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輸血科實驗室生物安全自查及健康監護管理制度2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0438
2024-09-08
26頁
149KB
1、醫院輸血科實驗室生物安全自查及健康監護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前 言為確保實驗室全體員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規,建立生物安全意識,保證相關工作人員掌握開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識和技術,避免實驗室感染,防止實驗室事故,特制定此手冊。本制度共打印二份,分別保存在分級管理辦公室和輸血科,工作人員可以隨時查閱,對在執行中的問題可以填寫修正申請,以便進一步完善!目 錄序號文件編號主 題頁碼批準頁2前言3目錄41-01準入制度52-02設施設備檢測維護制度73-03健康監護制度94-04生物安全自查制度115-2、05實驗室資料檔案管理制度126-06生物安全管理及實驗室人員的培訓制度137-07意外事件處理及報告制度158-08實驗室安全保衛制度199-09實驗室生物安全評估2010-10生物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程序2311-11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27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01版本:第A版 第一次修改主題: 準入制度生效日期:頁碼:NO:5實驗室人員準入制度1目的明確實驗室人員的資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員進出實驗室或承擔相關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2、范圍適用于進入輸血科實驗室所有工作人員。3、職責3.1輸血科生物安全負責人負責實驗室人員準入工作的監督和實施。3.2進入輸血科實驗室所3、有人員所有必須以本規定規范自己的工作。4、制度要求4.1所有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在接受相關生物安全知識、法規制度培訓并考試合格。4.2從事實驗室工作人員必須進行上崗前體檢,由單位生物安全領導小組組織實施。體檢指標除常規項目外還應包括與準備從事工作有關的特異性抗原、抗體檢測。4.3從事實驗室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相關專業教育經歷,相應的專業技術知識及工作經驗,熟練掌握自己工作范圍的技術標準、方法和設備技術性能。4.4從事實驗室技術人員應熟練掌握與崗位工作有關的檢驗方法和標準操作規程,能獨立進行檢驗和結果處理,分析和解決檢驗工作中的一般技術問題,有效保證所承擔環節的工作質量。4.5從事實驗室技術人員應熟練4、掌握常規消毒原則和技術,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原則和上報程序。4.6實驗室人員在下列情況進入實驗室特殊工作區需經實驗室負責人同意:身體出現開放性損傷;患發熱性疾?。缓粑栏腥净蚱渌鼘е碌挚沽ο陆档那闆r;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耐受;妊娠;4.7實驗活動輔助人員;(廢氣物管理人員、洗刷人員等)應掌握責任區內生物安全基本情況,了解所從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風險,接受與所承擔職責有關的生物安全知識和技術,個體防護方法等內容的培訓,熟悉崗位所需消毒知識和技術,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原則和上報程序。4.8外單位來輸血科參觀、學習、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控制區域應有相關領導批準并遵守實驗5、室的生物安全相關規章制度。進入實驗室的一般申請由實驗室負責人的批準,一個月及以上的準入需到醫務處備案。設施/設備監測,檢測和維護制度1、目的為保證實驗室工作人員對各類檢驗儀器的安全使用,維護檢驗工作的正常運轉,確保檢驗工作的順利進行。2、范圍適用于輸血科內的各種儀器設備。3、職責3.1本輸血科人員必須以本制度規范自己的工作。3.2輸血科負責人負責檢查和監督。4、制度要求4.1輸血科內各種設施要符合相關規定,所使用的所有儀器應經過安全使用認證。輸血科供電線路中必須安裝斷路器和漏電保護器。4.2科內大型儀器、設備、精密儀器由專人負責保管、登記、建檔,儀器設備的使用者,需經專業技術培訓4.3科內儀器6、設備應在檢定和校準的有效期內使用,并按照檢定周期的要求進行自檢或強檢,對使用頻率高的儀器按規定在檢定周期內進行期間核查。4.4主要儀器設備應建立使用記錄,有操作規程,注意事項,相關技術參數和維護記錄,并置于顯見易讀的位置。儀器使用者必須認真遵守操作規程,并做好儀器設備使用記錄,定期維護儀器設備。4.5儀器設備所用的電源,必須滿足儀器設備的供電要求。用電儀器設備必須安全接地。