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段園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3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52908
2024-07-29
33頁
17.30MB
1、淮北市段園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段園鎮人民政府 2024年7月【草案公示】前前言言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 若干意見(中發201918 號),明確要求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 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 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 據。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 的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要求,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 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依據淮北市 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2021-2035 年),編制淮北市段園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本規劃是對鎮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修復作出的綜合部署和具 體安排,是對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的細化落實,是編制鄉鎮 國土空間詳細規劃(村莊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 管制的基本依據,側重實施性和可操作性。目目錄錄01落實省市區戰略要求,明確發展目標與戰略02以“三區三線”為基礎,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03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04村莊分類與產業布局05優化中心城區空間布局06歷史文化與景觀風貌07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安全韌性支撐體系08保障規劃傳導實施,完善規劃管控機制3、規劃期限和范圍規劃范圍本規劃范圍為段園鎮全部行政轄區,分為鎮域和鎮政府駐地兩個空間層次。鎮域為段園鎮行政轄區全部國土空間,總面積40.7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為段園鎮城鎮開發邊界范圍,總面積13.63平方公里。規劃期限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期目標年為2035年。01 落實省市區戰略要求 明確發展目標與戰略01/指導思想02/規劃目標03/戰略定位04/空間戰略1.1 指導思想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 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 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4、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 展格局。統籌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 三條控制線,統籌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全面提升國土空間治 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實現國土空間底線牢固、結構優化、效率提高、品質提 升、特色彰顯、治理有效。以綠金科創大走廊和東部新城建設為契機,吸引、整合創新資源要素,依托高校教育基礎,推動產、學、研產業發展體系構建,發揮平原地區山水城鎮優質旅游資源本底,推動休閑旅游、生態游憩等現代 服務業功能集聚和能級提升,推動淮北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1.2 規劃目標規劃目標2025年年2035年年國土空間格局明顯優化,農業空間布局更加 合理,5、生態空間保護成效顯著,城鎮空間更 加集約高效,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國土空間保護開發保護格局進一步優化,城鄉一體化發展達到區域先進水平,綠色生 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區域綜合交通聯系更加緊密,現代流通體系 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1.3 戰略定位戰略定位1.4 空間戰略空間戰略底線約底線約束束 安全韌安全韌性性節約優節約優先先 綠色低綠色低碳碳提升品提升品質質 彰顯特彰顯特色色集約節集約節約約 協同高協同高效效暢聯互通暢聯互通 區域協同區域協同融入徐州都市圈的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02以“三區三線”為基礎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01/統籌劃定規劃控制底線02/6、落實主體功能定位03/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4/優化規劃分區和用地結構2.1統籌劃定規劃控制底線生態空間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自然生態服務功能、環境質量安全、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實行嚴格保護的空間邊界與管理限值。