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院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預案(1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571377
2022-09-05
15頁
31.50KB
1、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預案慶城縣岐伯中醫醫院目 錄1總則1.1編制目的1.2編制依據1.3適用范圍1.4工作原則1.5事件分級特別重大突發中毒事件(I級)重大突發中毒事件(II級)1.5.3 較大突發中毒事件(III級)1.5.4 一般突發中毒事件(IV級)2組織體系及職責2.1衛生部門衛生行政部門醫療衛生機構化學中毒救治基地及指定救治機構相關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2.2專家組2.3衛生應急專業隊伍3監測報告與風險評估3.1監測報告監測報告責任報告單位、責任報告人及報告時限事件報告內容評估與報告3.2風險評估4信息通報5應急響應5.1應急響應原則5.2分級響應5.3響應措施組織協調2、現場處置脫離接觸5.3.2.2 現場醫療救援區域設置現場快速檢測現場洗消現場檢傷病人轉運后送醫療機構醫療衛生救援人員的防護公眾的安全防護建議5.4應急響應的終止5.5非事件發生地區衛生應急措施6 保障措施7預案的制定與更新8 附則8.1名詞術語8.2 預案實施時間1 總則1.1 編制目的有效控制突發中毒事件及其危害,指導和規范突發中毒事件的衛生應急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中毒事件對公眾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眾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1.2 編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國家突3、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和規章。1.3 適用范圍各類突發中毒事件的衛生應急工作。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按相關預案處置。1.4 工作原則以人為本,有效處置;統一領導,分工協作;信息共享,快速響應;加強管理,強化保障。1.5 領導小組組 長: 韓 瓊 慶城縣岐伯中醫醫院院長副組長: 宋繼紅 慶城縣岐伯中醫醫院副院長 張永平 慶城縣岐伯中醫醫院副院長 蔡劍雄 慶城縣岐伯中醫醫院副院長成 員: 張建功 醫務科主任 陳 芳 檢驗科主任 樊 玲 超聲科主任 封 潤 總護士長 惠 敏 感染科主任 楊慶民 藥械科主任 楊傳正 體檢科主任 齊麗萍 體檢科護士長 李茂升 急診科主任 4、李碎紅 急診科護士長 白志玲 婦產科主任 邊雪麗 婦產科護士長 陳 靜 麻醉科主任 田 敏 手術室護士長 賈筱君 外科主任 史文雪 外科護士長 陳宇宏 骨傷科主任 蘇珊珊 骨傷科護士長 吳鵬華 內一科主任 張玉能 內一科護士長 李群玲 內二科主任 胡麗娟 內二科護士長 張曉麗 兒科主任 黃 婧 兒科護士長1.6 事件分級根據突發中毒事件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圍等因素,將突發中毒事件分為特別重大(I級)、重大(II級)、較大(III級)和一般(IV級)突發中毒事件四級。 1.6.1 特別重大突發中毒事件(I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別重大突發中毒事件:(1)一起突發中毒事件,中毒人數在100人及以上且死5、亡10人及以上,或死亡30人及以上。(2)在一個縣(市)級行政區域24小時內出現2起及以上可能存在聯系的同類中毒事件時,累計中毒人數100人及以上且累計死亡10人及以上,或累計死亡30人及以上。(3)較短時間內,全國2個及以上?。ㄗ灾螀^、直轄市)發生同類別重大突發中毒事件(II級),并有證據表明這些事件存在可能的聯系。(4)國務院及其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1.6.2 重大突發中毒事件(II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突發中毒事件:(1)一起突發中毒事件暴露人數2000人及以上。(2)一起突發中毒事件,中毒人數在100人及以上且死亡2人及以上,或死亡10人及以上。(3)在一個縣(市)級行政區6、域24小時內出現2起及以上可能存在聯系的同類中毒事件時,累計中毒人數100人及以上且累計死亡2人及以上,或累計死亡10人及以上。(4)較短時間內,全省2個及以上市(地)級區域內發生同類較大突發中毒事件(III級),并有證據表明這些事件存在可能的聯系。(5)省級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1.6.3 較大突發中毒事件(III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突發中毒事件:(1)一起突發中毒事件暴露人數1000人及以上。(2)一起突發中毒事件,中毒人數在100人及以上且有人員死亡,或死亡3人及以上。