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市湖濱區地質災害防治 “十四五”規劃方案(2021-2025年)(2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482
2023-09-12
24頁
1.59MB
1、 三門峽市湖濱區地質災害防治三門峽市湖濱區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十四五”規劃規劃(2021-2025 年年)三門峽市湖濱區人民政府 二二三年四月 目目 錄錄 前前 言言.1 一、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形勢一、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形勢.2(一)地質災害現狀.2(二)湖濱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效.3(三)“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形勢.4 二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6(一)指導思想.6(二)基本原則.7(三)規劃目標.8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及防治分區三、地質災害易發區及防治分區.10(一)地質災害易發區.10(二)地質災害防治分區.11 四、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四、地質災害防2、治工程.11(一)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程.11(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12(三)推進地質災害綜合治理.13(四)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14 五、保障措施五、保障措施.15(一)政府主導,壓實主體責任.15(二)完善制度,確保依法防災.16(三)拓寬渠道,保障資金安全.16(四)廣泛宣傳,提高自救能力.17 附 表 附表 1 湖濱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表 附表 2 湖濱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表 附 圖 附圖 1 三門峽市湖濱區地質災害分布及易發程度分區圖(比例尺1:50000)附圖 2 三門峽市湖濱區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圖(比例尺 1:50000)1 前前 言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3、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高生活質量,保障全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地質安全保障,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河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三門峽市湖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河南省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及三門峽市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編制三門峽市湖濱區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以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三門峽市“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努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市”為指引,是指導 20212025年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規范性4、綱領性文件。規劃中所稱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規劃以 2020 年為基準年,20212025 年為規劃期。規劃范圍為三門峽市湖濱區所轄行政區。2 一、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形勢一、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形勢 (一)地質災害現狀 三門峽市湖濱區位于靈寶-三門峽盆地的東部黃河南岸,其地勢總的特點是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總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部最高點為櫻桃山,海拔 923.5m,西南最低點是青龍澗河入黃河口處,海拔 300m,總面積204.76km2。湖濱區地貌類型按其形態、成因及物質組成分為5、侵蝕剝蝕低山、侵蝕剝蝕丘陵、黃土臺塬及沖積平原和河谷。湖濱區地質災害分布具有點多、面廣、地域分帶性明顯等特點,是我省地質災害多發區域之一。地質災害發育類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等。截止 2020 年年底,我區現有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隱患點 13 處,其中按照地質災害規模劃分包含中型 9 處、小型 4 處,威脅人口 384 人,威脅財產 4273萬元。(1)崩塌 全區分布崩塌隱患點 11 處,按照規模等級劃分,中型 8 處,小型 3 處。主要分布在交口鄉,高廟鄉,崖底街道,會興街道等地。按物質構成可分為巖質崩塌和土質崩塌兩類。引發崩塌的因素包括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2)滑坡 全市分布6、滑坡隱患點 1 處,按照規模等級劃分,小型1 處。分布在交口鄉侯橋村。按物質組成為土質滑坡,引 3 發滑坡的因素包括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3)地面塌陷 全市分布地面塌陷 1 處,按照規模等級劃分,中型 1處。分布于高廟鄉小安村。引發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是人為因素。(二)湖濱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效 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鄉鎮、街道辦事處認真履行屬地職責,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基層干部群眾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三門峽市湖濱區地質災害防治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防治等方面成效顯著,基層防災能力大幅度提升,防災機制不斷完善。調查評價工作成績突出。調7、查評價工作成績突出。我區堅持每年持續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三查”制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工作,加大了工程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及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力度。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升。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升。各村鎮均配備了群測群防員,已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全覆蓋。堅持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制度,三門峽市氣象局和湖濱區自然資源局積極配合,做到氣象資源共享,在汛期暴雨或長時間降雨的情況下,利用天氣預報、手機短信等手段發送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綜合防治工作成效顯著。