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站右壩肩邊坡預應力錨索施工監理實施細則.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630669
2023-03-31
13頁
91KB
1、電站右壩肩邊坡預應力錨索施工監理實施細則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1.事前控制1.1 設計文件審查依據國家技術規范、招標文件的要求,結合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對設計文件進行審查,主要包括設計圖紙審查,設計通知、設計更改通知以及設計便函、錨索施工技術要求等的審查。設計圖紙審查包括設計圖紙驗證和審查兩方面工作,設計通知、設計更改通知及設計便函審查后如有疑問則向設計方提出,得到澄清或解決后發送施工單位執行。1.2 施工組織設計及單項工程施工措施審批施工組織設計審批應在發布工程開工令前完成,主要進行方案性審查,針對錨索施2、工部分主要審查施工單位擬定投入本單項工程施工的人員技術力量、造孔、聲波測試、張拉等設備配置是否與投標文件承諾內容相同,質量保證體系及安全保證體系設置是否合理;同時要求施工單位在錨索施工開始實施前28天提交單項施工措施,監理工程師重點審查擬定投入的技術人員,工人和設備型號、數量是否能夠保證錨索施工質量和工期要求,鉆孔、錨索編制及安裝、錨固段灌漿、錨固段張拉及封孔灌漿是否滿足技術規范要求,以及審查其安全生產和文明施工措施以及環境保護措施等是否切實可行,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對施工單位提交的單項施工措施作出批準執行、按要求進行補充修改后執行或重新提交三種批復意見,10天內書面回復施工單位。1.3 現場資源3、落實 人員檢查檢查投入的技術力量是否與擬定計劃相符,是否滿足現場方案實施的要求,投入的各種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素質及數量是否滿足施工進度和施工質量要求。 設備檢查 a)、檢查造孔設備型號和數量能否滿足施工進度和質量要求,宜采用金剛石或硬質合金回轉鉆機及潛孔鉆機,以獲得光滑、規則的錨索孔;檢查是否配備孔內扶正器和羅盤儀等糾偏、孔斜測量設備; b)、檢查是否配備切割機;注漿機配備能否滿足現場施工要求,注漿機上的壓力表是否經過率定;是否配備聲波測試儀及灌漿記錄儀,以判斷錨索孔是否需按照設計技術要求進行固結灌漿; c)、檢查錨束的張拉設備是否進行過標定,標定后的有效使用期不得超過6個月(即標定時間間隔期4、不得超過6個月),若超過標定時間間隔期或遭強烈碰撞、則需重新標定后才能使用; d)、檢查張拉機具配套的壓力表精度不應低于1.5級,張拉時壓力表讀數不超過表盤刻度的75%; e)、檢查灌漿泵的排漿量是否滿足錨索孔道的灌漿強度的需要,壓力穩定,其允許工作壓力應大于最大設計灌漿壓力的1.5倍,壓力波動范圍宜小于灌漿壓力的20%; 材料檢查a)、檢查每盤(捆)鋼絞線是否具有材質證明書、出廠合格證、及檢驗報告等;同時應根據每批次生產的鋼絞線進行抽查并委托有檢驗資質的單位進行檢驗,并將檢驗報告以書面方式進行上報;b)、在鋼絞線進場入庫前需進行外觀檢查,從包裝、有無油污、銹蝕、毛刺等方面進行檢查,并對直徑進5、行檢查(可用卡尺檢查,偏差在0.15mm內),檢查PE套管是否有外觀破損等現象;c)、檢查錨具是否具有出廠合格證、檢驗報告等,并對每批入庫前按照10%的進行抽樣外觀檢查、結構主端部與張拉機具尺寸匹配檢查及表面檢查等;d)、檢查水泥、外加劑的出廠質檢報告及合格證,檢查現場檢驗報結果,檢查水質檢驗報告,施工單位在錨固段注漿和錨墩混凝土澆筑之前必須將所有材料的上述檢驗報告報送監理工程師審查,對缺項漏項和不能滿足技術要求的項目提出補充要求,直至各個項目全部符合要求才能允許開始施工;注漿體、錨墩混凝土應通過試驗確定配合比。