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07033
2023-11-15
12頁
36KB
1、醫院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4.1實驗工作區內廢棄物品存量不要太大 4.2每天至少清理垃圾一次,實驗工作區內廢棄物品存量不要太大。4.3有潛在傳染性的樣品(如血、尿、便、培養基等)視為生物污染物品,實驗室將此類樣品統一交由專人負責,經專職人員密封、貼分類標簽后,交醫院醫療廢物暫存處,按醫院規定統一處理。4.4用過的吸管、棉簽、小棒、吸頭、反應板、吸水紙、注射器、采血針等實驗室物品,均視為具有潛在傳染性的物品,與臨床樣品同等對待,按醫院規定統一處理。4.5對尖2、銳物品的處理 尖銳物品必須放在不易刺破的容器中,放滿容器按醫院規定統一處理。5 流程(見下圖)生物安全管理程序醫學實驗室的特殊環境通常會造成一定程序的生物污染,包括對實驗室內工作人員和環境的污染,這些污染通常主要由處理污染性物質時的操作不當造成。針對實驗室生物污染,采取適當的生物安全防護是十分必要的。 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是指實驗室工作人員所處理的實驗對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的其毒素時,通過在實驗室設計建造,個體防護裝置,嚴格遵從標準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規程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確保實驗室工作人員不受實驗對象侵染,確保周圍環境不受其污染。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的內容包括:安全設備、個體防護裝置和措3、施(一級防護),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標準化的操作及規程。1 目的有效地針對科室進行全面的生物安全管理,確保工作人員的安全。2 范圍適用于科室各專業實驗室。3 職責3.1、科主任負責任命生物安全小組,指導,規范其工作。3.2、生物安全小組組長負責安全小組日常工作的安排。3.3、生物安全小組負責科室安全的具體工作。4 工作程序4.1、生物安全小組組成4.1.1、科主任為安全小組組長。4.1.2、經年度考核,從科室成員中選取具有高度責任心和實驗室知識的技術骨干,為生物安全小組安全成員。安全小組成員任期一年,任期中出現特殊情況科主任可對之罷免。注:安全成員:4.2、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維護和檢查4.2.1、生4、物安全小組指定針對安全操作和安全裝備的檢查方案,至少每年檢查一次。4.2.2、生物安全小組建立安全清單,為回顧性檢查提供資料并進行記錄,形成安全記錄。4.2.3、對危險品、危險區進行鑒定并加以標志。4.2.4、實驗室應按規定及時報告所有的事件和潛在的危險因素。4.2.5、安全小組應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培訓教育,并對各種緊急情況下應急措施進行培訓。4.2.6、若發生職業暴露應及時報告科主任和生物安全小組人員。4.3、警告標記和標簽的建立。4.3.1、對不同危險程度的實驗工作區進行標志。4.3.2、對高度危險性區域要張貼危險公告。4.3.3、對裝存危險物質的容器必須貼上標簽,其內容應詳細。5、安5、全操作規程5.1、一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5.1.1、在實驗室工作區禁止吸煙5.1.2、禁止在實驗室放置食物、飲料及類似的存在有潛在的從手到口的接觸途徑的其他物質。禁止用實驗室的冰箱(柜)儲存食物。5.1.3、處理腐蝕性或毒性物質時必須做好防護工作。應使用安全鏡、面罩或其他的眼睛和面部防護用品。5.1.4、在實驗室工作區,病區應穿白大衣或隔離衣,服裝應符合實驗室設備的要求。5.1.5、應穿著舒適,防滑并能保護整個腳面的鞋子。5.1.6、在實驗工作區頭發不可下垂,避免與污染物質接觸或影響實驗操作,有此類危險的飾物應避免帶入工作區。不可留長胡須。5.1.7、由實驗工作區進入非污染區要洗手,接觸污染物6、后要立即洗手。5.1.8、禁止堆積過多的垃圾,至少應每日清理一次。5.1.9、禁止在實驗工作區存放個人物品。5.1.10、在實驗室指定清潔區和非清潔區,非本室工作人員禁止進入工作區。5.1.11、從移液器吸取液體、禁止口吸。5.1.12、按照實驗室安全規程操作,降低濺出和氣溶膠的產生。5.1.13、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臺面,活性物質濺出后要隨時消毒。5.1.14、所有培養物,廢棄物在運出實驗室之前必須進行滅活,高壓滅活。需運出實驗室滅活的物品必須放在專用密閉容器內。5.1.15、生活垃圾和醫用垃圾一定要分開裝放。5.2、二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5.2.2、實驗室入口貼有生物危險標志,內部顯著位置7、須貼上有關的生物危險信息,注明危險因子,生物安全級別,負責人姓名。5.2.3、禁止非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或必須經實驗室負責人同意后方可進入。5.2.4、工作人員應接受必須的免疫接種和檢測(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建立工作人員的健康檔案。5.2.5、必要時收集從事危險性工作人員的基本血清留底,并根據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樣本,應有檢測報告,如有問題及時處理。