綜合防治工作成效顯著。湖濱區利用省財政資金 4 638.78 萬元,實施了三門峽市湖濱區磁鐘鄉黃土崩塌地質災害勘查治理8、及搬遷避讓項目,項目實施后保護了磁鐘鄉小學教學樓、磁鐘鄉政府辦公樓及村民民房,累計受保護人民群眾人數 300 余人,保護財產達 800 余萬元,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堅持推進災前預防與應急處置并重,常態減災與救災應急相結合的原則,每年召開全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小組成員會議,統籌部署地質災害應急與防治工作。制定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程序和應急響應工作方案以及地質災害值班信息報告等制度,加強汛期應急值守工作和應急速報工作,不斷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每年積極開展地質災害知識宣傳培訓,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積極開展應急演練。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組織體系9、和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認真落實了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公眾參與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格局。湖濱區自然資源局針對湖濱區內地質災害隱患數量多、分布集中、汛期多發的特點,組織制定并完善了地質災害防災預案、預警預報、地質災害速報、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地質災害汛期值班等制度。(三)“十四五”地質災害防治形勢 1、新時代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時代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8 年 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 5 次會議上強調,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關系國計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防治能力,10、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提升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防御工程建設水平,提升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新時代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系統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風險底數,客觀評價風險動態變化,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切實提高人民生命安全保障能力。2、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災害防治提出了更高標準、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災害防治提出了更高標準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僅要在單一的防治上下功夫,而且要聚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在綠色防治上下功夫。對于生態核心區的地質災害受威脅群眾,不僅要采取綜合防治,消除地質災11、害隱患,還要充分考慮防治工程與自然環境的高度協調,這些對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地質災害高發易發趨勢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地質災害高發易發趨勢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 我區地處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降雨集中,黃土臺塬分布廣,地形地貌起伏變化大,具有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多發的地質環境條件,受地質環境條件、極端天氣、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影響,我區地質災害風險高發易發的趨勢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根據氣象部門預 6 測,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降水呈顯著增多趨勢,特別是局地強降雨多發易發,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居民新建住房等人類工程活動愈發強烈,地質災害風險不斷加12、劇,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將更加嚴峻。4、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環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環節 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還存在不足和薄弱環節。一一是風險底數掌握不夠準確。是風險底數掌握不夠準確。對地質災害孕災地質條件研究不夠,尚有隱患未被識別,已發現的隱患沒有迅速研判風險等級,不能完全滿足當前風險管控需求。二是監測預警二是監測預警能力有待提高。能力有待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手段落后,缺少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大部分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尚未建立,監測預警能力有待提高。三是防治任務依然繁重。三是防治任務依然繁重。除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外,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呈上升趨勢。地質災害隱患點數量多、分13、布廣、危害大,地質災害防治任務依然繁重。四是防治能力仍需提升。四是防治能力仍需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化相對滯后,地質災害防治成員單位之間的信息共享、協同配合不足,基層防災減災能力薄弱,新技術新方法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應用不夠。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 7 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錨定“兩個確保”、聚焦“十大戰略”,統籌發展和安全,充分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提高地質災害隱患識別能力,加強地質災害防御水平建設14、,增強監測預警能力,提升社會化防治水平,最大限度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圍繞打造省際區域中心城市的“首善之區”、建設現代化湖濱這一奮斗目標,提供地質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則 以以人為本,生命至上。人為本,生命至上。以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減輕地質災害威脅,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將防災減災工程和民生工程相結合,優化防治布局,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預防為主、風險管控。