電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儀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斷路保護時,必須在查明斷電原因后,再接通電源。不準使用有用電安全隱患的設備(如漏電、電源插座破損、接地不良、絕緣不好等)。4.6儀器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隨時記錄在儀器隨機檔7、案上,維修必須由專業人員進行,并做維修記錄。4.7儀器設備使用結束后,必須按日常保養進行檢查清理,保持良好狀態。4.8所有儀器設備應加貼唯一性標識及準用、限用、禁用標志。4.9長期用電設備(如冰箱、融漿機)應定期檢查,并記錄運行情況。4.10因故障或操作失誤可能產生某種危害的儀器設備,必須配備相應的安全防護裝置。4.11使用直接接觸污染物的儀器設備前,必須確認相應的安全防護裝置能正常啟用。實驗工作完成后,必須對接觸污染物的儀器設備進行相應的清洗、消毒。4.12科內應指定專人對安全設備和實驗設施/設備維護管理,保證其處于完好工作狀態。儀器設備較長時間不使用時,應定期通電、除濕。有記錄,保持設備清8、潔干燥。(例如每年應對生物安全柜進行一次常規檢測,須特別關注高效過濾器。定期對離心機的離心桶和轉子進行檢查)。4.13高壓滅菌器使用時,定期進行生物學指示劑檢測。4.14冰箱應定期化冰、清洗,發現問題及時維修。實驗區冰箱內禁止放個人物品及與實驗無關的的物品。4.15所有儀器設備在維修和維護保養前運出實驗室前必須進行消毒處理。健康醫療監護制度1目的規范實驗室人員的健康監護工作,預防、控制實驗室感染。2、范圍適用于輸血科實驗室所有工作人員。3、職責輸血科負責人負責實驗室人員健康監護工作的組織實施。4、制度要求4.1實驗室人員體檢制度對新從事實驗室技術人員必須進行的上崗前體檢,體檢指標除常規項目外還9、應包括與準備從事工作有關的特異性抗原、抗體檢測。不符合崗位健康要求不得從事相關工作。實驗室技術人員要在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從事相關工作,發生發熱、呼吸道感染、開放性損傷、懷孕等或因工作造成疲勞狀態免疫耐受及使用免疫抑制劑等情況時,需由實驗室負責人同意從事相關工作,但不宜再從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關工作。4.1.3輸血科負責人在批準外來學習、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前應了解其健康狀況,必要時可先行安排進行臨時性體檢,檔案保留。4.2實驗室人員免疫預防制度實驗室人員應根據崗位需要進行免疫接種和預防性服藥,免疫接種時,應考慮適應癥、禁忌癥、過敏反映等情況并記入健康監護檔案。4.2.2輸血科應制定年度免疫10、接種計劃,報主管領導批準后由輸血科組織實施。免疫接種情況應記入健康監護檔案。4.2.3輸血科實驗室可根據工作開展情況對各類人員進行必要的臨時性免疫接種和預防性服藥,并記入健康監護檔案。對體檢結果異常的人員應隨時進行必要的免疫接種或采取其他預防手段,并記入健康監護檔案。發生實驗室意外事件或生物安全事故后應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應急免疫接種或預防性服藥,并記入健康監護檔案。4.3發生事故后的人員管理發生實驗室意外事件或一般生物安全事故后由醫務科/輸血科確定相關人員救治、免疫接種和醫學觀察方案,發現異常,由醫務科/人事科/輸血科決定人員臨時性或永久性調離崗位。臨時調離崗位的人員在重新上崗前必須進行體檢,11、體檢結果達到崗位健康要求后由醫務科/輸血科批準其上崗。發生重大生物安全事故后由醫務科/輸血科制定并上報相關人員救治、免疫接種和醫學觀察方案,同時采取有效措施盡量控制人員感染范圍,主管領導對方案進行審批。醫學觀察發現異常,由醫務科/人事科/輸血科決定人員臨時性或永久性調離崗位,臨時調離崗位的人員在重新上崗前必須進行體檢,體檢結果達到崗位健康要求后由醫務科/輸血科批準其上崗。生物安全自查制度為確保實驗室生物安全制度、措施落實到位,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特制訂本制度。1、主任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生物安全全面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體系運行情況、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實、實驗室設施、設備和人12、員的狀態、應急裝備、報警體系和撤離程序功能及狀態是否正常、可燃易燃性、傳染性、放射性以及有毒物質的防護、控制情況、廢物處置情況等。2、科室負責人負責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全面管理,檢查、督促生物安全監督員工作,每季度進行科室生物安全工作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生物安全監督員工作記錄、菌(毒)株、樣本的運輸、保存、使用、銷毀情況、生物安全實驗室的消毒和滅菌情況以及感染性廢物的處理情況、生物安全設備的運行、維護情況、防護物資的儲備情況。