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灣沚區六郎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公眾意見稿)(3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6168
2024-12-31
35頁
10.61MB
1、蕪湖市灣沚區六郎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land and space master plan of liulang town,wanzhu district,wuhu(2021-2035)征求公眾意見稿蕪湖市灣沚區六郎鎮人民政府2024.122019 年中央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 據。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重大決策部署和安徽省、蕪湖市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統一部署,構建更高2、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依據安徽省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蕪湖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及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六郎鎮人民政府編制蕪湖市灣沚區六郎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本規劃是對六郎鎮全域范圍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作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指導城鄉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與修復、制定空間發展政策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空間藍圖,是編制村莊規劃、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的依據。規劃范圍為鎮域范圍和鎮政府駐地范圍兩個層次,其中鎮域范圍國土總面積12363.57公頃;鎮政府3、駐地范圍為同級城鎮開發邊界范圍,總面積282.22公頃。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其中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前言PREFACE目錄contentscontents01 01 規劃規劃總則總則02 02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 03 3 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04 04 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0505 鎮政府駐地空間布局鎮政府駐地空間布局06 06 歷史文化與景觀風貌歷史文化與景觀風貌07 07 國土空間支撐體系國土空間支撐體系0 08 8 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規劃總則0101General 4、Plann指導思想 n規劃原則n發展定位 n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貫徹安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總體要求,堅決做到總書記有號令、黨中央有部暑,安徽見行動、蕪湖走在前”。圍繞加快建設“五個安徽”和“六個現代化蕪湖”奮斗目標。以“三條控制線”為基礎,構建國十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統籌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全面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5、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支撐六郎鎮積極參與蕪湖建設創新智造名城、現代宜居家園提供科學合理的空間保障。堅持底線思維,綠色發展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嚴格落實上級下達各項約束性指標。強化自然資源統籌利用和用途管控,助力全面綠色轉型發展,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推動城鄉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促進鄉鎮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突出地域城鄉風貌特色。創新開發和保護方式,推進自然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推動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水清岸綠的6、特色城鎮。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關于全域幸福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六郎鎮鎮政府駐地、鎮域村莊居民需求為中心,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優化城鄉空間和資源配置,完善各級各類保障與服務設施,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支撐全域幸福城市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提升品質堅持公眾參與,開放共享 堅持開門編規劃,廣泛征求公眾意見,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與相關部門協調溝通和相關規劃的銜接,提升規劃實操性。