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4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465
2023-08-10
42頁
15.54MB
1、草案公示風情醉人間:撒尼文化溯源地,阿詩瑪的故鄉山石冠天下: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縣域國土面積 1680平方千米縣域常住人口 24.08萬人 石林彝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石林縣”)位于云南省東部、昆明市東南部,東南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毗鄰,東北與曲靖市陸良縣接壤,南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相鄰,西北與昆明市宜良縣相連。轄鹿阜街道、石林街道、板橋街道、圭山鎮、長湖鎮、西街口鎮、大可鄉7個鄉鎮(街道),13個社區居委會,83個村委會,534個村(居)民小組,384個自然村。1956年成立路南彝族自治縣,1984年劃歸昆明市管轄,1998年10月8日,更名為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縣作為2、古滇人居住地,具有“彝族撒尼支系世居地”、“中國阿詩瑪故鄉”的美稱,更以中國南方卡斯特地貌馳名海內外,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林石01總則02提升城市戰略定位03優化國土空間格局04構筑生態保護格局05穩固特色農業空間06營造宜居城鎮空間07彰顯歷史文化特色08聚力產業高質發展09強化基礎支撐體系10完善空間治理能力目錄11融入區域協調發展總則指導思想規劃原則規劃范圍規劃期限林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新發展理念,堅持守牢確保糧食安全,堅持保障生態安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優化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云南省委省政府、昆3、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石林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石林彝族自治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作為石林縣空間發展的指南,對石林縣行政轄區開發保護作出具體安排,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并落實和細化云南省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和昆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規劃要求。1.2 規劃原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人為本、提升品質尊重規律、堅守底線區域協同、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總則1.1 指導思想林石縣域:石林縣行政轄區范圍,轄3個街道、3個鎮、1個鄉,總面積1680平方千米。中心城區:鹿阜街道、石林街道和板橋4、街道(部分),總規模39.19平方千米。規劃范圍規劃期限:2021-2035年規劃基期年:2020年規劃近期年:2025年規劃目標年:2035年總則1.3 規劃范圍和期限協調積極主動融入省域協同發展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承接昆明市域協同發展林石2.1 積極主動融入省域協同發展積極融入滇中城市群”一主四副、通道對接、點軸聯動”的發展新格局;主動參與到昆明都市圈建設,以旅游、農業為重點,為滇中崛起做出貢獻。融入區域協調發展云南省城鎮空間格局,圖件來源云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石林地處滇中城市群交匯面,在昆明1小時經濟圈范圍內,積極推動石林綜合服務能力提升,發揮交通、農5、業、旅游、人文等方面優勢,為滇中崛起做出具體貢獻。林石落實現代農業集中區建設融入區域協調發展落實曲靖、紅河方向城鎮發展軸帶建設2.2 承接昆明市域協同發展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圖件來源昆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稿)。依托昆明滇中核心區的地位,融入昆明都市圈、滇中城市群建設分工,推進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提高石林品牌影響力,全面提升石林綜合服務能力。定位發展定位規劃目標保護與發展戰略提升城市戰略定位林石依托石林國家級風景區,以阿詩瑪文化為特色,以特色農業為基礎,以文旅為龍頭,以生態工業為補充,深化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全面推進石林發展。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云南6、現代特色農業基地昆明市宜居宜業新輔城農業、生態、城鎮空間持續優化,著力保生態、促轉型、惠民生,建成云南省“美麗縣城”標桿、“健康生活目的地”,為“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現代特色農業基地”、“昆明宜居宜業新輔城”奠定堅實基礎。立足2025錨定2035形成農業、生態、城鎮空間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空間格局,建成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和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展望2050落實建國百年目標,全面形成集旅游觀光、民族文化展示、生態休閑、健康養老、綜合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總體格局,建成宜居、宜業的國際知名旅游勝地、現代特色農業基地。