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5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1071
2022-07-06
5頁
24.56KB
1、跨文化交際結課論文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專業:建筑學xx級:104453xx姓名:xx學號:44指導老師:xx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摘要建筑作為一種文化象征性符號,表現為文化表象的外在載體,人類社會文明的演進、歷史的變遷透過建筑顯現出來。在中西方兩種文化體系下,由于人們對世界、宇宙的認識和對哲學、宗教、藝術的看法不同,自然也帶來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異。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的研究,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各國不同的文化與不同的傳統。關鍵詞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一、xx建筑發展歷程的不同。1、xx建筑發展歷程。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在很古老的年代就已產生文明,建筑這方面也不例外。最古老的中國建筑2、,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山洞、圈養牲口的柵欄,到后來聰明的中國人采集石塊、木頭,堆積成“房子”的形狀,然后就是泥巴的使用,讓房子的結構更加牢固,經得住大風、大雨。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在“村莊”外圍起“墻”,防止野獸的襲擊。這便是中國建筑的開始。經過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戰國,夯土技術已廣泛使用于筑墻造臺。經具備了雛形,不論夯土技術、木構技術還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與運用,色彩、裝飾的使用,都達到了雛形階段。這是中國古代建筑以后歷代發展的基礎。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發展起來,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筑,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天竺)、西亞的建筑形制與風格。隋、唐時期的建筑,既繼3、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筑體系,把中國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階段。北宋中國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元、明、清三朝統治中國達六百多年,由于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已屆尾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因此建筑的歷史也只能是最后的發展高潮了。明清時期大事興建帝王苑囿與私家園林,形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造園高潮。風格大氣、華貴,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筑史的光輝華章。中國古代的建筑風格寫意,莊重嚴肅,雍容華麗,親切宜人,自由委婉,種類龐大,令人贊嘆!2、西方建筑發展歷程。西方建筑的發展大概可以分為幾種類型。羅馬式建筑是因其借鑒古羅馬時期的建筑造型、結4、構,又加以變革、發展而得名。其建筑多為教堂。風格與特色是:廣泛采用半圓形拱券結構;墻壁厚實,圓拱頂厚重;窗窄且小,主體建筑內部狹小、陰暗。拜占廷式建筑是融古代西亞建筑的磚石拱券、古希臘建筑的柱式風格,和古羅馬建筑的宏大氣勢為一體的一種別具特色的建筑。其建筑形制和結構的特點是:平面布局呈輻射狀設計,中心為大穹窿(即圓頂式)結構的主體建筑。公元7世紀后,拜占廷式建筑又出現了將中心的大穹窿式結構,改為幾個小穹窿群,且平面面積縮小,增加高度的新風格建筑。哥特式風格一改羅馬式建筑厚重、陰暗的特色,和半圓形拱門的式樣,代之以線條明快的尖拱券,造型秀挺的尖形拱頂(即小尖塔),坡度很大的兩坡屋頂,輕盈的飛扶壁5、,修長的束柱,以及用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欞等,給人以向上升華、神秘的感覺。巴洛克式建筑即一反歐洲古典傳統和“文藝復興”建筑的風格,這種建筑以矯揉做作、粉飾的手法,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以獲得特殊效果。多采用堆砌、裝飾等方式,將建筑、雕刻和繪畫融為一體。大量使用貴重的材料,通過艷麗的色彩、華麗的裝飾,給人以脫離現實之感。除這些別具風格、特色的傳統建筑外,西方的傳統建筑,還有巴西利卡式、歐洲文藝復興式、古典主義式等風格、特色的建筑。建筑的發展不同,表現了中西方對革新態度的差別。從建筑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筑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筑經常求變,其6、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希臘雅典衛城上出現的第一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2500余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筑形態不斷演進、躍變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獨辟蹊徑,勇于創新的精神。二、中西方建筑產生差異的原因由于地理環境、民族性格、歷史文化等因素差異之影響,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傳統建筑在建筑材料與結構、建筑布局、裝飾色彩、藝術風格、美學價值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1、時空觀念的影響分析。中華民族有近六千年悠久的歷史,民族傳統文化底蘊深7、厚、內容豐富。有以陰陽學說為主體,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有以禮儀、中庸為主體的儒家學說;有強調輪回、因果辨證關系的佛教思想;還有生產實踐和地域因素形成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文化。這些傳統文化無不一再地渲染中國建筑的時間觀念。正因為有這一種時間觀念,形成了以“孝”為中心的宗法家庭觀念,以傳宗接代、群體生命的綿延不斷而在時間上獲得個體生命的不朽。而西方的時間觀念則是活在當下。2、宗教文化觀念的影響分析。中國是一個宗教文化觀念比較淡薄的國家,宗教的入世觀念、功利色彩比較濃厚,宗教文化對建筑的影響不大。如最早的佛寺是在官府的基礎上建的,因此與封建社會時期的其他建筑在形式上沒有什么區別。中國的宗教建筑或是采用官8、式建筑的尺度模式,或是采用民間建筑的特點“,神化”、“出世”特點不突出。中國佛塔也是世俗樓閣的仿造。因此,有人說:“寺廟是世間衙署的翻版”、“紅塵世界的倒影”。中國宗教建筑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文化觀念”與“實踐理性精神”。而西方宗教建筑則刻意體現“宗教神靈精神”和“出世”思想。中世紀建筑哥特風格的基督教堂,以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光怪的裝飾,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向往天國的文化觀念,直刺蒼穹的尖頂,也表現了人們崇拜上帝的宗教熱忱(把目光引向天空、向往天國、忘卻現實)和對塵世幸福的渴望。建筑師們旨在歌頌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最終極的美。3、政治文化觀念的影響分析。我國古代城市的布局,各類建筑9、的體量和形式大都方整劃一、主從分明、軸線貫通、秩序井然,而且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千百年保持著統一的風格,基本形式沒有大的變化。這種現象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政治文化的基本特點,即國家統一、皇權至上、等級森嚴、典章完備,生產與生活方式變化幅度很小,思想意識的傳統性很強(大一統觀念),突出地刻畫出了封建社會的倫理秩序觀念和人們的生活節奏。而歐洲的古希臘建筑親切明快的風格,城市布局呈同心放射狀并普遍建有面積較大的廣場,反映了西方社會民主的開朗的生活;古羅馬建筑雄偉、敦實、豪華的風格,則是奴隸主窮兵黷武、驕奢淫逸的生活寫照(如凱旋門、斗獸場等)。我國建筑大師梁思成曾經這樣說:“建筑是一面鏡子,它忠實地反映10、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無論是欣賞中國傳統(古典)建筑,還是西方傳統(古典)建筑,都應該注意從傳統政治文化上去仔細體會和把握。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強調統一性,忽視差異性;強調群體,忽視個體。西方則與之相反。這些都在建筑文化中有所反映。三、xx建筑文化差異總結。綜上所述,正是由于文化的起源不同,而引起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審美、形式,中西古建筑各具特色,分別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的心理體念、不同的審美享受。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文化進行反思,繼承傳統文化優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積極因素,進而重塑屬于我們自己的建筑理念,樹立有本國特色的新風格。中國建筑與西方建筑一樣,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必然就會有傳播和交流,盡管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異的建筑文化背景,但從本質上講,“建筑”的內涵并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改變,講究形式多樣,平面布局合理,重視建筑功能已成為中西方建筑科學的共識,這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發展。參考文獻【1】xx編著.凝固的旋律:xx建筑藝術比較.xx: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王娟編著.神話與中西文化差異.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5 / 5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10-31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