(3)在一個縣(市)級行政區域 24小時內出現2起及以上可能存在聯系的同類中毒事件時,累計7、中毒人數100人及以上且有人員死亡,或累計死亡3人及以上。(4)較短時間內,全市(地)2個及以上縣(市)、區發生同類一般突發中毒事件(IV級),并有證據表明這些事件存在可能的聯系。(5)市(地)級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1.6.4 一般突發中毒事件(IV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一般突發中毒事件:(1)一起突發中毒事件暴露人數在50人及以上。(2)一起突發中毒事件,中毒人數在10人及以上且無人員死亡,或出現人員死亡。(3)在一個縣(市)級行政區域24小時內出現2起及以上可能存在聯系的同類中毒事件時,累計中毒人數10人及以上且無人員死亡,或出現人員死亡。(4)縣(市)級及以上人8、民政府及其衛生行政部門認定的其他情形。2 組織體系及職責2.1 醫院組織體系慶城縣岐伯中醫醫院是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的專業技術機構,結合職責做好應對突發中毒事件的各種準備工作,加強專業技術人員能力培訓,提高快速應對能力和技術水平。發生突發中毒事件后,在本縣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領導下,開展衛生應急處理工作。2.1.2.1 慶城縣岐伯中醫醫院職責(1)開展突發中毒事件和中毒病例報告。(2)組織制定突發中毒事件醫療救治方案。(3)開展中毒病人的現場醫療救治、轉運、院內診療工作。(4)向縣衛計局報告中毒病人轉歸情況。(5)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中毒病人的流行病學調查,并采集有關生物樣本。2.1.2.9、3 慶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開展突發中毒事件的監測、報告和分析工作。(2)開展突發中毒事件的現場調查和處理,提出有針對性的現場預防控制措施建議。(3)開展突發中毒事件的現場快速鑒定和檢測,按照有關技術規范采集樣本,開展中毒事件樣本的實驗室鑒定、檢驗和檢測工作。(4)開展突發中毒事件暴露人群的健康監護工作。(5)開展突發中毒事件的健康影響評價工作。2.1.2.4 衛生監督機構所(1)在縣衛計局領導下,對參與突發中毒事件處置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督導、檢查;執法監督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的衛生應急各項措施的落實情況;協助縣衛計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調查處理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工作中的違法行為。(2)對突發10、中毒事件的肇事單位和責任單位進行衛生執法監督, 2.2 衛生應急專業隊伍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成立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專業隊伍,配備必要處置和保障裝備,定期組織專業培訓、演習和演練。接受本級衛生行政部門調用,參與突發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3 監測報告與風險評估3.1 監測報告3.1.1 監測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醫療機構開展突發中毒事件的監測工作,建立并不斷完善中毒實時監測分析系統,組織轄區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突發中毒事件涉及的中毒病人相關信息收集、整理和報告等工作;組織開展針對特定中毒或人群的強化監測工作;組織同級中毒救治基地(或指定救治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毒物、突發中毒事件及其中毒病例的實時監11、測和數據分析工作。3.1.2 報告醫院接到突發中毒事件報告或接診可能系突發中毒事件的病例時,及時上報,并由承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職責的機構,負責突發中毒事件網絡直報工作。3.1.2.1 責任報告單位、責任報告人及報告時限按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的規定和要求開展報告工作。3.1.2.2 事件報告內容突發中毒事件報告分為首次報告、進程報告和結案報告,應根據事件的嚴重程度、事態發展和控制情況及時報告事件進程。首次報告內容包括突發中毒事件的初步信息,應說明信息來源、危害源、危害范圍及程度、事件性質和人群健康影響的初步判定等,也要報告已經采取和準備采取的控制措施等內容。進程報告內容包括事件危害進12、展、新的證據、采取的措施、控制效果、對事件危害的預測、計劃采取的措施和需要幫助的建議等。進程報告在事件發生的初期每天報告,對事件的重大進展、采取的重要措施等重要內容要隨時口頭及書面報告。