預防為主、風險管控。建立專群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夯實群測群防基礎。科學運用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完善群測群防與專業監測相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積極提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15、能力和科技水平。點面雙控、雙向把控。點面雙控、雙向把控。積極構建“點+面”的雙控模式,在已有且較為成熟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體系的基礎上,將地質災害風險區管控一并納入管控體系建設,初步形成“一點一區一管控”的工作機制,全方位對地質災害風險進行預防和管控。8 統籌部署、突出重點。統籌部署、突出重點。緊密圍繞社會經濟發展方向和我區重大發展戰略,統籌考慮全區地質災害防治現狀,科學規劃,穩妥推進,突出重點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因地制宜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內人口密集區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工作;全面落實各項防災減災任務,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大局。分級管理、共防共治。分級管理、共防共治。堅持地質災害隱患分級16、管理,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體制機制。在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明確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湖濱區自然資源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法制保障”的地質災害防治格局。人為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防治等責任。創新驅動、科技支撐。創新驅動、科技支撐。堅持技術創新,充分認識地質災害突發性、隱蔽性、破壞性和動態變化特點,積極引入先進的科技手段和方法,提高裝備水平,推進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創新地質災害防治機制,堅持生態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相結合,豐富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水平。(三)17、規劃目標 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目的,聚焦“隱患在哪里”“結構是什么”“什么時候發生”等關鍵問題,依 9 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信息化手段,持續推進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防治能力建設。到 2025年,建立健全以地質災害風險防控為主的綜合防治體系,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明顯提升,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地質災害風險,推動地質災害防治從減少災害損失向降低災害風險轉變。構建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和管控新格局。加強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調查,開展湖濱區 1:5 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普查)評價、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及重大隱患排查,強化孕災地質背景條件科學研判,掌握我區地質災害風險底數和隱患點的動態變化情況18、,加強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區劃。建立人防、技防相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繼續加強地質災害群防技防能力建設,利用“豫防地災”手機 APP 等軟件,完善區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體系,實現重點地區、重點時段精準預警預報,為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依據。實施重要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利用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結合鄉村振興和生態修復,對城鄉人口密集區和威脅重要工程的地質災害隱患實施綜合治理或搬遷避讓工程,計劃完成湖濱區區域內 3 處地質災害隱患的綜合治理和 2 處搬遷避讓工程。開展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地質災害 10 防治管理服務能力,加大基層防災減災宣傳科普和教育培訓力度,暢通部門間信息共享渠道,形成19、上下一體、互聯互通,部門協同、共防共治的地質災害防治新格局,提高全民防災減災能力。專欄一“十四五”期間地質災害防治主要指標 類別 指標 單位 現狀 十四五目標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1、地質災害隱患排查 km2/年 200 204.76 2、1:5 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 個/1 監測預警 3、地質災害巡查監測系統(豫防地災 App)個/1 綜合治理 4、工程治理 項 1 3 5、搬遷避讓 項 1 2 防治能力 6、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應急演練 點次/年 1 2 7、宣傳培訓 次/年 1 2 三、地質災害三、地質災害易發區及易發區及防治防治分區分區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 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地貌類型,20、坡度,起伏度等)、孕災地質條件及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征,結合氣象、人為活動等影響因素,將全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為 3 個高易發區、2 個中等易發區和 1 個低易發區。其中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3 個,面積約 32.85 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16.04%。中等易發區 2 個,面積約 80.39 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 39.26%。低易發區 1 個,面積約 91.52 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 44.70%。(見附表一)11(二)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依據全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考慮不同區域、人口密度和社會經濟重要性因素,共劃分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3 個、次重點防治區 2 個和一般防治區 1 個。地質21、災害重點防治區面積約 34.79 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 16.99%,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人口 265 人,威脅財產 3373 萬元。