2 事中控制 檢查控制程序如下: 2.1 造孔a)、檢查各錨索孔孔位是否與設計孔位6、相符,間排距是否符合設計要求;鉆孔開孔偏差不得大于10cm,錨索孔在任意一個方向上的入口偏差不得大于0.5,鉆進長度方向上的孔斜偏差不大于鉆孔長度1/30;b)、檢查鉆機安裝是否穩固,立軸角度是否與設計鉆孔角度、方位相符,以保證孔 向與設計一致,并要求及時測斜,發現孔斜及時糾正;c)、造孔過程中必須有原始造孔施工記錄,記錄必須全面、詳細、真實,對特殊情況處理(如掉塊、塌孔、卡鉆、埋鉆等)必須如實填寫;d)、造孔完成后進行終孔孔深和孔斜檢查,鉆孔孔深應大于設計孔深0.4m并小于漿液伸縮量與0.4m之和;鉆孔孔徑不得小于110mm; e)、造孔過程中及時進行聲波測試以及進行巖石透水率試驗,當巖體透7、水率3Lu時、錨固段聲波測試值小于3000m/s連續時或不連續小于3000m/s累積值大于20%時,應按照設計及規范要求對錨索孔進行固結灌漿處理;f)、造孔完成后進行錨索安裝前須對孔內巖芯殘留和沉淀進行檢查,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否則應進行處理,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錨索安裝及錨固段灌漿等施工;錨索孔驗收完畢后應及時安裝錨索;2.2 錨索制作 編索a)、錨索編制應在專用場地進行,并具有良好的防污及防雨措施;在進行錨索編制前應對鋼絞線外觀進行檢查,有無油污、銹蝕、毛刺、損傷及伸直性能應良好、無散頭等;b)、檢查每束鋼絞線數量、直徑是否滿足設計要求;c)、檢查鋼絞線下料長度是否滿足錨索設計尺寸及張拉工藝操8、作需要,長度可按下述公式計算: L=S+H式中:L鋼絞線下料長度,單位mm S實測孔深,單位 mm H錨墊板外鋼絞線使用長度,包括工作錨板、限位板、工具錨板的厚度、張拉千斤頂長度和工具錨板外必要的安全長度之和,單位 mm 注:有測力計的部位應加上測力計的長度。d)、無粘結筋編索前,應將錨固段及錨頭PE套管剝去,使用清潔劑洗去油脂并套上止油護套,對裸露鋼絞線進行防護;e)、錨束隔離架應按照設計要求進行設置,間距允許偏差為50mm;f)、錨束鋼絞線應一端對齊,排列平順,不得扭結,綁扎牢固,綁扎間距宜為2米,綁扎材料采用設計要求的綁扎材料,在設計無明確要求時宜采用鍍鋅鉛絲進行綁扎;g)、錨固段的進漿9、管口距止漿環端面100mm,出漿管口距孔底50mm;張拉段的進漿管口距工作錨板上端面20mm,出漿管口距錨固段50mm;檢查導向帽安裝是否牢固,止漿環位置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止漿環放置誤差不大于50mm;h)、錨索制作完成后經檢查合格后按編號掛牌堆放成品錨索;成品錨索堆放應在通風、干燥的支架上,并分層平鋪,不得疊壓;錨索支架支點間距2m,吊點間距3m,彎曲半徑應3m; 