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拱上構件施工方案 拱上構件分項工程施工方案 1、工程概況 1.1工程簡述 諸城市繁榮路扶淇河大橋工程,建設單位是諸城市建設局,勘察單位為濰坊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設計單位是濰坊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橋寬30米,總長285跨=140米,根據設計圖紙拱圈以上設墩柱、蓋梁。拱上構件混凝土采用C30混凝土。 1.2設計編寫依據 1.2.1城市橋梁設計準則CJJ11-93 1.2.2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D60-2004 1.2.3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JTGD61-2005 1.2.4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D062-2004 1.2.5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0
2、2-01-2008 1.2.6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041-2000 1.2.7城市橋梁設計荷載標準CJJ77-98 1.2.8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D63-2007 2、施工安排與進度計劃 本工程有5跨拱圈,拱上構件具體施工工期自2009年5月15日至2009年7月25日,與主拱圈穿插進行施工,日歷日71天。 3、施工組織 3.1.1工地成立項目經理部,設項目經理1人,項目負責人1人,技術總工1人,技術負責人1人,施工員2人,技術員1人,材料供應1人, 質檢員1人,安全員1人。 3.1.2人員配備及主要職責 4、施工設備及工器具的選擇配套 5、主要材料用量計劃表 6、檢測設備表
3、 7、技術方案和主要項目施工方法 7.1技術準備 7.1.1召集公司技術人員研究圖紙,明確設計意圖。 7.1.2對具體地質情況和工期要求進行研究,總結以往施工經驗,制定一套可行的施工方案。 7.1.3對所有的機械設備,提前進行維護保養,確保在施工時正常運轉。 8、主要項目施工方法 8.1.1、測量放樣及控制措施 按照施工圖紙的要求,拱上構件的立柱,在施工前對其位置和高程復測檢查,如超過允許偏差應予以調整。基座與主拱圈的聯結應牢固。 8.1.2、在支架上澆筑的拱圈,其拱上構件混凝土澆筑應在拱圈及間隔混凝土澆筑完成且封拱間隔槽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強度以后進行。 拱上構件澆筑混凝土應符合以下規定:
4、 (1)、澆筑混凝土前,應對支架、模板、鋼筋和預埋件進行檢查,并做好記錄,符合設計要求后方可澆筑。模板內的雜物、積水和鋼筋上的污垢應清理干凈。模板如有縫隙,應填塞嚴密,模板內面應涂刷脫模劑。澆筑混凝土以前應檢查混凝土的均勻性與坍落度。 (2)、自高處向模板內傾倒混凝土時,為防止混凝土離析,應符合以下規定: 1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不宜超過2米,以不發生離析為度。 2當混凝土傾落高度超過2米時,應采用串筒裝置。 3在串筒出料口下面,混凝土堆積高度不宜超過1米。 (3)、混凝土應按一定厚度和順序分層澆筑,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澆筑完成上層混凝土。混凝土分層澆筑厚度按施工規范的相關規定控制。 (4)、使用
5、插入式振動器時,與側模應保持50-100mm的距離,插入下層混凝土50-100mm,每一處振動完畢后應邊振動邊徐徐提出振動棒,應避免振動棒碰撞鋼筋、模板及預埋件。 (5)、混凝土澆筑應連續進行,如因故必須間斷時,其間斷時間應小于前層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混凝土的運輸、澆筑及間歇的全部時間應符合規范的相關規定(C30混凝土,氣溫不高于25C,按180min控制)。 (6)施工縫的位置應在混凝土澆筑之前確定,宜留置在結構受剪力和彎矩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并應按下列要求進行處理: 1應鑿除處理層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漿和松弱層,但鑿除時,處理層混 凝土須達到下列強度: a用水沖刷鑿毛時,須達到0.5MPa;