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面積約 83.52 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 40.30%,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人口119 人,威脅財產 900 萬元。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面積約87.45 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 42.71%。(見附表二)四、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四、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一)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工程 1、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應急調查與危險性評估 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三查”制度,在地質災害易發區,每年開展全區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覆蓋面積 204.76 平方22、千米,實行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動態更新管理。各鄉鎮災害防治責任單位對其所負責的領域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整治工作,有效防范人為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在編制規劃和開展工程建設前,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防因工程活動引發新的地質災害。2、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 開展 15 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部署調查 12 評價面積 204.76 平方千米,在易發區內的城鎮和人口聚集區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核查及補充調查,摸清地質災害隱患底數,建立地質災害數據庫,劃定地質災害風險區,為區域經濟發展和重大工程布局提供服務。專欄二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部署 01 地質災害隱患排查 在地質23、災害易發區每年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覆蓋面積 204.76 平方千米。02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開展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03 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 開展 1:5 萬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覆蓋面積 204.76 平方千米。完成全市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圖、防治區劃圖及數據庫建設。(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 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能力建設 積極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作用,積極推廣“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統籌負責、區自然資源部門協調督促、地勘隊伍技術支撐、村級組織預警巡查”的“四位一體、網格化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全覆蓋的群測群防體系,加強群測群防員的遴選、培訓,配備必要24、的監測儀器設備等,努力提升監測預警水平。2、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體系 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體系,全面提升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水平。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氣象預警預報體系。加強與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氣象、水利等部門協作,推進監測數據和監測預警信息共享,13 完善預警聯動機制,及時有效的將有關預警信息通知到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提前做好各項防范工作。專欄三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部署 01 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充分發揮地質災害防治“第一道防線”作用,確保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全覆蓋。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包括:大安街道、會興街道、崖底街道、交口鄉、磁鐘鄉、高廟鄉 625、 個地區。02 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體系 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氣象預警預報體系,及時有效的將有關預警信息通知到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責任人、監測人。(三)推進地質災害綜合治理 1、工程治理 對威脅縣城、集鎮、學校等人員密集區且難以實施避險搬遷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以及威脅重大基礎設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工程治理,科學編制治理方案,提高重點部位防御工程標準。對調查發現的風險高、險情緊迫、治理措施相對簡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見效快的工程治理措施,組織排危除險。加強對已建成治理工程的復查,對受損或防御能力降低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及時采取清淤、加固、維修等措施進行維護,26、確保防治工程的長期安全運行。“十四五”期間,規劃部署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工程 3 項。2、搬遷避讓 對不宜采取工程治理、嚴重威脅人員安全的地質災害 14 隱患點,結合生態移民、鄉村振興和全域國土綜合整治等政策,尊重群眾意愿,充分考慮“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實行主動避讓,易地搬遷,徹底消除地質災害威脅,促進群眾脫災致富。“十四五”期間,實施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 2 項。專欄四 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作部署 全區計劃實施工程治理項目 3 項(中型規模 2 項,小型規模 1項,其中中型規模由三門峽市財政出資)。計劃實施避險搬遷項目 2 項(中型規模,中型規模由三門峽市財政出資)。承擔綜合治理項27、目的建設單位必須具有相應地質災害防治資質。(四)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1、提升多部門協同能力 提高湖濱區內多部門的應急協同能力,加強自然資源、應急、氣象、水利、交通、住建等部門協同配合,加強與地質災害防治成員單位之間的信息共享、協同工作,開展多部門綜合聯動互助訓練、演練,提升對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的快速響應能力。