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方案(2024-2025年)(1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09172
2025-02-17
17頁
546.49KB
1、 2 河源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242025 年)為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進一步優化衛生健康資源配置,推動“十四五”時期全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根據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印發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212025 年)的通知(國衛醫發20223 號)、廣東省衛生健康委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廣東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十四五”規劃的通知(粵衛規劃函202250 號)、河源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源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河府202320 號)等文件,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2、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高質量推進健康河源建設,不斷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城鄉居民健康水平,為推動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提供堅實的健康基礎保障。二、總體要求(一)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明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功能 3 定位。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的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進一步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3、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服務網絡。(二)加快完善分級診療體系。按照城市網格化布局管理,組建由三級公立醫院或代表轄區醫療水平的醫院牽頭,若干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機構構成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按照縣鄉一體化、鄉村一體化原則積極發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縣級醫院重點加強專科能力建設,強化城市三級醫院對縣級醫院的對口幫扶,加強縣級醫院與公共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與業務協同,加強對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技術指導。整合區域內現有醫療資源,促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支持康復醫院、護理院、護理站(以下統稱接續性醫療機構)發展,鼓勵醫療資源豐富縣(區)的部分二級醫院轉型為接續性醫療機構,加大區域內服務4、協同,擴大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接續性服務供給。(三)構建優質均衡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十四五”時期臨床專科能力建設,建設高質量的人才隊伍,帶動區域整體醫療服務水平邁上新臺階。強化信息化的支撐作用,切實落實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與醫療服務深度融合,推進智慧醫院建設和醫院信息標準化建設,大力發展并規范遠程醫療和互聯網醫療。4(四)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體系。依托綜合救治能力較強的醫院,在全市范圍內建設以三級綜合醫院為龍頭,相關醫療機構共同組成的重大疫情醫療救治網絡。堅持醫防協同、平急結合,按照分級、分層5、分流救治原則,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協同聯動的重大疫情救治體系。持續強化醫院感染防控管理,提高重大疫情應對能力。(五)加強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建設。構建覆蓋城鄉、銜接順暢、服務優質的市、縣兩級醫療急救服務體系。設置市級和縣級急救中心(站),條件尚不具備的縣(區)依托區域內綜合水平較高的醫療機構設置縣級急救中心(站),同時,提高鄉鎮衛生院急救轉運能力。推動院前急救網絡與院內急救有效銜接,探索建立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與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實時交互智能平臺,推行急診急救服務一體化。(六)深化醫養結合。加強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老年醫學科建設,6、鼓勵有條件的二級及以上中醫醫院設置老年病科,引導部分一、二級公立醫療機構轉型為長期護理機構。探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建設社區(鄉鎮)醫養結合服務設施,養老機構周邊醫院開設老年醫學科,開展多種形式的醫養結合服務,做好老年病診療相關工作。(七)鼓勵社會辦醫。拓展社會辦醫空間,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布局不作規劃限制。