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版)(3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939
2024-03-28
34頁
11.17MB
1、20212035年【公眾版】尼木縣人民政府2023.02尼木,藏語意為“麥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西藏手工制作技藝的學府、藏文字創始人的故鄉。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西藏自治區決策部署,高標準、高質量推動尼木縣建設發展,特組織編制尼木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努力探索一條破解空間品質問題的可行路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前瞻描述尼木縣未來發展藍圖。本規劃是指導尼木縣長遠發展和總體空間安排的法定規劃,是自治區級、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的具體落實,是編制鄉鎮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以及實施國土空間管制的重要依據。前 言PREFACE目 錄規范范圍與期限PART 02、1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PART 02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PART 03營造疏密有致的農業空間PART 04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PART 05提升城鄉發展品質PART 06強化規劃實施保障PART 07規劃期限與范圍1.1 規劃期限與范圍尼木縣行政轄區全域,總面積3270 平方公里包括2 鎮6 鄉:塔榮鎮、吞巴鎮、卡如鄉、尼木鄉、續邁鄉、普松鄉、帕古鄉、麻江鄉規劃期限規劃近期2025年規劃遠期2035年遠景展望2050年規劃范圍尼木縣曲水縣當雄縣墨竹工卡縣林周縣達孜區堆龍德慶區城關區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區域協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雅江流域高原凈土農畜產品主產基地2.1 戰略定3、位拉薩西翼新時代“高原精致典范縣”西藏沉浸式藏藝文化體驗度假基地2.2 發展目標圍繞戰略定位,持續推進高水平保護、營造高品質生活、提升高效能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縣域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全力建設“精致尼木”總目標全面完成補短板、打基礎工作,為實現戰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現代產業體系初步構建,自治區農產品主產縣功能充分顯現,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向好,人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區域協同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建設先鋒和重要引擎。分階段目標基本實現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全域旅游成為經濟新增長極,國土4、開發利用和保護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建成擁有“精致山水”、“精當布局”、“精明增長”、“精品生活”的新時代高原精致典范縣。全面實現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戰略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水平全方位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譽度持續提升,成為新時代雪域高原高質量發展的示范之城和國內知名的藏藝文化度假之城。2.3 區域協同職能互補:區域競合、差異發展,深度融入拉薩“3小時城鎮圈”建設西藏自治區農產品主產縣 建設西藏沉浸式藏藝文化體驗度假基地 建設拉薩日喀則次區域物流中心交通互聯:構筑承東啟西、連南通北的多層級交通網絡體系 以鐵路、高速為重要支撐,廊道式集約布設“干+支”公路網,融入區域航空網絡 加強公、鐵聯運5、,優化流通環節,實現區域“快聯快通”旅游共興:打造拉薩近郊黃金旅游景觀線重要節點 向東融入國際旅游城市拉薩,向西直通日喀則、阿里地區,向北銜接納木錯景區,向南聯動羊卓雍措景區,實現區域旅游洼地的新崛起 落實文化旅游提升工程、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智慧旅游工程,打造“拉北環線”重要旅游節點生態共保:共筑念青唐古拉山生態屏障、雅江生態走廊 推進山體生態和植被修復,加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共筑雪域高原綠色屏障。