5.2.6、將生物安全程序納入標準操作規范或生物安全手冊,由實驗室負責人專門保管,工作人員在進入實驗室之前要閱讀規范并按照規范要求操作。5.2.7、工作人員要接受有關的潛在危險知道的培訓,掌握預防職業暴露以及暴露后的處理程序。5.2.8、盡可能使8、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5.2.9、應用一次性注射器,用過的針頭禁止折彎,剪斷,折斷,重新蓋帽,從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用過的針頭、注射器必須直接分開放入銳器盒,消毒浸泡。由醫院專門負責部門人員進行處理。5.2.10、禁止用手處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裝有污染針,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丟棄之前必須消毒。5.2.11、實驗設備在運出修理或維護前必須進行消毒。5.2.12、人員暴露感染性物質時,及時向科主任或安全管理小組人員匯報,并記錄事故經過和處理方案。6、記錄6.1、實驗室消毒記錄6.2、實驗室廢棄物處理記錄。附 生物安全術語與定義1、生物安全:避免危險因子造成實驗人員暴露,向實驗室外擴散并9、導致危害的綜合措施。2、生物因子:一切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質。3、病原體:可使人、動物或植物致病的生物因子。4、危害廢棄物:有潛在的生物危險、可燃、腐蝕、有毒、放射和起破壞作用的對人、環境有害的一切廢棄物。5、氣溶膠:懸浮于氣體介質中的微粒,直徑一般為0.001-100微米的固態或液態微小粒子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分散體系。6、一級屏障:是操作者和被操作對象之間的隔離,也稱一級隔離。如生物安全柜、手套、口罩、眼鏡、個體防護裝備等。7、二級屏障:是生物安全實驗室和外部環境的隔離,也稱二級隔離。8、生物安全實驗室:通過防護屏障,達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實驗室和動物實驗室。附錄2 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級1、危害等10、級1 (低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不會導致健康工作者和動物致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因子。2、危害等級2 (中等個體危害,有限群體危害):能引起人或動物發病,但一般情況下對健康工作者,群體,家畜或環境不會引起嚴重危害的病原體。實驗室感染不導致嚴重致病,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并且傳播有限。3、危害等級3 (高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能引起人類或動物嚴重疾病,或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觸而在個體間傳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蟲藥治療的病原體。4、危害等級4 (高個體危害、高群體危害):能引起人類或動物非常嚴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間接或因偶然接觸在人與人,或動物與11、人,或人與動物,或動物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病原體。 實驗室生物安全保衛制度1、生物安全實驗室安全保衛工作實行責任制,并制定應急預案。2、非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須經實驗室工作人員批準。3、菌(毒)株、樣本等感染性物質、劇毒物質等實行專人負責,并建立保存記錄。當發生上述物質的遺失、被搶等意外情況時,應啟動應急預案。4、定期對生物安全實驗室高壓蒸汽滅菌器進行校驗,確保消毒效果、計量檢定符合國家壓力容器管理的有關規定。5、生物安全實驗室工作人員應定期對重點防火部位、易燃易爆化學品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及時消除隱患。6、實驗室內禁止亂拉臨時電源線。 意外事件處理及報告制度一、 實驗室發生職業暴露后按照既往進行的該12、種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評估結果,快速有效的對意外暴露人員進行緊急醫學處置;對污染區域進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和擴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暴露人員的醫學觀察等原則和步驟進行處理;1、 根據既往進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評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時進行現場緊急醫學處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對暴露人員的傷害;同時,有效的污染區域進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對周圍人員和環境的污染。2、 一般性的事故可在緊急醫學處置后,要立即向實驗室負責人報告事故情況和處理方法,以及時發現處理中的疏漏之處。