鼓勵社會力量在康復、護理等短缺 5 專科領域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和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康復醫療中心等獨立設置醫療機構,鼓勵發展高端健康管理機構和醫療旅游保健機構,加強社會辦醫的規范化管理和質量控制,提高同質化水平。探索社會辦醫和公立醫院開7、展多種形式的協作。診所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實行備案制管理。(八)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構建以市中醫院為龍頭,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中醫特色重點醫院、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縣辦中醫醫院、中醫診所和門診部。加強中醫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急診科、重癥醫學科等相關科室基礎設施條件建設,提高中醫醫院應急和救治能力。三、基本原則(一)堅持需求導向原則。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人民群眾就醫需求為導向,增加醫療資源,優化衛生資源要素配比,以公立醫院建設為重點,以臨床專科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為抓手,8、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優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實現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需求。加強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設,全面加強市級、縣級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建設。(二)區域統籌規劃原則。通過統籌醫療資源總量、結構、6 布局,補短板、強弱項,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提高醫療資源整體效能,增強重大疫情應對等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合理配置區域綜合和專科醫療資源,促進康復、護理、醫養結合、居家醫療等接續性醫療服務快速發展。(三)科學布局原則。明確和落實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功能和任務,實行中心控制、周邊發展,合理配置各區域醫療機構數量,鼓勵新增醫療機構在中心城區周邊居民集中9、居住區設置,推動各區域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同質化發展。(四)協同創新原則。合理規劃發展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支撐作用,加強醫防融合、平急結合、醫養結合,推動區域醫療資源融合共享。政府對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不作規劃限制,鼓勵社會力量在康復、護理等短缺專科領域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的醫療機構牽頭成立或加入醫療聯合體。大力發展互聯網診療服務,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模式,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五)中西醫并重原則。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保障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療機構的合理布局和資源配置,充分發揮中醫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四、主要指標河源市醫療機構設置規10、劃主要指標(20242025 年)序號主要指標單位2025 年指標性質1每千人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張8.29預期性 7 2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人2.95預期性3每千人口擁有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人0.62預期性4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數人4.35預期性5每千人口擁有藥師(士)數人0.54預期性6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數人5.20預期性五、現狀分析(一)人口經濟發展概況。全市共有鄉鎮(街道)101 個,村(居)1452 個。2023 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 369.18 萬人,常住人口 283.83 萬人。2023 年,全市生產總值 1348.22 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72.11、91 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333.61 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564 元。(二)醫療服務需求分析。1.服務半徑。據廣東省第六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研究數據,全市家庭到最近醫療點不足 1 公里的占 57.4%,12 公里的占 23.8%,23 公里的占 12.5%,34 公里的占 5.8%,45 公里的占 0.3%,5 公里及以上的占 0.1%。89%的家庭可以在 10 分鐘以內到最近醫療點。2.門急診和住院量。2023 年,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1577.53 萬人次,其中,源城區 5218766 人次、東源縣 1605406人次、和平縣1901530人次、龍川縣2892706人次、紫12、金縣2668765人次、連平縣 1488081 人次(由于江東新區行政區劃原因無法統計,其數據按行政區并入源城區、紫金縣,下同)。