堅持上下結合、強化實施 加強對上位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內容的深化、細化,嚴格落實上位規劃下達的核心指標,并將本級規劃約束性、預期性指標進行分解,保障規劃管控的上下傳7、導。銜接國土空間專項規劃要求,突出規劃分期實施,對近期實施項目庫做出統籌安排和行動計劃。規劃原則發展定位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蕪湖市東南新興發展極的空間框架,立足于六郎鎮便捷的內外交通條件,以蕪湖市打造汽車產業集群為契機,吸引、整合產業資源要素,加快區域人口、產業要素流動和鎮域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依托青弋江和圩田水網優質生態資源本底,融合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等都市農業,推動城郊休閑旅游、生態游憩等現代服務業功能集聚和能級提升,推動一二三產和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凸顯其蕪湖市中心城區后花園和生態科創先行區的地位,將六郎鎮打造成為: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安徽新型城鎮化樣板鎮蕪湖市城鄉融8、合發展示范鎮國土開發保護目標“中部城鄉融合發展區、西部沿江生態休閑區、北部生態都市農業區、南部生態都市農業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基本形成,鎮區綜合服務功能持續完善,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殷港片區產業轉型和生態科創區的建設初見成效,一環一廊的特色旅游空間布局基本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區域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建立,城鄉人居環境品質顯著改善。2025年近期目標國土空間保護開發保護格局進一步優化,城鄉融合發展達到長三角先進水平,區域綜合交通聯系更加緊密,現代流通體系更加完善,殷港片區產業體系構建完成,生態科創區核心價值充分體現,鎮域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作為蕪灣主副城區功能連接9、和拓展的核心承載空間的作用更加突出,城鄉一體、文旅融合的生態水鄉城鎮基本建成。2035年遠期目標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202 Overall territorial spatial patternn總體格局 n落實國土空間控制線 n優化用地結構n劃定規劃分區n產業布局一軸一軸支撐 聯動主副城區 基于G329蕪屯快速路,串聯蕪湖市主城區和灣沚城區,實現蕪湖傳統城區與灣沚城區一體化協同發展;蕪灣協同發展軸一環一廊四區三水環繞 共筑生態本底以青弋江、趙家河、蕪申運河水系及其沿岸景觀防護林帶,突出洪水調蓄、生物多樣性維護、游憩等不同功能,綜合保障區域生態安全;青弋江、蕪申運河、趙家河組成的水生態環一廊串聯10、 凸顯水鄉風貌串聯“強橋-北陶-周圩”的主干水系見證了六郎圩田水鄉的歷史演替,沿岸分布有眾多歷史文化要素,構成展示六郎鎮特色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歷史文化卷軸。貫穿鎮域南北的“強橋-北陶-周圩”水鄉生態畫廊四區指引 明確區域職能基于G329城鎮發展軸,以實現蕪湖傳統城區與灣沚城區一體化發展為目標的六郎鎮重點城鎮化地區,是六郎鎮城鎮化的主要空間線索以及資源投放的主要標的;中部城鄉融合發展區官巷核心景區的外圍區域,未來農旅產業發展和水生態保護的重點區域;西部沿江生態休閑區基于原先農業基底,承接蕪湖市主城區和灣沚城區外溢功能,重點發展近郊農業產業,同時深挖用地潛力,提供資源支撐;北部、南部生態11、都市農業區總體格局落實國土空間控制線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確保優質耕地和已建設的高標準農田得到有效保護,保障糧食安全。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保障生態安全,維護城鄉生態系統的科學性、完整性和連續性,將整合優化后的自然保護地,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等生態服務功能極重要區和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脆弱區等區域,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值的生態空間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上位規劃劃定的城鎮開發邊界,管控城鎮建設用地總量,引導形成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格局。落實城鎮開發邊界劃定規劃分區加強國土空間用地結構調整,提升有限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嚴守耕地、林地、水域與濕地12、規模底線,合理保障殷港片區和政府駐地郎橋片區周邊等重點板塊發展。據蕪湖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按照有關指南的要求,根據鎮域國土空間資源的分布情況,將鎮域國土空間劃分為五類規劃分區: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名稱含義城鎮發展區在不突破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建設用地規模和不違強制性內容的前提下,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對城鎮發展區范圍內的規劃建設用地布局進行優化與調整。農田保護區區內主導用途為農業生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區內的耕地擅自轉為非耕地;從嚴管控非農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鼓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國土綜合整治,提高永久基本農田質量。生態保護區以自然保護為主要功能導向13、,實行最嚴格的準入制度,嚴禁任何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引導區內原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最大限度減少人為活動影響。