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縣東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2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348528
2025-05-19
26頁
19.26MB
1、l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息縣東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全面細化和落實上位規劃要求,是對鄉鎮所轄范圍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修復作出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是編制詳細規劃以及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l本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統籌落實國家和河南省、信陽市、息縣發展戰略,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目標貫徹到國土空間保護和利用全過程。東岳鎮國土空間2、總體規劃(2021-2035年)01 規劃總則02 目標定位與發展策略03 總體格局與結構04 支撐安全體系05 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06 提升鎮政府駐地空間品質07 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東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一)規劃范圍 鎮域規劃范圍:為東岳鎮行政轄區全部國土空間,總面積9872.80公頃。鎮政府駐地規劃范圍:所在鎮城鎮開發邊界,面積146.40公頃。(二)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2021年到2035年。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01規劃總則東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一)底線約束、節約集約。落實市縣國土空3、間總體規劃劃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控制線,嚴守國土空間安全底線,嚴控新增建設用地,盤活利用城鄉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實現鄉鎮從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二)以人為本、注重品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發展階段,保障公共服務和公共空間供給,提升人居環境品質,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三)城鄉融合、綠色發展。堅持城鄉融合、鎮村聯動,統籌優化城鄉空間和資源配置,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構建和諧城鄉關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降低碳排放,加快轉變城鄉建4、設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四)聚焦問題、分類施策。圍繞鄉村振興和農業強省建設,分析研究鄉鎮現存問題和需求,針對性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發展思路,統籌安排鄉鎮國土空間保護、開發、修復、整治項目,提高規劃可操作性和實施性。(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深入挖掘鄉鎮自然稟賦和歷史人文資源,突出地域特色,保護塑造鄉村風貌,延續鄉村歷史文脈,完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建設宜居宜業富有特色的城鎮和鄉村。01規劃總則02目標定位和發展策略東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一)發展定位 作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創建息縣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水稻、紅薯)標準化生產基地。東5、岳鎮依托優越的區位條件、便捷的交通、優美的自然田園風光、豐富的生態資源和規模化的優質糧食、果蔬種植基礎,加快農業現代化、工業特色化、商貿服務品質化發展,將東岳鎮建設為以特色農業種植、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小城鎮。