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輸血工作安全制度及流程管理規范.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07306
2023-11-15
10頁
41KB
1、醫院輸血工作安全制度及流程管理規范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輸血安全制度及流程1. 輸血前,由兩名醫護人員共同執行“三查八對”。(三查:查血制品有效期、血制品質量、輸血裝置是否完整;八對:對床號、姓名、住院號、血袋號、血型、交叉配血試驗結果、血制品種類、劑量)。對昏迷、意識模糊或語言障礙者要認真確認患者身份。查對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號、血量、采血日期、血液有無凝塊、溶血、血袋有無破損等。核對無誤后,雙方簽名。2.取血后在30分鐘內輸入;輸血時,兩名醫護人員持受血者病歷、交叉配血報告單及血袋再次核對,核對無誤2、后,開始輸注。3.輸血應遵照醫囑,嚴格進行無菌操作技術,將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標準輸血器進行輸注。4.輸血前將血袋內的成分輕輕混勻,避免強烈震蕩,血液內不得加入藥物。5.連續輸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時,前一袋血輸盡后,用少量無菌生理鹽水將輸血器管道沖洗干凈,再接下一袋血液繼續輸注。6.輸血應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則,根據患者病情和年齡調整輸注速度。輸血開始,應觀察患者5-10分鐘,無異常方可離開。輸血過程中必須嚴密觀察有無輸血不良反應,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處理。7.輸血后,認真檢查穿刺部位有無血腫或滲血。空血袋保留24小時,交叉配血報告單貼在病歷中保存。8.血液送達病房后應在2-4小時之內輸用,不得自行貯血3、。9.如有輸血不良反應,應記錄反應情況,并將原袋余血送至輸血科查明原因。輸血流程建立靜脈通路(嚴格無菌操作建立靜脈通道)輸血前核對病歷、輸血記錄單、血袋(核對方式:一人持病歷、輸血記錄單,另一人持血袋,逐項核對,另交叉重復一遍核對內容:患者姓名、床號、住院號、血型(包括Rh血型)、血液品種、劑量、血袋編號、交叉配血實驗結果、血液有效期)洗手,至患者床邊輸血時核對:患者、床號、住院號、腕帶、輸血單、病歷、血袋(兩人攜帶病歷、輸血單、輸血用具和血液制品推治療車)接血袋:確認通暢、消毒(嚴格執行兩人核對)調節滴數,20滴/min(確認患者靜脈通路完好、用安爾碘消毒血袋出口,將輸血器針頭拔出,插入血袋4、入口,血袋掛于輸液架上)輸血后核對輸血單、輸液單、患者、腕帶、床頭卡 (輸血單必須雙簽名)簽名:輸血單、輸液單、臨時醫囑(嚴格執行兩人核對:核對內容同輸血前核對)15min再次調節滴數(成人4060滴/min,休克患者適當加快,兒童、老年、體弱、心肺疾病患者速度宜慢)輸血結束沖洗(輸血結束后,繼續滴入注射用生理鹽水把輸血管內血液全部輸完;血袋按要求處理)觀察與記錄(記錄輸血起始與結束時間、速度、輸注量、輸注是否通暢、是否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主訴等,將輸血記錄單放入病歷)臨床輸血護理管理制度為保障我院血液質量,確保臨床用血安全,規范臨床用血行為,特制定本制度。一、臨床科室接到檢驗科的通知后,護士必5、須持用臨床用血申請單、交叉配血單并攜帶取血箱到輸血科取血。無特殊情況一次只取一個患者的血,避免血液震動,以防紅細胞破裂。二、取血時檢輸血科和護士要雙人核對,并認真核對臨床用血申請單、交叉配血單和血袋資料信息,確保信息完整一致。三、取血時必須在輸血科取血登記本上簽字。四、取血后要迅速將血液放入取血箱內,迅速回病房,不得中途停留。五、血液到達病房后要雙人核對交叉配血報告單、血型化驗單,嚴格執行“三查八對”,準確無誤后,方可輸入。六、護士從輸血科取回血液后,需30分鐘內進行輸血,原則上4小時內輸注完成,嚴禁血液在科室長時間擺放、不輸,違者需上報護理部對責任人進行處理。對造成醫療事故的按照醫院相關制度6、處理。七、血液一經啟封不可再退回輸血科,輸入冷藏血液時,不可加溫,輸血前應將血袋輕搖4-5次,避免激烈震蕩,血液內不得加入其它藥物,如含鈣、酸、堿性藥品。稀釋只能用0.9%生理鹽水。