推動雅魯藏布江、尼木瑪曲、續曲“一江兩河”造林綠化與綜合整治工程,統籌上下游、左右岸、水陸域的生態環境治理,共建綠色生態廊道2.4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構建縣域“一核引領、多點6、提升,兩廊映射、形鏈接,三區融合、綠水青山”的總體格局:以中心城區為縣域綜合功能提升核心,帶動其它鄉鎮協同發展,形成多點多層級的城鄉發展格局強化區域協同、內部聯動,北部依托S303串聯神山圣湖生態觀光走廊,南部依托G318融入雅江城鎮共榮發展走廊,中部依托S207、X002構建Y字形鄉村振興綠色經濟發展帶一核引領、多點提升兩廊映射、形鏈接實施外圍保育培育、中部優化提升的空間戰略,整體形成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生態屏障區、雅江尼木瑪曲流域高質量城鄉融合發展區兩區融合、綠水青山構建生態保護格局落實生態保護紅線開展生態修復工程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3.1 構建生態保護格局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建設雅魯藏7、布江、尼木瑪曲兩大自然流域綠色生態區,以山為屏,以水為脈,整體構建尼木縣“一心多點、三廊三軸”的生態保護格局:國家森林公園,尼木縣重要的生態綠心一 心境內各級湖泊、濕地、水庫,是尼木縣重要的生態基礎多 點吞巴溝生態軸、赤朗溝生態軸、彭崗溝生態軸,沿境內次要支流優化山、水、林、田、草保護格局,構筑縣域綠色生態軸線三 軸雅江生態廊道、尼木瑪曲生態廊道、續曲生態廊道,沿境內骨干河流、骨干交通加強水土保持和國土綠化、亮化工程建設,形成尼木縣三大綠色走廊三 廊3.2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尼木縣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692.28平方千米,占縣域國土面積的21.17%,主要涉及水源涵養、水土保持2種生態保護紅線8、類型。生態保護紅線內,尼木國家森林公園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包括:原住居民基本生產生活活動不破壞生態功能的適度參觀旅游和相關必要的公共設施建設經依法批準的古生物化石調查發掘和保護活動、非破壞性科學研究觀測及必需的設施建設、標準采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調查監測和執法經依法批準的考古調查發掘和文物保護活動必須且無法避讓,符合上位國土空間規劃的線性及基礎設施建設、防洪和供水設施建設與運行維護地質調查經依法批準開展的重要生態修復工程生態保護紅線3.3 開展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綠色生態廊道開展生態大走廊增綠工程,實施雅魯藏布江、尼木瑪曲、續曲兩側的綠化、9、造林及植被恢復。修復濕地生態系統重點圍繞尼續濕地、普松濕地、日措濕地、朗堆濕地、雜曲塘濕地、彭崗濕地等拉薩市級濕地,明確嚴格保護和適度開發的界線,探索開展退牧(耕)還濕、濕地季節性禁牧休牧。治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S207、X002等主要交通沿線水土流失,推行保護性耕作放牧,增加林草覆蓋率,完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以尼木國家森林公園為重點,加大天然林和公益林管護力度,科學推進林地撫育更新、退化林修復。修復森林生態系統重點整治縣域內已關停工礦地,實施場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加大土地復墾、復綠力度,對保留砂石磚廠區采取“邊采邊治”模式。恢復工礦地質環境構建農業生產格局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引導村莊分10、類發展推進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營造疏密有致的農業空間4.1 構建農業生產格局以建設西藏自治區農產品主產縣為目標,近期著重構建尼木縣“三區、兩園”的農業生產格局,遠期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步伐,力爭打造“一鄉一園”格局,助力鄉村振興。尼木寬谷現代農業發展區,境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分布的核心區域,鼓勵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糧食、蔬菜、設施種養殖業,突出現代農業技術應用,引領全縣農業現代化進程;尼木溝谷生態農業發展區,境內半農半牧區域,鼓勵生態種植,加快畜牧業發展,建立種植業、秸稈飼料、養殖業、生物有機肥之間的生態循環產業鏈;雅江峽谷特色農業發展區,境內主要的對外形象展示窗口,鼓勵優化調整農業結11、構,結合旅游資源開發,發展青稞、藜麥、雪菊、藏紅花等高原特色作物種植,做大做強特色農業。三 區吞彌現代農業產業園、續邁熱泉現代農業園,集中發展設施種植和設施養殖,包括蔬菜水果種植、食用菌培育、鮮食玉米育苗、藏藥花卉育苗、藏雞保種擴繁等。兩 園4.2 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確定耕地保護目標 4110.98 公頃 納入耕地保護目標的耕地依法下達后,符合占用規則的可以占用,但須嚴格按照程序報批,并按有關規定實施“占補平衡”或“進出平衡”。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3807.00公頃 永久基本農田必須堅持農地農用,不得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一般建設項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12、,六類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對占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補劃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嚴格論證,通過國土資源部用地預審;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依法依規報國務院批準。