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制度匯編傳染病應急機制.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1212
2024-09-08
14頁
38.04KB
1、醫院管理制度匯編(傳染病、應急機制)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傳染病疫情自查制度1. 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的督查由醫院傳染病疫情管理領導小組負責。 2. 責任報告人發現傳染病時,在搶救處置患者的同時應及時、規范填寫“傳染病報告卡”。 3. 責任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時,要立即電話報告公衛科。 4. 公衛科疫情管理人員每日2次到門診部及住院部等科室收取傳染病報告卡,并在登記本上簽字。 5. 疫情管理人員須將傳染病報告卡和網絡直報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登記,匯總定期報院領導小組。 6. 院領導小組2、組織院內自查傳染病漏報外,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配合縣疾控中心進行漏報抽查。并將檢查結果報主管院長,必要時通報全院。 7. 疫情管理人員應每周、月、季、年定期開展傳染病漏報、遲報檢查。 8. 院領導小組根據各科的漏報和傳染病報告卡,以及網絡直報中存在的問題,按傳染病疫情管理獎懲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進行處置。傳染病管理獎懲制度為了有效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傳染病的疫情報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 按照醫院、科室、責任人三級管理制度落實獎懲制度。 2. 全年度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先進科室給予獎勵。 3. 根據傳染病檢查上報情況對工作突出的先進個人給予獎勵。 4. 3、對發現傳染病未能及時填卡上報或漏報者,根據情節依據醫院制定的責任追究制度進行處理: (1)凡漏報、遲報,未造成傳染病疫情播散、暴發、流行者給予50元處罰;情節嚴重者,造成疫情播散,根據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處理。科室主任負連帶責任。 (2)對工作督導不力,檢查不及時造成漏報不能及時發現者,對責任科室及責任人給予100元罰款處理。 (3)對累計漏報、遲報超過3例者,扣除責任人當月獎金,全院通報,科室主任負連帶責任。 (4)全年發現傳染病漏報超過5例者,扣除分管院長及公衛科責任人年終獎金,并給予警告處分。(5)凡違反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未能及時上報傳染病疫情,造成傳染病暴發、流行且后果嚴重者,根據傳染病防4、治法規定處理。門診日志管理制度門診日志登記工作是醫院傳染病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門診日志登記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傳染病疫情的調查、處理和控制。為規范醫務人員的門診日志登記,特制定本制度。1. 對前來就診的病人逐一登記在門診日志上,不得漏登。2. 登記項目齊全,至少包括就診日期、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發病日期、家庭住址、病名(診斷)、初診或復診等九個基本項目。3. 填寫內容規范、準確、字跡清楚。不能有缺項、填寫大地址、癥狀代替病名等現象。4. 對已發熱病人,要在門診日志上面標明體溫和相關流行病學史。對于14歲以下的兒童,要填寫家長姓名,對診斷(疑似)為傳染病的患者要詳細填寫家庭住址及聯系方法5、。5. 首診醫生在診治過程中發現確診、疑似傳染病患者、病原攜帶者,應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卡片填寫要求做到完整、準確、及時、并按規定時間向公衛科報告,不得漏報、遲報和瞞報。6. 門診日志上已上報的傳染病應有“疫情已報”標記。7. 傳染病管理領導小組負責對醫院的門診日志登記工作進行督導和檢查。對門診日志登記工作按傳染病管理獎懲制度進行獎懲。對遲報、漏報、瞞報傳染病及疫情造成重大損失和不良影響者,依照傳染病防治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病歷管理制度一、門(急)診病歷必須有連續的頁碼,由病員自行保管。急診留觀期間,急診留觀病歷由急診科負責保管。二、病員住院期間,其住院病歷由所在病區負責整理、統一保管。病區6、應將收到的住院病員的檢查報告等結果于24小時內歸入住院病歷。病員出院后的住院病歷由病案室負責保管,年限不少于30年。 三、急診留觀病歷和住院病歷分別編號保存。入院病歷、入院記錄及所有主觀病歷應標注連續的頁碼。 四、科室必須嚴格保管病歷,嚴禁病員翻閱病歷。嚴禁隱匿、銷毀、搶奪、竊取病歷。 五、病歷在科室、護保中心、住院處(醫保辦)和病案室的流通過程中,應嚴格簽收制度。六、住院病歷、急診留觀病歷因醫療活動或復印、復制等需要帶離病區時,應由科室指定專人負責攜帶和保管。七、病歷借閱:1除涉及病員實施醫療活動的醫務人員及醫教部相關人員外,其它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擅自借閱病員的住院病歷。2本院正式醫務人員(7、含有處方權的研究生)一次借閱不得超過20份;合同醫生、進修生須經上級醫生同意后方可借閱,一次不得超過2份。借閱病歷應盡快歸還,借閱最長時限不超過5天。3借閱者須持正式印章前往病案室借閱,不得他人代借、轉借。4借閱者應愛護病案,確保病案的完整。丟失病案者將視情節給予經濟和行政處罰。5本院醫師調離本院,歸還全部所借病案后方能辦理離院手續。八、病歷復印(在醫務人員按規定時限完成病歷后予以提供):1對下列人員和機構復印或復制病歷資料的申請應當受理:(1)病員本人或其代理人。(2)死亡病員近親屬或其代理人。(3)保險機構。2受理申請時,申請人按照要求應提供有關證明材料:(1)申請人為病員本人的,應當提供8、其有效身份證明。