定位為:息縣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示范區02目標定位和發展策略東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二)發展目標 近期目標2025年近期目標2025年 鎮域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現代農業格局、城鎮開發格局全面優化,形成主體功能明顯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農旅融合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壯大,增強產業聯動,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協調發展;鎮域內的產業園做大做強,建成縣6、域經濟發展重要支點,高效帶動鎮域一體化發展;鎮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全面實現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鄉村人居環境品質明顯提升,鄉村地域特點、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征全面彰顯,鄉村宜居水平持續提高。實現鎮域國土空間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構建城鄉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美麗宜居、生態空間和諧共生的新格局,達到河南省一般鄉鎮要求。以農業為核心的上、中、下游產業鏈條,建設息縣糧食生產核心區,城鎮綜合承載力增強,形成息縣綠色食品原料生產示范區。n 筑生態:構建“林水田園”生態本底,打造水系自然風光帶。n 創空間:優化村莊布局,推動耕地連片整治,盤活低效用地。n 夯基礎:完善水、電、路、氣、房7、網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改善人居環境n 塑風貌:尊重地方特色,融合林水田園與鎮村聚落,打造宜居宜業宜游新城鎮。n 強產業:發展紅薯種植培育、紅薯加工,培育紅色旅游服務業,推動鎮域高質量發展。城鄉均等化服務品質化設施特色化全域統籌化效用最大化02目標定位和發展策略03總體格局與結構(一)永久基本農田: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規模6794.70公頃。優先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和優質耕地,嚴格實施耕地用途管制。(二)城鎮開發邊界:東岳鎮鄉落實城鎮開發邊界面積188.24公頃。03總體格局與結構規劃構建“一帶一心兩軸兩平臺兩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一帶一心兩軸兩平臺閭河水系形成的濕地生態景觀涵養帶。鎮政8、府駐地為核心的東岳鎮區公共服務中心。沿省道334和鄉道形成的東西向城鎮聯動發展軸和南北向鎮域聯動發展軸,串接鎮域各功能板塊。城鎮生活平臺(鎮政府駐地)、社區生活平臺(秦圍孜、羅樓和邱莊共3個)。兩區北部休閑農業生態區(以紅薯、蔬菜、花卉苗圃等種植業為主)、南部傳統農業生態區(以小麥,水稻種植業為主)。規劃確定東岳鎮鎮村體系職能等級分為三級:鎮區、中心村、一般村,構建“1個鎮區、5個中心村和12個一般村”的鎮村體系。03總體格局與結構等級個數名稱鎮區1街村、楊莊村、大劉莊村中心村5秦圍孜村、羅樓村、小于寨村、夏圍孜村、邱莊村一般村12徐大莊村、李莊村、小房莊村、大房莊村、石菜園村、劉灣村、黃崗村9、邱莊村、肖莊村、烏廟村、大鄒莊村、小黃莊村規劃至2035年,東岳鎮有集聚提升類村莊3個、特色保護類村莊1個、整治改善類村莊共14個和城郊融合類村莊2個。03總體格局與結構堅持發揮優勢、塑造特色、形成規模,統籌全域特色資源要素,提升產業能級,規劃構建“一心一帶兩軸四區多節點”的鎮域產業發展格局。一心:綜合服務中心。一帶:閭河濕地涵養帶。四區:以鎮政府所在地為中心的綜合經濟發展區,省道334以北的北部休閑農業種養區,省道334以南的南部傳統農業種植區,閭河兩岸形成的閭河生態涵養區。兩軸:以省道334為主的東西產業發展主軸,以鄉道008為主的南北產業發展次軸。多節點:五七干校舊址、生態種植、紅薯基10、地、特色民宿、濱河景觀、生態養殖等。03總體格局與結構落實區域重大交通設施和干線公路布局,形成“一高二干線”綜合交通格局,加快推進區域內交通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區域內交通安全水平和防護能力,構建“外快內暢、便捷高效、安全綠色”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一)鎮域交通(二)鎮域交通設施規劃新建東岳鎮汽車客運站(三級客運站),并于鎮區或周邊配建社會停車場(配充電樁);5個中心村結合實際情況各配置規模不等社會停車場(配充電樁);各行政村村委會各布置1處招呼站。04支撐安全體系04支撐安全體系統籌保護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東岳鎮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社科院息縣“五七”干校舊址)、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樊莊大臺子遺址、田寨墓)和其他歷史文物。活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資料性保護、展示性保護、傳習性保護、體驗性保護等方式加強文化遺產的宣傳和展示。04支撐安全體系05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農用地整治建設用地整治統籌推進低效設施農用地整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耕地提質改造等,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田生態,重點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推進一般耕地提質改造、鹽堿地改良、宜耕后備資源開發、污染土壤修復、低效農用地整理等,確保耕地數量和質量有提升。落實鄉村振興等相關政策,實施農村建設用地綜合整治。