結案報告內容包括事件發生原因、毒物種類和數量、波及范圍、接觸人群、接觸方式、中毒人員情況、現場處理措施及效果、醫院內處理情況等詳細描述,還要對事件原因和應急響應進行總結,提出建議。結案報告應在事件應急結束時呈交。3.1.2.3 評估與報告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工作結束后,承擔應急響應工作的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有關人員對突發中毒事件醫療衛生應急救援工作進行評估。及時總結衛生應急工作中的經驗、教訓。評估報告上報本級人民13、政府和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3.2 風險評估縣級及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專家,開展毒物及突發中毒事件對公眾健康危害的風險評估,為政府相關部門開展中毒預警和制定防控對策提供參考。發生突發中毒事件或發現可能造成突發中毒事件的因素后,根據有毒物質種類、數量、狀態、波及范圍、接觸人群以及人群中毒癥狀等,及時開展動態評估,提出預防和控制建議。4 信息通報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在處理突發中毒事件過程中,及時向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公安、消防等相關部門通報衛生應急處理情況;并及時獲取其他相關部門處理突發公共事件涉及的中毒應急信息,以便及時掌握相關突發事件涉及的中毒衛生應急工作情況。5 應急響應5.1 14、應急響應原則發生突發中毒事件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和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技術指導下按照屬地管理、分級響應的原則,迅速成立中毒衛生應急救援現場指揮機構,組織專家制定相關醫學處置方案,積極開展衛生應急工作。5.2 分級響應級響應:達到特別重大突發中毒事件后,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立即啟動級響應,迅速開展衛生應急工作,并將應急工作情況及時報國務院。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在本級政府領導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指導下,立即組織協調市(地)、縣(市)級衛生行政部門開展衛生應急處理工作。級響應:達到重大突發中毒事件后,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立即啟動級應急響應,迅速開展衛生應急工作,并將應急工作情況及時報本15、級人民政府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技術支持和協調工作,根據需要組織國家衛生應急救治隊伍和有關專家迅速趕赴現場,協助開展衛生應急處理工作。級響應:達到較大突發中毒事件后,市(地)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立即啟動級應急響應,迅速開展衛生應急工作,并將應急工作情況及時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及時組織專家對衛生應急處理工作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及時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級響應:達到一般突發中毒事件后,縣(市)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立即啟動級應急響應,迅速開展衛生應急工作,并將應急工作情況及時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16、市(地)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及時組織專家對衛生應急處理工作進行技術指導。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應根據工作需要提供技術支持。5.3 響應措施5.3.1 組織協調在縣委、縣衛計局統一領導、業務指導下,調集衛生應急專業隊伍和相關資源,開展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救援工作。5.3.2 現場處置具備有效防護能力、正確處置知識和技能的醫療衛生應急人員承擔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現場處置工作,并詳細記錄現場處置相關內容,按流程轉運病人并做好交接工作。5.3.2.1 脫離接觸積極配合公安消防、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環境保護等部門控制危害源,搜救中毒人員,封鎖危險區域以及封存相關物品,防止其他人員繼續接觸有毒物質。5.3.2.2 現17、場醫療救援區域設置存在毒物擴散趨勢的毒物危害事件現場,一般分為熱區(紅線內)、溫區(黃線內)和冷區(綠線內)。