3、生物安全監督員負責實驗室日常工作的生物安全監督、檢查,內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執行情況、個人防護要求執行情況、實驗室人員的生物安全操作是否規范等,及時發現、糾正違規行為,13、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發生。4、對于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必要時制定糾正措施或實施整改,并進行跟蹤驗證。5、按照資料、檔案管理制度保存所有檢查記錄,及時歸檔。6、將自查發現的問題作為實驗室生物安全培訓計劃解決。生物安全實驗室資料檔案管理制度為確保生物安全實驗室各類活動記錄、資料按要求歸檔、保存,特制訂本制度。1、與生物安全相關的各類活動的記錄均應按照本制度執行。2、生物安全實驗室的記錄、資料保存不得少于20年。3、生物安全實驗室記錄、資料應至少包括:生物安全手冊、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人員培訓考核記錄、生物安全檢查記錄、健康監護檔案、事故報告、分析處理記錄、廢物處置記錄、實驗記錄、菌(毒)種和樣本收14、集、運輸、保存、領用、銷毀等記錄、生物危害評估記錄、生物安全柜現場檢測記錄、消毒、滅菌效果監測記錄等。4、生物安全實驗室資料檔案原則上不外借。5、因工作需要復制檔案資料者需經批準。6、超過保存期限的檔案資料、記錄,應通過生物安全領導小組的討論、鑒定,批準是否實施銷毀,銷毀應至少兩人實施,做好銷毀記錄。生物安全實驗室人員培訓、考核制度為確保實驗室全體員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規,建立生物安全意識,保證相關工作人員掌握開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識和技術,避免實驗室感染,防止實驗室事故,特制訂本制度。1、制定年度生物安全培訓、考核計劃,報生物安全領導小組批準后實施。2、培訓內容:生物安全相關法律、法規、15、辦法、標準、本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應急預案、緊急事件的上報和處置程序、生物安全風險評估、生物安全操作規范、儀器設備的使用、保養、維護、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菌(毒)株及樣本的收集、運輸、保藏、使用、銷毀、實驗室的消毒與滅菌、感染性廢物的處置、急救等。3、每年組織全員(包括實驗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樣本運送人員、保潔員等)的生物安全培訓、考核。4、針對不同的工作崗位,在全員培訓的基礎上,組織開展專項生物安全培訓。5、培訓應該由取得北京地區實驗室生物安全師資培訓合格證的人員進行。6、培訓后應對參加培訓的人員進行考核,考核形式可采取多樣化,如筆試、口試、實操等。7、對考核合格的工16、作人員頒發相關崗位的上崗證。8、建立并保存生物安全工作人員的培訓、考核檔案。9、做好生物安全培訓需求和效果的評估工作,為制定年度培訓、考核計劃提供依據。10、對新上崗、轉崗的員工進行生物安全相關知識、生物安全手冊等的培訓,明確所從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風險。11、進入實驗室的外單位人員(包括進修、實習等工作人員)的由所在科室,根據所從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風險進行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訓,所有工作均在帶教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期間不得從事危險性較高的工作。12、當有關部門新頒發、修訂生物安全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標準等,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進行修改后應組織開展相關內容的培訓和考核。13、按照檔案資料管理制度保存與人17、員培訓、考核相關的記錄。意外事件處理及報告制度1.目的:規定實驗室職業暴露處理程序,規范發生職業暴露時處理原則、報告和登記流程。2.范圍:實驗室工作人員和涉及處理職業暴露的有關人員。3.職責:3.1實驗室操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須按照本規定進行處理和報告程序;3.2實驗室負責人按照規定進行組織和控制職業暴露發生后的控制實施;3.3實驗室負責人負責組織試驗人員職業暴露處理的培訓和考核,并保存有關記錄;3.4實驗室生物安全檢查人員負責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執行和醫學應急樣品的檢查。4.步驟:4.1實驗室發生職業暴露后按照既往進行的該種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評估結果,快速有效的對意外暴露人18、員進行緊急醫學處置;對污染區域進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和擴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暴露人員的醫學觀察等原則和步驟進行處理;根據既往進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評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時進行現場緊急醫學處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對暴露人員的傷害;同時,有效的污染區域進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對周圍人員和環境的污染。