保護耕地永久基本農田4.3 引導村莊分類發展結合尼木縣各村莊規模、區位交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地形地貌特征等現狀情況,將全縣村莊劃分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護型、搬遷撤并型和保留改善型等五大類型。2個,包括塔榮村、巴古村。發展引導:以產業升級和城鄉融合為重點,合理安排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承接中心城區外溢功能,推動與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郊融合型村莊11個,包括林崗村、13、曲林村、日措村、聶玉村、尼木村、帕古村、安崗村、續邁村、普松村、強聶村、達瓊村。發展引導:以人口聚集和產業發展為重點,促進農村居民點集中連片建設,補齊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短板,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對周圍村莊的帶動和服務能力。集聚提升型村莊2個,包括吞達村、卡如村。發展引導:以歷史文化保護與特色資源利用為重點,保持村莊傳統格局的完整性、歷史建筑的真實性和居民生活的延續性,提出特色保護和建設管控要求,積極引導開展鄉村文旅產業的發展。特色保護型村莊14個,包括尚日村、東松村、雪拉村、根比村、吞普村、東嘎村、尼榮村、普巴村、彭崗村、山崗村、尼續村、河東村、如白村、曲水村。發展引導:以人居環境14、整治和設施完善為重點,統籌安排村莊危房改造,實施土地綜合整治,結合村莊特征和實際需要發展主導產業。保留改善型村莊3個,包括霍德村、赤朗村、朗堆村。發展引導:以生態修復為重點,堅持建設用地減量原則,嚴格限制新建、擴建活動,統籌安排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空心房”整治、廢棄地的復墾復綠等。拆遷撤并型村莊4.4 推進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低效耕地提質改造與高標準農田建設 對縣域內現有低效耕地進行提質改造,通過土地整治建設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農田,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土地平整、客土改良、土壤培肥、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林網建設15、土壤環境修復等。鄉村建設用地整治“框定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根據村莊分類,合理確定不同類型村莊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及增量;科學劃定村莊建設邊界,通過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換等方式,逐步引導條件一般的分散農村居民點向村莊建設邊界內集中;嚴格落實“一戶一宅”,整治閑置、超標宅基地。農房“五改”村莊“四化”針對農村建筑整體結構和質量均較好,但建筑風貌和外觀與整體規劃有沖突或不適應的現有住宅,實施“五改”,即改屋頂、改門窗、改墻面、改庭院、改廁所。以村莊凈化、亮化、美化、綠化等“四化行動”為重點,全力推進尼木縣農村環境集中整治,努力打造天藍水凈、環境優美、舒適宜人的美麗村莊。構建城鄉發展格局劃定城鎮16、開發邊界優化中心城區空間布局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5.1 構建城鄉發展格局構建縣域“一主一副多點、三軸兩區”的總體格局:中心城區,縣域綜合服務中心、縣域經濟發展中心、縣域一級中心城鎮一 主G318城鄉發展軸、X002-S303城鄉發展軸、S207城鄉發展軸三 軸吞巴鎮區,縣域二級重點鎮,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及發展潛力,將其培育為縣域副中心一 副縣域三級中心村,包括尼木鄉、普松鄉、卡如鄉、帕古鄉、續邁鄉、麻江鄉等6個鄉鎮鄉政府駐地所在行政村多 點雅江尼木瑪曲流域高質量城鄉融合發展區、念青唐古拉山生態屏障區兩 區5.2 劃定城鎮開發邊界 城鎮開發邊界面積:252.93公頃中心城區 人口規模:常住人口17、13000人 城鎮建設用地規模:252.56公頃 城鎮性質:拉薩西翼中心城鎮藏族傳統手工藝及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工農旅融合發展精致宜居小城 戰略指引:以吞彌經開區尼木產業園為空間載體,重點發展民族特色工藝品加工、高原凈土農畜產品加工,建設成為區域內重要的生產加工基地;完善休閑和旅游服務設施,力爭將其建設成為“拉北環線”上集觀光、休閑、休憩、購物于一體的旅游服務驛站。城鎮開發邊界面積:53.97公頃吞巴鎮區 人口規模:常住人口 2000 人 城鎮建設用地規模:53.83公頃 城鎮性質:尼木縣副中心文香故里特色小城鎮 戰略指引:立足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拉日鐵路尼木站、G318、尼弘元倉供應鏈經濟港項目優18、勢,重點發展以歷史文化名村為核心的旅游業、以軍民融合產業為核心的商貿物流業,打造尼木副中心、區域物流集散樞紐、吞達藏藝文化度假服務中心。5.3 優化中心城區空間布局規劃尼木縣中心城區城鎮建設用地252.56公頃,其中:居住用地72.66公頃,占比28.77;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49.58公頃,占比19.63;商業服務業用地24.92公頃,占比9.87;工礦用地36.74公頃,占比14.55;倉儲用地0.11公頃,占比0.04;交通運輸用地38.41公頃,占比15.21;公用設施用地3.99公頃,占比1.59;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17.16公頃,占比6.74;特殊用地4.57公頃,占比1.81;19、留白用地4.42公頃,占比1.75。