提升城市戰略定位3.1 發展定位3.2 規劃目標林石優勢互補的區域7、協同戰略1p 發揮交通優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p 深化區域產業、經濟協同水平p 落實生態協同共治、環境共保共建要求全域覆蓋的國土保護戰略p 落實生態環境分區,構筑生態環境基底p 保護山水林田湖草資源p 筑牢安全防線,降低災害風險p 強化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彰顯地域特色集約高效的空間開發戰略p 落實市域國土空間格局,承接區域空間發展要求p 銜接昆明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空間布局p 以阿詩瑪為突破點,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p 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協同發展全域統籌的綜合整治戰略p 銜接市域整治分區,明確整治重點方向和任務p 重點推進農用地整治,提升農業空間質量p 有序推進差別化村莊整治,優化村8、莊用地布局p 深入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提高集約利用水平234提升城市戰略定位3.3 保護與發展戰略格局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科學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林石強化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管控統籌空間發展底線,確保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之間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布局農業、生態、城鎮功能空間,強化底線約束,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面積1.9%嚴格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用途管控,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內原則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核心區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永久基本農田占國土面積29%嚴格永久基本農田管控9、,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占用,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開永久基本農田的,用地手續必須經國務院批準。城鎮開發邊界占國土面積20%促進城鎮開發邊界內土地集約利用,強化分區管控,引導城鎮集中布局。嚴格控制城鎮開發邊界外開發建設。4.1 科學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林石 統籌縣域生態、農業、城鎮空間,以自然本底為基礎,構建“兩廊一主三軸五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兩廊:以自然保護地為主的圭山山脈、九蟠山脈構成生態廊道一主:中心城區,全縣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對外開放和全域旅游核心區、綜合服務區三軸:廣昆高速(云桂高鐵)、九石阿旅游專線、南昆鐵路構建發展軸五區:北部(石林-臺創園)休10、閑產業區、南部(大疊水-高鐵站-大可鄉)高鐵經濟增長區、東部(長湖-圭山)特色產業區、西部(中心城區)農文旅綜合服務區、東北部(西街口)新興產業區4.2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農業優化農業空間格局嚴守糧食安全生命線開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穩固特色農業空間多措并舉,推進鄉村振興林石穩固特色農業空間5.1 嚴守糧食安全生命線明確耕地用途耕地占補平衡耕地進出平衡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提質改造耕地用途管制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對一般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進行嚴格管控,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非耕化”傾向;通過農用地整理等補充耕地;實施耕地提質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措施,改善耕地質量,提高產量;采取耕11、地進出平衡、耕地占補平衡,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林石穩固特色農業空間5.2 優化農業空間格局圍繞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目標,構建“一心四帶五片十一區多點”農業空間格局,明確農業空間發展和管控要求。一心:臺創園農業信息中心四帶:結合交通,形成農產品流通帶五片:構建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片區十一區:細化片區內特色農業區域多點:縣域內農產品交易中心林石穩固特色農業空間5.3 開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對石林縣近郊農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城郊型農業,改善糧食生產方式,發展鮮活食品服務城市。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根據灌區的自然條件、水資源、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特點,改革灌區管理體制12、,改造灌溉設施和技術,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推廣農業節水,改善灌溉技術推進村莊綜合整治,提升人居環境按照“人畜分離、廚衛入戶,集中建圈、科學養殖”的要求,改進畜禽飼養方式;加快“一池三改”能源替代建設工程,推廣“畜禽糞便、人糞便、作物秸稈-沼氣池-農作物”的生態農業模式,持續減輕畜禽糞便造成的水污染;改善村莊用地布局分散,無序蔓延,盤活閑置、空心、一戶多宅等低效用地。提升道路交通整治嚴格保護森林資源,主要以自然恢復為主,修復措施以封山育林、生態保育為主,加大天然林、公益林地保護力度,嚴禁礦產開發或者建設等活動。控制農村道路、機耕道建設規模,原則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建設農村道路。13、重點修復重要山體林石穩固特色農業空間5.4 多措并舉,推進鄉村振興科學劃分村莊類型,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農村產業用地。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通過農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提升耕地產出。加強鄉村建設和治理,盤活閑置建設用地,提高村莊土地集約化。推動高原特色農業與鄉村休閑旅游相結合,實現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規模較大、繼續保留、存量用地較多、需整體整治提升,從嚴控制建設用地增量,定位為改造提升型。