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緊急醫學處置后,要立即向實驗室負責人和實驗室生物安全領導小組報告事故情況和處理方法,以及時發現處理中的疏漏之處,使處理盡量完善妥當。當重大事故發生時,在進行緊急醫學處置的同時,要立即向實驗室負責人和實驗室生物安全領導小組報告情況;實驗19、室負責人和實驗室生物安全領導管理小組要立即協調現場緊急處理和周圍環境污染防控;協調醫學專家評估職業暴露的危害性和對暴露人員的傷害程度;對藥物可以治療和預防該污染物感染的,力爭在暴露后最短時間內開始預防性用藥;留取暴露人員相應的標本備檢,并同時進行醫學觀察。建立意外事故登記,詳細記錄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暴露方式;損傷的具體部位、程度;接觸物種類(培養液、血液或其他體液)和含有HIV的情況;處理方法及處理經過(包括赴現場實驗室負責人和實驗室生物安全領導小組成員以及專家);是否采用藥物預防療法,若是,則詳細記錄治療用藥情況、首次用藥時間(暴露后幾小時或幾天)、藥物毒副作用情況(包括肝、腎功能20、化驗結果);定期檢測的日期、檢測項目和結果。根據評估結果建議育齡婦女發生職業暴露和職業暴露后和進行預防性用藥期間,是否需要避免或終止妊娠。記錄對暴露現場和周圍環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實施形式,人員、范圍,評估防控處理的效果;總結和評估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當,發生暴露人員試驗操作等過程是否存在失誤,整改措施和實行。4.2意外事故現場處理方法:工作人員發生意外事故時,如針刺損傷、感染性標本濺及體表或口鼻眼內,或污染實驗臺面等均視為安全事故,應立即進行緊急醫學處置(根據事故情況采用相應的處理方法)。根據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現場初步評估職業暴露危害程度和選擇處理方式如下:化學污染1.21、立即用流動清水沖洗被污染部位。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 -07版本:第A版 第一次修改主題:意外事件處理及報告制度生效日期:頁碼:NO:172.立即到急診室就診,根據造成污染的化學物質的不同性質用藥。3.在發生事件后的48小時內向有關部門匯報(醫生報告醫務處,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報告感染管理科。針刺傷1.被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或其他銳器刺傷后,應立即用力捏住受傷部位,向離心方向擠出傷口的血液,不可來回擠壓,同時用流動水沖洗傷口;2.用75%酒精或安爾碘消毒傷口,并用防水敷料覆蓋;3.意外受傷后必須在48小時內報告有關部門(醫生報告醫務處,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報告感染管理科、領取并22、填寫醫療銳器傷登記表,必須在72小時內作HIV、HBV等的基礎水平檢查;4.可疑被HB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盡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價抗體和乙肝疫苗;5.可疑被HC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盡快于被刺傷后做HCV抗體檢查,并于46周后檢測HCV的RNA;6.可疑被HIV感染的銳器刺傷時,應及時找相關專家就診,根據專家意見預防性用藥,并盡快檢測HIV抗體,然后根據??漆t生建議行周期性復查(如6周、12周、6個月等)。在跟蹤期間,特別是在最初的612周,絕大部分感染者會出現癥狀,因此在此期間必須注意不要獻血、捐贈器官及母乳喂養,過性生活時要用避孕套。皮膚、粘膜、角膜被污染1.皮膚若意外接觸到血液或體液或23、其他化學物質時,應立即用肥皂和流動水沖洗;2.若患者的血液、體液意外進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3.及時到急診室就診,請專科醫生診治;48小時內向有關部門報告(醫生報告醫務處,護士報告護理部),并報告感染管理科領取并填寫相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 -07版本:第A版 第一次修改主題:意外事件處理及報告制度生效日期:頁碼:NO:18關登記表。標本污染1.棉質工作服、衣物有明顯污染時,可隨時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鐘,然后沖洗干凈。2.