生態控制區生態控制區內以生態保護為重點,不得擅自改變地形地貌及其他自然生態環境原有狀態,根據規劃逐步遷出不符合要求的各類工礦企業,并開展必要的生態修復。經評價在對生態環境不產生破壞的前提下,可適度開展觀光、旅游、科研、教育等活動。對原住居民,在保證其生產生活必要需求的基礎上,可對其生產生活設施進行有限改造。鄉村發展區鼓勵對區內的農村居民點用地進行整理,重點整治“空心村”和閑置房屋,增加區內的有效耕地面積,強化對農用地的保護和綜合利用。不得破壞、污染和荒蕪區內土地。提倡和鼓勵區域14、范圍內從事農業生產的單位和個人保持和培肥地力,鼓勵對中低產田進行改造和對本區域范圍內的非農用地適度開墾為耕地。為改善區內農民生活質量,提高農民收入,允許適度進行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優化用地結構切實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嚴格耕地用途管制,防止耕地“非糧化”,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強化補充耕地資源儲備,逐步推進即可恢復耕地恢復種植條件,推進“小田并大田”,適度開發具有耕種和灌溉條件的其他草地、裸土地等,補充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向耕地連片、增產提效方向轉變。合理調整農業用地結構與布局01以“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用好流量、提高質量15、”為原則,引導建設用地由增量擴張向增存并舉轉型,消化批而未供土地,盤活利用閑置土地,釋放存量建設用地空間。優化城鄉建設用地內部結構,推進村莊建設用地集約化,保障鄉村振興發展用地需求,優先保障殷港片區等重點區域用地需求,逐步增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優化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02嚴格保護水域,積極推進青弋江、趙家河、蕪申運河等流域整治,候灘、大小湖灘、龔橋溝、八面佛、東溝、分水溝、沙陳河、殷強溝、三水談、大小貓兒灘、陶塘、上居河、大港、周圩溝等水系生態修復及管護,確保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未利用地規??傮w穩定、生態功能持續提升。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裸土地、裸巖石礫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16、效益。穩定未利用地結構和布局03產業布局堅持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傳統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建設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幅提升經濟質量效益。規劃形成三大產業分區:主要包括易太村、東八村、金橋村等村莊,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動種植業品質和技術提質升級,大力發展加工、儲藏、保鮮、包裝、配送等項目,開發凈菜、精品菜、速凍菜、小包裝菜等,延伸產業鏈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以G329國道兩側的行政村為主體,整合現有眾多采摘園、觀光園、農家樂和民宿產品,打造多17、層次、差異化、全季節的生態休閑農業;支持六郎河蟹、春曉西瓜等特色農產品再擴大規模,做優農業品牌。現代農業發展區01主要包括殷港社區和中窯村的一部分地區,充分發揮蕪湖市汽車產業戰略的帶動作用,引導傳統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等產業共同發展,產業集群“向新而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將殷港產業園打造成六郎鎮第二產業重要的增長極,蕪湖市汽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制造業集聚區02主要包括易太村、中窯村、北陶村、新福村和政和村,提升發展文化旅游服務功能,整合北陶村周邊各種旅游資源,推動“藝術水鄉”旅游度假區的建設;緊抓六郎鎮區坐落其間的優勢,完善商貿、文旅服務功能,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文化旅游休閑區018、3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0303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n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n水資源保護與利用 n林地資源保護與利用 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大補充耕地工作力度,穩定耕地數量加強耕地后備資源調查,嚴格控制耕地占補平衡,多途徑補充耕地,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增強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耕地質量積極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開展土壤改良、測土配方施肥和退化耕地治理等工作。構建耕地生態系統,改善耕地生態環境積極推進農田林網建設工作;加強污染土壤修復與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完善田間灌排工程;加19、強農業水土綜合治理。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明確用水量控制目標,落實水資源保護利用措施及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要求。扎實推進精細化水資源管理保護青弋江和趙家河河流水體和重要水系沿岸灘涂濕地資源,采用生態化手法提升濕地資源的綜合價值,突出洪水調蓄、生物多樣性維護、游憩等不同功能。