八、輸血過程中應先慢后快,觀察15min無不良反應后,再根據病情和年齡調整輸血速度,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如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減慢或停止輸血,并及時報告值班醫師和輸血科,保留靜脈通暢,配合醫師及時處理,并封存輸血袋、輸血器等,輸血反應單送檢,做好記錄。九、所有輸血患者護士必須按一級護理要求記錄輸血起始時間、結束時間、有無不反應與基本信息,發現輸血反應要迅速報告值班醫師處理,并通知檢驗科。督促醫生填寫“輸血7、不良反應回報單”交輸血科。十、取血箱要存放在科室固定顯眼的位置,每日必須有消毒記錄并簽名。十一、所有輸血袋條碼統一粘貼在交叉配血報告單備注欄內,如果備注欄內有輸血科填寫的內容,不得粘貼在書寫內容上。靜脈血標本的采集技術操作規范一、 目標 遵醫囑準確為患者采集靜脈血標本,操作規范,確保患者安全。二、規范要求(一)嚴格執行身份識別及查對制度,符合無菌技術、標準預防原則。(二)評估患者的病情、靜脈情況,準備用物。若患者正在進行靜脈輸液、輸血,不宜在同側手臂采血。(三)告知患者/家屬采血的目的及采血前后的注意事項。(四)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五)采血后指導患者按壓穿刺點5-10分鐘,勿揉,凝血機制差的8、患者適當延長按壓時間。(六)按要求正確處理血標本,盡快送檢。三、結果標準(一)患者/家屬能夠知曉護士告知的事項,對服務滿意。(二)護士操作過程規范、準確。(三)采取標本方法正確,標本不發生溶血,抗凝標本無凝血,符合檢驗要求標本采集管理技術及查對流程1. 護士應掌握各種標本的正確采集方法。2.標本采集嚴格遵照醫囑執行。3.嚴格執行查對制度,醫囑和檢驗單逐項核對無誤后,方可執行。4.認真核對化驗單內容,包括患者科別、姓名、年齡、性別、床號、住院號(門診號)以及檢驗項目等。5.根據檢驗項目正確選擇標本容器,如空白試管、抗凝管等;檢查容器有無破損、裂痕;容器標簽上注明患者科別、床號、姓名、住院號(門診9、號)等。6.標本采集時攜帶檢驗單再次核對,護士和患者共同確認患者身份、檢驗項目、標本采集量以及標本容器是否吻合,嚴格執行“一人一架”。7.輸血、配血抽取標本時,必須兩人核對后抽取并簽名。8.不得在輸液的同側手臂或中心靜脈管道采血,以免血液被稀釋或輸入的液體影響測定結果,若兩側手臂同時進行輸液,應選擇輸液穿刺點的遠心端采血。9.標本采集后及時交送檢人員統一送檢。10.建立標本送檢登記本,有接收部門人員簽字確認。流程了解檢驗目的,掌握正確的采集方法遵醫囑執行查對無誤后執行,根據檢驗目的及要求選擇容器,其外標簽標明患者信息 攜檢驗單再次核對,護士和患者共同確認 執行查對制度,遵守無菌技術及標準預防措10、施,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 輸血、配血標本兩人核對,注明抽取時間并雙簽名立即送檢,以免影響檢驗結果,特殊標本注明采集時間輸血安全操作程序1. 臨床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需要,認真填寫臨床輸血申請單,與患者或授權監護人說明輸血的目的、風險、利害關系后,簽署輸血治療知情同意書,由護士核對患者資料后采集抗凝血樣送輸血科(血庫)備血。 2.輸血科(血庫)采用“雙標本”,即用于血型鑒定的標本不用于配血,配血標本保證與血型鑒定結果準確無誤并符合配血要求。3.護士需持取血單到輸血科(血庫)取血,與輸血科(血庫)人員核對相關內容:患者姓名、科室、床號、血型;血袋編號、血型、品種、劑量、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外觀檢查:標11、簽完整性、供血單位、條形碼、血袋完整性、有無明顯凝塊,血液顏色有無異常、有無溶血等;交叉配血試驗結果。以上核對完成后,發、取血人員共同簽字后血液進行移交。4.血液自輸血科(血庫)取出后,運輸過程中勿劇烈震動,以免紅細胞破壞引起溶血。 5.輸血前由兩名護士對以上第二條內容再次無誤后備輸。6.至患者床邊輸血時,再次核對前述內容,呼喚患者姓名以確認患者身份。如果患者處于昏迷、意識模糊或語音障礙時,需要與 其近親屬共同進行確認,并確認患者手腕上標識。7.核對及檢查無誤后,兩名護士簽字,遵照醫囑,將血液輕輕混勻后,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技術將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標準輸血器輸給患者。 8.輸血通道應為獨立通道,不得12、同時加入任何藥物一同輸注。