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方案(2022-2035年)(公示稿)(2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50959
2023-09-18
26頁
7.40MB
1、 北海市地處中國南端,北部灣東北岸,是全國重點海洋生態區、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北部灣城市群、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生態宜居濱海魅力名城;歷史文化悠久,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三面環海,享有“天下第一灘”北海銀灘、全國十大最美海島潿洲島,“中國南珠之鄉”等美譽。規劃是北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重要專項規劃,是全市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綱領性、指引性文件,是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依據。規劃立足北海市生態修復實際,落實自治區生態修復規劃、北海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有關目標任務,統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系統保護和修復,為建設生態強市和2、健康宜居新北海,實現城市與“碧海藍天、綠水青山、紅樹銀灘”有機融合的目標提供生態支撐。010203規劃概述問題與風險規劃目標05修復任務06 重點工程07保障措施04總體布局1規劃概述自然地理格局北海市位于“桂南獨流江入海水系”南流江流域入海口,境內河流屬桂南沿海諸河水系,河網密布。處于六萬大山余脈丘陵臺地和南流江中下游沖積平原地區,地勢北高南低、東北高西南低,由北部的丘陵逐漸過渡為殘丘、平原直至沿海灘涂,呈犀牛角形半島。地形平坦開闊,全市主要以濱海平原為主;海島部分地勢南高北低,屬火山巖臺地。全市呈現“三分丘陵七分平原”的自然地理格局特征。規劃范圍與期限北海市行政轄區內陸域和海域的全部國土空3、間,面積為9730.19 平方千米,含三區一縣,即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和合浦縣。2022至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期目標年為2035年,基準年為2021年。規劃范圍規劃期限2問題與風險生態問題123456.78森林質量待提高,服務功能待提升沿海區域土地沙化、鹽漬化等生態問題依舊突出局部近岸海域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存在自然濕地、岸線逐年縮減,野生動植物生境局部受損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有待鞏固廢棄礦山地質環境亟待修復治理耕地數量減少,退化趨勢嚴重城區河湖連通性較差,存在黑臭水體現象9城鄉安全韌性不足,生態品質有待提高生態風險12345.空間日益凸顯的矛盾加劇生態安全4、風險流域延伸發展導致連鎖生態問題反應沿海發展加大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下降風險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威脅生態系統安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加劇熱島效應增強風險規劃目標3總體目標建設生態強市和健康宜居新北海。突出生態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資源優勢條件更加突出,城市與“碧海藍天、綠水青山、紅樹銀灘”實現有機融合,生態產品價值得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基本建成。規劃目標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區和國內領先水平,生態強市和健康宜居新北海目標基本實現。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基本建立,城鄉生活高品質全面形成。濕地保護率不低于47%,廢棄礦山綜合治理5、率達100%,自然海岸線保有率不低于國家下達指標,紅樹林保有量不低于現狀值。到2025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改善,生態環境脆弱區生態狀況逐步好轉,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生態保護修復支撐體系框架基本構建。濕地保護率不低于47%,廢棄礦山綜合治理率達67%,營造紅樹林面積624公頃,修復紅樹林面積1600公頃。近期目標遠期目標總體布局4總體格局六萬大山生態屏障一屏沿海生態保護帶潿洲島南流江生態廊道和六萬大山余脈-馮家江生態廊道廉州灣、鐵山港灣西北部六萬大山余脈水源地保護區、中部六萬大山余脈水源涵養保護區、沿海臺地平原人居環境提升與水土流失防治區、東北部山地丘陵生態保護修復區、南流6、江谷地平原農田提升與水環境綜合治理區和海岸海灣海島生態保護修復區一帶一島兩廊兩灣六區重點區域 洪潮江水源地保護與水土流失防治重點區 清水江水源涵養提升與水土流失防治重點區 南流江上游土地綜合整治與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區 南流江下游土地綜合整治與水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區 合浦漢墓群文化保護修復與風貌提升重點區 馮家江流域人居環境提升與濱海濕地保護修復重點區 南康江流域土地綜合整治與水土流失防治重點區 山口紅樹林保護修復與礦山生態修復重點區 廉州灣-銀灘近岸海域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區 合浦儒艮珍稀動物與海草床保護修復重點區 重要漁業資源產卵場保護修復重點區 潿洲島-斜陽島珊瑚礁保護修復重點區修復任務5修復任務7、全面加強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保護,開展森林生態脆弱區生態修復;大力推進六萬大山余脈森林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合浦縣國家儲備林建設,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固碳能力;重點對洪潮江水庫、清水江水庫、旺盛江水庫、牛尾嶺水庫、胡海運河東嶺段等實施水源涵養林建設和水環境系統治理,改善重要水源地及其周邊生態環境;開展南流江流域、南康江流域、胡海運河及小流域治理,提高水土保持功能,減少水土流失程度。對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面保護,逐步開展廣西山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金海灣紅樹林保護區內養殖塘等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的清退;加強推進銀海區平陽鎮、海城區高德街道辦垌尾、鐵山港區白龍古城港沿岸、合浦縣沙崗鎮和黨江鎮等7處紅樹林8、保護小區建設;建設紅樹林病蟲害防控體系,重點在北海丹兜海片區、英羅港片區的灘涂開展互花米草治理,減少對紅樹林的危害,整體改善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任務一 促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增強森林固碳能力任務二 加大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維護物種棲息環境加大入海污染源控制,推動直排入海排污口截流整治,分區分類實施陸海污染源頭治理;完善沿江河流域農村、鄉鎮畜禽、水產養殖污水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減少陸源污染物入海量;持續抓好南流江、西門江、馮家江等入海河流整治,徹底消除入海河流劣V類水體;提升地表水環境質量,保證重點流域斷面水質穩定達標;推動廉州灣、鐵山港近岸海域水體綜合治理,實現河口海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9、。