作的小兒、躁動患者,要給予約束固定或按醫囑給予鎮靜劑。(二) 掃描中的監測:1.注意患者是否處在掃描的正確位置。2.注意安全,如為躁動的患者,要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墜地。3.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如出現危急情況,應立15、即停止掃描,進行搶救。(三) 掃描后的護理:1. 將患者送出掃描室。2. 接受增強掃描的患者,要觀察有否出疹,如發現有紅疹需服過敏藥物,并留觀片刻,確定無特殊后,才允許患者離去。3. 需遲掃描的患者,應準備將回室時間告知患者或家屬。4. 傳染患者掃描后,應及時更換床單及衣服,所用的器械要進行消毒。5. 如發現患者有噴嚏、惡心嘔吐或有呼吸緊迫感、口唇發紺等反應,應立即輸氧,并注射過敏藥物,配合醫生進行搶救工作。十二、 伽瑪刀治療室1. 同MR管理要求。2. 頭架固定室保持整齊清潔,入室換鞋,每天定時用紫外線消毒,地面用消毒液拖地,治療臺面用消毒液抹拭。3. 準確及時填寫手術患者的資料,核對手術通16、知單、簽字單、收費單、MR片或CT片。4. 用后的定位頭架及時清潔、點數、保養后送供應室高壓消毒。十三、 伽馬刀病房管理制度1. 嚴格執行崗位責任制,按質量評分標準進行檢查、考評。2. 護士長全面負責本病區的護理管理工作,包括患者管理、環境管理、護理質量管理和財產物資管理等。3. 病區布局合理、規范、通風、采光良好、設備齊全、病室管理符合“五要素”要求,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防止院內感染發生,為患者創造優良、舒適、安全的治療環境。4. 護理人員要求著裝整潔、儀表端莊。5. 各級護理人員、衛生員必須服從護士長的工作安排,堅守崗位、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護理技術操作規程、護理常規,防止差錯、事故發生。6. 認真落實分級護理制度,做好基礎護理、防止護理不當引起護理缺陷。準確進行各種治療,密切觀察病情,并積極配合做好搶救措施。7. 認真執行交接班制度,做好病情、物資等交接班。8. 每月召開工休座談會一次,進行規章制度和有關疾病的健康宣教,征詢患者意見。9. 執行保護性醫療制度及知情同意制度,尊重患者的隱私,為患者保守醫療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