段園鎮境內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城鎮空間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要求,以城鎮開發建設現狀為基礎,框定總量,限定容量,嚴格按照上位規劃明確的城鎮開發邊界范圍進行城鎮集中開發建設。鎮域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不高于13.63平方千米農業空間落實上位規劃下達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保質保量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從嚴保護,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質量提升、布局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7、品質量安全。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不低于0.88萬畝淮北市主體功能規劃圖段園鎮2.2落實主體功能定位落實淮北市主體功能定位,明確段園鎮主體功能定位為城市化地區。城市化地區發展指引:提升城市化地區各類要素聚集水平,保障產業和就業承載空間,強化創新驅動能力,支撐農村人口向城市化地區集中。2.3 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構建“一帶 兩軸 一心 四片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帶:生態創新示范帶;兩軸:產業發展軸依托311國道,對接徐州,經過蕭縣工業園,形成各類制造業集聚的發展軸,休閑生活軸串聯宜居宜業組團,以休閑服務為主;一心:鎮區綜合服務中心;四組團:宜居宜業組團、產鎮融合發展組團、戰8、備預留產業組團、農旅融合發展區。鎮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示意圖統籌劃定規劃分區以國土空間保護與規劃功能屬性為基本取向,在鎮域層面劃分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農田保護區三類一級規劃分區。以“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用好流量、提高質量”為原則,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內部結構,適度增加城鎮用地規模,保障鄉村振興發展用地需求。切實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進一步嚴格耕地用途管制,防止耕地“非糧化”,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2.4優化規劃分區和用地結構統籌協調全鎮保護與發展,劃定全域規劃分區,引導用地結構調整,統籌優化全域土地利用結構。嚴守耕地、林地、水域規模底線,適當增加建設用地。統籌9、劃定規劃分統籌劃定規劃分區區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局農林用地結構和布農林用地結構和布局局03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01/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02/水資源保護與利用03/林地資源保護與利用04/國土空間生態修復3.1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大補充耕地工作力度,穩定耕地數量加強耕地后備資源調查,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多途徑補充耕地,穩定耕地數量,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增強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耕地質量積極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開展土壤改良、測土配方施肥和退化耕地治理等工作。構建耕地生態系統,改善耕地生態環境積極推進農田林網建設工作,加強耕地與周邊生態系10、統協同保護,豐富農田生物多樣性,建設健康穩定的農田生態系統,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完善田間灌排工程,加強農業水土綜合治理。3.3 林地資源保護與利用科學確定造林綠化空間按照“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原則,在符合降水量、坡度、土層厚度等適宜性因子條件前提下,挖掘適宜造林綠化空間,落實杜集區造林綠化空間評估成果。3.2 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林地管控,規范使用管理實行分級管控,落實商品林有償使用制度,禁止亂征濫占、亂挖濫采。嚴禁毀林開墾,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時不得擠占林地。實行占用林地總量控制,確保林地保有量不減少。扎實推進精細化水資源管理全面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用水總量和強度雙11、控,進一步優化鎮域水資源配置,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大力強化重要水域空間管控實施水環境精細化管理,推深做實“河湖長制”,壓實水環境監管責任。加大清潔生產推行力度,優化入河排污口布局,持續推進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打造生態化溝渠岸線通過“河道+溝渠+坑塘”的生態保護銜接的方式,打造生態化溝渠水網,促進水系連通,推動農田面源污染治理,定期進行清淤,打造生態化溝渠岸線。3.4 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鎮域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規劃圖綜合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主要包括農用地綜合整治、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與修復。