錨束運輸、安裝a)、水平運輸過程中應保證各支點間距不大于2m,彎曲半徑不孝與3m;垂直運輸時,應根據索體在吊運中的狀態合理設置吊點,其間距不宜大于3m,入孔前除主吊點外,其余吊點能快速、安全脫鉤;b)、施工現場待安裝的錨索,應按序10、號順直存放在距地面20cm以上的承索架(臺)上,并采取必要的防污染措施;c)、在進行錨索安裝前,確保錨索孔已驗收通過,并不能超過24h,可用水管沖洗的方法從孔口返出的水判斷孔內是否干凈;在安裝的過程中,應先將套管與索體固定牢靠后再行安裝,采取緩慢均勻推進,嚴防索體與套管相互錯動;安裝完畢后應對止漿環的有效性進行檢查,可采用內錨段充水加壓的方法進行檢查,如存在問題可采用輔助密封措施加以處理或取出錨索進行處理后重新安裝;2.3 注漿 巖體固結灌漿當巖體透水率3Lu時、錨固段聲波測試值小于3000m/s連續時或不連續小于3000m/s累積值大于20%時,在錨束安裝前,須對錨索孔進行固結灌漿。錨固段灌11、漿段長設5m一段,灌漿壓力為0.81.2MPa,循環灌漿,漿液水灰比采用5:1,3:1,2:1,1:1,0.8:1,0.6:1,0.4:1七個比級。漿液配比5:13:12:11:10.8:10.6:10.4:1漿液比重1.1251.21.2861.51.591.731.87注:上述參數將根據現場實際施工情況作進一步調整。 錨固段注漿a)、錨固段注漿采用水泥漿,水灰比0.40,水泥結石7天設計強度不小于35MPa,水泥結石采用現場取樣,實驗室實驗;b)、采用有壓循環注漿,注漿壓力為0.50.8MPa;c)、注漿過程中,出漿管排漿連續,排漿比重與進漿比重相同時(可采用比重計進行檢查),方可屏漿,屏12、漿壓力0.40.6MPa,屏漿時間30min;注漿采用自下而上一次施灌方法,進漿必須連續,如因各種原因使進漿中斷超過1h,必須采取措施重新灌注;d)、注漿后5d內,不允許在錨索周圍20m范圍內進行任何爆破或擾動; 張拉段封孔注漿除觀測錨索和有補償張拉要求的錨索外,其余錨索張拉段套管與孔壁間應注漿。a)、在進行封孔注漿前,如果確認錨索鎖定后保存的預應力低于設計錨固力的90%,必須進行補償張拉,達到設計錨固力要求后,再進行封孔灌漿;b)、封孔灌漿可采用水泥漿,水灰比0.4,也可采用水泥砂漿,水灰比0.5,灰砂比1:1;c)、灌漿采用間歇灌漿法或反復屏漿法有壓灌漿,灌漿壓力0.40.6MPa,回漿濃13、度與進漿濃度相同后,方能結束灌漿;封孔灌漿結束后3天檢查孔口回縮段,復灌或用水泥砂漿回填,砂漿水灰比0.5,灰砂比1:1;上游墻下帷幕灌漿壓力控制表(MPa)段次(段長)序孔序孔序孔起始壓力目標壓力起始壓力目標壓力起始壓力目標壓力第1段 (2m)0.40.50.60.80.81.0第2段 (3m)0.61.00.81.21.01.5第3段 (5m)1.01.51.22.02.02.5第4段(5m)1.52.02.02.52.53.0第5段(5m)及以下1.52.02.02.52.53.0下游墻下帷幕灌漿壓力控制表(MPa)段次(段長)序孔序孔序孔起始壓力目標壓力起始壓力目標壓力起始壓力目標壓力14、第1段 (2m)0.30.40.40.50.50.6第2段 (3m)0.61.00.81.21.01.5第3段 (5m)1.01.51.22.02.02.5第4段(5m)1.52.02.02.52.53.0第5段(5m)及以下1.52.02.02.52.53.0山體帷幕灌漿壓力控制表(MPa)段次(段長)序孔序孔序孔起始壓力目標壓力起始壓力目標壓力起始壓力目標壓力第1段 (2m)0.30.40.40.50.50.6第2段 (3m)0.61.00.81.21.01.5第3段 (5m)1.01.51.22.02.02.5第4段(5m)1.52.02.02.52.53.0第5段(5m)及以下1.5215、.02.02.52.53.0本工程有覆蓋層灌漿,覆蓋層灌漿壓力建議采用山體帷幕灌漿壓力的60%,在實施過程中,如果發生冒漿現象,應適當降低灌漿壓力;為了保證施工質量建議覆蓋層灌漿段長采用3.0米每段。 