2、強化地質災害基層隊伍建設 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和演練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移動互聯網等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活動,向社會公眾普及逃生避險基本技能,提升緊急情況下自救互救能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教育和應急演練,對防治人員每年開展不少28、于 2 次防災知識培訓,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每年開展2 次避險演練。15 加強地質災害專業人才培養,推進基層地質災害防治隊伍建設,配備信息化、智能化防治裝備,持續開展專業技術隊伍對湖濱區的“一對一”技術支撐服務,提升基層防災能力。對受到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的群眾要做到逐戶發放“兩卡一預案”,即防災明白卡、避險明白卡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避險預案,切實提高群眾識災避險、自救互救能力。3、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地質災害防治必須充分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高度重視科技進步與創新研究。圍繞地質災害防治中出現的難點,探索開展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進一步實現全區地質災害監測數據集成處理、聯29、合分析和綜合研判,大力推廣大數據、信息軟件、無人機等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設備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應用,提高我區科技防災減災水平。專欄五 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升工作部署 01 應急演練工作 計劃每年在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應急演練 2 次。02 宣傳培訓工作 計劃每年在地質災害易發期,汛前、汛中開展宣傳培訓 2 次。五、五、保障措施保障措施(一)政府主導,壓實主體責任 強化主體責任,建立和完善領導責任制,做到層層負責,分級管理,確保防治責任和措施層層落到實處。加強督導檢查,湖濱區人民政府對本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6 負總責,自然資源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監督,住房城鄉建設、交通30、水利、氣象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協作,做好相關領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克服麻痹僥幸心理,防范化解風險。(二)完善制度,確保依法防災 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和規范體系,嚴格落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認真貫徹執行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河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河南省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和三門峽市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進一步健全地方性規章制度。堅持實行經費分級預算制度、調查與規劃制度、汛期值班制度、預警預報制度、應急預案制度、險情解除制度、危險性評估制度、治理責任制度、速報制度、責任追究制度。(三)拓寬渠道,保障資金安全 建立政府、社會和責任者共同參與31、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對有一定經濟效益的治理工程項目,政府可以嘗試建立多種靈活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資金融資渠道,政府出臺優惠和鼓勵性政策,鼓勵社會資金參與,逐步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機制。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人為活動引發或者加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由責任單位承擔。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積極探索“政府主導、政策 17 扶持、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地質災害防治新模式,逐步形成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的良性機制。嚴格資金管理,確保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專款專用。(四)廣泛宣傳,提高自救能力 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和區政府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活動的力度,采取多32、種形式,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防災基本知識,加強地質災害防災知識的培訓和應急演練,全面提高人民群眾自防自救和避險能力,增強全社會抵御地質災害的能力。廣泛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緊緊依靠各級軍事機關、駐軍、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公安消防隊伍等搶險救援骨干力量,切實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在動員群眾、宣傳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關心、支持地質災害防治事業。附表附表 1 湖濱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表湖濱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表 分區及代號 面積(km2)占全區面積(%)亞區及代號 面積(km2)占亞區的面積(%)地質災害類型 密度(點33、/km2)高易發區 32.85 16.04%磁鐘鄉-高廟鄉高易發亞區(1)22.52 68.55%崩塌 0.27 高廟鄉東部高易發亞區(2)7.57 23.04%崩塌、地面塌陷 0.26 交口鄉北部高易發亞區(3)2.76 8.40%崩塌 0.72 中易發區 80.39 39.26%會興街道-高廟鄉中易發亞區(1)58.00 72.15%崩塌 0.02 崖底街道-交口鄉西部中易發亞區(2)22.39 27.85%崩塌、滑坡 0.09 低易發區 91.52 44.70%三門峽市區-交口東部低易發亞區(1)91.52 100.00%/附表附表 2 湖濱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表湖濱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表 34、分區級別 面積(km2)占全區面積(%)亞區及代號 面積(km2)占亞區的面積(%)地質災害類型 規模等級 威脅對象 崩塌 滑坡 地面塌陷 重點防治區(Z)34.79 16.99%磁鐘鄉-高廟鄉重點防治亞區(Z1)22.52 64.73%2/小型、中型 20 人,財產600 萬元 高廟鄉東部重點防治亞區(Z2)7.51 21.59%5/1 小型、中型 178 人,財產2173 萬元 交口鄉北部重點防治亞區(Z3)4.76 13.68%2/中型 67 人,財產600 萬元 次重點防治區(C)82.52 40.30%會興街道-高廟鄉次重點防治亞區(C1)58.00 70.29%1/中型 28 人,財產200 萬元 崖底街道-交口鄉西部次重點防治亞區(C2)24.52 29.71%1 1.00 /小型、中型 91 人,財產700 萬元 一般防治區(Y)87.45 42.71%三門峽市區-交口東部一般防治亞區(Y1)87.45 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