各種表面若被明顯污染,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過污染表面,保持30-24、60分鐘,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內1小時。3.儀器污染應考慮消毒方法對儀器的損傷,和對檢測項目的影響,選用適當的方法。5.支持性文件:5.1病原微生物實驗室職業暴露登記表5.2消毒技術規范5.3職業暴露危害評估表5.5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第三版)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08版本:第A版 第一次修改主題:生物安全實驗室安全保衛制度生效日期:頁碼:NO:19生物安全實驗室安全保衛制度為了做好生物安全實驗室的管理,做到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特制定本制度。1、生物安全實驗室安全保衛工作實行責任制,并制定應急預案。2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實驗活動應與其生物安全防護等級相適應。3、25、非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須經實驗室工作人員批準。4、菌(毒)株、樣本等感染性物質、劇毒物質等實行專人負責,并建立保存清單和領用、銷毀記錄。當發生上述物質的遺失、被搶等意外情況時,應啟動應急預案。5、定期對生物安全實驗室高壓蒸汽滅菌器進行校驗,確保消毒效果、計量檢定符合國家壓力容器管理的有關規定。6、保證生物安全實驗室自動煙霧和熱量探測及報警系統的正常運行,確保消防器材位于固定位置并能正常使用。7、生物安全實驗室工作人員應定期對重點防火部位、易燃易爆化學品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及時消除隱患,并定期進行火災緊急事件處置的培訓和演練。8、實驗室內禁止亂拉臨時電源線。9、定期對實驗室電氣安全、儀器設備等進行檢26、查,及時發現、排除安全隱患。10、生物安全實驗室應配備常用工具。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09版本:第A版 第一次修改主題: 實驗室生物安全評估生效日期:頁碼:NO:20實驗室生物安全評估1 實驗室應建立并維持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程序,以持續進行危險識別、風險評估和實施必要的 控制措施。實驗室需要考慮的內容包括:1.1 當實驗室活動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時,實驗室應進行生物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應至少包括 (但不限于)下列內容: a) 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種類、來源、傳染性傳播途徑、易感性、 潛伏期、劑量-效應(反應)關系、致病性(包括急性與遠期效應)、變異性、在環境 中27、的穩定性、與其它生物和環境的交互作用、相關實驗數據、流行病學資料、預防 和 治療方案等;b) 適用時,實驗室本身或相關實驗室已發生的事故分析;c) 實驗室常規活動和非常規活動過程中的風險(不限于生物因素),包括所有進入工作場 所的人員和可能涉及的人員(如合同方人員)的活動;d) 設施、設備等相關的風險;e) 適用時,實驗動物相關的風險;f) 人員相關的風險,如身體狀況、能力、可能影響工作的壓力等;g) 意外事件、事故帶來的風險;h) 被誤用和惡意使用的風險;i) 風險的范圍、性質和時限性;j) 危險發生的概率評估;k) 可能產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l) 確定可容許的風險;m) 適用時,消除、減少28、或控制風險的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殘余風險或新 帶來風險的評估;n) 適用時,運行經驗和所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的適應程度評估;o) 適用時,應急措施及預期效果評估;p) 適用時,為確定設施/設備要求、識別培訓需求、開展運行控制提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09版本:第A版 第一次修改主題: 實驗室生物安全評估生效日期:頁碼:NO:21供的輸入信息;q) 適用時,降低風險和控制危害所需資料、資源(包括外部資源)的評估;r) 對風險、需求、資源、可行性、實用性等的綜合評估。1.2 應事先對所有擬從事活動的風險進行評估,包括對化學、物理、輻射、電氣、水災、火災、自然災害等的風險進29、行評估。1.3 風險評估應由具有經驗的專業人員(不限于本機構內部的人員)進行。1.4 應記錄風險評估過程,風險評估報告應注明評估時間、編審人員和所依據的法規、標準、研究報告、權威資料、數據等 1.5 應定期進行風險評估或對風險評估報告復審,評估的周期應根據實驗室活動和風險特征而確定。1.6 開展新的實驗室活動或欲改變經評估過的實驗室活動(包括相關的設施、設備、人員、活動范圍、管理等),應事先或重新進行風險評估。1.7 當發生事件、事故等時應重新進行風險評估。 