整治提升類0204010305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杜絕大拆大建,保障一定規模的鄉村產業發展及其他合理用地需求。特色保護類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莊,保障一定的新增建設用地,14、定位為示范引領型。集聚發展類城市近郊及縣城所在地,定位為基本保留型,應保障一定規模的新增建設用地,納入城鎮化建設發展。城郊融合類環境惡劣不適于居住和發展生產的村莊:異地搬遷,推進國土綜合整治。農村人口大量流失,嚴重空心化:進行一般性的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用地整治。零星分布、基礎設施不配套:引導農戶向中心村、社區聚集,推進土地綜合整治。搬遷撤并類生態構筑生態保護格局構建“一核一園三帶四區”的生態保護格局優化完善“1+1”自然保護地體系系統分類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修復林石6.1 構建“一核一園三帶四區”的生態保護格局圍繞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構建石林山清水秀生態空間。形成“一核、一園、三帶、四區”的生態15、空間格局,明確生態空間管控要求。四區以石林風景名勝區為主,筑牢丘陵山地生態基底一核以圭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強調東部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護一園構筑生態保護格局三帶巴江、普拉河、南盤江,形成生態保護帶注重區域生態修復,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林石構筑生態保護格局6.2 優化完善“1+1”自然保護地體系1個地質自然公園云南石林巖溶峰林國家級地質自然公園1個森林自然公園云南圭山國家級森林自然公園林石水環境與水生態修復濕地生態保護建設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地質災害防治礦山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源頭控制,綜合治理、系統修復巴江、大可河、水庫等重要水體水生態。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加強高原湖泊濕地修復力16、度,完善濕地保護體系。營造水源涵養林,提高林草植被覆蓋度,防治結合,治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結合地災詳查結果,以突發性、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為防治重點,構建監測與治理為一體的防治體系。針對礦山水文地質、自然景觀破壞等問題,通過自然修復、人工修復、工程治理等不同措施進行生態修復。識別重要斑塊、廊道,結合已有自然公園、自然保護地,構建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網格。構筑生態保護格局6.3 系統分類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修復宜居優化城鎮體系完善公共服務能力營造宜居城鎮空間強化中心城區吸引力推動城市更新,重構城市新功能林石7.1 優化城鎮體系構建“一主、兩副、四點、三帶”的城鎮發展結構,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17、中心、一般鎮”的三級城鎮體系,加強城市中心及副中心對周邊鄉鎮的輻射帶動作用。鹿阜街道城市中心,石林街道、板橋街道為城市副中心,長湖、圭山、大可、西街口為特色鎮,其他為一般鄉鎮。主城區服務型旅游型工業型旅游型生態休閑及旅游服務區主城區高鐵物流區大可鄉長湖鎮西街口鎮圭山鎮營造宜居城鎮空間林石7.2 完善公共服務能力結合人口分布特點、地區居民及旅游人口的服務需求,建立“一心、六鄉鎮、多點”的三級公共服務體系:一心:建設縣級公共服務中心,服務于石林縣域,兼顧服務游客。六鄉鎮:服務于其所在的鄉鎮及周邊居民,兼顧服務游客。多點:為農民提供基本保障的公共服務,以本地服務為主??h級鎮(鄉)級營造宜居城鎮空間林18、石7.3 強化中心城區吸引力形成“一江、三帶、兩心、六區”特色景觀風貌結構。一江:沿巴江形成城市特色景觀風貌帶串聯生態工業區核心區節點、桃源、巴江麗島、雙龍公園、城南段。三帶:石林大道景觀帶、昆河公路景觀帶、石鎖高速景觀帶。兩心:新中心、老中心。六區:白龍潭、桃源、老黨校、古城、新商業區、新城區。營造宜居城鎮空間林石7.4 推動城市更新,重構城市新功能營造宜居城鎮空間補短板完善原水配置體系,加大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持續修復水生態,推進巴江綜合治理;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達到“鄉鄉鎮鎮20分鐘上高速”、“鄉鄉通二級、村村雙車道、組組硬化路”;改善城市19、公共服務設施,“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提升,高標準推進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區建設。增動力堅持以“23521”為發展思路,提升石林品牌競爭力何縣域經濟實力,打造一流綠色食品牌、綠色能源牌;加快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因地制宜開展城鎮棚戶區改造、有序推進老舊廠區改造。圍繞資源、產業推動智慧城市健康發展,打造“數字石林”。塑品質著力提升城市風貌,擦亮“阿詩瑪”、“石林”形象;提升石林旅游“品牌效應”,構建全域景點、文旅融合、城鄉一體、內外聯動的旅游發展格局。強韌性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工作制度;完善城鄉防洪排澇體系,加強城市內澇治理,提高水災害防御能力。特色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塑造城鄉風貌特20、色彰顯歷史文化特色歷史風貌特色林石8.1 歷史風貌特色彰顯歷史文化特色山水之城山水與城市、農村構建形成石林“山、河、石、城、田、村”共生的格局與景觀特色。文化故里阿詩瑪文化、石刻文化、紅色文化、彝族文化等凸顯石林歷史文化底蘊。重塑多元文化,延續并突出城市文脈,多方位提升石林的文化特色。非物質遺產文化保護石林縣列入國家和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達77項,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達68人。其中,彝族撒尼語口傳敘事長詩阿詩瑪、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彝族(撒尼)刺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糯黑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阿著底彝族民間刺繡之鄉、月湖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區被列為省級傳統文化保護區(之鄉)。