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圖深圳:不得不看的十個房子(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5358
2022-07-18
5頁
16.50KB
1、建筑地圖深圳:不得不看的十個房子 編者按: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它總被理解為“年輕激進”“沒有歷史”“從小漁村發展起來”.但深圳真的只是如此嗎?這樣的理解會不會只是大拆大建的借口呢?這 一次,我們站在深圳人的角度,為不了解深圳的旅者提供更深入理解這座城市的線索。路線以深圳西進發展節奏為主軸,由東向西,從羅湖到福田再到南山一一挑選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和片區,為你量身定制兼具城市新舊特質的行走線路。項目分布地圖(編者繪)友情提示:請將手機轉為橫向閱讀1 萬科中心鹽田區大梅沙環梅路33號攝影:Iwan Baan Steven Holl在深圳為萬科地產設計的總部大樓,有著“漂浮的地平線”臥倒的摩天樓”稱呼2、。萬科中心作為深圳城市片段,為建筑設計提出一個新的典范:漂浮的水平桿狀空間,化解建筑形式和功能使用之間的直接關系,這帶給地面層更多的活力。 作為一個熱帶的、可持續的21世紀構想,它還融合了幾項新的可持續發展方向(也有人指出這一可持續策略依靠的是巨額費用的支持):漂浮的建筑體創造了自由、靈活有遮蓋的景觀綠地,并且讓海風和陸風穿透基地,保護內層玻璃減少太陽能負荷及風力沖擊。利用太陽能的除濕和冷卻系統經由特殊的“屋頂陽傘”形成了有遮陽的屋頂景觀,這個防海 嘯的盤旋式建筑創造了一個多孔的微型氣候和庇蔭式自由 景觀綠地。 2 湖貝古村羅湖區湖貝路 攝影:梁淑嫻 在這個急速膨脹的市場環境下,可能很少有人會3、關注城市中這些在陰影之下的區域城中村。作為深圳歷史見證者之一的湖貝古村,已經有500年歷史,不同于白石洲等90年代建起來的城中村,它的存在已經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它至今仍延續了明代傳承下來的傳統三縱八橫的街巷格局,罕見的青磚、灰雕仍然在村內隨處可見,更難得的是它不僅在格局上,更在傳統習俗和生活上延續了此地潮汕居民的生活特性祠堂和神臺中依然香火鼎盛,它不是一個死去被做成標本的文化遺跡,而是一本活著的深圳歷史。 3 京基100 羅湖區深南東路5016號經濟爆發式增長,一座座摩天大樓墊高著大城市的野心。與深圳曾經的地標地王大廈的建成相隔12年,新一代城市地標京基100大廈,高441.8米,建成時為全球4、第8高摩天樓,是集超甲級寫字樓、酒店、公寓及購物中心于一身的城市綜合體。塔樓頂部為瑞吉酒店, 96層以上是由玻璃圍成的敞開式的空間,市民可以在上面喝全景下午茶,這也是京基100最具特色、施工難度最大的地方。 4 華強北 福田區華強北路20年間,伴隨深圳產業結構的轉型,華強北從以40棟工業廠房為基礎的工業區成功自我更新成深圳主要的核心商圈之一。90年代鼎盛時期,華強北占領了中國九成的電子元件批發份額。區域格局是以華強北路為主軸,街道向東西兩側水平脈絡伸展,街道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蔓延到每一個角落,催生了小面積密集分布的臨街商業。地區成長初期缺少規劃,自發性生長的城市肌理交織成復雜、活躍而自成一體的5、網絡,如今它在土地緊缺和商業價值的擠壓之下正面臨著新一輪的更新,而這片區域里城市更新最顯著的問題就是自上而下城市規劃的失效,后期規劃介入困難重重。5 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福田區福中路184號兩館作為中心區大型公共文化建筑,由藍天組事務所設計。建筑在結構上打破了現代建筑水平與垂直的規律,在室內設計上順應了建筑空間并展現出變形扭曲等特點,在功能上復合了當代藝術展示收藏和城市規劃展覽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功能,沖突之下無疑也孕育著藝術與規劃兩大展示主題相互交流的契機與無限的可能性。