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方案(2021-2025年)(公開版)(2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66781
2023-10-11
25頁
366.48KB
1、井陘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井陘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 年)年)(公開版公開版)井陘縣人民政府井陘縣人民政府二二二二三三年年四四月月-1-目錄總總則則.-3-第一章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現狀與形勢.-4-第一節 礦產資源概況及勘查開發現狀.-4-第二節 上輪規劃實施成效.-5-第三節 形勢與要求.-6-第二章第二章 指導指導思想、基本思想、基本原則和原則和規劃規劃目標目標.-8-第一節 指導思想.-8-第二節 基本原則.-8-第三節 規劃目標.-9-第三章第三章 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13-第一節 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調控方向.-13-第二節 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2、.-14-第三節 勘查開采與保護布局.-15-第四章第四章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17-第一節 加強礦產資源勘查.-17-第二節 合理確定開發強度.-17-第三節 優化開發利用結構.-17-第四節 嚴格規劃準入管理.-18-第五章第五章 礦業綠色發展礦業綠色發展.-21-第一節 推進綠色勘查.-21-第二節 推進綠色礦山建設.-21-第三節 加強礦山生態保護修復.-21-2-第六章第六章 規劃實施規劃實施保障措施保障措施.-23-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23-第二節 完善規劃實施與評估.-23-第三節 加強規劃實施監督檢查.-23-第四節 推進規劃實施信3、息化建設.-24-附附則則.-25-3-總則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為發揮井陘縣礦產資源優勢,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實現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石家莊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 年)井陘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法律及法規,結合井陘縣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現狀及相關礦業管理政策,制定井陘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在全面落實石家莊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的目標、任務基礎上,對全縣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礦業綠色發展等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是4、全縣礦產資源管理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和保護活動的重要依據。編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專項規劃應遵循本 規劃,涉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相關行業規劃,應當與本規劃做好銜接。規劃適用范圍為全縣所轄行政區域。規劃基期為 2020 年,規劃期為 20212025 年,展望到 2035 年。-4-第一章 現狀與形勢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冀晉結合部,北鄰平山縣,東部和東南部與鹿泉、元氏、贊皇三縣(區)毗連。境內最高峰位于蒼巖山玉筆堖,海拔 1273.3 米,主要河流為冶河、甘陶河、綿河,由南向北流貫全境??h域總面積 1379 平方千米,轄 17 個鄉鎮、321 個行政村,人5、口 25.06萬。第一節 礦產資源概況及勘查開發現狀一、一、礦產資源概況礦產資源概況井陘縣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截至 2020 年底,查明資源儲量礦產29 種,已開發利用的 26 種,礦產地 226 處。列入2020 年河北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種類 16 種、產地 34 處,按礦床規模劃分:大型 11 處,中型 9 處,小型 14 處。井陘縣為非金屬礦產資源大縣,尤其以石灰巖和白云巖礦產資源最為豐富,其中建筑石料用灰巖礦產具有資源儲量大、礦石質量好且分布廣等特點,利于規模化、集約化開發。電石和制堿用灰巖品質和儲量居全省首位,依托資源稟賦使井陘成為全國最大鈣鎂生產基地,擁有“全國鈣鎂之鄉”和“中國6、碳酸鈣創新基地”之稱。二二、礦產資源勘查現狀礦產資源勘查現狀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較高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較高。截至 2020 年底,1:20 萬區域地質-5-調查、1:5 萬航空磁測、1:20 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和環境地質調查及遙感地質調查、1:20 萬區域地球化學測量和區域重力測量已全域覆蓋。1:5 萬區域地質調查,除南障城幅以外,均已完成。礦產資源勘查程度較高。礦產資源勘查程度較高。已發現的礦產地中,勘查程度較高的有煤礦、冶金用白云巖、電石用灰巖、制堿用灰巖、水泥用灰巖、磷礦等。截至 2020 年底,全縣有詳查探礦權 1 個,勘查礦種為水泥用灰巖和磚瓦用頁巖。三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礦產資7、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現狀和保護現狀2020 年底全縣有持證礦山 11 個,開采礦種有鐵礦、冶金用白云巖、電石用灰巖、制堿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玻璃用砂巖。所有金屬非金屬礦山均處于停產狀態,無納入綠色礦山名錄的礦山。