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完善多層次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綜合交通體系保障市政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提升城鄉安全韌性提升城鄉發展品質6.1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保障供給、保護生態、促進融合、促進增收”為產業發展目標,將全縣農牧業生產、產品加工銷售、旅游度假服務等有機整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筑尼木縣“現代化農牧、特色化工業、精品化旅游”的產業體系。現代化農牧:以“三區、兩園”為平臺打造縣域農牧產業“多集群”尼木寬谷現代農業發展區尼木溝谷生態農業發展區雅江峽谷特色農業發展區吞彌現代農業產業園續邁熱泉現代農業園糧油作物高原特色種植藏雞產業食用菌20、培育設施養殖設施種植特色化工業:以城鎮為空間載體,建設“兩園”,推動高原特色工業集中規模化發展吞彌經開區尼木產業園以民族手工業、農畜產品加工為主導產業。做強做精藏香產業,將其建設為西藏優質藏香生產基地;推動普松雕刻、藏紙、藏鼓、藏靴等其他特色民族手工業同步發展;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重點開發以鮮食玉米、青稞、藜麥、食用菌、牦牛肉、藏雞等為原料,生產特色功能食品、休閑食品等,研究雪菊、藏紅花、紅景天等高原飲料產品的開發。吞巴尼弘元倉物流園聚焦大宗商品、戰略性產品物流體系建設,保障區域物流需求和邊境安全,提高物流效率,形成尼木縣公、鐵聯運物流基地,推動建成拉薩市級物流樞紐。6.1 構建現代產業體21、系吞巴原生藏藝文化體驗度假板塊。尼木縣旅游核心品牌,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為空間載體,集合三絕七技,建成集中展示尼木非遺文化、提供游客沉浸式文化體驗的文旅景區。精品化旅游:以城區為綜合服務中心,構建“形走廊、四大主題板塊”的發展格局“文香故里”“核鄉尋憶”“溫泉水鄉”“雪山牧馬”卡如原生態鄉村休閑旅游板塊。以桃源林果為核心資源,打造成集森林牧場、峽谷桃林、溫泉驛站、鄉村民俗體驗、觀光度假為一體,一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鄉村休閑農旅區。續邁溫泉養生休閑度假板塊。以溫泉資源為核心,結合濕地、農牧生產資源,將續邁板塊建成集溫泉康養、農業休閑觀光、高山牧區探險為一體的產業融合發展區域。麻江雪峰牧場生態觀光22、體驗板塊。以瓊姆崗嘎雪山景區為核心,結合賽馬節、牦牛節、望果節等民族民俗活動,開展雪山觀光、牧區體驗等旅游服務。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1個,吞巴鎮吞達村。按照“整體保護、活化利用”的原則進行保護與更新,整體保護吞達村的傳統格局、傳統風貌、歷史建筑以及村莊歷史環境要素,植入文化旅游服務新功能,增加文化展示體驗、旅游休閑等項目。歷史文化名村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個,吞彌桑布扎故居、烈士陵園、曲德寺、乳巴寺、杰吉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個,卓瓦曲典寺、比如上下寺、敏珠通門林寺、墨卡拉康、帕古莊園、吞巴莊園。根據文物部門公布的具體范圍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其保護要求與管理規定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執行23、。文物保護單位全面普查縣域內現存歷史建筑,報市政府審定后,向社會公布并掛牌標示。經公布保護的歷史建筑,劃定紫線保護范圍,并實施分類保護措施。歷史建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尼木藏香、雪拉藏紙、塔榮藏戲、藏文書法。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普松雕刻、雪拉藏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尼木經幡、彭崗陶罐、雪拉藏靴、手捏泥佛像。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普松雕刻印刷術、尼木諧欽、尼木百諧、尼木普乃嘎姆糌粑制作技藝、吉瓦藏鼓、尼木德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切實做好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縣域“歷史文化名村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24、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框架體系:6.2 強化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6.3 完善多層次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四個層級的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落實“六+x”類設施配置打造兩個層級的城鎮社區生活圈教育類醫療類文化類社會福利類體育類其他基本公共服務類旅游服務農業服務縣級鄉鎮級村級居民點市場中學幼兒園小學醫院文化活動中心養老院商業公園健身中心廣場警務室社區診所居住街坊完善縣域公、鐵、空多層級交通網絡,構建“內聯外通、互聯互通”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6.4 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公路交通積極配合區域拉日高速修建,規劃新建尼木連接線,打通快速出縣通道,改建G318局部路段,將S207、S3030改造提升為二級公路。