固結灌漿段長6m時,采用全孔一次灌漿法,6m時分段灌漿。灌漿耗漿量不大于30L/min的情況下,開灌后應盡快達到設計壓力。大于30L/min的可分級升壓。嚴禁低壓灌漿高壓結束。考慮灌漿壓力與注入率的關系,當吸漿量較大時,應適當減少灌漿壓力,反之則應增大灌漿壓力。注入率與最大灌漿壓力關系可參考下表:注入率與最大灌漿壓力關系表注入率(L/min)5050303020201010最大灌漿壓力(MPa)16、00.050.050.10.10.20.30.80.5c. 漿液濃度控制檢查所用配合比是否符合要求,每次配漿液必須測量比重。灌漿漿液的濃度應由稀到濃逐級變換,水灰比采用5:1、3:1、2:1、1:1、0.8:1、0.5:1等六個比級。開灌比級為5:1,灌漿過程中每隔一定時間測定漿液比重,灌漿結束時亦應測定比重,并作好記錄。每級漿液比重如下表:漿液配比5:13:12:11:10.8:10.5:1漿液比重1.1251.21.2861.51.591.80d. 變漿控制檢查變漿是否合理,漿液變換原則是:當灌漿壓力保持不變,注入率持續減少時或當注入率不變而壓力持續升高時,不得改變水灰比;當某一比級漿液的17、注入量已達到300L以上或灌注時間已達一小時,而灌漿壓力和注入率均無改變或改變不顯著時應改濃一級;當注入率大于30L/min時,可根據具體情況越級變濃;改變漿液后,如注入量較改變漿液前減少幅度大時,說明改變漿液不合理,應返回原漿液比級繼續灌注。e. 結束標準控制檢查灌漿記錄與實際結束條件是否相符,有無提前結束灌漿現象(指灌漿延續時間是否達到),固結灌漿結束標準:在該段設計壓力下,當注入率不大于1L/min延續灌注30min?;靥罟酀{在規定的壓力下,注入率不大于0.4L/min時,灌漿孔停止吸漿,延續灌注5min ?;鶐r帷幕灌漿結束標準是: 在規定的灌漿壓力下當注入率小于0.4L/min時連續灌18、注60min灌漿可以結束; 在設計壓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L/min延續灌漿時間不少于90min;當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漿法時,繼續灌漿時間相應的減少為30min和60min; 灌漿全過程,在設計壓力下的灌漿時間不少于120min。f. 記錄檢查使用自動記錄儀,要檢查自動記錄儀所記壓力是否與孔口壓力表壓力一致。自動記錄儀的壓力和流量要定期率定,要求每周率定一次,發現問題及時率定。如果采用人工記錄,要檢查灌漿記錄是否及時記錄,是否全面、詳細、真實,孔口壓力表壓力、槽內耗漿量是否與灌漿記錄相符,不得事后回憶記錄;自上而下分段鉆孔灌漿,注意檢查有無兩段合并一次鉆孔、灌漿,而記錄分段記錄的偽、假現象。所有灌19、漿孔必須嚴格按序施工。特殊情況下各灌漿孔序間的灌漿高差必須大于15m。g. 封孔檢查封孔是否按規定封孔方法及時封孔,并檢查灌漿孔是否封滿、密實。2.4 灌漿過程中的特殊情況處理a. 檢查所灌孔段耗漿情況,如耗漿大時應檢查管路是否破裂;巖縫有無漏漿、跑漿情況;如耗漿量小,要檢查灌漿泵是否排漿。