第二節 上輪規劃實施成效井陘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 年)(以下簡稱“上輪規劃”)實施以來,礦產開發結構由“多、小、散、低”向規?;?、集約化轉變,為井陘縣實現礦業綠色轉型、打造省會西部綠色生態屏障做出了巨大貢獻。礦產勘查取得積極成效。礦產勘查取得積極成效。嚴格落實上輪規劃目標任務,通過加強礦產資源勘查管理,部署開展河北省井陘盆地稀土及稀散元素礦產等9 個地質礦產勘查項目,為8、實現找礦突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礦山規模結構進一步優化。礦山規模結構進一步優化。為完善礦產資源管理制度加強生態環-6-境保護,實施礦業權減量化管理,由 2015 年底的 62 個壓減至 2020 年底的 11 個,下降 82.26%。生產規模大幅提升,大中型礦山占比由 27.4%提升到 54.5%,礦山規模結構進一步優化。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修復顯著改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修復顯著改善。為加強礦山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先后開展了露天礦山污染持續整治三年作戰計劃和歷史遺留礦山修復治理等系列專項行動,通過修復綠化、轉型利用、自然恢復對全縣責任主體滅失和歷史遺留礦山進行綜合治理。規劃期內共治理責任主體滅失9、礦山 43 處、面積 85.87 公頃,歷史遺留礦山 39 處、面積 75.53公頃。第三節第三節 形勢與要求形勢與要求“十四五”是全面推進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強化科技賦能提升礦業現代化、標準建設引領礦業規范化的重要時期。綠色是礦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推動綠色技術不斷進步、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全面提升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水平和效能,是礦業企業做大做強的現實需要。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綠色礦山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綠色礦山建設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統籌兼顧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持續開展綠色礦山10、建設工作,推動礦業步入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礦產資源提供基礎支撐作用。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礦產資源提供基礎支撐作用。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貫徹落實能源資源安全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礦產資源安全,加快推進砂石土類礦產集中開采區勘查、開發,充-7-分發揮礦產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礦產資源管理改革需要加快提升礦政服務水平。礦產資源管理改革需要加快提升礦政服務水平。隨著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入,要求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行政審批效率進一步提高。依據全縣資源現狀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就優化礦業權管控模式、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加強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等方面,摸索11、研究礦政管理新機制,進一步提升礦政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8-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第一節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會議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推進礦產資源有序開發、集約節約利用,加快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業綠色發展,實現礦產資源開發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第二節 基本原則堅持生態優先,推進綠色發展。堅持生態優先,推進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12、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大礦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融入礦業發展中,促進資源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堅持統籌調控,穩定資源供給。堅持統籌調控,穩定資源供給。加快采礦企業結構調整步伐,根據市場需求科學調控占資源優勢的冶金、化工、建材原料非金屬礦產的開發利用,科學劃分功能分區和管理分區,促進特色礦業基地的形成與發展,打造縣域特色礦業開發工業集群,加大新型潔凈能源礦產的勘查開發力度,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9-堅持集約節約,促進高效利用。堅持集約節約,促進高效利用。堅持高質量穩步發展,樹立集約節約高效利用資源理念,實施優勢礦產資源開采總量和最低規13、模準入“雙控”管理。以非金屬礦產業綜合整治為抓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資源科學配置、高效開發、綜合利用。堅持改革創新,完善監管模式。堅持改革創新,完善監管模式。推進礦產資源管理領域創新,進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化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強化監督管理,探索形成適應改革發展的新平臺、新舉措,激發礦業活力,努力實現綠色礦業發展格局。