醫療救援區域設立在冷區,并可結合現場救援工作需要,在醫療救援區域內設立洗消區、檢傷區、觀察區、搶救區、轉運區、指揮區、尸體停放區等功能分區。 現場洗消在溫區與冷區交界處設立現場洗消點,救援人員協助消防部門對重傷員進行洗消,同時注意染毒衣物和染毒貴重物品的處理。5.3.2.5 現場檢傷現場檢傷區設立在現場洗消區附近的冷區內,醫療衛生救援隊伍負責對受累人員進行現場檢傷。參照通用檢傷原則以及毒物對人體健康危害特點,將中毒及受累人員分為優先處置、次優先處置、延后處置和暫不處置四類,分別用紅、黃18、綠、黑四種顏色表示。標紅色必須緊急處理的危重癥病人,優先處置;標黃色可延遲處理的重癥病人,次優先處置;標綠色輕癥病人或尚未確診的受累人員,可不在現場處置;標黑色的死亡人員,暫不處置。5.3.2.6 病人轉運轉運突發中毒事件現場的病人應遵循以下原則:(1)轉運前,對有嚴重污染病人應先行現場洗消處理,大量攝入毒物病人應予以現場催吐處理,轉運途中有生命危險的危重癥病人應先行初步急救等現場緊急處理并待病情穩定后,再行轉運。(2)轉運過程中,醫護人員必須密切觀察中毒病人病情變化,確保治療持續進行,并隨時采取相應急救措施。(3)統一指揮調度,合理分流病人。做好病人交接,及時匯總上報。5.3.2.7 后送19、醫療機構按照統一安排,做好突發中毒事件受累人員的救治和觀察。根據毒物特點及病人情況,必要時對轉運至院內病人進一步給予清除體表毒物的二次洗消,以及采取清除體內毒物等醫療措施,特別注意潛伏期較長和復合傷病人的院內觀察和綜合救治工作。5.3.2.8 醫療衛生救援人員的防護進入現場參與救援的人員,要了解各類防護裝備的性能和局限性,應根據毒物種類及危害水平選擇適宜的個體防護裝備,在沒有適當個體防護的情況下不得進入現場工作。5.3.2.9 公眾的安全防護建議根據突發中毒事件特點和衛生防護要求,向有關部門和公眾提出以下建議。(1)發生有毒氣體泄漏事件后,根據當地氣象條件和地理位置特點,暴露區域群眾應轉移到上20、風方向或側上風方向的安全區域,必要時應配備逃生防毒面具。(2)發生毒物污染水源、土壤和食物等中毒事件后,應立即標記和封鎖污染區域,及時控制污染源,切斷并避免公眾接觸有毒物質。5.4 應急響應的終止要適時組織專家對是否終止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響應進行評估,并根據專家組的建議及時決定終止衛生應急響應。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響應的終止必須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突發中毒事件危害源和相關危險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無同源性新發中毒病例出現,多數中毒病人病情得到基本控制。5.5 非事件發生地區衛生應急措施應根據突發中毒事件的性質、特點、發展趨勢等情況,分析本地區受波及的可能性和程度,重點做好以下工作:(1)密切關注事21、件進展,及時獲取相關信息。(2)加強重點環節的人群健康監測,提出安全防護建議。(3)組織做好本行政區域的衛生應急處理所需的人員與物資準備。(4)針對性開展中毒預防控制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公眾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6 保障措施按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要求,做好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的體系、技術、隊伍、藥品、物資、資金等保障,開展培訓演練和公眾健康教育等工作。 根據相關預案和規范的要求,結合本地區實際,組織專家提出本級基本解毒藥品、器械(包括洗消等)、基本防護用品儲備,以及基本現場檢測設備和儀器配備的建議,并協調配合有關部門予以落實。與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環境22、保護等相關部門積極協調,做好突發公共事件涉及的中毒事件衛生救援工作;與工業和信息化部門配合,協助其做好解毒藥品、醫療設備和器械、防護用品的生產、儲備、調用等衛生應急保障工作。7 預案的制定與更新本預案由衛生部制定并發布。根據突發中毒事件的形勢變化和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對本預案更新、修訂和補充。8 附則8.1 名詞術語突發中毒事件:在短時間內,毒物通過一定方式作用于特定人群造成的群發性健康影響事件。同類事件:指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及病人的臨床表現相似的事件。毒物:在一定條件下(接觸方式、接觸途徑、進入體內數量),影響機體代謝過程,引起機體暫時或永久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狀態的外來物質。中毒:機體受毒物作用引起損害而出現的疾病狀態。暴露者:發生突發中毒事件時,在一定時間內,處于毒物擴散區域范圍內,并可能受到毒物危害或影響的人員。包括在事件發生初期,難以判定是否有明確的毒物接觸史、是否有不適癥狀和異常體征的人員。暴露人數:指一起突發中毒事件中暴露者數量的總和。8.2 預案實施時間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