醫院總診療 8 6097311 人次,其中,綜合醫院 4547916 人次,中醫醫院 1375431人次,口腔醫院 30852 人次,眼科醫院 58554 人次,婦產(科)醫院 6648 人次,兒童醫院 14116 人次,精神病醫院 28608 人次,職業病醫院 3257 人次,康復醫院 350 人次、其他專科醫院 31579人次。居民到醫療衛生機構平均就診 5.56 次。2023 年,全市門、急診 1504.13 萬人次,入院 49.38 萬人次,住院病人手術 213、2.40 萬人次,出院者占用總床日數為 3533731,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為 9.2,居民年住院率為 19.15%。醫院門、急診 580.81 萬人次,入院 49.38 萬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診775.91 萬人次、入院 9.15 萬人次。區域外入院人次占比為 9.5%。2023 年,全市互聯網診療服務 20.05 萬人次,遠程醫療服務 17.89 萬人次。3.居民兩周就診情況。根據廣東省第六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研究數據,全市兩周就診率為 15.8%,其中,男性 14.8%,女性 16.8%。(三)醫學教育需求分析。2023 年末,全市擁有 4 家教學醫院,即河源市人民醫院、河源市中醫院、河源14、市婦幼保健院、龍川縣中醫院。河源市人民醫院為國家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擁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全科、急診科、麻醉科、放射科、骨科 8 個專業基地。(四)醫療資源現狀。1.醫療衛生機構。2023 年末,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為 2255 9 家,其中,源城區 394 家、東源縣 383 家、和平縣 313 家、龍川縣 468 家、紫金縣 447 家、連平縣 250 家。全市社會辦醫數量835 個,占全市醫療機構數的 37.03%。(1)醫院 69 家。其中,綜合醫院 33 家、中醫醫院 11 家、專科醫院 25 家其中,口腔醫院 2 家、眼科醫院 4 家、婦產(科)醫院 1 家、兒童醫院 1 15、家、精神病醫院 12 家、職業病醫院 1 家、康復醫院 1 家、其他專科醫院 3 家;公立醫院 18 家,民營醫院51 家。(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2148 家。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 家、社區衛生服務站 6 家、中心衛生院 18 家、鄉鎮衛生院 79家、村衛生室 1505 家、門診部 75 家、診所(衛生所、醫務室)456 家。(3)專業公共衛生機構 36 家。其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7家、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 家、健康教育所(站、中心)1 家、婦幼保健機構 7 家、急救中心(站)3 家、采供血機構 2家、衛生監督所 6 家、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中心(站)3 家。(4)其他衛生機構 2 16、家。2.住院床位。2023 年末,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 20855張,床均業務用房面積 69.14 平方米。其中,醫院床位 13476 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5145張,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床位2224張,其他衛生機構床位 10 張。醫院床位中,公立醫院床位 7337 張、民營醫院床位 6139 張。全市每千人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 10 7.35 張。2023 年,醫療機構病床使用率為 55.22,其中,醫院病床使用率為 63.4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病床使用率為 35.11,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病床使用率為 51.23%。3.醫務人員。2023 年末,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在崗職工 29600人,17、其中,衛生技術人員 24962 人、其他技術人員 781 人、管理人員 629 人、工勤技能人員 2318 人、鄉村醫生 886 人、衛生員24 人。床均衛生技術人員 1.2 人,床均護士 0.59 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 8280 人,比上年末增加 713 人,增幅為 8.28%,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 1369 人;注冊為全科醫學專業的醫師 1447 人;注冊護士 12288 人,藥師1454 人。全市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 2.92 人、注冊護士 4.33 人,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 5.1 人。各縣(區)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為源城區 4.12 人、東源縣 218、.5 人、和平縣 2.56 人、龍川縣 2.54 人、紫金縣 2.46 人、連平縣 2.53人。2023 年,全市醫療機構醫師人均全年擔負診療 1905 人次,住院 485 床日。民營醫療機構醫師人均全年擔負診療 1906 人次,住院 568 床日。2023 年,全市醫師人均每日擔負診療 7.6 人次、住院 1.3床日。4.醫療衛生機構收支。2023 年,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總收入 11 791320.7 萬元,其中,財政補貼收入 163265.4 萬元,事業收入613014.4 萬元,上級補助收入 3320.3 萬元,其他收入 11720.6萬元。總支出 764877.4 萬元,其中,業務活動費19、 637431.6 萬元,單位管理費 88609.7 萬元,其他支出 38836.1 萬元。