(2)申請人為病員代理人的,應當提供病員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證明及代理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3)申請人為死亡病員近親屬的,應當提供病員死亡證明及其近親屬的有效身份證明及近親屬的法定證明材料。(4)申請人為死亡病員近親屬代理人的,應當提供病員死亡證明、近親屬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證明、近親屬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代理關系的法定證明材料。(5)申請人為保險機構的,應當提供保險合同復印件,承辦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病員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證明材料;病員死亡的,應當提供近親屬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證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3公安、司法機關因辦理案件,需要查閱、復印或者復制病9、歷資料的,由公安、司法機關向醫教部出具采集證明的法定證明及執行公務人員的有效身份證明后方可給予協助辦理。4可以為申請人復印或者復制的病歷資料包括:住院病歷的入院記錄、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治療)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報告、護理記錄、出院記錄。九、發生醫療問題爭議時,由質控辦人員在病員或其有關人員在場的情況下封存病歷。封存的病歷由病案室負責保管。封存的病歷可以是復印件。化驗登記管理制度1. 各種檢驗結果是我們科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可回顧性總結檢驗質量、數量,為臨床提供科研數據。必須嚴格執行操作規范,健全登記制度。2. 設立以下登記本:10、血常規、大小便、輸血、淋病、結核、免疫、生化等檢驗結果登記本。各種貴重儀器每日運行情況記錄本。化驗單發送登記本及特殊標本收集登記本。3. 科室工作人員必須認真、及時登記,結果準確、清楚、完整。4. 違反上述規定者,從重處罰。放射登記管理制度 各項線檢查,須由臨床醫師詳細填寫申請單。急診病人隨到隨檢。各種特殊造影像檢查,應事先預約。 重要攝片由醫師和技術員共同確定投照技術。特檢攝片和重要攝片,等觀察濕片合格后方囑病人離開。 重危或做特殊造影的病人,必要時由醫師攜帶急救藥品陪同檢查,對不宜搬動的病人應到床旁檢查。 線診斷要密切結合臨床、進修或實習醫師寫的診斷報告,應經上級醫師簽名。 線片和錄盤是醫11、院工作的原始記錄,對醫療、教學、科研都有重要作用。全部線片和錄盤都應由放射科登記,歸檔、統一保管,借閱照片要填寫借片單、并有經治醫師簽名負責,院外借片,除經質控科批準外,應按一定手續,以保證歸還。 每天集體閱片,經常研究診斷和投照技術,解決疑難問題,不斷提高工作質量。 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做好防護工作,工作人員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并要統一安排休假。 注意用電安全、嚴防差錯事故。線機應指定專人保養,定期進行檢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為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特制定本應急機制。 一、應急機制建立原則 政府統一指揮,部門分級負責;依法規范管理,保證快12、速反應;完善監測體系,提高應急能力,改善基礎條件,保障持續運行。 二、應急隊伍的建立 (一)由縣政府組織建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實行統一指揮,統一部署; (二)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牽頭,各相關單位抽派人員組成縣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組。主要負責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處理、報告、人員培訓及相關衛生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組組成人員包含流行病防治人員、消毒人員、食品衛生監督人員、環境衛生監督人員、職業衛生監督人員、放射防護人員、臨床治療人員、臨床檢驗人員、理化微生物檢驗人員等有關專業人員及司機、財務等后勤人員。 (三)各級醫療機構都要建立晝夜值班制度。 三13、應急技術、物資、信息和經費保證 (一)參加應急工作的人員必須經過相關培訓,熟練掌握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調查處理辦法,能夠及時、準確地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作出預測、預警和預報。 (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加強對下一級機構的業務技術指導、培訓和督促檢查,使之能夠有效地開展疾病預防和控制工作。 (三)做好如下物資、場所的準備工作: 1. 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 2. 實驗室設備。包含常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檢驗所需儀器設備、采樣和實驗器材、培養基、診斷試劑、標準品等; 3. 現場設備。包含個體防護裝備、現場便攜式檢測儀器、現場處理設備、消毒殺蟲器材; 4. 藥品。包含消毒藥品、控制病媒生物的藥品、預防性藥14、品和預防用生物制品等; 5. 其它后勤支持用品; 6. 專門治療場所。 (四)由縣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組做好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工作,及時收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信息,并做好匯總、統計、分析和反饋工作。 (五)各級政府要安排工作專項經費,保證應急隊伍辦公經費、物資經費和人員補助落實到位,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四、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 (一)報告范圍 1. 重大傳染病疫情,包含: (1)鼠疫、肺炭疽和霍亂暴發疫情;(2)動物間鼠病、布氏菌病和炭疽等流行疫情;(3)乙類、丙類傳染病暴發或多例死亡疫情;(4)發生罕見或已消滅的傳染病疫情;(5)其他可能造成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社會穩15、定的傳染病疫情,以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臨時規定的疫情。2. 其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包含: (1)食源性、水源性疾病暴發或中毒人數超過30人的中毒事件; (2)短期內發生職業中毒死亡病例的案件; (3)職業中毒和農藥、鼠藥或其它有毒化學品引起危害嚴重的急性中毒事件; (4)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暴發事件; (5)醫源性感染暴發事件; (6)預防接種引起的群體性反應或死亡事件; (7)造成危害健康的水污染放射性物質泄漏等事件; (8)自然災害引發的疫情和中毒事件; (9)上級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它重大公共衛生事件。 (二)報告內容 事件名稱,事件發生地點及時間,主要病癥,發病人數、年齡、性別和職業,死16、亡人數、年齡、性別和職業,波及人群及潛在危險因素,發病可能的原因,采取的處理措施、現狀和發展趨勢等。 (三)報告程序 1. 執行職務的醫療保健人員、疾病預防控制人員發現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或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當事單位,均應以最快的方式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2. 初步報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時應做好記錄工作,經核實后,立即通過疫情網絡系統報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3. 進程報告:根據現場調查和采取措施情況,及時做出進程報告;特別重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按上級要求,增加進程報告頻次。 4. 結案報告: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處理完畢后,10個工作日內做出17、結案報告。 五、應急處理程序 (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時,要詳細詢問疫情和事故發生的情況以及報告人、聯系電話等,填寫專用記錄表格,立即向應急工作組負責人報告。 (二)應急工作組負責人接到報告后,立即派出應急工作組趕赴現場調查處理,同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三)初步抽查、提出假設 1. 核實情況:對事件進一步核實,對所有患者進行個案調查。了解病史、接觸史、進餐史、體征和檢驗結果,找出共同特征。 2. 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可能引起疾病、中毒、污染等發生的因素,并采樣送檢。 3. 綜合分析,提出初步假設。 (四)采取控制措施 1. 對原因比較明確的18、,在進行調查的同時,必須現場采取應急控制和消除致病、中毒、污染等各種因素的措施。 2. 對特大及影響范圍廣的疫情或污染中毒事故應視情況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疫區封鎖、人員疏散方案,經批準后組織實施。 3. 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針對性地開展消毒、殺蟲、滅鼠和污染物消除工作。 4. 懷疑為傳染病時,應對尚未隔離的病人進行隔離治療;對疑似病例和與病人密切接觸者嚴密觀察;對易患人群進行預防服藥、接種,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5. 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情況,爭取配合和支持。 (五)深入調查,驗證假設 1. 核實全部個案調查資料。 2. 開展事件發生地區自然、社會等情況的調查。 3. 開展實驗驗證假設。 4.19、 開展事件發生因素和特征的補充調查。(六)應及時報告突發事件處理全過程的工作進展情況。(七)無繼發病例或繼發污染、泄漏時,可解除控制措施。(八)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匯報事件處理結果,并根據實際情況向有關部門進行通報,寫出業務總結和處理報告。 (九)資料整理歸檔,包含:1. 報告記錄; 2. 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機構組織形式材料及成員單位名單; 3. 調查處理方案; 4. 調查及檢驗、診斷記錄和結果材料; 5. 控制措施及效果評價材料;6. 總結及其它調查結案材料。化驗與放射陽性結果反饋制度1. 疫情報告實行首診醫生和首次發現者負責制。2. 化驗室與放射科醫生對發現的傳染病陽性結果,于檢出陽性結果當日填寫傳染病陽性結果反饋單,并及時呈送送檢醫生處,送檢醫生簽字確認,化驗室與放射科應妥善保存傳染病陽性反饋單,以備查。3. 接診的門診醫生或住院醫生根據傳染病陽性結果反饋單,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報公衛科傳染病管理人員。4. 公衛科醫生根據傳染病陽性結果反饋單,對醫生沒有報告的病例督促診治醫生填寫報告卡,杜絕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