航空交通25、新增1處通用航空機場。軌道交通共同推動拉日鐵路電氣化改造,充分發揮尼木站客貨混合二級站功能,推動卡如站開通運營。客貨運站客貨運站布局采用“客貨兼營”模式。規劃保留提升中心城區客運站為三級站,在吞巴鎮、麻江鄉各布局1處五級公路客運站,其余鄉鎮沿路布局招呼站。6.5 保障市政基礎設施支撐體系自來水廠5座,保留城區1座,新建4座(城區、吞巴、帕古、續邁)給水工程集中供水站新建3座(普松、卡如、麻江)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若干污水處理廠2座,保留城區1座,新建1座(吞巴)排水工程污水處理站新建2座(吞彌經開區、帕古)小型污水處理設施若干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布局光伏電站3座,保留塔榮、普松2座,新建1座(續邁)電26、力工程風力發電站新建2座(麻江、帕古)變電站保留1座110kv、4座35kv變電站,新建3座35kv變電站電能能源工程太陽站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垃圾填埋場現狀1座環衛工程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新建1座垃圾收集點若干以電能、太陽能作為主要生活能源,以天然氣、液化石油氣作為補充生活能源工業固廢填埋場新建1座垃圾轉運站現狀7座6.6 提升城鄉安全韌性保留城區消防站、吞巴消防站,普松、續邁、帕古、麻江、卡如配建鄉鎮志愿消防隊,社區、文保單位、寺廟及其他重點消防單位配建微型消防站。消防規劃規劃中心城區洪水按30年一遇標準設防、澇水按5年一遇標準設防、山洪按10年一遇標準設防;各鄉鎮洪水按20年一遇標準設防、山洪27、按10一遇標準設防;鄉村洪水按10年一遇標準設防、山洪按10年一遇標準設防。防洪規劃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點防治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建立覆蓋全縣的調查評估、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應急處置四大地質災害防治體系,降低地質災害風險。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重點防護境內生命線系統以及重要政治、經濟、軍事目標,按戰時留城人員30、人均掩蔽工程面積1設置人防工程設施,按縣、鄉鎮兩級建設人防指揮工程。人防規劃按輕重緩急推進區域防御,減災與興利并舉,優先安排氣象災害防御基礎性工程,普及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加強重大氣象災害易發區的綜合治理,做到近期與長期結合、局部與整體兼顧。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強化規劃實施保障建28、立全縣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強化規劃實施保障編制體系7.1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建立分層管理、分類指導的規劃編制體系,形成全縣“兩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兩級”為“縣鄉(鎮)”;“三類”為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規劃傳導構建“縣鄉(鎮)”層級規劃傳導體系,明確各鄉鎮規劃指引,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耕地保護目標、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等底線約束指標;健全分類分層機制,總體規劃指導約束詳細規劃、專項規劃。政策標準研究制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監督、評估和動態調整的全過程配套政策文件及實施細則。優化產業發展、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土地綜合整治、生態保護修復等配29、套政策。監督實施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形成全縣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完善動態實施監督、評估預警和公眾參與機制。7.2 建立全縣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運行機制數據應用G安全保障數據生產和更新體系數據匯聚體系數據管理體系數據應用體系數據管理數據集成數據生產現狀數據規劃數據管理數據社會經濟基礎數據基礎測繪調查評價規劃數據業務數據資產管理開發利用用途管制其他部門數據城鄉運行社會經濟人口數據互聯網數據社交網絡POI熱點圖物聯網感知數據手機信令監控視頻交通卡口統一目錄、統一標準、統一接口國土空間信息平臺數據匯交實時更新共享交換網絡爬取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對接國家部委工作部署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國土空間規劃監測評估預警服務全縣智慧城市建設自然資源政務數據資源池空間地理基礎數據庫支撐全縣自然資源規劃事業國土空間規劃空間用途管制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