業務活動費用和單位管理費用中,人員費用 339064.6 萬元。醫療衛生機構總收入中,源城區 324001.7 萬元,東源縣71125.6 萬元,和平縣 62293.6 萬元,龍川縣 157232.4 萬元,紫金縣 123630.5 萬元,連平縣 53036.9 萬元。5.醫療技術。根據2023 年廣東省疾病診斷相關分組(簡稱 DRG)住院醫療服務綜合評價分析報告數據,全市 18 個學科專業建設綜合指數 6.88,在全省地級市中排名第 17 位;河源市人民醫院 DRG 能力指數 3.72,在全省三級綜合20、醫院中排名第46 位;龍川縣人民醫院 DRG 能力指數 3.20、紫金縣人民醫院 DRG能力指數 2.92、和平縣人民醫院 DRG 能力指數 2.87,源城區人民醫院 DRG 能力指數 2.77,在全省 2023 年二級綜合醫院中分別排名第 2、27、30、46 位。6.醫療設備。2023 年,全市醫院類機構萬元以上設備 19100臺,其中,10 萬元以下設備 13403 臺,1049 萬元設備 4479 臺,5099 萬元設備 642 臺,100 萬元以上設備 576 臺。7.醫療費用。2023 年,門診病人次均診療費用 167.2 元,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費用 6769 元,出院者平均每日住院21、醫療費947.5 元。12 8.無償獻血量。2023 年,全年無償獻血 27981 人次,獻血量 877.81 萬毫升。9.縣域醫共體。全市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2023 年上半年,經省醫共體績效評價,和平縣繼續達到緊密型治理標準。截至 2023 年底,經自評,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基本達到緊密型治理標準。六、健康影響因素(一)區域居民主要健康問題。1.疾病譜和死因譜。2023 年,全市居民死亡原因疾病前 4位是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住院原因疾病前 3 位是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根據廣東省衛生統計系統相關數據顯示:出院病人前22、 10 位疾病排名分別是腦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心臟病、肺炎、骨折、椎間盤疾病、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和相關的綜合征、脊椎病、白內障、精神分裂癥。全市住院病人死亡率排名前 6 位的疾病分別是:惡性腫瘤、顱內損傷、腎衰竭、心臟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病死率分別為 13.7%、3.9%、2.6%、1.7%、1.2%、0.9%。2.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影響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根據廣東省第六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研究數據,慢性病患病率19.3%。(二)醫療服務供需問題。1.全市居民所患疾病嚴重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據廣 13 東省第六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研究數據,每千人口兩周患病天數 1794.5 23、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701.1 天;每千人口兩周患病臥床天數 169.1 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50.6 天。2.縣域服務能力不均衡。全市縣域內住院率差異較大,2023年,僅龍川縣縣域內住院率達到 90%以上,其他縣(區)均低于85%。3.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仍偏低。2023 年,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占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的比例僅為 52%。(三)社會經濟和醫療事業發展的影響。根據統計數據,2023年,全市生產總值 1348.22 億元,比上年增長 4.0%。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72.91 億元,比上年增長 5.2%;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564 元,比上年增長 6.7%。醫24、療機構床位增加300 張,在崗職工增加 1949 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推進,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資源不斷豐富,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對醫療服務、醫療質量要求更高。(四)公共衛生重大風險。1.應對傳染病傳播能力有待提高。醫療服務資源不均衡,應對重大傳染病能力仍需加強。存在艾滋病、結核病、肝炎等傳統重大傳染病以及新發傳染病傳播風險。2.職業病防治體系尚待健全。職業病防治能力水平偏低,存在職業性化學中毒與核輻射突發事件的風險。七、醫療機構設置 14(一)公立醫療機構。1.1.綜合醫院。綜合醫院。(1)設置三級綜合醫院 2 家,即河源市人民醫院、河源市深河人民醫院。規劃期內,支持河源25、市人民醫院建設成為學科齊全、技術力量雄厚、具有較高影響力、診療服務輻射周邊地區的三級綜合性醫院;支持河源市深河人民醫院創建成為集醫、教、研、預防、康復為一體的三級綜合性研究型教學醫院。(2)設置二級綜合醫院 10 家,即源城區人民醫院、東源縣人民醫院、東源縣第三人民醫院、和平縣人民醫院、龍川縣人民醫院、龍川縣第二人民醫院、紫金縣人民醫院、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連平縣人民醫院、連平縣第二人民醫院。規劃期內,推動東源縣第三人民醫院創建二級綜合醫院;支持二級綜合醫院根據自身特色和優勢專科進行錯位發展,開設老年醫學科,創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協同基地。2.2.中醫醫院。中醫醫院。(1)設置三級中醫醫院 226、 家,即河源市中醫院、龍川縣中醫院。