如輸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應用生理鹽水沖凈輸血器后,再輸另一袋血液。9.輸血時應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則,輸血的前15分鐘要慢,每分鐘約15-20滴,并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若無不良反應,再根據需要調整速度。一旦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減慢輸血速度或停止輸血,及時報告臨床醫師,用生理鹽水維持通道。若無不良反應,輸血完畢后將輸血器材放指定位置,便于統一回收處理。10.需要為特殊制品,如不立即輸注,應及時送回輸血科(血庫)保存,不能保存在臨床科室,血液出庫超過30分鐘不能退回。血液一經開封,不能退回。11.輸血結束后,執行輸血的護士要認真檢查靜脈穿刺部位有無血腫或滲血現象并做相應處理。若有13、輸血不良反應,應在處理不良反應的同時配合醫生填寫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反饋給輸血科(血庫)按照臨床輸血技術規范要求處理。12.若疑為溶血性輸血反應,護士應立即停止輸血,通知臨床醫師和輸血科(血庫),進行積極搶救治療的同時,進行必要的核對、檢查,保留輸血器及血袋,封存送輸血科(血庫)。13.將有關輸血記錄、輸血檢測記錄(報告)單存入病歷永久保存。輸血反應處理制度、報告程序及流程一、輸血反應處理制度 輸血過程中應先慢后快,再根據病情和年齡調整輸注速度,并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輸血不良反應,如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一)立即停止輸血,用新的輸液管滴注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二)立即通知值班醫生和輸血科值班14、人員,及時檢查、治療和搶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記錄。(三)疑為溶血性或細菌污染性輸血反應時,應立即停止輸血,啟用新的滴管滴注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及時報告上級醫師,在積極治療搶救的同時,做以下核對檢查: 1、核對用血申請單、血袋標簽、交叉配血試驗記錄。 2、盡早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及尿血紅蛋白,如懷疑細菌污染,除上述處理外,應做血液細菌培養。 3、將血袋及輸血管封好送輸血科在做細菌學檢驗。 4、準確做好護理記錄。二、輸血反應報告程序(一)臨床醫護人員發現患者出現輸血不良反應后,應立即停止輸血,在積極處理的同時,要及時向輸血科通報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與輸血科共同調查、分析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以確15、定進一步的處理、治療方案。患者提出疑意時,經治醫護人員應與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輸血器材等,雙方簽字后由輸血科保管備查。(二)輸血科工作人員接到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報告后,應仔細詢問患者所屬病區、姓名、性別、住院號、年齡、血型、既往輸血史、孕產史、疾病診斷、用藥史、本次輸血成分名稱、輸血量、患者輸血后出現的臨床癥狀與體征,認真填寫輸血不良反應登記本并保留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對臨床科室提出初步的處置參考意見。(三)對于嚴重輸血不良反應,輸血科應指派具有相應資質的醫生到臨床進行會診,協助臨床查找原因、制定救治方案、觀察處置療效。臨床輸血過程質量管理監控 效果評價標準一、 輸血申請質量標準要求:(16、1)明確輸血指征;(2)必須知情輸血;(3)輸血申請單項目完整;(4)輸血的同時填寫輸血前四項檢測;(5)完成醫囑紀錄;(6)申請單病人信息與血樣信息一致。二、采集血樣質量標準要求: (1)正確完整的血樣標識,與申請單一致; (2)正確的核對與采血過程; (3)標本無溶血、不能在輸液處采集血樣; (4)正確的記錄。三、送收血樣質量標準要求:(1)血樣標本信息完整無誤;(2)血樣標本質量符合要求及采集量正確。 