第三節 規劃目標一、總體目標一、總體目標到 2025 年,基本建成規模化、集約化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保障體系,礦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和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基本實現礦產開發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二、二、2025 年目標年目標礦產地質勘查進一步加強14、。礦產地質勘查進一步加強。加強能源礦產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力爭實現找礦新突破,如:地熱,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持續加強非金屬礦產資源勘查工作,預計提交非金屬礦產地 2 處,新增建筑石料用灰巖資源量 45000 萬立方米、冶金用白云巖 25000 萬噸。礦產資源開采總量科學合理。礦產資源開采總量科學合理。規劃期末,固體礦山總數保持在 6個左右,大中型固體礦山比例達到 35%左右,實現礦產資源集中、集-10-約開發利用。按國家產業政策將建筑石料用灰巖開采總量調控在 2500萬噸左右/年。開發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開發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礦山開采技術和開采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顯著提15、高,主要礦產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不低于國家標準要求,共伴生礦產資源、固體廢棄物得到高效綜合利用。綠色礦山建設進一步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進一步推進。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配套工作體系及技術標準更加完善,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生產礦山加快升級改造,逐步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礦山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礦業開發與生態保護更加協調。礦山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礦山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推進礦山綜合治理,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監督管理更加規范。規劃期末,生產礦山全部實現“邊開采、邊治理、邊恢復”,礦山環境質量有效改善。政策性關閉礦山明確治理主體,全面修復治理。歷史遺留礦山16、生態修復有序推進,規劃期末完成 690.4公頃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任務,有效改善礦山生態環境。三、三、2035 年展望年展望到 2035 年,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大幅度優化,礦業集中度顯著提高。礦山地質環境狀況全面好轉,形成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新格局。-11-專欄專欄 1 主要規劃指標主要規劃指標指標類別指標類別具體內容具體內容單位單位2025 年年指標指標指標指標屬性屬性備注備注新發現礦產地固體礦產礦產地處2預期性新增資源量建筑石料用灰巖礦石 萬立方米45000預期性冶金用白云巖礦石 萬噸25000預期性開采總量建筑石料類礦產礦石 萬噸2500預期性17、礦山數量固體礦山數量個6預期性礦山規模結構大中型固體礦山占比%35預期性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面積公頃690.4預期性注:規劃指標欄中,帶括號數據表示規劃期內總量,其他表示期末量。-13-第三章 礦產勘查開發與保護布局依據縣內礦產資源稟賦、開發利用現狀、主要產業布局,結合生態環境承載力和經濟發展方式,突出重要礦產、緊缺礦產及清潔能源資源勘查開發,實現能源資源供應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第一節 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調控方向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總體布局一、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總體布局落實市級規劃劃定的中南部山區非金屬礦產資源穩定供給區 1處,區內支持建筑石料類礦產有序勘查開發,合理調控開采總量,18、以滿足省會經濟建設基本需求;對電石用、制堿用灰巖實行優質優用。二、實施勘查礦種差別化管理二、實施勘查礦種差別化管理規劃期內,全縣礦產資源分為重點、禁止勘查礦種。專欄專欄 2 井陘縣重點、禁止勘查礦種井陘縣重點、禁止勘查礦種重點勘查礦種:地熱、礦泉水、稀土、白云巖、石灰巖禁止勘查礦種:高硫高灰煤、磚瓦用粘土、藍石棉加大重點勘查礦種探礦權的投放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礦產勘查,激發市場活力,形成多元化勘查投入機制。禁止勘查礦種,不再安排勘查工作。重點開采區內,加強非金屬礦產勘查,力爭在重點勘查礦種上實現新增資源量。注重戰略性礦產勘查,把天長鎮中東部地區稀土礦成礦區帶作為尋找戰略性礦產資源的重點突破區19、域。保障民生需-14-要因地制宜推進山區地熱勘查。三、實施開采礦種差別化管理三、實施開采礦種差別化管理根據礦業政策導向,結合市場需求,全縣礦產資源分為重點、限制、禁止開采礦種。專欄專欄 3 井陘縣重點、井陘縣重點、限制、限制、禁止開采礦種禁止開采礦種重點開采礦種:地熱、礦泉水、白云巖、石灰巖限制開采礦種:超貧磁鐵礦禁止開采礦種:高硫高灰煤、磚瓦用粘土、藍石棉重點開采礦種在符合礦山準入條件、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優先投放采礦權。限制開采礦種,必須符合相關政策,并對技術、經濟、環境等方面進行嚴格論證。禁止開采礦種,不再新設采礦權。根據重點礦種資源分布,通過礦業權設置、優化開發利用結構、總量調控等措施,確20、定開發重點方向。突出重點區域,優先投放礦業權,實施規?;_發,加強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建材非金屬礦產重點在重點開采區內開發,提升資源供給能力;地熱資源重點在上安鎮東部山區開發,采取“取熱不耗水、同層達標回灌”開發利用方式。