1.8 當相關政策、法規、標準等發生改變時應重新進行風險評估。1.9 原則上,風險控制措施宜首先考慮消除危險源(如果可行),然后再考慮降30、低風險(降低潛在傷害發生的可能性或嚴重程度),最后考慮采用個體防護裝備。1.10 危險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的過程不僅適用于實驗室、設施設備的常規運行,而且適用于對實驗室、設施設備進行清潔、維護或關停期間。 1.11 除考慮實驗室自身活動的風險外,還應考慮外部人員活動、使用外部提供的物品或服務所帶來的風險。1.12 實驗室應有機制監控其所要求的活動,以確保相關要求及時并有效地得以實施。2 實驗室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活動的復雜程度決定于實驗室所存在危險的特性,適用時,實驗室不一定需要復雜的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活動。3 風險評估報告應是實驗室采取風險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體系和制定安全操作規程的依據31、。 4 風險評估所依據的數據及擬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規程等應以國家主管部門和世界衛生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等機構或行業權威機構發布的指南、標準等為依據;任何新技術在使用前應經過充分驗證,適用時,應得到相關主管部門的批準。5 風險評估報告應得到所在機構生物安全委員會的批準;對未列入國家相關主管部門發布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的生物因子的風險評估報告,適用時,應得到相關主管部門的批準。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09版本:第A版 第一次修改主題: 實驗室生物安全評估生效日期:頁碼:NO:22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 -10版本:第A版 第一次修改主題:生物32、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程序生效日期:頁碼:NO:23生物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程序目的:保障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減少職業暴露風險,使環境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1、生物風險評估依據1)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2)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3)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4)WHO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2、生物風險評估要素1)病原微生物特征;2)病原微生物相關實驗活動;3)實驗活動人員;4)實驗活動的設施、設備和環境;5)風險認定和評估結論。3、生物風險評估實施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評估1)一般生物學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組及編碼、產物形態特征、培養特性、細菌或病毒屬別和型別內容或技術鑒定。2)致病33、性:臨床癥狀、潛伏期、病程、感染劑量、入侵部位、宿主類型、否產生毒素等。3)感染途徑: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膚感染等。4)環境中的穩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環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穩定性不同,對病原微生物的穩定性評估除考慮其在自然界中的穩定性外,還應考慮其對物理因素與化學消毒劑的敏感性。5)致病性和感染劑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類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強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與被感染者的免疫狀態、易感性有關;暴露后果取決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機體的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 -10版本:第A版 第一次修改主題:生物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程序生效日期:頁碼:N34、O:24抵抗力;不同屬、種、亞種、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異; 還取決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劑量,當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襲人體時,潛伏期一般較短,而病情則較為嚴重;不同個體被傳染后,可產生各種不同的結局。