推進重點地區水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利用管控,嚴格落實生態補償等濕地管理制度,確保體現鎮域資源特色的濕地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加強河湖水面與濕地保護林地資源保護與利用科學確定造林綠化空間按照“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原則,在符合降水量、坡度、土層厚度等適宜性因子 條件前提下,挖掘適宜造林綠化空間,落實市區安排年度造林綠化20、任務。扎實推進林地資源保護以青弋江、四大圩區河網沿岸景觀防護林帶為骨架,形成林路、林水、林田、林園相依相通的林地布局。實施林地分級保護管理,加強林地用途管制,實行占用林地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0404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n土地綜合整治 n生態修復國土綜合整治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路徑:在梳理現狀國土空間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整治目標,識別整治區域,確定整治內容,列出綜合治理重點清單?,F狀問題梳理列出整治清單確定整治內容提出整治目標國土空間利用粗放提供土地空間利用效率和質量農用地、建設21、用地整理,生態修復工程整治修復項目清單l耕地破碎程度高。l建設用地集約,節約程度較低。l耕地流失現象明顯l加強耕地建設l土地集約節約利用l 保護生態環境l農用地整理:補充耕地資源、l建設高標準農田、完善農田水利。l 建設用地整理:復墾整理空心村、低效建設用地l 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林地濕地保護。l整治修復項目清單l 水環境整治l 城鎮低效建設用地整治l 村莊建設用地復墾生態修復劃定生態修復重點區域。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原則,科學推進生態系統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強化水環境綜合治理,改善水生態環境。優化水功能區劃和監督管理,以水環境持續改善為中心,實行一河一策、一湖22、一策、一庫一策。通過水質改善、生態清淤、生態綠化帶建設等措施,對鎮域內水體水生態分階段有層次地逐步修復。區域范圍主要以郎橋社區和殷港社區為主體,包括易太村、北陶 村、中窯村等區域。區域是六郎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人口密集度相對較高,人為活動較為頻繁,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產、生活帶來的環境污染,區域內國土空間主導利用功能為城市建設。區域以提升城市藍綠空間品質,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更新建設,改善城鎮人居環境為主要方向。中心城區人居環境提升區01區域位于十三連圩,包括強灣村、強橋村、咸保村、加元村、新福村部分區域、萬鍬村、政和村、河東村、永丈村、周圩村、周皋村、永和村等,區域由圩區構成,地勢平坦、水23、網密布。區域要以提升農田生態系統水平,加強防洪排澇體系建設,提高水系連通性為目標農田整治和水系連通區02鎮政府駐地空間布局0505Spatial layout of the town governments locationn優化空間布局n公共服務體系 n藍綠開敞空間系統優化空間布局范圍界定p“一廊”:官巷生態景觀廊道。p“兩軸”:G329國道城鎮發展軸和老蕪屯路城鎮發展軸。p“四片區”:文教旅游區、文旅康養區、綜合服務區、濱水居住生活區。保護利用官巷水系生態廊道,打造成自然生態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濱水景觀帶,凸顯圩田水鄉城區特質,強化“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水城相融、和諧共生”的整體空間風貌24、,“一廊兩軸四片區”的城鎮空間結構公共服務體系公服設施構建公共服務中心體系。落實六郎鎮區功能布局,構建以教育、文化、醫療、體育、社會福利為主體的鎮級公共服務中心體系,提供滿足各年齡段社區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配套設施與公共活動空間。藍綠開敞空間系統“一廊”為沿水綠色廊道“多點”為基地內的鎮級、社區公園p 一河:貫穿鎮區南北的官巷水系。依托官巷水系沿岸地區構建濱水活力帶,結合岸線功能控制沿岸空間尺度、提高建筑功能多樣性、提升空間活力品質,強化景觀設計,塑造特色濱水畫廊,打造“城市展示廳”。p 四軸:依托官巷大道、六郎大道、鳩茲大道和老蕪屯路四條主干路,形成城市空間特色骨架,串聯鎮區各功能組團、人文要25、素、藍綠景觀和鎮區重要公共空間等,形成連續、開放、活力的城鎮景觀界面。p 多點:優化G329國道與官巷大道、六郎大道、老蕪屯路交叉口標志性節點,注重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加強城市設計和規劃管控,引導城市有序開發,塑造整體性、標志性城鎮風貌。保護中心鎮區水田城交融的自然格局。構建“一河四軸多點”的總體城市設計空間結構。歷史文化與景觀風貌0606Historical culture and landscape featuresn歷史文化保護 n塑造特色多元的魅力空間歷史文化保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進行原址保護。保護省級傳統村落官巷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未垾八面佛、26、沙陶墓地,落實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依法保護范圍內風貌及環境,不得隨意改變。加強一般文物保護點管控。類別名錄等級所在地文物保護單位未垾八面佛縣區級六郎鎮沙陶墓地縣區級六郎鎮傳統村落官巷村省級六郎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八社神燈省級六郎鎮皖南木榨油技藝(蕪湖木榨油)省級六郎鎮港東村荷葉燈市級六郎鎮河東孫村神龍燈市級六郎鎮官巷傳說市級六郎鎮木礱制作工藝縣區級六郎鎮鳩茲史話縣區級六郎鎮河東曲技燈縣區級六郎鎮查氏竹編技藝縣區級六郎鎮江南黃鱔籠制作技藝縣區級六郎鎮幸福粽子制作技藝縣區級六郎鎮金草包風魚制作技藝縣區級六郎鎮天曹殿廟會縣區級六郎鎮皖南封缸酒釀造技藝(銘香糯米封缸酒)縣區級六郎鎮皖南封缸酒釀造技藝(27、承發糙米封缸酒)縣區級六郎鎮塑造特色多元的魅力空間彰顯“以水為脈、田村共生、水宅相倚、疏密有度”的城鄉風貌景觀特色,針對村落空間布局,基于村落外部空間環境和建設條件及村莊特色資源環境,鎮域劃分平原都市風貌區、圩田農業風貌區兩大特色風貌分區。