在鎮域范圍內主要有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低效閑置用地12、整治工程、居民點原地城鎮化、農村宅基地整治工程、采礦用地更新、礦山復綠工程、水體整治工程等多項整治工程和修復分區。04 村莊分類與產業布局01/村莊分類02/產業布局4.1 村莊分類村莊分類依據段園鎮域城鎮化發展戰略以及城鎮現狀,規劃至2035年,確定段園鎮域城鎮等級規模結構形成“1+1+7+N”的四級村莊鎮村體系,即1個鎮政府駐地、1個一般集鎮、7個中心村、一般自然村。鎮政府駐地:段園鎮區一般集鎮:大莊中心村:行政村中心村自然村:一般自然村。集聚提升類村莊城郊融合 類村莊特色保護 類村莊應重點確定村莊發展方向,推進改造提升、激活產業、優化環境、保護鄉村風貌等。應重點考慮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13、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緊鄰城鎮開發邊界的城郊融合類村莊,應分析與城鎮開發邊界內區域的地理關系和發展關聯度,鼓勵納入城鎮統籌編制詳細規劃。應重點保持村莊特色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突出特色空間的品質設計。4.2 產業布局以三產融合為抓手,推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推進裝備制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方向發展,提高產業技術能級。建設形成以高效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幅提升經濟水平。發揮資源優勢,打造葡萄小鎮高效農業提升技術能級,促進產業轉型新興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05 優化鎮區空間布局01/優14、化鎮區空間布局結構02/城市公共服務體系03/城市藍綠開敞空間系統產城融合發展組團產城融合發展組團產城融合發展組團新型產業發展組團生態創新組團宜居生活組團宜居生活組團區域聯系發展軸生態交通綜合發展廊道城鄉生活服務軸5.1 優化城區空間布局結構構建“一心、一廊、雙軸、多組團”的城鎮空間結構。一心:鎮區綜合服務中心;一廊:生態交通綜合發展廊;雙軸:區域聯系發展軸、城鄉生活服務軸;多組團:產城融合發展組團、宜居生活組團、生態創新組團、新型產業發展組團。鎮政府駐地空間結構規劃圖(2035年)5.2 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公共服務中心體系落實淮北市中心城區功能布局,構建“城市城15、市鎮級鎮級社社區級區級”三級公 共服務中心體系,同步構建15分鐘10分鐘5分鐘社區生活圈,提 供滿足各年齡段社區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配套設施與公共活動空間。鎮域國土空間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圖通過河道整治、采煤沉陷區和采石宕口綜合治理、城市更新,拓展城市綠色空間,支持公園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環境品質。構建由郊野公園、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游園(口 袋公園)組成的多層次、多要素公園體系。劃示和預控城市主要綠地空間,將大型城市公園納入綠線進 行“定界”管控。在保證綠地總量不減少的情況下,其他公 園綠地、防護綠地在專項規劃、詳細規劃中依照城市綠線 劃定技術規范、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具體劃定。打造具有高品打造16、具有高品 質的藍綠開敞質的藍綠開敞 空間系統空間系統劃定城市綠劃定城市綠 線、藍線線、藍線5.3 城市藍綠開敞空間系統城市藍綠開敞空間系統鎮政府駐地綠地系統規劃圖06歷史文化與景觀風貌01/歷史文化保護02/塑造特色多元的魅力空間6.1歷史文化保護梳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明確保護范圍,劃定重點保護區域,并提出管控要求。梳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及管控要求。歷史文化資源類型名稱及位置管控要求漢墓磨盤山漢墓群應當貫徹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原則,確保墓群及其歷史風貌和自然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遺址牛眠萬人坑遺址、劉步亭烈士墓結合“紅色教育”主體開發建設,打造17、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嚴禁破壞或遷建、改建。古井姚樓村古井、歐莊古井定期監測古井周邊環境,嚴禁破壞古井、污染古井水質的行為。特色建筑路莊村雞毛上天橋以保護和修繕為主梳理資源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梳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明確范圍明確保護范圍劃定各類歷史文化保護線提出要求制定特色風貌保護的重點區域及保護措施提出對各類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管控要求6.2塑造特色多元的魅力空間塑造特色多元的魅力空間依據廊道功能和類型分別從寬度、連續性、建設管控等方面提出風貌管控要求。依水筑城,通過采煤沉陷濕地治理,建設城市公園和社區公園,打造“生態治生態治理示范區理示范區”。07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安全韌性支撐體系01/保障安全韌18、性的基礎設施空間02/形成安全綠色能源網絡03/城市安全和應急防災設施布局7.1 保障安全韌性的市政基礎設施空間保障安全韌性的市政基礎設施空間構建安全穩定的供水體構建安全穩定的供水體系系全面提高供水水質,建成統籌城鄉,服統籌城鄉,服務均等務均等的一網供水系統。全 面提高供水水質,建成統籌城鄉、服務均等的一網供水系統。