3、 當重大事故發生時,在進行緊急醫學處置的同時,要立即向實驗室負責人報告情況;立13、即協調現場緊急處理和周圍環境污染防控;協調評估職業暴露的危害性和對暴露人員的傷害程度;對藥物可以治療和預防該污染物感染的,力爭在暴露后最短時間內開始預防性用藥;留取暴露人員相應的標本備檢,并同時進行醫學觀察。4、建立意外事故登記,詳細記錄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暴露方式;損傷的具體部位、程度;接觸物種類(培養液、血液或其他體液)的情況;處理方法及處理經過;是否采用藥物預防療法;定期檢測的日期、檢測項目和結果。二、 意外事故現場處理方法:工作人員發生意外事故時,如針刺損傷、感染性標本濺及體表或口鼻眼內,或污染實驗臺面等均視為安全事故,應立即進行緊急醫學處置 (根據事故情況采用相應的處理方法)14、。根據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現場初步評估職業暴露危害程度和選擇處理方式。1、化學污染:立即用流動清水沖洗被污染部位;根據造成污染的化學物質的不同性質用藥;在發生事件后的48小時內向有關部門匯報,并報告感染管理科。2、 銳器刺傷:(1) 被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或其他銳器刺傷后,應立即采用相應保護措施,清創,對創面進行嚴格消毒處理,并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和隨訪。(2) 意外受傷后必須在48小時內報告有關部門,并報告感染管理科。(3)可疑被HB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盡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價抗體和乙肝疫苗;(4)可疑被HI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及時找相關專家就診,根據專家意見預防性用藥,并盡快15、檢測HIV抗體,然后根據??漆t生建議行周期性復查(如 6周、12周、6個月等)。3、皮膚、粘膜、角膜被污染(1)皮膚若意外接觸到血液或體液或其他化學物質時,應立即用肥皂和流動水沖洗;(2)若患者的血液、體液意外進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3)及時就診,請專科醫生診治;48小時內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報告感染管理科。4、標本污染(1)棉質工作服、衣物有明顯污染時,可隨時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鐘,然后沖洗干凈。(2) 各種表面若被明顯污染,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過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鐘,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16、浸于上述消毒液內1小時。(3) 儀器污染應考慮消毒方法對儀器的損傷,和對檢測項目的影響,選用適當的方法。 實驗室生物安全人員培訓、考核制度1、制定年度生物安全培訓、考核計劃,并實施。2、培訓內容:生物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辦法、標準、本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應急預案、緊急事件的上報和處置程序、生物安全風險評估、生物安全操作規范、儀器設備的使用、保養、維護、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菌(毒)株及樣本的收集、運輸、保藏、使用、銷毀、實驗室的消毒與滅菌、感染性廢物的處置、急救等。3、每年組織全員(包括實驗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保潔員等)的生物安全培訓、考核。4、培訓后應對參加培訓的人員進17、行考核,考核形式可采取多樣化,如筆試、口試、實操等。5、建立并保存生物安全工作人員的培訓、考核檔案。6、對新上崗、轉崗的員工進行生物安全相關知識、生物安全手冊等的培訓,明確所從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風險。7、進入實驗室的外單位人員(包括進修、實習等工作人員)的由所在實驗室根據所從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風險進行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訓。8、當有關部門新頒發、修訂生物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標準等,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進行修改后應組織開展相關內容的培訓。 實驗室生物安全資料檔案管理制度1、與生物安全相關的各類活動的記錄均應按照本制度執行。2、生物安全實驗室的記錄、資料保存不得少于20年。3、生物安全實驗室記錄、資料應至少包括:生物安全手冊、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人員培訓考核記錄、健康監護檔案、事故報告、分析處理記錄、廢物處置記錄、菌(毒)種和樣本收集、運輸、保存、領用、銷毀等記錄、生物安全柜記錄、消毒、滅菌效果監測記錄等。4、生物安全實驗室資料檔案原則上不外借。5、因工作需要復制檔案資料者需經批準。6、超過保存期限的檔案資料、記錄,應通過生物安全領導小組的討論、鑒定,批準是否實施銷毀,銷毀應至少兩人實施,做好銷毀記錄。 醫院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