6、 b用人工鑿除時,須達到2.5MPa; c用風動機鑿毛時須達到10MPa。 2經鑿毛處理的混凝土面,應用水沖洗干凈,在澆筑次層混凝土前, 對垂直施工縫宜刷一層水泥凈漿,對水平縫宜鋪一層厚為1020mm的 1:2水泥砂漿. 3重要部位及有防震要求的混凝結構或鋼筋稀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應在施工縫處補插錨固鋼筋或石棒;有抗滲要求的施工縫宜做成凹形、凸形或設置止水帶。 4施工縫為斜面時應澆筑成或造成臺階狀。 5施工縫處理后,須待處理層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才能繼續澆筑混凝土。需要達到的強度最低為1.2MPa,當結構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時,不得低于2.5MPa。混凝土達到上述抗壓強度的時間宜通過試驗確定。
7、(7)、在澆筑過程中或澆筑完成時,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較多,須在不擾動已澆筑混凝土的條件下,采取措施將水排除。繼續澆筑混凝凝土時,應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減少泌水。 (8)、結構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對混凝土裸露面應及時進行修整、抹平、待凈漿后再摸第二遍并壓光或拉毛。當裸露面積較大或氣候不良時,應加蓋防護,在開始養生前,覆蓋物不得接觸混凝土面。 (9)、澆筑混凝土期間,應設專人檢查支架、模板、鋼筋和預埋件等穩固情況,當發現有松動、變形、位移時,應及時處理。 (10)、澆筑混凝土時應認真填寫施工記錄。 8.1.3立柱底座應與拱圈同時澆筑,立柱上端施工縫應設在橫梁承托底面上。 8.1.4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應
8、設專人用儀器配合施工進度隨時觀測拱圈、拱架的撓度和橫向位移的變化情況。施工觀測和控制宜在每天氣溫、日照變化不大的時候進行,盡量減少溫度變化等不力因素的影響。 拱上構件施工工藝圖 8.1.5、混凝土養生及拆模 要及時保證現澆混凝土表面濕潤。澆筑完畢后,當混凝土達到 2.5Mpa,可以進行非承重模板拆除。拆模時要小心仔細,不得損壞混凝土邊角,不得混凝土表面產生碰撞,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100%后進行底模的拆除。拆卸支架時按照設計要求先兩岸后中間逐孔對稱拆卸,每孔拆卸時應遵循全孔多點、對稱、緩慢、均勻的原則。 8.1.6 工程質量檢驗和質量標準 8.1.6.1實施混凝土質量控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9、 (1)通過對原材料的質量檢驗與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確定與控制、混凝土生產和施工過程各工序的質量檢驗與控制,以及合格性檢驗控制,使混凝土的質量符合規定要求。 (2)在施工過程中應進行質量檢測,應用各種質量管理圖表,掌握動態信息,控制整個生產和施工期間的混凝土質量,制定保證質量的措施,完善質量控制過程。 (3)必須配備相應的技術人員和必要的檢驗及試驗設備,建立和健全必要的技術管理與質量控制制度。 8.1.6.2質量檢驗 (1)各種材料、各工程項目和各個工序,應經常進行檢驗,保證符合設計和施工技術規范的要求。檢驗項目和次數應符合以下規定: 澆筑混凝土前的檢驗: 1施工設備和場地; 2混凝土組成材料
10、及配合比; 3混凝土凝結速度等性能; 4基礎、鋼筋、預埋件等隱蔽工程及支架、模板; 5養護方法及設施,安全設施。 拌制和澆筑混凝土時的檢驗: 1混凝土組成材料的外觀及配料、拌制,每一班至少2次,必要時 隨時抽檢。 2混凝土的和易性(坍落度)每工作班至少2次。 3砂石材料的含水率,每日開工前1次,氣候有較大變化時,隨時檢 測。 4鋼筋、模板、支架等的穩固性和安裝位置。 5混凝土的運輸、澆筑和質量 6外加劑使用情況 7制取混凝土試件 混凝土澆筑后的檢驗 1養護情況 2混凝土強度,拆模時間 3混凝土外露面質量 4結構外形尺寸、位置、變形和沉降。 (2)、混凝土的強度,應制取試件檢驗其在標養條件下28
11、天齡期的抗壓極限強度。試件按規范有關規定,每跨墩柱制取2組,每道蓋梁制取2組,并保證每一工作班制取不少于2組。 8.1.6.3 質量標準 (1)、試件檢測抗壓強度符合相關規范規定的要求; (2)、當混凝土強度按試件強度進行評定時達不到合格條件時,可采用鉆取試樣或以無損檢測法查明結構實際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澆筑質量,如仍有不合格,應由有關部門共同研究處理。 (3)、結構混凝土應符合下列規定: 1表面應密實平整。 2如有蜂窩、麻面,其面積不超過結構同側面積的0.5%。 3如有裂縫,其寬度不得大于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 4對蜂窩、麻面、掉角等缺陷,應鑿除松弱層,用鋼絲刷清理干凈,用 壓力水沖洗、濕潤,再