6)傳播途徑:傳播方式包括呼吸道傳播、通過水和食物等消化道傳播、接觸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垂直傳播、媒介傳播等;傳播結果包括一種病原可有多種傳播途徑和多種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癥狀。7)實驗動物研究、實驗室感染。8)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有效的藥物、有效疫苗、疾病監測手段、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手段。3.2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的評估1)實驗活動:是指實驗室從事與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種35、樣本有關的研究、教學培訓、檢測等活動。2)實驗活動的類型包括:標本或樣品處理、離心、勻漿、超聲、移液操作、銳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醫療廢物消毒或高壓滅菌處理等。3)實驗活動風險影響因素:a.氣溶膠產生:離心、旋轉、勻漿、接種環等。b.潛在傷害:注射器等銳器、酒精燈、玻璃器皿等。c.標本的濃縮:來自臨床、現場、培養、濃縮等。d.毒株和細胞:野毒、減毒、疫苗株、毒素產生等。e.操作指導書。4) 病原微生物動物實驗風險因素a.標準的實驗室廢棄物處理程序。b.化學消毒劑選擇、配置和使用。c.物理消毒設備的使用和維護。d.各種實驗材料、器具,尤其是銳器處理。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 36、-10版本:第A版 第一次修改主題:生物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程序生效日期:頁碼:NO:25e.動物實驗動物及其排泄物處理。5) 廢棄物處理風險影響因素:a.標準的實驗室廢棄物處理程序。b.化學消毒劑選擇、配置和使用。c.物理消毒設備的使用和維護。d.各種實驗材料、器具,尤其是銳器處理。e.動物實驗動物及其排泄物處理。3.3實驗活動人員要求評估1)健康狀況和健康歷史、耐藥和過敏。2)人員資質和心里素質。3)生物安全知識。4)微生物學專業知識。5)操作設施設備技能。6)免疫狀況。7)培訓狀況。8)應急事件處理能力。3.4設施、環境和設備因素要求評估1)生物安全實驗室相應等級的設施。2)實驗室生物安全37、的設備。3)實驗室檢測相關設備。4)應急設施。5)設施設備管理、維護、校準和檢驗。3.5風險評估結論(降低風險的措施):1)病原微生物風險分類2)實驗活動與相應的設施設備要求3)個人防護裝備要求4)人員生物安全和專業技術資質要求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 -10版本:第A版 第一次修改主題:生物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程序生效日期:頁碼:NO:265)人員健康和素質要求6)預防和治療措施要求7)菌(毒)種和實驗活動等風險管理要求8)應急預案和措施要求4、生物安全委員會負責審核病原微生物風險評估報告的適宜性與科學性,并做出評估結論。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 -10版本:第A版38、 第一次修改主題:生物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程序生效日期:頁碼:NO:26名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文件編號: -11版本:第A版 第一次修改主題: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生效日期:頁碼:NO:27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1、感染性材料由科主任指定專人負責保管;保管員應具有高度責任心和熟練操作技能,監控感染性材料外流。2、建立感染性材料登記冊,詳細填寫感染性材料名稱、編號來源、使用、污染、銷毀等情況。3、按照感染性材料保存要求,嚴格無菌操作。4、感染性材料不得隨意對外使用;確需使用者須經科主任審批。5、感染性材料的請購與銷毀須經科主任審批;銷毀時必須經過徹底滅菌處理。6、在準備及實驗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定時、定點、安全、妥善放置;一旦發現污染情況,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消除污染。7、實驗完畢的感染性材料,必須先經滅菌、消毒處理后再進行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