林21、石8.2 歷史文化保護體系“一心”:即石林縣城,以路南古城為主的歷史文化發展核心。“三軸”:包括巴江文化發源軸,滇桂古驛道歷史文化軸,滇黔古驛道歷史文化軸?!八钠瑓^”:路南古城歷史文化展示區,石林風景名勝文化展示區,生態山水文化展示區,民族歷史文化展示區。彰顯歷史文化特色林石8.3 塑造城鄉風貌特色 以喀斯特地貌特色區域保護與展示為核心,形成“一心兩帶五區”縣域城鄉特色風貌規劃結構。一心:縣域城鎮集中建設區(中心城區)特色風貌中心。兩帶:沿西河、巴江流域空間特色風貌帶;縣域東西向兩條特色風貌景觀廊道風貌帶。五區:圭山國家森林公園風貌區、東部山區半山區城鄉風貌區、中部石林喀斯特風貌區、西部壩區田22、園風貌區、西部臨山風貌區以及北部南盤江風貌區。彰顯歷史文化特色產業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聚力產業高質發展林石9.1 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根植于現有資源特征,落實省、市發展目標,構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綠色產業體系,實現“一產提質、二產轉型、三產突顯”的產業發展目標。第一產業:全力推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優化農業產業體系,堅持“穩定糧煙、鞏固果蔬、提升畜花”思路,實施農業“一二三”行動,強化農業品牌建設。第二產業:加快整合優化提升工業集中區,按照“一園兩片”發展布局,分片區圍繞綠色食品加工、石材加工、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打造產業集群。第三產業:以石林為支點,強化區域旅游聯盟、深化區域旅游合作,構建23、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發展;推動生活性服務業精細化發展。聚力產業高質發展林石9.2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著力構建“一核兩極四軸多節點”的產業格局。一核:城市綜合服務核。兩極:高鐵商貿服務增長極、文旅融合服務增長極。四軸:城市發展軸、旅游發展軸、特色村鎮發展軸、新興經濟發展軸。多節點:臺創園、高鐵片區、生態工業集中區、旅游服務區等多個發展節點。五區:高原特色農業、生態型高新技術產業、高原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科技孵化基地、現代物流服務、生態旅游服務。聚力產業高質發展支撐綜合交通體系市政基礎設施強化基礎支撐體系韌性城市建設林石10.1綜合交通體系 圖例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高鐵云桂鐵路南昆24、鐵路云桂貨運線強化基礎支撐體系林石10.2 基礎設施體系給水工程以水廠供水為主,加強集約化供水格局。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性,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排水工程完善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提高污水污泥處理效能和資源能源回收利用水平,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電力工程構建多電源支撐、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智能、高效、可靠、綠色的區域電網,提高供電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信工程持續推進信息網絡優化與更新升級,推動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信息社會的基本構架,建成高水準的城鄉信息基礎設施。燃氣工程構建供需平衡、氣源結構合理、主干管網互聯互通、應急保障體系完善的現代化城市天然氣系統。中水工程按照科學發展觀全面25、考慮城市格局,保證再生水的水質和水量,合理布局再生水系統。環衛工程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健全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推進垃圾分類消納和資源化利用體系建設。10.3韌性城市建設提升應急救援能力,構筑城市安全底線加強抗震減災體系、消防體系、防洪排澇體系、人防工程體系建設,提高地震、氣象、地質等災害防御能力,重點加強高層建筑、軌道交通、大型城市綜合體、易燃易爆工業區、旅游度假區及文物古跡等重點消防單位的滅火和應急救援裝備配備、能力建設。強化基礎支撐體系治理分區規劃指引實施保障機制完善空間治理能力林石完善空間治理能力鄉鎮規劃指引 明確鄉鎮區域協同、發展定位、發展策略、發展規模等。明確26、鄉鎮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等控制線,下達指標。明確鄉鎮應落實的重大建設項目。專項規劃指引 指引專項規劃落實約束性指標、不違背縣級總規的強制性內容。詳細規劃指引 城鎮開發邊界內:劃分詳細規劃編制單元,主導功能定位,落實 藍綠黃紫線,明確開發強度。城鎮開發邊界外: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重點保障村民建房、盤 活村莊低效建設用地,落實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助推鄉村 振興。11.1 分區規劃指引石林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總體規劃綜合交通專項規劃公共服務專項規劃市政設施專項規劃旅游發展各專項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鎮地區詳細規劃村莊規劃農村地區導則導則+圖則城市更新各專項規劃土地整治27、各專項規劃林石完善空間治理能力11.2 實施保障機制近期行動計劃 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等銜接,統籌安排重大項目布局、時序。重點建設項目清單 編制交通、能源、水利、環保、民生、旅游、土地整治、生態修復公共服務設施和防洪排澇等重點領域的重點建設項目清單,涉及項目在規劃中安排與落實。實施監督體系 建立“一張圖”,實現數據共享與動態監測。建立全流程、多渠道的工作參與和社會協調機制。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定期體檢評估制度。政策保障機制 落實主體功能區定位,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規劃實施政策措 施。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助力鄉村振興。重點項目建設清單政策保障機制實施監督體系近期行動計劃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9
14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