青弋江、趙家河、蕪申運河圍合筑堤圍墾形成的圩田區域,包括鎮域范圍內所有行政村,內部分布著眾多的主次干渠,具有很強的滯洪排澇灌溉功能,沿水圍田筑堤,村落依堤而筑。圩田作為次生濕地,水陸邊緣效應明顯,結合特色農業種植打造具有水鄉特色的圩田農業風貌區。平原上大面積城鎮開發邊界內范圍,主要包括殷港社區、中窯村、郎橋社區、北陶村。其中鎮政府所在地采用城市更新與風貌整治28、的方式改善建筑面貌,凸顯文化底蘊,結合藍綠水網和公共空間,形成內外通透的城水相倚的空間格局;殷港片區結合汽車制造產業,打造具備水鄉特色的現代化產業新城風貌。圩田農業風貌區平原都市風貌區國土空間支撐體系0707National territory spatial support systemn市政基礎設施網絡體系 n安全韌性與防災體系市政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建設安全可靠、綠色環保的市政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加快完善鎮域給水、排水、供電、燃氣、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鎮域基礎設施與東部灣沚中心城區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供水工程給水管網采用生產、生活、消防共29、用給水管網,同時為保證供水安全,給水管網沿主要街道呈環形布置,輸水管線在沿途村預留給水接口,向周邊村莊供水。電力工程持續優化鎮域電網結構,提高供電可靠性和供電質量,建設“結構完善、技術領先、高效互動、靈活可靠”的現代化智能電網。雨水工程加強城市排水河道、排澇渠、雨水調蓄區、雨水管網和泵站等工程建設,合理劃定城鎮雨水分區,城鎮雨水按照分區實行就近排放,實現建成區雨水系統全覆蓋。燃氣工程結合鎮區發展實際,以主要干道為依托,適時開展燃氣輸入通道和本地燃氣管網建設。落實區域性門站及輸氣、配氣和供氣等燃氣管網建設,預留區域性燃氣接口,合理保障鎮域未來燃氣供應通信工程規劃保留鎮域現狀電信所、郵政所,在鎮域30、南部區域適當的地點增設移動通信基站,增強鎮域通信保障。鎮區主要道路實現光纜環網,增加5G網絡覆蓋率,滿足用戶對移動通信的各種業務求。環衛工程實施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分類運輸、分類中轉、分類處置,對現有生活垃圾收集點、小型轉運站進行升級改造,實現可回收物和各類其他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計量及分類中轉?;A設施塑造特色多元的魅力空間以風險評估為基礎,梳理風險敏感因子,建設安全風險數據庫,總體研判災害風險,建設形成“全面覆蓋、重點突出”的綜合防災體系。提高防洪排澇能力加強防洪排澇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實施主要河流堤防提質升級綜合整治,逐步拆除改造阻水建筑物,提高河道泄洪能力。提高防震抗震能力健全消防安全保障體31、系建設工程按照國家地震烈度區劃圖等有關規定進行抗震設防烈度參數設定,達到抗震設防要求。促進消防設施建設與城鄉建設同步,構建布局合理、設施完善、裝備精良的現代化消防安全體系。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0808 Planning Cond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ssurancen單元規劃引導 n規劃實施保障單元規劃引導以同級城鎮開發邊界為范圍邊界,突出功能導向,根據 10-15 分鐘生活圈、公共服務半徑以及干道、河流等自然地理界線,結合管理和開發時序,劃定城鎮單元范圍邊界;以行政村為單位劃分,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用途分區、村莊分級分類、自然地理要素、社會經濟聯系、歷史文化等為依據32、,劃定鄉村單元范圍邊界。將鎮域分為 8 個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其中 2個城鎮單元,6個鄉村單元。n 城鎮開發邊界內結合街道、社區行政邊界和實際管轄,劃定2個城鎮單元,采取單元層次+地塊(街區)層次分層編制的模式,承 接傳導總體規劃的管控要求,明確定位規模、細化空間布局、落實支撐體系。n 城鎮開發邊界外結合行政邊界和自然地理界線,劃分6個鄉村單元,重點落實鎮級規劃對鄉村地區的管控要求,是村莊詳細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規劃實施保障01構建多規合一信息平臺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從規劃編制、審查審批、批后監管等環節統籌配置資源,提升城鎮整體效能水平和33、管控水平。02建立多部門協作的實施管理機制明確責任主體和實施分工任務,逐步實現部門協同、信息共享、項目審批、評估考核、實施監督、服務群眾等功能,提升政府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03指標流量動態投放,合理匹配資源優化管控全域建設規模,建立指標調蓄池,合理調配資源。在結合近遠期發展時序及項目建設需求,形成動態彈性調配。04健全規劃公開制度健全規劃民主決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機制,提高空間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相關規劃經法定程序批準后,及時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05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督導和考核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機制,以多規合一為基礎,完善規劃監管,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建立規劃實施考核制度,細化明確規劃實施任務分工。蕪湖市灣沚區六郎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land and space master plan of liulang town,wanzhu district,wuhu(2021-2035)征求公眾意見稿蕪湖市灣沚區六郎鎮人民政府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