強化陸海統籌綜合治理,加強砂質岸灘和親海岸線環境整治與修復,因地制宜拓展生態化親海岸灘岸線和親海空間;重點實施北海銀灘沿岸、鐵山港東側岸段、大冠沙至營盤鎮一帶海岸線綜合整治與修復,構建沿海防護林體系;重點在大風江口、廉州灣和鐵山港內灣、英羅港、西村港等重要河口港灣開展濕地保護修復,推進退養還濕,因恢復濕地植被群落,清除外來入侵物種,促進陸域海域生態緩沖帶生態系統功能提升。任務三 加強重點入海河流治理,提升河口環境質量任務四 深化陸海統籌協同共治,打造生態海灣海岸修復任務修復任務修復任務強化藍綠網絡空間保護和修復,連通城內外河湖水系,完善城市生態網絡;加快推進海城區紅坎村螞蟥溝黑臭水體治理;加10、強城市安全韌性,推進城區防洪排澇整治工程;推進城市有機更新,重點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高城市人居環境和生態品質。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治理,督促加快推進有責任主體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重點推進合浦縣西部、東部片區、鐵山港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進一步消除崩塌、危巖體、棄渣邊坡等地質安全隱患帶來的危害。加強在產礦山監管,實施綠色礦山建設。任務六 加快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重點推進合浦南流江上游、下游、沿海臺地平原土地綜合整治,提升南流江流域、南康江流域農田生態系統功能。通過農田土地綜合整治指標收益,進一步反哺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發展。依托濱海風光,結合鄉村農業休閑旅游、濱海鄉村11、文化,開展鄉村生態修復,建設特色生態漁村。任務七 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賦能鄉村振興發展任務五 強化城市韌性品質提升,改善都市人居環境修復任務加強合浦海草床生態系統質量的提升與保護,推進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重點保護修復珍稀海洋動物及其棲息地環境;加強中華白海豚、文昌魚、中國鱟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生境的保護;推進漁業資源產卵場保護工作,養護近岸漁業資源;加強冠頭嶺、潿洲島、斜陽島候鳥關鍵棲息地的保護,保護重要鳥類遷徙通道。積極推進潿洲島、斜陽島珊瑚礁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保護工程,維護海島典型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物種多樣性。加強潿洲島等重點海島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與評估,整治修復砂質岸線,開展海島12、植被修復,恢復海島地形地貌和生態系統,改善濕地生態環境,提升海島生態功能和品質。任務八 加強珍稀物種保護力度,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任務九 加強重要海島保護修復,促進海洋系統穩定強化生態保護修復支撐開展全域全要素生態狀況遙感調查評估和生態系統碳匯本底調查。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生態監測網絡體系,開展重點河口、重點流域、重點海灣動態監測。利用信息化手段切實提升生態保護修復管理智能化水平。構建重要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重點推進飲用水源保護區、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海島地質公園等之間生物連通廊道和南流江、福成河、南康江、洪潮江水庫等河流域生態廊道構建以及重要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建設。修復任務總體布13、局6重點工程七大工程1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保護修復類工程2生態綜合治理類工程3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類工程 南流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馮家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合浦縣重要水源涵養保護與水系連通建設工程 合浦鄉村文化保護與風貌提升工程 南康江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水系連通工程 南流江上游土地綜合整治工程 清水江流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 福成河流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 南康江流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七大工程 海岸帶及濕地保護修復重點工程 海洋珍稀動植物資源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重要海島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北海市重要生態廊道及自然保護地建設工程北海市生態保護修復支撐工程4礦山生態修復類14、工程 北海市與防城港市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北海)北海主城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合浦縣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5海洋海岸帶生態修復類工程6生態網絡建設類工程7支撐體系類工程保障措施7保障措施建立組織協調機制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規劃傳導建立健全重大項目準入退出機制 加強科技支撐加強技術標準規范配套、依托相關信息系統多渠道資金籌措加大財政資金整合力度,開展多元資金籌措渠道,建立健全資金管理制度保障體系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完善實施保障制度研究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績效評價與考核制度體系健全生態補償和生態損害賠償制度 嚴格評估監管建立規劃實施督促機制和重大工程監測評估體系,實施相關監測制度和實施制度,切實加強日常監督指導 鼓勵公眾參與加強公眾參與規劃編制和實施全過程,充分利用新聞媒體普及生態保護知識、廣泛征求和聽取公眾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