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市和合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方案(2022-2035年)(6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347
2023-09-12
6頁
995.18K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2024年歷史文化街區街道更新保護利用改造規劃設計方案
1、武岡市和合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22-2035年)公示文件一、 規劃范圍和合街歷史文化街區位于武岡古城東北,街區的規劃范圍北至小皇城,南至四牌路,東至沿河路,西至同保南路以西城墻遺址,面積為10.89公頃。二、 規劃期限規劃期限與武岡名城保護規劃保持一致,規劃期限為2022年2035年。三、 價值與特色1、武岡古城宗教商貿文化的特色展示地化龍橋周邊歷史上一直上一直為武岡州城內的商賈貨肆之所,也是宗教文化興盛之地。街區以現存的化龍寺為核心,關帝廟、文昌宮為輔,是強烈的宗教和民間信仰文化空間,化龍橋依然保有古廊橋風采,兩岸建筑鄰水而建,鱗次櫛比,風貌保留較好,與迎恩門古城墻共同構成古城東入口2、的核心區,是清末民初商業街市及寺廟信仰文化特色的體現地。2、武岡古城傳統手工藝文化典型代表地和合街區古韻猶存,坊市完整,街道兩側分布著眾多的傳統手工藝店鋪,包括鐵匠鋪、扎紙鋪等,形成濃郁的湘西南傳統市井文化氛圍,是武岡地區傳統手工藝、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四、 保護措施1、 保護范圍劃定街區的保護范圍包括核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總面積10.89公頃。(1)核心保護范圍:1.92公頃。分為三片,分別為化龍橋段、迎恩門段、東關段,化龍橋段包括和合街、和氣街兩側傳統建筑集中片區,迎恩門段包括迎恩門城墻遺址、中山巷兩側傳統建筑集中片區,東關段為和合街兩側傳統建筑集中片區。核心保護范圍內應嚴格保護空間3、格局和傳統風貌,保護構成歷史風貌的各要素(包括建筑、院落、街巷、古井、古樹等要素)以及具有武岡特色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除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外,在街區核心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經批準允許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筑的高度、體量、材料、色彩及外觀形象應與街區整體格局和風貌相協調。(2)建設控制地帶:8.97公頃。北至小皇城,南至四牌路,東至迎恩門、西至同保南路以西城墻遺址。街區建設控制地帶內各類建設應嚴格控制,對需新、改、擴建的建筑必須在建筑高度、體量、飾面材料以及建筑色彩、尺度、比例上與傳統建筑風貌協調,以取得與核心保護范圍之間合理的空間過渡。凡不符合規4、劃控制要求的現狀建筑,逐步加以整治改造或有機更新,以達到與古城整體風貌的和諧統一。2、 傳統格局保護保護街區以化龍橋為核心、古高廟為輔的特色宗教和民間信仰文化空間,與迎恩門古城墻共同構成古城東入口的核心區;通過傳統商貿街巷及沿街商業界面的修繕,展現清末民初商業街市特色;保護穿城河、化龍橋構成的化龍古廊橋風采,以及兩岸建筑鄰水而建,鱗次櫛比,夾岸為街,民居枕河、商業臨水的古城街河風情;重點保護街區內文物建筑及歷史建筑,以及傳統建筑與和合街、和氣街等歷史街巷的空間關系;遵循街區內傳統建筑院落組織的手法與模式,通過對街區內具有傳統風貌特色建筑的保護與修繕,維持街區的傳統風貌。3、 歷史街巷保護街區內5、的歷史街巷分為重點保護街巷和風貌整治街巷兩種模式進行保護控制。1、重點保護街巷包括和合街、和氣街等2條。保護歷史街巷的尺度、走向、名稱不得改變,重點保護街巷的高寬比。保護兩側建筑高度、立面連續性及傳統街巷景觀,禁止拓寬街巷。歷史街巷觀景視廊應給予重點風貌控制,避免視線遮擋。和合街、和氣街等具有歷史文脈的街巷應當設置文字介紹標牌等。在其周邊盡可能設置與街巷歷史產業文脈具有相關性的業態。2、風貌整治街巷包括四牌路、中山巷、柳山路、清渠街、同保南路等。保持街巷的走向、名稱,保護和整治其中風貌較好的街段,控制街巷空間尺度。沿街建筑的體量、色彩應與傳統風貌相協調。通過立面整治的方式,使街巷的整體風貌與街6、區傳統風貌相協調。4、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1) 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街區內的2處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武岡城墻-迎恩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化龍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的要求嚴格保護。(2) 歷史建筑保護街區內的1處歷史建筑即古高廟門頭及步道,歷史建筑的保護依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城市紫線管理辦法的要求執行。(1) 歷史環境要素依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的要求,積極保護街區內遺存的古橋、古井、古樹名木。(2)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次規劃從24項武岡市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選取7項作為在街區內展開保護傳承,包括傳統7、技藝、民間文學、民俗、傳統音樂等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湖南省實施辦法的要求保護。5、 建筑高度控制嚴格管控街區內新建、改建、擴建建筑高度,保證與街區的歷史風貌相協調,歷史文化街區內不符合建筑高度控制要求的既有建筑,逐步改造或更新,弱化對街區歷史風貌的影響。同時,規劃綜合考慮街區的保護區劃及現狀建筑情況,對街區內的建筑高度進行分級控制,分為開敞空間、建筑原高控制區、限高二層區域、限高三層區域、限高四層區域等5級。6、 建筑風貌保護控制規劃以建筑風貌評價為基礎,綜合建筑質量、年代、風貌等現狀要素信息,對街區內的建筑風貌進行分類保護控制,分別為修繕類、改善類、保留類、整治類、更新類。五、 歷史文化遺產展示利用1、 展示利用原則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的原則,保護街區風貌特色、弘揚街區傳統文化、彰顯街區文化特色、實現街區永續發展。2、 展示利用線路依托和合街、和氣街、四牌路、穿河街、城門巷等街巷組織主要文化展示線路,以中山巷、柳山路、清渠街等街巷組織次要文化展示線路,串聯迎恩門、化龍橋、化龍寺、古高廟門頭與步道、古城墻遺址公園、民謠廣場、武岡法新豆腐坊、武岡鹵菜工坊等多個展示節點,沿線設置旅游服務設施與文化展示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