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區十三五新型工業化發展規劃.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44191
2025-03-04
12頁
29.78KB
1、赫山區“十三五”新型工業化發展規劃一、“十二五”發展回顧(一)取得成就 1、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5年全區規模工業總產值540億元,年均增長16.6%;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32%;工業投資175.9億元,年均增長15.3%;規模企業增至220家,年均增長7.4%;從業人員3.5萬人,年均增長4.3%。工業經濟總量一直穩居全市第一。2、工業效益穩步提高企業信息化、機械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效率逐步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良好。2015年規模工業實現利潤10億元,年均增長10.8%;實現稅金7億元,年均增長9.9%。3、技術創新取得成效至2015年底,擁有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8家,戰略性新興產2、業增加值增長10.2%;高新技術企業22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6.3億元,增長28.6%,占全區國民生產總值16%;申請專利417件,增長20.9%;獲中國馳名商標企業8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5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4、園區建設快速推進2015年,園區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282億元,年均增長14.7%;規模工業增加值67億元,年均增長11.9%;基礎設施投資19.2億元,年均增長10.2%;固定資產投資128億元,年均增長37.9%;入園企業數量210個,年均增長11.8%;引進資金44億元,年均增長21.5%。醫藥、電子、食品等特色園區建設有序進行,蘭溪糧食產業園和衡龍新區建設3、進展順利。產業集聚進一步明顯,已逐步形成裝備制造、食品加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塑編包裝、紡織、建材七大產業集群。5、節能降耗效果明顯關停高耗能企業6家,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平均下降10.5%。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至2014年,削減化學需氧量10.3%、氨氮排放量3.1%、二氧化硫12.2%。積極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多家企業順利通過清潔生產審核。“十二五”規劃主要工業指標完成情況指標名稱2015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完成情況規模工業總產值(億元)540500達到并超過規模工業增加值(億元)112145接近完成工業投資(億元)175.980達到并超過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億元)1084、達到并超過工業企業實繳稅金(億元)77基本完成規模工業企業數(個)220225接近完成規模工業企業從業人數(萬人)3.54.3難完成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率(%)10.510基本完成(二)存在問題一是受國際國內宏觀環境的影響,部分行業、企業市場疲軟,產品銷售困難,企業開工不足,工業經濟運行困難。二是要素制約仍然明顯: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資金缺口大;企業用工困難,出現“招工難、難招工”現象;用地指標緊,土地報批難,影響項目建設;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制約企業發展。三是大多數工業企業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優勢,產品處于價值鏈中的低端環節,難以搶占產業競爭的制高點,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亟待5、提高。四是存在證照辦理難、征地拆遷難現象,影響項目建設進度,發展環境有待優化。二、“十三五”發展環境(一)發展機遇新一輪技術革命孕育工業升級大機遇。以信息化、智慧化、低碳化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在全球迅速擴散,發達國家和地區更加重視新技術研發與新產業發展。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湖南全面推進“1274”戰略行動相繼出臺。當前,我區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快速起步,若能把握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機遇,推動新興產業實現躍升,將會為我區工業發展創新重要的戰略空間。多重政策疊加帶來機遇。繼國家全面實施促進中西部崛起等戰略后,“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洞6、庭湖生態經濟區”、“湘江新區”等一系列區域發展政策相繼出臺,在技術革新、開放開發、重大項目、資金投入、體制機制等方面疊加效應將會進一步釋放。目前,我區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政策紅利,促進要素集聚和產業承接,全面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各項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帶來的機遇。財稅、價格、國企等經濟領域改革的大力推進,已成為工業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最大利好。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將為赫山區工業發展帶來更多“改革紅利”,這將更好激發全民創新創業的活力,有力地促進“工業強區”戰略的實施。交通區位不斷改善帶來的機遇。作為環長株潭城市群重要節點區域,在工業基礎、資源要素等方面具有較好的承接優勢,“十三五”時期交通基礎設施將更加7、完善,更加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優越的區位優勢為我區承接產業轉移和工業發展提供更廣泛的市場空間和資源空間。(二)面臨挑戰一是全球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處在“三期疊加”階段,經濟發展增速穩中趨降,這些對赫山區承接優質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形成壓力,工業發展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形勢。