第二節 礦產資源產業重點發展區域落實市級規劃劃定的井陘石灰巖礦產資源產業發展區 1 處,區內,重點發展水泥用灰巖礦、建筑石料及鈣鎂系列產品。通過合理勘查開發區內建材等非金屬礦產,支持周邊基礎設施建設和雄安新區及京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建材類礦產的需求。-15-第三節 勘查開采與保護布局一、一、規劃分區規劃分區(一)重點開采區落實市級規劃確定的重點開采區 7 個,充分發揮建筑石料21、類、冶金輔助原料類、化工原料類、水泥配料類等非金屬礦產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引導和支持各類生產要素向重點開采區內集聚,加快推進綠色勘查,實現規模性開采和高效集約利用,形成一批穩定供給和創新開發模式的礦產資源開發基地。重點開采區外,禁止新建露天礦山項目。(二)砂石土類礦產集中開采區落實市級規劃確定的砂石土類礦產集中開采區 5 個。將建材用、冶金用等非金屬礦種納入集中開采區管理,實行集中、集聚、集約開發,按照礦產資源開采總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原則,充分發揮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優勢。二、規劃區塊管理二、規劃區塊管理(一)勘查規劃區塊設置落實市級規劃劃定的 8 個勘查規劃區塊,主要勘查礦22、種為水泥用灰巖、熔劑用灰巖、冶金用白云巖、電石用灰巖、地熱等。(二)管控措施嚴格勘查規劃區塊管理,原則上一個勘查規劃區塊只設置一個-16-探礦權。在符合國家和省內有關政策的前提下,優先在重點開采區、砂石土類集中開采區內投放礦業權,規劃期內未設置勘查開采規劃區塊的區域暫不投放礦業權,因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確需投放礦業權,需經過嚴格論證。嚴格控制礦業權協議出讓,全面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建立符合市場經濟和礦業規律的礦業權出讓方式,同時探索砂石土類礦產“凈礦”出讓工作機制。完善礦業權交易機制,促進礦業權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17-第四章 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第一節 加強礦產資源勘查圍繞井陘縣23、礦業發展目標,加大地熱、稀土等礦產資源勘查力度,預計提交可供進一步勘查的“三稀”礦產找礦靶區 1 處,為井陘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充分發揮非金屬礦產資源優勢,加大建材非金屬礦的勘查開發力度,預計提交礦產地 2 處,進一步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布局。第二節 合理確定開發強度為促進礦產資源開采總量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合理調控礦產資源開采總量,穩定資源供給,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規劃期末建筑石料類礦產年產量保持在 2500 萬噸左右。進一步推進礦產資源整合,提高集約化、規?;_采水平,全縣固體礦山總數保持在 6 個左右。第三節 優化開發利用結構一、礦山規模結構一、礦山規模結構重24、點提高礦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實現集團化和專業化相統一,引導礦山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支持冶金用白云巖、制堿用灰巖、水泥用灰巖等礦山企業通過重組改造、合資合作和內引外聯,實現規?;?、集團化經營;引導建筑石料、玻璃用砂巖等小型礦山通過資產重組做大做強。規劃期末,大中型固體礦山的比例達到 35%-18-左右。二、最低開采規模二、最低開采規模嚴格落實市級規劃確定的最低開采規模標準,加大鐵礦整頓力度,適度控制小規模、低品位鐵礦開發。不再新建年產 10 萬噸(不含)以下的地下開采鐵礦山。不再新建年產礦石 5 萬立方米(不含)以下建筑用石材礦。已有礦山開采規模與其資源量規模不相適應的,通過技術改造、資源整25、合等措施,逐步達到規定標準。三、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三、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節能減排、循環發展為重點,加強廢石、尾礦綜合利用,發展高效低耗優質可持續的建材產業。新建礦山,應嚴格按照國家“三率”標準或經批準的開發利用方案“三率”要求進行建設。已建成礦山,加強對“三率”水平的監督檢查,有針對性的調整工藝流程,通過定期考核和監督檢查,使礦山“三率”水平不斷提高。第四節 嚴格規劃準入管理一、一、綠色綠色勘查勘查礦產資源勘查應嚴格執行國家綠色勘查有關標準和規范,嚴格管控勘查過程,實現對生態環境擾動最小化。合理選擇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方法、工藝和設備進行地質勘查工作,有效26、減少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19-二、開采規模二、開采規模嚴格執行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指標,礦山開采規模應與礦區(床)資源儲量規模相適應,且重點開采區和砂石土類礦產集中開采區內新建礦山具備大型開采規模。礦山建設必須符合規模開采、集約節約開發的原則,必須滿足礦山最低服務年限規定。三、開發利用三、開發利用水平水平新建礦山應編制符合國家規定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采選技術應達到國內同類型、同規模礦山先進水平。礦山“三率”水平達到開發利用方案中設計標準,共伴生礦產能夠得到合理利用,不斷提高礦產資源節約開發利用水平。四、綠色四、綠色開采開采新立采礦權出讓過程中,應對照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和相關標準,在出讓合27、同中明確開發方式、資源利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 復、土地復墾等相關要求及違約責任。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五、礦五、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山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源頭管理,新建礦山在設計階段需進行資源開發利用、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等方面的評價,并同步建設相應設施,同步投入使用。