規劃期內,支持河源市中醫院、龍川縣中醫院充分利用中醫藥技術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提供急危重癥、疑難復雜疾病的中醫診療和中醫優勢病種的門診服務,建設成為集醫療、保健、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中醫醫院。15(2)設置二級中醫醫院 4 家,即東源縣中醫院、和平縣中醫院、紫金縣中醫院、連平縣中醫院。規劃期內,支持二級中醫醫院加強規范化建設,增強服務功能,提供區域內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診療,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疑難復雜疾病向上轉診服務。3.3.婦幼保健院。婦幼保健院。(1)設置三級婦幼保健院 1 家,即河源市婦幼保健院。規劃期內,支持河源市婦幼保健院加快服務婦女兒童健27、康學科集群建設,拓展醫院服務范圍,建設成為涵蓋婦女兒童全生命周期、集醫療保健服務為一體的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2)設置二級婦幼保健院 6 家,即源城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東源縣婦幼保健院、和平縣婦幼保健院、龍川縣婦幼保健院、紫金縣婦幼保健院、連平縣婦幼保健院。規劃期內,推動連平縣婦幼保健院創建二級婦幼保健院;支持二級婦幼保健院加快推進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婦幼保健和計生技術服務能力。4.4.精神病醫院。精神病醫院。(1)設置三級精神病醫院 2 家,即河源市精神衛生中心(河源市第二人民醫院)、龍川縣精神衛生中心。規劃期內,推動龍川縣精神衛生中心創建三級精神病醫院;支持河源市精神衛28、生中心加快防治能力建設和專科醫師隊伍建設、培養,提高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范管理率,建設為全市精神 16 病區域醫療中心。(2)設置二級精神病醫院 1 家,即東源縣精神專科醫院。規劃期內,推動東源縣精神專科醫院創建二級精神病醫院。5.5.職業病防治機構。職業病防治機構。規劃期內,推動河源市職業病防治院加強規范化建設,持續提升職業病監測預警能力。6.6.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街道辦事處范圍或每310萬居民規劃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7.衛生院和衛生室。衛生院和衛生室。每個鄉鎮設置 1 家衛生院。原則上每個行政村配置 1 家衛生室,各縣(區)可按照鄉村一體化原則,根據人口分布特點29、,調整優化行政村衛生室的設置。對常住人口較少、交通半徑大的村,通過加強巡回醫療、上級機構駐村服務、發展移動智慧醫療等方式,提高群眾就醫可及性。(二)醫療急救機構。構建覆蓋城鄉、銜接順暢、服務優質的市、縣兩級醫療急救服務體系。完善市、縣 120 急救(指揮)中心建設,提高鄉鎮衛生院急救轉運能力。推動院前急救網絡與院內急救有效銜接,提高院前醫療急救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能力。(三)社會辦醫療機構。促進社會辦醫健康規范發展,對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布局不作規劃限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資 17 源稀缺及滿足多元需求的健康服務領域;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兒科、精神衛生、康復、慢性病、臨終關懷、護理、高端醫療、醫30、學檢驗、醫養結合等醫療機構。鼓勵發展高端健康管理機構和醫療旅游保健機構。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推進醫養康養融合發展,發展多樣化健康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健康需求。依法加強對非公立醫療機構服務行為的監管,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依法執業、健康發展。八、床位配置到 2025 年,全市每千人口配置醫療機構床位 8.29 張。九、人員配置到 2025 年,全市每千人口配置執業(助理)醫師數 2.95 人,每千人口配置注冊護士數 4.35 人。十、保障措施(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密切合作,確保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落實落地。各縣(區)衛生31、健康部門應依據本規劃中資源配置標準,對轄區內管理的醫療機構設置進行統籌規劃和落實。(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監督管理。不斷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與政府投入相結合,加強資金監管,強化支出責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三)堅持人才引領,加強人才支撐。強化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引進,培育一批市級醫學領軍人才、杰 18 出青年人才、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干人才、省市名中醫。大力推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不斷提升繼續醫學教育工作質量。實施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強基工程,進一步提升縣級公立醫院、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四)強化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多樣化的媒體傳播手段,及時宣傳各類政策信息,回應社會關切,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營造全社會關心、理解和支持衛生健康事業的良好氛圍。十一、實施與評估本規劃由市衛生健康局負責組織實施。本規劃實施結束后進行評估,為制定我市下一期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