6 深圳文化中心福田區福中一路深圳市文化中心由兩座建筑構成:位于福中一路南面的圖書館和北面的音樂廳。為避免整個文化中心6、被道路割裂,建筑師磯崎新設計了一個橫跨道路的公共平臺,將兩座建筑勾連形成一個整體。平臺上“黃金樹”結構幕墻也獨具觀賞 性。 建筑西立面以“黑墻”界定出其公共文化核心區的范圍,同時隔絕了道路帶來的冗雜。音樂廳一面的東立面“豎琴幕墻”呈波浪狀起伏,廳內采用革新的葡萄園式格局增強視聽效果。圖書館前廳通高的空間在讀者面前猶如目錄一樣呈現館內全貌,陽光投進玻璃幕墻營造出一個空曠明凈的閱讀空間,讓人獲得空間上和思緒上的雙重愉悅。 7 深圳證券交易大廈深南大道2012號深圳證券交易大廈由荷蘭建筑事務所OMA設計,立面以簡潔規整的黑灰色窗戶陣列而成,特殊的玻璃使其呈現出一種結晶般的光澤。建筑最大的特點是塔樓底7、部有一圈抬升36米的裙樓,因此被戲稱為“小黑裙”。 然而,庫哈斯對半空裙樓的寄望,其實是試圖通過它向城市傳播交易動態訊息,同時將騰空的地面還給市民,作為陰涼的城市活動發生空間。然而與北京CCTV總部相似,庫哈斯公共空間的這一想法并沒有得到實現,裙房下的空間始終人煙稀少,沒成為一個被市民真正使用的地方。建筑能否與市民生活發生關系,無疑影響著人們對建筑的評價和認知,城市大型建筑與城市活動卻總是呈現對立與疏離的關系,無怪乎市民只關注建筑直觀呈現的視覺感受而出現有失偏頗的 評價。 8 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南山區僑城東路開平街華僑城創意文 化園的前身是東部工業區。2003年,都市實踐將南區的一棟舊廠房改造為8、OCAT當代藝術中心,從此成為片區改造的起點,之后的2005年,第一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年雙城展在這里舉行。 都市實踐在十多年循序漸進的改造中,對創意園南區和北區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南區以置換和填充的思路,將空間梳理、劃分出一個個藝術空間,并通過重要的視覺節點設計把控全園的格調;北區采用功能性連廊的策略,將多棟廠房在二層進行有機串聯,寬闊的連廊不僅具備交通功能,其本身也可進駐特色業態,創造出坡地、平臺、廊道等多種交往空間。 9 南頭古城南山大道3109號攝影:梁淑嫻南頭古城原為東莞守御千戶所所城,距今已有600余年。古城的存在可以一改大眾對深圳“就是一個37年前從小漁村迅速發展起來的城市”的武斷印象9、。 事實上,南頭古城曾為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海防、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明朝萬歷元年建新安縣后,這里在所城基礎上進行了重修,于是這個縣衙門就管轄著如今范圍涉及深港澳的大部分地區,權重一時。時至今日,古城內糅合著從古代到現代多個時期的建筑,文物、歷史建筑與近代民居甚至城中村雜糅其間,形成一幅歷史沉積深厚而活力多元的特殊城市圖景。 10 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南山區太子路方案效果圖 由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日本建筑師楨文彥設計的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即將于2017年建成開放。 建筑主體空間分別面向山、海、城市三重視野,建筑師意在提高藝術中心的公共性和可達性,以一條中脊和四通八達的中庭空間將畫廊、圖書館、兒童博物館等設施與三個主題廣場串聯,開放聯通的空間讓進入此地的人們能便捷隨心地選擇自己想去的地方,同時引發文化的對話和人與人的交流。項目建成后,英國V&A、觀復博物館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等國內外頂級博物館將進駐,共同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與公共項目。文字| 梁淑嫻編輯| 李菁琳校對| 原源(實習生)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