二是新常態下以低成本擴張來搶占市場的時代已結束,赫山區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面臨勞動力和要素成本增加,環保和技改投入加大的雙重壓力。三是面臨著人才資源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研發經費投入不足、創新平臺少等因素的制約,科技、教育、人才正成為赫山區新一輪工業發展的“瓶頸”。四是交通條件的改善以及區際聯8、系的加強,生產要素在區際間的流動性加大,圍繞產業、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致使招商引資和產業集聚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虹吸效應”和“過道效應”壓力將日趨明顯。三、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園區為主戰場,以招商引資為引擎,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優化環境為保障,繼續實施“工業強區”發展戰略,提高工業經濟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把赫山區建成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二)發展目標 “十三五”時期,全區工業的總體目標是:規模總量明顯擴9、展、結構質量明顯改善、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節能降耗明顯進步、集約水平明顯提高、空間布局明顯優化。1、規模總量明顯擴張到2020年力爭實現工業總產值900億元,年均增長8.0%;規模工業增加值215億元,年均增長7.5%;規模工業企業每年增加10家以上,到2020年超過270家。 2、結構質量明顯改善 至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5%,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300億元,實現利稅25億元。3、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至2020年,全區RD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5%,科技進步對工業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培育形成4家以上創新型領軍企業,3個以上省級企業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團隊,30家企業申10、報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新建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市級技術研究中心,確保有15個國內馳名商標和60個省著名商標。 4、節能降耗明顯進步到2020年,萬元GDP能耗低于0.62噸標準煤/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0%;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降低10%以上。確保實現省市下達的節能降耗考核目標。 5、集約水平明顯提高到2020年,園區規模工業總產值達645億,年均增加18%;規模工業增加值達175億,年均增長21%。工業要素投入產出比明顯提高,至2020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8億元,全部工業畝均投資強度達200萬元,畝均產出強度200萬元。“十三五”期間赫山11、區工業發展主要指標指標名稱單位2015年20162017201820192020年均增速(%)規模總量規模工業總產值億元5405836306807358008.0規模工業增加值億元112138148158169180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家2202302402502602704.2結構質量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6182125303520.0新興產業產值億元18520522524627030010.0工業利稅億元15.617.218.920.822.825.010.0創新能力R&D投入占GDP比重%2.02.12.22.32.42.54.5科技進步對工業的貢獻率%303545505512、6010.0高新技術企業家2224262729306.4國內馳名商標個891012141513.4省級以上技術中心家57省著名商標個30354050556015.0節能降耗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率%6.536.56.476.36.256.2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0.0五年下降30%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1.911.711.411.211.10.8五年下降10%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0.19.99.79.59.39.1五年下降10%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氨氮排放量下降%3.12.92.92.82.82.7五年下降10%以上集約水平園區完成工業總13、產值億元28233239246254564518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億元67819811914417521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億元128154185222266318206、空間布局明顯優化以園區為載體,繼續推進產業整合和空間布局優化。龍嶺工業園。重點發展醫藥產業、電子產業、機械產業、紡織產業,建設電子產業和醫藥食品創新創業園區,構建“園中園”發展模式,規劃面積15.7平方公里。衡龍新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新型建材業和食品加工業,建設民建(湖南)科技園,建成一個集新型工業發展、科技研究和科技轉化、新型城鎮化為一體的窗口式工業新城。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滄水鋪包裝工業園。重點再生資源回收加工、新技14、術塑編包裝袋生產、精密機械制造等產業,建成以包裝袋精深加工為主導、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循環經濟工業園區。規劃面積3000畝。泉交河龍泉工業小區。重點扶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資密度、低能耗、低污染、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特征的企業,建設泛家居生活基地、產業孵化、研發中心和物流園區,建設順德城家具加工基地。規劃面積3800畝。蘭溪糧食產業園。