b. 灌漿過程中發生冒漿、漏漿時應及時向監理工程師報告,并根據具體情況提出采用嵌縫、表面封堵、低壓、濃漿、限流、間歇灌漿等處理措施報監理工程師批準后實施。c. 灌漿過程中發生串漿時、如串漿孔具備條件、可同時進行灌漿、采用一泵一孔灌注、否則應立即在串漿孔內串漿部位以上用灌漿塞塞住,待灌漿結束后串漿孔再進行鉆孔20、和灌漿。d. 灌漿工作必須連續進行,若因故中斷,可按照下述原則進行處理:盡可能縮短中斷時間,及早恢復灌漿;中斷時間超過30min,應立即沖洗鉆孔,而后恢復灌漿。如無法沖洗或沖洗無效,則應進行掃孔,而后恢復灌漿;恢復灌漿時,應使用開灌比級的水泥漿進行灌注。如注入率與中斷前相近,即可用中斷前比級的水泥漿進行灌注如注入率較中斷前減少較多,則漿液應逐級加濃進行灌注;恢復灌注后,如注入率較中斷前減少較多,且在極短時間內停止吸漿,則認為該灌漿段不合格,應設法補救;e. 孔口涌水的孔段,在灌漿前應測記涌水壓力和涌水量,采取下列措施:自上而下分段灌漿;短的段長;高的灌漿壓力;濃漿結束;灌漿結束應有屏漿措施,屏21、漿時間不少于1h;閉漿;待凝時間不少于48h;必要時在漿液中摻加速凝劑。f. 大量耗漿段的處理:遇有大量耗漿孔段時,首先應降低灌漿壓力,采用濃漿,減少并限制注入率,并視耗漿情況采用漿液中摻速凝劑,待該段耗灰量超過2T/m,仍不見壓力回升,地面又無漏漿的跡象,則應停止灌漿,待凝24h后復灌。復灌前必須進行掃孔;復灌時注入率逐漸減少,則應灌至正常結束;復灌時注入率仍很大,灌漿難于結束時,則采用摻中、細砂、水玻璃、水泥漿液和水玻璃雙液法等方法,待耗灰量超過0.51t/m后,再待凝后復灌至正常結束;復灌時注入率較待凝前相差懸殊,且耗灰量很小,此孔段即告結束;灌漿過程中發現回漿變濃,應該稀釋后繼續灌注,22、若無效再改稀灌注,若回漿仍變濃,延續灌注30min,即可結束灌漿。3 事后控制3.1 檢查孔布置帷幕灌漿在灌漿結束后14天后,進行檢查孔壓水試驗對灌漿質量進行檢查,檢查孔數量為灌漿孔數量的10左右,帷幕灌漿檢查孔布孔位置的選定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a. 帷幕中心線上;b. 巖石破碎、斷層大裂隙等地質條件復雜的部位;c. 灌漿過程中注入量大的孔段附近;d. 鉆孔偏斜較大、灌漿情況不正常,以及經資料分析認為對帷幕灌漿質量有影響的部位。固結灌漿質量壓水試驗檢查、巖體波速檢查、靜彈性模量檢查,應分別在灌漿結束37、14、28天后進行。3.2 檢查孔的實施及評定標準a. 檢查孔鉆孔要求與灌漿孔鉆孔要求相23、同,壓水方法為自上而下孔內卡塞分段進行,段長除第1、2段分別為2m、3m外,其余均為5m。壓水試驗的最大壓力取該段灌漿壓力的80,若該最大值大于1Mpa,采用1Mpa,采用3個壓力5個階段進行。b. 檢查孔各段壓水,監理工程師必須到場,要求現場及時記錄耗水量,計算呂榮值, 穩定標準同.c條。要求透水率不大于 Lu才認為合格,各段的合格率應達90以上,其余不足10灌漿段的透水率不大于 Lu且不集中即可認為合格。否則應由監理、設計、施工商量處理方案,一般采取補孔灌漿直至壓水檢查合格。3.3 檢查孔封孔檢查孔分段鉆孔、壓水結束后,按規定自下而上分段進行灌漿封孔,灌漿要求與普通灌漿孔一致。3.4 資料提交檢查孔檢查完成后,施工單位應按照技術規范要求及時進行資料分析,整理灌漿成果,在檢查孔完成7天時間內將全套資料報送監理工程師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