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質量監測與保護提升項目實施方案(9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73251
2024-01-05
9頁
23.21KB
1、2023年耕地質量監測與保護提升工程實施方案 托普云農致力于中國農業信息化的開展!2023年耕地質量監測與保護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根據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工作的通知要求,結合四川省農業生產和耕地質量保護實際,特制定本方案。貫徹落實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方法農業部令 2023年第2號關于5年定期發布耕地質量等級信息的有關要求,全面及時掌握耕地質量現狀及變化情況,有針對性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效勞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鼓勵農戶改善農田管理和耕作措施,升級耕地質量管理數據信息系統,實現耕地質量的動態監測和保護功能。提升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實2、現黑土地合理持續利用。耕地質量保護大數據平臺系統構架:建設智慧農業指揮中心,開發黑土地保護大數據平臺,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黑土地保護實踐中,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黑土地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為黑土地農業生產提供災變預警、遠程診斷、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一、總體思路和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中央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以耕地質量提升為目標,因地制宜,綜合施策,采用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和治理酸化耕地等技術措施,采取物化補助和購置3、效勞等補助方式,開展耕地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工程區耕地質量明顯提升,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1%,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二、建設任務和內容2023年,全省在大安區、西充縣、安岳縣、峨眉山市、蒼溪縣、青川縣、大竹縣、廣安區、梓潼縣、恩陽區、越西縣、筠連縣、納溪區、安居區、名山區15個縣市、區開展耕地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工作,推廣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土壤酸化改進等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建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萬畝示范區30個以上,建立效果監測點75個以上。一集成推廣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根據各地農作物種植面積、種植制度和工作根底,在秸稈綜合還田、增施有4、機肥、種植綠肥和土壤酸化改進技術措施中,選擇確定適宜的主推技術模式或多項技術模式配合形成的綜合技術模式。二建立集中連片示范區按照集聚主導產業、培肥耕地地力、治理退化耕地、規模集中連片的總體要求,每個縣建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萬畝示范區2個以上。加強示范區農戶、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效勞組織技術培訓,組織現場觀摩等活動,引導帶動全社會參與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三加強耕地質量調查監測以土壤有機質變化作為主要評價指標,每個縣建立效果監測點5個以上,對工程實施效果進行監測評價,調查了解耕地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前后土壤養分與質量等級變化,確保不同耕作方式、補助產品類型、主要作物都有效果監測點。各地要及時5、將監測結果填報全國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工程管理報表系統。三、技術模式和要點一秸稈還田綜合技術在茬口緊、機場周邊、高速公路、鐵路沿線等糧食播種面積大、秸稈禁燒壓力大、土壤重金屬污染不嚴重的區域,實施秸稈還田綜合技術,解決秸稈燃燒及秸稈還田后影響后茬作物種植問題。主要推廣技術為:秸稈機械粉碎還田技術、秸稈免耕覆蓋還田技術、秸稈留高茬還田技術和秸稈集中堆漚腐熟還田技術。秸稈還田示范區秸稈還田率到達95%以上,完全杜絕秸稈燃燒現象。二綠肥種植技術在有綠肥種植習慣、復種指數高、冬閑田面積大的區域,恢復開展綠肥種子基地,種植紫云英、苕子、箭筈豌豆、苜蓿、光葉紫花苕、印度豌豆、肥田蘿卜、圓葉決明、燕麥草等綠肥6、,接種根瘤菌劑,實現用地養地結合和耕地休養生息,解決過度耕作和化肥過量施用導致的耕地質量退化問題。主要推廣模式為:利用冬閑田種植、煙-肥輪作、糧油作物-綠肥套作、果菜、茶園套作等模式。綠肥種植示范區大田綠肥畝鮮草還田量到達1500公斤以上,減少化肥施用量10%以上。三施用有機肥技術在糧食播種面積較大、規模化養殖場較集中、當地畜禽糞便等有機肥資源充足地區,在新建高標準農田、新增補充耕地、糧食生產基地等區域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解決規模化養殖畜禽糞便消納問題。主要推廣模式包括以沼渣沼液直接還田、畜禽糞便為原料制造商品有機肥和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大型農場以畜禽糞便為原料堆漚有機肥。增施有機肥示范區7、耕層土壤有機質明顯提高,有效消納當地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糧食平均增產5%以上。四土壤酸化改進技術在土壤酸化嚴重pH值小于5.5和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的區域,通過實施施用石灰、土壤調理劑等土壤調酸改進技術,配套實施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綜合培肥技術,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pH值,解決土壤酸化問題,降低農產品重金屬污染風險。