重點建設以稻殼和稻桿為原料的生態板項目,包括糧食倉儲、糧食物流、稻殼發電、糧油精深加工、精煉稻米油、活性炭加工等項目。規劃面積1500畝。新市渡鑄造工業園。立足現有機械鑄造,不斷發展精密鑄造和開發大型鏈鑄產品,同步發展新型材料、機械制造等。規劃面積500畝。四、15、主要任務(一)著力優化工業經濟結構,形成工業多點支撐1、大力發展戰略性產業電子信息。充分發揮“中國鋁電解電容之鄉”的品牌效益,在龍嶺工業園建設電子產業園。到2020年完成產值100億元以上。 生物醫藥。培育龍頭骨干企業,推進中醫藥產業的集聚發展,重點抓好中醫藥產業園的建設,積極推進中醫藥產業園的藥材種植、中醫藥生產線和漢森健康產業園的建設。到2020年完成產值100億元以上。裝備制造。以現有裝備制造業為基礎,不斷進行技術改造。重點發展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電網成套設備以及船舶、鍋爐、橡膠機械、柴油機、旋耕機等整機生產,積極承接省內重點裝備制造企業的配套生產。到2020年完成產值180億元以上。216、積極提升傳統產業棉麻紡織。圍繞“三化”(精細化、特色化、品牌化),大力支持棉麻紡織企業的轉型升級,支持麗莎襪業、吉祥家紡等紡織企業進行技術改進,開發功能性紡織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到2020年完成產值100億元以上。 食品加工。重點發展糧食、茶葉等傳統性食品產業,建設食品調味品生產線和糧食深加工配套設施,新建雙匯肉類加工基地,建設茶業標準化廠房和觀賞、加工、銷售于一體的中高檔茶加工基地。2020年完成產值200億元以上。 塑編包裝。繼續完善塑編工業基地建設,不斷推進技術改進、產品改造,提升產品附加值,突出建立以自主創新為主線的塑編加工業技術創新體系。到2020年實現產值150億元以上。(二)著17、力推動園區設施建設,搭好工業發展平臺完善“一園”與“多區”之間的道路建設,加強各鎮和龍嶺工業園之間的聯系。新建和改造龍嶺工業集中區主次干道10條,綠化亮化道路15條;完成主干道智能交通改造;建設潔凈水源及飲水工程、節水改造工程;加大電力裝機容量,優化用電配置,實現可靠、清潔和高效的電力保障;建設園內統一供冷、供熱、供燃主干管線;加快標準廠房建設步伐;建設信息互聯工程,提速無線寬帶和重要公共區域無線局域網建設;建立TD-LTE基站,打造4G網絡全覆蓋;建設與園區規模相配套的住宅、教育、醫療、娛樂等場所和設施項目15個以上。加大對衡龍新區“三通一平”和水電氣路郵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三)著力提高科18、技創新能力,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一是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引導企業向依靠技術創新的發展方式轉變,增強創新驅動和內生增長能力。整合科技資源,加大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實施重點產業技術攻關項目,突破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二是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大同科研院所的聯系,推進企業與高校互建研發機構,建立科研院所成果轉化風險共擔機制,在有條件的企業組建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三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發揮新興產業的先導引領作用和示范作用。四是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抓好科技專項資金整合。大力構建科技進步與創新平臺。完善科技孵化服務體系,打造涵蓋企業注冊代理、創業培訓、人力19、資源、知識產權、投資融資等功能為一體的創新服務體系。(四)著力推進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增添工業發展動力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的融合,促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支持建設自動化車間和智能工廠,鼓勵利用互聯網開展在線、實時、遠程服務,發展服務型制造。支持“工業云”平臺建設,實現大型制造企業與上下游產業企業在產品設計、制造、管理和商務的高效協同。(五)著力加大節能降耗力度,實現工業綠色發展一是強化技術支撐。加快開發節能減排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培育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中小企業使用“零排放”技術,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循環經濟發展20、的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和再循環技術。二是加強企業管理。強化對中小企業節能和環保的管理。引導和督促企業依法獲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必須的產品質量資格和許可。三是推進綠色制造。鞏固和推進企業實施清潔生產,重點開展醫藥、機械等行業的清潔生產。(六)著力加快中小微企業發展,增強工業發展活力積極開展創業服務,推動全民創業,拓寬發展領域,放手發展一批中小微企業。積極扶持培育規模以下企業進入規模企業籠子,進一步壯大規模企業隊伍。繼續落實完善中小微企業減稅政策,切實減輕企業稅負。積極創新融資模式,加強融資支持,完善信用擔保服務,著力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為中小微企業營造良好的經營和發展環境。五、保障措施(一)暢通21、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業務,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主導產業重點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加大集合債券、集合票據等金融產品發行力度。(二)優化招商環境完善園區各類配套基礎設施,加強資源要素調度保障,兌現落實優惠政策,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建立招商信息網絡平臺, 及時獲得市場投融資動態、園區招商項目動態和優惠政策。認真落實招商引資各項優惠政策,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發展氛圍。(三)加強人才建設改進人才引進、培訓、管理政策措施,實行人才資源共享、人才信息互通,健全人才信息交流。注重抓好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與職稱評定工作,加強專業化職業技術培訓,建立技能培訓與企業用工需求互動機制。促進企業和高層次人才的緊密合作。(四)做好組織實施組織成立新型工業化領導小組,加強對全區工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對工業發展重大問題進行科學決策,組織和協調部門發揮職能作用,全力做好工業發展重大戰略部署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