按照節約用地、改善民生、因地制宜的要求,統籌農村農民住宅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各類建設12、用地,開展農村廢舊宅基地以及其他低效閑置建設用地整理,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用地。05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水生態修復u 沿閭河、蓮花港、倒流水河、溜溝河等重點區域生態綜合保護提升。u 水污染防治工程。u 水環境治理工程。土壤污染修復“誰污染,誰治理”推動實施綠色化修復,強化風險管控與修復活動監管。06提升鄉政府駐地空間品質東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形成“兩心兩軸三區”的空間結構兩軸:沿334省道東西向城鎮發展主軸和南北向綜合服務軸。三區:東南部工業發展區、北部城鎮生活服務區和南部城鎮生活服務區。兩心:東岳城鎮綜合服務中心、產業服務中心。保留教育設施,提升改善衛生13、院、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改造提升鎮政府敬老院。公園10min家養老院醫院學校構建10分鐘鄉政府駐地社區生活圈銀行保留教育設施病有良醫活動有場所老有頤養06提升鄉政府駐地空間品質道路交通規劃規劃形成“三橫一縱”的路網結構,即鎮政府駐地內多條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互聯互通的路網格局。全面提升集中區宜居水平,系統改造和提升集中區人居環境,實施集中區內主要街道、巷道的更新改造,開展背街小巷環境美化工程。打通斷頭路、暢通城鎮微循環。基礎設施規劃落實縣級總規要求,統籌城鄉市政基礎設施,落實重要市政基礎設施廊道和重大鄰避設施控制要求,確定供水、排水、供電、燃氣、供熱、垃圾處理、通信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規模和14、布局。根據東岳鎮鄉實際,提出綜合管廊、垃圾分類收運處理、新能源、5G信息、智能電網的布局建設要求。06提升鄉政府駐地空間品質落實縣級總規確定的綜合防災減災目標和設防標準、劃定的安全控制線及其管控要求,明確鄉域防災設施用地布局,制定公共衛生防疫、防洪、抗旱、消防、抗震、地質災害等的規劃防治措施。合理布局防災減災設施和避難場所,劃定涉及城鄉安全的重要設施范圍、通道以及危險品生產和倉儲用地的防護范圍,合理確定人防體系布局,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和韌性應急能力。按照“平戰結合、平災結合、以防為主、準確預報、快速反應、措施有效”的原則,建立和健全現代化區域綜合防災減災體系。06提升鄉政府駐地空間品質劃定村莊建15、設用地實體邊界,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等底線管控的指標和空間布局傳導至村莊,確定村莊規劃編制時序和編制單元。(一)編制單元劃分制定鎮域內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單元。編制單元按編制需求劃分為單獨編制、與上級規劃合并編制、相鄰行政村合并編制、暫無條件編制和不編制五類。(二)編制單元控制對單獨編制、相鄰行政村合并編制的村莊規劃單元,提出規劃傳導要求,將規劃目標、規劃分區重要控制線、要素配置、風貌管控、居民點建設規模等規劃內容傳導到村莊,并結合鄉村生活圈構建提出公共服務設施道路交通設施、基礎設施和農業產業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的相關要求。07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一)空間布局明確生態、農業、城鎮等功16、能分區,指導專項規劃落地。(二)指標約束分解耕地、生態紅線等約束性指標,確保專項規劃合規。(三)功能定位根據分區確定專項規劃重點,如交通、水利等優先區域。(四)實施時序協調專項工程與總體規劃的近期、遠期目標。(五)政策導向將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政策融入專項規劃。(一)約束性指標和要求嚴格落實市縣規劃確定的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以及歷史文化保護等約束性指標。(二)指導性指標的引導遵循“順應肌理、協調自然、景村一體、和諧共融”原則,保護自然生態,實現人與環境和諧共生;增設健身設施、休息座椅、廊架等,結合綠化造景,提升公共空間的功能復合性和舒適性;以“整潔有序、原生鄉土、舒適適宜、經濟實用”為原17、則,使用當地材料,建設公用設施與建筑風貌協調;結合當地民居風貌,對房屋進行改造,拆除違建,修整沿路建筑立面,提升整體風貌。07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東岳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一)信息化建設以2020年國土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整合鎮域地理、資源、房屋等數據,構建鎮級總規數據庫,納入國土空間“一張圖”系統管理。(二)動態監測機制運用衛星遙感等技術,動態監測規劃實施情況,及時預警違規行為,支撐規劃動態維護和考核。(三)用途管制要求落實縣級總規用途管制,明確規劃分區用途及禁止準入用地名錄。(四)公眾參與健全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多元主體參與規劃編制與實施,創新線上線下參與形式,推動規劃宣傳與反饋常態化,確保規劃實用管用。07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東岳鎮人民政府本次公示的規劃成果為規劃草案,最終以經依法批準的規劃方案為準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