酸化土壤改進示范區土壤pH值在5左右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5以上,土壤pH值大于5.0且小于5.5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2以上,土壤理化性狀逐步改善。四、補助標準和方式根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關于做好2023年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工作的通知農農耕肥要求8、,按照“資金與工作任務匹配,模式與補助方式結合的原那么,確定工作任務和主推技術模式。按照“農民主動實施為主、補貼政策引導為輔的原那么,根據當地生產條件和土地經營承包方式,重點支持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效勞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承當工程任務。各工程縣主推技術補助資金至少要到達工程資金的50%以上。補助方式包括物化補助和購置效勞兩種方式,補助標準參照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23年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模式的通知農辦農202339號執行。具體補貼內容和方式:一是秸稈還田模式,主要補貼農機作業補貼、秸稈腐熟劑,由農機效勞組織集中連片實施;或通過購置效勞,鼓勵社會化效勞組織9、,在田間修建簡易設施,開展集中堆漚腐熟后還田效勞。二是增施有機肥模式,重點支持購置效勞方式,根據實際情況鼓勵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專業合作組織等社會組織采取PPP模式開展畜禽糞便還田,也可采取政府向有機肥生產企業直接招標采購。三是石灰類物質、鈣鎂磷肥和土壤調理劑應用,可采取物化補助和購置效勞兩種方式,鼓勵農資經營主體或社會化效勞組織,開展統一施用效勞。四是種植綠肥模式,主要補貼綠肥種子,由新型經營主體或社會化效勞組織集中連片實施。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建立綠肥種子基地,依據種子產量給予補貼。承當購置效勞的生產企業或效勞組織負責將有機肥集中施用到田。耕地質量調查監測可委托第三方專業技術機構承當。五、工程管10、理和要求一加強組織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明確部門職責和任務分工。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建立完善工程管理制度。市級部門要加強對工程縣實施方案編制和組織實施技術指導。各工程縣要制定工程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確定實施區域、技術模式、實施面積和補助方式等。二創新補助方式各工程縣要大力推動政府購置效勞補助方式,有條件的地方要探索采用PPP模式實施技術推廣,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那么選擇有條件、誠信度高的專業效勞組織實施工程,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技術效勞。原那么上以村為單位組織實施技術措施。三嚴格資金管理各工程縣要嚴格按照中央財政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管理方法財農202332號要求,11、強化資金監管,標準使用行為,確保資金專款專用。要按照政府采購的相關規定采購物資和簽訂供貨效勞合同,并對使用的招標物資進行抽檢封存備查。工程實施結束后,由審計部門對工程實施情況進行專項審計,作為工程驗收的依據之一。四加強監督檢查各工程縣要嚴格按照工程有關要求,在工程實施完成后,積極做好自查自驗自評,并及時向市州農業、財政部門提出驗收申請和績效評價申請。各市州農業、財政部門要加強對工程的監督和指導,對工程建設進行驗收和績效評價,作為今后工程資金安排的重要依據。1、應急指揮系統建立智慧農業指揮系統,實現坐在辦公室就可對示范區全面掌握與了解,及時指揮農民進行耕作、施肥、灌溉、噴藥等農業生產活動。在地圖12、上可查看各監測點信息,點擊報警點可查看詳情,監管部門可立即根據情況遠程作出應急響應,指揮相關部門處理排除報警源。2、耕地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以云麻點圖展示各監測點地理位置,所有監測點概況一目了然,可根據名稱或代碼搜索特定監測點,高級搜索具備耕地參數組合查詢監測點功能,以便跟蹤查看各監測點詳細信息,及時了解耕地情況。耕地質量監測與評價系統包含屬性數據庫、空間數據庫和根底地理數據庫,系統的總體框架分為三層,分別是數據存儲層、GIS平臺效勞層和應用層。3、測土配方測土配方系統將各地的數據匯總到系統里,系統對其進行統計分析,并自定義報表,再上報給政府。通過分析的數據,邀請專家提出建議,指定施肥策略。測土13、配方管理系統,做到協調作物生長與營養生長的平衡促進農產品營養品質的形成,促進作物健壯生長,增強抗病、抗逆能力,減輕農作物病害,減少農藥的作用,從而節省農藥,提升農產品質量。系統由測土配方查詢效勞平臺、測土配方查詢終端APP、微信公眾號組成,用戶可通過三個渠道獲取測土配方施肥信息。4、專家咨詢系統 建立農民與專家的互動平臺,通過短信、微信、QQ、公眾號等信息交流平臺進行互動,隨時解決生產中出現的難題。全面推廣有利于黑土地保護的測土施肥、病蟲害診斷、耕作栽培、秸稈還田、有機肥堆漚、節水灌溉等。專家咨詢系統主要功能包括網上咨詢功能、遠程診斷、遠程信息發布、遠程咨詢互動系統、遠程現場指導、專家系統農作14、物信息管理、病害信息管理、蟲害信息管理、病蟲害診斷、在線留言、知識庫管理,還可通過APP和微信端實現遠程實時咨詢、查詢、視頻等功能。5、墑情系統土壤墑情監測系統通過采用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等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實現定點、定期監測,分析匯總土壤墑情數據,及時提出應對措施建議。提高農牧業抗旱管理水平,快速掌握土地旱情動態,防止或減少旱災造成的損失。土壤墑情監測系統主要由監控中心、通信網絡、遠程監測設備和土壤墑情檢測設備四局部構成。用戶可以通過APP接收墑情預警信息推送,查看實時墑情、歷史數據,實現遠程管理。6、植保系統該系統由蟲情、墑情、災情、苗情四大系統組成。在田間部署環境信息感知單元,由無線采15、集終端和各種環境信息傳感器組成。環境信息傳感器監控空氣溫/濕度、光照度、二氧化碳、土壤溫/濕度、土壤養分、環境氣象、病蟲害測報等信息,通過無線采集終端以GPRS方式將采集數據實時傳輸至監控中心,以指導生產。蟲情、病情測報系統,實現實時病蟲害監測預警以及數據查詢分析功能。災情/苗情監控系統主要是由網絡型視頻效勞器、高分辨率攝像頭組成,用戶可通過遠程計算機實時查看監控圖像。7、GIS地理信息系統 GIS是精確農業整個系統的承載動作平臺和根底,實現對各種農業資源數據的流入、流出以及對信息的決策、管理;GIS將RS、GPS、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等組合起來,起到“容器的作用;在精確農業中,GIS用于各種農田土地數據,如土壤、自然條件、作物苗情、產量等的管理與查詢,也能采集、編輯、統計、分析不同類型的空間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