明確采礦權人保護礦山地質環境和土地復墾的責任和義務。按規定預存土地復墾費和-20-足額計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并做好礦山地質環境及土地復墾動態監測。-21-第五章 礦業綠色發展第一節 推進綠色勘查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推行綠色勘查。項目部署要充分考慮區28、域生態環境承載力、水源涵養的影響,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勘查項目立項、設計、實施、恢復和驗收全過程,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第二節 推進綠色礦山建設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按照綠色礦山建設的基本原則和要求,以安全生產為主線,以保護生態環境、降低資源消耗為重點,著力推廣綠色采選方式,引導和帶動傳統礦業轉型升級,創建形成綠色礦業發展新格局。到 2025 年,大中型固體生產礦山綠色礦山建設水平大幅提升,小型固體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有序推進。第三節 加強礦山生態保護修復一、新建礦山生態保護一、新建礦山生態保護修復修復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制定從生產到閉坑礦山生態環29、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形成“采前有規劃、過程能控制、采后可修復”的良好局面。做好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選擇合理的開采工藝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礦山環境問題發生。對廢棄物排放、堆存造成的礦山環境問題,制定預防-22-性環境保護措施。二、生產礦山生態保護修復二、生產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按照生態保護修復相關規范標準,有計劃地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確保生態修復工程與礦產資源開采活動同步開展,使礦山地質環境達到穩定、可利用狀態以及生態功能恢復。嚴格履行責任義務,努力構建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制度體系。三30、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保護修復三、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明確政策性關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責任主體,按照“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進行礦山生態修復。通過修復綠化、轉型利用、自然恢復等修復治理措施,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草則草、宜建則建、宜景則景”的綜合治理原則進行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同時注重地質遺跡資源保護。規劃期末,完成 115 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任務,面積 690.4 公頃。四四、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管理措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管理措施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計提及使用情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義務履行情況及時錄入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系統,接受社會監督31、;建立動態監管機制,對行政區域內采礦權人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和土地復墾義務情況進行監督檢查。-23-第六章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按照管理職責將規劃目標任務進行分解落實,切實加強礦產資源規劃實施過程中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協調配合,及時組織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加大礦產勘查開發管理和礦山環境監管力度,全面落實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確保規劃落實落地。第二節 完善規劃實施與評估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與動態評估,及時掌握規劃實施情況??偨Y規劃實施的經驗與不足,分析存在問題,研究礦產資源開發與管理面臨的新問題,分析影響規劃目標任務落實的主要因素,有針32、對性地提出調整或修編規劃的政策建議和調整方案,不斷增強規劃的科學性、針對性及可操作性。第三節 加強規劃實施監督檢查建立常態化監督機制,創新規劃監督方式,加強礦產勘查開發全過程監管,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功能分區、開采總量、綠色礦山、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執行和落實監管,對規劃的重點內容、重點工作等實施情況監督檢查,接受社會監督、輿論監督。-24-第四節 推進規劃實施信息化建設加強規劃數據庫與其他礦政管理數據庫的互聯互通,做好規劃信息與相關信息的資源整合,形成完善統一的信息網絡,實現規劃數據庫信息共享,逐步完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查詢與分析、輔助決策和監控功能,向政府和社會公眾提供規劃信息服務,提高規劃管理的效率和水平。-25-附則本規劃由文本、附表、附圖、數據庫組成,具有同等效力。本規劃經井陘縣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報石家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批準,由井陘縣人民政府發布實施。本規劃自發布之日起實施。本規劃由井陘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解釋。