完善延伸供 水管網,優化供水格局,強化不同供水分區間管網的互聯互通、互為備用 與應急調度能力,提高城鄉供水系統應急調度及安全保障能力。完善雨污分流的雨水工程系完善雨污分流的雨水工程系統統充分利用地形,使雨水盡量以最短的距離重力流排入水體中。保留山洪排 除通道和自然水面以應對超標雨水19、,并與城市景觀相結合。完善環衛收集轉運系完善環衛收集轉運系統統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要求,以“無廢城市無廢城市”建設為目標,全 面實施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分類運輸、分類中轉、分類處置。地下管線與綜合管地下管線與綜合管廊廊加強地下管線綜合規劃與建設統籌綜合規劃與建設統籌,結合各類綠地控制預留市政管 線廊道,推進道路與管線同步建設;落實政府部門、管線單位之間的信息 共建共享、動態更新機制。形成全鎮地下管線“一張圖”,建成地下空間 資源利用合理、建設有序、運行安全的地下管線規劃、建設與管理體系。加快構建以天然氣、電力等為主的安全 穩定的能源供應體系。深入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提 高清潔能源、新能20、源和可再生能 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加大城鄉電網建設力度,優化完善 主網結構、縮小供電半徑,提升電力保 障能力。構建保障有力的供電系統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應用天然氣 加氣站和分布式能源,推進城鎮天 然氣輸配管網工程。建設安全可靠的燃氣供應系統積極發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因地制宜利用生物質能,積極推廣地熱 能、空氣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利用7.2 形成安全綠色能源網絡形成安全綠色能源網絡優化能源供應體系7.3城市防災體系布局城市防災體系布局以風險評估為基礎,建立城市以風險評估為基礎,建立城市安全風險分區、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安全風險分區、分級管21、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重 預防機制,梳理風險敏感因子預防機制,梳理風險敏感因子,建設安全風險數據庫,總體研判城市風,建設安全風險數據庫,總體研判城市風險險,建設洪澇、火災、地震、地質災害等各類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洪澇、火災、地震、地質災害等各類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形成形成“全全面面 覆蓋、重點突出覆蓋、重點突出”的綜合防災空間結構的綜合防災空間結構。提高 防洪排澇能力開展兩姜河、三龍支河、解放河、漢澗溝等主要水體的修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健全 消防安全保障體系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 建設,構建生命線網絡系 統,提高城鄉生命線基礎 設施的防災標準、覆蓋率和冗余度,建立 安全可靠高效的供水、供 電、22、供氣、通信等城市生命線系統工程。加強 地質災害防治能力重點開展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對嚴重威脅城鎮、交通干線、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區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避讓或工程治理,再造平原低地新生境。08保障規劃傳導實施 完善規劃管控機制01/加強黨的領導02/規劃傳導03/規劃管控04/政策機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 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多規合一”,不在國土空間規 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落實規劃管理主體責任建立高位推進的決策機制,部門 聯動的協同機制,確保國家、省 級、市級、縣級重大決策部署落 實到位。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落實鎮級國土空間23、規劃管理主體責任,強化鎮、村之間上下聯動,明確職責分 工,形成推進實施的共同責任機制。實施重大事項報告制度8.1 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8.2 規劃傳導規劃編制體系約束性指標分解詳細規劃編制要求以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協調原主 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土 地利用規劃等各類規劃,形成 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依據核心指標制定評估考核機制,強化對資源總量和利用效率、空 間管控底線的管控。按照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專項規 劃,編制詳細規劃,對具體地塊 用途和強度控制做出實施性安排。8.3 規劃管控空間管控線體系加強規劃國土管理融合,以“3+4線”管控(生態保護紅線、永久 基本農田保護線、城鎮開發邊界、城市綠線、城市藍線、城市紫線、城市黃線)、用地管控及指標管控為核心,切實保障各級規劃空間 管控目標落實。用途管制進一步完善國土空間規劃用地的分類管理,適應城市新功能和新興產 業用地需要,擴充和細化規劃用地用途分類。8.4 政策機制推進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完善人才吸引和提升政策促進旅游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轉型發展提高土地集中使用和集約利用水平健全城市體檢和規劃評估機制健全規劃公開制度建立規劃實施監督考核與問責制度政策 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