四、血型鑒定與配血質量標準要求:(1)核對血樣與申請單信息一致無誤;(2)按操作規程及要求配血;(3)復核人員認真核對無誤;(4)進行簽字記錄。五、發血核對質量標準要求:(1)核對確認申請17、單及配血單信息正確無誤;(2)核對血型正確無誤;(3)檢查血液質量無異常;(4)經確認無誤后雙方簽字。六、輸血前核對質量標準要求:(1)必須雙人核對無誤(受血者資料與血袋資料、配血記錄);(2)床前核對確認,確認受血者身份及血型無誤。七、輸血過程及記錄質量標準要求:(1)床邊核對無誤后,先慢后快,監護輸血全過程;(2)輸血完畢后記錄輸血過程;(3)輸血護士簽字;(4)有輸血反應者,按輸血反應流程處理。臨床輸血過程質量管理監控制度及流程一、臨床輸血過程質量管理監控制度(一)輸血申請 1、申請醫師資質:必須具有主治醫師以上職稱或下級醫師完成后須由上級醫師審核簽字。 2、輸血指征:其他治療手段不能有18、效治療且有明顯的發病和死亡傾向的情況下不考慮輸血。3、在下列情況下考慮輸血:(1)臨床指征和化驗結果表明必須輸血;(2)沒有其他合適的替代治療手段;(3)對病人而言,輸血利大于弊。4、臨床醫師應意識到輸血傳播疾病的風險。 5、按要求填寫輸血申請單并簽字,輸血申請單包括:知情同意輸血,病人應被告知:(1)輸血的利與弊,較低死亡風險,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的改善。(2)可替代輸血的其他治療手段;(3)輸血傳播疾病的風險和不輸血的風險;(4)知情同意并簽字。(5)病人身份詳細資料,輸血診斷/指征;所需血液制品數量/類別:病人的血型;用血的時間、地點;緊急用血;簽字等。(二)采集血樣1、采血護士:采集配血19、血樣,護士要求必須有初級以上護士職稱,實習/進修護士不得進行。2、明確病人用血申請,核對病人信息: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科別等信息。3、準備采血材料,并明確以下內容:(1)正確的標本量;(2)正確的標識:姓名、性別、住院號、床號、采血日期、采血者簽名。4、采集血樣過程(1)確保在采集血樣時,床邊正確的核對患者;(2)正確的給血樣試管貼標簽:血樣采集后在床邊給血樣貼標簽,而不應該事先貼好標簽或到辦公室后貼標簽。5、采血樣完成后,再次核對血樣標識與申請單信息,血樣量、有無溶血,無誤后送輸血科,并做好護理記錄。三)送收血樣1、送血樣人員必須是醫護人員,嚴禁患者家屬送血樣。2、血樣送到輸血科20、后應由送血人員和輸血科人員一起核對以下信息:(1)血樣信息與申請單信息是否一致;(2)核對查看申請單的完整性、血樣標識的完整性;(3)血樣標本量、有無溶血;(4)雙方核對無誤后簽字。3、有以下情況,輸血科拒絕收血樣:(1)血樣標識不完整;(2)血樣無標簽;(3)標本量不足、血樣質量有問題。 (四)血型鑒定與配血1、輸血科人員:必須具有初級以上職稱人員。2、患者血樣必須常規進行ABO正反定型Rh(D)定型、抗體篩查。3、有血型患者必須復查血型、抗體篩查。4、認真核對血樣及申請單信息,血型鑒定完后記錄簽名。5、交叉配血必須在鹽水介質配血無溶血無凝集的基礎上,特殊介質配血相合。6、配血完成后,必須由21、第二個人進行復核簽名。(五)發血核對1、取血人員:必須為醫護人員或醫院指定送檢人員,嚴禁由患者家屬取血。2、發血核對:由取血人員與輸血科人員共同核對以下項目: 受血者姓名、性別、年齡、科別、住院號、床號、血型、交叉配血記錄、供血者血袋號、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類別、血量、有效期、血液有無溶血及血塊、血袋有無滲漏、無誤后發血者與取血者雙方簽名。(六)輸血前核對1、護士治療室核對內容: 血液取回后,責任護士與另一護士在輸血前核對病人資料及血袋相關信息的確認:受血者姓名、性別、年齡、科別、住院號、床號、血型、交叉配血記錄、供血者血袋號、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類別、血量、有效期、血液有無溶血及變質、血袋有無滲漏、確認無誤后將血液送到床邊準備輸血。2、床邊對病人的最終核對,兩名護士執行。 輸血前,再次核對患者姓名、住院號、床號、血型,并與申請單及血袋標簽再次核對,清醒患者身份確認、血型確認;昏迷患者必須進行輸血申請單、床號、腕帶或者其他標識的核對,確認無誤后方可輸血。七)輸血過程及記錄1、確認核對無誤后輸入血液,前15min慢速滴注,觀察受血者反應情況,無反應者加快滴速(依病情而定)。2、血液輸入過程中,密切監護輸血過程,輸血結束后,記錄輸血過程,保存血袋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