12、用較高強度的水泥砂漿或混凝土填塞壓實,覆蓋養護。 5如有嚴重缺陷,影響結構性能時,應分析情況,研究處理。 6鋼筋混凝土結構物的位置及外形尺寸允許偏差應符合相關規范的規 定。 8.2.1模板支架的設計原則: 1、模板宜優先使用竹膠板,個別異形部位使用定型剛模板。 2、 模板面之間平整,接縫嚴密,不漏漿,保證結構物外露面美觀,線條流暢; 3、模板結構簡單,制作、裝拆方便 8.2.2墩柱模板制作兩跨的側模,蓋梁底模全部制作,側模2跨周轉使用。 在拱上構件施工前30天準備完畢,使用前10天運至施工現場驗收、存放。 8.2.3重復使用的竹膠板應始終保持其表面平整、形狀準確,不漏漿,有 足夠的強度和剛度。
13、 8.2.4 模板與鋼筋安裝工作應配合進行,妨礙綁扎鋼筋的模板應待鋼筋綁扎完畢后安設。模板不應與腳手架連接,避免引起模板變形。 安裝側模時,應防止模板位移和凸出。蓋梁的側模設對拉桿固定。 模板安裝完畢,應對其平面位置、頂面標高、節點連接及縱橫向穩定性進行檢查,經監理工程師驗收合格后方可澆筑混凝土。澆筑時發現模板有超過允許偏差變形值的可能時,應及時糾正。模板安裝過程中,必須設置防傾覆措施。 8.2.5 模板、支架的拆除應根據結構物的特點、模板部位和混凝土所達到的強度來確定。非承重的側模應在混凝土強度能保證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受損壞時方可拆除,一般應在混凝土抗壓強度達到2.5Mpa時方可拆除側
14、模板。承重模板應在混凝土強度能夠承受其自重力及其他可能的疊加荷載時,方可拆除,當構件的跨度不大于4米時,在混凝土強度符合設計強度標準值的50%的要求后,方可拆除。 模板拆除應按設計的順序進行,設計無規定時,應遵循先后拆,后支現拆的順序,拆時嚴禁拋扔。模板、支架拆除后,應維修整理,分類妥善存放。 8.2.6 質量檢驗 模板制作的規格尺寸允許偏差5mm;模板表面的平整度5mm;拼合板間縫隙寬度2mm。 模板安裝的允許偏差:相鄰兩板表面高低差4mm,柱梁標高10mm;模板內部尺寸+3,-8mm; 軸線位移8mm;模板表面平整度5mm;預埋件中心線位置3mm. 8.3.1 鋼筋制作及安裝: 將底模清理
15、干凈后可進行鋼筋和側模的安裝。 所有鋼筋進場后根據技術規范的要求和監理工程師的指示進行原材料試驗,試驗合格的批次才能用于施工生產。鋼筋的技術條件必須符合設計要求以及有關標準的規定,表面應清潔,不得有銹皮、油漬、油漆等污垢。鋼筋必須順直,調直后表面傷痕及銹蝕不應使鋼筋截面積減少。鋼筋彎曲成型后,表面不得有裂紋、鱗落或斷裂等現象。鋼筋根據圖紙所示的尺寸和規格進行下料切斷,鋼筋的切斷必須采用物理的方法進行,禁止采用氣割等化學方法進行施工,然后將切割合格的鋼筋按圖紙所示的角度和尺寸進行彎曲成型,需要焊接的鋼筋除圖紙由特別說明的根據圖紙要求進行焊接,其它的均采用雙面或單面焊接,焊縫的長度不小于5d,主筋
16、采用5字頭焊條。鋼筋接頭應設置在應力較小處,并錯開布置,每個焊縫應認真檢查,不得有較大的凹陷、焊瘤,對于焊縫不飽滿、有裂紋等問題應及時處理。焊接之前必須清除鋼筋、鋼絲或鋼板焊接部位的鐵銹、水銹和油污等,鋼筋端部的扭曲、彎折應予以矯正或切除。鋼筋捆綁和安裝采用人工操作,鐵絲必須扎緊,不得有滑動、折斷、移位等情況,同時能承受混凝土施工帶來的沖擊影響,鋼筋捆扎的數量、尺寸和規格應符合圖紙和技術規范的要求。 為保證鋼筋保護層厚度,在鋼筋與模板相臨處用預制號的同標號砂漿塊隔開。 鋼筋完成后,根據設計尺寸拼裝側模板,模板在安裝時要注意安裝 穩固,模板各種尺寸偏差要在規范允許范圍內,對拉鋼筋要求每根仔細緊固
17、。所有鋼筋加工及焊接必須經過監理工程師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8.3.2 質量檢查 鋼筋制作受力鋼筋的間距允許偏差10mm,箍筋及構造筋間距20mm,鋼筋焊接不大于50%,綁扎不大于25%,保護層厚度5mm。 9、技術資料: 項目部在施工過程中負責收集、整理各原始資料和記錄,并及時上報監理。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和要求,以及山東省技術資料整理規程和分公司下發的技術資料管理規定完成技術資料的分類、歸檔工作。 10、施工安全措施 10.1特種工種持證上崗。現場配備專職安全員,并對施工現場采取有效的圍擋措施。 10.2進入施工現場必須配戴安全帽,高空作業必須系安全帶。 10.3嚴禁上班時間喝酒,不準在工地上打架斗毆。 10.4嚴禁穿拖鞋進入施工施工現場。 10.5嚴禁私自拉電線、電器,工地用電及設施由電工專管,別人不準私自亂動。 10.6各施工環節嚴格按施工操作規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